中国历史随笔之大相曹参

在秦末汉初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年代,涌现出无数让人激动不已、至今怀念的人物:刘邦、吕雉、项羽、萧何、张良、韩信、樊哙、陈平、周勃...甚至一些二流人物也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比如范增、英布、彭越、章邯等人。但有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甚至可以称为汉代的姜子牙,却长时期隐没在历史的迷雾中,犹如云雾中的庐山一般,让人难以窥见到他的真面目。但如果我们翻开满是尘埃的典籍就会发现,这个人整合了汉初重要的政治势力,为刘氏皇权的巩固和吕氏集团的覆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他没有能看到吕氏集团的覆灭就先于吕后撒手西归,从而将这一功劳都交给了周勃、陈平等人,可谓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个人就是汉初名相——曹参。
和高帝、吕后、萧何一样,曹参也是出自于沛县那个小小的圈子,担任秦王朝的狱掾职务。这个职务放在现在,是县监狱的工作人员。考虑到曹参在沛县官场的声望仅次于县令和萧何,曹参极有可能是沛县监狱的典狱长。在沛县这一亩三分地上,县令仅仅是流官,以萧何与曹参为代表的本地吏员才是真正的主宰。
与文质彬彬的萧何不同,曹参起初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粗粝的武将,当然这与曹参的工作性质有关。典狱长不仅要负责关押罪犯,而且很可能要维护一县的治安,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和文吏是很难担任这个职务的。可以想象,曹参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要和刘邦——当时沛县黑道的重要人物打交道,而且态度不会太客气。在刘邦受到岳父吕太公和好友萧何的提携,开始进入官场后,曹参极有可能在刘邦面前还是保持了一份倨傲。毕竟担任亭长的刘邦的日常只能之一就是负责追捕囚犯,隔三差五地向曹参汇报工作,也是分内之事。当然我们的高帝在人情世故方面是练达的,应该和曹参相处得甚为融洽。不过在这种关系中,曹参为主,刘邦为从,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如果天下一直太平,那么曹参还是曹参,刘三还是刘三,这个小圈子里的人还会以既定的身份终老,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任何的痕迹。但秦始皇和秦二世改变了这一切,将所有的人,包括萧何、曹参和刘邦,都抛进了历史的漩涡,改变了他们的命运。秦朝在统一六国后,对东方采取了野蛮的征服体制,强行将残酷的秦法在东方六国地区推行。秦国本属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这从诸子百家几乎无一出身于秦国就可以看出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几乎没有出现过思想家、诗人,而是出现了昭襄王那样的酷烈君主、白起那样的铁血武将和吕不韦那样的投机政客。这样功利性强、缺乏人文关怀的文化推行到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极强的关东,势必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感,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也让这些民众被历史推上第一线,成为直接与秦王朝对抗的力量。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7-17 13:06:00 +0800 CST  
这个帖子准备做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解读,从曹参开始做起,探讨个人与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如果不出差,每天基本更新,欢迎指正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7-17 17:52:14 +0800 CST  
秦始皇“龙驭上宾”没多久,陈胜河吴广就在大泽乡发动了起义。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反秦起义中,楚人成为了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在东方六国中,其余五国几乎都是以旧贵族为主体发动反秦起义,只有在旧楚国,几乎各个阶层都踊跃参加了反秦战争。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秦始皇出于虐杀六国壮士的隐秘目的,将各国壮丁送去修理长城和咸阳诸宫殿,结果却让这些壮丁学会了军事化管理方式和技能,并且跨越国际展开了串联。陈胜一起事,各路豪杰相应,结果大家发现都是老熟人。这就要感谢秦始皇鸟。
陈胜很快建立了政权“张楚”,并且派周文为大将,打进了函谷关,直逼秦王朝的统治老巢——咸阳。秦朝朝野一片慌乱。关键时刻,少府章邯向秦二世建议,将正在从事阿房宫和骊山陵墓的数十万刑徒组织起来,以五万精锐的咸阳中尉军为核心,向起义军展开反扑。章邯是参加过统一战争的老将,军事斗争经验远远超过周文,以中尉军为核心的秦军无论在人数和战斗意志上都不逊于张楚军,军事经验更是远远超过。几仗下来,秦军大败张楚军,将张楚军赶出了关中。周文被杀,不久吴广和陈胜也相继被杀。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7-18 22:13:45 +0800 CST  
不过,陈胜已经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该新一辈的英雄登场了。各地的旧贵族在豪杰们的拥戴下,纷纷起兵称王。对于秦廷来说,麻烦这才开始。事后看来,让秦廷吃了大亏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六国旧贵族,尤其是楚国贵族纷纷加入反秦阵营。这些人具有丰富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经验,挑事的能量不是陈胜那些升斗小民所能比的。二是楚国的新地盘,现在的江苏、安徽一带民众纷纷加入反秦起事。这一带本来是西施合法老公夫差的地盘,夫差被勾践干掉,地盘落到了勾践手上。要说这勾践处心积虑、含羞忍辱取得夫差信任,又暗蓄阴谋对夫差来那么一手,实在是人如其名:够贱!越国灭了吴国后,虽然说报仇雪恨,但因为核心地区离中原过于偏远,没有能继承吴国和夫差在中原地区的霸业,更没有能延续吴国对楚国的压制地位。几代人过后,楚国复兴,灭掉了越国,夫差的勾践的领土一股脑儿并入了楚国。可怜勾践处心积虑,最终落了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下场。
这些地区并入楚国后,楚国的先进文明传入,迅速被当地所吸收。尤其是江苏、安徽一带,本来就有吴国所携带的中原文化基因,这么一来快速地“楚化”,两三代人内,楚人的认同就牢固地建立起来。楚怀王被秦国和张仪欺骗,儿子顷襄王,就是芈月的侄子,被白起杀得大败,不得不迁都寿春,利用旧吴国的资源和秦国对抗,居然在本土(湖北湖南一带)沦陷的情况下,在敌国的地盘上建立了一个新楚国,与秦国对抗。秦始皇统一六国,新楚国虽然被灭亡,但民众并没有像韩、赵、魏、燕等国那样,惨遭秦军荼毒,民间依旧保存了强大的实力。同时这些地区楚国认同又非常强烈,一有风吹草动,肯定要起兵反秦。项羽、刘邦等人,都是出身这一地区。这一地区在灭秦战争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7-19 18:11:52 +0800 CST  
反秦起义的消息传到沛县,沛县人思念楚国的心思顿时被唤醒。随着反秦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沛县民众也开始跃跃欲试,试图响应义军。秦朝沛县县令感到山雨欲来,不得不谋划出路。再三思量之下,县令将沛县地方势力的代表——萧何与曹参请到了身边,向他们咨询大计。
萧何与曹参认为,尽管秦王朝还拥有相当的实力,但沛县周围到处都是楚军,远水解不了近渴,远在天边的秦军在击败楚军主力之前是很难前来解救并非战略要地的沛县的。要想在乱世之中继续混事儿,只有暂且易帜,先打上楚军的旗号,再根据形势的发展决定下一步的行动。一句话,先活下去再说。县令听完二人的分析,不由得动了心。不过萧何与曹参二人毕竟是老江湖,马上就向县令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萧、曹二人指出,即使易帜成功,还有一个在乱世中自卫的问题。沛县地处楚、魏边界,各方义军,也可以说是盗匪,来往频繁。这些军队为了获取给养,杀掠当地民众是家常便饭。就算沛县易了帜,还有一个周围的义军认不认的问题。尽管萧、曹二人有信心搭上义军上层领导,但在获取义军大头目认证之前,这个窗口期如何度过?萧、曹二人认为,这就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沛县子弟兵来保卫沛县,实现沛县军政集团在乱世中自保,乃至获得更大利益的政治目标。为此二人提议,由已经在外面造反的刘邦率领已经初具战争经验的沛县义军回来,作为沛县自保的武力基础。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7-20 18:08:41 +0800 CST  
原来刘邦早在几年前押解本县民伕到咸阳服劳役的时候,因为民伕逃亡过多,干脆自己也跑路了。跑路的刘邦无路可去,于是带着一些愿意追随的民伕落草为寇,革命资格比陈胜还要老。陈胜起兵之后,刘邦不再孤军奋战,而是积极出击,与秦军频繁作战,打出了一点小名气。萧何与曹参认为,如果能把刘邦请回来,凭刘邦的武力和在义军中的人脉,可保沛县在乱世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县令大喜,立即派人去请刘邦。
经过最初的惊喜后,县令开始冷静下来,越琢磨这事越觉得不对:是啊,刘邦回来,再加上萧、曹和沛县子弟,这一亩三分地应该暂时不会受到神马威胁了。但老子往哪里摆?老子本是大秦派来的流官,在本地缺乏根基。这些年执行朝廷的苛政,人是得罪了不少,有多少人想要本官这颗颈上人头哩!如果刘邦回来,萧、曹二人立即就获得了架空本官的实力,到时候这沛县还不是他们三个说了算!老子的下场,那就不好说了。再说就算他们暂时拥戴本官为主,下面都是他们的人,被搞掉也是迟早的事。县令到底是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人,一拍脑袋,立即就有了主意:这事不需要借助刘邦,自己干就可以。有了地盘,凭自己在官场上多年迎来送往炼成的本事,找个靠谱的主子不是什么难事!县令当即下令紧闭城门,严防闲杂可疑人等进出,同时派人追杀在沛县的萧何、曹参。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7-22 21:27:02 +0800 CST  
县令的如意算盘打得真叫一个得意,说明这人还是有点能力的。不过遗憾的是,他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他的力量来源于秦王朝的授权,以及在秦王朝体制下萧何、曹参等地方力量与他的合作。现在秦王朝已经失去了对沛县的控制,县令要想继续作为沛县军政势力的领袖存在,必须尊重萧何、曹参等人在沛县的地位,这样才能使得沛县现有的军政力量拧成一股绳,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真正能够威胁到县令地位的是刘邦。刘邦手上有一支数千人的军队,在沛县黑道又有崇高威望,火并掉县令应该不是神马难事。但如果县令紧抓住萧何、曹参,这老二位也不愿意一下子就将县令杀掉归顺刘邦。理由很简单:杀掉县令,意味着沛县军政集团在反秦问题上再没有回头路。虽然反秦烽火四起,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当时义军在实力、人才和政权建设上,都不如秦始皇留下的老班底。只要秦二世和赵高不作死,反秦起义被镇压也是可想而知的(萧何、曹参不是神仙,不可能预测到一两年后项羽会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更不会想到一直被他们鄙视的刘邦会带着他们进入咸阳、灭亡秦廷)。留着县令,对沛县军政集团在合适的时机重新投降秦廷有好处。再说,让刘邦这个竖子爬到他们的头上,他们也老大不愿意。这就给了县令施展政治手段对付刘邦的空间。县令没有看到这一点,反而采取了愚蠢的行动,将萧、曹推上了刘邦的战车。萧、曹二人早已得到信息,在城里躲藏起来。这时候刘邦也带着军队兵临城下。沛县恶少年和萧、曹的手下趁机杀了县令,将刘邦迎进城来。沛县军政集团眼看就要开张了。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7-23 13:37:40 +0800 CST  
随着刘邦进程,排排坐吃果果的问题立即摆上了台面。沛县力量有限,如果不解决好领导层团结的问题,那么在楚、魏、齐交界,各种力量全犬牙交错的地界,一旦起了内讧,随时会有灭顶之灾。合适的人选有三个:刘邦、萧何、曹参。刘邦虽然有一支实力不菲的军队,但离开沛县已久,充其量是一支客军。为了得到地方势力的配合,做事不得不看看萧何、曹参的脸色;刘邦以前也一直是萧、曹的下属,如果萧、曹当仁不让,刘邦也会出于惯性服从。在这个节骨眼上,萧、曹二人出于对起义前途的担忧,害怕起义一旦遭到镇压,义军首领会遭到夷灭三族的处罚。熟悉秦法的萧何、曹参玩弄起手段,坚决不当首领,而是推举刘邦担任沛县军政集团的领袖。萧何与曹参唯恐刘邦名声不够大,不足以为他们顶雷,还给刘邦上了尊号“沛公”。从此后沛公的名头大振,一直到现在还令人耳熟能详。
萧何、曹参让沛公刘邦担任了沛县军政集团的首脑,一开始或许也有垂帘听政的意图。但没多久,萧、曹二人就发现自己失了算。沛公何许人也?那可是军政才能让五世相韩,家世比袁绍还牛逼的张良都叹服不已的人物!那个时候文化知识相当值钱,受教育是很不容易的,况且统治经验、军事才能河行政能力,都是在各个大家族内部传授,只有像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世家子弟才能获得完整受教育的机会,那些“诸子百家”,在当时统治阶级眼里,不过只掌握了只是的一个方面而已,因而诸子门生在战国时代,被提上关键岗位的很少。刘邦一个小县竖子,对政治和军事斗争几乎是一点就透,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张良都感到自愧不如,项羽就更不用说了。对于刘邦的能力,张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沛公殆天授”。这话有两种理解,一是沛公是老天派来领导我们的;二是沛公的本事是老天爷教育的。能让张良这种百世人杰说出这种话来,刘邦的能力可想而知!刘邦凭借其出色的能力和豁达的胸怀,让降服了项羽、张良这样的贵族优秀人才,实在是人间奇迹!面对这样的主子,萧何、曹参这些郡县吏员,能不乖乖地俯首帖耳?沛县军政集团也将在刘邦的带领下,雄霸天下,横扫六合,开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帝国时代!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7-24 13:30:39 +0800 CST  
打字速度过快,一写好就发上论坛了,有错别字请大家见谅,下次一定改正:)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7-24 17:14:55 +0800 CST  
最近出差时间较长,而且一直也在探索一种新的风格,这种风格我始终感觉不对,请大家谅解,后天就恢复更新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8-29 11:11:47 +0800 CST  
作为一个前公安局长,曹参本质上是一个武夫而非吏员,所以在残酷的军政斗争中,曹参不得不更多地参加军事斗争。当然,由于曹参混迹官场多年,智计心术远非周勃、樊哙那些商贩混混之辈所能比。刘邦也急需军事人才,抓到盘子里的都是菜,曹参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刘邦麾下头号大将。好在多年的公安局长没有白当,沛县黑白两道对于曹参还是很畏惧的,一时倒也无话。曹参带着兄弟们与周围义军和秦军火并,本质上是放大了规模的黑道械斗,对于曹参和弟兄们来说到时得心应手。事实证明,曹参的军事技能是过硬的,带着弟兄们打了不少胜仗,也被沛公刘邦先后赐爵七大夫和五大夫。这是楚国的爵位,与商鞅指制定的秦国爵位无关。受赏的曹参更加卖力,多次击败了秦军大将章邯的非主力部队。当然,这也与沛公刘邦有能耐,得到了项梁和怀王的赏识,整个集团通过了“国家认证”有关。事实证明,给兄弟们一个身份和盼头,能够大大激发大伙的战斗力。沛县军政集团能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一帮乌合之众成长为楚国的主力部队之一,原因即在于此。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8-31 22:11:19 +0800 CST  
作为一个前公安局长,曹参本质上是一个武夫而非吏员,所以在残酷的军政斗争中,曹参不得不更多地参加军事斗争。当然,由于曹参混迹官场多年,智计心术远非周勃、樊哙那些商贩混混之辈所能比。刘邦也急需军事人才,抓到盘子里的都是菜,曹参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刘邦麾下头号大将。好在多年的公安局长没有白当,沛县黑白两道对于曹参还是很畏惧的,一时倒也无话。曹参带着兄弟们与周围义军和秦军火并,本质上是放大了规模的黑道械斗,对于曹参和弟兄们来说到时得心应手。事实证明,曹参的军事技能是过硬的,带着弟兄们打了不少胜仗,也被沛公刘邦先后赐爵七大夫和五大夫。这是楚国的爵位,与商鞅指制定的秦国爵位无关。受赏的曹参更加卖力,多次击败了秦军大将章邯的非主力部队。当然,这也与沛公刘邦有能耐,得到了项梁和怀王的赏识,整个集团通过了“国家认证”有关。事实证明,给兄弟们一个身份和盼头,能够大大激发大伙的战斗力。沛县军政集团能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由一帮乌合之众成长为楚国的主力部队之一,原因即在于此。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8-31 22:12:10 +0800 CST  
正当沛县军政集团小荷已露尖尖角,发展得顺风顺水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令全军大惊失色。原来后台老板项梁在多次击败秦军后,开始骄傲起来,觉得秦军就这么两下子,不再把秦军放在眼里。可他忘了,对手是在危难之中,率领一帮囚徒击败周文几十万大军的章邯。此人善打逆风仗,人又沉得住气,哪里是神马好相与?特别是项梁忘了秦国本土人力资源已经充分动员起来,秦二世又丧心病狂地将防御匈奴的几十万精兵调往中原,镇压义军,义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补充了大量精兵后,章邯的实力进一步膨胀,终于打了项梁一个冷不防。项梁军大败,项梁本人也被章邯军所杀。这一下楚国的顶梁柱断了,留下乱作一团的怀王、刘邦和项羽。
曹参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弄晕。不过,此时的曹参应该庆幸,幸亏当初起兵的时候没有贪图虚名,硬争沛县军队的首脑之位。真是好险!不过深谙世事的曹参明白,事情还远未到必须摊牌的时候。在此之前,多打几个漂亮仗,就可以为将来的反正积累政治资本,还是要努力作战!怀着这种复杂的心态,曹参在战场上依旧雄姿勃发,不减当初。
未来的曹相国应该为此感到庆幸,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又一次做出正确的抉择。章邯在打败项梁后,犯了和项梁一样的毛病,开始志得意满起来,认为楚地义军已不成气候,将秦军的兵锋指向了赵国,放过了楚国这个最危险的敌人。刘邦、曹参带着沛县军队,侥幸地躲过了灭顶之灾。在与章邯的侧翼打了几仗后,刘邦军逐渐恢复了元气,军心也稳定下来。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9-01 21:33:07 +0800 CST  
当晚年的曹参回忆起这段峥嵘岁月的时候,一定会对命运的无常有着深深的感慨。章邯明明已经对楚军取得了绝对优势,只要再加一把劲,群龙无首的楚军极有可能被章邯彻底歼灭。楚军是山东义军的主心骨,对秦军作战最坚决、支持力量最强、始终以灭秦为政治目标的也只有楚军。如果消灭了楚军,就意味着秦国在这场混战中基本获胜。唯一需要章邯投入的资源就是时间。只要章邯在楚地耐心地作战半年,一切都迎刃而解。剩下的齐、赵这些虾兵蟹将,也将灰飞烟灭。
在这个节骨眼上,章邯不知哪根筋搭错了,非要去进攻赵国。进攻赵国倒也罢了,以秦军的实力,碾平赵国也不是神马难事,但章邯非要以赵国为诱饵,诱使各地义军派兵相救,想把这些义军一锅烩了。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义军不是没有实力,而是太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一旦这些义军整合起来,就够秦军喝一壶的了。项羽带着楚军冲向敌阵,连战连胜,就起到了凝聚义军的效果,项羽也因战役胜利而取得了义军领袖的地位。至于章邯为神马这么急着和义军决战,只有从秦朝廷内部政局变化来解释。章邯应当是与李斯等关系不错。正当李斯一步步走向赵高为他构筑的罗网的时候,如果章邯多打几个胜仗,或许能够解救李斯。从这个角度来看,章邯之所以将时间视为最宝贵的资源,就有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答案。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9-05 00:26:47 +0800 CST  
出人意料又符合逻辑,项羽率领作战经验日渐丰富的诸侯联军击败了不可一世的秦军,堪称历史奇迹。这个奇迹的发生意味着,战国后期秦国对六国的吞并完全是各个击破的结果,并不是秦国和秦军的总体实力超过了六国的总和。章邯并没有真正体会到这个事实,放弃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法宝——各个击破,分而治之,愚蠢地想和诸侯联军,在远离秦国本土的河北平原打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如果章邯能够捡起秦国历代先君的法宝,利用诸侯之间的矛盾,一个个做掉,显然还是秦军获胜。历史无法彩排,项羽和诸侯联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章邯不得不率领剩下的二十万大军,与将近四十万的诸侯联军对峙,落入全面的下风。在这个节骨眼上,传来了刘邦向关中进发的惊人消息。
刘邦作为怀王政权的主心骨,被怀王授予了攻击关中的战略性任务。秦军主力已经悉数出函谷关,投入到华北战场,关中出现了一个可怕的防御空隙。怀王和他的老将们看到了这一点。如果派遣一支军队,穿过秦军的缝隙向关中进攻,那么就会打乱秦军的全盘计划,迫使秦军回救咸阳。这一下,关东义军面临的危急形势或可缓解。不过,关中虽然兵力单薄,但动员起十万军队防卫函谷关应当不是问题。再考虑到章邯和王离部可能会派军队回救关中,这支攻击关中的军队几乎百分百会重蹈周文当年的覆辙。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诸将莫利先入关”。项羽为了给叔叔项梁报仇,愿意带着本部人马执行这个危险的任务,但怀王和老将们拒绝了项羽的请求。在政治上日益成熟的怀王看来,西进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没有聪慧的头脑和足够的自制力,以及政治上的成熟度,是不可能完成牵制秦军的艰巨任务的。刘邦为人聪慧,性格宽厚,很适合打这场攻人又攻心的战斗。项羽脾气暴躁,比较适合救援赵国。怀王根据两人的性格,做出了最合适的安排,从而为灭秦做好了铺垫。如果这老二位掉个个,恐怕都被秦军战刀劈于马下鸟。历史就是这么微妙。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怀王如此安排,固然有利于灭秦大业,却将项羽这个魔鬼放出了玻璃瓶,结果导致自己被项羽杀害。历史实在是令人敬畏。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9-06 02:08:09 +0800 CST  
自顶,晚上更新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9-06 11:18:19 +0800 CST  
@轻拂而过 2016-08-05 21:02:08
@解忧郡主 15楼 2016-07-24 17:14:00
打字速度过快,一写好就发上论坛了,有错别字请大家见谅,下次一定改正:)
—————————————————
楼主继续啊!我好喜欢看呢!!!
-----------------------------
今年江南酷暑,又有工作,一个月啥都不想干:)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9-06 17:28:50 +0800 CST  
在项羽和诸侯联军与秦军苦战的同时,刘邦也没闲着。自打受怀王之命西征后,刘邦就知道这一仗不好打。从楚国核心彭城地区出发,要经过陈留(现开封地区)、洛阳,扣函谷关才能杀进关中。这一路上布满秦军主力,虽然关中空虚,但沿线的秦军岂会放刘邦军顺利地杀进关中?面对这一情况,刘邦只得带着沛县军转战彭城—陈留黄河以南的一线,间或度过黄河进攻秦军落单的部队,顺手为项羽的部队扫清外围。项羽一军之所以能够在决战前安稳那么多天,刘邦军捍卫侧翼可谓是功不可没。巨鹿之战项羽获胜后,章邯收缩防线对付项羽,通往关中的大门好像“轰”地一声,一下子向刘邦打开,就好像阿里巴巴遇到了藏满财物的山洞一样。但未来的高帝是聪慧的,在进攻洛阳坚城不下之后,明白如果继续在洛阳耗费时间,等项羽打败章邯后,就只能跟着项羽一起进攻函谷关,头功就是别人的了。经张良提醒,刘邦决心放弃从函谷关灭秦的路线,改走守卫相对薄弱的武关道。刘邦采取了军事和政治双重攻势的做法,终于瓦解了秦军,攻下了咸阳。秦王子婴单车出降,不可一世的秦国灭亡了。
曹参跟着刘邦,参加了所有的战役。作为刘邦最为倚重的将领,曹参的作用显然超过了周勃、樊哙等人。不过,曹参和周勃等一样,基本上属于战术型将领而非帅才。他们只有在刘邦、项羽、韩信这些统帅的带领下,才能斩将夺旗,建立奇功。曹参和沛公,哦不,现在该叫秦王了,至少刘邦和他手下的将领是这么认为,雄赳赳气昂昂地进了咸阳城,准备享受他们的胜利果实了。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9-07 00:39:29 +0800 CST  
自顶,晚上更新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9-07 11:08:35 +0800 CST  
正当刘邦麾下的大兵们怀揣珠宝在咸阳宫醉醺醺地追逐着美女的时候,项羽却带着麾下六十万大军不断向函谷关逼近。项羽这么大火气是有道理的。虽然刘邦夺了灭秦的头功,但仗主要还是项羽打的,项羽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当成为新秦王。现在被刘邦这么一弄,那自己不是没有封地了?还得乖乖地返回彭城看怀王的脸色。不过项羽可不是什么善茬,他可不愿受别人的摆布,哪怕是最贴心的叔叔项梁也不行!当务之急是要攻下关中,赶在刘邦之前进关,再做下一步打算。项羽心急火燎,催着大军日夜进发。
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大事,将每个人的打算彻底弄乱。原来章邯麾下投降的二十万秦军将士军心不稳,唯恐项羽攻不下关中,导致父母家人被秦朝廷屠杀。这件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是秦法的可怕,只要是投降或者出现其他违反秦法的,处置相当严厉,简直超越了人性的底线。秦国早晚要死在秦法上,这是毋庸置疑的;第二是秦国在关中还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和人力资源,足以将关东联军遏制在函谷关外。不要忘了,这二十万人可都是秦国子弟,不是那些临时组织起来的六国囚徒。如果是囚徒的话,才不会被项羽屠杀。正因为出身秦国,他们才深知秦国虚实,知道进攻函谷关不一定能占到神马便宜。这一点也为今后楚汉相争时,秦地父老源源不断地为刘邦补充兵源和提供给养就可以看出来。项羽和联军将士们显然也知道这个情况。在联军上层的撺掇下,项羽下定了决心。未久,这二十万旧秦军将士被项羽和联军坑杀。
项羽这么一来大大帮助了刘邦。本来刘邦这个时候已经快攻下关中,联军和旧秦军担心攻不下关中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留着这二十万大军,不仅可以在未来与刘邦的火并中当做炮灰,而且可以利用这些秦军的老关系,掏空刘邦的实力基础——刘邦麾下只有十万多人,起码有一半是收编的秦军——只要做好刘邦麾下秦军的工作,不费神马大力气就可以让刘邦授首,项羽就可以成为新秦王。退一万步说,就算刘邦识相,及时交出关中,项羽可以与刘邦一起在关中称王,再扶植章邯等人遏制刘邦,自己割据关中、山西、河南一带的肥美膏腴和险要之地,震慑刘邦、章邯等四王并相机遏制、消灭,自己亲手遏制刘邦,总比假手章邯等三王好吧?项羽计不及此,犯下了大错,再也不能在关中称王,也铲除了章邯等人在关中的群众基础,将整个关中都推到了刘邦的怀抱。
楼主 解忧郡主  发布于 2016-09-08 01:01:04 +0800 CST  

楼主:解忧郡主

字数:26388

发表时间:2016-07-17 21: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2 22:16:02 +0800 CST

评论数:1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