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弃儿——读《宫女谈往录》看清宫逸事(长期连载)

荣儿觉得,李莲英与太监安得海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显得安得海是那样的卑下没见识,狗肚子里盛不下二两油,而李莲英则如屎克螂变知了,飞上天了。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从来不脑袋发热,总是冷静地来处理事情,这是他最可贵的地方。平常日子太监犯了错误,他永远是恩威并用,暗中维护,所发太监们都服他,也愿意亲近他。他处理家庭也很恰当。在戊戌以前,他的妈妈还没死,他就把自己的财产分成七股:把地亩按弟兄五股均分,大约370多顷地;把钱财按七股分,两个妹妹同样有份。他对他的侄子们说,财大祸也大,让他们时时警惕着。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21:43:12 +0800 CST  
不过,李莲英也并不是一直受宠不衰。据荣儿观察,戊戌以后,太后就不太信任他了。大太监在宫里做事当差,就和走钢丝一样,永远不能失神,脚一歪就许栽下去,堕入万丈深渊。他们伺候老太后当然要忠心于老太后,但也不能得罪皇帝。到了戊戌年间,就很难了,不是忠心于太后,就是忠心于光绪皇上,二者不可得兼。当太监的哪知哪块云彩里有雨?随慈禧太后的意,处处要得罪光绪皇帝,如果太后走得早,等太后百年之后,自己的脑袋就得搬家;如果不顺太后的意,小命马上就有问题。既要顾眼前,也要留后路,这就非常为难了。李莲英左右犹疑,被老太后看出来,看出他并不是服服帖帖地可任意摆布的人,因此对他失去信任。戊戌以后,崔玉贵特别得宠了:让他到瀛台监视光绪行动,让他把珍妃扔在井里。但李莲英对这些事都没露痕迹,这也许是他走钢丝的技巧吧!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21:44:06 +0800 CST  
5、第一次午餐
站在老太后东边的是皇上、大阿哥和贝子溥伦。站在老太后下手的是皇后、小主、三格格、四格格、元大奶奶。荣儿她们丫头群里有娟子、荣儿,两位格格合带一个侍女,皇后带一个侍女,加起来男的是三个,女的有十个,还不算太监。三辆车哪能坐这些人!两辆车最多只能坐六个,剩下的就挤在蒲笼车里。真是车少人多,大家相依为命。
老太后开始发话了:“今天出门,谁也不许多嘴,路上遇到什么事,只许我说话。”说话的时候用眼睛盯着大阿哥。大阿哥这个人是不懂深浅的,年纪最小,仅十五岁,所以老太后特别注意嘱咐他。大阿哥的爸爸是端王爷,军机的领班。他的叔叔是澜公爷,是当时的步军统领,都是捧义和拳的,烧西什库教堂子,打东交民巷全是他哥俩带头出主意。大阿哥自出娘胎也没受过委屈,就怕老太后,老太后曾真用鞭子狠狠抽过他。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06:46:34 +0800 CST  
最后老太后吩咐上车。皇上一辆轿车,由贝子溥伦跨辕;老太后一辆轿车,由小娟子陪着,外面大阿哥跨辕,把他放在老太后车上,是因为对他不放心的缘故;皇后、格格们只能都挤在第三辆蒲笼车里,黑压压的一车人,荣儿没有地方可坐,只好坐在车尾部喂骡子用的料笸箩上面。就这样,三辆车匆匆地出了神武门。
这是庚子年七月二十一日的早晨,也就是慈禧太后开始西逃的日子。
车出了神武门,却拿不定主意往哪个方向走。往西过了景山,又顺景山西墙往北奔后门(地安门)。过了地安门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突然,崔玉贵到老太后车跟前请示,遇到一个军机处的人赵舒翘,是否召见他?老太后就让那人走在前边远远地开路,直奔德胜门。正巧在鼓楼遇到一辆车,崔玉贵认识,说是澜公爷的,于是让出来,给皇后、小主坐。车队不走大街,专找僻静的胡同走,泥水很多,荣儿蜷伏在料笸箩上,弯腰屈背,很是受罪。不久,车队就沿着城墙根走。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06:47:30 +0800 CST  
到了德胜门,逃难的人群就非常多,大篷车、小轿车、骡驮子、驴车,都是听到洋人进城往乡下逃的,大家嘈杂杂地挤在一起。这时军机赵舒翘上前给疏通好,让老太后她们的车先过,这样才出了城。这个赵舒也是支持义和拳的,后来被老太后杀了,死得很惨,是把脸蒙上窗户纸再喷上酒,闷死的,这是后话。
出了德胜门,就见到残兵败卒在到处找吃的,各商店全上着板,七八个人一堆,十几个人一伙,砸门翻柜子,和饥民一样。另外,还有很多头上缠着红布,敞胸赤背的义和拳,依旧神气十足,他们还好,各不相顾。人们有往城外逃的,也有往城里挤的,乱哄哄的人群,把德胜门关厢弄得很嘈乱。再加上地下的泥水,掺杂着驴屎马尿味,太阳一出来,热气一蒸让人很难受。荣儿眼看看,皇后、格格们都闭紧嘴不言语。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06:49:01 +0800 CST  
四辆车在路旁停了一会儿,大概是老太后想到前途的艰难,考虑到还有些缓口气的时间,在想主意。所有的人由早晨到现在大半天了全都滴水没入口。他们的车一点也不刺眼,活像牲口走累了在这儿歇歇脚一样。就这样才平平安安地逃出城来了。
荣儿坐在蒲笼车里仔细地想,到这个时候才明白老太后的心思:在宫里改装成老百姓,为的是混出城去,雇这两辆车为的是丝毫不沾皇家的气息,再弄一辆蒲笼车装成下等拉货的样子,更容易蒙混人的耳目。最难得的是,宫里的珍奇宝物有的是,老太后一星儿不带,只包了些散碎银子,一切都是怕露了皇家的身份。老太后心思的细密,考虑的周到,应变能力的机敏,舍弃珍宝的狠心,实在让普通人佩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06:51:05 +0800 CST  
这时荣儿又有一种想法涌上心头:老太后对这次出逃,究竟是有准备呢还是没准备呢?作为她的形影不离的贴身丫头,丝毫也觉察不出来。宫里人在背后常说,老太后的心比海还深,真是一点也不假。
正在荣儿这样胡思乱想,突然车动了,不是顺着大道往北走,而是下了大道往西。车上谁也不说话,这是上车前老太后的口谕——谁乱说话把谁扔下车去!老太后的话像打雷一样,谁也不敢不遵,只能默默地留心观察着四外情况。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09:22:18 +0800 CST  
车很快地没入庄稼地里。这是正是雨季,很少有人在地里干活。三格格请示皇后,是不是大家挪动一下座位,松动一下身子,因为大家都坐僵了。地下有水有泥巴,车夫有时也要跨上车来,和皇后、格格们坐在一起。荣儿觉得这真是天下最出奇的事。车慢慢地向西走,上了另一条大道。过了一段时间,看到了魏公村,荣儿才知道是奔向颐和园。大道上,败兵更多了,一帮一群的往西走,有的拉着牲口,好在还没有问她们。她们尝到了心惊胆战、度日如年的滋味。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09:23:44 +0800 CST  
车进颐和园的东大门,一直赶到仁寿台阶前才停住。接驾的是内务府的当值大臣恩铭。太后领着后]妃、格格们一起到乐寿堂,老太后进寝宫休息一会儿,荣儿敬了两管水烟,她在卧榻上用水洗了洗脸,就闭上眼睛。荣儿悄悄地退出来,赶紧找水喝,因为实在干渴了。太后始终没发话,谁也不敢散去,大家都在凉棚里休息,低着头默默地没有一个人言语。屋子里非常寂静。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09:25:55 +0800 CST  
匆匆传膳后,崔玉贵进来禀告,说端王爷来了,一会儿又禀告说庆王爷来了。只见老太后满脸怒容,说知道了,底下没说话。一会儿崔玉贵又来禀告说,肃王爷由德胜门骑马赶来了。老太后精神一振,说传他们进来。肃王的府原在东交民巷(庚子后搬到东四北九条),义和拳打东交民巷时,洋人把他家毁得乱七八糟。肃王到来一定会带来洋人的消息,所以赶紧传见他们。在颐和园乐寿堂召见王公大臣还是第一次。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09:44:06 +0800 CST  
老太后听完汇报后,很自信地说:“看情况洋人还不知道我们出来。如果知道的话,他们一定会赶来的,我们要快走。”这时端王、庆王、肃王他们都愿意快走。老太后断然说:“不能这样走,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因为有皇上在!让崔玉贵带一个人走前站,李莲英随时探听消息,皇上、我们走第二批,端王等走第三批,另外颐和园这儿还有兵,让他们断后,这样才万无一失。”老太后的话是金口玉言,这是怕大家一起走,太招风了,反而不安全,也顾虑到前面麻烦不大,只有后面追兵最可怕。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09:45:55 +0800 CST  
仓皇出逃之际,稍稍了解形势后,慈禧作出了重大决策。这个决策科学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09:49:03 +0800 CST  
上车出发时,归还了澜公爷的车,又多了两辆轿车,一是给皇后预备的,是普通的二等轿车,另一辆是庆王给两个女儿三格格、四格格预备的。这样,皇后、小主一辆车,二位格格、元大奶奶一辆车,大蒲车就比较松动了一些,荣儿也不至于坐料笸箩上了。
车慢慢地向北走,完全在青纱帐里钻着走。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才到一个叫温泉的地方。她们想央求一个大户人家行方便,允许到他家借借厕所,便让荣儿出面请求,好不容易才答应了。老北京孔雀知从什么年代兴起的,说女人借厕所会给本家带来晦气,必须进门喝口凉水,压一压邪气,出门送一个红包,散一散晦气,她们没有红包,荣儿只得重重地给了二两银子。这量太阳毒辣,幸亏村东头有棵大槐树,她们坐在车上能凉快会儿,可以说是救命的树荫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0:22:30 +0800 CST  
老太后真有狠劲,始终一个“苦”字不说。荣儿把瓢涮一涮,给老太后舀一瓢凉水,老太后先漱了漱口,喝了半口凉水,这可能是老太后生平第一次喝凉水!是在温泉一家灰砖门楼前的院里喝的。
荣儿觉得很露脸,因为在老太后西巡路上,第一块银子是她替老太后花的,第一瓢凉水是她给老太后舀的。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0:23:48 +0800 CST  
但不久,荣儿为老太后这次西行只随身带了些散碎银子的做法感到遗憾,以为沿途一定会有卖东西的,有钱能买鬼推磨,这种想法到现在完全落空了。一路上,做买卖的,开客栈的,驿站里的,现在都跑得一干二净。那些败卒残兵,有什么抢什么,一帮一帮的戴红头巾的义和拳也是有什么拿什么。目前的光景是有势力没处用,有银子没处花。一两银子也换不出一口吃的来,她们一步一步走向苦难。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0:37:54 +0800 CST  
太阳已经到西南角上了,庄稼地里的玉米叶子都晒蔫了。众人脖子底下、两腋周围都长了痱子,不搔就奇痒,一搔就痛。
走到了一个镇甸,已经是人困马乏,车夫说不能走了,该喂牲口了,人也该吃点东西。可哪里能有吃的呢,而且人又这样多?幸亏车夫认识这里的一个熟人留守在大车店里,他们说尽了好话,请他给想办法。他也没办法,现成的米面是绝对找不到了。最后说地里有豇豆角,可以煮熟了吃。最后包他一片地的青棵,把豇豆和青老玉米混合摘采来煮。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0:38:46 +0800 CST  
各位看官,在慈禧庚子西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慈禧应对危机的一些办法,读史可以明智,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可总结一些历史经验和教训。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0:54:14 +0800 CST  
已经不是饭来张口的时候了,荣儿四个丫头亲自动手,把豇豆从割断的秧上摘下来,又把青老玉米的外皮剥去,扔在锅里煮上。正是雨季时节,干柴是没有的,荣儿和小娟子只得轮流拉动风匣吹火。她俩把烧热的水舀出点来,奉敬给老太后,让老太后洗洗脸,老太后十分感叹:“还是荣子和娟子能伺候我。”她俩尽管累得筋疲力尽,但还是不禁在老太后面前掉下热泪。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1:11:53 +0800 CST  
回到伙房一看,竟发现崔玉贵一人在一仰一合地拉着风匣,荣儿觉得,在这个场合下,他们是同生共死的患难之交了。崔玉贵很严肃地对她俩说:“看情况目前的地方供献不会有,买东西也实在难,大家免不了受困!咱们是老人家的近人,无论如何不能让老人家挨饿!”这时为了避免走露风声,他们把老太后都叫老人家。
小娟子哭出声来了说:“那就割我们俩的肉吧!先割我的,我不怕。”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1:12:42 +0800 CST  
崔玉贵说:“姑娘,不是要割谁的肉,要想办法。眼前咱们包人家半亩地的青棵,还要剩下一点,多半都被兵抢光了。咱们应该把青玉米剥出来,把豇豆角捋下来,把青玉米秸砍下来,捆成捆带在车上,人和牲口都需要,免得将来饿死在半路上。”
食物煮熟后,每人分一个煮玉米、半碗豇豆粒。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7 12:47:18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5253

发表时间:2016-03-30 06: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2:34 +0800 CST

评论数:9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