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刘邦

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在刘邦与秦人父老约法三章的时候。那句“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以及那句“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这虽然是刘邦在百姓心里使他们认可自己为关中王的一个手段,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溯其本源,却是表露了刘邦此时的真正目的,那就是称王关中。

尤其是日后,当刘邦得知项羽并没有将关中封给自己的时候,愤怒的他瞬间暴走。几乎马上就要抄起板砖率领军队与项羽决死一战,幸亏萧何阻挡了他。才再次从项羽的枪口下救回了刘邦。

由此可见刘邦对关中,这本该属于自己应得的地盘的看重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就在他决定等待诸侯入关的时候,却听到了关于项羽要立章邯为雍王而自己不可得关中的消息。

这个时候,他开始不安起来。因为,他怕在项羽的绝对武力面前,自己会失去关中大地。

因此,尽管他听从了张良的建议,并没有直接占据咸阳,而是选择封存府库,退军霸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但是无论如何他是不会拱手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让给别人的。

但是刘邦不知道的是,就是这种做法,成为了以后他与项羽周旋的一大有利条件。当然了,这是后话。

因为就目前来说,现在的刘邦决定,这一次,听自己的。由此也就引出了第二点,为什么萧何张良等人不知道刘邦这一做法呢?

汉三年的时候,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形势危急。为了减缓汉军压力,刘邦曾与郦食其商议要分封六国的后代,以此来对抗项羽。正当决议已定的时候,正赶上张良来觐见刘邦。

刘邦立刻将这一提议与张良探讨,结果在张良一番分析过后,因为张良的的一句话,如此,“则陛下事去矣”,刘邦便立刻打消了这一念头。

而今,关于封闭函谷关,刘邦不可能不知道此举不仅有诸多困难,而且很可能会带来诸多危险!可是他就仅仅凭借一个不知名的谋士的建议,就要隐瞒自己的一干重臣谋士,显然不合常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0-25 21:55:35 +0800 CST  
加油!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0-26 09:19:06 +0800 CST  
汉三年的那次,当张良问道,谁为大王出的这个计谋?刘邦立刻就告诉他,是郦食其。并且刘邦听过张良的分析后大骂了郦食其。可是这次,当张良得知后前去问刘邦,是谁为他出的这个注意的时候。刘邦却只是含糊的说道一个无知的人而已,这种略显暧昧的态度也着实惹人怀疑。

若真的是他自己决定的,捅出了一个相当巨大的篓子。他又怎么会承认是他自己做的决定。

所以,笔者有一种猜测,那就是封闭函谷关,是刘邦自己的决议。因为现在的他,政治权谋上还并不是太成熟。而他的对手项羽在不久之后同样显示出了相同的缺点。

他们两个这个共同的缺点,源自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二人同样刚经大胜。而且,现在的他们,还并没有成长起来。

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刘邦最后“成熟”了,而且很老道。但是反观项羽,则依旧停留在那个阶段。

当然,这也只不过是笔者的一个推测而已,仅供大家参考。不过不论那个人是刘邦自己,还是某个无名氏,至少在当时,对于封锁函谷关这件事,刘邦是相当认同的。

因为,这很是符合他的心意。

所以,他现在要做的,就是等待着不久之后参加精心为他准备的饭局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0-26 22:08:16 +0800 CST  
很是抱歉,昨天太忙了,忘记了更新,稍后补上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0-28 10:02:40 +0800 CST  
买菜

那么,通过前面的分析,大家也都明白了。之所以说刘邦的这一举措是个错误,是因为他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目的。此举可谓是高估了自己,看错了诸侯。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项羽决不允许刘邦这样做。

汉元年(前206年)十一月中下旬左右,项羽终于到达了函谷关外。此时,秦都咸阳近在咫尺,按理说项羽应该是相当的兴奋。可是此刻的项羽却是不高兴了。

因为他猛然发现这函谷关居然有人把守!

想一想他项羽自巨鹿以来,所过之处,要么守军望风而降、要么在楚军的铁蹄下沦陷。如今一个小小的函谷关居然妄图阻挡住他的脚步?想到这里,项羽的小暴脾气就上来了。

就在这时,他又听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听说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

于是乎,项羽“大怒”。这是项羽来到函谷关后的第一次大怒。我们先来看一下,项羽为什么大怒。其实项羽的这一大怒是一步一步积累爆发的。

巨鹿之战以后,项羽一跃成为他手下诸侯联军的盟主。而他自己也是很看重这一点,人人都有虚荣心。所以,项羽很是满足当初其他诸侯将在辕门外看到自己全部膝行而前的那种感觉。

因为这不仅是项羽地位高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使得他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长此以往,一种凌驾于诸侯之上、凌驾于天下之上的霸道之念也就产生了。

所以说,此刻在项羽看来,函谷关应该像其他各地一样,望风而降。现如今这般是不是有些愚弄了项羽?

因此,一股唯我独尊的气息从项羽心中产生了。

反了你了,敢把守关口!

所以,当他看到有人把守函谷关,不高兴也是正常的。可接下来当他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的时候,项羽就不单单是不高兴了。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如果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那么很明显,函谷关的军队是刘邦的。刘邦你这老小子难道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吗?居然敢如此对我?如今天下诸侯无人不惧怕我项羽,你这样做难道是在挑衅我刚刚得到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吗?

可以说,刘邦此举是对项羽的虚荣心的巨大冲击。这势必使得项羽在诸侯面前很没面子。

但是项羽虽然好面子,可此刻,在闻知刘邦已破咸阳之后,对于他来说,还有比面子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答:灭秦的首功。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0-28 13:26:09 +0800 CST  
在项羽看来,当今之世,普天之下谁人不知是他项羽巨鹿一战打败章邯,从而才有了诸侯联军今天的这一局面。可以说,秦朝的军事根基是被他项羽一手摧毁的。

而刘邦,只不过是趁着项羽在河北牵制秦军,才得以顺利入关。换句话说,你刘邦之所以能够顺利入关,全是拜我项羽所赐。

可现如今看这模样,刘邦此举显然是在把项羽当做垫脚石,并且用过之后又一脚给踹开了。

这小子想要独吞胜利的果实啊。难不成还真的以为秦朝是灭在你刘邦的手里吗?如此的拿我当猴耍,这简直是在愚弄我的智慧!

另外,出于维护长期以来自己在天下人心中树立起来的一个外在形象,项羽也必须要大怒。为什么呢?

因为全天下的人似乎都听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一极具号召性的口号。而一向以代表楚国自居的项羽本人给众将众军的一大深刻印象就是。他毕生都是以灭秦为首要目标。

似乎在他自己和天下人看来,秦、必须由他来灭,也只有他才能摧毁。这是他项羽的专属功劳。更是对他的祖父、叔父、国家的一个交代。

可现在,刘邦居然敢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他。项羽怎么会不生气?

所以,这些因素似乎决定了项羽在听闻自己的首功要被抢走之后必须要生气。而且气的还不轻。

那么,问题又来了。除却不想被刘邦捡便宜以及对自己长期以来复楚灭秦这一外在形象的维护,项羽如此的看重灭秦的首功,还有没有其他的考虑呢?

当然有。

在听说刘邦已经入关后,我们有理由相信,项羽的内心有些担忧。这一切,只因为楚怀王的那个约定。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这个约定现在的项羽根本不想遵守,也根本不屑于遵守。最好就是这个约定真的成为一张空头支票、一句废话。

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是现在已经逐渐登临天下权利巅峰的项羽再进一步,首先进入关中。

因为那样一来,整个反秦道路上,任谁都能看清,完全是由他项羽一路领导、凯歌高进的。到了那个时候,所谓的关中王根本不需要楚怀王来封,天下人自然会明白其真正的归属。

况且就算有人持反对意见,也不好再说什么。因为项羽的的确确是第一个进入关中,符合当初楚怀王的约定。

这样一来,想尽办法掣肘项羽的楚怀王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项羽今天的地位似乎都是他熊心亲手“培养”起来的。

若真的如此发展的话,对于项羽之后的一系列举措将有着莫大的好处。因为那时楚怀王将更加的奈何不得项羽,而项羽在“处理”楚怀王的时候,也会更加的轻松。

也就是说,他可以少去很多的包袱。

但是现在,事情很显然并没有朝着项羽所预判的方向发展。而是演变成了项羽最不想看到的一面。因为有了这个约定,似乎不论是刘邦还是李邦,只要是他先于项羽攻入关中,那么在名义上就已经具有关中王这个称号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0-29 19:07:21 +0800 CST  
而只要项羽让这个称号落在了别人的头上,那么他便是真正的骑虎难下。若是同意,就是证明自己也要遵从楚怀王的指示。可问题是,此刻两人之间早已经势若水火了,项羽怎么可能甘心同意呢?一旦自己同意,那么之前在军中,还杀宋义干什么?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所以,项羽是万万不会同意的。

可若是不同意,他就不得不直接背上违抗楚怀王指示的新帽子。因为这样,将比诸在军中夺权的那一次更加的赤裸裸。那时候,他项羽势必在天下人的心里有着一个不忠不义的名声。

所以,一想到这里,项羽就恨得牙痒痒。因为此刻的他明显已经被刘邦架到了火炉子上。

可是项羽又不得不从属于现实,毕竟,这天下,他虽能主宰,可却不是唯一的、真正的主宰。

所以,此刻的项羽在乎的是夺得灭秦首功之后,自己能在这天下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因为他的目标,已经是那天下共主了。

于是在项羽的攻击目标上,刘邦的排名位置靠前了。

大怒的项羽立刻派遣英布攻击函谷关,很快便把刘邦的守关军打败。十二月中旬,项羽军团推进到戏西,此时距离刘邦约法三章过去已经近一个月。

也正是在此时,一个人物出现了。此人是刘邦起义后阵营里出现的第二个高级的叛徒,左司马曹无伤。

那么左司马是个什么官职呢?说起来地位还不低,因为这个职位是负责主管军纪的。当时的军中设有左右司马二人,能做到左司马的位子,说明曹无伤也是有着两把刷子。那么此刻,他出现干什么了呢?

当听说愤怒的项羽已经率领大军攻入关内,看这趋势,似乎是要和刘邦开战。“精明”的曹无伤就开始盘算了。

他早就听说项羽异常勇猛,连章邯的几十万大军都投降了他。现如今刘邦似乎又开罪了项羽,那么,继续在刘邦手底下混,怕是已经不太安全了。

所以,对于刘邦并没有信心的曹无伤决定了,投奔项羽,混口饭吃!

并且,身为刘邦军中的左司马,他掌握着刘邦军中的内情。如果把他所知道的相关内情添油加醋的告知项羽,待项羽灭掉刘邦后,他岂不是天大的功劳?

想想就是激动不已!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0-30 21:34:12 +0800 CST  
因此,决定以后,为了自己的“前途”(欲以求封),曹无伤立刻派人前去联络项羽。

那么使者对项羽都说了曹无伤知道的哪些“秘密”呢?这些情报简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便是刘邦想做关中王。其二则为刘邦想任用子婴为相。至于第三点就是说您在不去,咸阳的宝贝都是刘邦自己的了,就没您什么事儿了。

听到这些理由后,项羽立刻又“大怒”。这是自函谷关以来项羽的第二次大怒了,且看看这一大怒的原因。

其实对于曹无伤所说的这三条,项羽最看重的便是第一条。因为这正是项羽最不希望看到的,既然刘邦阵营的人都这样说了,在联想刘邦封锁函谷关的事,那么刘邦想要称王关中似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既然已经知道了最想要知道的情报,那剩下的第二条第三条就已经无关紧要了。

好你个刘邦,虽然你长得丑,你咋想的这么美呢!

于是盛怒之下的项羽做出了一个决定。

旦日飨士卒,给刘邦送终!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0-31 19:41:48 +0800 CST  
而这时,身为楚军阵营第一军师的范增也出现了,他对项羽说道:

“刘邦这厮,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可是现如今,不要钱不碰女人,这说明了什么?他有大志向啊。况且我令人观察他的气运,竟是些五彩祥云,这是天子才有的祥瑞征兆啊。必须立刻铲除他。”

听到范增的话,项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议,为刘邦送终!

其实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也能够知晓。项羽最在意的是刘邦是否会称王关中。至于曹无伤说刘邦想要任用子婴为相,是基于刘邦为关中王的前提。

只要刘邦不称王,无论是子婴还是谁,项羽都不会理会。再看曹无伤关于刘邦想要独吞财宝这一条,此刻项羽的心中,财宝在重要也没有刘邦称王重要。况且范增的话“财物无所取”与曹无伤的话本身就存在矛盾,项羽岂能听不出来个中矛盾?

所以说,他的盛怒基于刘邦称王关中,他的决定基于他的盛怒。那么假如刘邦不是称王关中,那么项羽还会盛怒吗?一旦项羽消气的话,他的决定还会奏效吗?

所以,项羽的决定具有很浓厚的偶然性和随意性。

而这,将是留给刘邦的最佳突破口。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若是与朋友聚餐,我个人感觉还是自己做来的实惠,尤其是大餐。

咱想吃什么,就来什么。

而反观现在的项羽,则是要亲手给刘邦来一桌子大餐。现如今,项羽的菜已经买好了,就等着下厨入宴了。

刘邦,要不要尝尝我的手艺!?

那么,刘邦在干什么呢?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0-31 19:42:48 +0800 CST  
第二十三章 一顿饭的事儿(中)

千古第一饭局

准备下厨

到了现在,盛怒的项羽已经“买好菜”了,他现在要做的也是一个字、等。

等到明天吃饱喝足后,去给刘邦送终。

可以说,主办方项羽集团此刻已经是忙的不亦乐乎了。那么作为赴宴一方的刘邦集团在干什么呢?

很凑巧,他们也依旧在等。

但前文说过了,他们等的,是关中王。

已经要火烧眉毛的地步了,作为赴宴一方的主角刘邦,到了现在,竟然对项羽要请他“吃饭”还一无所知。这一点,当真是令人疑惑。

但是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刘邦手下的人似乎根本就不知道刘邦封锁函谷关的事。如果说,这算得上是他们毫无反应的一个理由。

那么,当项羽已经破关而入,连曹无伤都已经知道项羽大怒了,刘邦又在干什么?!

很显然,攻入关中后,刘邦的警惕逐渐消失了。他迷信于楚怀王的约定,认为诸侯特别是项羽绝对不敢胡来。

但是,当他自己准备利用楚怀王的约定时,就是应该知道,别人同样不会遵守。

更何况,难道他没有听说楚怀王亲命的上将军宋义已经被项羽给赤裸裸的干掉了吗?也许,那时的刘邦就算是知道,也当做不知道了。

可以说,这一刻的刘邦最需要的就是有个人当头给他来一棍子,让他好好清醒清醒。

亲家,靠你了

似乎刘邦集团就应该在沉默中灭亡,但是有一个人的存在,却是打破了这一短暂的寂静。

在这个人看来,刘邦灭亡与否不关他的事。但是有一个人,却必须要安然无恙。

那个人,便是张良。

其实在我个人看来,那个年代里,人缘儿最好的人,恐怕便是张良了。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对其都是相当的有好感。

那么,话说回来,此人为何如此关心张良呢?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02 07:51:02 +0800 CST  
因为这个人曾经受过张良的救命之恩。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项伯,你报恩的时候到了!

项伯,名缠,时任楚左尹。所谓左尹,便是相当于左丞相的职位。依照《史记》的记载,他是项羽的季父,也就是小叔父的意思。但是《史记》中又曾明确的提到,项羽的季父是项梁。

所以,有人据此推测,项伯可能是项羽的堂叔。但总之,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亲叔他堂叔都是他叔叔就好了。

当项伯得知了自己侄子准备进攻刘邦的消息后,立刻惊慌失措起来。

为何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对自己侄子的战斗力指数是丝毫不怀疑的。就现在的刘邦来说,无论是单挑还是群殴,与项羽交手,败亡是他唯一的出路。

可是刘邦可以死,但张良是绝对不可以的!

于是,项伯立刻趁着深夜偷偷地来到了刘邦军营,找到了张良。这里多插一句,要说刘邦军的岗哨当真是如同虚设,虽然是黑天,但也不至于让项伯如此轻松的就摸进来吧?而且还轻松的找到了张良。

对此,也只能说项伯的隐匿行踪的能力那是相当的高超。

因此,在这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项伯神色焦急的对张良说出了项羽即将发动进攻的消息。基本上是和盘托出了项羽的所有计划(具告以事)。

他対张良说要是在不走就要死在这了!赶快跟我一起跑啊(欲呼张良与具去)!

项羽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刚刚制定的作战计划,就这样被自己的叔父轻松的透漏给了敌军,特别是他居然透漏给张良!

但是面对项伯的告知,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张良不仅没有丝毫的慌张,而且他的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想法竟不是自己如何逃走,而是刘邦。

张良,投奔自己心中明主的一个臣子。当面对着危局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主公。我只能说,有这样的臣子,刘邦之幸。

聪慧的张良立刻对项伯说道:

“我为韩王护从沛公,现如今情况危急,我独自逃跑,这是不义!不可不告诉沛公。”

我想,当项伯听到张良如此说之后,一定会大吃一惊的。一方面,现在两军即将开战。一旦张良告诉了刘邦这一消息,势必会令刘邦得知项伯正在军中。

那个时候,他的人身安全会不会受到威胁?

另一方面,他注意到了张良所提到的一个词,不义。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03 19:10:07 +0800 CST  
试想一下,他项伯不仅是项氏一族的长辈,更是官居楚国左尹。他难道不知道自己将侄子的作战计划告知对手的这种行为是什么吗?

是出卖,是泄露,是叛徒。

这样做,对得起他的侄子吗?可是项伯依旧如此做了,因为在他看来,只要张良无碍,其他人也就无关紧要了。而只要他把张良成功的救走,此刻刘邦的军中又会有谁知道项羽即将来攻的消息呢?

那么,项伯为何甘愿冒着这样的风险,也要前来解救张良呢?

义也。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也许,在项伯的心里,道义是不能用政治来衡量的。当年张良有恩于他,如今恩人有难,他又怎么会无动于衷?

因此,这一刻,感恩高于一切。这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项基础。

聪明如张良,又怎么会不知道项伯的考虑?可是这个时候,为了刘邦,他却不得不违心一次了。

项伯凭借着道义来救张良,那么张良自然也可以用义来打动他。所以,在这一刻,张良很好的运用了自己一直遵守的义。因为他了解项伯,也得知他的弱点。

因此,看着如此重义的张良,老好人项伯就这样被他利用了。于是得知消息的张良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觐见刘邦并说出了项羽的军事决议。

而这个消息,无疑就是此刻的刘邦最需要的那根棍子。

听到了这个消息的刘邦,瞬间大为吃惊(大惊)。这一刻,他那些原本就不切实际的梦似乎一下子就醒了,是吓的。

“子房,这可如何是好?(为将奈何)”

然而此刻,面对刘邦的急切询问。张良却并没有像以往那般直接对刘邦说如何如何,反而是反问了刘邦一句道:

“谁给大王您出的这个主意,大王您真的要和项羽对这干?”

在这种情况下,张良显然也是得知了事情的经过。因此,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刘邦自己先认识到自己此举做错了。

现如今形式这么危急,那么当初你派兵把守函谷关的时候为何不慎重考虑?当然,张良并没有责问,他也不可能责问。只不过任由一个臣下对主公说出这样的话,臣子激动不已倒还好。

若是类似张良这般,很是“平静的询问”,那可真是对主公容人度量的一个极大考验。

另外,仔细看张良此时对刘邦的称呼是“大王”,这是个奇特的现象。

因为在《史记项羽本纪》里作为描述者的太史公,在这一段上对刘邦的称呼为沛公。而只有张良在这次谈话中称其为大王。很多人可能会以为这是记述有误或者是记述者的主观习惯造成的。

因为在《史记留侯世家》里鸿门宴前夕张良对刘邦的称呼也是沛公。但仔细向下看,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呢?那就是张良当时,对刘邦的称呼是大王无疑。

这既是对刘邦地位能力的肯定和尊重。另一方面,类似于张良这种反问刘邦,难道不给刘邦留一个台阶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褒奖捧赞呢?

刘邦自然也是明了,于是他说道:

“一个无知的小子(没有说是谁)告诉我说,封闭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秦地就都是我的了。所以我才听他的啊。”

听着刘邦有些埋怨又有些惊惶的语气,张良继续问道:

“大王以为凭借咱们的实力能够抵挡住项羽的军队吗?”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神色平静的回答道:

“本来就不如人家。”

张良一愣,但随即便听到刘邦再一次问道:

“现在该怎么办呢?”

张良愣住的是,同样的一句话,但是这一次似乎没有了刚开始的急促,而是很平静的去问。这就是刘邦的过人之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仔细研读刘邦的话,我们不可能知道刘邦当时的表情,也无法得知刘邦的语气。但我看到的是一个在现实面前勇于正视自身不足而虚心求教的人物。

他是一个首领,在以往的思维定式中似乎首领就不应该有如此做法。他们所展现的往往是盛气凌人,即使是有错误,怎么会在自己的臣下面前主动承认?

但刘邦,做到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06 14:25:48 +0800 CST  
也是很奇特,为什么评论都快2000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07 16:09:00 +0800 CST  
他没有因为说出自己不如项羽实力强大而感到虚荣心受损,因为在生死存亡面前,一点点面子又算得了什么。反观项羽,是绝不可能如刘邦这般洒脱的,这就是刘邦。

另外,往往有的人在看到此处时,总是比较热情的关注刘邦的这几句话,“为之奈何”、“且为之奈何”。认为这是刘邦无能的体现,总是问别人该当如何,且流露出惊慌失措。

可文字虽然无法看到当时的画面,但通过高超的描述功力,太史公他老人家成功让文字说出了话。

刘邦在说第一个为之奈何之前,他的状态是“大惊”。可他第二次说的时候,状态却是“默然”。

两者一个是自然地条件反射,而另一个则是思考过后的回答。由惊惶而渐趋平静,似乎便是如此。

如果将这两者武断的归结到一起,显然很不合理。这个中差别,一目了然。让人不得不佩服,文字的力量与神奇。

听到刘邦的话后,张良觉得,是时候让项伯出现了。他对刘邦说道:

“请您对项伯说,就说沛公怎么敢背叛项王呢?”

之所以要这样说,是有很大原因的。张良让刘邦对项伯说自己不敢“背叛”项王,一来奉承项羽为王,尽量的消解项羽的疑惑。二来,何为背叛?先有依附,才有背叛。

可如果这样说,就证明刘邦要在名义上臣属于项羽,但是为了性命,这点儿苦头又算得了什么呢?

刘邦自然明白,可是在听到张良要请项伯的时候,刘邦突然一个冷颤,项伯?!他立刻反问张良:

“您怎么会和项伯认识呢?”

在这危险的时刻,张良居然见到了楚军的人物,还是项伯。叫刘邦如何不起疑心,尽管他很信任张良,但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事儿刘邦是断然不会做的。

这是他高度敏感的警惕性使然,自从前段时间“飘飘然”后,刘邦的敏锐的警惕性再次回来了。

太史公在这里突然添加了这样一句问话,就是为了凸显出刘邦的这种警惕性。而在这之后项伯从刘邦军中返回楚营把刘邦的话告诉项羽时,项羽却丝毫没有刘邦的这种反应。只是单纯的听着项伯说,表现为一个“乖孩子”的形象。

而这,也是太史公他老人家常用的毫不起眼却又能反映人的本质的对比方法。

仅仅看到《史记》里出现的关于刘邦“骂曰”、“大骂”这些就判断太史公他老人家对刘邦的态度,似乎并不可取。那些是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不虚善不隐恶的体现,是必须记录的。

而观其对于一个人的观点往往是明里暗里的对比,才更有说服力。

于是张良长话短说的解释了一番。说是在秦朝的时候,项伯与张良一起闯过江湖。项伯杀了人(项家人真的不老实),是张良救了他,因此在这个危急时刻项伯才来告知张良。

听到张良这样说,刘邦就放心了。

其实在张良说出项伯的时候,刘邦也是明白了。他的军师是想让他从项伯的身上找到突破口。

“你与项伯谁要年长一些?”

“他比我大。”

“好,请你帮我把他请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那样侍奉他啊。”

就这样,项伯在张良的邀请下,入见刘邦。如果说他偷偷来到张良处是完全出于个人交情和道义。那么,当他的脚跨入刘邦大帐的那一刻起,他的行为可以用一个名词来概括,叛徒。

虽然他自己和项羽都没有这样认为,但是,作为楚军的高级领导者。在两军开战前夜,居然亲自将己方的行动透漏给了敌方首领,这种傻事也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出来的。

差不多一千八百年以后,有一个叫做杨镐的鸟人。在率领着近十万大军即将进攻大明的死敌努尔哈赤的时候,将自己的进攻路线时间告知了对方。而那一战,大明几乎全军覆没。

但此时的项伯完全没有想太多,因为刘邦太热情了。刘邦不仅亲自给项伯倒酒,而且还抛出了一个重磅炸药。他要和项伯结为儿女亲家!

也不知道刘邦是把自己的哪个女儿许配出去,还是为自己的哪个儿子讨了个媳妇。因为这事后来根本就没人提,也没有明文记载。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项伯答应了。

看着高兴地项伯,刘邦透漏出了他的本意。

“亲家,我入关以后,连根毛儿都没有碰。至于登记了关中户口,封存了秦的府库,还不是为了等待羽将军前来定夺。而派人据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盗贼随意出入和发生一些变故啊。我刘季自从与羽将军一别,日夜思念,翘首期盼,借我个胆儿,我也不敢反啊,这绝对是个误会,希望亲家您能把我说的全部反映给项王,我真的不敢背叛他啊,感激不尽啊。”(以上对话经过本人润色)

看着如此诚恳的亲家,项伯答应他了。毕竟刚刚结为亲家,这点小事儿,不帮忙也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了。于是他对刘邦说:

“亲家,明天早上一定要亲自早点过来和项王解释啊。”

言外之意我先帮你顶着,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事还得你自己摆平。

“好的,多谢亲家!”

至此,看似很容易的便搞定了项伯。那么,真的只是因为一桩儿女亲家的联姻便使得项伯如此轻易地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吗?

当然不止如此。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09 07:16:34 +0800 CST  
自己顶一下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09 14:13:31 +0800 CST  

项伯并不傻,因为他知道,其实刘邦的话是有根据的。那就是基于刘邦的一系列举措,才可以说出这样的理由。

这些举措,就是前文提到过的刘邦的模棱两可的行为。

想要称王关中,却先退军霸上。

明明封锁了函谷关,却又对前朝的东西分文不取。

这种做法在这一刻真的成为了刘邦可以利用的一大现实条件,让人几乎挑不出一点儿毛病来。

就这样,刘邦从最初的惊慌到现在成功说服项伯,事情似乎有了转机。而接下来,便全看项伯的了。

那一夜,当真累坏了项伯。一边是他的宗族侄子,一边是他的儿女亲家。打起来多不好啊,咱们一家人还是要以和为贵啊。

因此,当项伯马不停蹄的从刘邦那里赶回来的时候,他也来不及歇息,便直接找到了项羽。

要说项伯此人倒也有些耿直,因为在见到项羽之后。他似乎也没有用什么铺垫(类似于羽儿,还没睡呢?羽儿,今晚月亮挺圆的啊),便直接告知项羽自己刚刚去了刘邦那里。并且把刘邦的话转告给了项羽。

那么,在听到项伯如此说之后,项羽是什么反应呢!?

答:没什么反应。

因为项羽对此没有丝毫的怀疑,他甚至没有追究项伯泄露军情之罪。就这么“糊涂”的听项伯说着,看到项羽的反应,项伯继续说道:

“要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咱们也不能这么轻松就攻进来啊。现如今人家有大功咱却要攻击他们,这不符合道义啊。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善待他,也好借此来彰显您的仁德啊。”

听完项伯的这段话后,项羽的反应用太史公的话来说就四个字:

“项王允诺”。

这就证明,项羽已经逐渐的放弃了攻打刘邦的念头了。

是吗?是的。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项伯的理由。他说项羽这么轻松入关是因为刘邦破关在先。可是,对于项羽集团来说,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因为进入函谷关本来就是项羽自己打进来的!不提刘邦还好,一说刘邦,势必让人想到他居然敢封闭函谷关,项伯这么说就不怕项羽再次大怒吗?

可奇怪的是,项羽听过之后,并没有太大的反应。至于奖赏有功之人和项伯所擅长的道义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因为项羽最想听到的是刘邦的话,前面说过,项羽攻打刘邦的决定是在他”大怒“之下做出的。之所以大怒是因为刘邦不仅伤害了他的虚荣心,更主要的是项羽绝对不能让刘邦称王关中。

对于楚怀王的约定,如果是他项羽得到了第一名,他自不会说什么。但若是别人夺得第一来让他项羽遵守,这绝对不可能。

所以说,当项羽听到刘邦的那套说辞后,他放弃了攻打刘邦的计划。

因为他放心了。

至于刘邦说的是否是真话,在项羽看来这都不重要。因为在他的强大实力压迫下,刘邦只要做出让步,就是他项羽赢了。

至于杀不杀刘邦,对于此时的项羽来说就是个心情问题。

现在,菜都已经做好了,那么接下来,就等着开宴了。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11 09:40:22 +0800 CST  
第二十四章 一顿饭的事儿(下)

千古第一吃货

记得有一次大家开玩笑说,如果按照一般影视作品里刘邦的形象,他这一辈子似乎没少混饭吃。先不说去人家的小酒馆“破套路”,据说他还总白吃樊哙的狗肉。

另外,在大街上闲逛的时候不仅白吃白喝了一顿,还混到了个如花似玉、巾帼不让须眉的好媳妇!

简直是吃货的榜样,简直就是超神了!

而且这还不算,他不仅混的很出名,那还是相当的很大胆!因为他混出了千古第一饭局、鸿门宴。

这样说来,他的确是一个十足的吃货。人家吃饭刷卡付现金,刘邦就是与众不同。这不,又一次饭局出现了。

但这一次他几乎是用命在吃饭。历史告诉我们,刘邦他再一次混饭成功,因为他活得好好地,还尝试了一次刺激的酒宴。

以此观之,刘邦,足以称之为千古第一吃货!

吃饭去喽

这不,为了和项伯的约定,也为了活命,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率领百余骑前往楚军的军营,这个必将留名史册的地方、鸿门(今临潼东鸿门堡村)。

来到这里,去跟项羽澄清他所谓的误会。

当刘邦一行人来到楚军军营后,饭局自然还没有开始。不过这不要紧,既然还没有开餐,那就先唠唠嗑,交流交流感情呗。

因此,双方短暂的寒暄过后,刘邦便亲自和项羽解释起来,直扣主题,声情并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谈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越是尽快的切入主题,对刘邦越是有利。否则,迟则生变!只听得他对项羽说道:

“将军,我和您一起合力攻打暴秦,您在黄河北,我在黄河南,但是我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够先入关破秦,从而在这里再次见到您啊。可是现如今有小人挑拨离间,让您和我之间有了误会啊。这真是令我不胜伤悲啊。”

刘邦就是刘邦,在项羽还没有说话之前,突然来了这么一通,那么刘邦这话说的到底有何内涵呢?

首先一点是回顾他和项羽之间的纯洁的战友情谊,但主要是为了铺垫下文,因为项羽在怎么重情义也是需要实惠的。

其次,刘邦的话极大地满足了项羽的虚荣心。那就是刘邦进入关中似乎是碰巧,偶然。就连刘邦自己都是不敢想象。这就是典型的天上掉馅饼让刘邦瞎猫碰上死耗子,捡着了。根本不是凭借真实的实力攻打的。

况且这一段话给项羽的感觉就是刘邦之所以这么轻松的进入关中大地,那完全是因为项羽在牵制着秦军。而这种说法,又恰恰与项羽自己的想法惊人的一致,这、是变相的对项羽的吹捧。

第三点,也是刘邦此行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把整件事变成一个误会。误会不同于事实,只要是误会,总会解开。但如果是事实,就不好办了。

这一段描述,可以说是《史记》中最为精彩的几处记述之一。历来史学家、学者、评论家等等对于刘邦的这一番话当真是赞不绝口。如清代的大学者吴见思就此评论道:

“一件惊天动地事,数语说的雪淡,若无意于此者,故项羽死心塌地。辞令之妙!”

又如清代的姚苎田评价道:

“此一段,千古处为难现成榜样,未可以文字视之。”

几乎可以这样说,如此谦卑的语气出现在刘邦的身上,似乎是他生平以来的唯一一次。也足以见得出,为了澄清这次“误会”,他下了多少的功夫。

那么,听到刘邦这么说,项羽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沛公说的哪里话,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跟我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

稍等一下,大家仔细的看项羽的回答,有没有发现什么呢?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14 07:15:33 +0800 CST  
也许您已经发现了。

那就是项羽的表现似乎是生怕被人误会而急着为自己开脱,至于曹无伤什么的,该扔就扔了吧。

羽哥,人家好歹也是为了跟你混,虽然说是个叛徒,但是也不至于过河拆桥啊!更何况,这桥似乎才走到一半儿。

到了此刻,听完项羽的话,似乎给人一种项羽理亏道歉的感觉。要知道,之所以有这一次“设宴”,原本就是你项羽为了惩处或者说威吓刘邦。

因此,无论是政治、道义等等任何方面,都应该是你项羽占据主流。哪怕,你占据主流的理由并不充分。可这一刻,你所拥有的实力是任何人都不敢反驳的。这是属于你项羽的最佳时机!

既如此,又何必要与刘邦“解释”?又何必要让自己先行理亏?

基本上可以说,从现在这一刻开始,双方的心理对抗上,优势已经逐渐转移到刘邦这一边了。而在这之后,项羽的态度似乎一直很“暧昧”,“暧昧”到让人以为这真的只是一个误会啊。

但不论如何,在大家看来,今天是个会晤的好日子。双方则更应该回顾彼此之间纯洁的战斗友谊、共商下一步的天下大计等等。自然不应该为了些许琐事而败坏了兴致,于是项羽便留下刘邦在此处吃好再走。

我们古人的礼仪是非常讲究的,具体表现在吃饭的座位都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大家可能都知道帝王的座位面向一定会是南方。但这有个问题,那就是这种座次是相对于堂上而言的。如果抛去堂上不说,单论殿中座次,在秦末那个时代,面向东方的座位是最尊贵的。

而排在第二的位置则是面向南的,第三的是面向北面的,最末等的位置是面向西。好了,接下来我们看看他们的座位。

项羽,坐在了西面,面向东。范增坐在了北面,位次仅次于项羽。刘邦坐在了南面,属于第三等的位置。而张良,则坐在东面,属于最末等的位置。

如此,排位高低一览便知。项羽坐在了极其尊贵的位置,而刘邦的座位甚至都不如范增的。但对于刘邦这种反感礼仪的人来说,座位真的不是个大事儿。

况且现在这种情况,满足一下项羽,有什么不对吗?刘邦安静的坐到了位子上。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该吃吃,该喝喝。似乎外界的一切跟他没有丝毫关系,但这一切,都是假象。

《六韬武韬发启》有云: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酒宴就这样进行着,看着一直“暧昧”的项羽,和警惕四周的刘邦。这可急坏了一个人,那就是楚营第一军师范增。

也不知道是那天的酒多么甘醇,还是菜肴多么美味,这项羽怎么就没动静了呢?

到底怎么办,您倒是给个儿痛快话啊!

如果说项羽不想杀刘邦,那么范增会想尽手段杀了刘邦。如果说项羽想要杀刘邦,那么范增一定会用尽各种手段做了刘邦。

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说这世间还有一个人可以阻挡项羽的脚步,那个人一定会是刘邦。

记得太史公他老人家曾说范增好奇计,但是在整个反秦以及楚汉争霸的过程中,范增所献计策似乎少得可怜。而观察项羽集团前期的作为,我只能说,这位好奇计的老人家,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他的能力还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他现在就想杀了刘邦。

于是,迫不及待的范增举起手里的玉佩多次给项羽使眼色(数目项王),可项羽就是假装没看见。

这可气坏了老人家,老人家眼神儿本来就不太好,举玉佩是多么明显的举动?就差把玉佩送达你眼前了!或者说举起玉佩大喝一声,杀了刘邦!

这样,真的可行吗?

不过,这也使范增明白了。项羽恐怕是让刘邦给忽悠住了,但真的是这样吗?范增也许并不明白。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17 08:17:27 +0800 CST  
项庄,来一段舞蹈

先不管如何,在范增看来,就是如此。于是,一心做掉刘邦的他来到大帐外面找到了在那里等待已久的项羽的弟弟项庄。

“你哥不忍心下手啊。”范增面露愁容的道

“那怎么办?”项庄问道

“这样,一会儿你去敬酒祝寿,然后请求舞剑助兴,趁势将刘邦交代在座位上!”

“诺!”项庄回答道。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人家这么大岁数了,还比较爱好刺杀这一行当,当真让人敬佩不已啊。

于是项庄来到了大帐里面,过程很是顺利。毕竟这里是自家地盘儿,只见他喝了酒,祝了寿,清了清嗓子,便是对项羽说道:

“今天是个好日子,军中无以为乐,我愿舞剑助兴。”

项羽一听,好啊!这是我项氏男儿尚武的体现,来吧,开始。

于是项庄持剑挥舞,虎虎生风。大家都暗暗叫好,刘邦起初也没有想太多。这项庄虽然不是美女,但这剑术真是没得说,有两下子啊。

可是一来二去的,刘邦也是感觉到有些不对头,这项庄怎么似乎总是对着我比划呢?

此刻,他隐隐的感觉出这里有问题了。联想到范增刚出去后,项庄就进入大帐,果然是事有蹊跷啊。

一定是范增那老头儿在使坏!

看如今这形势,一个疏忽,也许自己就交代在这了。必须得想一个办法了。

但是就在此时,项伯也看出来了。刘邦是谁啊,我亲家啊!项庄你个小兔崽子,反了你了!

于是项伯不顾自身体力不支,飞身而起,拔剑而出。毅然决然的与项庄这个小伙子上演了对手戏。也就是常常用身体庇护刘邦(常以身翼蔽沛公),就这样,一套动作一气呵成、流畅完毕,引得众人叫好。

可是再怎么好,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招,再重复也就没人看了,项庄最终也没能碰到刘邦丝毫。

但这个时候,项羽在干什么?

我们前面说过,项羽已经逐渐的放弃了攻打刘邦的念头。而且在刘邦到来时也没有过分的责怪刘邦。可是范增却安排项庄去杀刘邦,那么项羽为什么没有阻止呢?

难道说项羽看不出来项庄意欲何为吗?

我们说过,项羽的态度,在这顿饭期间,一直是“暧昧”状态。似乎刘邦可杀可不杀、到底杀不杀这种矛盾状态一直困扰着项羽。这一点稍后我们会详细分析,现在先看看刘邦的反应。

此时的刘邦算是惊出了一身冷汗,他不觉的抬头望向了张良的方位,也许心里正想着,子房,为之奈何?

可当他抬头之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张良不见了!这可急坏了刘邦,这怎么就不见了呢?

子房,你干啥去了?

我为樊哙

刘邦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张良正在大帐外与樊哙交谈。等等,他怎么出来找樊哙了呢?

原因很简单,项庄舞剑志在沛公。这一在明显不过的信号张良怎么会看不出来?

所以,刘邦的安全现在是个首要问题。但话虽如此,处于大帐之内,凭借他自己那也是断然无济于事的。可是他自己救不了刘邦,有一个人却是可以啊。

此人,便是沛县葫芦七兄弟、刘邦的第一打手樊哙。

于是张良来到樊哙处,正巧樊哙也是为里面的局势担心。便焦急的问道:

“子房先生,里面咋样了?”

“十分危急,现如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听到张良如此说,樊哙立刻说道:

“现在火烧眉毛了,请让我进去和沛公同生共死!”

想必大家还记得,前文曾说樊哙一生救过刘邦三次。而这一次,是第二次。在之后的过程里,他的行为诠释了一个真理。

在他樊哙眼里,生死,连个毛都算不上!

焦急的樊哙立刻调整好状态,将自己的战力气势提升到最巅峰。而后,便是毫不犹豫的昂首步入大帐。

可是就在他走到帷幕之外的时候,守卫大帐的士兵却是不让他进去!

不过面对守卫的阻拦,樊哙兄也是没在乎。这也难怪,毕竟此地此刻全是大人物。而自己手里持剑带盾,任谁看来,似乎都像是一个危险分子。

更何况,在守卫看来,你一个小小的骖乘,是绝对没有资格进入这里的。

但你不让我进也没关系,樊哙有更直接的方式。

那就是,闯进去!

只见他把他的盾牌侧过来一撞,便放到了守卫。想想也可以想到,凭借樊哙的战斗力,区区的几个守卫又怎么拦得住他?

就这样,葫芦七兄弟之一的樊哙闯进了项羽的大帐。

由于项羽的大帐整体坐落方位是东西向的。所以当樊哙掀开大帐帷幕的时候,正好面向西方对着项羽。

却说项羽正在端着酒杯饶有兴致的看着发窘的刘邦,却突然间双眼一凝。因为多经血战又身为高手的他猛然间察觉到了一股极为刚猛的杀气!

不会有错,那种气势很是雄浑!扑面而来!虽然比不上自己,却是比在场的诸位都要高出一截!这也是个高手!

到底是谁!

那么项羽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

太史公他老人家是这样记述的:

“按剑而跽曰客为何者?”

什么意思呢?首先看按剑而跽,这里的跽是指跪起来的意思。我国古人席地而坐,指人的两膝着地,而臀部则压在小腿处。如果臀部离开小腿处,挺直腰板,这种姿势就是跪。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跽。

那么按剑呢?就是指把手放在腰间的一种警惕性动作,一旦有情况,可以随时出手取得先机。

项羽是谁啊,在会稽的时候,他自己一人斩杀郡守府近百人。威名赫赫,武艺高强,天下谁人不怕他!

可是当他见到樊哙时,却是这种反应。这也突出了樊哙勇武的形象,瞧不起我,小心老子把你也屠了。

其实,只要看了此时樊哙的表情,估计没几个人不紧张。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19 19:31:13 +0800 CST  
因为他刚刚进入大帐后,直接对着的便是项羽,那么他是什么表情呢?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是这样的: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话用白话说出来大概是这么个意思,那就是樊哙刚一进来就睁着大眼睛死死地瞪住项羽。这还不算,就连他的头发似乎都是随着杀气怒气的散发而直立起来。

每当看到此处,我都有一种看龙珠里孙悟空变身超级赛亚人的感觉。这还不算,最厉害的是后面这句,似乎樊哙的眼眶都要瞪裂了!

中小学的时候,班主任一个眼神就能把我制服。要是像樊哙先生这样,那估计全班都消停了。所以,就是这么一副表情,任谁都不会淡定。

“此人是谁?”项羽问道。

“这是沛公的骖乘樊哙。”张良回答道。

“壮士啊,来人,赐他斗卮酒!”

这里面大家要注意一下这个斗卮,这是什么意思呢?指的就是容量为一斗的大酒杯!而秦汉之际的一斗大概相当于咱们今天的两升左右。

在说的通俗点,就是咱们今天的四斤。

我私下里估计项羽的酒量应该很不错,应该是类似于影视作品或者是水浒里的好汉。动辄拎着酒坛子狂饮,不然的话初次见面就给樊哙来一杯这也忒狂放了点。

那可是四斤酒啊!

事实上,狂放豪爽也正是项羽所欣赏的。而他的手下也很听话,他们还真的给(也不敢不给)樊哙端来了一大杯酒。

看着这斗卮酒,樊哙自然知道是项羽故意刁难,但也没有多说什么。拜谢完毕后,站起身子,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项羽一看,酒量着实不错,来人,赐他一只猪肘。

于是,善解人意的手下再次“正确”的理解了项羽的意思。给了樊哙一只生的猪前腿。

这个时候,硬汉形象出现了。只见樊哙把自己的盾牌反扣在地上,放好猪肘,拔出自己的剑边切边吃。

首先一点可以肯定,樊哙的肠胃还是相当不错的。其次就是你还有什么招,尽管来吧,老子接下了。

他这一吃可当真震惊了项羽。要知道,当自己的手下把生的猪前腿送给樊哙时,项羽是完全看在眼里的。而他也正想要检验一下这位能让自己都感觉到杀气的人物,到底合不合他的心意。

于是,看到这一幕,项羽激动地说道:

“壮士,再来一杯!?”

对于这个时候的樊哙来说,别说一杯酒,就是一坛酒,也照喝不误。于是樊哙说道:

“我连死都不怕,区区一杯酒有什么好推辞的。”

听到樊哙的话,项羽开始有点更欣赏樊哙了。可是让他更吃惊的是接下来樊哙的话:

“秦王那厮有虎狼般凶狠的心肠,杀人无数,却唯恐杀不完所有人。用刑罚来处置人们,好像唯恐不能用尽各种酷刑。故而天下的人都叛离了他。怀王曾约定,先入关者王之,如今沛公先入关中,连根毛都不碰。封存宫殿,还军霸上,等待大王,特地派人把守函谷关,防止盗贼的出入和突发的情况。这等功劳没有得到赏赐,您却要听信小人之言,杀害有功之人,这是重蹈前秦覆辙啊。我私下认为凭借大王您的英明是断然不会采用这种做法的。”

喘了口气,樊哙终于说完了。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精彩的闪光点。而且这话说的显然具有相当的水平,因为樊哙用秦朝的例子看似在劝谏项羽,实则是警告。

若你和秦朝一样,那么即便刘邦死在你的手里,他日你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去。另外,项羽既然自诩秦灭在了他的手里,又怎么会在效仿前秦的做法?

紧接着便是再次为刘邦开脱,最后在吹捧一下项羽。凭借您的英明一定不会这么做吧。这就是反将一军,做了,就证明你是白痴。不这么做,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事实上,樊哙也已经完成了任务。没错,是任务。

虽然我很相信这段话是樊哙自己说的,但张良的影子的确在那里。总之,还是那句话,樊哙敢做并成功的做到了。那么项羽是什么反应呢?

只说了两个字:

“坐、坐!”

从最初的迟疑到现在的无言以对,既说明了整场宴会上,心理优势一直在刘邦这一方。也说明项羽的矛盾心理在此刻成已经功的被刘邦一系列的后招所击溃。

事情发展到这里,任何人都明白,这场宴会到这里已经基本快结束了。那就是刘邦逐渐的安全了。但是刘邦自己却不这么看,因为只要他还在楚营,就一刻就仍旧没有脱离危险。

毕竟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下一刻就会被人给干掉,所以,在喝了一会儿后,刘邦起身说道:

“不好意思,喝的有点多,方便一下奥。”

本来这也是正常的,但接下来就不正常了。因为他叫出了樊哙,这就不太好说了。

你刘邦一大老爷们儿,去个茅房还要带一个杀气这么强的保镖?

很明显,这小子要跑了。

那么此时的项羽是什么反应呢?

答:毫无反应。

刘邦出来以后,项羽继续宴饮。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了,刘邦还没有回来,不会是掉到坑里去了吧?

陈平,你去看看怎么回事。

于是,陈平就来到外面寻找刘邦,那么,刘邦此时是否在上厕所呢?

当然不是,他在谋划逃跑。
楼主 年昔逸尘  发布于 2017-11-21 14:03:30 +0800 CST  

楼主:年昔逸尘

字数:1082

发表时间:2017-01-29 15: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7 09:46:07 +0800 CST

评论数:73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