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民国政治史(续帖)

王明上位

话说李立三怀着无上的革命激情要求全党、全团同志抛头颅,撒热血,一时间全党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各地的罢工集会暴动等活动如火如荼,但是等待我党的并不是光明的革命前途,而恰相反,等来的是严重的损失。立三路线的无厘头程度直追周星驰电影,但是这并不能让人发笑,因为这样的无厘头带来的是腥风血雨,而且遭殃的不单是我党一批爱国青年,甚至还最终殃及全国。

本来在国共分裂之后,我党便已经陷入了低潮,甚至连个党内会议都需要在友邦召开,而如今,立三路线更是让本就奄奄一息的中共雪上加霜。中共之所以还能在国民党统治下一息尚存,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敌明我暗,如今要搞罢工,要搞集会,直接将暗处的我党暴露在了国民党的枪口之下。那么党政部门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呢?据统计,我党十一个省份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南京和武汉是重灾区,几乎全军覆没。短短三个月,我党便几乎家徒四壁,狼狈不堪。

而军队同样也相当不堪,贺龙和周逸群领衔的红二军团奉命南征,结果便是赔的倾家荡产,原本一万余人的军队最后剩下了三千人——还得考虑这三千人中有些伤号;而红七军(就是百色起义之后的那支部队)在转战过程中军队人数由六千人减少为两千人,并且还把右江的那点可怜的地盘给弄丢了;而其余地方的杂牌军情况也大致如此,基本上人员折损大半,原来还有的稍微能落脚的地方也丢了,反正一个字,就是惨。

造成如此巨大的损失,李立三基本上就可以从领导岗位上光荣隐退了,后来也因为这段案例,李立三经常作为路线之争的活靶子,被拿来当典型,大小检讨也是写了无数,不过相比较他作为主要领导对全党甚至全国造成的伤害,这又算得什么呢?李立三绝对是书生误国的典型案例,大概因为他基本从未在底层待过,所以对很多事情过于想当然,比如当时让红二军团进攻武汉的时候,他就天真的认为工人兄弟会积极响应,但是,打仗毕竟是玩命的勾当,无产阶级即便真是革命意志无比坚定,也不可能赤膊上阵吃子弹。当然,当时党内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狂想症,患上意淫病的也不只有李立三,这个其实很容易解释,因为我党同志大多都是年轻气盛,有些激进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不过思想可以激进,行动如果激进了,那就要出大问题了,比如这次。

李立三将思想的激进转化为行动的激进,这基本就为他的政治生涯划上了休止符,至少他作为中共主流政客的时代肯定是到头了。共产国际迅速作出反应,传唤李立三,而李立三显然也知道祸闯的有点大,因此检讨也相当到位,不过,李立三虽然激进了些,毕竟与第三国际的意旨相去不远,因此除了必然的被撤销官位,并没有像当年的陈独秀一般遭受群攻。共产国际的最高指示其实只是立三路线的稳健版,因此,李立三与共产国际并没有原则上的出入,但是,李立三的问题仅仅是激进那么简单吗?

对于当时的中共而言,虽然有夺取政权的宏图大志,但是实力却与目标相差万里,而当时共产国际的最高指示却是要掀起革命高潮,建立苏维埃,这就相当于一个穷人还没吃上饭就想着要吃肉。中共现在连块稳固的地盘都没有,有战略价值的井冈山也在前段时间送给了国民党,而如今居然要异想天开的建立什么苏维埃,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对于中共这样的弱者,现阶段需要的并不是直接摆下擂台与国民政府分庭抗礼,而是低调求存,逐渐积攒实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产国际并没有能给我党指出一条正确的路线,相反却在不停的将中共引入歧途,中国历史不停的在告诉我们缓称王的道理,可惜,共产国际并不懂中国历史,因此以他们的急功近利来领导低谷中的中共,只能让事情越变越糟。

李立三丧失了实权地位,而向忠发又是个傀儡,这样一来,中共高层又出现了权力真空,不过,这个权力真空并没有为有志者竞逐提供舞台,因为,共产国际早就有了人选,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明,而王明的后台当然是米夫。虽然周恩来和瞿秋白已经在前期对立三路线作出了纠正,但是所谓立三路线的纠错只是一个幌子,共产国际的真实想法是让王明出道。于是,在纠正中显得温和的周恩来被扣上了调和主义的帽子,不过调和主义本身无足轻重,虽然这让周恩来变得更加谨慎小心,但终究只是让王明上位的借口而已,王明要上位,总需要一个契机,而立三路线的纠错正是这样的绝好机会。

从陈独秀到瞿秋白再到李立三,虽然都与共产国际有较深的渊源,但毕竟还不完全依附于共产国际,共产国际也只是通过顾问和最高指示来干涉中共事务,如今王明的出现让共产国际更进一步,直接用上了代理人。王明与当时中共高层大多数人都不同,因为他在党内几乎没有根基,更谈不上有何资历,他能上位,完全是米夫一手促成,因此,王明要在党内站住脚跟,就必须对米夫惟命是从,而一旦如此,就意味着中共彻底丧失了独立性。

王明是毛泽东政治生涯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手,虽然这个对手给毛泽东带来了巨大的麻烦,甚至一度还让毛泽东丢掉了兵权,但是,我们要知道,这并不是因为王明个人拥有多么巨大的能量,而是他的幕后力量给毛泽东带来了极大的威慑。毛泽东与王明的较量只是中共试图摆脱苏联遥控的缩影,事实上,毛泽东的个人胜负直接决定了中共的前途——虽然当时的中共仍然需要苏联各方面的帮助,但是这些帮助显然不包括全天候的遥控指挥。至少到目前为止,苏联的指挥并没有为中共带来什么实质的帮助,相反,最高指示的屡屡失误是中共落入目前境地的最重要原因,可悲的是,中共越是式微,共产国际的影响就越加明显,最后当然是恶性循环。共产国际在中共的微妙地位无疑给毛泽东与王明的较量造成了巨大压力,因为虽然中共需要摆脱苏联的操纵,但仍需要维持相当程度的合作关系,这个度的把握显然让毛泽东一开始便处于不利地位。

不过,李立三犯下的错误显然不仅为王明创造了便利,也为毛泽东向中共核心层进军制造了条件,因为立三路线的实施让中共本不算强大的武装力量进一步削弱,各支部队都有较严重的损失,而实力保存比较完整的,除了彭德怀的第三军团,大概就剩下毛泽东的第一军团了。毛泽东的井冈山军事集团原本就是中共的主要军事支柱,而在这种局面下,毛泽东的重要性越发突出,虽然井冈山丢失了,但毛泽东举足轻重的军事地位必定会为他竞逐党内地位铺平道路。更重要的是,毛泽东是个有着很深资历的党员,相对于王明,这是个巨大的优势。

王明刚刚在米夫的安排下进入中共领导层,并事实上取代了李立三的地位,成为了实权派,但是他在中共的表演刚开始,便遭遇了毛泽东的极大挑战。毛泽东虽然没有共产国际撑腰,但是他拥有军权,并以其资历在党内有着较为深广的人脉,而王明,他所能仰仗的只不过就是米夫控制下的共产国际而已,显然,双方各有优势,而最终决定胜负的将是谁更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自陈独秀下位之后,还没有谁能像毛泽东一样拥有足够的实力,也没有谁能像王明一样得到共产国际全力的支撑,他们的较量才真正有了些强强对撞的味道,而也只有这两个人才有可能成为后陈独秀时代中共稳固的领导者。但是,这并不是和平时期,他们的较量并不完全取决于机巧手腕,这是个乱世,中共也处于空前的低潮之中,只有能将中共带出泥沼的人才有希望最后赢得胜利。

因此,王明和毛泽东的较量拥有一个最好的裁判,这个裁判便是国民党。随着中原大战落下帷幕,老蒋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让他日夜不宁的中共了,当然,此时的老蒋是绝对优势,中共能考虑的并不是如何击败老蒋,而只是如何尽可能的保存实力。而在如何对待国民党围剿的问题上,毛泽东显然看的更为透彻,从一开始,他采取的便是稳守反击策略,正是在老蒋的帮助下,毛泽东才逐渐累积起自己的威信,从而为击败王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反围剿,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个人较量终于要正式开始了。不过,开足了马力的国民党还会给中共带来比军事威胁更加重大的打击,进入1931年之后,国民党的情报部门险些让中共彻底完蛋。军事围剿夹杂着政治清算,国共大战在经历了3年左右的相对平静之后,终于要迎来新一轮的高潮。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3 10:14:19 +0800 CST  
王明,博古这些虽有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但都是些海归派的愤青,在党内既无军队的根基,也无人脉,和李立三也差不多,都有不切实际的左倾妄想症,注定翻不起大浪。周恩来倒是一直在中央领导层,但他无当最高领袖的能力和野心,只是当宰相的料,辅佐一把手。真正能和老毛一争短长就属张国焘,张国焘其实老毛很像,都是魅力型领袖,早年在北大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学生领袖,又是中G的创党元老之一,资格比老毛老。建党初期又到基层领导组织过工人运动,有很强的实践组织能力。后来又参与了国共合作的具体参与者,而且很有自己的主见,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政策,一直希望采取两党党外合作的模式。之后到鄂豫皖苏区,也把苏区搞得有声有色的,拉起了一支可以和中央红军相匹敌的红四军,资格老,有地盘,有军队,而且有知识也有实践能力,一点也不输于老毛。张国焘最终在党内混不下去,主要还是西征军的失败,不仅党内受到批判,自己的嫡系军队也覆灭了。张国焘其实对中G的成长壮大是有很大贡献的,可惜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张国焘现在被刻画成叛党的野心家了
==============================================================
其实张国焘百丈之战失败后就已经基本落入了下风,他的最大问题就是一直是个诸侯,跟君王有一条很深的鸿沟,导致长征的时候铤而走险,一旦失败,就万劫不复了,此后的西征失败其实只是加速了他的失败。而且,西征失败其实张国焘责任不大,主要责任是中央的,之所以中央能让西征失败,其实就已经说明了毛泽东已经压过一头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3 16:39:17 +0800 CST  

作者:hentyw 回复日期:2009-07-21 20:57:30

彭的上山的确动摇了毛的地位,但彭好像没有想与毛对抗的意思,反而好几次在关键时刻邦了毛一把,后来反倒被说成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以毛跋扈的性格和彭的脾气应该是很有搞头的,而彭却没有想搞掉毛的意思,是彭没有野心还是当时实力不够呢?
===============================================================
一开始是老总刚上山,没这个根基。后来是老总发现米夫派也非善类,在反围剿的时候老让他的红三军团打头阵,而且是硬拼,觉得其实还是老毛对他比较客气。不过两人的矛盾还是有的,袁王是第一次,后来比较大的一次是百团大战——这是原则问题,也是老毛说他不合作的根本原因。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3 19:56:18 +0800 CST  
狡兔捕虎

话说在1927年的反共浪潮之后,国民党因为事务繁杂——彼时北伐还未完成,再加上党内各山头的火并,所以此时的国共关系基本可以概括为,我党组织暴动,国民党闻讯镇压,我党撤离主战场,然后找个地方保存实力,基本上来讲,我党实力虽弱,但每次都是挑事方。但而今削平了国民党各山头,基本上将路各政敌打得动弹不得的老蒋终于可以腾出手来了,这就意味着我党的好日子结束了,以前是我党上赶着去摸老虎屁股,而如今老虎开始咬人了。

话说老蒋折腾完党内的那点烂事之后,终于有闲暇考虑中共的事情了,虽说如今的中共并不足以撼动国民党的地位,但是看得出,中共还是很有想法的,比如前一阵李立三就趁着中原大战激战正酣之际号令全党同志向大城市进军了,实力可以慢慢发展,但想法其实就代表威胁指数。一个以建政为目标的政党,占据了不大不小的地盘,拥有不多不少的军队,还能用均田之类的政策来争取农村大部分群众,然后还时不时对国民党挑衅,怎么看老蒋都不会让这个政党继续发展下去。虽说老蒋跟中共关系的恶劣已经不是什么秘闻,但是中共前一段的高调想必也是触动了老蒋的神经,所以老蒋决心要对中共玩点真格的了,比如,目前中共的地盘,老蒋都必须让其重新姓国。

在国民党内乱的那几年,中共虽然错误不少,但也不代表没有成绩,比如自毛泽东下井冈山之后,就在赣南,闽西地区开创出了一定的局面,当然,老毛不像李立三那么不靠谱,要在大城市夺取胜利,而是将目标放到了一些平时少人注意的三不管地带。想在大城市成气候,基本上就是在自己折腾自己,等于送死行为,国民党正愁找不着对象,自己倒送上门去了,这不就是犯傻吗?当然,有傻的就有清醒的,比如毛泽东就是那清醒的代表,前一段他写了几篇文章,都比较有名,比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比较详细的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割据的战略思想。不过,毛泽东彼时还是少数派,并且因为拥兵自重颇为中共中央忌惮,中共中央不仅让毛泽东苦心经营的井冈山付之东流,而且还曾经在1930年2月给红四军写过一封信,要毛泽东拆散部队,然后返回中央,名为“隐匿大股部队”,实则要削毛泽东的兵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老毛是何等样人?岂会上这样的圈套?

事实证明,正是毛泽东的不信邪,才有了后来被称为中央苏区的根据地。毛泽东趁着国民党内乱之际,可以说是四处撒网,不断在国民党力量薄弱区进取骚扰,终在赣西南和闽西形成了一定气候。就在别人忙着执行立三路线,准备要夺取中国革命全面胜利之际,毛泽东却不理会这些,稳扎稳打,最终的结果是那些要马上抢班夺权的激进分子损失惨重,而在中央体制外的毛泽东却越发红火。在这种局面下,似乎中央再怎么对老毛有想法也只能暂且放下了,因为中央折腾到现在几乎一事无成,反而还在前一段还差点把棺材本都赔了,而闷声不响的非主流毛泽东倒真是为低潮中的中共雪中送炭。

不过,毛泽东可以在国民党打盹的时候发挥一下,一旦老虎睡醒了,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降龙伏虎了。老蒋眼见毛泽东愣是能在他眼皮底下活分,心情当然是相当不爽,于是,从1930年10月份开始,老蒋先后出动十一个师和三个旅,对当时毛泽东的地盘进行了围剿。老蒋要围剿,老毛当然就要反围剿,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第一次反围剿,而中共所资依赖的则是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骨干力量,当时中共高层普遍认为,中共内部能真正称得上红军的也就只有毛泽东、朱德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了,甚至当时贺龙的红二军团都不怎么作数。熟悉我党历史的应该都知道,我党在土地革命时期(1927国共分裂到1937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间段)的主力军就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以及红四方面军,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红一方面军,亦即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

红一军团是老毛的嫡系武装,雏形就是井冈山的红四军(主要由毛泽东秋收起义余部和朱德南昌起义余部组成),后来在1930年6月合编第一军团的时候,除了现在由林彪担任军长的红四军之外,还包括黄公略、陈毅的红六军,伍中豪、谭震林的红十二军,后来秋天还加入了红二十军以及红二十二军。林彪大家都很熟了,当年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逐渐被老毛赏识,如今成为了老毛的嫡系;而黄公略的红六军是当年平江起义的一股,在彭德怀,滕代远率部上井冈山之后率部在湘鄂赣边界打游击,一度只有200余人,后来经过惨淡经营,变成了2000余人;伍中豪同样是老毛嫡系,井冈山草创时期的一员,黄埔生,红十二军是当时闽西各县的赤卫团改编而成;至于后来加入的红二十军和红二十二军则是赣南地区的武装组成,其中红二十军后来因为著名的AB团整肃而全军覆没。

红三军团的基干力量是彭德怀亲任军长的红五军,李灿、何长工的红八军以及红十六军组成。红五军的背景大家都了解了,而红八军其实是由红五军的第五纵队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是红五军的衍生品,而红十六军则是湘鄂赣边区的游击队整编而成。红三军团是彭德怀的嫡系武装,是当时中共除毛泽东而外最有实力的一股军事力量,红三军团组建不久之后便去攻打长沙,并短暂占领过长沙。

红三军团在遭到何键弹压后退出长沙时已经损失惨重,不过幸运的是,他们在8月23日与红一军团在湖南浏阳会和,于是两军团自发合编了红一集团军。本来中央将红军分为四个军团时候的打算是,最终将四个军团分别扩成一个方面军,而红三军团更是其中用来牵制毛泽东军队的关键,但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中央也没想到红三军团会在这种情况下跟红一军团完成了合并。彭德怀虽然在井冈山问题上与毛泽东不那么合作,但是当时退出长沙之时已经狼狈不堪,与红一军团合并,统一番号其实是借红一军团之力保护自身之意。对于这样的合并,毛泽东当然是欢迎的,因为一旦如此,红一方面军在中共内部更是谁与争锋了,更何况,虽然彭德怀不那么合作,但毕竟也是实力人物,能争取就必须争取,至于井冈山那档子事,丢都已经丢了,还能怎样呢?不过,由于红一方面军的组建并不是中央的安排,因此在老毛丢失兵权之后,红三军团在1934年被中央拆了出来,显然当时王明还是存有借彭压毛之意,但是彭德怀关键时刻力挺老毛,这才为毛王之争彻底划上了句号。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做详述。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看第一次反围剿。如果当时的国民党是老虎的话,那苏区的红军只能算是兔子,因此围剿其实就是老虎抓兔子,老虎威猛有力,而兔子身单力薄,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讲,这都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不过兔子虽弱,也有其特有的优势,其优势就在于灵动飘忽,善于隐匿,硬拼显然不是对手,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调动老虎,使之疲乏,并找准时机咬上一口。这也是这次反围剿的主体战略,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其核心正在于利用自己灵动的优势实行骚扰战,这个战略无疑是成功的,老蒋历时三月,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但就是无法剿灭中共,并且剿共主力张辉赞还被中共俘虏并处决,自此,第一次围剿宣告破产。

不过,围剿与反围剿对双方的意义本就不对等,投入围剿的部队对老蒋而言只是九牛一毛,因此即便失利也无太大影响,而中共反围剿一旦失利,结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对于中共而言,面对国民党的围剿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如今在毛泽东的指挥下战略对头还尚可支撑,但是毛泽东毕竟还没有完全确立自己的地位,而这也必将成为此后反围剿的隐形炸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老蒋看来是下定决心要置中共于死地了,在第一次围剿未获胜利之后,第二次围剿又紧随而来,当然还有随后的第三次,围剿潮就此来临!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4 10:10:10 +0800 CST  
本人也是业余历史爱好者,一直跟着楼主的帖子,史识有限。个人觉得历史问题不外乎详实的史料加正确的分析,而正确的分析对于我这刚刚脱离愤青级认识水平的人来说,难度不小;故唯有在详实的史料上下功夫。配合楼主的帖子,贴出一部分自己收集的史书名单,以作抛砖引玉,希望帖友们也献出自己认为不错的史书,共同切磋,资源共享!
《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袁伟时
《民国前十年》——唐德刚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 ——齐锡生
《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李剑农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丘吉尔
《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杨奎松文选更详细)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黄仁宇(杨天石的寻找的真实的蒋介石)
《李宗仁回忆录》——唐德刚记述
《张学良口述》——唐德刚记述
《我的回忆》——张国焘
《多余的话》——瞿秋白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做战记》——郭汝槐
《不朽的光荣-第二次中日战争史》——郑浪平(吴湘相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邓野
==================================================================
老兄这都变成历史研究者了,呵呵。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4 15:57:38 +0800 CST  
其实LZ对毛的战争战略战斗指挥能力都有部分误解。

可能不太了解军事。也没掌握一些关键资料。

红军四渡赤水,能逃出合围,基础条件是以下两点

1、红军偶然缴获了蒋介石送给滇军1车1.5吨贵州省的军用地图;

2、红军司令部有效破译了国民党军队密码,因此能获知国民党军调动和部署情况。就有空子可钻。

但这2条都不可能给国共两军官兵所知。因此多年来一直都是宣传“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其实是标准的宣传品。精神只能建立在必有的基础上。



有了密码和地图,毛泽东在贵州掌握了国民党军的部署后,他就可以每次用2万红军围歼某一路确定的实力和番号的几千国民党军。在破译国民党密码前,土城战役就曾被实力不明的川军顶得头破血流,败退赤水。

红军高层中谁熟悉贵州?民情社情其实都不知道。还曾经妄想在黔北建立根据地。要没有缴获的军用地图,以及获知了敌军部署,凭什么钻来钻去安然无恙呢?GCD的宣传一直就是不利的隐瞒有利的吹嘘。

另外,对毛的水平,其实GCD内部很清楚。

大家是用脚投票的。毛的水平实在一般。
================================================================
中共知道国民党的军队调动情况,拥有当年钱壮飞搞到的密码本,这一点我在帖子里是说过的,军事地图的问题,我确实没说到。不过,打仗需要地图,这个好像是最基本的吧,没有地图怎么打仗?难道说老毛需要创造出没有地图也能打胜仗的奇迹才能叫伟大?我们要求不能那么离谱吧。至于说国民党的军队调动,就算毛泽东随时都能知晓,但是强弱差距还是很明显的,能像毛泽东那样用兵也是需要胆量和智慧的,分散和游走,这是毛泽东在川黔滇用兵的根本思想,这样的用兵方略连林彪都是反对的,但是老毛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调动了国军,这是一般水平的人能办到的?有确定信息,也得会使用信息,老毛能通过这些信息,想出一套非常复杂而且极端不符合常规的套路,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的能力了,我不明白老兄在质疑什么。
至于说宣传问题,当然了,这是我党的习惯,但就算把事情摊开来讲,我认为老毛这用兵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还有,老毛能力很一般。。你这话说得,一个能让中共从几万人发展到夺取天下的人物,居然你说他一般,请问,还有不一般的人物吗?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4 18:35:59 +0800 CST  
军事能力上一般



注意。千万注意。
================================================================
说实话,老毛的军事水平绝对是顶级水准的,他的军事理论现在还是国外很多反政府武装的指导思想,在很多游击队看来,毛泽东就是神一样的存在。我们只要看看老毛指挥的几次反围剿和米夫派指挥的差异有多大就知道了,有对比才有发现。老毛是个战略天才,当然战术水平同样是顶尖的,虽然他没有上过正规军校,但是他在苏区时代的那一套战法可是让一开始对其颇为不屑的刘伯承最终五体投地的。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4 21:39:08 +0800 CST  
谍战风云

我们的政争讲到现在都还是规规矩矩的,基本就是一招一式,硬桥硬马,总而言之,基本没有耍过花枪,或者说耍花枪的作用还没到影响成败的地步,不过现代化的政争怎么能缺少谍战这样的噱头呢?

谍战历来是影视作品的宠儿,比如那个不知道拍了多少部,换了多少次主演,捧红了多少个邦德女郎的007系列,到现在还有观众买账,甚至每出一部新片都会引来热议,只能说谍战确实太能吸引眼球了。不仅是欧美,中国影视界同样对谍战情有独钟,自从柳云龙的暗战大获成功之后,以谍战为主题的电视剧就陷入了疯狂,我没有仔细统计,但去年无疑是该系列的井喷年——几乎只要我打开电视,有三分之一的电视台都在播放此类电视剧。

但要讲精彩,民国这个阶段的谍战绝对是中国谍战史的巅峰之作,产生了很多神级人物不说,更重要的是,某种意义上说,甚至决定了国共交锋的胜负。其实,谍战这东西也不算是什么新鲜事物,应该说古已有之,比如三国演义中就有一些这方面的描写,不过在那个间谍被称为细作的年代,情报人员基本就是龙套待遇,干的也都是散布谣言这类没啥技术含量的事情。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关于情报业在中国的发展史本人不了解,也不敢乱说,所以我们时间跨度大一点,直接拉到民国。可能是受到西方系统战争理论的影响,情报业在民国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无线电之类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情报业也走向了真正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对情报业当然影响最大,以前打仗送情报是靠点狼烟,飞鸽传书抑或是派精干军士轻骑快马送信,说实话,技术含量有限,而如今不同了,随着通讯手段的进步和密码学的深入,谍报工作不但重要性开始跃升,而且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了。比如北洋时代我们就没听说过有什么著名的间谍组织,但在国共争霸的这段时期,中统,军统这样的组织基本是耳熟能详,徐恩曾和戴笠之类的特务头子也如雷贯耳,至于说中共著名的龙潭三杰更是无数少女怀春的对象,心中的白马王子。这说明间谍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知名度,至少不是三国演义中细作这样的万年龙套了。

至于说要给民国谍战找个代表性的时间段,那么毫无疑问,目前的这个时段正好是谍战的高潮。说起来,这段时期其实还只是中国近代情报战的初始阶段,甚至中统,军统这样的组织还没有正式成立,但是这段时期也是最容易钻空子的,比如著名的龙潭三杰就是在国民党情报部门的组建阶段混进去的。情报业在当时还算是一个朝阳行业,在人才方面的缺口比较大,国民党也尚未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统,因此经常有一些类似的社会招聘,比如钱壮飞就是报考了无线电训练班而混入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所以说,什么叫传奇?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所谓传奇都是因为对手的脑残。要凸显出英雄的伟大,就必须表现敌人的低能。

谈到这个阶段的特工,当然就不得不提著名的龙潭三杰,他们极富传奇色彩,基本是传说中的神级人物,尤其钱壮飞更是传奇中的传奇。当时中共的情报部门总部在上海,总头目是伍豪(亦即周恩来),陈赓是实际负责人,而著名的龙潭三杰(钱壮飞,李克农,胡底)则是当时中共情报部门的核心人物——因为他们最接近国民党的心脏。之所以中共对情报工作如此重视,派出了如此强悍的阵容,其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中共没有和国民党硬扛的能耐,只能剑走偏锋,搞点歪门邪道。不过还别说,国民党虽然总体来说比中共强得多,但中共在情报上的突出表现一定程度弥补了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比如最近轰轰烈烈的围剿。

反围剿是个技术活,因为上文说过了,兔子和老虎打交道,不动点脑子绝对会变成老虎的盘中餐,不过,光动脑子也是不够的,因为老虎来找食肯定也不是乱来,肯定也是有备而来,如果兔子一不小心被编入了老虎的觅食计划还不自知,那基本是要命丧虎口的,但幸运的是,兔子总能知道老虎怎么来。让中共在反围剿中进退自如,如鱼得水的最大功臣当然是当时担任国民党特科头子徐恩曾机要秘书的钱壮飞,正是因为他将情报源源不断的输送给红一方面军前委,毛泽东才能悠哉游哉的玩捉迷藏的游戏,也总能知道该在什么时候动手反击。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而不怠,如今中共知晓国民党一切行动计划,当然就能稳操先机,所以说毛泽东战略对头是一方面,但再高明的战略也需要配合。

当然,钱壮飞为我党作出的最重要贡献还不是反围剿中提供的那些情报,而是国民党情报部门的一个核心机密——密钥。大家都知道,当时主要的通讯手段是无线电,而无线电通讯的核心则是密码本,所以说如果不能破译密码,截获的情报也不能发挥价值,而钱壮飞的传奇之处就在他将密码本给搞到手了。话说在此之前徐恩曾基本都是自己破译情报,虽说钱壮飞是他的机要秘书,但也只让他打打杂,干点收发电报和处理文件这样的小事,而自从钱壮飞趁着徐恩曾一次去舞厅鬼混的机会将密码本搞到手之后,就开始干起了破译情报的工作,每次徐恩曾破译的情报都是钱壮飞已经破译过的。徐恩曾是国民党早年的特务头子,是陈氏兄弟的股肱重臣,当然他还是有才的,不过在关键问题上犯下如此错误,却也实在难掩其废柴本质,或许国民党之所以失败也就在于此。

当然,国民党也不完全是废物,事实上,这个阶段和中共也算是互有攻守,比如在1934年4月份他们逮到了中共特科高级头目顾顺章。要说顾顺章也是大名鼎鼎,江湖传言很多,甚至有些极不靠谱,比如说他会土遁术,顾顺章当时是中共特科一员大将,他领导的打狗队可是没少让中共的叛徒受苦,但就是这样的人物,如今被捕了,而且他手中掌握的情报,基本就是一颗小型原子弹。按说顾顺章这种档次的人物,应该都是钢筋铁骨,不屈不挠的战士,大家想啊,这样高位的人,如果没点坚定意志,万一被逮了不就坏了菜了?虽说要逮到这样级别的人物——不是自己送上门——还是可能性很小,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真要出了事,问题不就严重了?比如现在。

我们刚才只说了国民党情报部门开始阶段有些脑残的情况,比如在选材上出了问题,但其实问题谁都有,中共同样有这个问题。比如顾顺章这个人,虽说能力很强,但是个人痞气太足,看着就不像个靠得住的人,他原先是个小工头,可能有些黑道背景,也很有些手段,所以一直颇受中共重用,但是用着用着就用出味来了。顾顺章的个人操守实在不佳,干这个行当还喜欢吃喝嫖赌抽,而他最终被逮就是因为在武汉办完了事没有及时回去,偏要表演魔术挣点零花,正好被前下属现叛徒看到,接下来发生的当然不需要我说了。

顾顺章事件是中共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变故,话说他刚被捕就迅速投降了,然后把他知道的一点点的透了出来——而像他这样的高层,知道的东西当然非常致命。如果没有钱壮飞,那么顾顺章的叛变基本就可以让本来就半残的中共彻底残废,不过,中共合该不亡,出了这么大的乱子居然都能逃过一劫。立功的当然是徐恩曾身旁的钱壮飞,知道情况后,他迅速将情报送交李克农,然后由李克农通知陈赓,并最终到达周恩来那里。结果便是等到国民党搜上门去,已经人去楼空了——但是与此同时,钱壮飞的传奇卧底生涯也被迫结束了。

虽然顾顺章事件已经可以看成是国共谍战的最高潮,但是这种高潮显然缺乏韵味,过于直白。虽然此事件拥有足够的震撼力,也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但是却缺乏谍战中最重要的一点——神秘感。而要谈到这段历史上最具神秘感的事情,无疑是中央苏区的AB团整肃事件,AB团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组织,而围绕AB团发生的一切却实在比AB团本身更为云山雾罩。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5 09:42:31 +0800 CST  
其实毛是政治上的判断准确。

更多你欣赏的是毛的军事思想,其实也是脱胎于政府判断上。

而真正军事能力方面,其实真的不行。
=================================================================
毛好歹是游击战法的重要创造者,其军事思想也广受推崇,但你说他军事能力不行,请问你说的军事能力是指什么?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5 14:53:33 +0800 CST  
当时蒋可能想利用追剿朱毛红军来收服西南军阀,川军和滇军又想早日把红军送出境,没有人真打,所以毛泽东才能真如神的。比如守泸定桥的川军刘文辉部就好打,会理的也是刘部,就打不下来了。对于这点朱毛其实是心知肚明,只有张国焘犯傻,带了8,9万红军要去打四川,结果让川军和中央军一顿猛锤,基本上又是一个湘江大败。
================================================================
老毛能明辨是非,搞得清政治局势,这也是他厉害的地方。但光论军事指挥,似乎这段也没有任何可指摘的地方。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5 18:30:43 +0800 CST  
风声鹤唳

蒋介石和毛泽东,在民国可算是一对宿敌,他们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是深谙中国传统政治,对厚黑学都有极深的造诣;而不同之处在于老蒋和老毛代表了民国不同的政治方向,老蒋代表了保守势力,而老毛则是激进派代表。老毛最后能胜出,一方面是激进对保守的胜利——乱世之中,唯有大刀阔斧方能全面收拾局面;而另一方面,在厚黑学的造诣上,老毛也略胜于老蒋。老蒋在厚字上可谓登峰造极,李宗仁说他有些上海滩的习气,但在黑字上,老蒋总能有些不合时宜的妇人之仁,比如于他有救命之恩的黄埔门生陈赓,老蒋便总不能痛下决断,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在厚黑上,黑比厚重要,因为厚是手段,而黑才是终结,恰恰在黑上,老毛可谓几千年历史上中国政客的集大成者。老毛有多狠,相信众看官不比我了解的少,今天我们要说的AB团风波就是老毛政治手段的一个缩影。

AB团事件之所以出现,其缘由正在于老毛自离开井冈山之后,便渐感对局面控制乏力,尤其是在中央苏区(闽西,赣西南),老毛便没有能和井冈山的袁王一样与地方势力构建和谐关系,地方派不听话,老毛当然很吃力。早在老毛1930年开辟出了这片根据地之后,他就将土改均地当成了主要政策,老毛的想法无非是通过这些措施赢得人数众多的贫下中农的支持,从而巩固中共在这些地盘上的权威。毛泽东做事情历来是大刀阔斧,此次土改同样如此,但是不幸的是,老毛的政见并没有得到江西方面的支持,相反不少人都认为老毛的做法偏于激进,应该要缓和一些,而这正好犯了老毛的忌讳。毛泽东看问题显然比这些人深远的多,虽然大规模均田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但是不如此就不足以稳固中央苏区的地位,而得不到贫下中农的支持,苏区也就是无源之水。毛泽东看的是面,而江西地方派则看的是点——当然有可能毛泽东此举侵犯了他们的利益,老毛当然要治治这些异己分子,而他的办法就是整肃AB团。

所谓AB团是1927年1月在江西成立的一个国民党右派团体,其目的是反对联共政策,但是该团体早在1927年4月份就被中共与国民党左派所摧毁,虽然仍有些残余势力,但再未作为一个整体出现,虽然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汪精卫改组派曾以此为口实攻击老蒋,但这不过就是一个政治手段而已。我想,以毛泽东之高明,不可能不知道AB团之事纯属虚妄,但老毛仍要为此大做文章,其意义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AB团只是毛泽东用以打击异见分子的一个借口而已。事实上刚开始毛泽东还只是声称江西苏区领导层充斥着富农,有右倾投降主义的危险,然后老毛才将他们扣上AB团的帽子加以整肃。

当然,整个整肃事件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苏区的党政系统,如仅仅如此,相信此事也不会如此轰动,真正将AB团事件推向高潮的恰恰是在军队内部的整肃——因为党政人员没能力反抗,但军队可是绝不买账的。军队是老毛的命根子,也是他谋得党内地位的最大资本,因此,军队的服从对于毛泽东而言实在太过关键,正因为如此,老毛才对军队中产生的异见如此放在心上。当然,在国共对峙的大前提下,整肃军队无疑是自断经脉,但老毛考虑的显然更深更远,对于他而言,一支强悍但不服从于他的军队毫无意义,毕竟相比较国民党的百万雄兵,中共那几万军队多几千少几千也不会于局势有太大影响,而在中共内部的党争上,几千军队的向背则可能直接决定了胜负。因此,老毛不愿意自己经营的队伍最后反过头来伤害自己,虽然看起来这还只是一种可能性,但作为一个顶级政客,就必须将对自己不利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里。

整肃当然是极为残酷而血腥的,不过对于老毛而言,有什么能比服从更重要呢?要使别人服从,光靠以理服人是远远不够的,在必要时候采取暴力手段会收到更好的效果,胡萝卜和大棒比起来,大棒总是更有用一些。此次整肃揪出了大批的AB团分子,仅就红一方面军来说就有4000余人遭到整肃,占到了军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当然,这些人都没有被冤杀,因为他们对自己的AB团背景供认不讳。而要让人认罪,办法非常简单,因为一般人总是喜欢速死而不是被折磨到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国的刑侦系统办案一度非常高效。

当然,部队也不是那么容易摆平的,整肃多了,就容易出乱子,比如AB团事件发展到后来,出现了一件惊天大案,这就是著名的富田事件。提到富田事件,当然不得不提李韶九,李韶九是毛泽东的老乡兼心腹,彼时被老毛派去富田整肃AB团,李韶九毫不含糊,带了一个连,来到富田后就趁着别人不注意,逮了一票人。这些人其中包括赣西南党团特委书记段良弼、江西省行委秘书长李白芳、红12军政治部主任谢汉昌、江西省军事部部长金万邦、江西省财政部部长周冕、江西省政府秘书长马铭,原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刘万清以及任心达等人。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江西人,而我们知道,老毛整肃的重点就放在江西人身上,在红一方面军中遭到整肃的也大抵都是江西人。

被逮捕的人当中,最惨的是段良弼,因为不久前他被龙超清(就是袁王事件中的主犯)指控为AB团分子,在晚上,李韶九和曾山(曾庆红之父,老毛心腹)审讯了段良弼,可以说整得段良弼死去活来,段良弼没辙,只能供出了一些AB团分子,这些人中包括一个重要人物,叫刘敌。当时李韶九拿着老毛的令箭确实有些嚣张,不仅将抓起来的人恶整,还不放过来看望他们的妻子家属,结果闹得满城风雨,沸沸扬扬,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肃反人员的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为了保证同志们不倒胃,我还是省略一部分。

话说李韶九抓了杀,杀了抓,短短五天就逮了120余人,他是在1930年12月9日到达的富田,从10日开始,几乎每天都杀20人左右,而这激怒了富田的第二十军——被杀的人大多跟二十军有渊源。而刘敌恰在这时候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话说刘敌不久前也被李韶九拿过去了,但由于刘敌也是湖南人,而且态度诚恳,所以李韶九就放过了他——毕竟李韶九接到的旨意是整肃江西人。刘敌幸免于难后对李韶九那是恨到了牙齿根上,很快他就召集第二十军开始了反扑,他带着一个营的兵力包围了二十军军部,逮捕了李韶九和李铁超(二十军军长,老毛亲信),并很快包围了省行委和省苏维埃机关,释放了被捕的一百多名AB团分子。此后遭到整肃的段良弼,李白芳,谢汉昌等人就动员第二十军,打出了反毛挺朱彭黄(黄公略)的旗号,意图将老毛逼入绝境。

此时朱彭黄的态度无疑将决定此次造反的结果,他们也想出了一条计策,模仿毛泽东的笔迹给这几个人去信,意图行离间之术。但朱彭黄根本没有兴趣跟他们掺和,就算是跟毛泽东相对疏远的彭德怀也迅速去信毛泽东以示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富田造反的第二十军基本已经没有了成功的希望。由于没有得到任何有效支持,参与富田造反的红二十军主要将领最后均被整肃,而红二十军也支离破碎,因为涉嫌聚众反毛,因而直至今日那场事件中的遇难者都尚未被平反。

富田事件是整个AB团肃反的缩影,老毛给我们彻底展示了如何建立铁腕统治,但是老毛的工作刚做了一半就不得不停止了,因为中央派遣了项英担任苏区领袖,而毛泽东则被削职夺权。AB团肃反运动一度弄得风声鹤唳,人人自危,项英来到苏区后,意图息事宁人,从轻处理富田事件的案犯,但是这个意见没有得到当时王明中央的认可。项英虽然也来自中央,但不同的是,他来自李立三中央,而王明此时正要建立自己的势力,因此他向苏区派遣了一个三人钦差团,而三人钦差团要在苏区立足,就必须联合毛泽东压制项英,没过多久毛泽东便在钦差团的力挺下重新取代了项英。毛泽东的重新上位,当然对于参与富田事件的造反派们是最沉重的打击,而整肃风暴则被重新点燃,而AB团风波到底何去何从,而老毛又将经历怎样的变故呢?我们下文再叙。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6 10:25:59 +0800 CST  
某些过来无厘头吵架的请出门右转,谢谢。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6 12:10:43 +0800 CST  

作者:edyswghe 回复日期:2009-07-26 14:25:02

整肃AB团还是很必要的,军队没有统一指挥,地方没有牢固控制,拿什么来反围剿?而且江西派既然敢杀袁王,那么就怪不得外来人杀他们了
=================================================================
乱世需用威权,只要能达到目的,任何手段都在所不惜,毛泽东对于这一点还是看的很清楚的。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6 16:07:16 +0800 CST  
渐行渐远

前文已叙顾顺章叛变一事,尽管中共没有因为顾顺章事件把老本折进去,但是顾顺章毕竟是个重刑炸弹,要说对中共毫无影响也不属实,事实上,因为顾顺章倒霉的中共高层人物并不少,比如前一年就被捕入狱但身份一直没暴露的恽代英,比如中共的元老级人物蔡和森,又比如大名鼎鼎,如今中共的名义一号向忠发。虽然他们的结局并无二致,但过程却充满反讽。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看起来有那么些道理,但是马克思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人性。为了实际利益而抗争的人往往会因为实际利益而妥协,比如在世界工人运动的早期,很多工运领袖都没能坚持到最后,原因很简单,他们所要的无非是利益,而一旦对立面提供给了他们所需,那么权衡利弊,他们自然会选择妥协。顾顺章和向忠发加入中共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使自己摆脱社会底层的地位,而当达到了这个目的,显然就不能再指望他们继续忠诚。这个世界上最靠得住的东西是利益,但最靠不住的同样还是利益。

而被苏联高层认为靠不住的知识分子倒是响亮的打了他们一记耳光,与无产阶级那些上来就恨不得竹筒倒豆子以求富贵的革命者不同,恽代英和蔡和森相当坚强,书生无用,但书生有刚。恽代英和蔡和森都是属于有理想有抱负,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满腔热血以图报国,当他们认定了一条道路之后,就不再回头,与为三餐饥饱闹革命的人不同,他们从政完全是为了自己的信念。所以,理想是最靠不住的东西,但同时也是最靠得住的东西。

向忠发被捕直至被杀,历时仅为三天,即便他磕头如捣蒜一般并愿意提供他所知道的一切以求宽宥,但是他终究再没有利用价值,除了那个名义上的皇冠之外,实际上他所拥有的并不多——顾顺章比他知道的更多更深。虽然向忠发只是个傀儡,但是他终究还是中共的名义老大,入狱就投降,这实在有些讽刺。向忠发死了,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王明,原本王明便在米夫的安排下借批判立三路线为由接替了李立三的位置,成为党内的实权派,而如今王明更是可以名实相符了,于是,在米夫的帮助下,王明成为了中共的代理书记。

而在王明逐步高升之时,他的主要对手毛泽东却很难称得上顺利。老毛不像王明一样有米夫这样的强硬后台为其铺路,他要赢得的一切都必须自己来创造,此前的AB团肃反就是老毛试图在苏区形成自己铁腕统治的信号,但是由于中央介入了苏区事务,毛泽东已经渐显吃力。尽管在富田事件上,钦差团站到了他的一边,但是毛泽东也明白这只不过是钦差团以图立身的权宜之计,蜜月也终归有结束的一天,王明虽然看起来还是朋友,但他终究会变成对手。

无法在苏区完全树立权威,王明又派钦差团渗入苏区,毛泽东的危机正在逐渐升级,当然,除了党内的这一滩烂事,国民党方面也让老毛不得安宁。老蒋在第一次反围剿失利后,开始对中共实力有了重新估量,此次的二次围剿则已经可以看出老蒋对中共的逐渐重视,而这种重视从他派去的阵容就可见一般。第一次围剿老蒋派上的还只是龙套,而第二次围剿前来督阵的已经变成了何应钦这样的正角,派来的主力也变成了名将蔡廷锴的第19路军,孙连仲的第26路军以及第5军。尽管老蒋一如既往的搞鹬蚌相争,没有派上自己的嫡系,但是蔡廷锴和孙连仲毕竟也非泛泛之辈,在民国也是响当当的人物,蔡廷锴后来成为抗日名将,而孙连仲则是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核心人物。但不管是蔡廷锴的部队还是孙连仲的部队,中共都没有实力与之对抗。事实上,中共最终也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将目标放到了围剿军团的薄弱力量上来,除其臂膀。主攻虽强,但帮手尽亡,自然也无进取之法,必胜之念,因此危局自解。

同样都是反围剿的胜利,但对毛泽东而言,则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了。第一次反围剿,毛泽东是绝对指挥权,说一不二,但这次,毛泽东面临着钦差团的强硬挑战。虽然钦差团(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在富田事件上站到了毛泽东一边,但是毕竟他们都是王明中央的人,一开始支持毛泽东只不过是为了站稳脚跟,而当他们逐渐掌握了局势后,毛泽东就成了他们的对手,因此,接下来钦差团调转方向,抬项压毛也势所必然。当时围绕如何应对围剿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钦差团和项英都坚持要求红一方面军放弃苏区,前往四川开辟新的根据地——而这当然是斯大林的意见,但毛泽东则认为此次围剿与上次并无本质区别,只要指挥得当,战略得法,照样不难破解。双方争论不休,最终老毛拿出了杀手锏,要求各军军长参与决策,发表意见——毛泽东在军中经营数年,这些军长当然都是他的心腹,最终才勉强依靠军事背景稳住了局面。

虽然毛泽东最终在较量中获胜,但是这样的胜利已然显得有些费力,如果没有军队的支持,老毛可能已经无法控制局面。但是,在实际作战中老毛可以拿出这张王牌,而在其他时候呢? 毛泽东与钦差团的蜜月已经走到了尽头,毕竟,在政治方向上,双方完全是南辕北辙,因此接下来的斗争也都顺理成章,对老毛而言不利的是,在AB团以及土改问题上,钦差团抓到了他的把柄。

虽然在富田事件中,老毛在王明的支持下剪除了叛逆,但是此事最后还是留下了一个尾巴,而这个尾巴最终成为了老毛在接下来党争中失利的导火索。虽然在王明的支持下,毛泽东对富田事件采取了铁血政策,将涉及此事件的主要人物几乎杀光,甚至第二十军的下层军官军士也有很多惨遭屠戮,但是百密一疏,因为一个重要人物此时已到了周恩来那里。这个人是被称为富田逆首的段良弼,而他之所以能逃过劫难,完全是因为项英的同情,虽然项英最后对富田事件的处理意见被驳回,但是他却提前放走了段良弼。

周恩来也是旅欧派,在中共中央的大潮中屹立不倒,在中央来来往往的情势下,周恩来却似乎未受任何影响,反而地位越发稳固,而这当然是跟他的为官之道密切相关。周恩来很柔,几乎没有棱角,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更是妥帖,他这种不露锋芒,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术确实使他得益不少。在段良弼对周恩来汇报了富田事件的原委后,周恩来当然也知道事关重大,所涉不轻,尤其是牵涉到毛泽东,此事就更显棘手。但周恩来毕竟久历世故,多难的事情都能妥善处理,他首先去信对肃反事件进行批判——因为当时的肃反确实已经影响到了苏区的安定,但周恩来的高明之处在于当要他拿出正式方案时,他却是将杀威棒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1932年1月的肃反事件决议上,他不仅没对毛泽东进行任何处理,甚至对于在富田事件中影响极坏的李韶九等人都是从轻发落,只是做出了一个留党察看的不痛不痒的处分。周恩来当然知道毛泽东拥有的强大能量,因此,即便肃反真是毛泽东的过错,周恩来也不愿意因此而得罪老毛,在政治上,本来就很难讲清对错,最关键的是尽量避免卷入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周恩来的批评意见对于老毛已经足够致命,钦差团早就有了排挤老毛的想法,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借口,周恩来因其位高权重,所持意见当然分量不轻,而这就足以成为钦差团攻击老毛的武器。项英和钦差团的相继到来,让老毛在苏区的绝对控制权大大受限,不用说竞争党魁,甚至在自己的地盘内也无法保证绝对优势了,老毛正在与最高领导权渐行渐远。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7 09:36:42 +0800 CST  
所以整肃ab团这件事真的很难评价,从道德上说当然要受职责。

但乱世讲道德有用吗?政治上讲道德的没一个能长久。乱世需用威权,实乃如此。
=================================================================
政坛是实用主义者的舞台,一切道德论者都会死无葬身之地——当然,那些实用主义者总是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但是他们从来不会讲这个当成行为的考量。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7 11:54:23 +0800 CST  
AB团杀的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将领和干部,在面临外部环境这么恶劣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对自己人大开杀戒呢,因为老毛有两点很清楚:1、自信自己的军事天才能够应付外部的围剿;2、不乱杀,我说的不乱杀是指毛心里有本帐,哪些杀,哪些不杀,他心里清楚。但是自AB团以后,党内斗争都伴随杀戮一直走到了文革时期。
================================================================
老毛是个极端强调个人权威的人物,所以他会在党内多次对异见分子或不服从人士进行大力整肃。这种情况在乱世是有用的,国民党败就败在乱乱哄哄也没个准谱上,中共能赢,我认为跟老毛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个人的绝对权威有关。乱世出英雄,因为这个时候,没有什么能比天才的想法更起作用,因此一个组织最重要的就是能做到将天才的想法有效的付诸实施,而这就需要组织内的绝对权威,老毛对这一点的认识非常清楚。但是,在和平时代,由于建设需要的不是杀伐果断,而是慢工细活,集思广益,所以这种个人权威会起到反作用,正如哈耶克所说,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对一个社会进行全面整合,不是靠个人的天才能实现的,可惜,老毛低估了建设的复杂性,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所以终将遭到失败。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7 22:27:57 +0800 CST  
敲山震虎

1931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个特殊的年份,比如我们不久后就要讲到的九一八事变,而对于中共而言,这个年份同样特殊,因为这是在1927年国共分裂后双方交锋出现的第一个高潮。老蒋在这一年里接连发动了三次围剿(第一次围剿在1930年底,姑且将其计入1931),而除开军事打击,国民党还在第二战线上有所斩获,比如顾顺章就让中共好好喝了一壶,甚至把名义老大也搭了进去。

国共交锋势头旺盛,而中共内部的首脑之争也是渐趋激烈,六大形成的体制在向忠发被杀,李立三犯错的大背景下已然崩溃,接任这个职务的王明则缺乏资历,党内实力派毛泽东则与共产国际凑不上关系,而当时中央的不倒翁周恩来则在立三路线的纠正上出现偏差而越发谨慎,在这种情况下,首席之争当然也是暗潮涌动。自陈独秀时代宣告结束以来,中共便苦于无法找到一个威信和能力皆备的首脑,甚至在六大上出现了虚位空悬的情况——向忠发的上位便是此例,如今在国共交锋日炽的背景下,缺乏领袖的缺陷体现的越加明显。

中共面前陷入的困境就在于缺乏一个靠谱的领袖,当日陈独秀虽然能力不济,但好歹资历威望俱存,而其后先后上位的瞿秋白和李立三甚至连陈独秀那样的威望不都具备,至于能力更是不过尔尔。因此,虽然北伐和内战分散了国民党不小的精力,但中共却并未形成多大局面,甚至李立三还让中共险些全线崩溃,而对于中共而言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却是未遵从李立三号令的毛泽东在赣西南和闽西开创出的局面——而为此老毛还没少因为所谓右倾受到批判。当时的中共号称有六大苏区,但真正有影响力的不过两个,一个是毛泽东创建起来的中央苏区,另一个是鄂豫皖苏区——负责人是张国焘,讽刺的是,不管是毛泽东还是张国焘,都与共产国际关系不佳,毛泽东是冷淡,而张国焘则可称为恶劣。张国焘是中共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关于他的是非功过,我们会在下文中详细加以叙述,不过笔者并不反感张国焘,想反倒觉得张国焘的一生是个悲剧。

虽然张国焘回国后也逐渐开始成为党内的实力派,但目前来说对王明最有威胁的人物还是毛泽东,如果说张国焘始终都生活在王明的阴影下,那么毛泽东可从来都不畏惧王明,王明固然是整人的一把好手,但与毛泽东相比,也就不值一提了。不过,毛泽东的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他缺乏共产国际的支持,而这恰好是王明的最大优势,因此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王明利用的便是老毛目前在中央的弱势。老毛实力再强,也还毕竟是中共党员,以前在井冈山山高皇帝远,中央管不着他,而后独自纵横在苏区,中央无力管他,但如今王明已经将他的钦差团空投到了苏区,老毛在苏区一手遮天的时代也就成了过往。

钦差团刚到苏区的时候,老毛与其还是有一段蜜月的,毕竟人家从中央初来乍到也不好马上就跟在此根基深固的毛泽东翻脸,甚至前一段被李立三中央指派为中央局书记的项英也对老毛忌惮三分——在富田事件中也只能息事宁人,但是老毛的强势在这两方逐渐站稳脚跟之后开始遭到强有力的挑战。在第二次反围剿中,钦差团便与项英联手险些让毛泽东失去对反围剿战略的决定权,虽然老毛最后靠着枪杆子稳住了局面,但是这毕竟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党内斗争虽说兵权是决定因素,但这种决定性只能隐性而非显性表现。

中共是党指挥枪,军人参与党务也有严格限制,制定这个章程的老毛当然不会自己去打破,因为这么干只有两种后果——一旦失败将死无葬身之地,而即便成功也会让中共陷入军人干政的恶性循环,这是个潘多拉魔盒,老毛熟读历史,自然不会犯错。当然,明目张胆的以兵权相要挟,这种事在中共也并非没有出现过,比如长征途中的张国焘——当然老毛的老练非张国焘可比。

但是,老毛目前在党内的优势也仅仅在于兵权了,如果老毛不想利用这一点,那么他与王明的交锋中可以说毫无胜算,因为在党务问题上,得到共产国际支持的王明拥有先天的优势。不过,就在党内酝酿着一股反毛的浪潮之时,国民党适时出现,又为老毛最后杀回加了码——既然老毛失势已是不可避免,那么更多的表现出在乱局中对外的能力无疑会对老毛的东山再起加上重重的砝码。中共的党争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一个有足够能力带领全党走出泥潭的人总不至于被长久冷落,更何况,作为老毛的对手,王明并没有体现出这样的才干。

老蒋此次重兵压境,并亲自坐镇南昌督阵,显然是受到前两次反围剿失利的刺激。老蒋并非看不起中共,事实上,老蒋也觉得中共很有潜力,但问题是,老蒋虽然明了中共的巨大潜力,却对其即战力估计不足。连着两次围剿失利,这让老蒋开始有点坐不住了,实力强那么多,为什么前两次都打得如此灰头土脸?中共的兵力也就不足3万,而且军备不整,武器简陋,而国民党呢?想想老蒋就觉得丢人,因此继上次何应钦坐镇失败后,老蒋决定自己亲征。

虽然国民党高强度高密度的对苏区实施全天候照顾,不让中共有半点喘息之机,甚至剿共的阵容一次比一次豪华,但结果总是没有任何区别。围剿大队阵势很大,威风很足,准备杀个痛快,但搞半天就是找不到中共主力决战,再而衰,三而竭,就在围剿军气势将泄之时,中共突然杀出,最后国民党部队一泻千里。第三次围剿就是这个进程,我军主力看到国民党军队来势汹汹,就先来了大范围转移,一下从闽西转移到了赣南,先让国民党军扑了空,此后国民党多次试图围攻,但我军总能找到国民党的薄弱位置实施突围,并时常出兵迷惑对手,等到国民党军终于摸准了我军主力所在,却胜负已判。国民党军被拖得人困马乏,而我军却得到了大量的休整的时间,强弱之势就此易位,我军此时发动反击当然是胜券在握,于是,中共的游击战术再一次创造以弱胜强的经典。

第三次反围剿从六月中旬为发端,直至九月初便已宣告胜利。由于在刚结束的第二次反围剿中老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因此第三次反围剿钦差团就不便作梗,反围剿的指挥权理所当然地被毛泽东和朱德所掌握。不过,反围剿的胜利也不足以挽救目前老毛在党争中的颓势,因为老毛在土改和肃反过程中被钦差团找到了口实,所以,老毛已经无力对抗王明中央的政治攻势了。

虽然9月份王明离开中国前往苏联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但是接替他的博古(秦宪邦)同样是米夫派成员,而大家知道,王明才是米夫派的老大,当然,表面离任的王明仍然在遥控指挥,党内的指导思想依然是他制定的,所以他的离开并不会对他掌控局面造成太大影响。事实上,只要共产国际依然在中共内部指导一切,那么王明的能量就不会削减,当然,作为王明的异见分子兼党内头号政敌,毛泽东也不会因为王明的出国而有获得任何好处,该发生的总会发生。

于是,在1931年底的赣南会议上,毛泽东在党内受到猛烈抨击,在本次会议上通过的《政治决议》中严厉批评了毛泽东的专断作风——表现为党管一切的论调,富农主义——土改中强调按人均田而不是阶级斗争,以及肃反错误——以AB团为名行打击政敌之实。虽然老毛并没有因此立即丧失地位,但对他造成的震动显而易见,可以说,这样的批判意见为毛泽东最终在宁都会议上失势埋下了伏笔,是毛泽东被掳夺兵权的前奏。虽然不久之后,毛泽东被选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临时主席,但是终究也只是一次回光返照而已,毛泽东与王明本质上的政见分歧终将让两者仅存其一,你死或是我亡。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8 09:40:41 +0800 CST  
方面之才

中央苏区是当时中共明争暗斗的主战场,毛泽东,项英以及钦差团三足鼎立,而不久之后周恩来的到来更是让这种争斗趋向白热化,局面也更显复杂,然而在中央苏区斗的火热之时,中共另一个较有规模的苏区鄂豫皖则在张国焘的领导下形成了不小的气象。与中央苏区的一团乱象相比,鄂豫皖苏区则显得平稳的多,这里虽然依然存在争斗,但不涉及最高领导权,因为张国焘牢牢掌控住了局面。

鄂豫皖苏区的创立是由一系列的武装暴动而造就的,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黄麻暴动,《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便曾经参加过此暴动,不过鄂豫皖在张国焘去之前虽然已经初步成型,但内部问题纷繁复杂,不管是治政、人事还是军事上都有很多缺陷,因此,真正将鄂豫皖苏区带上轨道的是张国焘。

张国焘是中共的元老级人物,资历极深,在陈独秀时代一直在中共中央担任要职,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陈独秀倒台,张国焘也倒霉了。原本张国焘便在国共合作的问题上与共产国际存在较大的歧见——他是党内合作的坚决反对者;在国共分裂中又因为不愿意将责任全部推给陈独秀而此后饱受压制;更倒霉的是,他还被瞿秋白中央派去阻止南昌暴动;凡此种种,让张国焘从一个中共早期的领导者逐渐沦为边缘人物。张国焘早期锋芒毕露,跟共产国际的关系相当恶劣,甚至认为斯大林应该为国共关系破裂负主要责任,这样的个性让他饱受共产国际猜忌,在陈独秀时代结束后便不再受到重用。

在中共六大结束后,张国焘和瞿秋白作为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成员留在了苏联,在苏联的日子里,张国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并未有任何好转,相反他还跟当时中山大学的校长米夫冲突不断,因此更加受到忌恨。虽然瞿秋白同样因为中山大学的问题跟米夫发生了激烈冲突,但是与张国焘不同的是,他毕竟一直以来很顺从共产国际,即便在中国六大失势,共产国际也认为瞿秋白是可以信任的。而张国焘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打从一开始,张国焘便棱角分明,不仅在很多关键问题上与共产国际意见相左,而且在中共担任职务期间也与很多共产国际代表闹得很不愉快。因此,尽管张国焘确实是方面之才,但共产国际也始终不敢委以重任,对其也一直怀有戒心。

米夫虽然在清党中成功谋得了中国事务的全权,但是他的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却并不能立即在中共站稳脚跟,他们缺乏实际经验,资历也浅,虽然自认有着不错的理论素养,但于实际处却总是捉襟见肘。因此,米夫尽管对张国焘有诸多不满,但也不便将其打入冷宫,毕竟,作为中共的草创人员之一,张国焘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张国焘的能量不得不让他再三思量。而等到立三路线出台后,中共的混乱到达了极点,原本共产国际指望瞿秋白回国协助周恩来妥善处理此事,但周恩来一贯以来的谨慎作风并不能让共产国际满意,而借此机会上位的王明则因其资历也难以掌控大局,就在这种形势下,共产国际决定解冻张国焘。

张国焘在党内拥有广泛的人际网络,中共的很多中层干部都是他的旧部,因此,他在中共内部拥有着极强的能量,共产国际派他回国,显然是想借助他的力量稳定局面,从而为新上位的王明摆脱困境。张国焘刚回国时,王明正焦头烂额,中共一些老干部对米夫派成员未经历练而身居高位不满,竟打出了支持张国焘的旗帜——这些人以何孟雄为代表都是张国焘旧属,公然反对四中全会的人事决议。更诡异的是,正当何孟雄等人秘密集会时,竟突然被国民党逮捕,此事一出,全党大哗,很多人都认为是王明暗中操纵,实在可厌。于是,更大规模的反对米夫派的浪潮到来了,罗章龙,陈郁,徐锡根等人组织起来,试图另立中央。张国焘原本与此事并无关联,但涉事人员毕竟都是他的旧部,而且他们也公开打出了支持他的旗号,因此张国焘非常不幸的刚回国便卷入了这场漩涡。

但张国焘毕竟明白王明得势已是大势所趋,以他的能力难以阻止,更何况,共产国际虽然让他回国,但还是在此之前让他表了忠心,既便如此,共产国际对张国焘也并不信任,尤其出现了何孟雄和罗章龙事件后,这种猜忌更是无以复加。因此尽管张国焘对于他的这些老部下很是同情,对王明的手段也很厌恶,但他也不想刚回国就卷入风暴中心,因此只能拿出调和的姿态,摆出一副愿意合作的架势。由于张国焘的克制态度,何孟雄事件最终不了了之,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王明的地位。由于当时中共的工作重心正在逐渐向苏区转移,在这个背景下,张国焘被派往鄂豫皖苏区,而因为这个机会,张国焘得以完成向实力派的转变。

鄂豫皖苏区虽名为苏区,但实际上很多领导人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那一套,行事更多出于眼前考量,而对长远发展并无明确方向,因而在很多实际政策上不免有些偏差,最典型的便是打土豪。鄂豫皖苏区粮食供应很成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麻烦,当时的办法是进入国统区打土豪,劫夺粮食。但是这样做不免有些土匪习气,也容易惹人反感,更关键的是,这使得很多可能成为中立地区的都倒向了国民党,比如鄂豫皖苏区周边很多村寨都有民团,成为了除国民党之外另一股苏区的敌对势力。又比如土改问题,在张国焘初到鄂豫皖时,这里的土地分配还是比较粗糙,很多细节考虑不够周全,而这些问题都可能让土改对农民的吸引力大打折扣。这些治政上的种种看似琐碎而事关重大的问题都是张国焘来到鄂豫皖之后亟需解决的,而事实证明,张国焘也确实让鄂豫皖的发展上了轨道。

但对于张国焘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无疑是巩固自己在鄂豫皖的地位,在他去之前,中共中央对鄂豫皖的控制力度不足,甚至很多军事人员都缺乏对党权应有的尊重,而如今张国焘作为中央派去的封疆大吏,自然也要树立起威信。因此,张国焘熟悉了鄂豫皖的情况后便逐渐展开了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当然军队是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徐向前被张国焘提拔起来,取代了原第四军军长邝继勋的位子,而此前担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的余笃三则被曾钟圣取代,并失去了军内地位。第四军是中共内部最常出现的番号,除开我们熟知的井冈山朱毛联军,还包括贺龙曾经指挥的一支部队,以及鄂豫皖的这支第四军。

张国焘此举当然有培植新势力,打击旧势力的意味,邝继勋等人在军中日久,颇有些目空一切不服管束的意思,张国焘要建立起在鄂豫皖的权威,就必须在军队里培植自己的嫡系力量。当然,张国焘的用人也无可厚非,徐向前与粟裕被广泛认为我军最善战的军事将领,而不能否认的是,徐向前能建立殊勋,与张国焘的提拔是分不开的,而被张国焘拿下的邝继勋等人虽然是鄂豫皖老人,但论实际能力则远不如徐向前。当时另一个颇受张国焘倚重的是王树声,虽然没有马上予以提拔,但显然已经进入了张国焘的视线。但是人事调整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张国焘上任后便失势的邝继勋,余笃三等人就与张国焘结下了梁子,此后,他们就成为了张国焘的主要对手——当然,结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张国焘在鄂豫皖大放光芒,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方面之才的才具,鄂豫皖苏区也在他的经营下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后来居上,成为中共最具实力的一股势力。1931年11月,张国焘对军队进行了整编,将第四军和第二十五军合并组成了第四方面军,由徐向前出任方面军总指挥并兼任第四军军长,邝继勋出任第二十军军长。徐向前以而立之年成为了中共最年轻的方面军指挥,而他此后的表现也证明张国焘慧眼识英才,红四方面军之所以最后能成为中共最具实力的部队,与徐向前的能征善战是分不开的。尽管张国焘在历史上饱受争议,但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中共内部相当有才干的人物,可惜的是,在政治上,他始终不如他最欣赏的毛泽东那样老练,因此他也终究只是中共的匆匆过客。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9 10:04:42 +0800 CST  
回ycsy33:
政治本来就是没有底线,而且从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所谓的民主国家的底线不过是种幻象罢了。不管是专制还是民主,政治的生态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即便在美国,也会有诸如林肯、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的被暗杀事件——别跟我说是个人行为,也会有尼克松的水门丑闻,但是民主国家的优点在于舆论对于政治的报导相对来说趋于透明——当然了,这是由于各大报纸被掌握在各政见相异的财团手里的缘故。但是民主国家的媒体也有禁区,也会对某些事件讳莫如深,最典型的就是肯尼迪遇刺事件,到现在还没个确定说法。相对来讲,专制国家的政治更为灰暗一些,相对来说尺度更宽,杀伐更甚,而在乱世之中,也唯有如此才可能取得政权——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本来就是中国的政治传统,不可能旦夕改变。其实政治说到底都是少数人的玩物,但是专制是硬性约束,而民主国家有软性约束罢了。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9 12:12:04 +0800 CST  

作者:闽南男儿 回复日期:2009-07-29 12:11:55

张国焘和老毛都是能当一把手的人物,他和周恩来,朱德不一样,注定和老毛不和,毕竟一个集团只能有一个有权威的领导,他失势后脱离共产党对他自己而言可以说是明智之举,留在党内哪天就会被老毛整死
==============================================================
张国焘只是个方面之才,他在对局势的整体把握上跟老毛还是有明显差距的,当然,相对于其他人,他还是一把手最有力的竞争者。
楼主 民非明  发布于 2009-07-29 15:44:39 +0800 CST  

楼主:民非明

字数:3094

发表时间:2009-06-08 19: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6-12 02:16:48 +0800 CST

评论数:255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