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苍苍梧桐_懂 2014-05-29 09:44:42
@陆留香 48楼 2014-05-29 08:52:00
直到后周世宗在位期间,赵匡胤才又经过不断征战立功,终于升迁到禁军主力侍卫亲军马军左厢都指挥使,而那个时候,他已经50多岁,他的儿子,时年28岁的赵匡胤,已经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军衔官职远胜其父。
该句人名有误吧?
—————————————————
对噢。火眼金睛啊!强!
-----------------------------
@wsykg8989 2015-12-09 23:08:34
瑕不掩瑜,楼主, 历史 底蕴很厚,敬佩,
-----------------------------
感谢兄台支持!一开始的时候楼主的瑕疵确实不少,有时候的低级错误让自己都汗颜~~~还好有诸多朋友热情帮忙指正,后面愈加谨慎,还望朋友以后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0 08:14:38 +0800 CST  
@荆芥菜末 9527楼 2015-12-09 08:24:00

宋朝军事还可以啦,胜率挺高的,网上有资料说高于60%,能享国320年不是偶然

---------

......

-----------------------------

你这是典型的借古讽今,当今国际形势和宋朝那时候完全不是一回事,一千年前和一千年后怎么能相提并论呢?用用脑子好不好?
—————————————————
大家别激动,讨论历史越热烈越好,但对当今政府和社会还是要出言谨慎,理性交流,免得查水表。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0 14:51:53 +0800 CST  
@小小郭仔 9464楼 2015-12-01 16:09:00

—————————————————
朋友你好!看到你的名字忽然让我想起,你和百度宋朝贴吧里那位“儒雅的郭家小妹”是不是同一个人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0 21:07:01 +0800 CST  
@walterchiu 9542楼 2015-12-11 06:57:00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5-12-1014:51:53.813

大家别激动,讨论历史越热烈越好,但对当今政府和社会还是要出言谨慎,理性交流,免得查水表。

—————————————

對,有時恰到好處是最好
—————————————————
朋友最近没来,可安好?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1 21:53:10 +0800 CST  
【正文】

第四章 集中央之权于皇帝

经过宋太祖、宋太宗的不懈努力,宋朝全面实现了集地方之权于中央的目标,下一个目标就是再接再厉,集中央之权于皇帝。

从行政学角度分析,一个国家的权力体系可以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在中央这一层面内,权力体系还可以再划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元首的权力和政府首脑的权力,政治学中的政府首脑体制,就是指现代各国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之间最高行政权力的配置关系,实质是最高行政权力的代表者与其实际执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政治概念,跟古代的行政体制和权力配置并不相同,但总也有类似之处,我们不妨把它套用到君主制的古代中国,来解释中央这一层次的权力关系。

在古代中国,皇帝毫无疑问是国家元首,宰相大体相当于政府首脑,他们所代表的权力分别被称为君权和相权,按照矛盾论的观点,君权和相权实际上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一对矛盾。

一方面,宰相是国家的大总管,皇帝最重要的助手。上千年的政治实践也证明,作为一种衍生和附属权力,相权来源于皇权,没有皇权也就没有相权,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当然,皇权的实现也离不开相权的辅助,厉害上只有极少数的“雄才”兼“雄猜”之主才能身兼皇帝和宰相两职,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比如废除了宰相的明太祖朱元璋),绝大多数时候皇权和相权是分布在不同主体上的。

另一方面,宰相又是行政部门的总负责人,其权力拥有一定独立性,很大程度上可以独立行使。

这就造成相权不可避免地对至高无上的皇权形成制约,而皇帝为了维护自身权力的最大化,必然要对宰相的权力进行适当约束,使之在最有利于自己的范围内运行,两者又有相互牵制的一面。

对实行“二元制”的国家来讲,最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在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使得双方都能充分有效行使各自权力,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稳定运转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2 14:48:33 +0800 CST  
【正文】

那么在古代中国,究竟如何才能在皇权和相权这对矛盾关系中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呢?这无疑是考验一个皇帝政治水平和一个宰相政治智慧的重要题目,而答案则是——没有标准答案。

如何实现君权和相权的最优配置,既取决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受皇帝个人能力的影响,而配置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拥有最高皇权的皇帝手中,在不同的形势和条件下,不同皇帝在不同时期会采取迥然不同的权力配置策略。

接下来,楼主尝试运用现代管理学中常用的象限图法,分析不同情况下君权和相权的配置策略。

如前所述,权力配置策略的选择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外部环境(设为A),排列在纵轴,包括诸如政治是否清明、经济是否繁荣、社会是否稳定、边境是否安定、有无强大外敌等内容;

二是皇帝能力(设为B),包括个人精力、创造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激励能力、领导艺术等内容,排列在横轴。

下图探讨在A因素和B因素不同的强弱组合下,适合采用的权力配置策略。




第I象限:环境安定,皇帝能力强:宰相并不重要,可以任用忠诚听话,无甚才干的宰相,大幅度限制相权。这类君臣搭档比如明初的朱元璋和胡惟庸。

第II象限:环境安定,皇帝能力弱:宰相比较重要,可以任用成熟稳重,善于守成,熟谙行政事务的宰相,适当加强相权。这类君臣搭档比如汉初的刘邦和萧何、曹参,中唐的李隆基和姚崇、宋璟。

第III象限:环境不安定,皇帝能力强:宰相比较重要,可以任用善于出谋划策,执行力强的宰相,适当限制相权。这类君臣搭档比如初唐的武则天和狄仁杰。

第IV象限:环境不安定,皇帝能力弱:宰相非常重要,可以任用才干突出,富有胆略,敢作敢为的宰相,大胆放权。这类君臣搭档比如晚唐的唐武宗与李德裕、明朝的万历皇帝和张居正。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2 15:20:10 +0800 CST  
【正文】

需要指出的是,楼主在这里的尝试只是一种理论分析,其中皇帝个人能力的强弱程度、外部环境的优劣程度都是相对的,可以处在纵轴、横轴的任何一处,宰相的重要程度也是相对的,可以处在四个象限的任何一个位置,所以宰相的任用策略也是相对的,并不确保准确描述历史上所有成功的君相搭档。

根据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两宋三百二十年间的皇帝宰相组合以及君权相权配置情况进行分析,也能从宏观上解释北宋末年和南宋为何会出现蔡京、韩侂冑、史弥远、贾似道这类把持朝政的大权臣。

当然,例外总是有的。宋太祖赵匡胤在宰相人选上就敢于突破,大胆用人。

作为皇帝,赵匡胤的个人能力超强,政治军事水平无人可敌,而宋初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应该属于第III象限的情形,需要发挥宰相的才能,同时适当限制宰相的权力,但赵匡胤的任用策略却更符合第IV象限的情形,坚持让赵普独相十余年,高度信任和放权。

赵匡胤的这种做法可以用现代管理学中的权变理论来解释,即在管理实践中,任何策略都要根据组织所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随机应变,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正,他晚年将赵普罢相,采取“两相并立”的举动就直接体现了“权宜应变”的思想。

到了宋太宗时,经过宋太祖十六年的艰苦创业,地方割据政权被一一收复,大宋面临的外部环境跟赵匡胤即位之初已大不相同,而赵光义在性格特点和个人能力方面跟赵匡胤也有不小的差异,因此对中央权力配置策略进行“权宜应变”势在必行。

赵光义配置中央权力的总体思路是弱化相权,强化皇权,集中央之权于皇帝,具体操作起来有如下三项办法:

一、强化枢密院(使)职能。

前文讲过,历史上枢密院发展壮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分割宰相职权的过程,而宋朝沿袭了枢密院的设置,赋予其军政专门之权,使得东西二府对掌文武大权,两者互不干涉。

赵光义进一步强化了“二府之分”,他在位期间,枢密院的正副长官要么以武职出身,懂军事的官员担任(比如曹彬),要么以自己的亲信幕僚担任(比如石熙载、柴禹锡、王显等),确保枢密院在军政大事上的权力独立与相权运行,但在总体上更趋于与自己一致。

除了在权力上进行分割,宋朝皇帝还对两府最高长官宰相和枢密使的关系进行密切监控,防止他们结成政治同盟。

赵匡胤在位期间已经对此进行限制,要求宰相和枢密使在皇帝召对时不得同在一室等候,赵光义则更进一步,基本上把宰相排除在军政决策圈外,在征讨北汉、雍熙北伐等大型军事行动中,他都是与枢密院长官们秘密商议,宰相们无权涉足决策过程,即便偶尔主动征求一下他们的意见,也只是做做样子,当成耳边风听听,基本上是你说你们的,我干我们的。

这种强化枢密院地位和职能的做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北宋皇帝都坚定继承了这一做法,逐渐形成“枢密使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所言两不相知,以故多成疑贰”的局面。即便后来宋神宗主持元丰官制改革,重回隋唐“三省六部”的老路,枢密院仍被刻意保留,始终在国防军事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用意不言自明。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2 15:39:49 +0800 CST  
@大海就是要 9559楼 2015-12-12 21:55:00
继续搬砖盖楼,楼主加油!!!
—————————————————
最近楼主自己盖楼都不勤快了,大海兄还来帮忙搬砖,惭愧惭愧~今天特地盖楼2000砖,请验收!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2 23:05:42 +0800 CST  
@walterchiu 9561楼 2015-12-12 23:34:00
而且,其實我只是一直靜悄悄的在樓主背後支持,我說過了,樓主寫多久,在下就追隨多久,只不過如果可以貪心,樓主如以後要出版,我要一份親筆簽名的代代相傳下去見證我宋
—————————————————
兄台这么说可让楼主受宠若惊了,当真承担不起。楼主一直很感激像你这样素不相识的朋友支持,只看每天固定的点击率就知道大家每天都在支持楼主。只是有时候隔几天看不到大家的发言就觉得有点空落落,就好像一个人在家带呆着,没有人陪伴,没有人聊天,着实孤单寂寞。当然,这也是楼主个人原因,一是更新慢,尤其最近三天打鱼两条晒网,二是回复慢,对朋友们的留言经常两三天才回复,才导致有的朋友失去了对楼主本文的耐心和关注。我也向兄弟你表个态,只要有几个朋友愿意看,楼主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3 19:57:05 +0800 CST  
@克里斯卡特 9528楼 2015-12-09 10:48:00
提个小建议,楼主如果在讲故事的时候再加点悬念,最好有点惊悚感,绝对能独树一帜!
—————————————————
卡特兄的创意不错,受《盗墓笔记》影响,近些年市场上惊悚冒险类作品大行其道,颇受欢迎,可惜楼主这种侧重写实的历史作品真的很难走悬疑的路子啊!斧声烛影之类的倒是有文章可做,哪天楼主来了兴致,写一个宋朝背景的穿越+后宫+虐恋+惊悚+苦情的超级大杂烩出来,兄弟来捧场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4 22:30:46 +0800 CST  
【正文】

二、削夺中书事权。

有枢密使分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宰相财权、参知政事分宰相事权,赵光义似乎还不太满意,他认为应该继续给日理万机的宰相们“减减负”,这次减负的重点放在了人事任免权和司法复审权上。

宋初百废待兴,制度尚不健全,“除授者皆出中书”(因宰相官署为“政事堂”又称“都堂”,所以专业术语称“堂除”),除了执政、侍从、台谏、三衙、节度使等高级官员和特殊群体由皇帝钦定外,其他官员的人事任免权基本都在宰相手中。

到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不断规范人事权的行使,他频繁出招,先后设立三班院、考课院、磨勘院、审官院等机构,分别掌握不同层次官员的任选,这些机构名义上隶属“中书门下”,但在宋太宗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手下,宰相的人事权还是受到了一定限制。

司法复审权方面,赵光义在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八月设立了一个新的司法机构——审刑院,专门负责全国重大疑难案件的复审,规定凡是各地上奏案狱,先由大理寺、刑部审理,然后送审刑院复核,定出处理意见后再报中书处理,或者呈皇帝决断。

审刑院的职权原来都是归属大理寺和刑部的,它的独立实际上剥夺了两大司法巨头的部分权力,相当于又增设了一大司法机构,一般认为这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在司法领域的表现。

但就这一举动的用意和影响,历史上的学者是有较大争议的。

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认为宋太宗是嫌中书门下权力太重,事务繁忙,宰相不能保证事事处理到位,才把中书下辖的刑房分出来,专门设立审刑院,这是支持分相权之说,也可以归纳为“权术说”。

李焘则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提出,宋太宗设审刑院主要是“钦恤庶狱”,也就是皇帝大人出于体恤百姓,防止出现冤假错案的考虑,何况审刑院本来就是刑房出来的,仍归中书门下管辖,不可能分割宰相权力,这是反对分相权之说,可以归纳为“恤民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5 11:44:29 +0800 CST  
【正文】

到底是不是“分相权”,现代专家学者也多有论述,持两论者皆有市场,但楼主认为就此不可偏一而论,而应兼取两论,折中处理。

赵光义设审刑院之举,很明显不是单纯为了分权或者纯粹为了恤民,而是兼有“权术”和“恤民”的双重意图,正如他设立三班院等机构,兼有“分权”和“规范”两层意思一样。

其实,如果仅从官制研究的角度来看,上述这些新机构的出现都是北宋前期特色官制(职务与差遣分离)的一种表现,所谓“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利用灵活多变的机构设置来进行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斗争无疑是事半功倍的。

三、在宰相任用上做文章。

我们先来看一副《太宗朝宰相任期统计表》:



这张表格很简单,我们可以从中清晰看出赵光义在位二十二年,前后共用过九人为相,他们是薛居正、沈伦、卢多逊、赵普、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和吕端。

接下来,我们再对表中数据做一简要分析:

1、从拜相次数看,赵普、李昉、吕蒙正三人都曾两度入相,其他人都是只有一次。

2、从在任时间看,除了薛居正、沈伦、卢多逊任期较长(均在五年以上)外,其他六位宰相的任期都比较短,最长的是李昉首次入相,为四年略多,最短的是吕蒙正第二次入相,仅一年半,他们的平均任职时间只有两年左右。

3、从同时拜相的人数看,只有李昉曾独相四年多,吕蒙正两次独相累计五年多,其他时间内均保持两相或三相并立,两三相虽有级别高低,排序先后,却无上下级关系,共掌中书门下之权。

4、从离任原因来看,除了薛居正死在工作岗位上,其他宰相都是被皇帝找茬罢免(“上意罢”),即便史书记载赵普第二次去位是“因病请退”,其实也是赵光义让他体面离任而已。

以上是宰相的情况,其他执政官如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同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的情况大体类似。

简单地说,宋太宗在位20年间先后使用了35名枢密院正副长官和参知政事。由于限于篇幅有限,楼主在此不一一列举数据,有兴趣的朋友可从《宋史•宰辅》、《宋宰辅编年录》中寻找信息。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5 13:43:32 +0800 CST  
@荆千秋 9570楼 2015-12-14 17:35:00
各有千秋吧!至少人家高天流云占了先,而且写完了,楼主写的很用心,这个我们看得出,希望别半途而废,越写越精彩。
—————————————————
楼主会坚持写自己的风格,不强求学谁,不追求超越谁,只要有朋友愿意看,楼猪就坚持写下去。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5 22:23:39 +0800 CST  
@邪王石之轩2016 2015-12-14 20:35:27
楼主别急,有本邪王在,我圣门还想在宋朝发扬道统,打压静斋呢。
汝道不孤矣,吾将上下而求索
-----------------------------
邪王强悍,吾道不孤,誓将本楼一盖到底!不过圣门要是在宋朝,最大的对手恐怕不是静斋,毕竟宋朝的尼姑没有形成气候,而是以朱熹老先生为掌门的理学派。此派高手名人众多,粉丝遍布天下,虽然论武斗打不过您邪王统领的圣门,但个个都是号称君子,嘴炮功夫了得,又有官方支持,口水仗圣门恐怕绝无胜算,直接被定位为恐怖组织加奸邪小人,一定要小心小心!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6 19:55:47 +0800 CST  
@李二狗gogo 2015-12-16 17:13:52
好久没来天涯,年底各种活儿各种催,天天焦头烂额,偷闲给楼主盖个楼。加油,我先攒攒再细看文章。??
-----------------------------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说起年底,大家都是一把辛酸一把泪。楼主的状态和学妹完全一样,各种加班各种挨批,所以更新也就是点点滴滴,辜负大家了!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给自己打气加油,挺过这段最艰苦的时间,学妹也努力!奋斗!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7 11:47:28 +0800 CST  
@yangshikun520 2015-12-17 21:31:42
看到这,越来越看不下去,不是我没耐心,是太啰嗦,不知道楼主在主题线上来那么多小叉!管理学有一个定律叫:极限效应!还是希望能够兼听
-----------------------------
兼听则明,楼主愿意诚恳接受朋友们的建议!就朋友你提出的这个意见,楼主自己基本认同,这跟楼主最初的整体构想不是特别成熟以及缺乏写作和驾驭长篇的经验有关,以致故事推进和更新都比较慢。不过,楼主在自己的底稿上已经进行了很多修订,只是已发出的部分无法修改。希望朋友常来指点,多提宝贵意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8 12:22:48 +0800 CST  
@悠悠见南山L 9591楼 2015-12-17 00:51:00

—————————————————
南山兄周末愉快!楼主周末加班无尽时~~~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8 21:48:06 +0800 CST  
【正文】

通过上述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窥探出赵光义在宰执人选任用方面的几点规律:

1、控制宰相任期,更换频繁。

跟太祖朝相比,太宗朝的宰相往往是没把位子捂热就要换人,任期之短,轮换之快,足够写一篇《宋太宗和他的宰相们》(事实上确实有人写了)。即便是少数累计任期较长的宰相,也是几上几下,很少一直坐在宰相位置上。

对宋太宗如此席不暇暖的频繁易相,明代著名思想家、历史学家王夫之在《宋论》中是这样评价的:“摇荡其且前且却之心,志未伸,行未果,谋未定,而位已离矣”,可谓一阵见血,一语中的。

宰相任期短,自然无法长期执掌朝政,专断擅权,结党营私,最有利的显然是皇帝,这正是宋太宗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不二法门。

但这么干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好比现今的书记、市长,在一个城市干不了三五年就调走或高升,在此期间他们要么消极作为不作为,尸位素餐,什么也不干,要么胡作为乱作为,拆了建,建了拆,干一些见效快、出成绩的面子工程,至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这类投资多、见效慢的民生工程、长远计划就只好留给后来人,然后后来人再留给后来人了。

即便有些远见卓识,求真务实的一把手,踏踏实实做好长远的发展规划,却还没等他着手实施或显出成效就离任了,新来的领导为了展现水平,自然要改头换面,喊出自己的口号,干出自己的成绩,为仕途长进涂脂抹粉,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也就难以维系了。

2、两三相并立,参知政事分权。

这里不得不再提到赵匡胤,他在位期间让赵普独相十余年,晚年才让参知政事稍分其权,赵普罢相后又以薛居正和沈伦两相并立,赵光义则直接汲取了赵匡胤的经验,大部分时间或三相一参,或两相二参,或三相无参,偶尔才有独相的情况。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9 15:58:56 +0800 CST  
【正文】

赵光义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他认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想要提高宰相们的集体决策水平,而是因为他明白一个道理:说话算数的人越多,就越没有一个人真正说话算数。

两三个宰相同时在位,难免有不同意见或有所争执,大家的地位半斤八两,谁也管不了谁,谁也压制不了谁,最后只能交“圣裁”——由皇帝定夺。这样一来,既不影响宰相们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又不用担心宰相擅权专断,相权一家独大,从而把最高权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确保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说一不二。

如此大力削弱相权之下,赵光义对宰相们还不放心,太平兴国七年,他让长子、次子分日赴中书视事,次年又让五子同日赴中书视事。

宋初的皇弟、皇子往往挂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职衔,但这些都是虚衔,只挂名“不视事”,与之相对应的是“视事”,也就是既挂名又管事。赵光义派儿子们去中书“视事”,名义上是让诸皇子熟悉政事,锻炼才干,实际上也暗含监督宰相的意思,
对宰相不放心到这种程度,充分表明赵光义对个人能力的自信跟他的哥哥赵匡胤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赵光义采取两三相并立、参知政事分权的做法颇有“异论相搅”之意,而这一招竟被奉为圭臬,成了赵宋“祖宗家法”不可动摇的组成部分。

后来的皇帝无论是平庸还是英明,无论是独裁还是民主,无论是严苛还是宽厚,在任用宰相方面几乎沿袭了宋太宗的做法,就算是公认的好皇帝宋仁宗、宋孝宗也是如此,换宰相的频率都快赶上换衣服了,真是不分好歹,抱残守缺,只看到了控制相权对自己的好处,却完全不懂权宜应变、相时而动的道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9 16:54:40 +0800 CST  
【正文】

第五章 彰泉纳土

凭借在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方面的高光表现,赵光义展现了自己过人的政治眼光和才能,但在他看来,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这些都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功夫,干好了能保证把皇位坐稳,为大宋的长治久安夯实根基,却不足以让自己成为名垂青史的英主明君,若想超越哥哥的功绩,必须要干几件功绩彪炳的大事。

对一个帝王来讲,最辉煌的事业莫过于削平四海,统一宇内了。

历史上的皇二代普遍不如皇一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打天下、攒威望、建功立业这类重活累活,同时也是最出彩的活都被皇一代干完,留给皇二代基本上没什么菜,即便他们有天赋,也没有多少表现的机会,只要老老实实坐稳江山就好了。

相对而言,赵光义还算比较幸运的,哥哥赵匡胤原本有望把活全干完,但天不假以时日,五十而崩的他留下一番未竟的统一事业,也给弟弟赵光义留下了名垂青史的机会。

现在,摆在赵光义面前的有两块硬骨头,两个软柿子。

“两个硬骨头”自然是刘继元的北汉和契丹占据的幽州,“两个软柿子”则是指钱俶的吴越和陈洪进的彰泉。

若能将“两硬两软”收入囊中,超越皇兄乃至与秦皇汉武齐名将不再是梦。

参照“先易后难”原则,赵光义决定“先软后硬”,挑最软的一个柿子下手。

建隆九年十月,宋太祖赵匡胤驾崩。他这一死,很多人都会伤心落泪,吴越国王钱俶肯定是全天下最伤心的一个。

几个月前到汴京觐见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赵匡胤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耳边,那个黄包袱里杀人的奏章至今让他心有余悸,可自己离开不到半年,这位圣明贤君竟猝然驾鹤西去,阴阳两隔,命运的变幻莫测如此,让人不胜唏嘘。

在回忆中感慨一番后,钱俶又回到了现实。

赵匡胤死了一了百了,自己这个活着的人却还要面临严峻的现实,一个未知的未来,那就是他这个王国和他自己的命运。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2-19 18:30:36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