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更新】

下面我们就来看下正史的有关记载:

1、《宋史•卷3•本纪3•太祖3》

“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

2、《宋史•卷4•本纪4•太宗1》

“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3、《宋史•志75•太祖山陵》

“开宝九年冬十月癸丑,太祖崩,帝遂即皇帝位。”

4、《宋会要辑稿》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崩于万岁殿。”

可见,上述正牌的官方史料,关于太祖之死的记载都极为简略,想从中找寻蛛丝马迹是没指望的。

下面,我们再看看野史私史是如何记载的?

私史和野史对此事记载详细且版本众多,为了寻找更多线索,本着“宁滥勿缺,不放过任何一个”的原则,楼主把有据可查的版本逐个列出如下:

1、北宋•司马光《涑水纪闻》之“简略说”;

癸丑,上崩于万岁殿。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2、《杨亿谈苑》“黑杀将军”及“张守真说”;

开宝中,有神降于终南道士张守真,自言:我天之尊神,号黑杀将军,与玄武、天蓬等列为天之三大将。言祸福多验,每守真斋戒请之,神必降室中,风肃肃然,声如婴见,独守真能晓之。太祖不豫,驿召守真至阙下,馆于建隆观,令下神。神曰:「天上宫阙已成,玉鏁开,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太祖以其妖,将加诛。会晏驾,太宗即位,筑宫于山阴,将塑像,请于神。

3、南宋•李攸《宋朝事实》之“黑杀将军说”。

国初,有神降于县民张守真家,自言天之尊神,号黑杀大将军,玉帝之辅。帝命乘龙降世,卫护宋朝。……每守真斋戒祈请,神必降之,则室中冷风肃然,声如婴儿,独守真能晓之,具道其意。所言祸福,皆验。……太祖皇帝素闻之,未甚信异,召小黄门长啸于侧,谓守真曰:“神人之言,若此乎”守真曰:“陛下倘谓臣妖言,乞赐案验,戮臣于市,勿以斯言亵渎上圣。”须臾,真君降言曰:“安得使小儿呼啸,以鄙吾言,斯为不可。汝但说与官家,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鏁开,晋王有仁心。”翌日,太祖升遐,太宗嗣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4 17:33:33 +0800 CST  
【更新】

4、蔡惇《夔州直笔》之“陈抟说”;

太祖召陈抟入朝,宣问寿数,对以丙子岁十月二十日夜或见雪,当办行计,若晴霁须展一纪。至期前夕,上不寝。初,夜遣宫人出视,回奏星象明灿。交更,再令出视,乃奏天阴,继言雪下,遂出禁钥,遣中使召太宗入对,命置酒,付宸翰,属以继位,夜分乃退。上就寝,侍寝者闻鼻息声异,急视之,已崩。太宗于是入继。

5、《国史•方技传》(《宋史•马韶传》)之“马韶预测说”;

马韶,平棘人,习天文三式之学……九年十月十九日既夕,韶忽造德玄,德玄恐甚,且诘其所以来,韶曰:「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也。」德玄惶骇,因止韶于一室中,遽入白太宗。太宗命德玄以人防守之,将闻于太祖。及诘旦,太宗入谒,果受遗践阼。

6、北宋•王禹偁《建隆遗事》之“赵普、卢多逊说”;

上将宴驾,前一日,遣中使急召宰相赵普、卢多逊入宫,见于寝合。上曰:「吾知此疾必不起,要见卿等者无它,为有数事未暇行之,卿等将笔砚来,依吾言写之,身后切须行之,吾瞑目无恨也。」遂授普等笔砚,上自陈述,普等依上言而写……普等曰:「储嗣未定,陛下傥有不讳,诸王中当立何人?」上曰:「可立晋王。」……翌日,上崩于长庆殿。

7、南宋•徐大焯《烬余录》之“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说”;

太祖寝疾。中夜太宗呼之不应。乘间挑费氏。太祖觉,遽以玉斧斫地。皇后,太子至,太祖气属缕。翌夕,太祖崩。

8、文莹《湘山野录》之“真无道士说”;

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

通读上述记载即可发现,只有第7、第8个版本中有“斧子”这个重要道具的出现,其他版本根本就没提“烛影”、“斧子”的事儿,因此楼主在此重点分析这两个有“斧子”和“蜡烛”的版本。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4 17:57:53 +0800 CST  
@白五爷玉堂 9229楼 2015-11-10 22:02:00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5-10-0419:47:57

【正文】

赵匡胤安排了一场筵席,亲自请原告吃饭,筵席间,他亲切问起了对方家庭成员和生活情况,详细了解关南地区近年来的社会治安形势和人民生活情况。

当赵匡胤问到“以你家的条件,你家女儿可以嫁给什么样人家”时,原告如实回答了领导的关怀:“嫁给普通农家子弟。”

赵匡胤又问:“李汉超没到关南时,你们的生活如何?”

原告答:“契丹人年年入侵,抢
—————————————————
呵呵,玉堂兄乃性情中人~~赵匡胤在帝王中算是最讲人情味的了,但老虎毕竟是老虎,总也有发威甚至咬错人的时候,而且帝王心术也是必要的。就张琼案而言,这个冤案其实不是赵匡胤直接指使制造的,而是哼哈二将有心报复,但赵匡胤要负失察之责。总体来说,赵匡胤的驭下之策还是成功的,后世对这一点十分推崇,楼主只讲了一两个例子,类似的例子各种史料还有不少。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5 17:39:25 +0800 CST  
@cg4 2015-11-15 13:28:24
好做是什么意思呢?
-----------------------------
关于“斧声烛影”的真实性,很多学者专门撰文考证过。其中有一位知名专家(一时忘记是哪一位,回头再找找)的文章中分析了应该如何理解“好做,好做”这句话的意思。一说是“好好干”的意思,一说是“你做的好事”。显然,这两种解释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楼主以为,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赵匡胤的意思应该是“好好干”。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6 12:52:06 +0800 CST  
@jingying001 9125楼 2015-10-29 22:42:00
@一抹泪光诉尽百2015-04-1411:47:22.0

弱弱问一下楼主,(⊙o⊙)啥?时候写到王安石变法,可惜我生晚了,他可是同乡,都是临川的,要是北宋神宗时期,我去支持他变法,作死司马光,此人不愧为司马懿那个家族后裔,和他祖宗一样虚伪。我还养肥着一本宰执天下没看呢,就等楼主更新到宋神宗。(⊙o⊙)啥?时侯才可以看呢。

王安石变法咋失败了呢。好难过啊,很看好他的,神宗以为会成为汉武帝,唐太宗
—————————————————
王安石变法和毛有本质区别,荆公的变法不是理想不理想的问题,而且也不能说没有成功,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即便后来司马光上台新法尽废,哲宗亲政后仍继续举起了变法大旗,确实增强了综合国力,那些把北宋灭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的说法无疑是不经之谈。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6 19:16:45 +0800 CST  
【更新】

按照《烬余录》的说法,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被卧病在床的赵匡胤发现,赵匡胤气得拿斧子砍地,结果第二天驾崩,这样看他应该是被赵光义气死的,不能说是被谋杀。

但后来却有人发挥想象力,硬说赵匡胤是想拿斧头砍赵光义,而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纯属无中生有,捏造情节。

《烬余录》号称是南宋“城北遗民”徐大焯撰,甲编记宋初宋末事,乙编记吴中事,著名的“元代初夜权之说”就源于此书。

但奇怪的是,此书最早刊行是在光绪年间,距离成书年代足有数百年,真实性令人生疑。仅就“元代初夜权之说”而言,如此重大之事竟然只有该书记载,此前没有任何正史、私史或野史小说记载过,根本无法印证为真。

因此,史学界早有学者多方考证,认为《烬余录》是清末革命党造出的“伪书”,不足为信,它所载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之说更见荒谬。

相比《烬余录》的调戏说,下面这个版本更有迷惑性,这也是造就“斧声烛影”故事最原始的版本——文莹的《湘山野录》。

文莹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僧人,他大概生活在北宋仁宗年间,不算什么大人物,却留下了《湘山野录》、《玉壶野史》、《玉壶诗话》这三部流传后世的知名作品,其中的《湘山野录》尤其值得关注。

《湘山野录》主要记载自被北宋开国至神宗时期的历史,很多内容是关于朝廷宫闱的秘闻轶事,而它最为人知的是下面这段故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6 19:54:06 +0800 CST  
【更新】

—————以下为《湘山野录》原文记载,()内为楼主注释——————

祖宗(注:祖指太祖赵匡胤,宗即太宗赵光义)潜跃日,尝与一道士游于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

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喜歌步虚为戏,能引其喉于杳冥间作清征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至醒诘之,则曰:「醉梦间语,岂足凭耶?」至膺图受禅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

自御极不再见,下诏草泽徧访之。人或见于轘辕道中,或嵩、洛间,乃开宝乙亥岁也。

上(注:赵匡胤)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于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

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去,急回跸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

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

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

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于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注:赵光义)也。

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

—————以上为《湘山野录》原文记载,()内为楼主注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6 20:04:06 +0800 CST  
【更新】

按照《湘山野录》的说法,赵匡胤哥俩还没有发迹的时候,曾有一个叫“混沌”(又叫“真无”)的道士跟他俩交游,这个奇特的道士似乎很有道行,不时说些稀奇古怪的梦话,有意无意间泄露了“天机”,他不但成功预测了赵匡胤受禅登基的日子,还预测了赵匡胤的寿命和死期,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这段记载的本意还是宣传君权神授那一套,告诉大家太祖的继位、驾崩和太宗的继位都是命里注定,上天的旨意,谁都改变不了。

遗憾的是,真无道士只预测了赵匡胤的死期,却没有透露他死于何故,反正老天爷让你三更死,你就活不到四更,认命吧!

对赵匡胤死因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湘山野录》的记载也是语焉不详,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营造了一个神秘的环境,酌酒对饮,烛影摇动,柱斧戳雪,留宿禁内,勾画了一个令人狐疑的故事,“斧声烛影”之说自此流传开来。

宿命论和阴谋论在中国一直很有市场,加上这个故事讲的绘声绘色,让人身临其境,很能吸引眼球,被人大肆传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的很多史学家都不得不受此说影响,以至只要说起赵匡胤和赵光义,“斧声烛影”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段记载本身有很多疑点,史学界已有不少人专门撰文考证辨析,指出柱斧是一种礼器,做工精致,根本不可能拿到手里“戳雪”,更不可能当成劈死人的凶器;赵光义留宿皇宫大内不符合规定,并与其他记载冲突等等,故事本身经不起认真推敲。

其实,就算是相信宿命的古人对这个故事也未必全信,官修史书《宋史》在所有的本纪、列传、表、志中都没有采纳《湘山野录》的说法,后世受该说影响的史学家也没有全信,而是进行了部分修正,由此使得太祖之死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不同版本。

著名史学家李焘在修《续资治通鉴长编》时,综合了《国史•符瑞志》、《杨亿谈苑》、《涑水纪闻》等资料,形成了自己认为比较合理的论述,这才是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见《续资治通鉴长篇•卷17》:

“初,有神降于盩厔县民张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号黑杀将军,玉帝之辅也。」守真每斋戒祈请,神必降室中,风肃然,声若婴儿,独守真能晓之,所言祸福多验。守真遂为道士。上不豫,驿召守真至阙下。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鏁开。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6 20:13:28 +0800 CST  
@jingying001 2015-10-29 22:57:24
@bjpbjpbjpc 2015-04-17 12:30:16.0
攘外安内并没有错,凡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的都是把攘外安内对立起来,似乎攘外就不能安内,要安内就得放弃或搁置攘外,而且安内优先于攘外,结果就是内安不了,外要亡你的国了,国民党就是典型。
其实宋高宗远比国民党高明,他是先攘外后安内的。首先让岳飞、韩世忠、刘光世等将领全力抵御金军的进攻,等挫败金军稳定军事形势解除南宋的亡国危机后,攘外后再着手解决岳飞......
-----------------------------
国民党高不高明不知道,但也比较务实,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你得有绝对的实力,同时还能顶得住外面的压力。抗战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一退再退,大半个中国沦陷,如果还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话,整个国家都亡了,还安什么内?难不成学宋高宗先签订屈辱协议,然后再集中精力安内?关键是日本人可不像金国人,人家要让你亡国灭种,怎么可能跟你搞南北对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7 11:43:05 +0800 CST  
@嘉陵江上的鱼夫 2015-11-17 05:11:15
顶帖
-----------------------------
顶贴辛苦,楼主表示感谢和慰问,呵呵~~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7 14:55:41 +0800 CST  
@李二狗gogo 2015-11-17 21:09:43
[牛]师兄,今日无意逛微博搜了一下狄飞惊,看到你的微博账号了,不过最后一次更新在14年底了,现在还上微博吗?
-----------------------------
多谢师妹关心啊!楼主确实多年前注册了微博,但一直没用起来(微信依然是如此),原因还是归结于个人时间和精力有限,没办法做微博狂人,时刻刷微博。比如晚上楼主一般不太上网,固定时间陪孩子,要不孩子该闹意见了,说爸爸老是看手机……所以说,原来时间完全归自己支配的时候没有好好把握,实在后悔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8 17:10:18 +0800 CST  
@cg4 2015-11-18 10:17:09
这些说法都是神神鬼鬼,搁今天谁信。
-----------------------------
是的,历代皇帝都喜欢搞这些来自诩天命所归,但这些东西在古代很有一些市场,每个皇帝出生都不同凡响,每个皇帝都发生过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特别是开国或者中兴的若干皇帝,不搞出点神神鬼鬼你都不好意思当皇帝。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9 09:43:06 +0800 CST  
@jingying001 2015-10-29 22:57:24
@bjpbjpbjpc 2015-04-17 12:30:16.0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5-11-17 11:43:05
国民党高不高明不知道,但也比较务实,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你得有绝对的实力,同时还能顶得住外面的压力。抗战时期国民党对日作战一退再退,大半个中国沦陷,如果还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话,整个国家都亡了,还安什么内?难不成学宋高宗先签订屈辱协议,然后再集中精力安内?关键是日本人可不像金国人,人家要让你亡国灭种,怎么可能跟你搞南北对峙?
-----------------------------
@bjpbjpbjpc 2015-11-18 12:27:01
从根本上讲,“攘外必先安内”并没有错,错的是国民党把“安内”理解为彻底消灭反对派,而且是从肉体上杀光。安内不应该单纯理解为武力平定内部,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不也是安内么?共产党就是利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攘了外:坚持了八年抗战;又安了内:结束内战共同抗日,在政治上、战略上,毛泽东比蒋介石高明的不是一点半点,最后胜利焉能不属于共产党?
-----------------------------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安内也有道理。国民党不是一条道走到黑,也知道来自日本和国内的压力逼迫他不得不摆出团结对外,一致抗日的高调姿态,但他从内心上和行动上还是提防和打压对方,因此国共合作有紧张有甜蜜,蒋介石跟毛泽东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军事政治上尤其明显,坐拥优势却被他折腾成劣势。楼主始终觉得,宋高宗和蒋介石所处的位置和角色大大不同,宋高宗“攘外必先安内”的方法策略不可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9 12:40:41 +0800 CST  
【更新】

李焘在这里没有完全采纳《湘山野录》的说法,原因是他认为《湘山野录》记载不符合正常逻辑思维,他质疑说:

“然文莹所言道士,不得姓名,岂即张守真耶?或复一道士也。恐文莹得之传闻,故不审,如云「于西沼木阴下笑揖太祖」,「止宿后苑鸟巢中」,言「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圣寿可延一纪」,疑皆好事者饰说,未必然也。又云「太宗留宿禁内」,此亦谬误。太祖既不豫,宁复自登阁,且至殿庭戳雪乎?

由此可见,李焘对那个道士神乎其神的表现怀疑是好事之人的瞎编乱造,不足为信,因此留下了“今略加删润,更俟考详”的记录。

接下来,李焘又记载道:

“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这里李焘又特地备注,这部分内容“据《湘山野录》,正史、实录并无之”(其实别的野史私史也没有),这表示他并非完全赞同《湘山野录》的说法,而只是把这部分拿来用于补充完善自己的记录。

李焘的《长编》流传极广,考证又极为详细谨慎,后代评价很高,比《宋史》更具备参考意义。正因为这种权威地位,现代学者几乎无一质疑,全盘采信了《长编》的说法,造成了稍微了解宋朝历史的人对“斧声烛影”一事几乎都有所耳闻,反复引用转载却未加深究。

清代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卷8》记载“冬,十月,帝不豫。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是夕,帝召晋王入对,夜分乃退。癸丑,帝崩于万岁殿”,完全就是照抄李焘的《长编》。

然而,《长编》声誉虽高,却非足赤,现存《长编》是清朝学者在编纂《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该版本前文提要中有这样一段话:

“焘作此书,经四十载乃成。自实录、正史、官府文书以逮家录、野纪,无不递相稽审,质验异同。虽采摭浩博,或不免虚实并存,疑信互见,未必一一皆衷于至当。不但太宗斧声烛影之事,于《湘山野录》考据未明,遂为千古之疑窦。……然焘《进状》自称,宁失之繁,毋失之略,盖广搜博录以待后之作者。其淹贯详赡,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9 14:22:24 +0800 CST  
【更新】

这段话委婉指出了《长编》关于“斧声烛影”之事的记载存在疑窦之处及其原因,也就是说李焘本人对引用的《湘山野录》等野史资料存有很大疑问,只是没来得及详细考证,特地向后人说明,对此处不可盲信,但后世学者却出于省事,不加考证,直接引用野录奇谈,完全忽略了李焘给出的“正史、实录并无之”,“今略加删润,更俟考详”,进一步把“疑案”搞成了“铁证”。

退一步讲,即便《湘山野录》的记载完全可信,也不能推出赵光义谋杀其兄的结论,反而可以证明他的即位是完全合法的,因为《湘山野录》在“太祖已崩矣”紧接又有下面一段记载:

“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温莹如出汤沐。”

《湘山野录》说太宗是“受遗诏”、“宣遗诏”即位,所谓的“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怎么看都是在表示传位于太宗,让他好好干的意思,所有内容都有利于证明宋太宗即位的合法性,又怎么会和谋杀扯上关系呢?

退两步讲,即便赵匡胤真的是被赵光义谋杀,不外乎下毒、使用凶器或者勒紧窒息三种手段,但无论哪种手段,死者必定十分痛苦,又怎么可能“玉色温莹如出汤沐”这么安详呢?

退三步讲,楼主详细对照前面列出有关太祖驾崩太宗继位记载的众多版本,发现只有《湘山野录》有“斧声烛影”的描述,再就是李焘在《长编》中对《湘山野录》予以部分摘录并说明有待考证,其他官修正史、私史、笔记小说、野史等版本都没有采纳所谓“斧声烛影”的说法。由此可见,他们对此都持怀疑态度,其可信度是很低的,而且从记载全文看,《湘山野录》根本没有一点阴谋论的意思。

这样看来,现在有源可查的、所有野史私史的记载(包括《湘山野录》在内)都在宣传太祖驾崩、太宗即位的必然性和合法性,而关于太祖之死,没有传达出任何非正常死亡的信息。这种宣传“天命神授”的方式在历朝历代都很正常,试问哪个著名帝王不是有着神奇的传说,靠着命中注定即位的?因此,这些记载无论内容真假,可信度如何,都无法得出赵光义谋害其兄的结论,甚至连一点嫌疑都找不到。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9 15:44:55 +0800 CST  
【更新】

遗憾的是,历史上总不乏好事之人,他们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却喜欢迎合大众猎奇心理,滥用阴谋理论,置诸多正史、私史和野史的记载于不顾,偏偏抓住其中一个版本,歪曲本意,捕风捉影,添油加醋,导致以讹传讹,错上加错,越来越错,演绎出“斧声烛影”之说,让一桩本无疑点的事件演变成“千古之谜”。

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李焘在《长编》中的记载,太祖之死的各种传说只会存在于各种笔记小说之中,绝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传播,造成如此争端。若李焘泉下有知,恐怕也会对自己未能详加考证的疏漏捶胸顿足,对后人的妄自猜疑曲解愤懑不已。

“烛影斧声”之说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宋太宗赵光义,正是这个故事让他背上了“弑兄夺位”的罪名,成为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司法界有所谓的“无罪推定”和“有罪推定”原则,其中的“无罪推定”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在“无罪推定”原则下,举证责任在检方(公诉人),被告人不负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也就是说被告人(嫌疑人)不需要寻找证明自己无罪的证据,而如果公诉人不能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被告人的罪行,法庭经过庭审和补充性调查也不能查明被告人有罪的事实,那么就只能判定被告人无罪,也就是著名的“疑罪从无”。

“疑罪从无”原则虽不适用于古代司法体系,但我们在判断宋太宗赵光义是否犯有弑兄罪行时却完全可以使用这一原则,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

赵光义弑兄篡位证据不足,应判无罪。

赵光义谋杀皇兄的帽子被摘掉了,但有一个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那就是赵匡胤同志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9 16:57:04 +0800 CST  
@李二狗gogo 9309楼 2015-11-19 12:45:00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5-11-1909:43:06.677

是的,历代皇帝都喜欢搞这些来自诩天命所归,但这些东西在古代很有一些市场,每个皇帝出生都不同凡响,每个皇帝都发生过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特别是开国或者中兴的若干皇帝,不搞出点神神鬼鬼你都不好意思当皇帝。

—————————————

在现在也有很多讲迷信的地方,尤其是官高权重或者大生意人。
—————————————————
学妹说得对,好像越是高官富豪,他们精神信仰越缺失一样,很多人都是求神拜佛或者迷信风水,以为这些能保佑他们永保富贵荣华,却忽略了正是自己的努力换来了现在的一切。就连中央巡视祖和中纪委都说有高级领导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19 20:22:56 +0800 CST  
@我是保姆我怕谁 2015-11-17 17:17:49
@hangneba 9292楼 2015-11-17 15:09:00
老赵没有立太子,让赵二占便宜。也是无敌,儿如果未成年到没法立
—————————————————
赵大确实没立太子,但赵二应该就是继承人,亲王尹京。
-----------------------------
@bjpbjpbjpc 2015-11-18 12:46:23
有可能是宋太祖没想到自己会在盛年突然驾崩,他觉得还没到解决权力传承的时候,可以逐步分阶段解决这个问题,他还有时间,如果赵匡胤再活个十年二十年,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众所周知,国民党政权是由蒋经国继承了蒋介石的权力地位,但是蒋介石如果不是活到快90岁而是五六十岁就突然死去,蒋经国还能上位么?这个立太子可不是说一句话那么简单的,如果条件不具备,你就是立了也立不住,比如朱元......
-----------------------------

字母兄的推测有道理。赵匡胤在位期间一直在努力恢复唐末五代被打乱的政治秩序,致力建立盛世王朝,因此恢复“传位于子”这个传统应该也在他的计划之内。如你所说,如果他再有十几年的寿命,立长子为太子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可惜天不假以时日,赵匡胤没有机会去证明给我们看他到底如何安排皇位传承。

如果只从他在位期间的行动来看,赵光义显然就是皇储的人选。上面那位朋友说的好,在五代“亲王尹京”实质上就是皇储。而且,传弟不传子(幼子)在五代十国都很常见。赵匡胤即位不久就让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后来又加晋王,已经用实际行动确定了赵光义的皇储地位。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受五代传统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担心新生的大宋政权不稳定,毕竟不少五代十国政权都是年轻皇帝即位后被推翻,有一个年龄、心智和政治上都比较成熟的人即位更有利于政权稳固。

再回到那个假设,如果赵匡胤再活十几年,他的儿子能在政治上得到锻炼,国内外环境彻底稳定,不必要再担心宋朝成为“第六代”的话,皇位的传承问题真的有可能会发生变化,毕竟传位于子是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内的规则,相信赵匡胤也会有能力解决好赵光义既有地位和皇位传承的矛盾问题。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20 08:29:58 +0800 CST  
@bjpbjpbjpc 9338楼 2015-11-20 22:57:00

我觉得你太偏激了,我说不上喜欢哪个党,但国民党的300万难道是打日军打没的?后来的内战蒋介石的军队哪里来的?

=================================================================

我认为,在抗战中,只有八路军、新四军是真正抗日的。衡量抗战出力大小的标准不是看谁死人多,而是经过抗战谁的战力强。三年解放战争提供了鉴别积极抗日和消极抗战
—————————————————
国共两党之争及近现代史非楼主所长领域,在此不敢擅发议论,不过两位仁兄各自高论让楼主受益匪浅,也不妨就宋朝人事发表高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21 12:29:42 +0800 CST  
@jingying001 9358楼 2015-11-21 22:38:00
已删除
—————————————————
兄弟这么多已删除是怎么回事?是你自己删除的,还是天涯审核不过?记得昨天还是有内容的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11-22 09:05:45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