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正文】

当然,赵匡胤也有自己的优势,他的对手大多是皇N代,祖辈的军事才能和战斗意志在他们身上早已荡然无存,只是满足于偏安一隅,坐拥战略优势却不知如何运用。对他们而言,眼前的生活是最幸福的,只要保好祖宗留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其他邻居们的死活关我鸟事?

赵匡胤正是抓住了这些猪一般对手的弱点,制定了分化孤立,各个击破的策略,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部署,对那些暂时不准备打的对手争取保持和平,甚至对老对手北汉和契丹主动和解,从而保证了腾出手来,集中兵力对付某一个敌人。

而其他对手也正如所料想那样,表现出十分配合的态度,在自己的邻居们被打击时选择了中立,眼睁睁地看着宋军摧枯拉朽般消灭一个个对手之后,再把进攻的矛头指向自己,却浑然不知主动联合,相互救援,共同御敌。

正是依靠这种正确的策略,兵力有限的北宋才能逐个消灭各地割据政权,然后以新获取地区的资源、财源和兵源壮大实力,补充兵力,以战养战,最终取得天下。

历史证明,四面树敌,全面出击只会自取灭亡,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赵匡胤的第三个策略是决不放弃和平努力,也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孙子兵法》谋政篇中,孙子曾曰过这么一段话: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之所以老是请孙子他老人家出来讲话,实在是因为他名气太大,但凡提起用兵之策,兵法之道,作战之术,几乎都要引用他的名言警句。而且,据说这位“兵圣”老家就在今天的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楼主在东营混迹十多年,就当请他给我撑撑场面吧。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0 09:15:48 +0800 CST  
【正文】

孙子上面的两段语录,简单地说,就是能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战争的胜利才是最硬的道理,才是兵法的最高境界。

对这一点,赵匡胤显然是高度认可并颇有心得的,想当年他搞“陈桥兵变”就没有大的流血牺牲,他也很希望将这一“和平演变”方式推广应用到对外的统一事业中。

这片饱经沧桑的大地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四分五裂,各地的黎民百姓遭遇了太多的战火兵灾,以统一天下,缔造太平为己任的赵匡胤不想让鲜血再次流淌,不忍让生灵再次涂炭。

为了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赵匡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甚至对企图谋逆造反的李筠、李重进,也不断尝试安抚劝导,争取其顺服,而对付南方那些割据政权,他也没有轻易出兵,都是首先进行和平收复的尝试,政治施压、外交斡旋、利益诱惑、感情攻势“无所不用其极”,只要有一份和平统一的可能,他就绝不会放弃努力。

遗憾的是,赵匡胤试图和平统一的梦想还是落了空,除了小小的荆南被宋军来了个顺手牵羊,实现和平解放外,其他割据势力都不甘心乖乖投降。

赵匡胤爱好和平,却不是和平组织成员,主动抛过去的橄榄枝不接受,就只好大棒伺候了,但即便是动武,他依然没有放弃和平的努力,比如对顽固不化又胆小懦弱的李煜就表现了足够耐心,一而再,再而三留给对方机会,可谓用心良苦。

或许上天真的被赵匡胤感动了,若干年后,他苦心经营多年的计划终于得到回报,吴越、漳泉相继主动纳土归降,只可惜赵匡胤本人并没享受到这一和平胜利的成果,但他这种“决不放弃和平努力,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策略将被永远载入史册,直至今日仍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我国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正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0 11:35:07 +0800 CST  
【正文】

赵匡胤在统一战争的第四个重要策略是“优待降王,约束将领,爱惜百姓”。

既然爱好和平,不愿付诸武力,那爱惜百姓就是必然的要求。关于这一点,古往今来很多帝王都有一致共识,但真正能做到的却为数不多,特别肩负统一重任的开国帝王,想要在战争中不伤及无辜,不扰乱百姓是十分困难的,尽最大努力地让老百姓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小一些,就已经难能可贵了。

自从平定二李叛乱后,赵匡胤就没再玩过御驾亲征,皇帝不亲征,约束将士的重任就落到了军队统帅身上,而宋初受五代遗风影响,兵骄将悍的现象仍有残余,部队侵扰百姓的事情时有发生。

赵匡胤认识到,选择将帅时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统帅不但要能打仗,会打仗,打胜仗,还能打干净的仗,不能劫掠百姓,失去民心,曹彬就是这类将领的典型代表,赵匡胤能重用他,自身修养和约束部下的能力绝对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当然,统一战争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插曲,比如王全斌平蜀后的蜀中暴乱,曹彬平定江南后的曹翰屠江州都是应该严肃批判的,但相对大秦扫平六国时,白起活埋四十万赵军,明朝灭元战争中常遇春屡屡杀降,蒙古攻金宋时和清军入关后动辄屠城,一个不留的血腥暴力,这些“事迹”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相对约束将领,爱惜百姓,优待降王的难度要更大一些。

我国自古以来有“优待俘虏,杀降不祥”的传统政策,但那是针对一般人员,对方的首脑可就没那么轻易放过了,历代胜利者多是坚持“首恶必办,协从不究”,直接杀掉了事(很可能还是株连九族),想舒舒服服安度晚年?做梦呢你!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0 14:36:01 +0800 CST  
【正文】

这一点上,赵匡胤确实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宽容和大度。他在位十六年间,收荆湖、平后蜀、灭南汉、取南唐,先后有五个“降王”入京,光直系血亲就不下数十人,除了孟昶暴毙和他母亲绝食而亡外,其他人都活得衣食无忧,最后得到善终,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罕见的事迹。

其实,作为征服者,赵匡胤完全可以一手操控失败者的生死,也有足够的理由让他们及家人离开这个世界,但他却选择了让他们活下去,即便对那个顽固不化,让自己恼怒愤恨的李煜,对那个荒淫暴虐,让自己惊悸不已的刘鋹,赵匡胤也选择了宽容。

在我看来,具备强大的力量,克制杀戮的欲望,却不以惩罚来证明自己的强大,不以杀戮来炫耀自己的功绩,这才是真正值得尊重的强大,这才是真正值得夸耀的功绩。
除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总体战略和这四项基本策略外,赵匡胤在统一战争中还出色运用了一系列经典的战术战法,包括顺手牵羊、假道伐虢、声东击西、借刀杀人、反间计等等,形成了战略统一、策略清晰、战术多变的军事理论和实战体系。

正是这套体系帮助北宋在十六年间,陆续平定两起叛乱,灭掉五个大小割据政权,统一了大半个中国,留下的吴越、漳泉也是囊中之物。现在,赵匡胤准备把眼光再次转向北方,去收拾自己的老邻居北汉,这块硬骨头已经很长时间没去啃了。

在赵匡胤看来,经过这些年的经济封锁和军事骚扰,北汉实力已大不如前,以宋军现有的战斗力,挟扫平南方诸国之威,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必可一举拿下北汉,彻底结束五代十国的乱世。

赵匡胤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但有一点他却没预料到,那就是他的生命行将结束。

这一年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整整五十岁,上天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只有两个月。

至于赵匡胤为什么只有五十年的“阳寿”,他的死亡又有没有什么阴谋,这些我们还会在后面讲述。现在留给赵匡胤的篇幅不多了,在结束他传奇的一生之前,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向大家讲述,那就是他所建立的一系列制度。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0 16:46:19 +0800 CST  
@曼人 2015-07-13 18:59:29
楼主多写 历史 ,尽量对当前的社会少做些评价
-----------------------------
收到!!有时候写着写着就刹不住车了啊,确实应该把现实和历史分开,比如呼格案还引起了一番争论,跑题跑大了呢。多谢朋友提醒,欢迎多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1 08:30:27 +0800 CST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5-07-20 09:15:48
【正文】
当然,赵匡胤也有自己的优势,他的对手大多是皇N代,祖辈的军事才能和战斗意志在他们身上早已荡然无存,只是满足于偏安一隅,坐拥战略优势却不知如何运用。对他们而言,眼前的生活是最幸福的,只要保好祖宗留给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其他邻居们的死活关我鸟事?
赵匡胤正是抓住了这些猪一般对手的弱点,制定了分化孤立,各个击破的策略,按照“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部署,对那些......
-----------------------------
@管仲2014 2015-07-20 11:29:22
宋祖是这样,他学秦始皇的办法,而他的对手和六国差不多,团结不起来。小国联盟是不能对抗大国的,这是 历史 证明的。
-----------------------------
赞同兄弟的观点,小国联盟确实不能争取对大国的最终胜利,毕竟他们不是一个国家,彼此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冲突,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他们的联盟十分脆弱,经常会出现“背盟”的现象,起不到1+1>2的效果,反而最终将实力消耗于互相斗争之中,让大国坐收渔利。相对来讲,六国的君主们还不乏有为之主和名臣名将,毕竟还有对抗强秦的意识,搞过“合纵”之术,所以才能遏制强秦二百年,五代割据势力就差的太远了,分明是一个个引颈就戮,伸长脖子排队等着挨刀。当然,像后蜀、南唐也曾有意识联系北汉、吴越,但都没有成功,基本上停留在各自为战的层面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1 10:57:23 +0800 CST  
@walterchiu 2015-07-21 09:40:10
咳咳??樓主多天沒更新,不是想隨便一下就打發我們吧?這可是萬眾期待的啊!不加篇幅的話上不敬國家,下愧對百姓。繼續繼續Y(^_^)Y
-----------------------------
兄弟这么说楼主可太有压力了啊!楼主居然已经混到上不敬国家,下愧对百姓,中间对不起自己的地步,看来唯有挥刀自宫,彻底太监才能对得起大家了……

最近工作确实太忙了,别说更新跟不上,就连和大家交流都很不及时啦!楼主当初天真的以为可以把工作、家庭和写作兼顾,现在越来越发现这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情,以往每天至少能拿出1-2个小时用于写作和交流,最近则是1天、2天都挤不出来1个小时,因为手里没有多少存货(这对长篇连载来说很不利),所以只好放缓更新节奏,但楼主会尽量坚持着不太监,毕竟太监对一个男人来讲是最惨痛的惩罚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2 08:12:39 +0800 CST  
@smalldawnt 2015-07-19 12:14:30
关于"崖山无"以古喻今,那不是我的见解,是百度百科上的原话。那七个字也不是古诗,而是后人狡作,虽然钱谦益诗里有原型,但并不是那七个字。
从楼主回复的措辞能看出楼主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人,为人谦逊又低调。向楼主学习。
-----------------------------
关于“宋亡之后无中国”,你说的应该是对的,的确是后人的“任性发挥”,而且似乎是近几十年来才流传开了的。楼主始终认为不管有无出处还是后人伪作,它都是一种极端和夸张化的说法,只是它因为带有特别强烈的感情色彩,很容易让热血青年们受到感染,纷纷以讹传讹,弄假成真。

我国很多文化传统确实在改朝换代中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甚至断绝了,但我们也并不能否认中华文明依然传承,在进步的。类似的说法之所以大行其道,很大原因是由于部分人群对近代的落后、当代存在的诸多弊端不满,追溯源流,把根源追到了宋亡、明亡导致文化断绝上,然后用类似说法来借古讽今而已,其实并不值得我们去辩驳。

楼主水平有限,对很多历史事件和观点也只是发表个人观点,朋友对宋朝历史感兴趣,也欢迎常来发表意见,对楼主文章多做点评交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2 12:38:00 +0800 CST  
@青楼红袖招 2015-07-17 12:13:22
@克里斯卡特 8242楼 2015-07-17 09:53:00
唐都是长安,不属于山西吧?
—————————————————
唐虽定都长安,唐王李渊龙兴之地却是山西太原,说唐兴于晋应无异议,可百度。
-----------------------------
青楼兄正解,李渊的根在太原,山西对北方政局的影响甚大。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2 17:43:09 +0800 CST  
【正文】

第九十九章 两府三司

前文介绍的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贯穿着赵匡胤典章立制的工作,这些内容或许不像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那么吸引眼球,但论及对后世的影响,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你想要深入了解这个朝代,真正理解宋朝历史上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复杂的现象,必须要好好看这一部分,这些才是赵匡胤一生政治智慧的结晶。

首先来了解下北宋前期的中央行政机构。

说起古代的中央行政机构,很多人都知道“三省六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里,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出镜率是相当高的,这套模式的示意图如下:



但“三省六部制”主要在隋唐推行,明清是“六部内阁制”大行其道,而北宋前期的中央行政机构与之完全不同,“三省六部”基本成了空架子,它的模式是这样子的:



在这套机构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国家文武大权,对称“二府”(中书门下为西府,枢密院为东府),其长官分别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使,其中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下设诸如审刑院、流内铨、太常礼院、群牧司、礼仪院、舍人院等等,分别负责司法、任官、礼仪、养马、文书、制敕等事宜,

至于三司,基本独立“二府”之外,专掌国家财政和建造之事,其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

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这三大机构基本上取代了“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六部、九监、五寺等传统部门,成为国家权力运行的中心所在,因此学术界有时也将北宋中前期这种独特的中央政府模式称为“两府三司制”。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2 21:05:16 +0800 CST  
【正文】

在评判这套新模式时,很多人会认为赵匡胤建立的这套中央机构主要是为了分割和限制宰相权力,强化皇帝权力,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具体表现。

这句话基本是正确的,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至少赵匡胤在位的前十年间,他并没有刻意去削弱、限制或分割宰相权力。恰恰相反,我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相权。
首先,赵匡胤理清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的分工,也就明确了宰相与枢密使的职权范围,这一点对于中书门下及其长官宰来讲是一件有利的好事。

唐末五代,中央政府秩序的紊乱和武夫悍将的强势使得枢密院及枢密使的职权范围越来越广,权力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侵夺了中书门下和宰相的职权,比如郭威身为后汉枢密使,国家一切军政要事莫不参预,而文人出身的宰相基本成了“无大事可干的大官”,被军人出身的枢密使牢牢压制,甚至只能“奉行文书”,成为高级秘书。

现在,赵匡胤对中央机构进行职责划分和规范整顿,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计财,相对五代宰相有名无权的情况,大部职权都回到了宰相手中,怎么能是削弱相权呢?

其次,在人员任用上,赵匡胤给了宰相充分信任。

按照中唐即已形成的惯例,宰相一般都会同时设2-3名,用意就是防止相权一人独大,对皇权造成威胁,晚唐、五代莫不如此,分宰相之权并不是某个朝代、哪个皇帝的专利。

再看赵匡胤,在位十多年只换了三任宰相,第二任宰相赵普更是独相近十年,不但长期在中书门下唱独角戏,还时常插足过问枢密院、三司事务,可见赵匡胤并没刻意分割宰相的权力,反而在将权力向宰相集中。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2 21:34:07 +0800 CST  
【正文】

如果究其原因,固然由于赵普跟皇帝的亲密关系,最主要的还是当时客观形势的需要。

在“加强中央集权、完成统一事业”这两大历史使命前,仅凭皇帝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一个能协调处理军事、行政、财政各方面事务的强有力、有效率的领导机构,而不是一套相互牵制、权力分散、效率低下的体系。这样的形势下,一个权力得到全面加强的中书门下和宰相就成为必然选择。

事情是从开宝六年开始起变化的。

赵匡胤将赵普赶出京城后,把原来的两位候补宰相(即参知政事)薛居正、沈伦提拔起来担任宰相,同时又擢升才干突出的优等生卢多逊担任参知政事,形成了二相一参的格局。

薛居正是文史大家,《旧五代史》的主编,也是一个老好人,沈伦则以清正廉洁,自持自律著称。与赵普相比,两人道德修养高出一大截,政治才干却只能算合格,又素无军事谋略,选取这样两个人同时担任宰相,用意不言自明。

从这时起,相权才真正开始被有意分割,北宋前期军、政、财三个核心权力分离独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巧合的是,赵匡胤削弱相权似乎也是遵循削弱藩镇的“三大纲领”实施的,以枢密院(枢密使使)分割宰相的军政权,可视为“收其精兵”;以三司(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可视为“制其钱谷”;以参知政事削弱其行政权,可视为“稍夺其权”,堪称另一版本的“三大纲领”。

除了削弱藩镇权力、分割宰相权力外,赵匡胤还再接再厉,把“三大纲领”又运用到了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控制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2 21:53:07 +0800 CST  
@莉1234 2015-07-20 12:39:40
看了一大半了,我虽说是小白,但有建议
1.关于古代的政令举措再简明扼要一些,让读者明白了解就好。
2.和明月相比,对主线人物的情感,心里活动的揣测少了点。
-----------------------------
朋友的意见一点都不小白,很专业*^_^*

1.关于政令举措。

楼主的初衷是很多人对宋朝制度并不了解,由此导致对宋朝人物和事件的认识不透彻甚至产生误会,所以楼主尽量把这部分讲的细致些,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当然,经过前段时间反馈,也有朋友像你一样认为有些过于繁琐,楼主一定会吸取意见,接下来进行调整,政令举措的内容还是会有,但会尽量简略。

2.对主线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揣测。

如你所说,这方面的描述确实少了些,自从明月开创以心写史的路子,很多人都纷纷效仿却无法超越,楼主自知才能有限,所以没有东施效颦,刻意去追明月的风格。不过必须承认,对人物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笔法,会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楼主会尽量尝试,尽量提高文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当然,要是跟明月比,楼主只能算是萤火虫了*^_^*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3 10:24:50 +0800 CST  
@枭别离 8301楼 2015-07-22 15:36:00
@敬慕阳明2015-07-1801:29:46

所以历史往往是轮回

-----------------------------

宋朝和明朝太像了,靖康之变与土木堡之变,女真与蒙古,东京保卫战与北京保卫战,李纲与于谦,宋徽宗与宋英宗,,,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
阳明兄你好!这种轮回真的很神奇,让我想起了拿破仑和希特勒。。。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3 19:51:02 +0800 CST  
@jlflyfox 2015-07-17 17:17:31
武将之中,最喜欢武安君李牧,淮阴侯韩信,慕容垂,岳武穆,另外比较心疼袁督师
帝王之中,最喜欢赵大和光武帝
曾经遗憾的想过,如果没有赵二那个阴谋,或者晚几年再把江山交给你,赵大未必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从来没有看得一个皇帝居然要将军们按自己的阵图来打仗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fox兄的眼光不错啊,这些个个都是战神级人物,虽说字母兄认为岳飞、袁崇焕军事水平不如韩信,但楼主还是蛮欣赏这几位的。皇帝方面,无独有偶,楼主发现只要欣赏赵匡胤的,绝大多数都同时欣赏刘秀,反之亦然,或许是因为两人在很多方面存在类似之处吧!

关于你说的赵二阴谋,在历史上一直是疑云重重,楼主在本文中会试图分析,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这里可以先剧透下,楼主认为赵二谋杀赵大证据是严重不足的。

再者就是你说的阵图,主要也是说赵二吧?这确实不假,赵二和他的儿子赵二儿都是阵图的忠实用户,对当时宋军的战术体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是他颇受后世诟病的一点,楼主后面在太宗篇也会涉及,届时欢迎指教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4 10:28:32 +0800 CST  
@敬慕阳明 2015-07-18 01:29:46
所以 历史 往往是轮回
-----------------------------
@枭别离 2015-07-22 15:36:25
宋朝和明朝太像了,靖康之变与土木堡之变,女真与蒙古,东京保卫战与北京保卫战,李纲与于谦,宋徽宗与宋英宗,,, 历史 是惊人的相似。
-----------------------------
实事求是的说,于谦保卫北京的成绩要比李纲强,当然这主要归咎于徽宗钦宗这对软弱无能的父子和当时北宋的内部党争,而相对来说,朱祁玉对于谦的信任则十分难得,虽说最后于谦的结局要比李纲更惨。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4 15:42:26 +0800 CST  
@涛声依旧的你 8319楼 2015-07-24 21:18:00
-----------------------------

@三皇五帝七星九极2015-07-2315:09:22

中书决策,尚书执行,门下复核,你说那个权利最大?

-----------------------------

@三皇五帝七星九极2015-07-2409:03:20

补充下,确切地说中书是根据皇帝旨意起草诏书命令。

----------------------------
—————————————————
这也是我国古代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思想的体现,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没有绝对的权力大小,只有相互的权力制约,谁也不能一家独大,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除非有强权人物把三省全都控制了,否则是很难对皇权形成威胁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5 11:04:58 +0800 CST  
@jlflyfox 8317楼 2015-07-24 16:57:00
-----------------------------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5-07-2415:42:26

实事求是的说,于谦保卫北京的成绩要比李纲强,当然这主要归咎于徽宗钦宗这对软弱无能的父子和当时北宋的内部党争,而相对来说,朱祁玉对于谦的信任则十分难得,虽说最后于谦的结局要比李纲更惨。

-----------------------------

于谦太冤了!

知道楼主很忙很累,
—————————————————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少保是最值得敬佩的仁人志士之一。多谢fox兄弟的大力支持,你们的理解和鼓励就是楼主坚持下去的不懈动力!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6 12:24:25 +0800 CST  
【先给各位朋友说声抱歉,周末外出没能更新,今日一并补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7 16:12:13 +0800 CST  
【正文】

在很多人看来,赵匡胤最早采用“三大纲领”削弱了地方政府的权力,把财权、兵权、司法权、人事权全部上收中央,造成了地方政府无兵无钱、积贫积弱的局面。

应该说这种认识是很不准确的,是对历史概念的错误解读。

通过楼主讲述的藩镇故事,我们知道节度使的“道”(也就是藩镇)原不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是历史形势促使它拥有了治理管辖一道或数道内所有州郡的权力,成为凌驾州郡之上的一级政府,甚至是半独立的割据势力,敢于与中央政府分庭抗礼。

藩镇的出现是对中央和地方正常权力体系的破坏,是造成国家分裂的罪魁祸首,任何一个朝代和皇帝都不会允许它的存在,所以说藩镇这种东西,是无论如何削弱也不过分的。

赵匡胤深知藩镇为祸之剧,才大刀阔斧地采取果断措施对其进行削弱,把治理和控制州县的权力从藩镇手中夺取过来还给朝廷。所以说,削弱藩镇绝不是削弱地方政府,相反是把地方州县从藩镇这一“怪物”的“魔爪”中解救出来,重归朝廷怀抱,何来削弱之说呢?

藩镇被整治的服服帖帖,再也形不成气候,可赵匡胤又产生了新的担忧——州县有成为“新藩镇”的可能,虽说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但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皇帝,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为了让子孙后代彻底坐稳江山,他决定未雨绸缪,对地方政府也动动手术。

与削弱藩镇、铲除痼疾的那次不同,这次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以预防为主。他要把一切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一切一切可能扼杀在摇篮乃至孕育状态,而历史和事实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他确确实实做到了这一点。

那么,赵匡胤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简单地说,他做到了三点:一是置通判,二是设转运使,三是设置兵马都监。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7-27 17:39:18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