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正文】

集权过甚,会造成头重脚轻,中央机构臃肿,地方权力受到制约,失去发展活力和动力,导致国力衰弱;分权过度,会造成干弱枝强,地方权力过重,对中央的离心力增强,甚至脱离中央控制自立门户,不利于维护统一局面。

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历代统治者都深谙集权分权之道,以及此道对维护自身统治的重要意义。

赵匡胤之所以在削弱地方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上穷思冥想,不遗余力,就是希望在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割上找到一个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平衡点,只有这样一个平衡点才有助于维持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赵匡胤生活和成长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分裂和混乱的阶段之一,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斗争中,地方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双方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地方权重,中央势弱的局面达到顶峰。

面对这一局面,赵匡胤的首要任务自然是要扭转中央地方权力失衡的状况,因为这一局面对于建立统一政权,维护自己统治是十分不利的,故而他采取的一切措施基本上都是削弱地方藩镇权力而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叙述中已经反复提到过。

于是很多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赵匡胤采取强力措施纠正扭转五代藩镇过强之弊,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却又过度削弱地方权力,产生了新的诸多弊端,这些诸多弊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矫枉过正”。

这一观点如果放在整个两宋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似乎有一定道理。从北宋到南宋,从北宋初到北宋末,从南宋初到南宋末,每个阶段里中央集权的趋势都是不断强化的。

但这一趋势恰恰证明了赵匡胤所处的宋初,中央集权程度是最低的,与此同时,地方权力相对则是最高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09 14:28:46 +0800 CST  
@Mosesyzj 2015-02-09 06:05:22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5-02-09 02:00:23.0
您是高手,I服了U,真心服了,楼主真的才疏学浅,实在是辩不过您。接受朋友们的意见,楼主还是静下心来盖楼吧,民族这个话题近两年楼主是更新不到的,等到时再讨论不迟。
—————————————
能不能别管傻逼快点更新,急死人了,再不更就弃帖了。
(╯°Д°)╯︵ /(.□ . \\\\)
-----------------------------
朋友说的有理,我已经想明白了了,所以中午就提前更新了,以前都是晚上的^_^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09 17:07:12 +0800 CST  
@长孙延绪 6181楼 2015-02-09 09:35:00

是举不出来,还是不敢举,总之是不举,不举就不举吧,就别出来教训人了,您还是回家吃药吧。
—————————————————
长孙兄息怒,咱们还是回归正途,我这部分制度写的也差不多了,内容不少,想听听大家意见,我准备把这部分底稿整理一下,不知道你有什么好建议。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09 19:24:35 +0800 CST  
@长孙延绪 2015-02-09 20:56:24
@低首神龙狄飞惊 6191楼 2015-02-09 19:24:00
长孙兄息怒,咱们还是回归正途,我这部分制度写的也差不多了,内容不少,想听听大家意见,我准备把这部分底稿整理一下,不知道你有什么好建议。
—————————————————
这部分一如既往对口味,主要还是节奏希望能够加快,像由呼格案引出的大段议论可以简化。
-----------------------------
多谢长孙兄指点。其实呼格案的感慨属于我个人的感慨,本来不应该放在正文更新里的,最多是当做一个话题在非正文内容里讨论,结果放到正文里引发了激烈讨论,冲淡了宋朝这个主题,以后不会再放到正文里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0 10:48:39 +0800 CST  
@鹧鸪哨r 2015-02-07 23:24:57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5-02-07 20:51:48.0
【正文】
第七十二章 十大矛盾
通过严格司法程序,实行“大辟”以上案件由刑部复核,赵匡胤把司法权适当上收并予以牢牢掌握。
通过以京朝官知军州事、知县事的制度,赵匡胤把全国地方各级官员的人事任免权逐渐收回中央并予以牢牢掌握,使得被节度使管辖的州县官员逐渐摆脱了节度使的控制,直接向朝廷负责。即使那些仍受节度使领导和管理的知州、知县也在实际上获......
-----------------------------
多谢兄弟提醒。专门查了一下百科:

翦:“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羽”联合起来表示“羽毛的尖头”。本义:初生的羽毛。
引申义:等长的羽毛、长度齐整的羽毛。
再引申义:把羽毛修剪整齐。把羽毛齐根剪去。

古语中多做动词使用,如:翦刈(铲除);翦草除根(比喻彻底清除,不留后患);翦翎(剪除羽翎。常以喻因受羁缚,才能不得伸展);翦棘(斩除荆棘)。

综上,楼主认为如果对象是“羽翼”一词的话,用“剪”、“翦”两个字都说得通,感觉用“翦”似乎更古典一些。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0 14:16:04 +0800 CST  
@满城烟火漫天星 6205楼 2015-02-10 15:17:00
写得不错,对宋有了更多的了解,楼主辛苦了。顺便提点建议,如果楼主对宋代官职加点解释就更好了,比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什么职位。。楼主莫怪,本人虽然文科出身,但对种类繁多的古代官职总记不太住。。
—————————————————
感谢朋友关注和支持!您可算是很有见地,因为宋朝职官制度在历朝历代中是最复杂,最难懂的,不搞明白的话,看宋朝史料会遇到不少困难,楼主在后面会专门开篇讲述。对于您提到的对应现代的官职名称,我也会在今后加以注意标注,欢迎朋友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0 19:36:33 +0800 CST  
【正文】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宋初行政体制建设和运行情况出发,来探索一下。

北宋沿袭唐制,在地方设州、县两级地方政府。按照唐制,州一级政府原则上由朝廷(即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但由于唐王朝疆域辽阔,中央政府对全国所有州府实行有效管辖的难度很大,所以实际上在朝廷和州府之间还有“道”这一级准行政区划。

最初,“道”这一级的地位并不十分重要,它只是跨多个甚至十多个州的监察区域,但是到了唐朝后期,随着藩镇势力的强大,夺取了诸多州县的权力,而且其辖区也称为到“道”(比如“山南东道节度使”),相当于在中央与州级政府之间平添了一级非正式的行政区划。

藩镇与朝廷争夺各项权力的焦点其实就是对州县政府的控制,我们平时所说的“削弱地方权力”中的“地方”指的也是“藩镇”,而不是州县,实质上是把节度使们侵夺的原本属于中央对州县的管理控制权力收归原主,恢复原来正常的权力格局。

因此,赵匡胤致力于削弱藩镇势力,势必要给州县政府更大的权力,使之不受反震控制,他并未也不需要削弱州县级政府的权力。

当然,为了避免“藩镇”之类产物的再次出现,在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朝廷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限制和约束州县政府权力的措施。但整体看来,至少在宋朝初期,各州、县级政府甚至路一级都拥有统一完整的治理本辖区的权力。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0 20:39:59 +0800 CST  
【正文】

所谓的“统一完整”,就是兵权、财权、行政权、司法权等主要权力均可依法正常行使,没有上级和其他同级机构来分割。

举例来说,大家口诛笔伐、严厉批评的北宋“地方无兵权”一事,实际上就是一个误会。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北宋地方各州府都掌握着数量不等的禁军和厢军队伍,小府小州一两千人,大府大州则有三四千人,属于战略边防要地的州府军队数量会更多。

虽然从制度上来讲,这些禁军都属于“三衙”管辖,但实际统制指挥之权却在知府或知州手中,他们得以专掌军政,权力不可谓不大。正因为如此,“知州”这一职务的全称才是“知××军州事”,不但管民事,还包括了对军队和军事的管理。

再比如说众口一词的“地方无财权”一事,也是一种很不严谨的说法,至少在北宋初年,府州是拥有较多财权的。

在宋初,每一府州的财赋去向大致有三部分:一是赡军,就是充当军费,供养军队;二是上供,就是上交给中央,维持朝廷各项经费;三是系省,相当于府州自己留用。

在这三部分中,系省的财物州府是可以自主支配和使用和的。另外,朝廷拨给驻扎在各州府禁军的粮饷、衣赐等钱款往往会超过实际员额,这部分多出来的“空饷”也归府州所有,地方上可以合法、堂而皇之地“吃空饷”。

由此可见,宋初府州在财赋支出方面的权力是比较大的,关于这一点,宋人也都有着比较一致的认知。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0 20:57:55 +0800 CST  
【正文】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清楚地认识到,集权固然有利于维护统一,却是需要付出相应成本的,即便是在宋初地方府州权力比较完整时也是如此。

赵宋代周之初的建隆元年,全国共有170多个府州。随着统一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府州纳入大宋的版图,收荆湖、平后蜀、灭南汉之后,宋朝全国的府州已经多达300多个,数量比建国之初几乎翻了一番。

为了削弱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势力,从行政体制设计上来讲,这些新收复的府州大多数是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管辖的。但问题总是存在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那就是宋初中央政府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比较有限,想要对如此众多的府州进行直接且有效的管辖是非常困难的。

这个时候,另外一对矛盾变得日益突出,这一矛盾就是中央政府对地方府州进行有效管理的意愿与自身精力有限难以实现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产生是有着科学理论基础和合理解释的。

现代组织管理学认为,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存在反比关系,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就越少,反之亦然。这一规律对政府行政管理同样有效。

按照这一规律解释,加强中央集权,是想要减少管理层次,即把地方州级政府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扩大管理幅度,即增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州级政府的数量。

但很遗憾,受各种主客观因素限制,管理幅度是不能无限制扩大的,否则就有可能因为无力实施有效管理而导致管理失控,原有的体制系统崩溃。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0 21:17:12 +0800 CST  
@转眼的喧哗2007 6212楼 2015-02-10 22:31:00
不是海洋大学的,但是是旅游管理专业。支持你写大宋,我就是在开封上的学。。。
—————————————————
多谢支持,一定再接再励,也欢迎朋友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1 10:47:57 +0800 CST  
@说不尽的宋朝 6206楼 2015-02-10 16:34:00
这部分一如既往对口味,主要还是节奏希望能够加快,像由呼格案引出的大段议论可以简化。
-----------------------------
我也提点意见,楼主能不能把宋朝一些民间故事写写,不是说让你写花边,是说写写民间故事跟正史的不同,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我们也好知道
—————————————————
这个建议很好,楼主倒是有计划的,只是现在讲制度,故事就比较少,后面一定会有的,什么杨家将,包青天,狸猫换太子,狄青,宋朝的民间故事很丰富,慢慢来会有的,多谢建议!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1 14:40:36 +0800 CST  
【正文】

为了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在中央政府与地方州级政府之间增设一级行政机构来帮助中央对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就成了现实的需要。

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经验,赵匡胤认为这一级机构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跨越多个府州地区,能够减少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机构数量;

2、全面负责辖区内的府州管理和监督事务,而权力又不能过重;

3、对中央政府无限忠诚,认认真真履职,勤勤奋奋干活等等。

对照上述的基本条件,像唐代节度使这样的机构(既是职务也是机构)是不能再考虑的(权力太大),必须建立一种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标。

经过不懈的努力,赵匡胤及其继任者终于找到了这样的机构——转运使司。

关于转运使司及其长官转运使的基本情况,前面已经做过简要介绍,对我们来说他们不算是陌生面孔了。

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直至宋仁宗近百年的时间里,北宋的历代皇帝都不断赋予路级转运使司新的职责权力,从最初的财赋权,到后来的监察、行政、民事、司法等等权力,转运使司越来越成为一个拥有完整统一权力的综合性管理机构,在实质上形成了“路”一级的行政区划,从而奠定了北宋路、州(府、军、监)、县的三级地方行政格局。

从形式和职责范围来看,北宋的“路级转运使”很像是唐代“道级节度使”的翻版,但如果从实质内容上来看,二者却有着天壤之别。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1 20:39:02 +0800 CST  
【正文】

首先,转运使没有兵权,无权统制指挥任何军队(除非兼任其他差遣职务,但大多是临时性的,不具备常态);

其次,转运使虽有自己的属官,却是由朝廷统一任命,并不能自辟幕僚,无法组建属于自己的小团队;

再次,转运使拥有监察、考核所辖州府官员的权力,却只能向上汇报结果,不能自行决定任免;

最后,即便是手中最重要的财权,转运使大人也只是代表朝廷对地方府州进行管理,相当于在中央与府州之间设立的财赋“中转集散站”,本级并不能从中直接分到多少好处。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转运使司和转运使不可能发展成为像节度使那样,全面控制地方军、政、财、人事、司法权力的一级行政机构和实力强大的方面大员,而更像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和钦差专员,牢牢被朝廷所掌控。

更重要的是,在这套体制的理论设计和实际运作中,地方州府是完全可以跨过路级转运使司,直接向朝廷汇报工作的,而这种情况一般并不被认为是越级行为。

如果转运使司与府州在某些具体事务上发生分歧或纠纷,府州完全可以直接向朝廷告状,公开举报弹劾转运使司,而朝廷的态度往往也很明确——支持府州。即便是府州存在过错,朝廷一般也不会予以惩罚,往往只是口头提醒,今后注意而已。

朝廷这种看似不公正的举动,无非是要告诉转运使司:亲,地方府州也是有资格监督你们滴,朝廷对你们也不是很放心哦,你要注意自己的定位,掌握好分寸哟!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1 20:54:31 +0800 CST  
【正文】

在宋初削弱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平定割据政权等一系列重大事业过程中,赵匡胤毫无疑问是最主要的策划者、实施者和推动者,他一如既往地兼总导演、总制片、总编剧与领衔主演于一身,不辞劳苦地演绎了一幕又一幕的精彩历史剧。

但是在历史长河中,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集体的力量才是强大的。我们不能把宋初一系列辉煌成果和业绩全部归功于赵匡胤一个人,历史也不会让他一个人专美。

在历史这个最为广阔的舞台上,独角戏和单人表演是不受欢迎的,历史总是希望这个舞台更热闹一些,演员更多一些,故事才会更精彩,宋初也是如此。

赵匡胤能够迅速转身,完成从将军到皇帝的角色转变,在加强中央集权,结束分裂局面这历史交给他的两大任务中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除了个人能力天赋和主观努力外,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他旗下的智囊团队,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毫无疑问是赵普。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1 21:08:56 +0800 CST  
@Mosesyzj 6219楼 2015-02-11 13:46:00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5-02-11 10:47:57.0
多谢支持,一定再接再励,也欢迎朋友常来指教!
—————————————
楼主能不能不聊天赶快更新
—————————————————
感谢朋友支持,楼主的情况比较特殊,白天时一般用不了电脑上网(单位限制),只能用手机流量抽空和朋友们简单回复交流下,所以一般只能晚上更新些,有时加班或者家里有事就得“旷课”,楼下主会尽量保持更新速度,望多多理解!再说聊天互动也是交流的部分,您说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2 09:27:38 +0800 CST  
@说不尽的宋朝 6217楼 2015-02-11 12:38:00
@低首神龙狄飞惊2015-02-1021:17:12

【正文】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清楚地认识到,集权固然有利于维护统一,却是需要付出相应成本的,即便是在宋初地方府州权力比较完整时也是如此。

赵宋代周之初的建隆元年,全国共有170多个府州。随着统一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府州纳入大宋的版图,收荆湖、平后蜀、灭南汉之后,宋朝全国的府州已经多达300多个,数量比建国之初几乎翻了一番。

为了削
—————————————————
嘿嘿,我也没啥研究,学了点皮毛,组织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什么的,后面可能都会涉及到,也欢迎真正的专家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2 15:06:58 +0800 CST  
@三八之友 6238楼 2015-02-12 16:15:00
朋友推荐,来看看
—————————————————
欢迎朋友,不知道是哪位推荐的?您这ID我都不知道怎么称呼好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2 17:25:32 +0800 CST  
@落明清册 6241楼 2015-02-12 18:15:00
总之,宋代的路有些复杂,绝对不能和汉的州和唐的道、方镇等同起来,宋朝人在设置高层政区时肯定不会重蹈前朝的覆辙。所以在设立州以上政区时并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首先,把这一层的行政权力分散给诸监司,并刻意使诸监司的管辖地也就是路保持不一致。三司各司其职,没有集权于一人一司,并且各州仍保留有向中央的奏事权。这样精心的设置无非是为了消除地方割据的地理基础,确保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这一着后来被
—————————————————
清册兄说的好,把北宋地方行政体制概括向很精要,准行政区划的说说法也很专业(之前看过一篇这方面的专业论文)。太祖时主要还是转运使司,漕司,帅司,宪司,仓司四司并行的局面,太宗起了关键奠基作用,真仁时朝已经全面铺开,运行起来了,宋朝这套制度对维护稳定是很适用的,古人政治智慧不可小觑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2 19:29:13 +0800 CST  
【正文】第七十三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

说起来,赵普同志是赵匡胤的老朋友了,当然也是我们的老朋友。

俗话说的好,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历史也告诉我们,每个成功的皇帝背后都有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僚,赵普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和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柴荣征战淮南时就已经相识,并从那时起一直追随赵匡胤左右,立下了汗马功劳。

实事求是的说,赵普同志的实力和表演功底也是十分深厚的,赵匡胤各种高光表现的背后都隐藏着赵普的精心策划,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赵匡胤的成绩单和功勋簿上有他自己的一半,也有赵普的一半。

只不过由于他的上级领导赵匡胤本人太过抢戏,堪称一代“戏霸”,所以在一幕幕精彩故事中,赵普总是被笼罩在赵匡胤的强大光环下,或者充当幕后助理导演的角色,被用来衬托男主角光辉伟大的形象,很少有单独露脸表演的机会。

现在,趁着我们的“戏霸”赵匡胤暂时在后台休息的闲暇,就让我们给赵普同志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一起欣赏一下他的精彩表现。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县(今河北蓟县)人。北宋最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宰相之一。

令人奇怪的是,一直以来,历史上对于这位宋初名相的评价并不很高,甚至把他当作没文化没素质、只会耍心眼弄权谋的典型代表,给予高度鄙视。比如那句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来是赵普同志本人引以为豪,回击别人质疑的自评之语,却被很多人拿来嘲笑他没有学问,只读过半部《论语》,或者被某些专家学者用来说明《论语》这部著作的重要性。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2 20:30:26 +0800 CST  
【正文】

对这些并不客观的评价,赵普同志本人只能默默承受,并且还要继续承受。

其实这一切都是历史的误读,而误会的起点都起自于赵普的出身和经历。

赵普生于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的幽州,他出生时,幽州正处于军阀赵德钧的统治之下,这位军阀连年发动战争,导致当地民生凋敝,百姓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赵普的父亲为了寻找一片安定的土地,带领全族人不断迁移,最后定居到了河南汝阳。

在那个烽火连天、战争不断的年代成长起来的赵普,形成了忠厚沉稳、寡言少语的性格,也养成了缜密严谨的思维方式,他对这个军阀割据、混战不已的年代有了更加清醒深刻的认识,立下了建功立业,匡扶社稷的志向。

然而,赵普既不懂排兵布阵之法,对战场厮杀搏命也不感兴趣,放眼当今天下,处处皆是武夫当道,如果不投身军旅,毕生志向又从何实现呢?

在任何一个时代,理想和现实总是有一定差距的,关键在于你如何选择,是一直等待实现理想的条件出现,才开始投身现实?还是先积极投身现实,然后等待实现理想的机会?

经过一番慎重的思考,赵普选择了后者,他投靠时任永兴军节度使的刘词,成为一名使府幕僚,希望能借此成就一番事业。

在此期间,赵普的的职务是“藩镇从事”,严格说来,这个职务不属于“官职”,而属于“吏职”。而在古代,尤其是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吏职”一向是被读书人看不起的,在他们眼中,这是没学问、没出身的人才会去干的、不入流的低级职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2-12 20:46:59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