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更新】

战斗中,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延义杀红了眼,他脱去甲胄,不顾危险冒死奋战登城,不幸被流失射中脑部,两天之后不治而亡。

五月十四日,殿前指挥使都虞侯石汉卿在战斗中被流失射中,落水溺死。

五月十七日,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率军攻城,战斗不利,被流失所伤,死里逃生,险些命丧黄泉。

战斗仍在继续进行,伤亡数字仍在继续增加,除了有名有姓、有职务可查的将领,其他伤亡的将士更是不计其数。

面对惨烈的战况和不断牺牲的战友,宋军将士也都杀红了眼。在他们心中已经完全没有了对死亡的畏惧,取而代之的是对敌人的强烈憎恨和对胜利的极度渴望,他们不顾一切地奋力进攻,他们要拼死攻下这座城池,为自己死去的战友报仇,也为了结束这极度惨烈的战斗。

殿前指挥使都虞侯赵廷翰按耐不住愤怒,率领殿前诸班卫士叩头请战,表示愿意带头冲锋,先登急击,以尽死力,却被赵匡胤制止了。眼下形势对自己一方极为不利,若是硬攻必定死伤惨重,殿前诸班又是自己亲自挑选训练的精锐之师,也是最重要的后备力量和亲卫部队,他宁可不得太原城,也不会让这帮亲卫军去冒险送死。

宋军由陆战转向水攻之后伤亡惨重,但也并非毫无成效。在河水的巨大威力下,六月(闰五月)初二,太原南城终于被冲陷出了一个缺口,大水从这个宝贵的缺口迅速涌入,穿过外城,直向城中倾泻而去。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1 17:46:55 +0800 CST  

这个缺口的出现,对宋军来讲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而对北汉却不啻是灾难来临,城内守军立刻陷入恐慌。

不过他们的反应速度还算快,短暂的恐慌后,城内立刻派出了施工队进行紧急施工,试图设置屏障,堵住这致命的河水。

赵匡胤登高望远,看到了北汉军队的行动,他立刻指挥弓弩手集中火力射击,试图破坏对方围堵工程的进行。

在宋军的火力压制和干扰下,北汉建筑队的施工受到严重影响,施工效率明显赶不上进水的速度,眼看缺口越来越大,水势似乎已经不可阻挡,太原城破在即。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一个重要道具突然出现,彻底改变了战场的局面。

之所以是道具,因为它确实不是某位力挽狂澜的将领,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东西,确切的说是一个草垛。

激烈的战事交锋中,只见一个巨大的草垛及时从太原城内顺水漂出,刚好漂流到了城墙的缺口处,然后停在那里不动了。

区区一个草垛,当然阻挡不住汹涌的河水,但却足以依靠它庞大的身躯,挡住宋军飞来的箭矢。在这个挡箭牌的保护下,北汉建筑抢险队再也用不着担心敌人射来的乱箭了,他们加紧速度,顺利完成了这个紧急抢险工程,缺口被彻底堵塞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1 17:48:22 +0800 CST  

眼看煮熟的鸭子又飞了,赵匡胤却没有发怒,他禁不住暗自叹了一口气,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虽然在亲征前就充分做好了攻坚战的心理准备,但北汉的顽强依然超出了意料之外,赵匡胤实在搞不明白,城内的刘继元在靠着什么力量作出如此顽强的抵抗,这座城池的坚守让他不禁想起了若干年前后周与南唐反复争夺的寿州。

但是当时的寿州好歹有国力富庶、兵多将广、援军不断的南唐做后盾,守城的也是五代屈指可数、身经百战的名将刘仁赡。反观现在的北汉,远没有当年的南唐国力强盛,太原城内也没有刘仁赡这样的名将镇守,唯一的外援契丹也被击溃,太原城又被大水冲淹,成了名副其实的水中孤城,对方居然还能坚挺不降,他们的力量究竟从何而来?实在让人想象不出。

退一步讲,就算北汉军队尚有余力,但以刘继元的军事素养和作战指挥能力,似乎还远远达不到能和自己相提并论、分庭抗礼的档次。能够坚守到这种程度,莫非是北汉气数未尽,有神人相助不成?

应该说,赵匡胤对刘继元能力水平的判断并没有错,这位年轻的皇帝搞起排斥异己,打击政敌来颇有一套,但论起指挥打仗却是毫无任何经验可言,他所拥有的不过是宁可城破人亡,也誓死不降的决心而已。

事实上,真正在背后指挥这场艰苦卓绝的守城战斗的人并不是他刘继元,也不是北汉名将刘继业,当然更不是那位老谋深算却一心只求荣华富贵的郭无为,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小人物。

这个人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位契丹使者——韩知范。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1 17:49:28 +0800 CST  
【更新】

韩知范(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此人名“韩知璠”,《辽史》中记载名“韩知范”,为简化方便起见,此处采用《辽史》记载)原本是契丹皇帝的一名内侍,他被派到太原是为了奉诏册立北汉皇帝刘继元的。但任务完成之后,他却回不去了,宋朝大军已经把太原城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如果想要出去,估计只能是主动向宋军投降了。

既然回不去,那就老老实实地呆在城里吧,就算城破人亡也能换个因公殉职的名头。

上天待刘继元真是不薄,这名契丹特派员留在太原城内,并没有白吃刘继元的闲饭,而是主动帮助北汉守起了城池。

一般来说,内侍是没有什么军事指挥能力的,但历史上又有很多内侍(多数为宦官)喜欢依仗着皇帝的宠信,以监军之类的身份胡乱指挥军队,干涉将领正常作战。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都是很悲惨的。

不过,这位来自契丹的韩知范却是一个例外。根据史料记载,他素来“习知戒备”,对行军打仗、攻守战备之类的事情一向很有心得,而且这位特派员并不是只是“熟知兵法”,精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而是一位亲自践行的实干家。

韩知范十分珍惜契丹与北汉的传统友谊,在长达几个月的围城战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业余特长,不分昼夜地四处巡查城防,调整部署防守兵力,把全副精力扑在了抵抗宋军侵略者的进攻上,俨然把北汉当成了自己的祖国。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北汉才得以在宋军的强大攻势下勉力支撑,苟延残喘了这么长时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3 18:03:13 +0800 CST  

可以说,这位韩知范实乃再造北汉社稷的第一功臣,赵匡胤如果知道率领北汉军队坚持守城毫不退却,与自己周旋至此的竟然是契丹区区一名内侍,恐怕会气得拿脑袋去撞墙。

作为一名外国使者的韩知范如此尽心竭力为北汉守城,作为北汉宰相的郭无为却心怀鬼胎,他亲眼见到了太原城墙被大水冲破的惊魂一刻,压抑不住对死亡的恐惧,再次打着为百姓着想的幌子,向刘继元重新提出了他的投降主义论调。

这一次,郭无为没有了之前无数次的好运气,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昭然若揭。关键时刻,一个叫卫德贵的宦官(其实这位仁兄也不是神马好人)向刘继元揭发了郭无为投降主义的图谋。

在卫德贵的提醒下,刘继元的脑袋突然开了窍,原来这位堂堂北汉宰相,朝廷第二号人物,竟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还一直把自己当成傻子一样欺瞒耍弄,实在是太过可恶了!

盛怒之下的刘继元没有丝毫手软,他下令将这位汉奸兼间谍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一世、老谋深算的郭无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卧底生涯,他的人头被高高悬挂在太原城头之上,似乎在向城外的宋军宣示着北汉誓死顽抗、绝不投降的立场,也警示着城内所有人:如果谁敢搞小动作,试图卖国投降,郭无为的遭遇就是他的下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3 18:08:38 +0800 CST  
第五十六章 无功而返

郭无为死了,宋汉双方的战事僵局依然没有打破。从二月份宋军兵临城下算起,太原攻防战已经持续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众所周知,攻城战拖延的越久,对攻方越为不利。

事实上,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的宋军士气已经有了明显下降,而太原城内的军民在面临大水淹城的灭顶之灾时,却爆发了空前的士气和团结,真正达到了同仇敌忾,生死与共的境界。此消彼长之下,双方的士气对比十分鲜明。

其实,在太原城缺口被堵塞的那一刻起,赵匡胤心中就意识到,胜利的天平已经向北汉一方倾斜,通往成功的大门已经向自己关闭。但是,作为做出亲征决定的皇帝,他实在不甘心就此撤军,自认失败。

就在赵匡胤为形势所困,犹豫不决的时候,两件事情的发生最终坚定了他撤军的决心。

第一件事情来自于宋军自己。

俗话说,水火无情。水攻、火攻都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战术,如果从两种战术的实战效果对比来看,火攻的效果更为可控一些。烈火焚身固然痛苦万分,但经过高温焚烧,大部分尸骨都化为灰烬,相当于进行了一场集中火化,一般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副作用。

水攻却完全不同,前面我们说过,与火攻相比,水攻的实施难度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更高,所以其使用频率也比火攻也要低的多。

更重要的是,水攻的杀伤力是难以控制的,水淹溺亡只是第一次杀伤,大水带来的另一个负面效果才是最可怕的,那就是瘟疫。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3 18:14:15 +0800 CST  
【知识拓展】太原历史概述

注:本段内容主要来自于史志专家王继祖先生(太原人)主编的《太原历史文献——〈二十四史全译〉辑本》

太原市简称并,是山西省的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信息的中心。

太原市位于山西高原中部,太原盆地(亦称晋中盆地)北缘,地处东经111°30′至113°09′,北纬37°27′至38°25′之间。下辖六区(北城、南城、河西、古交、北郊、南郊),三县 (阳曲、清徐、娄烦)。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川地辅之。地貌总趋势,北、东、西三面山峦障叠,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其中。北部高而南部低,逐渐倾斜。

太原,古亦作大原①,是我国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原”之称,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尔后,《尚书》和《左传》中亦多有“大原”出现。但是,这些太原并非专指今太原地区,而是泛指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

比较确切地说,“大原"作为专用地名冠以今太原,起始于春秋时期的鲁昭公元年(公元前五四一年),《左传?昭公元年》有载:“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完成于秦庄襄五四年(二四六年),设置太原郡。

追溯太原历史发展,考古发现的“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可以告诉我们早在十万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开拓了这块土地。义井、东太堡、光社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也进一步表明,在七、八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相传,中古时代部族首领帝喾的儿子少皞,曾封其子台骀于太原,台骀“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成为太原先民祭祀中的汾河之神,至今太原的不少地方仍建有台骀庙,及以台骀命名的地名。在太原众多的传说和一些古籍上还载,在唐尧时代,太原为“冀州之域”,

虞舜肇十二州,太原属并州,夏禹时又属冀州。

据郭沫若先生《中国史稿地图集》载:有商一代,太原地区为“辔方”,一九五八年在太原许坦发掘的商代墓葬,被定名为“许坦型“文化,确认为早期商代的文化遗址。

周武王灭殷商后建立新王朝,史称西周。

西周一代在太原有何建置,晚明之前的历代史籍大都沿用《史记?晋世家》之说:“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遂封叔虞于唐”。按此说,西周初期即在今太原地区分封有诸侯国——唐国,都城为唐城,唐叔虞之称正由来于此。唐国第二代诸侯王、唐叔虞之子燮父,因唐城濒临晋水改国号为晋,仍都唐城,为此晋国之渊源。
然而,清初顾亭林先生另立新说,认为唐城并非太原之唐城,乃晋南翼城县之古唐村,叔虞封地不在晋阳而在翼城。今并存二说,供今后考实。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4 10:42:40 +0800 CST  
【知识拓展】太原历史概述

一、春秋两汉时期

春秋之际,赤狄人的一支居住在今太原东北方,他们的族名叫廧咎如。廧咎如与晋国毗邻,在晋国与楚争夺中原霸主,无暇顾及北境时,势力南下占有了今太原地区。晋国做了中原霸主后,又向北扩张,数次击溃廧咎如,大约在鲁昭公元年(前五四一年) 后不久,占有了整个廧咎如居住的地方,太原地区又全属晋国。

春秋末季,晋国大权旁落,由智、韩、魏、赵、范、中行六卿专权。太原地区属赵氏势力区域。赵简子为保全自己与其它五卿角逐的优势,命家臣董安于在依山傍水,地势险要的汾河谷地,晋水北侧构筑城池,建宫设邑,这座崛起的城堡就是载于史册的太原第一座古城,军事重镇——晋阳。

晋阳城初创之时名为晋国城邑,实是赵氏的军事堡垒。周敬王二十三年(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四九七年)范、中行两卿合力火并赵简子,简子遂从邯郸逃到晋阳,躲过了赵氏的灭顶之灾。因此可知,晋阳城的创修,无疑在公元前四九七年之前。

赵简子死后,赵襄子袭位。智伯欲扩大自己的权力,向襄子索蔡(今离石县西)、皋狼(今离石县北)两地,襄子不肯,智氏便约魏、韩两家攻赵,闻名于史的“水灌晋阳”之战,就发生在这个时期。而赵氏又凭借晋阳城,挫败智、韩、魏的进攻,离间其团结,联合韩、魏,消灭了智氏,奠定了韩、赵、魏三分晋室的的基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四0三年),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晋国消亡,拉开战国序幕。终战国一代,太原地区为赵国所有,古城晋阳曾为赵国初期都城。赵氏依靠晋阳为据点,军事力量向北发展,置代郡,解除多年的北患威胁,交流了雁门关北的文化。

战国末季,秦庄襄王二年(前二四八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第二年四月“初置太原郡。”这是太原置郡之始。四年(前二四六年)五月,秦庄襄王死去,晋阳反秦。

赢政元年(前二四六年),秦国二次平定晋阳,复置太原郡,把郡治所设在晋阳,即今太原市古城营一带。太原郡是秦统一中国之前所设的郡,因郡治设在晋阳所以晋阳城也称作太原城。太原以全国行政区划名载入史册,历经了二千二百三十余年。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4 11:35:35 +0800 CST  
【更新】

在大型抗洪救灾的过程中,我们在救灾第一线经常可以见到疾控中心(疾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在救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绝不亚于那些冲锋陷阵、抢险救人的解放军战士和武警官兵。

其中原因很简单,在水灾中溺亡的尸首会很快腐烂,各种细菌、病毒会借着水势四处蔓延,污染饮用水源,再加上灾区医疗卫生、饮食条件不良,非常容易感染其他人群,从而导致瘟疫大爆发,造成第二次的大规模杀伤,而第一次杀伤的效果有时更甚于第一次水灾的直接杀伤,所以防控瘟疫的暴发流行就成为了抗洪救灾的重要甚至首要任务。

现在让我们再回头看看太原城外的宋军部队。

当时的时间是开宝二年闰五月,要是按照阳历计算应该是七八月份,正是北方盛夏酷暑时节。而在那个时候,受思想认识和技术条件所限,对尸体的处理并不那么及时彻底,城外战死的尸体高度腐烂,高温潮湿的环境又很适合病菌生存和繁殖,致命的病菌开始随着肆意流淌的河水四处传播。

这个时候,老天爷也过来凑热闹,连续下起了大雨。更凑巧的是,宋军又大多驻扎在城外的甘草地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简直就是瘟疫爆发的最佳环境。加上宋军持久作战,疲惫不堪,免疫力下降,很多将士因此感染了疾病,而且疾病不断蔓延扩散,整个军队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4 16:48:51 +0800 CST  

第二件事情则来自于老邻居契丹。

要说契丹真是一名尽职尽责,不离不弃的好干爹。虽说上次两路援军都被宋军击溃,北汉的优势又危如累卵,抢救风险极大,但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对干儿子的援助。就在宋军水攻太原城的时候,契丹再次派遣出了救援部队。

这支援军由契丹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领,清一色的精锐部队。他们未经任何战斗,精力十分充沛,一路间道疾驰,直抵太原城西后安营扎寨。

耶律斜轸不愧是契丹当世名将,他赶到太原之后,并没有趁热打铁,贸然指挥军队直接进攻围城的宋军,而是选择了在外围搞声援,又是击鼓,又是举火把,折腾得十分热闹,与城内的北汉守军形成呼应之势。

耶律斜轸采取的是一种心理战术,他知道宋军经过持久作战,身体和精神都已经十分疲惫,只要自己坚持敲锣打鼓,做出时刻进攻的姿态却并不来攻,不停地骚扰宋军,高度紧张疲惫的宋军迟早会有精神崩溃的一天,到时候自己就可以不战而胜。

随着这支生力军的加入,战场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形势对宋军更为不利。

但皇帝终归是皇帝,即便撤军也不能由赵匡胤自己主动提出,那样做无疑是承认了自己决策失误的责任。

就在赵匡胤需要台阶下的时候,一名叫李光赞的官员出现了,他在适当的时机,递交了一封十分适当的奏疏,终于促使皇帝做出了最终的决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4 16:51:52 +0800 CST  

奏疏中,李光赞先把赵匡胤大肆吹捧了一番,然后表达了对北汉弹丸之国的蔑视,说太原这个地方“得之未足为多,失之未足为辱”,哪里用得着皇帝您亲自讨伐?同时,他又委婉提出此次战役经久累年,劳民伤财,不宜继续坚持。

当然,只有这些说辞还不足以说动赵匡胤主动撤军,因为这些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用不着他来提醒皇帝。

李光赞这封奏疏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是在结论,他不但提出了不宜继续坚持围城,还向皇帝提出了下一步如何对付北汉的策略,那就是“回銮复都,屯兵上党,使夏取其麦,秋取其千,既宽力役之征,更是荡平之策”。

李光赞的这段话用白话文来表达,意思就是对付北汉用不着强攻其城,不如撤军还师,然后屯兵上党地区,不断派兵进攻骚扰。特别是趁夏秋两季粮食收获之时,劫掠或者焚烧北汉境内的庄稼,破坏其基本农业生产,让北汉连粮食都不够吃。这样就用不着征发大批民夫,既可以宽减民力,又可以削弱对方国力,实在是兵不血刃的两全之策。

赵匡胤看到这篇奏疏,禁不住喜出望外。奏疏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几乎完全代表他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意思,而且还指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可谓是一封及时的、恰当的、颇有见地的奏疏,赵匡胤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个台阶。

有了这封奏疏,赵匡胤就可以说事了,他第一时间找到宰相赵普,商议班师事宜。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4 16:53:18 +0800 CST  
【知识拓展】太原历史概述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二0六年),刘邦相继剪灭项羽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汉初,熔周、秦制度于一炉,实行诸侯国与郡县并行制。高祖二年(前二0五年)废太原郡,设立韩国,以晋阳县为治地。高祖五年(前二O二年) 四月,废韩国,并雁门郡与韩国之域新置代国,都城由晋阳徙马邑(今朔县)。同年代王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遂废代国,分代地置太原、雁门二郡,以晋阳县为太原郡治地。高祖十一年(前一九六年),刘邦出自巩固汉王朝北部边疆的目的,又并太原、雁门二郡,重设代国,并让其众子中的佼佼者,素以“贤知而温良"的刘恒为代王,坐镇太原晋阳城。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他在代国以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宽厚”政治,把代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匈奴不敢南窥。

文帝二年(前一七八年),刘恒分代国南部原太原郡之地,新置太原国,封他的儿子刘参为太原王,都治晋阳县。第二年,刘恒亲临太原视察,徙代王刘武至淮阳为淮阳王,并太原、代二国之地,置代国,以刘参为代王,加强了北方边境的管理,增强了防御力量。

元鼎三年(前一一四年),汉武帝刘彻,废去代国,复设太原郡,加强中央对太原地区的管辖,并亲临太原视察,定晋阳县为太原郡治。元封五年(前一O六年),武帝在北攘匈奴,南败诸越,广拓疆土之后,为加强中央对郡、国的统辖,首创“州刺史”制,把全国分为十三州刺史部,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之一,部治太原郡的晋阳县。这正是以后各代亦称太原为并州的确切渊源。太原所以简称并,也是原由于此。

终汉一代,多受北边匈奴的威胁,太原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以军事重镇闻名遐迩。汉王朝诸帝始终选派亲信子弟,坐镇太原,并经常亲临察视,足见当时的晋阳确如史籍所载:“东带名关,北逼强胡,年谷独熟,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②乃汉室存亡攸关之镇。

东汉全袭西汉之制,仍为太原郡,郡治晋阳。东汉末年,外戚、宦官摄取实权,互相倾轧。经过黄巾起义的打击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各路军阀乘机割据,逐鹿中原。曹操挟持傀儡皇帝,废除并州刺史部,废东汉十四州部为九州,“省并州入冀州③”,太原郡归属冀州。这时北方匈奴人,乘军阀混战无力顾及北境之机,势力南下。曹操亦为了安定北方,征服南方,把进入山西境内的少数民族,分为五部,分散居住晋中太原郡属地一带。太原的汉民族与其它兄弟少数民族和睦共处,促进了我国北方诸民族的融化。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5 11:02:42 +0800 CST  
【知识拓展】太原历史概述

二、魏晋北朝时期

东汉末的兼并战争,出现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是时,太原属魏国。黄初元年(二二0年)魏文帝曹丕,废除曹操时的九州制,“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晋阳县为其治地。就在这一时期,阳曲县由原址(今定襄)徙来黄土寨(今阳曲县黄寨东北故县村),隶太原国(郡)属。

晋统一天下,于咸熙二年,立太原国。晋武帝死后,西晋皇族争夺政权,酿成“八王之乱”。并州刺史司马氏皇族司马腾,由太原起兵,参与这次大混战。“八王之乱”后,西晋王朝江河日下,北方少数民族上层贵族纷纷建立割据政权,进入一百三十多年的“十六国”混战时期,太原饱经了这场战乱。

晋建武元年(三O四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先发难,在左国城(今离石)另立国号,建立汉国,矛头直指晋阳。西晋并州刺史,与祖逖“枕戈待且,闻鸡起舞”的刘琨誓死忠于西晋皇室,领导晋阳城军民修筑城垣抵御。据史载,当时晋阳城垣周长为“四千三百二十丈”。刘琨依靠“城高池深”的晋阳城,多次击败刘氏的进攻,坚持敌后达九年之久。后来由于其部下“长史李弘以并州降(石)勒”,才使轰轰烈烈的“晋阳保卫战”归之失败。

在司马氏西晋统治集团鼠窜江南,苟且一隅的时候,太原军民坚持敌后孤城的苦战,刘琨顺应人民的要求,置生死于度外,艰苦支撑,为太原的历史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大兴二年(三一九年)十一月,“石勒自称赵王,建都襄国,”改前赵太原郡为太原国,归并州刺史部属,都城晋阳。

光寿二年(三五八年)鲜卑人所建的前燕攻晋阳,后赵太原国守将张平放弃晋阳逃亡平阳,太原地区又归属前燕,前燕仍置太原国以晋阳县为都城。

建元六年(三七。年)前秦苻坚挥兵北上,兵临前燕太原国都,挖地道攻克晋阳,前燕太原尽归苻氏前秦。苻坚占领太原地区后,把并州治所由晋南蒲坂徙至太原晋阳,仍置太原国,后来苻氏统一中国北方后,废太原国,改置太原郡。

后燕王慕容永垂在建兴九年(三九四年)又攻取前秦太原郡及所属十三县,定晋阳县为太原郡治兼并州治所。

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先后统治太原的八十余年中,太原人民深受战乱摧残,人口锐减,土地荒芜.同时也锻炼和陶冶了太原人民尚武不屈的精神,提高了太原人民的抗御自卫能力。现在太原仍有许多地方叫坞、堡、营、寨的名称,很可能就是当时御敌的遗址。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5 11:04:05 +0800 CST  
【更新】

就在此时,另一个名叫薛化光的官员又提出了若干条合理化建议。他认为北汉内有人户赋输,外有契丹之助,一年半载恐怕难以消灭,不如在太原、河北北部边界与契丹接壤地带附近,建立营寨,屯驻士兵,以防御契丹援军,然后以免费提供土地耕种为诱惑,将北汉境内的百姓全部迁移或者强制搬迁到黄河以南地区生产居住。

这样一来,北汉人口不断流失,粮食减产,财税赋役自然也会随之大幅度缩水减少。如此下去,不出几年,北汉国力必然衰竭,届时大宋出师,自然可以一鼓荡平。

薛化光“外绝强援,内减户赋”的计策,与前面那位李光赞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之谋,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三十六计之一的“釜底抽薪”。

这两位仁兄虽然官不大,还是颇有几分战略眼光的,赵匡胤此后对付北汉的策略几乎完全是按照他们两位的建议为蓝图设计实施的。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闰五月十六日,宋军正式班师撤军,历时四个多月的太原攻防战结束,太原之围宣告解除。

这是赵匡胤统一大业过程中的第一次御驾亲征,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为艰苦的一战,甚至是他从军以来的第一次失利,而他的对手,却只是一个既非名将也非明主的北汉皇帝。

对这个结果,赵匡胤是绝不服气,绝不甘心认输的。

当车驾向南驶去时,赵匡胤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太原城,心中暗暗地下了一个决定:

太原,我赵匡胤一定还会回来的!纵使你北汉如此顽固,总有一天都要纳入我大宋的版图!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5 17:07:16 +0800 CST  

在赵匡胤看来,自己还有的是时间与北汉周旋对抗,等自己削平南方诸国之后,再取太原就如同探囊取物,又何必急于这一时之间呢?

可惜的是,赵匡胤绝对想象不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踏入河东的土地,他的一生都能没能完成这个并不困难的愿望。

太原之围解除后,刘继元开始组织兵力排泄城外积水,大量的河水被引流灌注入附近的台骀泽。

随着水位的不断下降,被浸泡多日的城墙开始暴露出来。这时,一件谁都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坚挺四个月始终屹立不倒的城墙竟然开始成片地摧圮塌陷,原本固若金汤的太原城一时间成了千疮百孔的“城脆脆”。

此时,那位再造北汉的功臣、契丹使者韩知范仍在太原城中。得知这一情形,他也不免感到一丝庆幸和些许后怕,感慨地说:“宋军引水攻城,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倘若先用大水长时间浸泡城墙,然后再放水排空,恐怕城池坍塌的一幕会提前上演,后果不堪设想啊!”

可惜历史永远没有假设。在刘继元的坚强领导和全体军民的空前团结努力下,在外籍教练韩知范的全程指挥下,在高水平契丹外援的大力配合下,历经九死一生的危机时刻,北汉终于换来了抗战的胜利。

无论是保家卫国、苟延残喘也好,还是逆势而为、置统一大业于不顾也好,在抗击宋军侵略的战斗中,整个北汉的上上下下,从皇帝到士兵,从官员到百姓,都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他们的表现绝对配得上这样的胜利。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5 17:08:53 +0800 CST  

但是,北汉还不能高兴的太早,因为形势远比我们所认识的要严峻得多。

这场旷日持久的围城战几乎彻底掏空了北汉的全部家底,宋军撤军时又采取了移民迁居、釜底抽薪的策略,不断蚕食着北汉原本薄弱的经济基础,国家经济几乎到了经济崩溃的边缘,他们靠着宋军撤退时丢下的大量粮草、茶绢等军储物资接济,才勉强支持下去。

对北汉来讲,这是一场付出惨重代价的胜利,他们赢得了现在,却输掉了未来。

对宋朝来讲,讨伐战争的失利固然让赵匡胤乃至整个宋军脸上无光,损失也不可谓不大,但相对宋朝的综合国力和财富总量,这些损失只是九牛一毛而已,他们输掉了眼前的一战,却赢定了将来的对决。

用历史教科书的语言来说,这一战沉重打击了北汉国力,为今后彻底消灭这一对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年后的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五月,宋太宗赵光义亲征太原,攻灭了北汉。那个时候,赵匡胤已经长眠在中原大地之下,他终究没能看到真正胜利的那一天。

亲征北汉失利只是赵匡胤统一事业中的一段小插曲,并不能阻止整个统一大业的进程,但这次失利却从反面验证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赵匡胤不是一个顽固偏执到家的人,他知道碰了南墙是要回头的,所以他选择了重回“先南后北,先易后难”既定战略轨道上来。

经过近两年的休整之后,赵匡胤将下一个进攻目标锁定在了南汉。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5 17:10:12 +0800 CST  
【知识拓展】太原历史概述

逮至北魏建国,势力南下。皇始元年(三九六年)北魏创国之帝,“拓跋珪率大军四十万攻后燕”,兵临太原,“乘阳曲西山临而攻,”先夺阳曲,继取晋阳,再得整个太原郡,短短数日后燕的并州全属北魏。北魏袭前朝旧制,仍置太原郡,郡治晋阳县,隶并州辖。

北魏宣武帝临位后(五OO年),国势日趋颓衰。秀容部(今岚县一带)酋长尔朱荣以武力盘踞太原,自称“太原王”,操纵北魏大权。自尔朱荣之后,北朝许多军事将领,都把太原作为他们实现自己野心的根据地。

永安三年(五三O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计杀洛阳。二年后,汉化的鲜卑人高欢消灭了盘踞晋阳的尔朱荣残余势力,以“晋阳地四塞”,建大丞相府,操纵北魏朝廷,重演尔朱荣故伎,太原实际上成为北魏的决策中心,史称“霸府”。

永熙三年(五三四年),高欢另立元善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因东魏实权由高欢控制,欢又踞晋阳,所以当时人们又称晋阳为“别都”。

天保元年(五五O年),高欢的次子高洋取代东魏,自立国号,史称“北齐”。北齐改并州大丞相府为并州尚书省,改太原郡治晋阳县名为龙山县,另置“晋阳县于汾水之东”。北齐都虽为邺,但龙山(原晋阳)始终保持着“别都”的位置,高氏每个皇帝几乎年年往来于龙山、邺城之间。文宣皇帝高洋、孝昭帝高演都死在晋阳宫,而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后主高纬,都是在晋阳宫登帝位。仅此一斑,足见晋阳在北齐一代中的政治地位。

北齐几个皇帝,都以好大喜功,喜声色犬马、穷奢极欲而昭著。据史书载,高欢时修建的晋阳宫,高纬修建的大明殿,高恒修建的十二院,规模之大,超过邺城皇宫。闻名中外的天龙山石窟,名著一时的开化寺大佛都完成于此时。

唐代的著名诗人李商隐在追溯北齐灭亡的二首诗中有力地讥讽了北齐后主高纬: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刀机,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北齐王朝从始创至建德六年(五七七年)二月亡于北周仅二十七年。北周灭北齐后,废并州尚书省,置并州总管府,总管府下设太原郡,郡治龙山。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6 13:05:32 +0800 CST  
【知识拓展】太原历史概述

三、隋唐五代时期

隋开皇元年(五八一年),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废郡制,改州制,太原郡改为并州。是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突厥部族雄踞北方,窥视中原,威胁隋王朝北境。为防御突厥南侵,杨坚视龙山县为“北门锁钥”,封其子杨广为晋王,带重兵驻镇龙山。开皇九年(五八九年)废龙山县名,复用晋阳旧称。

晋王杨广把晋阳城看为他的“发祥”之地,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在高欢所建的晋阳宫外,筑起高四丈,周七里的城墙,取名“新城”。并于开皇十四年在新城之西建高四丈,周八里的“仓城”。他登基之后,废并州,复置太原郡。在晋阳城新建“晋阳宫”,在汾水源头辟建“汾阳宫”,开筑“天门关栈道”勾通晋阳与静乐、宁武的交通,供他到“汾阳宫”寻欢作乐。他的这些倒行逆施,逼得太原人民铤而走险,纷纷起义。

甄翟儿领导的起义军,频繁地在太原地区打击隋军。太原杨世洛也率众万余,重创隋军。杨广深恐起义军捣毁他的太原巢穴,委派大将李渊留守太原作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镇压农民起义。而李渊却与次子李世民以及晋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以晋阳为根据地,乘机开仓以赈饥民,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兼并农民起义军,扩大实力,以图义举。

大业十三年(六一七年)七月,李渊父子,誓师晋阳城外唐叔虞祠前,兵发太原,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短短四个月连克晋州、绛州、龙门,跨过黄河,夺取长安,取代了隋王朝。因李氏父子起兵时曾祈于唐叔虞祠,并以晋阳得天下,而晋阳有唐墟之称,传为唐叔虞封地,遂立国号为唐。

这一点,在唐太宗亲自撰写的“晋祠铭并序”碑中记载得非常清楚:

克昌洪业,实赖神功。

也如初唐诗人王昌龄“驾兴河东”一诗所述:

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开唐天业盛,入浦圣恩浓。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6 13:56:00 +0800 CST  
【知识拓展】太原历史概述

唐代的太原,可谓太原古代史上的“黄金时代”。因为李氏唐朝“发迹”于晋阳,视太原为其龙兴之地,加之太原为初唐北疆重镇,地势险峻,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当时防御突厥南下侵扰唐室的必由门户。所以,唐代历位皇帝都特别重视这个城市,委重兵亲信镇守。

唐武德元年(六一八年),高祖李渊封其四子元吉为齐公,作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都督十五郡诸军事。武德二年李渊深恐晋阳有失,又遣殿内监窦诞、右卫将军宇文歆去晋阳与元吉共守北疆。这年四月马邑豪酋刘武周率众扰太原,九月困晋阳。李元吉弃城而奔命长安,晋阳土豪薛深开城献晋阳。刘武周得晋阳后长驱直下,势如破竹,陷晋州(今临汾),拔绛州(今新绛),克龙门(今河津),叩新建唐室之门,关中震骇。李渊若惊弓之鸟,敕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

李世民看到,如若不收复晋阳,不仅难得天下,已得唐祚也有危亡之虞。遂上表:“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富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武周,克复汾、晋”。高祖武德三年(六二O年),秦王李世民经浴血奋战,复克晋阳。新建的唐朝,渡过了第一次危机。

此后,唐室愈重视太原。李世民登基后,对太原建置先行调整,设太原大都督府,从政权建设上巩固太原,并派其心腹之臣李勣为并州长史,镇守晋阳。李勣到晋阳后,拓建晋阳城,并在汾河之东新建东城,与晋阳隔河相望,增强了防御能力。

贞观十九年(六四五年)李世民又亲临太原,长期居住,撰写了“晋祠铭并序”,希望唐祚得到神灵的保佑:

万代千龄,芳猷永嗣。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7 08:22:52 +0800 CST  
【知识拓展】太原历史概述

武则天登帝位后,认为太原是唐祚开创之地,倍加重视。天授元年(六九O年)颁诏:“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为太原府”,“太原晋阳县为赤县,诸县为畿,县官吏品第,视京、河南府”。这样,太原始有“北都”之称,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地位相仿堪称“三都”。

武氏认为,唐之太原犹如商汤之亳,周文之歧, 在置北都诏中曰:⑤

以神武圣德,应天授命,龙跃晋阳,凤翔太原。建万代之模,为亿兆之主。犹成汤之居亳,有周之兴歧。……昔尧理唐郊,武建丹陵之地;汉居洛邑,更表南阳之都。今王业所兴、宫室犹在,列于边郡,情所未安。

这段文字,当然也是太原为北都之缘由。帝王的重视,必然引起地方官的重视,武则天在位时,太原地方长官长史崔神庆,大兴土木,筑桥于汾河之上,并在桥上建连城,勾通晋阳城和汾东城,史称“太原三城”。

唐代全盛时期,太原既为军事重镇,又为文化发达,商业兴旺,风景宜人的大都会之一。我国的伟大诗人,号称“诗仙”的李白,也慕太原之名,两次来到晋阳,并写下了赞美晋祠的名句:

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

唐明皇李隆基也曾来太原察视,以缅怀祖辈创业之地,并写下“过晋阳宫”的诗篇:
缅想封唐处,实维建国初。
俯察伊晋野,仰视乃参虚。
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7 08:23:41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