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其实,在对北汉的这次攻势中赵匡胤也不是毫无收获,至少他收获了一个超级卧底。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赵匡胤在对北汉发动进攻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劝降的努力,他派出使者来到太原,准备劝谕对方认清形势,顺天应时,主动归附。

当然,单纯的说教是没有用处的,不来点实惠的谁都不会轻易投降,所以宋朝的使者还带了四十多份特殊的礼物,准备送给北汉皇帝和他的文武大臣们。

这四十多份礼物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四十多道封官许愿的诏书,大宋皇帝郑重承诺,只要刘继元主动归顺,朝廷绝不与他为难,而且还会授给他“平卢节度使”的封号,还让你做一方藩镇。

另外,北汉朝廷的其他高级官员比如宰相郭无为、枢密使马峰等也都会赏以节度使、团练使、刺史等之类的高官,照样还可以当大宋朝的公务员。

实际上,赵匡胤在下达这些封官诏书的时候,并没有抱什么期望,这种以高官厚爵“利诱”的手段主要还是为了配合军事行动的“威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又打又拉。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负责接待大宋使者来访的正是北汉宰相郭无为。这位老兄正在为如何应对刘继元对自己的怀疑发愁,见了大宋使者带来的封官诏书,他顿时眼前一亮,心里又打起了新算盘。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3 17:12:35 +0800 CST  
【更新】

郭无为心想,眼前宋军部队正在围城,太原岌岌可危,万一城池失守,北汉沦亡,他刘继元负隅顽抗,到最后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地,说不定还连累自己也丢了性命。现在大宋皇帝送来了诏书,相当于给自己打开了一条全新的出路啊!

如果自己能够顺势而为,力劝刘继元主动归顺,帮助大宋收复河东之地,那我郭无为可算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到时候赵匡胤一高兴,别说是节度使,说不定大宋朝的宰相宝座也能挪到自己屁股底下。

怀着对前途未来的无限憧憬,郭无为立刻行动起来。为了不让其他人与自己抢功分劳,他把其他四十多道诏书全都藏好,只把送给刘继元的诏书交上了上去,然后趁着宋军攻势最猛的时候,抓住机会向刘继元建言归降大宋。

郭无为充分发挥了自己能言善辩的口才特长,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形势,对比实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劲了浑身解数,务求让刘继元乖乖就范。

但让他实在想不到的是,任凭他费尽唇舌,皇帝刘继元偏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发誓要与大宋对抗到底,他坚信契丹一定会发兵来救援,明确表示坚决不投降,朝廷中那些大臣们也都主张坚守待援。

无奈之下,郭无为只好暂时平静下来,准备再次找机会说服刘继元。同时,为了向大宋方面示好,郭无为还主动帮助宋朝间谍惠璘掩藏真正身份,准备关键时刻让这位间谍为自己向宋朝做个人证,证明他确实有归顺之意,也有暗中相助之功。

算盘精到这种程度,郭无为的老谋深算真是当之无愧。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4 19:43:26 +0800 CST  

就这样,这位北汉的二把手,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荣华富贵,摇身一变成了大宋的超级卧底,只是这个算盘打尽的卧底到最后也没能实现自己荣华富贵的愿望。

郭无为一直没有放弃和平解决大宋和北汉冲突的努力,但他的工作却没有收到什么实际成效,问题的关键在于刘继元对赵匡胤封官许愿的那套伎俩很不感冒:我好好的一个皇帝不当,何必要自降身份,去当你宋朝的一个小小的节度使呢?

而当李继勋部进攻太原城受阻,无功而返之后,战场得意的刘继元对大宋的态度变得更加强硬,顽抗到底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摆明了要和宋朝拼个你死我活:赵匡胤,让我乖乖归顺?那是你的痴心妄想罢了!

北汉这种强硬的态度和挑衅的姿态让赵匡胤十分恼火,这些年我大宋平二李,收荆湖,取后蜀,哪一次不是势如破竹,无往不利?你一个小小的北汉,弹丸之地,要钱没钱,要兵没兵,竟然让我战无不胜的大宋铁军铩羽而归,实在不啻为一种耻辱。不出这口恶气,不给你刘继元点颜色瞧瞧,我赵匡胤脸面何在?大宋朝颜面何在?

来吧刘继元,准备好受死吧!我要让你领教领教我赵匡胤和大宋朝的真正实力!

开宝二年二月十一日,宋太祖赵匡胤下诏亲征北汉。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4 19:46:33 +0800 CST  

赵匡胤命开封府尹赵光义为东京留守,枢密副使沈伦为大内都部署,负责管理京城大内事宜,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同时任命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建雄节度使赵赞为马步军都虞侯,率领先锋先赴太原。

在此之前,宣徽南院使曹彬、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已分率兵马前往太原,赵匡胤自己则亲率大军主力从汴京出发,宰相赵普等朝廷高官也都随军出征,襄赞军务。

此次北伐声势之大,规模之盛,投入兵力之多,是历次征战所没有过的,特别是皇帝御驾亲征,充分证明了赵匡胤对此次北伐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因为自从平定二李叛乱以后,赵匡胤就再也没有亲征过,此次北伐他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

当然,对于这次北伐的行动,即使在宋朝内部也是有不同意见的。朝廷的很多官员都劝赵匡胤要谨慎考虑,不能贸然发兵,就连一向坚决拥护皇帝英明决策的赵普也对这一决定不以为然,但赵匡胤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后来的史学家一般都会据此认定,赵匡胤的这次北伐行动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决策失误,它违背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既定战略方针,注定不会成功。

这种观点实在有些马后炮的嫌疑。亲征北汉的决定固然有着些许意气用事、恼羞成怒的成分,但赵匡胤绝不是一个头脑发热,感情冲动起来就不计后果、蛮干胡来的人。再说首次进攻北汉失利已经是几个月前的事情了,就算是当时怒不可遏制,现在也早应该冷静下来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4 19:48:26 +0800 CST  
【更新】

在我看来,赵匡胤之所以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主要还是出于他对形势的判断和对既定战略方针的理解,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既定战略方针并不是一盘僵化不变的棋局或者一条循规蹈矩的路线,完全可以根据天下形势、敌我力量对比等因素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现在,赵匡胤就做出了他对形势的判断,他认为眼下的北汉短短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政治上国内形势动乱,君臣关系貌合神离,经济上国力衰弱,百姓贫瘠,军事上兵微将寡,无险可守,正是大宋北伐的最佳时机,只要自己亲率大军压境,围城强攻,灭亡北汉只是时间上的早晚问题。

赵匡胤的信心并不是盲目乐观,他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事实上他在此次北伐的战略战术方面都进行了周密部署,特别是在对付契丹的援兵上更是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赵匡胤深知,自己此次大举出师,契丹必定全力来援。攻打北汉的胜负,能否阻挡契丹的援军才是决定性因素。换言之,宋军的十分力气最少要有一半要用在对付契丹上,去年李继勋首次进攻北汉就是因为忌惮契丹援军才导致无功而返。

再往前追溯几年,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初乘高平大捷之势兵临太原城下,也是因为狙击契丹援军失利而功亏一篑,而那场战争正是赵匡胤亲身经历过的,他自然知晓其中的利害。

根据经验和形势分析,赵匡胤判断契丹援军必定由镇州、定州一带进攻,因为镇、定二州地处契丹与大宋边境地带,又位于开阔的平原地区,对宋军无险可守,却有利于契丹骑兵奔袭作战,乃是南下进攻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5 17:05:37 +0800 CST  

赵匡胤把阻击河北方向契丹援军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将领彰德军节度使韩重斌。同时,为了防备契丹分兵由山西方向来攻,赵匡胤又任命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石岭关位于今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北),屯兵阳曲(今山西阳曲县,属太原市),以备契丹。

完成了对阻击契丹援军的部署之后,赵匡胤得到了前军顺利进兵的好消息,李继勋所部一路几乎未遭遇任何抵抗,就取得了战略要地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进而直抵太原城下,并与曹彬、党进所部汇合,将太原城团团围住,开始了大举进攻。

北汉一如既往地进行了顽强抵抗。自从第一次和宋军交手,把宋军逼退以后,刘继元的自信心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在他看来,传得神乎其神的宋军似乎也没什么了不起,何况自己有干爹契丹的强力支援,消灭大宋虽说遥不可及,但守我刘氏疆土还是不成问题的。

正因为出于这种考虑,在外面的攻城战斗进行地如火如荼之时,刘继元居然还是气定神闲(至少表面上如此),甚至在宫内摆起了酒宴,要求群臣都要参加。

刘继元的心理素质还没有达到传说中“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他设宴也不是为了犒劳激励文武大臣誓死守城,而是为了招待来自契丹的使者。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5 17:09:37 +0800 CST  

这位使者名叫韩知范,是契丹皇帝派来册命刘继元为帝的特派员。按照双方所签协定,北汉作为契丹的附属国,皇帝即位是要受契丹皇帝的册立之后才有法律效力的,所以刘继元才对使者恭敬有加,亲自设宴招待。

只不过在这种大兵压境,铁壁围城的环境下,宫内却大摆筵席,这种反差实在是是太过强烈,参加宴席的文武大臣们根本没有放松下来吃菜喝酒,觥筹交错的心思,而群臣之中最不安的,自然又是那位宰相郭无为。

郭无为看到刘继元顽抗到底的样子,心里早把他的祖宗八辈骂了不知多少遍,他没有想到这位自己当初认为“易于控制”的年轻人竟然如此顽固透顶,不识时务:你这样不顾后果,负隅顽抗,死了就死了,我郭无为可不能陪着你一起死。

情急之下,郭宰相也顾不上体面,就在招待契丹使者的宴席上,公然表演出了一出苦肉计。

宴会之上,本来好好坐着的郭宰相不知道怎么地,当着全体与会人员的面,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哭声十分悲痛。

为了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郭无为一边哭,一边从腰间解下佩戴的宝剑,做出一副抹脖子自杀的姿态。

刘继元一看这阵势,着实吓了一跳,他赶紧疾步跑下台阶,亲自制止了一幕自杀惨剧的发生,然后领着部下郭无为坐在自己身边,关切地询问:宰相大人您这是遇到啥想不开的事情了,竟然要如此痛不欲生,以至于要当着众人的面持剑自杀?

郭无为强忍悲痛,抹了一把眼泪,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沉痛地说道:奈何以孤城抗百万之师乎?

这意思是说皇上您为何如此顽固,非要抵抗大宋朝的百万大军?咱们孤城一座,肯定是挡不住对方的,还不如主动投降了呢!

刘继元不是傻瓜,他一听郭无为这番话,就明白了这位宰相原来又是劝自己投降那套陈词滥调。可恨的是,这个老道士竟然在如此重要场合,散播敌强我弱、动摇军心的论调,实在是太过可恶,心里十分不痛快,干脆不再理他。

苦肉计被人识破,郭无为的如意算盘再次落了空。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5 17:15:28 +0800 CST  
【更新】 第五十四章 刘继元的抵抗

围城之战进行了半个多月,攻守双方多有伤亡。宋军虽然兵多将广,士气高涨,把城内的北汉守军压制地抬不起头来,却像在踢一场足球比赛一样,得势不得分,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太原城依然固若金汤。

此时的宋太祖赵匡胤并不在前线指挥战斗,他一直驻跸在潞州城,稳坐后方,进行遥控指挥,但随着战事的推进,宋军攻城不利,赵匡胤也坐不住了,他决定亲往前线指挥战斗,亲自去会一会刘继元,啃下太原这个硬骨头。

六天后的三月三十一日,太祖的车驾抵达太原城南,李继勋、曹彬等将领们悉数前来参拜。

赵匡胤身穿铠甲,乘坐战马,亲自检阅攻城部队,鼓励三军将士奋力攻城,剿灭北汉,再立战功。

宋军将士看到皇帝亲临前线,亲自慰问,倍受鼓舞,高呼万岁之声震耳欲聋,响传数里,气遏行云。

赵匡胤的到来标志着太原攻坚战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全面升级阶段。

赵匡胤绕着太原城巡视一周,勘查了一遍地势,重新对包围太原的兵力进行了调整和部署,他命李继勋驻军城南,赵赞驻军城西,曹彬在城北安营,党进则于城东扎寨。
随后赵匡胤又征调太原附近的数万丁夫,指挥他们在太原城下筑起了长连城。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7 16:55:16 +0800 CST  

所谓长连城,通俗的说就是在城池的外围再筑起一面城墙,用于缩短攻城一方与守城一方的高低差距,方便攻城将士发动进攻。然后,又命人在汾河上建立起了建起了一座新桥,以便军队调遣和兵器粮草的运输转送。

在皇帝的亲临指挥下,宋军进攻势头更加猛烈。赵匡胤车驾所到之处,宋军就掀起一股进攻高潮,他们不顾城头上源源不断的滚木、礌石和满天箭矢,拼命地向城池发起攻击,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毫不退缩,踩着战友的尸体继续进攻,战火之惨烈,非笔墨所能形容。

在如此强大的攻势下,太原城内的北汉守军也杀红了眼,他们不但坚守不降,甚至还多次派出名将刘继业率领骑兵出城,偷袭围城的宋军营寨。还好宋军阵型严整,加上警惕性很高,才没吃了大亏,但西寨主帅赵赞还是被箭矢所伤,险些丧命。

如果你没听说过北汉这位名将刘继业的大名,倒也不算奇怪,因为他的名字虽然叫刘继业,原本却并不姓刘,也不叫继业。他的本名叫杨重勋,因为受到北汉皇帝刘承钧的器重才被赐姓刘,改名继业,成了跟刘继恩、刘继元同一辈分,也就是刘承钧的儿子辈。

虽说刘继业的年龄比作为“父辈”刘承钧小不了几岁,不过这在当时倒算不上什么丢人的事情,反而是一种荣耀。在五代十国,被收为养子、义子、假子(俗称干儿子)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是以义子的身份,抢了皇帝亲儿子的继承权,取得皇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7 17:09:04 +0800 CST  

刘继业的本名杨重勋也不怎么为人所知。不过,若干年后,他将投靠原本的敌人宋朝,恢复杨姓,另起单名一个“业”字,他本人被后人称为“杨令公”,他和他的后人则一起被称为“杨家将”。

现在的刘继业还没有成为大名鼎鼎的第一代杨家将,但已经是北汉的第一名将兼悍将了,但就是这位猛将兄在宋军面前也有过狼狈不堪的经历。

上次偷袭宋军得手后,没过几天刘继业又故技重施,率领数百精骑再次突袭宋军的东寨,这次他可没有上次偷袭西营,重伤宋军主帅赵赞的运气了,因为他遇到了一名比他更猛的将领——党进。

刘继业率骑兵来攻时,党进来不及整顿军队列阵迎击,干脆自己亲自上阵,带领几名骑兵直接跟对方干上了。

所谓强中自有强中手,刘继业这次遇到比自己更猛的党进,也不敢冒然接战,他担心自己万一被对方缠住就脱不了身。

好汉不吃眼前亏,刘继业见势不好,赶紧掉头就跑,党进也很执着,在后面穷追不舍,追得刘继业一直跑到了护城河边,藏到壕沟之中,才算躲过了一劫。

北汉军看到主帅被人在后面追着跑,赶紧派兵出城接应,才把党进等人逼退,然后从城头放下绳子,把狼狈不堪的刘继业给拉了上去。

自从这次吃亏之后,刘继业彻底老实了,再也不敢随便带兵出城搞偷袭了,他虽然号称无敌,这次却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还是老老实实呆在城内守城吧!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7 17:15:06 +0800 CST  
【更新】

党进一个人的英勇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事的走向。从二月中旬算起,宋军攻城已经整整两个月,宋军卯足了劲进攻,北汉拼了命地防守,双方伤亡甚多,战况十分惨烈,局面却始终处于僵持状态。这种状态如果持续下去,对攻城一方的士气是十分不利的。

在太原战局僵持不下的时候,另一个战场却传来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宋军石岭关部署何继筠在阳曲(今属山西)大败契丹的西路援军,斩首千余级,擒获契丹武州刺史王彦符。另一路打援部队,北路都部署韩重贇也不示弱,他率军列阵于太原北面的嘉山(今河北定县西),与契丹东路援军正打了个照面,双方甫一接战,契丹就准备撤退,韩重贇挥师追袭,大破敌军,擒其大小将领三十余人。

听到两路打援胜利的消息,赵匡胤十分兴奋。他知道北汉之所以能如此坚守太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望契丹援军的到来,为了彻底瓦解北汉守军士气,赵匡胤命人及时向城内通报了这两个好消息,还把俘获的契丹将领拉到城下示众,现身说法。

这两个消息对北汉来讲是不折不扣的坏消息,城内守军士气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太原外围的宪州(今山西娄烦)等城也抵抗不住,纷纷主动归降。

虽然刘继元像茅房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依旧没有放弃抵抗,但北汉的文武大臣都已经打起了退堂鼓,尤其是心里有鬼的郭无为,已经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却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劝服刘继元投降。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8 20:33:55 +0800 CST  

大宋皇帝赵匡胤都已经御驾亲征,对太原城志在必得,按照目前这个形势发展下去,太原城朝不保夕,城破人亡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万一自己不能借此机会为大宋的统一事业做点贡献,那将来的荣华富贵就可能打水漂了。

经过一番慎重的谋划,郭无为同志决定,为了自己的光明前途破釜沉舟,冒险一搏。

太原围城战激战正酣,郭无为同志一反常态,十分坚决地向北汉皇帝刘继元请战,表示自己愿意率领敢死队夜袭宋军营寨,为围困重重的太原城打开一个缺口。

听到这个请求,刘继元真的震惊了。这个郭大宰相前几天还寻死觅活的劝自己投降,怎么今天就主动要求领兵出战了呢?这态度的转变咋就这么快呢?莫不成受了什么严重刺激,脑子出毛病了不成?

情势危急之下,刘继元也没有细想,连郭宰相这样的铁杆投降派都主动请缨抗战,总归是件好事。于是,他亲自挑选了一千多名精锐敢死队员,交给了郭无为,然后又亲自登上太原城门为这帮勇敢的壮士们壮行。

在刘继元看来,这只敢死队寄托了他的期望,太原城的生死存亡就要看郭大宰相此次行动的成败了。

可惜的是,这一次刘继元同志注定要失望了。相对郭无为的老谋深算,他实在是很幼稚很天真。郭无为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的心中只有自己的荣华富贵,唯独没有北汉的生死存亡,他之所以主动请战,是因为不愿意呆在太原城内坐以待毙,为北汉捐躯,他想借率兵劫营之名,行投降宋军之实,以此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前途。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8 20:36:26 +0800 CST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郭无为一心“弃暗投明”,却偏偏找不到方向,因为老天爷似乎也看不惯他这种吃里扒外的行为,就在郭无为率军出城的当天晚上,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雨。

这种下雨的天气可以说是奇兵袭营的好机会,因为对方往往会放松警惕,但对北汉敢死队来说却恰恰相反,漆黑的夜色中,大雨滂沱,道路泥泞,人和马都寸步难行。

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副将刘继业的战马跌伤了脚,无法继续前进,他所率领的部队也打了退堂鼓,先撤回了太原城内。另一位副将郭守斌在夜雨茫茫中迷了路,跟郭无为率领的主力失去了联络,自己在哪里都搞不清楚,最后只剩下郭无为一支人马在夜雨中继续艰难前进。

郭无为倒并不着急,他本来就觉得刘继业和郭守斌是刘继元派来监视自己的耳目,碍了自己的手脚,现在没了这两位副将在身边,自己反而可以放心大胆,堂而皇之地向大宋投诚。

但是他领兵转来转去,足足转了半个多时辰,却连一个宋军的影子都没找着,手下的这帮士兵却已经精疲力尽,怨声载道了。

无奈之下,郭无为只得老老实实返回太原城,弃暗投明的梦想彻底落空。照此看来,当叛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决心和毅力,还要问老天爷答不答应。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8 20:38:53 +0800 CST  
【更新】第五十五章 水淹太原

不停的大举进攻,不断的无功而返,这就是赵匡胤面临的局面。面对固若金汤的太原城,他似乎看到了刘继元向自己挑衅的表情:有本事你就打进来呀!

赵匡胤被彻底的激怒了,他决定使出最后一招杀手锏——水攻。好你个刘继元,既然如此负隅顽抗,就别怪我赵匡胤心狠手辣了!

说起水攻,也算是历史悠久的战术了。水攻和火攻齐名,同为借助自然力量攻击敌人的重要战术手段,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军事家们的智慧。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水攻战术,莫过于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导演的水淹七军了。

但从历史上看,与火攻相比,水攻在战争中的应用案例却少得可怜。这倒不是因为我国水资源缺乏,而是这一战术对地势和水文条件的要求很高,最起码攻击的目标附近一定要有河流,而且河流的地势要高于攻击的目标,而且是越高越好。只有充分利用这种高度差,才能使得水流的巨大冲击力量足以达到攻击甚至摧毁敌人的目标。

当然,这一点要求对赵匡胤来讲不是什么难题,太原城附近恰好就有一条大河,这条河流的名字叫汾河。

其实一开始,赵匡胤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条河流的存在,至少他没有想到过水攻这条战术。当初他刚刚抵达太原城时,曾经开会研究部署攻城战术,大多数将领都认为应该增加攻城兵力,只要人手足够多,人多力量大,不怕攻不下来。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9 21:15:17 +0800 CST  

但是一位叫陈承昭的将领却提出了不同建议,他还给皇帝买了个关子,说:“陛下您有百万雄兵就在左右,为何不用呢?”

听到这句话,赵匡胤怔了一怔,他还真不明白这位将领所说的百万雄兵到底在哪里。

看到皇帝不明就里,陈承昭伸出马鞭指向了一个目标。

当赵匡胤顺着他的马鞭,看到那个目标时,也禁不住会意的大笑起来,陈承昭所指的正是汾河。

得到了“百万雄兵”的赵匡胤立刻命令陈承昭在太原城北监工修筑河堤,雍堵河水,以备不时之需。

赵匡胤并不想动用水攻这个“秘密武器”,因为水攻的目标并不是安扎在野外旷地的敌人军营,而是太原城,一旦河水冲垮城墙,涌入城内,太原城内无辜的百姓也会跟着遭殃,这与他平素爱民如子的作风完全背道而驰,如果不是逼不得已,是绝对不会动用的。

但是,现在的形势就到了逼不得已的时候。北汉的负隅顽抗已经让一向冷静沉稳的赵匡胤有些失去理智,为了攻克这座顽固到极点的城池,他决定放手一搏。

五月初八,赵匡胤亲临太原城北,下达了决水攻城的命令。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9 21:16:32 +0800 CST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号炮震响,汾河大堤突然崩裂,拦蓄已久、水位陡增的汾河水汹涌激荡,波浪翻卷,携着惊心动魄的呼啸向太原城奔泻而来。

城外的护城河很快被大水灌满,水势沿着城墙以惊人的速度上涨,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水流突然遇到城墙的阻挡,一下子掀起高高的浪头,以千钧之力狠狠地砸在城墙之上。

汹涌的河水很快把城池外围变成了一片汪洋的水乡泽国,太原城成了几乎被淹没在这片大水中的一座孤岛,岌岌可危,看似随时都可能崩塌。

然而,几天过去后,想象之中城塌墙垮的场面却并没有出现,太原城依然屹立不倒。

由此来看,太原城墙的厚度和强度还是十分值得信赖的,承包城墙工程的包工头应该没有偷工减料,比起现代的“楼脆脆”、“桥糊糊”等著名豆腐渣工程,质量还是要可靠的多。

最后一招杀手锏仍然无功而返,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好下令诸军继续攻城。

可现在大水围城,云梯之类的攻城器具是没办法用了,看着一片汪洋的大水,赵匡胤突然灵机一动,命令水军上阵,向城头发动进攻。

于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罕见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宋军将士驾着无数轻舟小船,在城外的水面上纵横驰骋,往来冲突。他们有的不顾城头射来的乱箭,冲向城门放火焚烧,有的载着强弓劲弩,向对方展开齐射。

守城的北汉军队也不甘示弱,各类远近程武器纷纷上阵,向攻城的宋军部队展开齐射,双方你来我往,战况空前激烈。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19 21:17:38 +0800 CST  
【知识拓展】历史上的水攻战例

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使用火攻的著名战例显然要多于使用水攻,但在攻城战中,水攻的战例则更要多于火攻,现将收集到的有关水攻战例转载介绍如下:

注:只有基本介绍,没有详细内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资料。

序号
朝代(公元年)
水 攻 概 况

1
春秋(前685)
楚国侵犯宋国、郑国,“要宋田, 夹塞两川, 使水不得东流。”齐桓公出兵干涉, 要求楚国拆除水坝。[32]

2
春秋(前657)

“阳谷之会”盟约中有“无障谷”一条, 表明不允许在河道上建水坝进行水攻。[88]

3
春秋(前651)
“葵丘之会”盟约中亦有“毋雍(壅)泉”的规定, 亦表明不允许在河道上建水坝进行水攻。[89]

4
春秋(前512)
“冬十二月吴子执锺吾子, 遂伐徐(城), 防山以水之, 己卯灭徐。”[37]、[38]

5
春秋(前500)
吴王阖闾“通漳水灌纪南入赤湖, 进灌郢城, 遂破楚。”[39]、[40]

6
战国(前454)
智伯久攻晋阳(今太原西南之晋源镇)不下, 于是在晋水上筑坝, 引水围困晋阳,“城不浸者三版”。 [41]、[42]、[43]、[44]

7
战国(前453)
魏桓子和韩康子与赵襄子的使者密谋, 决堤水灌智伯军, 两面夹击, 大败智伯军, 三家尽分晋国之地。[45]、[46]、[47]

8
战国(前359)
楚国伐魏, “楚师出河水, 以水长垣之外。”[48]

9
战国(前332)
“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 与其攻赵。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 齐魏之师乃去。”[49]、[50]

10
战国(前281)
“王再之卫车阳, 决河水伐魏氏。”[50]

未完待续……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0 12:18:36 +0800 CST  
【知识拓展】历史上的水攻战例

21
西晋(268)
西晋石苞在寿春听说吴兵进攻, “乃筑垒遏水以自固”。[61]

22
西晋(272)
吴西陵督步阐兵叛降晋, 镇军大将军陆抗遣大军讨伐, 筑严围围困步阐。令守将张咸“作大堰, 遏水渐积平土, 以绝寇叛”。[62]

23
东晋(328)
刘曜攻石生, 决千金堨, 至十二月, 曜败, 城未破。[37]

24
东晋(384)
暮容垂攻符丕引漳水灌城, 不没者尺余, 翟斌决
堤水溃, 城不拔。[37]、[78]、[87]

25
南朝(421)
沮渠蒙逊攻李恂, 三面起堤引(党河)水灌城, 城降。[37]

26
南朝(423)
宋军据守虎牢城, 魏军久日攻城不下, “而城内乏水, 悬绠汲河”[96]。魏军绝其汲路, 又穿地道以夺其井, 使宋军重以饥疫, 终因绝水受擒。[31]

27
南朝(428)
河西王蒙逊率兵攻乐都, 相国元基率三千骑兵救援, 入城后, 河西兵至, 先克城外, 后“绝其水道, 城
中饥渴, 死者大半”。[63]

28
南朝(480)
魏遣刘昶攻袭寿春, 齐预州刺史垣崇祖以水扼敌, “于城西北立堰塞肥水, 堰北起小城, 使数千人守之。”[64]

29
南朝(505)
梁将韦睿领兵伐魏, 便曾筑堰施水灌合肥, 因堰水势盛, 韦睿的斗舰“高于合肥城等, 四面临之……堰水又满, 魏救兵无所用。”合肥终被攻溃。[65]

30
南朝(514)
梁武帝在淮水荆山筑堰, 以灌魏占寿阳。堰成即溃。又在浮山筑堰, 寿阳淹。后堰溃, 死数万人。[66]、[88]、[89]、[90]、[91]、[92]

未完待续……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0 12:42:31 +0800 CST  

【知识拓展】历史上的水攻战例

序号
朝代(公元年)
水 攻 概 况

31
南朝(525)
梁堰淮水, 至次年七月, 淮堰水盛, 寿阳几没, 后降。[37]

32
南朝(527)
“明师次吕梁十八里作寒山堰, 以灌彭城(今徐洲), 水及于堞, 不没者三版”。 [37]、[81]、[82]

33
南朝(528)
梁曹义宗堰湍水灌魏荆州, 不没者数版, 城未陷。此城即穰城, 今河南邓县。[37]

34
南朝(535)
东魏娄昭攻樊子鹄, 久不下, 以(洙)水灌城, 城降。此城即瑕丘, 今山东兖州西。[37]

35
南朝(536)
西魏攻曹泥, 引(黄河)水灌城, 不没者四尺。泥走东魏。该城即灵州, 今宁夏灵武东南。[37]

36
南朝(547)
梁萧渊明攻东魏, 去城十八里断泗水立寒山堰灌彭城。作堰二十四日成, 去乘水攻城, 为魏援兵所败。[37]、[83]、[84]

37
北朝(550)
东魏攻西魏王思政于颍水, “起堰引洧水以灌城”。该城即长社, 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85]、[86]

38
南朝(562)
陈侯安都攻留异, 因山垄之势作堰。引船入库攻城。[37]

39
南朝(568)
陈湘州刺史吴明彻引长江水灌梁主所守江陵, 使“梁主出屯纪南(江陵西北)以避之”。 [37]、[67]

40
南朝(570)
陈司空章昭达破安蜀城后下江陵。章决江灌江陵。[37]、[68]、[69]

未完待续……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0 13:55:38 +0800 CST  
【知识拓展】历史上的水攻战例

序号
朝代(公元年)
水 攻 概 况

41
南朝(573)
陈吴明彻攻北齐, 堰肥水灌城, 城中死者十六、七。拔其城。[37]

42
南朝(577)
陈宣帝命都督吴明彻北侵, 军至吕梁, 与周激战, 堰清水灌城, 列舰攻城不下。次年决堰冲周人铁木封锁, 以便退军。众军溃败, 吴被擒。[37]、[70]

43
南朝(580)
王谦将达奚惎攻周城, 堰(嘉陵)江水灌城, 凡四十日, 不拔, 败退。[37]

44
唐(759)
郭子仪围叛将安庆绪于邺城, “筑垒再重, 穿堑三重”, 并“雍漳水灌之”。[71]

45
五代(907~
912
梁太祖遣丁会领兵攻宿州, 刺史张筠坚守, “丁会乃率众于州东筑堰雍汴水以浸城, 筠乃降”。[72]

46
五代(918)
梁将谢彦章率众数万来追杨刘, 筑垒以自固。又决河水, 弥漫数里, 以限帝军。[73]

47
五代(923)
段疑“自酸枣决河水东注郓, 以隔绝唐军, 号护驾水”。郓在今山东境内。[74]

48
五代(955)
高保融又“自西山分江流五六里, 筑大堰”, 再开北海。[75]

49
★北宋(969) ★
★陈承昭“北引汾水灌(晋阳)城”, 又“决晋祠之水注之”, 即“壅汾晋二水灌其城”。[76]、[77]、[78] ★

50
南宋(1196)
襄阳守臣程九万于府东北二十里修筑邓城堰一座, “以防金兵冲突”。[79]

51
南宋(1207)
金兵攻襄阳失败后, 被荆鄂都统赵淳追击。金兵决汉水狙截追兵, 未成。[80]

52
南宋(1234)
蒙古军决开封城北二十里寸金淀(堤名)灌宋赵葵入汴之军。[37]

53
明(1372)
明大将冯胜攻打黑城 (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 久攻不下, 筑坝于弱水, 断绝黑城水源。守城军民最终因缺水全部困死。[1]、[2]、[3]、[4]、[5]

54
明(1642)
李自成起义军与明军总督孙传庭交战中互决黄河口, 河水自开封“溃北门入, 穿东南门出。注涡水。城中百万户皆没。”[94]、[31]

【知识拓展】完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4-11-20 14:12:18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