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雾,漫谈三国人物

感谢我说的你别信 、上古郡风 、过客0072014 、胡哥请我喝酒、Wczwcz555、浮云718、skyhawk_li、jqq1478、舜耕橄榄树、我爱迷宫、龙纹鞭影 、醉西方笑残阳 、柳城公子、狙爆楼下、readtodo、we123aa、qiongkun、文贻左2015 、zhou_xunyuji、伊古毕古 、u_95291275等网友的支持。再更一段。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3 21:25:04 +0800 CST  
以前还有一个张飞“白衣白甲”的故事,传说张飞要出兵为关羽报仇,于是,让手下范疆张达准备白衣白甲,结果被他二人听为百衣百甲,让张飞宽限几天,反被张飞痛打,并严令到时完不成任务军法从事,两人一想,反正都是死,还不如拼了,于是暗杀张飞后投降东吴。这个故事应该是杜撰的,只是为张飞的死做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已。从张飞的作风来看,他的死也是他咎由自取,这是他不把自己的下属当人看而带来的苦果。当然为什么张达﹑范强积怨已久,却偏偏爆发在马上出兵的节点呢?个人认为这其中也代表了军队中当时的一种思潮,那就是他们不看好刘备的东征能够取得好结果,所以也让这些人看到了可以摆脱魔鬼上司的机会来,至少可以放手一搏,还有成功的希望,最终这两人确实成功了。《三国演义》里写刘备虽然夷陵之战失败,但之前成功地给张飞报了仇,东吴将张飞的首级和两人献给刘备求和,张苞自仗利刀,将范疆、张达万剐凌迟,祭父之灵。当然这一段也是杜撰的,就像关羽显灵杀死吕蒙一样,都是老罗站在蜀汉的立场,站在桃园三杰的立场上给主人公的死做一个让读者少点悲伤的小说创作。回到刘备这里,临阵损失大将,给刘备的东征之行蒙上了一层阴影,刘备也是去了一名唯一可以称得上名将的将领,是他的前途更加不明朗了。
张飞的死也不可能阻挡住刘备出兵的脚步,刘备还是义无返顾地出发了。孙权听到这个消息,慌忙派使者传书来议和,对于孙权的求和,刘备的态度是:“先主盛怒不许,”那就是是刘备根本就不想谈和。不过从后来刘备的举动来看,个人觉得刘备也不是非要决一死战不可,蜀、吴跟也没有拼个鱼死网破的资本,刘备目的就是要教训一下孙权,拿回荆州,最好是一仗打疼孙权,让他乖乖交出荆州是最好的结局,
前文刘晔说的“用众以示其有余”意思就是要打就要大打,要一次把所有的家底亮出来,以在谈判桌上拿到合适的价码。放在现代政治中,这也是很有效的策略,其实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十五年前越战。理清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刘备在前线的军事行动为何如此诡异了。蜀自出军到败亡,整整用了一年;兵屯峡口,却有七八月之久。蜀军设连营立屯兵,却一直都没有试图强攻过。双方不欲大打,而倾向通过谈判解决问题,这可从战后的解决找到旁证。官渡一战曹操一直穷追猛打到河北,赤壁战后联军在江陵耗了一年,而夷陵之战后两边立即停战。不仅陆逊不追,作为失败者的刘备还写了封信来喊喊“吾将复东”的口号,而陆逊也只能以“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相告。显然,即使刘备不死,双方也不可能再次拼个鱼死网破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3 21:32:08 +0800 CST  
那既然如此,刘备为什么不同意孙权的求和要求呢?个人认为主要是孙权没有作任何的让步,却希望刘备退兵,这种求和方式大大激怒了刘备。对于孙权求和书的内容,史书上没有记载,不过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到一丝端倪。《三国志诸葛瑾传》记载:“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於小,未留意於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蹔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於反掌。”
诸葛瑾这段话应该代表了孙权的意思,从这段话来说,无非是讲了段大道理,却提不出半点和谈条件,显得极无诚意,故裴松之讥讽为“费辞之章”。诸葛瑾的意思其实和赵云表达的是一样的,虽然荆州被夺了,虽然关羽被杀了,但是曹丕才是真正的敌人,荆州一州能比得上天下都被曹魏所夺?关羽之死能比得上汉献帝被害吗?诸葛瑾就是这样反问刘备的,结论就是刘备应该分得清先后关系,应该去打曹魏才对。没有半点让步和实利,几句鬼话就想让刘备退兵,也怪不得刘备气了。
诸葛瑾这几句话也确实算得上是鬼话,孙权看到刘备是要动真格的了,立马就向“大汉公敌”“大奸贼”曹丕投降了,孙权派使臣向曹丕称臣,并归还了于禁。当然孙权此举明显是在忽悠曹丕,因为孙权的所谓称臣纯粹就是名义上的,没有割地、没有上贡,孙权除了名声上受损,实际上没有半点损失,孙权脸皮厚哪里会在乎这个,只要保证刘备打过来的时候曹魏不要在自己背后捅刀子就可以。
当孙权来降,朝臣都来向曹丕祝贺,只有谋臣刘晔说:“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刘晔这条计策是很高明的,他深知孙权此次投降的真正目的,所以这对于曹魏来说绝对是好机会,深得乘人之危之妙,趁着东吴和蜀汉决战,自己再在后面夹攻东吴,这样应该可以一战成功,免除后患,否则将来会后悔的。但他的建议并没有被曹丕接受。
曹丕不但接受了吴国送来的降书,还派太常邢贞拿着策书,拜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对于婉约诗人曹丕来说,他最希望的的是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于残酷的战争,他是非常不喜欢的,所以对于他来说,能不大就不打,所以现在孙权主动来降,曹丕求之不得,哪管他是真是假。曹丕缺乏一个政治家应该有的大局观,只是后来被孙权实在忽悠急了,才终于爆发出兵去打孙权,不过那时时机已过,曹丕的进攻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4 20:53:54 +0800 CST  
回复第2571楼, @qhayjf
关于他俩的记载《三国志》里是比较乱的,而且前后矛盾,《三国志?先主传》云:“杨奉、韩遅寇徐、扬间,先主邀击,尽斩之。”《先主传》以此事归入刘备徐州为吕布所夺,屯兵海西之时,则为建安元年,不过这时是刘备最困苦之时,刘备应该是没有余力来杀他俩的,记载是有点问题的。按《吕布传》所记载,“又云吕布取徐州,与袁术交恶,术联结杨奉、韩暹来犯。吕布用陈珪、陈登计,与杨、韩合纵攻术。”这表明建安二年的时候,杨、韩还活着,还伙同袁术和吕布干了一仗,结果被反被吕布收服。又有《吕布传》注引《九州春秋》,里面有吕布写给杨、韩的书信,可以作为旁证。
在《英雄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道出了刘备杀杨、韩二人的原因。“吕布令韩暹、杨奉取刘备地麦,以为军资。”整理一下事情应该是这样的: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春,袁术自称天子,派韩胤为使节,向盘踞徐州的吕布转达即将称帝的事情,同时想和吕布结成亲家。吕布听取沛相陈珪的意...
--------------------------
@喜迎洗脑日 3609楼 2014-10-24 22:13:18
突然倒退回七月了哦,触犯天条啦,哎
-----------------------------
怎么回事,刚才发了个贴,已经被封,看来还是小心一点,免得这个贴也被搞掉就不好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4 22:16:19 +0800 CST  
@p110000 3603楼 2014-10-24 08:48:32
刘备东征干了些什么,静待楼主
-----------------------------
下面会慢慢说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5 10:12:14 +0800 CST  
@我说的你别信 3620楼 2014-10-26 01:42:34
杂没更新
-----------------------------
唉,生病去看病了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6 10:36:00 +0800 CST  
孙权一手解决外交,另一手也在积极开始布局防御。孙权之前成立了武昌郡,下辖武昌、下雉、浔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八月,他又下令修筑武昌城。然后,孙权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镇守夷陵;以振威将军、固陵太守潘璋率军驻扎在秭归,李异、刘阿等将率军驻守巫山、巴山、兴山等地,构成第一道防御阵地;以安东中郎将孙桓驻守夷道,宋谦驻守枝江,庐江太守徐盛驻扎在当阳,构成第二道防线;以昭武将军朱然和偏将军韩当驻守江陵,南郡太守诸葛瑾驻守公安,建忠中郎将骆统驻守孱陵,平戎将军步骘率领交州义士一万从长沙前突至益阳,武陵都尉鲜于丹驻守武陵,以平虏将军周泰为汉中太守(遥领),驻守在荆州西北防线,构成第三道防线;在后方,孙权又将驻守柴桑的平南将军吕范调回建业,以裨将军朱桓接替周泰担任濡须都督与安东将军贺齐一起警戒长江江面,以防曹魏军队偷袭。
战事正式开始,以往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夷陵之战是一个以火致胜、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至少陆逊手下的兵力与刘备的兵力是持平的,甚至还稍强一些。这时蜀、吴两国的国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长江三峡成为两国之间的主要通道。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蛮夷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刘备这边开局比较顺利,刘备的军队单兵作战能力还是不错的,加之士气高涨,一时间锐不可当。孙权这边赶紧进行了部署,他命大都督陆逊,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五万人开赴前线,抵御蜀军。
刘备水路两路大军沿着三峡沿岸向东进军,当时的三峡风貌是怎样的呢?郦道元的《三峡》中是这么描述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从三峡全长七百里中看,两岸山都是相连的,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岭重重叠叠,连绵不断,把太阳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刘备的兵马也就是在这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穿行。
以东吴众将的想法来看,虽然刘备取得一些小胜,但他们也未必看得起刘备的实力,所以大部分的将领都认为应该对刘备的侵略军进行迎头痛击,这样的仗打得也是最爽快的,大家拼的就是纯粹的战场实力。当然这其实也是刘备想要的,刘备估计也没想自己能够拿下东吴全境,能够恢复到关羽败亡前的状况就基本满足了。现在是三国鼎立,刘备也害怕自己在动物战场消耗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最好一战就能打垮东吴的主力,让孙权知难而退,自动放弃荆州。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6 22:22:38 +0800 CST  
回复第3623楼,@Wczwcz555

楼主注意身,祝早日康复。

--------------------------

谢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7 19:47:13 +0800 CST  
@舜耕橄榄树 3605楼 2014-10-24 13:08:11
顶楼主,楼主你有坚强的后盾,加油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7 22:11:47 +0800 CST  
@p110000 3624楼 2014-10-26 11:50:32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楼主早日康复
-----------------------------
谢谢关心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7 22:13:08 +0800 CST  
@qhayjf 2014-10-26 10:36:00
@我说的你别信 3620楼 2014-10-26 01:42:34
杂没更新
-----------------------------
唉,生病去看病了
-----------------------------
@我说的你别信 3626楼 2014-10-26 15:01:44
我也病了,昨天就是胃疼睡不着结果你也没更新
-----------------------------
希望大家都早日康复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7 22:14:51 +0800 CST  
@我爱迷宫 3630楼 2014-10-26 22:33:06
睡前顶,祝楼主健康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7 22:19:24 +0800 CST  
作为一名合格的军事家,就是坚决不能让敌人达成战略意图,而且要反其道而行之,怎么让敌人不舒服怎么来。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他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这一带基本来到了平原地区,留给蜀军的,就是三峡六七百里连绵的山地,也给蜀军的后勤供给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当然对于陆逊来说,他也退无可退,在向后退,荆州就门户大开,会使整个荆州战线进入危机。
陆逊就依险而守,在各处隘口严密布防。使得蜀汉大军裹足不前。由一开始的盛兵,成了现在的疲兵。而此时的陆逊仍然不主动出击,也不应战,说明了陆逊要的不是小胜,他要的是大获全胜。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曾频繁派人到阵前辱骂挑战,但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
章武二年6月夏,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随后陆逊下令东吴军队集结在夷道猇亭开始对蜀汉进行全线反击。当时陆逊下令军士每人手拿火把,杀进蜀营就放火。当时蜀军大乱,刘备被这突如其来的全面反攻更是手足无猝,吴军顺风放火,蜀营顿时烧成火海一片,吴军个个放火,人人杀敌,一口气连拔蜀汉40座军营。蜀汉军队全线崩溃。根本无力还攻,刘备也只得在众将的死保下仓皇逃窜,吴军各路兵马一路追杀蜀汉败军,迫使其西撤。刘备见全线崩溃,逃往夷陵西北马鞍山,命蜀军环山据险自卫。陆逊集中兵力,四面围攻,又歼灭蜀军数万之众。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彤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7 22:21:27 +0800 CST  
回复第3631楼,@烟锁池塘

@qhayjf 144楼 2013-12-06 21:06:00
刘宏还要更倒霉一点,经有专家考证,东汉末年,气候变化异常,原来富庶的北方大地气温急剧下降,有人称之为中国的第二次小冰河期,直接带来的影响就是农业生产遭到极大打击。
气候异常也带来了全国性的大瘟疫,在刘宏在位的15年间,史上记载就发生了5次瘟疫,这种瘟疫往往对一个地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许多地方出现了“千里无鸡鸣”的状况。
天灾、人祸带来的是无休止的叛乱,除了影响较大的黄巾之乱、和西羌
—————————————————
小冰河期应该是明末的时候吧。提前这么久?

--------------------------

所谓的小冰河期也就是个说法而已,其实也就是地球气候突变而已,反正汉末确实气候有突变。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8 12:04:35 +0800 CST  
如果说关羽之败标志着蜀国上升势头被阻断,是由盛入衰的开始,那刘备的这次失败标志着蜀国彻底走向衰弱,以后也就一直没有缓过来。这次失败对于蜀汉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这一战,刘备积攒了多年的精锐部队消失殆尽,以至于刘备的精气神也彻底被打垮,这个屡败屡战的小强这次再也没有缓过来。接下来再来分析一下这次战争。
先说陆逊,陆逊应该是一位被低估的将领,我觉得至少他应该是和周瑜是一个档次的,赤壁之战总觉得周瑜赢的还是比较侥幸,而夷陵之战则是基本按照陆逊的战略意图一步一步走的,刘备后来也无计可施,渐渐被陆逊牵着鼻子走,直至最后全军覆没。说起来陆逊的战术也不新鲜。也是先示弱,以空间换时间,慢慢消磨敌人的锐气,最后再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以雷霆之势全面反击,一战成功,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这样的战例历史上很多,之前的官渡之战也有一点这样的味道。当然这些东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难了。
首先两军相争,东吴自认也不弱于蜀汉,蜀汉攻进了东吴的领土,作为军人却一味向后退缩,不管你能说出多少理由,绝对都会被人看不起的,当然最后陆逊最后胜利了,一切的谩骂和侮辱都随风而去。但是他当时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陆逊当时才替代病逝的吕蒙当都督不久,威望有限,手下的一些老将和贵族对于他的退缩行为就大作文章,煽风点火,但陆逊不为所动,默默忍受,而且他也不可能去惩罚这些将领,因为这样做只是在自毁长城。
刘备看到陆逊不愿出战,就想出了一个围城打援的计策,他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说:“孙安东是至尊的同族,他受到围困,怎能不去救援?”陆逊知道这是刘备的计策,刘备不引出自己的主力,也不会贸然灭掉孙恒的,于是陆逊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便回答说:“孙安东得到官兵拥戴,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没有什么令人担忧的。待我的计谋全面施行,即使不去救他,他的围也自然被解。”这样的行为肯定也会受到众将的非议,孙恒心里肯定也是恨死他了,说不定已经向孙权打了小报告,对于众将的不满,陆逊拿出宝剑,软中带硬跟大家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这也是成语“忍辱负重”一词的出处。实际上真正忍辱负重的人是陆逊自己,他也急忙上书向孙权作了解释,还好孙权没有去给陆逊施加压力,否则陆逊能不能顶得住就难说了,这也反应出孙权作为一个最高领导人的过人之处。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8 22:14:31 +0800 CST  
回复第3648楼,@上古郡风

@qhayjf 3640楼 2014-10-27 22:21:00
作为一名合格的军事家,就是坚决不能让敌人达成战略意图,而且要反其道而行之,怎么让敌人不舒服怎么来。陆逊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他耐心说服了吴军诸将放弃立即决战的要求。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
—————————————————
呵呵,应为重庆奉节

--------------------------

谢谢提醒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8 22:18:33 +0800 CST  
话说当年宋太宗北伐,潘美、杨业领西路军作为策应,王诜为监军。后来辽军进行了反攻,耶律斜珍率辽主力已到达西路,兵锋初至就立陷寰州,杨业知辽兵势大,提出撤出朔、云二州,退守应州,以保护三州民众安全的建议,但是遭到监军王诜的反对,并对杨业进行“君候素号无敌,见敌逗挠岂有他志”的无情嘲讽,潘美也支持王诜的意见要求杨业出战迎敌,杨业在不战即有通敌之嫌的情况下只得与潘美、王诜相约接应的情况下进攻朔州。由于兵力悬殊和阵中中伏,杨业战败,败退至与主帅潘美接应的地点陈家谷口,杨业发现谷口并没有宋军接应,而这时杨业麾下只剩一百余人,已不可能全身而退,于是杨业准备遣散部下,保护他们突围,但部下都不忍离去,于是等到辽军赶到,士卒殆尽,杨业也中矢坠马被辽军生俘,子杨延玉战死。杨业被俘后,在押解途中绝食三日,以身殉国。如果陆逊遇上的是一个不太信任他的上司,难说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就可能变成刘备。
陆逊与刘备在夷陵一耗就是大半年,对于陆逊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要是刘备忽然发了狠,不跟陆逊在这里消耗,直接走水流攻击陆逊的大后方的话,这样也就完全打破陆逊的战略计划,也许刘备这样打不见得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陆逊这边可能也就乱了,整个战局也就离开他的控制了。当然刘备也不想拼命,他反而放弃了水军,全部上岸与陆逊在夷陵相持。陆逊这下心里有底里,他也基本清楚刘备的想法了,一切皆在掌控中。所以他对孙权上书说:”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原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于是陆逊也就开始计划最后的反攻,陆逊先做了一个试探性的进攻,结果失败了,众将又在埋怨陆逊让军队去送死,但陆逊不为所动,并向大家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克敌之法。
刘备的营寨有两个破绽,首先是在丛林中,第二就是营比较分散。于是陆逊集中所以的兵力,每人拿上一个火把,边杀边点火,树林烧着,营地也就跟着烧着了,刘备营中大乱,陆逊趁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连破刘备四十营,刘备就这样全军覆没、败局已定。
再回来说刘备,这次东征对于他绝对是一个噩梦,作为领导者,失败的责任也应该是由他来承担。《三国志文帝纪》中说:“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余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呼!”这是魏文帝评价刘备的话,而且还被他言中了。刘备戎马一生,最后连曹丕都可以嘲笑他,没办法,谁让他败得那么惨呢?那刘备的军事水平是否有那么不堪呢?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29 22:56:46 +0800 CST  
@我说的你别信 3651楼 2014-10-28 22:24:30
关羽不死指挥效果会不会好点
-----------------------------
理论上会好一些吧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30 09:02:01 +0800 CST  
@小羊越越 3607楼 2014-10-24 16:39:44
默默的看了几个月,佩服楼主博学,感谢楼主坚持不断更新。
-----------------------------
谢谢支持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30 10:03:57 +0800 CST  
刘备在三国中也许是打败仗最多,受到的打击与失败最多的君主,但前期的原因主要不是他指挥不能,而是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刘备的势力在赤壁之战前一直不大,刘备因为自己没有巩固的根据地而四处奔走,但是在失败中不断爬起的刘备的名声却越来越大。曹操认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袁绍“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对于他的军事能力,同时代的人同样有高度评价,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陆逊:“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虽然这些话语处于一定的语境,也有一些是溢美之词,但是说明刘备绝不是《三国演义》中那个身无长物、空有仁义的刘皇叔。
我个人认为刘备带兵还是不错的,领导管理能力超强,对军队的控制也不错,也有一定的谋略,但往往在细节上会有不足,经常会出现纰漏让敌人抓住,所以刘备身边最好能配上一个心思缜密的谋士,刘备的大局观还是不错的,刘备不用去为细节劳心,光做决策的话还是不错的。就像取西川时有庞统的上、中、下策来让刘备选择;在汉中遇到困难是有法正能给他支上定军山的妙招。但是,这几个谋士都一一离他而去,刘备失去了帮手,再遇上陆逊这样的高手,刘备就力有不逮了。
那为什么刘备沦落到被曹丕嘲笑的地步了呢?以下是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这个还是主要是和刘备的战略意图有关系,前面分析了好多,刘备也知道曹魏难攻,当然面对东吴,蜀国同样难言有什么优势,所以刘备这次出兵,看似声势浩大,但这个也不可能是一次灭吴之战,就算是刘备节节胜利,吴国也不是一下子可以打得下来的。当年曹操官渡消灭了袁绍的主力后,接下来扫平袁家势力也用去了五年时间,刘备不可能在吴国消耗那么长的时间的。因为现在的情势是三国鼎立,魏国最强,就算曹丕再不开眼,也不可能坐视不理的,所以刘备的目标应该就是南郡,也就是恢复到关羽失败前的情势而已。而且刘备力求速战速决,最好是马上和吴国的主力进行对决,战而胜之再通过谈判拿回荆州,也同时对自己兄弟的大仇算是有一个交代。
如果刘备碰上的不是陆逊,碰上一位猛将的话,还真可能一开始就和刘备正面火拼,虽然也不能说刘备肯定赢,但此时刘备士气很旺,赢面还是比较大的。可惜刘备碰上的三国中比较能隐忍的智将陆逊。陆逊要的可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他要的是最小的代价取得胜利。所以陆逊带领的主力始终不和刘备见面,刘备进一步,陆逊就退一步,直至退出了七百里的三峡山区,在夷陵据关而守。
楼主 qhayjf  发布于 2014-10-30 22:28:33 +0800 CST  

楼主:qhayjf

字数:846116

发表时间:2013-11-27 06:5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10 23:04:39 +0800 CST

评论数:62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