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09

到了乾陵,吸取了昭陵在总体布局上的设计思路,也建成了一座长安城模型。但乾陵的设计重心不再满足于反映帝王本人的功业,而是转为宣示一个抽象的概念:皇权。所以乾陵设置的石像就见不到“昭陵六骏”这样生动活泼的美术品,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石像群组。

幸运的是,这些不同种类的石像在经历了千年风雨后竟能大部分保留下来,让后人能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根据考古勘察,乾陵的石雕包括华表、石狮、翼马、鸵鸟、鞍马、马倌、武将人像、尊番邦首领像,以及著名的无字碑和不那么著名的“述圣纪碑”。后来的帝王陵墓,石像群组的具体配置各不相同,但大体遵循了同样的思路。

乾陵的设计重视规范,但并不等于就没有自己的特色。特色之一是墓前的番邦首领像。这应视为唐高宗李治的个人风格,而且早在他登基之初就已经表现了。昭陵前立有14尊番邦人像乃是唐高宗所立。这14尊像后来都被毁掉,如今只能看到片段,但可以推测出这些石像的大小接近真人,并不是特别高大。也就是说,这些人像是写实的。这显然是高宗为了宣扬父亲的功业而设置,描述的是各帮朝觐天可汗的景象。这一做法后来不但被武则天延用,而且更为夸张,在丈夫的陵墓前立了六十一尊番邦人石像,其耀武扬威之意就更明显了。

乾陵也有武则天的个人印记。在墓前立碑就是武则天的首创,也成为后代帝王陵墓的设计规范之一。她为高宗立的是述圣纪碑,她本人的则是无字碑。无字碑不管是否出于本人意愿,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说“昭陵六骏”是唐太宗的个人品牌,那“无字碑”就是武则天的专用符号。当然,“六骏”浮雕毫无疑问是在歌颂赞美,而“无字碑”却凸显着这位唯一女皇帝的尴尬地位--讲真,这到底让谁羞愧?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1 13:44:18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乾陵,石狮子背面。图片来自网络。

。。。。。。。。。。。。。。。。。。。。。。


乾陵的翼马。
陵前的石马已经高度形式化,而且看起来很温顺。马的双翼完全是装饰性的,并不抢风头。

。。。。。。。。。。。。。。。。。。。。。。。


六十一藩臣像。
关于这些石像,有不少专门研究。据考证,这些石像背后都刻有姓名,但能够确认身份的大约只有一半,剩下的字迹都模糊难认。

又有文章说,本来应该有64尊石像,剩下3尊尚未完工就一直搁置在那里。据此分析,这些石像可能是中宗李显为父母所立。

。。。。。。。。。。


无字碑。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1 15:23:1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继续贴图,关于陵园石刻。

来看看唐朝名将李绩(徐懋功)的墓。

高宗一朝是唐代陵园制度从探索到规范化的一个过渡时期。

李绩是唐朝开国功臣,是太宗手下的名将之一,但在高宗一朝也是战功卓著。他在高宗朝中期去世。虽然他的墓是昭陵陪葬墓,却是高宗时期修建的。高宗亲自书写了墓前的碑文。石碑现在成为“李绩碑”。

因为徐敬业叛乱,武则天下令把李绩的墓毁掉了,所以现在考古队进行发掘时,没找到太多东西,但也挖出了珍贵的“三梁进德冠”。另外,墓前的石碑和石像基本保存。(那些以此攻击武则天如何如何残暴的议论请圆润地离开,毁墓之事几个皇帝都干过。)


这张图中的照片都来自网站“唐陵石雕艺术研究”。根据网站介绍,李绩的墓前陈列有石狮。不过我怀疑应该是“石虎”,因为石狮只有帝后的陵才会有。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4 22:37:41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唐恭陵,是皇太子李弘的墓。李弘是高宗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他英年早逝,被伤心的高宗追封为“孝敬皇帝”。他的墓也是帝王规格,所以称之为“陵”。

唐恭陵的地点在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个旅游点。

据考古研究,恭陵的周围本楼建有围墙,并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置一道门(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也建有阙楼、角楼。南门外有神道,神道两侧有石像群 组,包括石狮、石人像、翼马、华表。更重要的是墓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的碑文是唐高宗亲自书写的《孝敬皇帝睿德记》。如此看来,在陵前立碑的做法,真正的 首创者应该算是唐高宗。只不过李弘这位皇帝是后来追封的,算不得真皇帝。

恭陵石像的照片在网上比较容易找,这里贴两张。


唐恭陵的石天禄。
根据学者们的意见,天禄是传说中的动物,不过在唐朝陵墓中多以鹿为原型。

。。。。。。。。。。。。。。。。。。。。


武臣像。图片来自“唐陵石雕艺术研究”网站。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4 22:48:2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最后贴两张顺陵的图,结束陵园石刻这部分。

顺陵是武则天为母亲杨氏修建的陵墓,在咸阳市郊区,现在也是个旅游点。

顺陵之所以能够被称为“陵”,是因为武则天独立执政后把自己的老爸武士彟追封为皇帝,母亲自然也就成了皇后,所以其墓也就升级为陵。后来唐玄宗上台后剥夺 了武士彟的皇帝封号,杨夫人的墓也跟着降级为王妃墓。不过据说当地百姓已经叫惯了原来的名字,所以“顺陵”这个名字一直延用了下来。

武则天在修建顺陵时相当出格。顺陵在她独立执政后扩建,到后来陵园的总面积居然超过了唐高祖的献陵。那时她已称帝,扩建顺陵应该有打压李唐的政治意图。

顺陵不但级别高,而且墓前的石雕是唐代石刻艺术中的精品。顺陵石雕中最著名的两件,一是“石走狮”,一件是“石天禄”。


顺陵的石走狮(一对)。图片来自网络。
顺陵一共四对(8只)石狮,其中南门的这对走狮,另三对是石坐狮。唐朝各陵墓的狮子以坐狮为主,走狮比较罕见。这一对石走狮不但造型独特,而且形体巨大。据说其中一只重达75吨,是唐代诸陵石狮中最大的一尊。
其中一只石走狮的复制品现在陈列于陕西博物馆的大门正厅(好像是其中的雄狮)。

。。。。。。。。。。。。。。。。


顺陵的石天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4 23:05:09 +0800 CST  
向各位网友问好,然后继续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10

初唐完全继承了前代的绘画成果。贞观时代就出了大画家阎立本(人家这“画家”还做得很无奈)。在昭陵的陪葬墓中,建于贞观时期的长乐公主墓虽然损毁严重,但留下的壁画片段仍是精品,艺术水准极高。接下来的高宗朝和武则天时代,绘画艺术继续发展。当时来自西域于阗国的画家尉迟乙僧,就是从高宗时期开始大规模为宫廷和寺院画画。他一直活跃到睿宗景云年间,看来相当长寿。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看不到他的原作。有些画据说出自尉迟乙僧之手,但很可能是后人仿作的。

武则天时代的绘画,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乾陵的几座陪葬墓中的壁画,即章怀太子墓(李贤墓)、永泰公主墓(李仙蕙与武延基的合葬墓)、以及懿德太子墓(李重润墓)。虽然这三座墓都建于中宗神龙二年,但我认为完全可以做为武周时期的艺术代表。其时距离武则天下台不到两年,全部艺术班底都是武周朝过来的。

这几座墓中的璧画虽然都出自不知名的画工之手,但艺术史学界一直评价很高,在整个唐代绘画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7 22:50:36 +0800 CST  
●◎◇◆◇◆◇◆◇◆◎●
武则天时代的艺术--绘画


先来看章怀太子墓。高宗去世后,武则天起初以太后的身份执政,当时已经流放到巴州的李贤很快自杀,就地安葬。中宗登基后将李贤之墓迁葬于乾陵,这就是今天看到的章怀太子墓。这个墓在正式发掘之前就被盗过,不知道有多少珍贵文物流失或者损坏,所幸壁画的损坏不算太严重,保留了很多精品。现在网上很容易找到章怀太子中的壁画。

这些壁画不但是艺术品,而且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在学术论文中经常被提到。




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这一张其实是摹本,可以看得更清楚些。据说此画的原物现在已经被转移到了陕西省博物馆,属于国宝级文物。

起初,中宗是以雍王的身份安葬李贤。几年后睿宗登基,追封李贤为章怀太子。因为这一点,现在有一派意见认为,章怀太子墓中的各种文物可能有睿宗时的作品,比如这幅《客使图》。




《客使图》的另一局部。图中可见藩国来的使者。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7 23:07:08 +0800 CST  
◇◆◇◆◇◆◇◆

跑下题。上面那幅《客使图》中,有三位很明显是藩国使者。


再贴一张更完整的。估计也是临摹。图片来自网络。

根据我在网上查到的科普文章,这三位使者中:
左边那位秃头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拂菻),
中间那个带羽毛帽子的可能是新罗使者,
右边那个带皮帽子的可能是东北靺鞨族使臣。

三位唐朝官员可能是外交部--鸿胪寺的官员。

我只是转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8 00:06:17 +0800 CST  
●◎◇◆◇◆◇◆◇◆◎●
武则天时代的艺术--绘画

章怀太子墓--这个墓中的壁画精品很多,再贴两张,其它的忍痛放弃。


章怀太子墓壁画《打马球图》局部

无论是李贤还是李显,这哥儿俩都特别喜欢马球。李旦似乎对马球没有那么热衷,但李隆基又是马球好手。武家王爷中,武延秀似乎球技也不错。


。。。。。。。。。。。。。。。


章怀太子墓壁画《观鸟捕蝉图》局部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19 03:06:07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绘画

章怀太子墓的壁画贴这几张,再来看永泰公主墓的壁画。

永泰公主墓与懿德太子墓都是中宗登基后从洛阳迁葬到乾陵的。永泰公主、懿德太子的这个案子在前面章节有过详细分析,不再重复。中宗痛惜自己的一对小儿女年纪轻轻死于非命,于是破格安葬。永泰公主墓“号墓为陵”,所以规格很高,大概是整个皇权时期规格最高的公主墓了。此墓尽管也没有免除被盗的命运,但是依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局部。
从网上能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公主墓壁画的内容不如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中那么丰富,但描绘了各式各样的宫女,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直观资料。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0 10:42:55 +0800 CST  


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个身体呈S形的捧杯宫女 特别引起美术史家的关注,甚至被称为“千古第一美人”。
上网查了一下,说这是千古第一美人的是作家贾平凹。好吧,反正不是我说的。

很多人都注意到这个时期的唐朝美女形象与盛唐时期的区别。此时的女性审美标准是面部圆满,但身材还是苗条的,S形曲线的美人,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不谋而合。
到盛唐时,美女的身形就大为丰满,发型也有了很大变化。唐朝号称“以胖为美”,但是从出土的陶俑和壁画来看,至少在神龙年间,还没有形成以胖为美的风尚。



顺便,从永泰公主墓壁画上看,胸前遮得并不严实。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0 10:54:12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下图:永泰公主墓中的男子形象


。。。。。。。。。。。。。。。


下图:永泰公主墓中石棺上的线刻画。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0 11:06:33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绘画

中宗修的三座乾陵陪葬墓都够奢华,虽然遭到盗墓,但考古收获都很大。
贴两张懿德太子墓的壁画。

懿德太子李重润的墓也是“号墓为陵”,级别很高。据说在墓前已经发掘的唐墓中,懿德太子墓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不过看到网上的旅游介绍,游客们反映这个墓里面很小。??

由于懿德太子墓基本上享受皇帝陵墓的待遇,所以内部壁画内容十分豪华,包括巍峨城阙和庞大的仪仗队。但这个墓也被盗过,壁画多有损坏。


阙楼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据称,已故建筑学家杨鸿勋先生,在复原唐朝大明宫建筑时就大量参考了这里的城楼壁画。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1 22:10:58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懿德太子墓仪仗图(局部)。图片来自网络。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1 22:29:31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11

最后说几句吐鲁番出土的绢画。

新疆吐鲁番有一个大型墓区,即“阿斯塔那古墓群”。这里是古时的高昌国,墓中葬的大多数是汉人,时间跨度从西晋一直到唐代,现在自然也是一个文化宝库。

这里发现了很多武则天执政时期的文物,其中包括绘画。

阿斯塔那230号墓属于张氏家族墓之一,墓主张礼臣,是贞观时唐朝将军张雄的孙子,高宗/武周时将领张怀寂的儿子。张怀寂曾经参加过长寿元年收复安西四镇的战争。

说回出土文物。张礼臣于武周长安三年下葬,就是现在的阿斯塔那230号墓。从中出土了几幅绢画,其中一幅保存相对完好。


阿斯塔那230号墓(张礼臣墓)出土的屏风绢画《乐舞图》,画中美女是一个舞伎。这幅精美的作品现在在唐朝美术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1 22:54:4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

绘画部分,最后再补充一张,就是韦氏荣先陵中的一幅壁画。

荣先陵,是中宗韦皇后为自己的父兄所建的陵墓,自然也是“逾制”的。韦皇后后来在政治上彻底失势,所以荣先陵在唐睿宗时就被毁坏。可是,现代的考古发掘还是发现了不少好东西。

韦浩墓中的壁画--喂鸟侍女男装图。
韦浩大约是韦皇后的弟弟,在武周时期死于岭南的流放地。中宗时迁葬于荣先陵。


这幅壁画保存比较完整。专家们认为画上人物是男装的侍女。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2 01:26:03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12

【唐三彩】

唐三彩,最独特也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的鲜明色彩。

一般见到的出土文物无论多么豪华精致,颜色都难免是灰不溜秋的。其实这些器物在当时也往往色彩鲜艳,只是其颜色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比如辗转流传下来的各种丝织品、古画,日久天长都会失去本来的颜色,铁器青铜器会生锈。就连名闻天下的秦兵马俑,本来也是色彩缤纷,但在各种因素干扰破坏之下,俑上的颜料层基本脱落,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文物保真从来都是技术难题。为了保存出土的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后来干脆与意大利合作,专设了一个“唐代壁画珍品馆”,把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等等唐墓壁画珍品移到馆里小心翼翼地罩起来,还另收高价门票--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古代文物的脆弱。

相比之下,陶瓷就属于生命力顽强的一类文物。唐三彩是一种上了彩釉的陶器,不但可以精雕细刻,而且可以色彩缤纷;不但可以色彩缤纷,而且色彩又能保持下去,让后人可以非常直观地领略一千多年前大唐的繁华盛世。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彩釉陶器,技术含量相当高,是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们经过了长期大量艰苦曲折五花八门各种实践,一直折腾到唐朝才终于捣鼓出来的豪华奢侈品。唐三彩需要烧制两次,第一次只烧陶坯(素烧),不上色。陶坯通常以细腻的高岭土来做,可以在上面揉捏切磋精雕细刻。这一步其实是雕塑。陶坯是高温烧制(1000-1100度),成型之后拿出来施加釉料。这一步其实是上色,画好后进行第二次烧制。这次是低温(800度左右),让含有不同有色金属的釉料释放出各种色彩。

其实唐三彩这种陶器比较脆弱,防水性也不够好,如果做成家居生活的坛坛罐罐根本不实用。当时已经可以烧制白瓷和青瓷,那才是耐用消费品的首选。但是唐三彩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做得非常好看。

可以这么说:唐三彩就是为造型艺术而生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6 10:30:20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12

接着说唐三彩。

唐三彩即不实用,制作工序又无比复杂,但因为极其适合达官贵人们拉风摆派抬高身价,所以一经问世就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当然,那时流行厚葬,人们主要(但非全部)是把唐三彩做为明器,埋进坟墓里准备到阴间享用的。或许正因为如此,一千多年来各种历史文献中从未提到过还有这么一种高档工艺品曾在唐朝风靡一时。换言之,当这种色彩靓丽的釉陶渐渐消失之后,就被人们彻底遗忘了。

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清朝末年,唐三彩才忽然之间重新闯入人们的视野。清末修建陇海铁路,在洛阳邙山一带进行勘探时毁掉了一批唐墓,导致一批造型优美色彩鲜艳的陶器流入北京的古董市场,引起了罗振玉、王国维等国学大师的注意。经他们鉴定,认为是唐朝的东西。

盗墓者从来就有,但直到清末西风东渐之际,因为唐三彩是冥器,所以从未引起过盗墓者与古董收藏家的重视。而这种彩釉陶器从清末开始流行,主要是因为引起了洋人的兴趣,变得身价不菲。这种釉陶因为首先是从洛阳流出的,所以一开始叫做“洛阳三彩”,后来发现西安周围的唐墓也有,于是在1942年,收藏家赵汝珍在《古玩指南》一书中首次采用了“唐三彩”一词。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7 22:50:39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12

通过最近几十年的考古研究,现在终于对唐三彩的兴衰历程有了一个大体概念。唐三彩陶器在高宗朝中期的墓葬中开始出现,随着年代推移,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到武周时渐入佳境。唐三彩的鼎盛时期从武周朝末年跨越中宗、睿宗两朝,一直持续到玄宗开元中期,以后就渐入低潮,到安史之乱以后基本上消失了。

这里必须多说几句。从墓葬出土情况来看,武则天独立执政的这二十多年恰好赶上唐三彩的上升期。而让史家们撇嘴的中宗一朝,就是唐三彩的鼎盛期。到了玄宗一朝,开元前期依然有十分精美的唐三彩出土,但开元后期的数量就不太多了,天宝年间更少。这也是一个“不合剧本”的现象。因为在通常人们的印象中,唐三彩就应该是盛唐的产物,应该体现开元极盛时期才对。

唐三彩是视觉艺术品,太直观、太能抓眼球,它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就会成为那一时期的最佳广告。既然开元时也出了顶级的唐三彩制品,于是很多文章作者就干脆三下五除二地把唐三彩归入了开元盛世,对武周、中宗时期完全略过不提。其实这都是想当然而已,并不准确。

从另一角度来看,唐三彩固然很能体现国家的综合艺术水平,但也不是唯一标准,其在天宝年间逐渐消失,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并没有什么必然关联,或许只是说明那时上流社会审美兴趣的转移罢了。

而且很多学者认为,玄宗几次下旨禁止厚葬之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7 22:57:0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91)武则天时代的艺术--唐三彩

写到唐三彩这部分,在查阅资料时搜集了很多唐墓出土的陶俑的图,有的是三彩俑,有的没有上釉,但造型也非常精彩。这部分内容太丰富了,打算以后单独开个帖子贴出。这里就随便贴两张图算了。


王雄诞夫人魏氏墓中出土了一组(四件)三彩打马球女佣,不但是珍贵艺术品,也向后人形象地展示了当时马球运动的风行。



王雄诞夫人魏氏 垂拱三年(686-687年间)的墓葬,2012年发掘。

这一墓葬地处洛阳市的华山北路与310国道交叉口西南的一处商业楼盘的工地上--所以洛阳、长安这样的古都搞城建很困难,一铲子下去就能碰到文物,往往还是高级文物。发现墓葬的时间是2011年底,清理完毕大约是2012年。在网上找到的新闻报道都是2012年的。

此墓的墓主是王雄诞生的夫人魏氏,有墓志(但是我在网上找不到墓志原文)。王雄诞是唐初左骁卫大将军,本来是隋朝末年南方的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归顺唐朝,获封将军。他去世很早,但夫人魏氏却很长寿,活了九十多岁,到武则天执政的垂拱年间才去世。根据网上找到的资料,魏氏的墓建于垂拱三年。

魏氏的墓已经被盗过,但是一批陪葬陶器因为安置在壁龛内所以逃过了盗墓。这批陶器中有200多件唐三彩,包括精美的三彩俑。所以此墓出土文物应该是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三彩俑。

此前,认为西安李晦墓出土的三彩俑是纪年最早的,但现在看来这个年份提前了。魏氏墓的三彩俑不但年份略早,而且显得更为精致,可见当时洛阳地区的唐三彩技术要成熟一些。不过这种情况到武周后期就逐渐反过来 了,因为长安地区始终是政治中心,墓葬级别高者居多,而洛阳地区级别高的唐墓较少。在西安地区发掘的唐墓中,规格高的墓葬容易见到唐三彩。

三彩俑的烧制技术可能首先出现在洛阳地区,但因为是奢侈品,跟着权力中心走,很快就转向长安了。到睿宗、玄宗时期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洛阳地区,开元年间的三彩器皿非常少见,但西安地区却时有出土,而且极为精美。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7-02-27 23:11:10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