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想贴新章节,怎么也发布出去。贴个图试试。



李弘的恭陵,图片来源于网络。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2 09:51:51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5)太子李弘--01

武则天生了四个儿子。客观上看,这四个男孩子对武则天的千秋帝业是帮了大忙。悲剧的一面是,她的母子关系、甚至后来的祖孙关系,都不甚和谐。不过在说母子矛盾之前需要强调一点,武则天是一位母爱十足的女人,与寻常母亲无异。她的孩子们在年幼时对母亲的依恋,连正史上都不免透露一二。

比如长子李弘,八岁时被父母独自留在了长安,结果就因为太想爸爸妈妈了,又被接走。事情发生在显庆四年(660年)。这年十月唐高宗为李弘举行了元服礼,大赦天下。太子加元服,意味着他已经是个成人了,尽管实际上还是个小孩儿,穿越到现代就是小学二三年级而已。高宗和武则天这么早就给太子加元服,很可能是想名正言顺地让太子监国,他们自己就可以腾出手去经营东都洛阳。结果呢,按《资治通鉴》,父母离开后,李弘“思慕不已”,估计实情就是整天哭啼不休,高宗(和武则天)听说之后,就赶紧派人把儿子接到了行在。这简直就是现代小家庭天伦之乐的一幕,孩子与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纯出于天然。要知道皇宫里的孩子生下来都是由乳母养育,与亲生父母之间反而比较隔阂,而李弘与父母看样子是从小就很亲密。

小儿子李旦,也有个依恋母亲的小故事,藏在了《唐会要》的犄角旮旯里。唐朝在西域设立的云中都护府,麟德元年改为单于大都护府,年仅三岁的李旦被封为单于大都护。到了乾封二年,李旦六岁时,从殷王改封为相王。高宗就逗这个小儿子,让他到单于大都护府去上任。李旦一本正经地问:“孩儿早上去,晚上能回来吗?”高宗说:“离这儿两千里呢,回不来的。”李旦就说:“那我不能离开妈妈(王曰:不能去阿母)。”

至于太平公主所受的宠爱,就无需多说了。即便是对永徽年间夭折的长女,武则天也一直念念不忘。麟德元年李旦授单于大都护,没过多久,皇室又追封长女为安定公主,谥号为“思”,从德业寺迁葬到崇敬寺,迁葬的礼制规格与亲王等同。(旧唐书)

无情最是帝王家。儿子们长大后,母子关系就出现了裂痕,大概是凡涉及权力就不可避免。可是如果仔细考察,几个儿子当中母子关系真正恶劣的只有李贤一人。李弘就算和武则天有矛盾,也在正常范围之内。在我看来,他一直受到母亲的呵护,到死后都是如此。李显和李旦确实吃过母亲不少苦头,但到后来也和解了。两位都是孝子,否则武则天也不可能在神龙政变之后全身而退。

说到李弘,就先说说一直以来盛行的传言:他是被母亲毒死的。这也是武则天“残忍嗜血”的证据之一。历来说武则天杀子杀女,但是细考史料,所谓杀女的传言在当时并不存在(八成是旧唐书的史官在串史料时一拍脑门想出来的故事),可是毒杀李弘的传言在当时就有了。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2 09:53:59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5)太子李弘--02

出现这种说法并不奇怪,因为李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储君,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恐怕就不会有武则天后来那么大动静了。说武则天毒杀李弘,起码从阴谋论的角度还说得过去,不象扼杀小公主嫁祸王皇后的故事,即便以阴谋论去理解都讲不通。

但是武则天毒杀李弘这个说法,没有任何实在的证据支持,所以就连《资治通鉴》也只能忍痛割爱,在煞费苦心罗列了一堆李弘如何得罪母亲的事例之后,仍然只能含糊其辞:“当时人都认为李弘之死是天后下的毒(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李弘这个孩子,对武则天和唐高宗两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是武则天的第一个孩子,在武则天重返后宫不久出生。当时武则天恐怕还是身份未明,是这个儿子帮她在后宫初步站稳了脚跟。对高宗李治而言,李弘是他和武媚娘的第一个孩子。此前他已有四个儿子,但只偏宠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将其封为雍王。李弘出生后,高宗的偏爱重心立刻转移了。高宗给这个儿子起名李弘,当时民间有俗语“老君当治,李弘当出”,可见这个名字的不同凡响。

李弘也从未改过名字,不象他的三个弟弟,名字都被父母改来改去的。李贤曾经改名叫李德,后来又改回来;李显曾改名叫李哲,后来又改回来;李旦最初叫李旭轮,后又改成李轮,直到武则天称帝后,把流放的李显从房州接回来,仍旧做皇太子,这时李轮才改名叫李旦。李弘呢,这个气派的名字一直没动过。

李弘出生后不久,被高宗封为代王。这个“代王”乍看上去不如李素节的“雍王”那么气派,可是翻开历史,汉朝时被封为代王的皇子,一位是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另一位是则是刘邦的一位很不起眼的侍女薄姬所生的刘恒。刘如意是个短命皇子,可这位刘恒却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文帝,“文景之治”的主角之一。此外,鲜卑拓跋氏曾在北方建立代国,后来演变成了北魏。李治的母族长孙氏,就是拓跋氏的后裔。

不管唐高宗和武昭仪在给儿子取名和封王时是否有什么用意,反正李弘从小就地位尊崇。武则天立后之后,四岁的李弘毫无悬念地取代李忠成为太子,不象后来唐朝诸帝的宠妃们,为自己的亲生儿子谋个太子位能搞得鸡飞狗跳。李弘做了太子之后,地位也一直稳固,从未受到过三个嫡亲弟弟的威胁。只是到后来他的身体非常差的时候,高宗(和武后)才对李贤多了一些栽培。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2 10:12:09 +0800 CST  
@元豹儿
@感秋华而泪

--------------

今天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豆瓣上看米月传的评论


好像背后的团队操作很复杂嘛,台下斗得个天翻地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5 10:03:44 +0800 CST  
~~继续贴正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5)太子李弘--03

高宗对李弘这个接班人一直尽心培养。李弘四岁时被立为太子,八岁时第一次监国,因为实在年幼,完全是走个过场。但是到了龙朔二年,李弘十一岁时,高宗去骊山温泉,再次命太子监国。第二年,李弘十二岁,高宗大大增加了李弘的实习强度,下了一道《命皇太子领诸司启事诏》,要李弘每五天到光顺门内上班一次。光顺门是大明宫的一道门,处在内廷与外朝的分界上,百司奏事,由此门进入。高宗要李弘在这里学着接见各级官员,实地观察中央各部门的运作。高宗同时要求官员们在奏报小事时,同时要上奏给皇太子,让太子来做决断。看来这种锻炼还是有效的。到乾封二年李弘十六岁时,高宗因为久病不愈,就再次让太子监国。此后李弘还有数次监国的记录。

李弘心地善良,更甚于李治年少之时。李治小时候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是他给唐太宗讲解孝经,李弘的故事则是他“不忍闻恶”。这个故事说李弘小时候学《左氏春秋》,读到楚国世子商臣为夺王位杀掉父亲楚成王,就非常难受,对老师郭瑜说,他实在不愿听这么残忍的故事。郭老师就换了一本教科书,改授《礼经》。其实对一般小孩子来说,《礼经》相当枯燥,而《左氏春秋》上有故事听,但李弘宁可学习《礼经》。他的善良完全出自天性。

高宗自从有了武则天之后,对几个庶出的子女就比较冷酷(这种渣男作风与唐太宗很像)。当然了,正史上把责任都推给武则天这个后妈。但正史上却留下李弘对几位异母兄姐的善待行为。麟德元年,大哥李忠因受上官仪案的连累而被赐死,十三岁的李弘就上表请求收葬,高宗诏许。

咸亨二年,二十岁的李弘留在长安监国,意外地发现他的两位异母姐姐依然被关在掖庭,大惊之余,立刻向远在洛阳的高宗上表,请求安排她们的婚事。这两位姐姐就是萧淑妃的两位女儿,后来被封为义阳公主、宣城公主。善良的李弘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此事会成为史家们指控他老妈的一件利器。宋朝史官说,李弘因为替两个姐姐求情,结果大大地得罪了母亲,得罪到了母亲要把他毒死的程度。

李弘的仁善不止表现在对待异母兄姐上,更表现在对待百姓上。咸亨二年,关中地区仍在旱灾之中(所以高、武要去洛阳),李弘在长安监国,命令手下把普通士兵的食粮呈给他看,结果发现里面夹杂着榆皮草籽等物,立刻下令把东宫里的存粮拿出来供应。李弘还曾对朝廷的征兵政策进谏。当时辽东连年征战,逃兵很多,朝廷下令逃兵在限期内自首,如果逾期不自首,不但抓到后就杀,而且会把逃兵的家人籍没为奴。李弘认为这一惩罚过重,请求免去逃兵家人的连坐,高宗同意了。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5 10:10:36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5)太子李弘--04

李弘从四岁时就做太子,本人也一直努力上进,因而深受朝臣拥戴。他天性仁孝,与父母感情深厚,所以通常的太子与皇帝之间的天然矛盾在他这里也几乎不存在。可是这么一位有希望成为一代仁君的太子,在二十三岁时(虚岁二十四)忽然去世,天下莫不痛惜。

关于李弘的死因,后人编撰的正史说是武则天毒杀,而且当时可能就已经流传了这种说法。但各种史料也明白地显示李弘一直就身体不好。

咸亨元年李弘十九岁时,东宫管理膳食的官员刑文伟做了个决定:减少太子的伙食供应。他还给李弘上书一封,责备太子近日以来不肯多接触大臣,“三朝之后,但与内人独居”,下了朝就躲进屋里,没个太子的样子嘛,所以要减少饭量供应。李弘看到刑文伟的上书,赶紧作答,说自己因为身体不好,奉旨养病,实在是不好意思。李弘在这封答书中明确说:“但往在幼年,未闲将卫,竭诚耽诵,因即损心。比日以来,风虚更积,中奉恩旨,不许重劳...”李弘说他从小就因为学习太用功,损了心,近日来身体更加不适,所以圣旨不许他太过劳累。(旧唐书)

咸亨二年李弘留守长安,也因为身体多病,一般政务都由几个大臣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处理。(旧唐书)

李弘身为太子,却迟迟没有成婚,很可能也与身体状况有关。他与太子妃裴氏成婚时已是咸亨四年,他已经二十一岁。这时候他二弟李贤连儿子都有了,三弟李显也已娶了王妃。其实几年前他曾经准备结婚,因为贺兰敏之逼奸准太子妃杨氏而把婚事搅合了,或许此事也给了李弘一次打击。后来终于与裴氏成亲,高宗对这位儿媳十分满意,可是李弘成婚两年后便去世了,没有留下子嗣。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5 10:15:22 +0800 CST  
@有你的日子11001
@青梅煮酒1970
@嘉陵江上的渔夫L
---------------

谢谢各位朋友的鼓励!马上更新 :)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8 13:08:54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6)李弘之死的前前后后--01

上元二年(675年),二十三岁的李弘于洛阳的合璧宫忽然去世,而天下盛传他是被母后毒杀。这种传言自然有它的土壤,因为此时的武则天已经被封为天后,与之前做皇后时明显不同。

武则天是上元元年,也就是李弘去世的前一年成为天后。这期间唐高宗的身体可以说是每况愈下,而太子李弘的身体状态也很差,所以很多事情便由武则天来做决断。上元元年,武则天又上表提出了著名的《建言十二事》,俨然是一份施政纲领。她这种姿态,比当年的泰山封禅更挑战群臣们敏感的神经。到了上元二年,三月,武则天再一次主持了亲蚕礼,而且这一次阵仗更大,不但率领后宫的女官和内外命妇,还有百官和朝集使的陪同。(资治通鉴:“三月,丁巳,天后祀先蚕于邙山之阳,百官及朝集使皆陪位。”)

偏偏就在这次亲蚕礼后不久,李弘就突然去世了。这是不是太巧了呢?尤其是在那些反武大臣的眼中,李弘之死等于断送了他们最大的希望。以后更有谁能对抗崛起于朝堂的天后呢?这么看来,对李弘之死产生怀疑,倒是顺理成章之事。

1995年在西安出土的阎庄墓志,就透露出“太子死于非命”是当时太子身边人的看法。阎庄是李弘的东宫官员,任太子家令。为他撰写墓志的李俨也是东宫官员,任太子率更令。阎庄墓志中有一句:“积痗俄侵,缠蚁床而遘祸;浮晖溘尽,随鹤版而俱逝。”据学者们仔细分析深入探讨,认为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太子李弘是遇祸而死,而阎庄因为追悼旧主李弘,随之而去。

很多人据此认为,阎庄的墓志就证明了李弘是被武则天毒死的,其实,这个墓志充其量暗示出,当时东宫僚属们多认为李弘是非正常死亡。而这与正史记载完全相符。《资治通鉴》上早就说了:“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8 13:12:12 +0800 CST  
●◎◇◆◇◆◇◆◇◆◎●

(36)李弘之死的前前后后--02

【高宗的态度】
以事情的结果来倒推原因,毕竟不能代替真正的证据。对于李弘之死,如同对待小公主之死、魏国夫人之死一样,还是要问这个问题:唐高宗是什么态度?毕竟,无论武则天这个天后怎么折腾,高宗始终都是真正的一把手,文臣武将最终是听他指挥,而不是听武则天的。

高宗对李弘的去世悲痛万分,甚至一反常态,不惜耗费巨资、滥用民力,驱使老百姓修建李弘的陵墓。

最值得注意的是高宗为李弘之死写过两篇文字。其一是下旨把李弘谥为“孝敬皇帝”。在此高宗又开了一个先例,把太子追封为皇帝,而后来唐朝诸帝也屡有仿效。在这篇制书中,高宗特别提到李弘的病逝经过:“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徵,俄迁上宾之驾。”

高宗说:李弘自从被立为太子后,就患病在身,我一直期待他身体好起来之后,可以让他接班。后来等他身体稍好,我就提出逊位于他。怎知弘儿天资仁孝,听了朕的话后太感动,结果旧疾复发,病得更厉害,以至于宾天。

说了半天,高宗就是在向天下人解释,太子是病逝的。现代有学者综合各种史料推测,李弘的病可能是肺结核,在古代是没法治的。

高宗还亲笔为李弘写了一篇长长的纪念文章:《孝敬皇帝睿德纪洊》。这篇文字被刻在石碑上,至今仍立于河南偃师的唐恭陵。全唐文也收录了此文。在文章中,高宗回顾了李弘短暂的一生,极尽赞誉,说他至仁、至孝、至明、至俭。文章中特别提到了武则天,说天后对李弘之死也是极度哀痛:“天后心缠积悼,痛结深慈,相凤()泣昔周()言朕之至怀,不欲违其心许。故申旧命,爰赠尊名,粤以吉辰,乃谥为孝敬皇帝。其葬事威仪,及山陵制度,皆准天子之礼。”

高宗的这两篇文字,一是说李弘确系病逝,二是告诉大家:天后做为母亲也在痛悼爱子。他不但是在做解释,而且简直是一种有针对性的解释。由此推测,李弘刚刚去世,毒杀的传言就出现了,而且矛头直指武则天。这种说法还传到了高宗的耳朵里。那么高宗是怎么做的呢?他非但没有相信传言,反而再一次挺身而出,替武则天挡住了子弹,不,挡住了暗箭。

高宗如此维护他的皇后,却依然是在为李唐皇朝考虑。他并没有授予天后什么实权。此前,他非常认真地培养接班人李弘,安排在李弘身边的辅政大臣无一人是武则天的亲信,甚至可以说都是“反武派”。李弘去世后,二弟李贤立刻接班,而李贤身边的辅政大臣,仍是李弘东宫的原班人马。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8 13:16:34 +0800 CST  
●◎◇◆◇◆◇◆◇◆◎●

(36)李弘之死的前前后后--03


【义阳、宣城二公主】
萧淑妃的两位女儿的遭遇,和李弘之死联系在一起,完全是后世史家们的杰作。

比如新唐书,为了给武则天杀李弘找一个理由,就拿这两位公主说事。《新唐书·后妃传》的武则天部分说:“萧妃女义阳、宣城公主幽掖廷,几四十不嫁,太子弘言于帝,后怒,酖杀弘。”

所以按《新唐书》的说法,武则天因为李弘替两位异母姐姐求情,大怒之下就把李弘给毒死了。

《资治通鉴》不象《新唐书》那么直白,但是记录上元二年李弘去世这件事时,就先罗列了这么几条:第一李弘很得人心,可是天后那时正野心勃勃;第二李弘几次奏事触怒了天后;第三李弘为两位三十多岁的异母姐姐求情上奏,高宗同意二公主出嫁,结果天后很生气,就把二公主许配给了两名宫廷卫士权毅和王遂古。紧接着《资治通鉴》说:“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宫,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

可是按照《旧唐书》的李弘传,他替义阳、宣城二公主求情,是咸亨二年的事情,离李弘去世还有四年。二位公主当时的年龄既不是《新唐书》说的快四十岁,也不是《通鉴》说的三十多岁。当时高宗也才四十四岁,李弘十九岁,推测这两位姐姐都是二十多岁。

对于义阳、宣城二位公主,武则天确实比较冷血(高宗也一样)。同样是在掖庭长大,上官婉儿就很受武则天照顾。不过,武则天对这两位庶出的女儿也不算特别糟糕,场面文章还是要做的。一旦被李弘指出了问题,高宗和武后马上就进行了补救,立刻安排出嫁。两位夫婿也都是高干家庭出身,其中义阳公主的驸马权毅,其祖父曾任兵部尚书,追赠卢国公,父亲历任刺史、都督;宣城公主的驸马王勖,是“右监门将军平舒公之孙,歙州司马之子。(义阳公主的墓志铭)”成婚后,两位驸马都到外州担任刺史去了,二公主各随各夫,一起离开了长安。

这里真正要关心的是武则天对李弘的态度,是不是就到了她愤怒得要杀人的地步。

武则天对李弘的不满大概是免不了的。咸亨二年,武则天正处在一个焦头烂额的时期。前一年她母亲刚刚去世,而外甥贺兰敏之的表现让她极为头疼。来自朝堂的压力想必也不小,所以她以久旱不雨为理由,上表请求避位,也就是辞去皇后之位。

接到李弘替二位姐姐求情的奏表时,高宗、武后正在洛阳--这次去洛阳是因为长安的粮食不够吃。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接到李弘的奏表大概是不会有啥好脸色。况且她和萧淑妃当年的宫斗可能相当激烈,如今却被自己的爱子批评没有嫡母风范,估计气愤之余还有点儿委屈吧?所以正史是记载李弘因为替两位姐姐求情,结果“失爱于天后”,倒未必是空穴来风。

但武则天对李弘的埋怨显然没有持续多久,事情很快就过去了。两位公主出嫁后,高宗和武后就张罗着为李弘成亲了。正史上再也找不到另外一件具体的事情说武则天和李弘还有什么矛盾,相反,倒是看得出李弘依然是父母最器重的儿子,依然是高宗着力栽培的太子。因此史官们在指控武则天毒杀儿子时,只好把四年前的这件家庭纠纷翻出来大作文章。其实就连司马光也在《资治通鉴》后的“考异”部分承认:“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

唉,修修,祁祁,还有光光,为了给武则天抹黑,你们也是满拼的,只是有点儿发力过猛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9 11:53:49 +0800 CST  
●◎◇◆◇◆◇◆◇◆◎●

(36)李弘之死的前前后后--04

【李弘去世后,武则天为他做过什么】
李弘新逝,武则天“心缠积悼,痛结深慈”。这是唐高宗说的,但正史不载。

敦煌出土文物中有七万卷《一切道经》,是道家经文,据汤用彤先生推测,是武则天为了给李弘祈福命人而写。《一切道经》的序文中有一句说,“拂虚怅(帐)而摧心,俯空而咽泪,兴言鞠育,感痛难胜”,可能是武则天亲撰。

武则天独自掌政后,依然没有忘记李弘。因为他没有子嗣,武则天下令把李旦的三儿子、楚王李隆基过继给李弘。所以唐玄宗是李弘的嗣子。(新、旧唐书)

李弘的陵墓恭陵在河南省,是今天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唐朝陵墓。据考古人员探查,李弘的陵墓修建得十分牢固,虽然经历千年风雨,依然大体保持了原状。

按照两唐书的记载,最初高宗下令修建恭陵时,虽然耗费巨资,但因催促急迫,结果造成民怨,百姓十分厌恶这场劳役。《旧唐书》说:“万姓厌役,呼嗟满道,遂乱投砖瓦而散。”《新唐书》说:“营陵费巨亿,人厌苦之,投石伤所部官司,至相率亡去。”然而以现存的古迹来考察,恭陵修得十分用心,因此推测是武则天后来重修的。武则天上台后为亲人大修过几个陵墓,除了乾陵,还有父亲的昊陵,母亲的顺陵。李弘的这座恭陵可能也在重修之列,但是保留了高宗最初撰写的碑文。

千万不要以为武则天对李弘的各种追念活动只是在作秀。对于真正触怒她的二儿子李贤,她的表现就完全两样。

李弘之死对武则天来说无疑是一个转折点。那些说她毒杀儿子的传言,想必她自己也有耳闻。如果在痛失爱子之余,还要忍受如此倒打一耙的恶毒流言,对于一个女人的心理,又该是怎样一种磨练呢?


参考文章:
网文《李弘之死的史料分析》,作者:美丽日出。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19 12:00:02 +0800 CST  
@悠悠见南山L 2015-12-31 09:26:18
祝楼主新春快乐
-----------------------------

谢谢南山!新年快乐!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2-31 14:27:51 +0800 CST  
@悠悠见南山L

@嘉陵江上的鱼夫
-----------------

谢谢南山,谢谢鱼夫。祝大家伙儿2016年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04 09:50:22 +0800 CST  
@njlaoda8 2016-01-05 15:57:02
写得不错,读《通鉴》正好到这一段,大有裨益,谢谢楼主。
快点更啊~~
-----------------------------

谢谢鼓励!请多指教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07 02:30:17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1-08 02:00:13
人呢?
-----------------------------

来了来了。正在写武周朝的文化大牛们,卡着呢 :P

话说那个“有喜传”,我在三十多集就弃剧了。其实我都不反感白莲花哦,只是这剧实在是粗制滥造哇。《大秦帝国》我认为狠好看啊,符合我对战国时代的想象。而且看看网上的口碑普遍不错。你可以看两集感受一下,油管上第一部第二部都有高清的,但是第二部是删减版。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08 02:55:42 +0800 CST  
~~2016啦,时间过得太快。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继续贴文~~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7)皇子李贤


李贤比李弘小三岁,生于永徽五年底,也是在武则天做昭仪时生的。不过他出生时武则天的地位已经稳固,离封后已经不远。李贤出生后一个多月就被封为潞王、岐州刺史,大概是唐高宗为了进一步提高武昭仪的地位。到显庆元年武则天立后,哥哥成了太子,呀呀学语的李贤也跟着升官,成了雍州牧。“雍州牧”一向是赐给亲王的闲职,以显示某亲王的尊贵身份。永徽元年高宗刚继位不久,也曾将长子李忠封为雍州牧。

史书上说李贤小时候很受父亲喜爱,长得也好看,“容止端雅”。龙朔元年九月,七岁的李贤再次加官晋爵,从潞王改封为沛王,从幽州都督改为扬州都督、左武侯大将军,依然是雍州牧。和他一同升官的还有弟弟李显。李显比李贤小两岁不到,出生后封为周王,这时被加封了一个并州都督。李旦此时尚未出生。《旧唐书·高宗本纪》上在记载这件事时还提到一个细节:当时高宗下了一道旨,要当时各省各部的中高级官员都到沛王宅去出席宴礼,显然是一项隆重的仪式,礼仪中还奏了“九部乐”。可见李贤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王府,离开皇宫生活了。

李贤在青少年时代无疑受到良好的教育,但与哥哥李弘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李弘自小就是太子,责任重大,而且身体不好。李贤年轻时却喜欢运动,不怕冒险。他当太子后,薛元超曾写过一份谏书,其中有一句说:“殿下昔在藩邸,时以打球为戏,当此之日,已经坠马,近取诸身,足为深鉴。”

李贤和弟弟李显似乎走得比较近。这两个小王爷年龄相仿,地位也相仿,常在一起玩乐。初唐四杰之一的大才子王勃曾经在沛王府侍读时,做了一篇“斗鸡赋”,起因就是李贤和李显两人玩斗鸡,王勃便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鸿文为李贤助兴。不料唐高宗听说此事后却很生气,说王勃是个歪才,调拨王爷之间的关系,把他逐出了沛王府。

上元元年,朝廷在皇宫里举办一个大party,称为大酺,京城四县和宫里太常寺都出人表演,分为东西两朋。高宗一时兴起,就让李贤负责东朋,李显负责西朋,两边比一比,分出个胜负。这时大臣郝处俊就进谏说:“两个王爷年少,思想还没有定型,应该教导他们多多谦让礼敬才是,如今让他们比赛争胜负,而且还是跟俳优小人在一起,这样不好吧?”高宗立刻醒悟,夸奖郝处俊有远见卓识。

从这些小片段可以看出,李贤和李显的少年时代比李弘要轻松得多。

但在咸亨二年,李贤十六七岁的样子,也开始做些正事了。按《唐会要》,当时高宗下了道旨给尚书省,让各部门把奏事文案都让沛王李贤参与处理,“并取沛王通判。”不过,高宗让李贤只管小事不管大事,诸如官员任命、州县废置、乃至兵马刑法等重要事宜,李贤仍然无权处理。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2 06:02:06 +0800 CST  
●◎◇◆◇◆◇◆◇◆◎●

(37)皇子李贤--02

如此过了一年多,到咸亨三年,父母忽然给李贤改了名字,叫做“李德”,同时改封雍王。高宗(和武后)的这一举动可能是有用意的。先来看改名。李贤可能非常喜欢他本来的名字。他小时候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是一则“读论语”,说他在学习《论语》时,每次读到“贤贤易色”四个字,总是反复吟咏,非常喜欢。高宗问他为什么喜欢,李贤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说他本来就喜欢。贤贤易色,大体意思就是“好德甚于好色”。到咸亨三年,父母给他改名叫李德,不知道与这句“贤贤意色”是不是有关?也不知道李贤本人是否喜欢这个新名字,反正才过了一年,他的名字又改回了李贤。

咸亨二、三年的时候,李弘这个太子已经做得有声有色,深受朝臣拥戴。但在同时,李弘的身体却是每况愈下,令人担忧。高宗在这期间提拔李贤,让他开始接触政事,很可能是出于长远考虑,让李贤将来能够成为李弘的帮手。给他改名李德,或许是希望李贤能做一个好臣子,尽心辅佐哥哥。另一方面,高宗又进一步提升了李贤的地位,将他从沛王改封雍王,继续领雍州牧、右卫大将军,再加授凉州大都督,食实封一千户。(旧唐书·李贤传)

不过李贤这一大堆官职都是荣誉头衔,实际上并无任何兵权和人事权。只有实封一千户是真格的,意味着他的王府可以从这一千户中收取租庸。很可能高宗此时已经对李弘的身体有了不详预感,所以开始准备李贤这条后路,但只要李弘在,李贤始终都是臣子。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2 06:07:18 +0800 CST  
谢谢渔夫,谢谢青梅师弟!
继续贴文啦。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8)李贤的失败不能赖老妈武则天--01

李贤无疑也是一位非常出彩的皇子。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死于合璧宫。两个月后,雍王李贤被立为新一任太子,顺理成章、毫无悬念。与哥哥李弘相比,李贤最大的优点是精力充沛,身体状况完全无需担忧。

说起李贤的人生,开局时可说握了一手好牌。他虽然不是长子,不象李弘那样在父母心中占有特殊位置,但是对一个小孩儿来说未尝不是好事。李弘小小年纪就体弱多病,很可能是心理负担过重所至。李贤从小在优越环境中长大,又没有多少精神负担,反而得以健康茁壮地成长,所以当他二十岁被立为太子时,完全是一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好青年--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

可是,他这个太子只做了短短五年,到调露二年(680年)就被废为庶人。怎么会搞成这样呢?几本正史上几乎把李贤的毁灭完全归结为他和母亲之间的矛盾,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从正史记载中看到,仪凤元年时刚当上太子的李贤,受到高宗的赞许,舆论的好评,就连武则天也没挑他的毛病。可是仅仅过了三年,到仪凤四年就出现了问题。《唐会要》上说,仪凤四年五月,司仪郎韦承庆给太子上书进谏,肯请太子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要好好读书,提高修养,远离声色,不要太贪玩(“伏愿博览群书,以广其德,屏退声色,以抑其情。为上嗣之首称,奉圣人之洪业。)

《全唐文》薛元超的文集中有一篇《谏皇太子笺》,里面爆料更多。薛元超在谏书中小心翼翼地说:太子从前能够“亲览政事,决断如流”,朝野上下都说你好。就是去年太子你还几次召集学士讨论经典书籍,我们大家听了谁不欣喜?可是今年夏天以来不知道是怎么了,就不怎么见人;我一个做臣子的,给太子提意见是臣的职责。好太子都是能听意见的,比如前朝的那个谁谁谁;殿下以前做王爷时,喜欢打马球,当时已经发生过坠马的事情,危险近身,希望引以为戒(可见李贤那时又开始经常打马球了);另外,现在天皇天后不在家,临走时特别恩准殿下可以到禁苑里去,可是好像也没说让殿下随便瞎玩儿的哦,况且禁苑里面草木深密,山石危险,骑马骑得那么快,出了危险可怎么办?还有,那些户奴们来源复杂,不知根底,也许是反贼后代,也许是夷狄异族,都奸邪难测,为臣我每每想到这里就吓得魂飞魄散;总之,太子你现在这种玩法太危险了。

薛元超的这封谏书里还提到了武则天。他说:“天后所赐诫书,殷勤至切,网罗今古,罕得名言,窃循旨要,在於披怀虚已。”--这几句话不但与正史相吻合,而且透露出正史上不肯记载的东西,那就是李贤身边的大臣并不排斥武则天教育李贤。相反,薛元超本着负责的精神,反而帮着天后一起劝说李贤。

这篇谏书最后恳求李贤好好用功读书,多与学者谈论,哪怕练练书法也是好的,那些娱乐活动就不要再搞了吧?“弃不急之务而省游娱,绝无益之欲而敦节俭。以儒墨为城池,翱翔其际;以礼义为干橹,栖息其间。一则遵天后诫书,不敢失坠;二则挹古人遗范,有所发挥。岂不美欤?岂不盛欤?”

从这篇谏书来看,李贤当时已经完全变了个人,丝毫没有几年前的勤勉自励,反倒是一副自暴自弃的姿势。他贪玩好乐,不爱学习,亲小人,远贤良,抗拒母亲,不听忠告。这样一种表现,凡是正直的大臣都会忧心忡忡,岂止是武则天一人对他不满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3 12:49:01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贤贤易色真正含义是,效仿贤者,跟随人家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形色,与色相之类无关。如今的人们采信,宋朝朱熹等人的注解,那是错误的。 用贤贤易色来形容李贤,是《旧唐书》作者的阴谋,美化人家,人家就是个纨绔子弟。

...........................

这个解释很有道理啊。多谢多谢。

看来旧唐书确实有美化嫌疑。正史嘛,里面凡是跟武则天做过对的人都是英雄啦。

不过我想李贤喜欢反复吟诵这句“贤贤易色”,可能真有其事,因为他的名字里面带个贤字嘛。小孩儿自己得意一下,很可能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3 23:32:05 +0800 CST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38)李贤的失败不能赖老妈武则天--02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李贤性情大变?我们不知道。但是一位成年的皇太子,自己总该为自己负责,不能出了问题就怪妈妈没把他哄好吧?

不过史官们确实都在埋怨他老妈。正史上提了几条李贤与武则天的矛盾:一是李贤听到传言,说自己实际上是韩国夫人生的,就开始疑惧;第二条是李贤听说道士明崇俨在背后说他坏话,说“太子不堪承继,英王(李显)貌类太宗”;第三是武则天赐给李贤《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教育他好好表现,结果刺激到他了。

这些事情确实很让人不爽,对太子也确实会造成很大压力。可是武则天毕竟还在教育、争取儿子,而李贤看起来却绝无耐心主动讨好母亲。特别是关于韩国夫人的传闻,想必也传到了武则天耳朵里,而这对她又是一次深深的伤害。无论韩国夫人是不是李贤的亲身母亲,这种说法,加上李贤的表现,都会让武则天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打量这个儿子。

但武则天并不是皇帝。就算她真的不喜欢李贤,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充其量只能在高宗面前说说太子的坏话。李贤大约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就无所畏惧,做事越来越出格。他的表现更象一个现代社会青春逆反期的高中生,只不过他是太子,有更大的能量--所以就闯下更大的祸。

调露元年,道士明崇俨忽然遇刺身亡。这位神秘的道士不单是武则天的宠臣,也是高宗的宠臣。不过明崇俨刚被杀时,朝廷尚未查到凶手。高宗一面厚葬明崇俨,一面命太子监国。

但李贤不知收敛,继续胡闹。按《资治通鉴》,李贤不但颇好声色,而且与户奴赵道生等“狎昵”。武则天在高宗跟前狠狠告了一状。高宗因此下诏,指派了几位大臣组成调查小组,调查太子与赵道生等人到底在搞什么名堂。小组成员包括薛元超、裴炎、高智周等人。没想到他们查出了更严重的事情:东宫的马房里藏匿着几百套盔甲。这还不算完,赵道生又交待出了另一件惊天大案:一年多前被杀的明崇俨,就是太子指使他干的。

这次调查最终导致了李贤的灭顶之灾。他不但被剥夺了太子位,王位也没有了,被废为庶人(当年李忠主动辞去太子位,还换来一个梁王的身份)。当时皇帝皇后和群臣都在洛阳,而被废的李贤却被押解到了长安,软禁起来。《资治通鉴》说:“废太子贤为庶人,遣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送贤诣京师,幽于别所”。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6-01-14 12:06:09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