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元王朝

@悠悠之口然 2017-03-24 09:53:47
文化确实可以代表一个民族,我相信
-----------------------------
谢谢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3-31 21:53:04 +0800 CST  
@二梨子也 2017-03-24 09:54:33
看到作者的文章,不由自主想到了自己的家长。
-----------------------------
谢谢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3-31 22:34:01 +0800 CST  
@你没我健康促 2017-03-24 10:20:31
楼主的文化太丰富了~炒鸡羡慕你这种有才华的人
-----------------------------
谢谢~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4-15 14:44:25 +0800 CST  
@汉旗怨 2017-03-24 10:21:39
我还是觉得在古代,我们中国才是最牛的。
----------------------------
易中天先生的《两汉两罗马》中有一定的论述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4-16 08:28:53 +0800 CST  
@小熊猫吓着了淹 2017-03-24 10:25:13
嗯,听了这些确实是很科普的
-----------------------------
谢谢支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4-16 12:23:46 +0800 CST  
@寒心似冰滔 2017-03-24 10:42:35
在我的印象中,少数民族一项是比较强悍的。
-----------------------------
游牧民族的特点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4-17 12:38:26 +0800 CST  
@一条路走到天亮12 2017-04-18 21:57:54
很好看,请继续。
-----------------------------
谢谢支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4-18 22:53:36 +0800 CST  
回答之前网友的两点疑问。第一,有网友指出廷杖不是明朝发明的,汉朝就有,所以指责楼主关于明朝对大臣不加尊重的特点。这里要说明,廷杖固然不是明朝发明的,可是大规模使用是在明朝。汉朝廷杖大臣的例子非常鲜见,唐宋几乎没有。可是明朝几乎所有主要君主,都多次、大规模使用过廷杖。廷杖“制度化”,“常态化”是在明朝完成的。关于这点,请参见李洁非《龙床》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4-26 10:25:38 +0800 CST  
第二,还是这位网友说,元朝杀的大臣都是阿合马之类的色目人,明朝打的大臣都是读书人,以此想说明不一样。但是元朝可从来没有“以儒治国”过,所以在元朝色目人地位并不比读书人低。元朝视所有大臣为家奴跟明朝视士大夫为草芥,情出一脉。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4-26 10:38:53 +0800 CST  



楼主最新的摄影作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5-24 00:12:14 +0800 CST  



楼主的摄影作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5-25 01:20:52 +0800 CST  
@明月双清 2015-06-15 21:09:33
四、也给明朝正个名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这是我国朝代歌中的最后一句,我们现在在说的是元王朝,可是说元王朝似乎就不能不提一提宋明这以前以后的两个王朝。宋和明的差别太大了,如果不告诉你这是两个几乎相邻的王朝,你一定想不到这两个王朝之间只隔了不到一百年。差别到底有多大呢?本节我们就举一个例子说说,就是对待大臣的态度。
先看看宋朝怎么对待大臣,宋朝皇帝的祖训中就有一句话,不得刑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宋仁宗说我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的文臣们要是得罪了皇帝会怎么样呢?看几个人就知道了,苏轼不赞成王安石改革,于是去了被罚去杭州,对的,你没看错,是被罚去杭州当个类似与市长的官吧,结果苏轼在杭州犯案了,乌台诗案,就是苏轼写诗对当权者不满了,怎么样呢?去湖北当个科长吧,于是苏轼就在湖北写文章喝酒,与朋友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了。反正就是当了个没权利的小科级干部,倒是还是很悠闲的。后来又怎么样了呢?总之苏轼似乎又得罪了当权者,好了,你去海南岛上去吧,也是给你个职务的,去管理海南岛上的居民,事实上当时的海南岛上还真没有多少居民,但是东坡先生心态还是挺好的,就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轼在宋朝的大臣里是挺惨的,有才得不到重用,还老是牵扯进各种案件中,所以就是职务越来越低,任职的地方越来越偏僻。这就是宋朝对待大臣的态度,反正老祖宗说了,不能打、不能杀。那你要是让皇帝不开心了,皇帝就把你打发到能多远就多远,越远越好。另外我们再来看看宋朝的薪资水平,什么水平呢,宋朝有位大清官,叫做司马光,对,就是砸缸的那个,也是写资治通鉴那个,他可是个大清官,从不贪污,有一次他用他的工资盖了一个花园别墅,由于花园设计的很好,于是参观的人很多,想参观就要买门票啊,于是大家纷纷给看门的老大爷一些钱,老大爷就放他们进去参观花园。很多天以后,司马光自己来他的花园里玩,突然发现多了一个凉亭,司马光有些疑惑的问老大爷,凉亭哪里来的,老大爷说,用参观的门票钱盖得,反正老爷是个清官,不贪别人的钱,我在你这看门,工资很高了,这个门票钱我留着也没用,干脆就用来扩充整修旅游景点吧。这件事不难看出一个问题,一,司马光可以盖得起花园别墅,而且规模不小,所以大家才来参观。二,老大爷很有现在的商业头脑,以门票养景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说的可是个清官哦。这就是宋朝的官员的待遇,不用靠灰色收入,也可以住得上花园洋房,当然司马光这时候是正二品的官员。
好了,我们现在来对比一下明朝,明朱元璋也有祖训,什么呢?士大夫有敢言立丞相者,斩!宋说的是当官的是不能杀的,明说的可是什么样的该杀。再看看明朝的大臣要是得罪了皇帝,不用说,脱了裤子打屁股,这叫做廷杖,而且经常发生打死人的事件。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明朝有个大臣叫杨继盛,看不惯奸相严嵩,写了一个批评他的奏章,被严嵩知道了,打了一百廷杖,扔进牢房,本以为一百廷杖估计就把人打死了,没想到杨继盛没有死,自己在狱中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给自己做了个外科手术,把腐烂的肉用打碎的碗割下来这样避免了感染,没有死。严嵩一看杨继盛没有死,就在一个知道皇帝看了一定会生气的奏章上写了杨继盛的名字,嘉靖皇帝一怒之下,将杨继盛在西市斩首。对比宋朝的大臣不招皇帝喜欢,皇帝就把他赶走的政策,明朝这种又打又杀明显血腥恐怖了不少。再看看明朝的官员待遇是怎么样的呢,明朝也有一位清官叫海瑞,家喻户小,海瑞也是只拿薪水,绝不拿一分钱的灰色收入的人,结果就是海瑞家基本一年到头吃素,赶上个国家法定节日或者海瑞母亲的收入,海瑞才去买点肉吃。同样是二品的清官,司马光有花园别墅住,海瑞却连肉也吃不上几顿。
看了这个对比,大部分人都会得出一个结论,明朝对士大夫真是太不好了。进而有人得出一个结论明朝太不好了。另外有人说,明朝对士大夫如此恶劣就是因为朱元璋这个人以及以后的明朝皇帝的素质太不好了。这节有必要为明朝的一些问题正个名。首先,不用说明朝确实、绝对、毋庸置疑的对士大夫不好。可是这就能说明明朝不好么?士大夫只是国家的一个部分,这个国家还有其他部分,不如宋代虽然对士大夫好,可是对武将就很敌视,狄青都被刺字,岳飞都会惨死。宋代为了养活士大夫,百姓的税负是很重的。反观明朝,像戚继光这样的武将也没有遭受很多不公正待遇,百姓负担在前期没有很重,后期加重也不是为了养活文官。所以仅仅以明朝对士大夫不好就全盘否定明朝,不合理。其次呢,就是这个重要问题了,明朝对士大夫态度的集聚转变是因为朱元璋等一批朱家皇帝素质不高导致的么?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个根子在元朝。
朱元璋当皇帝是推翻了元朝,究竟怎么对待大臣,从元朝身上学习比较容易,学习一百年前的宋朝比较困难,于是朱元璋大部分的继承了元朝对待士大夫的态度。第二,士大夫原来可是非常高贵的,哪经得起你这么侮辱和虐待,可是元朝以更残酷的方式虐待了他们一百年,现在朱元璋虽然没有恢复到宋朝的水平,可是总之比元朝好了很多吧?所以这些士大夫也就妥协接受了。
既然这么说,元朝对士大夫很坏么?我们可以看看一个问题,明朝对士大夫不好吧,可是有明一代一共产生了八十多位首辅大臣,被皇帝杀掉的只有一个周延儒,是皇帝让他自尽的。首辅的死是几乎八十分之一,死法自尽。元朝,单说忽必烈称帝建朝以后,平章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一级的高官就死了四个,王文统、阿合马、卢世绾、桑哥。一个朝就是明朝二百年总和的四倍,而且死法是斩首、开棺戮尸等等。可见随便杀大臣确实是元朝开始的。打大臣呢?更是元朝的首创,廷杖制度是元朝的制度,明朝照搬,还真不是朱元璋的创举。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宋朝如此优待士大夫到明朝对士大夫态度的一落千丈的原因是,中间有个元朝。元朝为什么这么对士大夫呢?有两点原因,第一,中原的汉地王朝是个个重文轻武的王朝,这种趋势到了宋朝已经到达了顶峰,士大夫备受尊敬,而武人比较受到轻视,而蒙古民族正好不是这样,文人在蒙古民族心中与工匠、歌舞伎等等是一样的,就是干些技术工作,提供消遣娱乐的方式,而真正值得崇拜的是那些能在战场上斩杀敌人的巴特尔(英雄)。这种民族变成了中原的统治阶级自然不会多么尊重士大夫。第二,蒙古民族在建立这个王朝的时候还是在奴隶制度与封建制度的过度中的,奴隶制在蒙古人的心目中还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在汉人心中已经记忆模糊了。关于君臣关系,汉人给的总结是“君待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注意一个货字用得好,就是交换、买卖。既然是买卖,今天的市场经济知识告诉我们,买卖双方基本是平等的,虽然有垄断这种东西存在,但是垄断的后果是价格高一些,绝不是可以抢。现在就说说,在汉人士大夫心中,我们有才能,君主有权力、待遇,你用权力、待遇来换我的才能。春秋战国的时候,君主也多,人才也多,这是个完全竞争市场,所以人才的价格高一些。到了唐宋,国家统一了,君主就一个,人才还是很多,进入了垄断市场,人才价格低了一些,但是起码还是个市场,低一些也是交换。用什么交换呢?皇帝给人才职位、尊重、待遇。人才给皇帝忠心、才能。好了,这就是我们前面所看到的宋朝的样子。但是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可还是奴隶思想根深蒂固的,他们根本不认为人才是换来的,而是认为是抢来的,......
-----------------------------
@王杰维 2017-04-28 04:04:11
有宋一朝确实重文轻武,武将地位低下。但狄青被刺字可是他未做武将之前的事哦,历史可以调侃,但不可随意改变的哦。
-----------------------------
狄青刺字是在做士兵的时候,这件事说明宋朝士兵地位之低下,士兵是武人的最基层代表。这件事说明宋朝武人地位低下似乎没有问题吧?哪里有随意改变?况且我不同意历史可以调侃,历史本身是严肃的,不是可以随意调侃的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5-25 11:20:58 +0800 CST  



楼主摄影作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6-02 07:48:03 +0800 CST  







楼主摄影作品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6-03 00:03:45 +0800 CST  
史天泽也是不负皇子之望,身先士卒,竟然是第一个登上枣阳城头攻克枣阳的。之后史天泽便一路打到了襄阳,当然并没有像金庸老先生所写遇到了郭靖和杨过。在襄阳,史天泽指挥水师与宋朝水师在峭石滩相遇了。峭石滩是个非常狭窄的水域,宋朝水师据险而守,元朝水师就犯难了。但是中国有句古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史天泽这时候充分发挥了这句话,自己带着两只小船冲了上去,这个看似鲁莽的举动却有着深思熟虑的考量。首先这是个险峡,宋水师也不能同时出动很多船只,这样同时投入作战的兵力不会很多,两只船就不会把自己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第二,自己作为主帅的这样身先士卒的行为必然激励自己的部队紧随其后,前赴后继,毫不退缩。而这种不能一次投入大量兵力,需要连续不断的投入兵力的战斗,保证大家的战斗意志,连续战斗是非常关键的。果然正如史天泽所料,蒙军这边看到主帅的行为顿时士气如虹,而宋军这边气势萎靡起来。峭石滩一战奠定了蒙军攻下襄阳的基础。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6-09 08:32:47 +0800 CST  
攻下襄阳之后,部队修整了一年,史天泽便跟着大将温口不花去攻打广州和复州。复州的宋军在水中树立了很多栅栏。史天泽一见瞬间指出的此战的关键就是这些栅栏,宋军是不敢与蒙军直接对战的,如果没有这些栅栏,他们会迅速溃散和投降,于是史天泽招募了一只四千人的敢死队去破坏这些栅栏,最后,果然安不出史天泽所料,栅栏一破,宋军就全部投降了。之后史天泽便一路南下,高奏凯歌了。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6-09 08:38:42 +0800 CST  
从“出道”到现在,史天泽都是一个勇敢作战的将军,可是如果他只是一个作战勇敢的将军,恐怕很难在以后当上丞相,毕竟丞相是需要治民的。而史天泽马上就有机会展示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才能了。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6-09 08:45:36 +0800 CST  
@小呀么小二郎TY 2017-06-09 08:57:41
@明月双清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您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6-09 09:04:46 +0800 CST  
窝阔台汗在史天泽在南宋酣战的时候溘然长逝了,经过一系列紧张的斗争,贵由继位,接着不久之后贵由去世,蒙哥汗即位,由于蒙哥汗不是窝阔台系,而是托雷系,所以颇有些放心不下这些汉族万户。于是召史天泽入朝觐见。觐见之后,蒙哥汗决定用良好的待遇笼络史天泽,于是给了他五个县的食邑。而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却看出了另外的门道。史天泽是个人才,又是个汉人,熟悉中原汉地的管理,正好河南陕西已经荒废管理很久了,正好可以让史天泽去。于是奏请蒙哥汗,让史天泽担任经略使,管理河南陕西等地。史天泽开始了自己的治民之路。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6-09 09:17:31 +0800 CST  
史天泽回到河南以后干了什么事呢?元史中的记载是“均赋税、更钞法、建行仓、立屯田、设保甲。”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经济和公共管理思维来看一下这几项政策,均赋税是规范财政政策,使政府有钱用老百姓有章可循。更钞法是金融政策,保证货币稳定。建行仓是福利政策,保证老百姓有饭吃,而立屯田是军令政策,保证部队粮饷充实。设保甲是治安政策,保证地方安定。这几项政策一出,什么结果呢?境内大治。这一次治民的行动给那个想以汉法治汉地的忽必烈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楼主 明月双清  发布于 2017-06-09 09:25:23 +0800 CST  

楼主:明月双清

字数:158164

发表时间:2015-06-14 07: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07 22:12:45 +0800 CST

评论数:42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