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后宫风云 长篇原创连载

三次远征高丽给隋朝带来的是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地方贵族武装叛乱此起彼伏,隋军四处平乱,应接不暇,大隋帝国分崩离析;边境上的高丽再次背信弃义对隋朝采取了强硬态度,西部吐谷浑等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也在蠢蠢欲动、想要脱离隋朝的控制;北面的已经臣服多年的东突厥开始与隋朝分道扬镳,东突厥始毕可汗坐山观虎斗,不但趁着隋朝与高丽三次大战的机会恢复和壮大了实力,还采取了武力压迫与分封离间的政策,先后迫使刘武周、梁师都等北方割据势力臣服于东突厥。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29 21:46:39 +0800 CST  
三次远征高丽给隋朝带来的是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地方贵族武装叛乱此起彼伏,隋军四处平乱,应接不暇,大隋帝国分崩离析;边境上的高丽再次背信弃义对隋朝采取了强硬态度,西部吐谷浑等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也在蠢蠢欲动、想要脱离隋朝的控制;北面的已经臣服多年的东突厥开始与隋朝分道扬镳,东突厥始毕可汗坐山观虎斗,不但趁着隋朝与高丽三次大战的机会恢复和壮大了实力,还采取了武力压迫与分封离间的政策,先后迫使刘武周、梁师都等北方割据势力臣服于东突厥。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29 21:47:30 +0800 CST  
三次远征高丽给隋朝带来的是一个无法收拾的烂摊子: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地方贵族武装叛乱此起彼伏,隋军四处平乱,应接不暇,大隋帝国分崩离析;边境上的高丽再次背信弃义对隋朝采取了强硬态度,西部吐谷浑等被征服的少数民族也在蠢蠢欲动、想要脱离隋朝的控制;北面的已经臣服多年的东突厥开始与隋朝分道扬镳,东突厥始毕可汗坐山观虎斗,不但趁着隋朝与高丽三次大战的机会恢复和壮大了实力,还采取了武力压迫与分封离间的政策,先后迫使刘武周、梁师都等北方割据势力臣服于东突厥。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29 21:49:29 +0800 CST  
由于隋炀帝杨广错误地发动对高丽的三次战争以及他在战争过程中的很多低级失误,导致隋朝从太平盛世迅速走向分崩离析,而隋末乱世的来临,就给了东突厥、靺鞨、契丹等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壮大的机会,也给了朝鲜半岛三国休养生息的时间;大隋帝国对北方控制力的削弱,和周围少数民族势力的扩张,使得东亚地区再度陷入纷乱无主的态势中。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29 22:15:59 +0800 CST  
陆菲:隋炀帝杨广智勇双全,就是好大喜功。前方征服小国、后方乱了窝。居然被自己的表哥李渊所欺。所以,战争是很奢侈的消费行为,也要量力而行,不能学老美华尔街那样搞超前消费哦。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29 22:43:55 +0800 CST  
@xiaoranrangou 2011-06-29 23:52:10
再顶一下:)支持一下哦
-----------------------------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07:35:52 +0800 CST  
英明领袖杨广同志表面上战胜高丽挣回了面子,却彻底搞乱了整个大隋帝国的江山,原来的很多动乱没有平定,新的动乱不断发生。
公元614年二月,扶风人唐弼起兵,自称唐王,立李弘芝为帝,有部众十万人。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08:11:15 +0800 CST  
四月,江苏徐州人张大虎起兵。被隋朝榆林市长成纪、董纯击败,斩杀一万多人。  五月,陕西延安人刘迦论与匈奴人结盟,自称皇王,改元大世,有部众十万人。被隋朝大将屈突通击杀,斩杀一万多人。  六月,福建建瓯人郑文雅、林宝护起兵,部众三万,攻占郡城。  十一月,山西高平人司马长安起兵,攻占郡城。同月,山西离石县的匈奴部落酋长刘苗王聚众起事,自称天子,部众数万人,大破前来围剿的隋军。  十二月,河北易县人王须拔起兵,称“漫天王”,国号燕;另一变民首领魏刀儿,号“历山飞”;各有部众十余万,北联东突厥,转战于燕赵地区。  ……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08:20:25 +0800 CST  
三十九 两位高官的命运

公元614年的大事就是隋朝第三次进攻高丽及大隋帝国内部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而在这些大事的背后,却有几件貌似不大的小事,让人感慨命运的无常。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08:21:58 +0800 CST  
  英明领袖杨广同志一方面是大隋帝国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令人奇怪的是,佛教提倡慈悲为怀,但杨广同志却杀人如麻,不仅杨广历史上有不少虔诚信佛的皇帝杀人并不手软,比如武则天,武则天曾经做过尼姑,她的那句“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被看做佛教经典名句。但武则天同样杀人如麻。还有做过和尚的朱元璋,杀了成千上万的功臣。清朝的雍正据说已经开悟解脱,同样残杀兄弟及功臣。可能这些皇帝把治国安邦与个人修行分得很清楚,夺取天下保住江山必须要铁血无情,而心无挂碍不计得失只能是用于提升自己的境界,而不能用于保家卫国。在这一点上,隋朝也是有传统的,杨广老爸隋文帝杨坚就是在寺庙里被一个尼姑养大,杨广母亲独孤伽罗的名字来源于佛教。但他们同样杀了不少功臣。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08:23:37 +0800 CST  
 同父母一样,杨广同志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早在公元591年,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在江都给一千名南方僧人设立斋席,斋席之后,他跪受当世高僧,天台宗四祖之一的智顗法师为他做的居士佛戒,杨广并接受佛号:总持菩萨。可惜这位总持菩萨并不总是慈悲为怀。
   与周武帝宇文邕实行灭佛,强迫和尚还俗成为劳动力不同,在隋炀帝杨广的影响下,隋朝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以国家名义剃度一些和尚,被国家剃度的和尚不是一般的和尚,而是享受国家待遇的和尚,也可以说是国家级的储备大和尚。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10:10:28 +0800 CST  
公元614年,为了弘扬佛法造福众生,英明领袖杨广同志在百忙中关心佛教事业,下令在洛阳剃度27个和尚,这27个和尚在剃度后将享受国家公务员的待遇,由国家公费培养这些和尚学习研究佛法。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16:32:22 +0800 CST  
如同当今考中央机关公务员一样,为了争取这27个宝贵的录取名额,成千上万想要出家的人竞争得热火朝天,经过海选这些超级男生,被认定成绩优秀过关的有几百人,其中有一个12岁的男孩,他也雄心勃勃想要竞争这27个宝贵的名额。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16:50:21 +0800 CST  
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个12岁的男孩年纪实在是太小了,那几百个成绩优秀的成年人还筛选不过来,有谁还顾得上这个小男孩呢?这个雄心勃勃的男孩眼看就要被命运淘汰。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17:02:02 +0800 CST  
可是这个男孩并非遇到挫折就想放弃的普通男孩,他天生就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12岁的男孩没有哭鼻子,他并不灰心,就在复试的考场的大门口等,一直等到了主考官,大隋帝国最高法院院长郑善果出来。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17:12:07 +0800 CST  
这位12岁的男孩落落大方,丝毫没有一般男孩甚至成人在领导人面前唯唯诺诺的拘谨,他看到主考官大人迎了上去,有条有理地向郑院长阐述了自己想要剃度、献身佛法的崇高理想。郑院长看到这个男孩眉清目秀,眉宇之间有一种普通人没有的超然与淡定,于是就耐着性子与男孩对话,时不时抛出自认为比较深奥的几道问题,但男孩都对答如流。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17:25:16 +0800 CST  
郑院长问男孩这么小年纪为什么要报考国家公费、专研佛法?男孩说:“意欲远招如来,近光遗法。”此言一说,郑院长不禁频频点头,一个十二岁的男孩有如此远大的抱负,日后必有成就,这个男孩必然是振兴佛教难得的人才。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17:38:50 +0800 CST  
在伯乐郑院长的建议下,这个胸怀大志的12岁男孩被隋朝政府破格录取,成为享受国家公费待遇的剃度和尚,而且郑善果院长为男孩起一个叫玄奘的法名。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17:48:12 +0800 CST  

玄奘(公元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17:59:27 +0800 CST  
玄奘法师少时因家境困难,跟二哥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做少年行者,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到隋炀帝杨广下诏剃度的时候,玄奘法师就去争取剃度名额。
楼主 吉日春雨  发布于 2011-06-30 18:11:26 +0800 CST  

楼主:吉日春雨

字数:1159300

发表时间:2011-05-04 16: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14 11:24:10 +0800 CST

评论数:280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