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接下来4天,两方律师你来我往,就能否传唤总统激烈辩论,伯尔案情被凉在一边。
四天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马歇尔不得不亮明观点。
法庭是否有权向总统发传票?杰弗逊一方律师认为,三权分立的体制,决定了司法分支和行政分支是平等的,所以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无权要求总统到庭,司法分支不能凌驾于行政分支之上,何况总统还是国家元首?
马歇尔回答:英格兰宪法规定,国王是不会犯错的,所以国王能得到法律程序上的豁免;美国总统是民选,去职后是平民,宪法也规定可以弹劾总统,所以总统不是国王,在法律的眼里,总统和任何美国公民没有差别。
杰弗逊一方律师认为,传票涉及的文件事关国家安全,总统根据宪法,有权保留伯尔所提到的那些材料。
马歇尔回答:法院对机密信息不感兴趣。但什么才是事关国家安全的机密信息,不是由总统或者行政分支说了算,而是要由法院来决定。
马歇尔几句话,就阻断了杰弗逊规避到庭的路子,把杰弗逊的律师噎住了。
杰弗逊不得不亲自回应。他说,政府部门之间要和谐,若司法和行政闹不和,会成为国际笑话,影响政府声誉。行政部门愿意配合司法部门,但只有法院的要求符合国家利益的时候,我才会配合。伯尔的意图是把审判变成司法和行政的权力之争,我们不要上他的当!
杰弗逊的话,堂堂正正,打了个高水平的圆场。
但私下里,他指示律师:若马歇尔还要对抗的话,就赶快通知他,他相信:宪法赋予行政系统的权力,足以防止司法系统操纵其他部门。
你马歇尔想对抗,我就对抗到底,倒想看看你马歇尔有什么能耐?
在严正申明的同时,他履行了合作的诺言,派威尔金森带信到庭作证。
马歇尔选择在威尔金森到庭的那天,向杰弗逊下达传票。这样,既维护了法院权威,又避免了杰弗逊出庭。
一场看得见的危机,在杰弗逊的半妥协下避免了。
马歇尔获胜。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17 01:09:28 +0800 CST  


詹姆斯·威尔金森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17 15:27:13 +0800 CST  
威尔金森自认为是揭发伯尔的大功臣,到庭时威风凛凛,“骄傲得像一只雄火鸡”。
但是,陪审团成员早就听说他曾经掺合此事,故而对他表示怀疑。再看威尔金森带来的信,上面有修改的痕迹,陪审团断定,是威尔金森动了手脚。于是,对他进行调查,并起诉了他。
这情节有点出人意料。
主题仍然是审判伯尔。杰弗逊不管怎样,都想拿下伯尔,遂指示律师,想办法广泛收集证据,无论如何都要以叛国罪或者“较重的轻罪”起诉伯尔。在律师的动议下,陪审团调查了48个证人,得到一些证据,但这些证据证力不强,没有找到有杀伤力的证据。
虽然证据不是很有力,陪审团还是正式起诉了伯尔。
理由是,马歇尔刚刚审判过伯尔的2个助手----伯尔曼等人,在此案中,马歇尔判决,即使被告人组建军队的行为微不足道,或者叛乱发生时不在现场,仍然可以控以叛国罪。
这种判法叫推定性定罪,符合英国法的规定。
伯尔和助手们做的是同一件事。伯尔为叛乱做的工作多得多。虽然军队集结时他不在现场,但伯尔的助手也不在场。助手判了叛国罪,伯尔理所当然应该以叛国罪起诉。
这下,难题丢给了马歇尔。
从内心讲,马歇尔很不愿意判伯尔叛国罪,因为他不爽杰弗逊,不想让杰弗逊如愿。可自己的判例在先,不可能同一案情判出两种结果来,那不是开玩笑么?
经过8天的辩论,马歇尔提出了判决意见,长达2.5万字,是他写过的判决意见书中最长的一篇。
判决意见书要点是:宪法规定的叛国罪,是指公民公开武装对抗美国,光有和平集会是不够的。起诉方的所有证据,都无法证明伯尔“发起”或“策划”了集会。个人想叛国不等于有行动,准备叛国不等于已发动,都不能推定为犯了“叛国罪”。同时,“叛国罪”需要两名以上的证人作证才能成立,此案中,起诉方没有一个证人能证明。基于此,伯尔的叛国罪名不成立。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18 01:24:32 +0800 CST  
陪审团根据这一意见,宣告伯尔无罪。
马歇尔的判决意见,与自己开了一个大玩笑。他真的同一案情判出两种结果来了。伯尔的助手犯了叛国罪,伯尔做了同样的事情,却无罪,听上去匪夷所思。
杰弗逊听说后,极为愤怒,认为马歇尔胡乱判案,放走了一个叛徒。杰弗逊指示律师再打了一场官司,起诉伯尔犯了“较重的轻罪”,但还是证据不足,失败。杰弗逊还不甘心,提请国会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以削弱司法的独立性。但国会对伯尔案进行听证后,不了了之。
后世的人,都认为马歇尔在此案中是正义的化身,否定了推定定罪,保护了公民不受权力的侵犯和压迫。而杰弗逊,这个《独立宣言》的起草者,变成了想用政治手段迫害公民的魔人。
事实真是这样么?回顾整个事件,会发现,这两个人的表现,是有本质差别的。
马歇尔一事两种判法,无疑掺杂了党派斗争的因素,掺杂了与杰弗逊之间个人恩怨的因素,以正义之名达到了自己说不出口的目的。
马歇尔在这一案中,是私心为上,公心次之。
他的这份私心,偏偏产生了正面影响。他对叛国罪的清晰界定,避免了这一罪名沦为政治迫害的工具。
杰弗逊呢,对伯尔穷追不舍打压的做法,无疑也掺杂了个人恩怨。但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你处在总统位置上,不断接到有人闹分裂的密报,当然会警觉,并予以追究,这是总统的职责所在。
杰弗逊在这一案中,是公心为上,私心次之。
伯尔此案后,名声并没有变好,他觉得在国内无法安生,遂迁居英国,4年后回纽约,改姓换名,仍旧以律师为生,又活了29年。据说,在他去逝前,一位朋友问他是否密谋夺取墨西哥,分裂美国。伯尔回答:“不!我只是在想,一旦我夺取月球,我就通知我的朋友们,我要将月球在他们之中进行分配。”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18 01:24:57 +0800 CST  
伯尔的事情让杰弗逊很伤脑筋,但还不是最伤脑筋的事。让他更焦头烂额的是外交。
本来,他坚守华盛顿定下来的孤立主义政策,自得其乐,不与任何一个国家结盟,对各国一视同仁,只做生意,不结兄弟,规避了很多麻烦。
可你不撩拨别人,别人撩拨你。美国那一对欢喜冤家----英法两国,相互争锋,经常互扁,打着打着打,就连累了美国,北美老百姓跟着遭殃。
杰弗逊第二个任期开始,英法两国又开战了。本来你们打你们的,管我P事。可美国想置身事外却不可能。
1805年,英国海军击败法国海军,成为海上霸主。拿破仑则在大陆连连获胜,在欧洲大陆称雄。双方都想通过禁运的方法,困死对方。办法就是,互相停止海上贸易,也不准中立国运货物到对方去。
这下美国惨了。
要知道,美国对外贸易活跃,财政依靠关税。现在好了,美国货物运往英国,法国会海上拦截没收;运往法国,英国会拦截没收。美国的生意就难做了。
还有一件事让美国人窝火。
英国一些水手,担心被法国捉去,故而偷偷开溜,溜到美国船上打工。美国船上工资高,吸引很多英国水手前来,导致英国海上服役人员严重不足。
英国海军领导发现这一问题后,震怒。他们也不讲客气,只要发现有人上了美国的贼船,就拦截美国船只进行搜捕,把英国船员抓回去。顺手牵羊,顺便抓一些美国船员,来弥补英国船员的缺额。
英国这种搞法,把美国一些商船吓怕了,美国航运业受到很大影响。
时任驻英公使门罗估计,到1807年前,英国扣留528艘美国商船,和货物一起,约合价值3000万美元(约折合现今的46亿美元),无理囚禁数千名美国水手。
美国人很愤怒,很想揍英国佬。
英国不理你这一切,觉得他们做得还不够。接着宣布,凡是驶往欧洲的美国商船,均须先停泊英国港口,向英国纳税,否则不准到欧洲海岸任何地方做生意。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0 01:17:47 +0800 CST  
英国如此蛮横,激起了美国人的巨大愤怒。很多人主张武力回击。
杰弗逊也非常想武力回击。
可现实是,美国的海军力量及其弱小,只有几艘军舰,而英国有500多艘。如果真叫嚷与英国打仗,英国可能理都懒得理你,更舍不得打你,直接把你当宠物。
杰弗逊很伤脑筋,他指令门罗、平克尼与英国谈判签约,英国答应不再抓捕无辜的美国人,但这一条约仅仅在纸上发挥作用,英国人依旧欺负美国人。
英国知道美国没有力量反击,也就不把条约当回事。
实力不对等,条约是废纸。
杰弗逊又想联合俄国对付英国,俄国表示亚历山大,拒绝。杰弗逊又找到法国,想联合起来对付英国。法国追问美国有多少军队可供联合,杰弗逊讪讪不知如何回答,因为美国几乎没有海军。
法国也拒绝。
既然你美国海军十分微小,你拿什么来联合?上次独立战争就是上了美国的当,弄到法国大出血,利益没得到多少,还诱发了革命。这次无论如何也不做冤大头。
两国都拒绝,杰弗逊与内阁、国会商量怎么办。一位议员提议,英法禁运,美国也可以禁运,禁止英国货物运进美国。美国是英国工业的原料基地,也是英国商品的巨大销售地,如果实行禁运的话,英国的损失一定比美国大,英国会受不了的。
这个办法,是没办法的办法。打仗不敢打,谈判没有用,只有禁运。国会通过了这个提案,但没有立即实施,直到切萨皮克湾事件的发生。
1807年6月22日下午,英国“美洲豹”号军舰在切萨皮克湾,向美国“切萨皮克”号军舰示意,要求进入搜捕英国逃兵,美方拒绝。英国“美洲豹”号也不多啰嗦,直接向美方开炮。15分钟内三次舷炮齐射,打坏美舰桅杆、风帆和索具,3名水兵被打死,另有18人受伤。美舰落后,自觉不是对手,为了尊严还了一炮,不得已投降。
英国兵上船搜查,果然搜出4个英国逃兵,带走。
美国“切萨皮克”号载着死伤水手,破烂回港,惨不忍睹。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0 01:18:16 +0800 CST  
美国人早就对英国军舰的横暴行为不爽,长年累月积聚了太多怒气,这次事件像火苗,点燃了美国人心中的熊熊怒火,到处群情激奋,纷纷要求武力对付英国----不惜为之一战!
老百姓相信,杰弗逊是个不怕打仗的人,曾经派军舰远赴地中海打击海盗,保护国人利益。杰弗逊是个有血性的总统。
只有杰弗逊摇头,苦笑。
打仗?拿什么打?
美国没有常备军,只有少量军队,其余大部分是民兵,怎么能与精良的英军对垒?海战关键靠海军,美国这点海军,连自保都成问题,何谈与天下第一强的英国海军争锋。
加勒廷也反对打仗。他说,若要打仗,就得增发国债,增加税收,老百姓会负担加大,国家各方面发展进程会打断,损失会很大。
仗,肯定无力打。但也不能就这样便宜了英国佬,必须想办法惩罚他们一下。
想来想去,只有禁运。
杰弗逊估计,美国既是英法两国重要原料基地,也是两国工业品销售地。只要禁运,英法两国工业将受到严重打击。特别是英国,对美国的棉花和纺织品依赖很大。美国虽然也受损失,但英法两国损失更大。
于是,杰弗逊内阁决定做两手准备:一手备战,一手禁运。备战,就是下令加固纽约、新奥尔良和查尔斯顿三个重要港口的防御工事,命令各州召集10万民兵备战。同时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1807年年 12月 22日,国会按照杰斐逊意见,通过了《禁运法》,规定:美国或其他国家的船只都不得驶往外国;一切自美国启运的出口,无论经由海路还是陆路,均被禁止;某些特别规定的英国工业品不许进口。
简单一点讲,就是把船冻结在港内,禁止他们从事海上贸易。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0 23:17:22 +0800 CST  
禁运,得到了公众巨大支持。老百姓早就想出这口恶气。
看到老百姓这么赞成,杰弗逊信心百倍。
但真正实施下来,才知道这个政策的残酷性。
最先遭灾的是商船和水手。法令一下,一些商船赶紧出海,驶往域外。多数商船被禁港内,很多水手失业,无以谋生。
接下来遭灾的是新英格兰地区。这些地区的经济以工商业为主,属于出口导向型,完全依赖外贸。外贸一断,这些地区的经济马上停顿,陷入困境。
纽约这个大港口,进出口吞吐量达,往日非常繁华,棉花、羊毛、粮食、茶叶、糖、酒等堆积成山,禁运后马上衰落,城市空空荡荡,居然变成了鬼城。
那些中小贸易公司,迅速破产,与之相关的金融、经纪、保险、商铺纷纷倒闭,失业大军成形。
禁运消灭不了商品需求。有的人就干走私。海上不行,就通过尚普兰湖,与加拿大接触,开展进出口。
杰弗逊见此,担心走私会毁了禁运,遂派兵切断交通。有人跑到佛罗里达搞出口,杰斐逊只得往南派兵。走私,逼得杰斐逊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来实施新的法令。
最初,禁运只针对外贸,允许商船沿东海岸航行,在各州之间运送货物。有些航运商就申报虚假终点港,把船装满货物后,一出港就不知去向。
杰斐逊无奈,只得下令禁止一切沿海航运。这样一来,商品运输不畅。比如食品,有的地方堆积如山,运不出去,眼睁睁看着发霉变质,另一个地区却食品缺乏,人们忍饥挨饿。
杰弗逊于心不忍,就授权州长,可以发放少量国内航运许可证。一些商人厉害,就从州长那里骗取许可证。杰弗逊很不满,亲自掌握发放许可证的权力,这下杰弗逊凭空增加了许多工作量,非常辛苦。
要做成一件事,难哪!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0 23:17:43 +0800 CST  
有个从德国移民美国的皮毛商,求到杰弗逊,说他有个中国朋友,住在美国,想租船搬家回中国,请求总统批准。杰弗逊想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就批准了。
谁知此皮毛商其实是撒谎。他那有什么中国朋友?他运了满船货物到中国销了,再装满中国货返美。禁运使物价飞涨,此皮毛商来回一倒腾,发了大财,由一个小皮毛商变成了金融大亨,富了好几代人。
禁运后的利润如此巨大,以至于一个皮毛商都敢欺骗总统。
杰弗逊发现这些奸商后,不得不才更严厉的措施禁运,连马车、雪橇等运输,都严格控制。
这么一来,经济活力就控死了,就好像一个人的血脉突然断了很多,人自然就病危了。
一年之内,美国出口从103亿美元降到0.22亿美元,下降近80%。进口从1.45亿美元降到0.58亿美元,下降近60%。
这个下降幅度是惊人的。
国家财政遭受重大打击,进出口税收从1600万美元降到100万美元以下。
失业剧增,海员失业5万人,其他失业者达10万人。纽约市欠债入狱1300多人,其中1150人的负债额仅仅是在25美元以下。南方棉花跌价将近一半,有些州不得不制定法律,限制债权人逼债,因为陷于破产的种植园太多了。
老百姓再也难以忍受,到处怨声载道,骂声四起。新英格兰部分人,朝天骂,没用;朝地骂,没用;就写信给杰弗逊,把总统骂得四季花开,鲜艳无比。
尤其是这句撼人心魄:杰弗逊,你这个恶棍,为什么这么歹毒!究竟想把这该死的禁运维持多久?难道想把我们穷人都饿死吗?
一生都心地善良的杰弗逊,一生都心怀百姓的杰弗逊,忽然发现自己竟变成了“歹毒的恶棍”,心里十分难过。一心为了国家大局,却被群众骂得狗血淋头,杰弗逊难受死了。
可禁运还得坚持下去,因为英法两国还没有服软。
坚持!坚持!
狠心坚持!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2 19:31:55 +0800 CST  
但老百姓坚持不下去了,纷纷游行,向总统请愿。杰弗逊不得不一一答复,搞得一个头两个大。8月底至 9月初,两个星期内他答复了 38个城镇的请愿书。后来发现请愿书大多,他不得不指令部下,印好格式信件,便于他快速作答。到年底,杰弗逊收到199份请愿书。标志着有199个城镇反对禁运。
在民主社会里,总统一般不敢与主流民意对着干。但为了国家的利益,杰弗逊决定,即使输掉民意支持,也要坚持干!
杰弗逊这么做,显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这给了联邦党翻身的机会。联邦党1807年还有人叹道:“我担心联邦主义不久将会死亡,所有关于它的记忆都将消失。”现在却出人意料地提供好了重获民意的大好机遇。
皮克林发表公开信,告诉新英格兰人,这次禁运,是共和党的阴谋,是杰斐逊受拿破仑指使而实行的,目的在于消灭海运业者,使新英格兰陷入贫困。
他的信,在新英格兰地区引起强烈反响。全国反禁运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新英格兰威胁要退出联邦。
杰弗逊压历山大,但还是决定坚持。他是个干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加上杰弗逊任期将尽,他希望禁运见到成效,为自己画上圆满句号。
但这一天终究没有等到。
1808年又是选举年。杰弗逊早在1804年赢得第二任期的时候,就宣布,他只任两届,不会参加第三届竞选。因为两届任期是华盛顿开创的良好范例,他决心遵守。如果有良好的范例而不再遵守,范例就废了。
那个时候民主共和党气势如虹,很多人衷心希望杰弗逊连任三届。但杰弗逊说不。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2 19:32:17 +0800 CST  
因为就他的内心而言,他真的觉得两届最好,多了就会无法抑制自己的本能,会朝独裁方向发展。在禁运前夕,他还致信朋友,说任期满后就退休,不参与1808年竞选。
因此,他推出麦迪逊竞选。面对全国反禁运浪潮,麦迪逊不得不公开讲,他一旦赢得选举,一定会废除禁运。
杰弗逊十分尴尬。在全国一片怒潮中,几乎只是总统一个人还公开坚持禁运。
麦迪逊作出废除禁运的公开承诺后,赢得选举。杰弗逊为了对自己的政策负责,在麦迪逊新总统就职前三天,批准了废除禁运的法令。
杰弗逊自己并不承认禁运是失败的,但他抗不过时势。在全国人民一片怒骂声中,杰弗逊黯然结束了自己的总统生涯。
杰弗逊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这样卸任。他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和任命的利益而奋斗着、坚持着,即使普天之下不理解,他也坚持,不惜得罪天下人。
一个本可以在歌颂声中光荣离去的英雄,却选择了一条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路,一个人踽踽独行,其远见、其执着、其抗打击能力、其人间伟器的强大心力,是极其罕见的。
参加完麦迪逊的就职典礼后数天,杰弗逊返家。他担心家乡人民不理他。但出乎意料,他一进入弗州,当地农民成群结队欢迎他归来,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托马斯”, 杰弗逊这才深感安慰,愉快返家。
除了禁运,杰弗逊政绩卓著。他卸任时,财政良好,国债大大消减,人民负担显著减轻,联邦政府的贵族气息一扫而空,作风大大民主化了。特别是美国面积扩大了一倍,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但很多人还是骂他的禁运。不但当时骂,此后历史学家还骂了100多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历史学家突然才发现,骂错了。
历史学家喜欢挖历史资料,挖呀挖,忽然挖出来大宝贝。他们从档案中发现大量历史资料,证明禁运是对的。当时的英法两国,快顶不住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2 19:32:43 +0800 CST  
由于禁运,英国棉花缺乏,价格上涨了七成。英国工业品少了美国这个大倾销地,价格下降了一成,出口萎缩了三分之一。一年之间,工厂因缺乏原料,缺乏销量,纷纷陷入困境,有的倒闭。
令人想不到的是,困境让英国人抗议政府,纷纷要求取消枢密令,政府因此而倒台,提前大选。
法国情况好不了多少,农产品大面积滞销,工业全面衰退,小麦和葡萄酒价格剧降,棉花价格上升了一倍。拿破仑政府突然陷入困境,不得不想办法盘剥意大利以缓解危机。
美国历史学家估计,禁运如果还坚持长则一年,短则半年,就会迫使英法两国让步。
这样的情况,因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网络,大多数美国人并不知道详情。
可惜,历史没有给杰弗逊证明的机会。
当时的人只管痛骂杰弗逊,却不知道,困境之中孕育希望。禁运以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成全的美国。那就是,美国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禁运之前,美国工业品严重依赖欧洲,特别是英国。美国主要是原料输出地。由于地大物博,美国人也满足于出口原料、进口工业品这种生存模式,形成了习惯。
这种模式,美国在产业链上处于低端,获利微薄,不愁温饱,富强很难。禁运让欧洲工业品大减,美国人不得不自己动手,奋力发展进口替代工业。
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刺激人们投资,生产日常必需品。产品只要生产出来了,不愁销路,眼明手快的人,抢抓机遇,大发其财。
纺织业、机床业等产业获得罕见机遇,飞速发展。其他加工业如雨后春笋,到处冒头。
自由的社会,政府限制很少,美国人的开拓性、创造性被压出来了,各路工业老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民族工业喷薄而出。
短短两年时间,工业就出现了由单个企业向产业化迈进的良好势头。
工业发展带动交通大发展,联邦政府大力修建公路铁路,开凿运河,为国内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也为全国 大市场的形成奠定了交通基础。
美国人,压力让他们自力更生,自由让他们各显神通,互利合作,产业勃兴。
美国民族工业迈开大步,开始了辉煌的征程。
这是杰弗逊意外带给美国人的一个大礼!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2 19:33:09 +0800 CST  
@jjdblc
----------------------------

有时无端气如山
书桌拍遍纸笔残
人间何时归正道
一洗污浊返天然
--------------------------
谢谢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3 22:01:37 +0800 CST  

@jjdblc 时间:2014

写得真好,是练家子,有功夫,佩服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4 15:48:53 +0800 CST  
第十章 文弱总统麦迪逊
第一节 与生俱来的文弱
1808年赢得总统大选的麦迪逊,实在是本文的老熟人,无论在立宪会议,还是在国会,他是当仁不让的强人,印象中他是“会霸”。可实际上,他是个文弱的人。会上,他以深刻的思想、精巧的辨技著称,意志也很坚定,但他的声音不敢恭维,气息不大,一点也不霸气。并不是他不想喊大的,而是身体素质较差,中气不足,喊不了大的。
他1751年生于弗州奥治兰县,其父是该县头号大奴隶主。麦迪逊生来身体就不太好,像黛玉姑娘一样离不开药。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太勤奋,身体都差点读垮了。
他有突然发病的可能,一发病就像癫痫似的,脑子都停滞了。他因此十分注意养生,向老父学了一套养生大法,严格勤练,不敢大意。
除了病,麦迪逊的个子也很娇媚,不到1.63米。这个高度,在老美那里,是儿童级别的。
又矮又瘦的他,被人揶揄:“一个干瘪的小苹果”。
小苹果就已经够微型的了,还是干瘪的,难看得要死。
浓缩的就是精华?不是,这样的身体质量,太对不住“精华”这俩字。是勤奋学习让他变成了精华。
太爱读书又带来一个副作用----书呆。只要有书,他就读得津津有味,身心安泰。但放下书本去与人打交道,就太为难他了。看上去有点小笨,有点小呆,有点期期艾艾,样子挺严肃,其实是放不开。
特别是,他不愿面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和困难。一碰到难题,他就本能地从书中找答案,所以他的立法工作做得非常杰出。如果事情不是文字能解决得了的,那他就试一下,如果感觉到不行,基本上就回书房里去了。
-让别人去解决吧。别人不解决,就任它自生自灭。
这世界,太多的事情,不是文字能解决得了的,比如爱情。
麦迪逊这样的个子、这样的气质、这样的心态,哪里能吸引到姑娘?
一位美丽的夫人看过他以后,对他印象深刻,给了他一个非常形象的评价:
“阴郁拘谨的生物。”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6 01:11:19 +0800 CST  
反正不是人,当然起码还是生物,只不过看上去没有活力而已。
结果,麦迪逊一直与爱情无缘。在那个时代,男人25岁未婚就是大龄青年了。麦迪逊没有成为大龄青年,而是成了高龄大叔----43岁还没老婆。
他不是光棍,因为他是老光棍,不喊他老光棍不足以平民愤。
华盛顿啊,杰弗逊啊,都着急。还是华盛顿夫人高度负责,1794年替他物色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是费城一家旅馆老板娘的女儿。玛莎发现,伯尔住在这家旅馆,与这一家子很熟,就要伯尔做媒,安排姑娘与麦迪逊见面。
这姑娘名叫多利?佩恩?托德,非常美丽。单有美丽不算稀罕,稀罕的是她非常善于社交,性格开朗,爱笑爱呵呵,亲和力特强,是费城的社交皇后。许多达官贵人,都迷上了她。她在哪里,那里就人特多。
准确地说,是男人特多。
没办法,人家就这么有魅力,让你妒忌死。
反正,她与麦迪逊不是同种生物,鬼知道华盛顿夫人如何会把她与麦迪逊联系起来。
多利时年26岁。别小看人家年纪不大,可她是两个孩子他妈。
她有孩子了,玛莎还把他介绍给麦迪逊,想干嘛?
不想干嘛!因为姑娘其实是寡妇。
寡妇,知道不,与玛莎见到华盛顿时一样,是寡妇。多莉19岁时和费城的一位教友派律师结婚。不幸,丈夫死于1793年的黄热病,留下两个儿子。
不要嫌弃人家是寡妇。那时候,找寡妇是时尚。许多出色的美男子都追求多莉。
伯尔接到总统夫人的命令,就在他家里,安排麦迪逊与多利见面。伯尔和麦迪逊是朋友,那时候关系也不错。
这么两个南辕北辙的人,居然一见钟情,成了。
这世界真是难以理解啊。麦迪逊43岁,多利26岁,相差17岁。比麦迪逊高的帅的福的有出息的,多了去了,任由多利挑,多利偏偏挑了麦迪逊这破货。
他们一成,伯尔痛苦不堪。
没人知道,伯尔此时正与多利谈恋爱,爱到上过床了。面对总统夫人的托付,他无法拒绝,只好落实,估计麦迪逊与多利谈不成。
谁知麦迪逊一见倾心,多利也鬼使神差地感到满意。
伯尔的心,破碎了。
伯尔还不敢说出去,因为他有老婆。
伯尔眼睁睁看着麦迪逊把自己的破鞋穿了,喜滋滋走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6 01:11:41 +0800 CST  
@longgusammy 来自:Android客户端 时间:2014-02-26 16:41:26
楼主推荐几个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电影呗…其实我是个电影迷…看楼主的文章也有看电影的感觉
------------------------------------------
我看的不多,因为我是严肃写作,而电影的故事是经过加工的,我写作不愿以电影做参考。
网上能搜集到几部名称,不知有不有资源。我只看过《约翰.亚当斯》和《世界历史-美国独立战争》。

《铁血金戈》(1939)
《跨越德拉瓦河The Crossing》 (2000)
《爱国者The Patriot》 (2000)
《**/怒火山河/Revolution》 (1985)
《1776》(美国-1972)
《四月的清晨 - april morning》(美国 1988)
《邦克山战役 - The Battle of Bunker Hill》(美国 1911)
《John Adams - 约翰亚当斯》(HBO迷你剧 2008)
《Johnny Tremain - 自由战士》 (美国 1957)
《瓦莱福 - Valley Forge》(美国 1975)
土豆【独立战争】
《约翰·保罗·琼斯/**英雄/John Paul Jones》 (1959)

《The Howards of Virginia》(1940)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1985)
《The Swamp Fox》(1954)
《Kosciuszko pod Raclawicami》(1938)
《 La Fayette》(1961)
《George Washington II: The Forging of a Nation》(1986

《世界历史-美国独立战争》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6 17:05:36 +0800 CST  
事实证明,麦迪逊找到多利,是发了。有这么个美丽大方的贤内助,麦迪逊不愿意应付那些交际,全都由漂亮老婆打理,深得各方欢心。漂亮老婆为他积聚了很多政治能量。
杰弗逊这个单身汉,起初靠妹妹打理白宫事宜,看到国务卿老婆在交际场合容光照人、热情有礼、大方得体,大喜过望,热情邀请多利代为打理外交方面那些迎来送往、宴请舞会的事。多利欣然应允,如鱼得水,居然成为了白宫第一夫人。
杰弗逊干脆要麦迪逊夫妇住进白宫。
谁也不知道多利喜欢麦迪逊那样,只知道多利这样称呼她老公:
“我的伟大的小麦迪逊。”
还是说他小,只能想象他很伟大,哈哈哈。
麦迪逊事实上早在立宪会议上就是伟大的,多利未必完全知道。他夫妇协助杰弗逊八年,毫无保留。杰弗逊遂强烈推荐麦迪逊为接班人。
麦迪逊真正的对手,不是联邦党的候选人,而是党内对手。前两任总统,都是由副总统接上去的,杰弗逊的副总统克林顿,认为轮到他了,故而也宣布参选总统。
这时候,一个意外人选出现了,门罗。他到英国任大使,刚卸任回来。不知道他凭什么资本,敢于与麦迪逊、克林顿竞争。
1808年共和党召开党代会,推举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麦迪逊在89个代表中,获得83票,克林顿、门罗仅仅各获3票。
大家的心目中,还是麦迪逊资格老、贡献大。
在推举副总统候选人中,克林顿获得79票。
这样,麦迪逊与克林顿搭档参选。
可克林顿并不同意。他甚至不惜向联邦党抛出橄榄枝,希望作为联邦党总统候选人参选。
这情节,太突然了。联邦党不敢答应。他们推出了自己的候选人平克尼。
即使这样,克林顿和门罗都宣布,绝不退出总统竞选。
投票结果,麦迪逊对平克尼,122:47大胜。
克林顿只能再次担任副总统。门罗一气之下,退出共和党。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6 23:39:54 +0800 CST  
竞选获胜,麦迪逊很难说高兴。当时的形势是,禁运失败,很可能走向战争。而这,是麦迪逊最不愿看到的情景。
就职典礼上,卸下总统职位的杰弗逊一脸轻松,非常高兴;赢得总统职位的麦迪逊,一脸冷峻,半点也高兴不起来。
在总统就职典礼这样该高兴的场合,麦迪逊连装都装不出笑容,只能本色演出。
文弱的人,形势稍有艰难,就忧心忡忡。
是麦迪逊怕死?
不是。
他怕战争的理由是,若要打仗,必然要增加军队,增加税收,增加债务,这三样,假如被强人掌握,一定会导致军人政权,会导致少数人统治多数人。
奇怪啊。面对英法挑衅、可能一战的棘手问题,他居然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想这个问题的。
火烧眉毛了,他还沉浸在宪法原理里。
令人惊讶的是,他希望恢复禁运。他是禁运的第一个建议人,是坚定杰弗逊禁运决心的核心人物。他一直认为,禁运是解决英法挑衅的上上之策,一定能取得成效。
在全国人民反对浪潮汹涌的大形势下,他还梦想恢复这个主张,丝毫不理会现实世界。
他还活在书本的世界里。
可爱的呆呆。
禁运当然不可能恢复。
国会是在杰弗逊快下台时废除禁令的,但对英法的侵犯行为又不能不作一点表示。故而国会通过了一个新法案《不通商法》,禁止与英法贸易。也即美国商船可以与这两个国家以外的世界各国通商。
可商船一离开美国港口,漂洋过海,鬼知道它驶向何方。因而,禁止与英法贸易,只是国会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8 00:34:29 +0800 CST  
麦迪逊看出了问题,但不知道如何解决----他的办法是,不解决,任其自然。因为他心里,绝不赞成此法令,他梦想恢复全面禁运。
身为总统,看出问题而不敢去解决,自己有想法却不力行变现,那还是总统吗?
只能说:能力太弱了。
上任后,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搭班子。
他找医生威廉.欧斯特,来当国防部长兼海军司令。该同志从过军,不过他最丰富的军事经历,就是当过随军医生。
也许,麦迪逊希望,万一发生战争,这位医生能按照医学原理,给战争开几服药,治治。
麦迪逊找来州长保罗.汉密尔顿当海军部长。州长当海军部长,资历勉强说得过去。可这个保罗,当州长并不出色。他出色之处,是酒量。只要中午喝点酒,下午就别想做事。他偏爱喝酒,常常醉眼朦胧搞工作,昏昏沉沉睡懒觉。
也许,麦迪逊开始并不了解这两个人的不足。后来了解了,也懒得去换,怕麻烦。
整个国家都面临战争威胁,麦迪逊却任命这么两个活宝,你说麦迪逊是想打仗的人吗?
他自己空出来的国务卿一职,希望加勒廷担任。加勒廷在杰弗逊政府确实能干,麦迪逊想把部长之首这个职位,给加勒廷。可共和党内突然跳出一个人来反对。
此人是来自弗州的国会议员威廉.布兰彻.贾尔斯。贾尔斯得到宾州和弗州两个大家族的支持,在共和党内很有力量。
贾尔斯依凭力量强大,直接找到麦迪逊,要求当国务卿。麦迪逊不想,贾尔斯就下最后通牒,非当不可。他还列举9条理由,说明加勒廷不能当国务卿。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4-02-28 00:34:51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