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啊?《三国志》里有王祥啊!多处啊!
《魏志·三少帝纪》:关内侯王祥,履仁秉义,雅志淳固。关内侯郑小同,温恭孝友,帅礼不忒。其以祥为三老,小同为五更。”

以司隶校尉王祥为司空。

三月丁丑,以司空王祥为太尉

《卢毓传》:固让司隶校尉王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22:37:55 +0800 CST  
请into继续关注帖子,就会得到答案。时间不早了,晚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6 23:09:33 +0800 CST  
建安十九年(214),45岁的张既与夏侯渊并肩讨平宋建。

建安二十年,(215)。46岁的张既跟随曹操征讨张鲁,从散关入讨叛氐,收其麦以给军食。张鲁投降,张既劝说曹操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建安二十三年(218),49岁的张既与曹洪破吴兰於下辩。

建安二十四年(219),50岁的张既别攻临洮、狄道。徙氐五万余至扶风、天水。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相互攻击。张既劝曹操坐山观虎斗。和鸾杀颜俊,武威王秘又杀和鸾。

延康元年(220)。魏文帝即王位,置凉州,以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张掖张进执郡守举兵拒邹岐,黄华、麹演各逐故太守,举兵遥相呼应。张既进兵为护羌校尉苏则声势,故苏则得以有功。既进爵都乡侯。

黄初元年(220)。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魏,河西大扰。魏文帝曹丕召回邹岐,以51岁的张既为凉州刺史(镇西将军曹真领雍州牧)。大破胡人,斩首获生以万数。徙封西乡侯,增邑二百,并前四百户。
黄初二年(221)。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馀骑攻边县。张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苏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疏请与夏侯儒治左(“左”实为“金”之误,见后文)城,筑关隘,置烽火台、粮仓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馀落降。

黄初四年(223),张既薨。

曹丕称:非既莫能安凉州。并评价张既道:故凉州刺史张既,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可谓国之良臣。

从父辈的功业的角度来说,王祥与张缉无任何可比性。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7 09:39:42 +0800 CST  
into3564和into5263是一个人吗?



xf926朋友,司空为副宰相,所以我就翻译成副总理了。仔细推敲的确不妥。司空为与司徒平行但政治待遇略低的监察院长似也值得商榷。司空为司隶校尉的顶头上司,可还负责诸如农田水利、修路等建设。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7 09:49:49 +0800 CST  
正文继续:

从人脉资源比较王祥与张缉

王祥的人脉资源:徐州刺史吕虔。其他不详。

张缉的人脉资源:魏明帝曹睿。

大司马曹真。张缉为曹真参军、骑都尉。

中书令孙资;举荐张缉为曹真参军。

张缉女儿嫁魏帝曹芳。

张缉与同乡中书令李丰世代为交好之家。李丰父亲李恢为九卿之一——太仆。李丰历任魏明帝曹丕的平原王文学、黄门郎、散骑常侍、侍中、尚书仆射,并与夏侯玄、杜恕交情极深;李丰之子娶公主,弟弟李翼曾担任曹真的(左或右)司马一职,与张缉一同为曹真下属,后为兖州刺史。

另外扶风庞延、天水杨阜(官至少府)、安定胡遵(官至卫将军)、酒泉庞淯(西海太守,赐爵关内侯、中散大夫)、敦煌张恭(西域戊己校尉 关内侯 赠执金吾 )、周生烈(官至侍中)都为张既一手提拔。

从人脉资源的角度考虑,王祥与张缉也没有任何可比性。

从年龄的角度考虑,王祥年近六十才出来做官,担任温令的时间为60岁或60多岁,而张缉则为壮年。王祥与张缉相比,似乎没有任何可比性。

然而,当毫无优势的王祥已升任大司农集财权与军权于一身,而占尽优势的张缉仅仕至东莞太守。

王祥究竟是如何由温令升至大司农的呢?他究竟有着何种奇遇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7 13:41:25 +0800 CST  
如果按顺序,曹魏和鲜卑的生死大战至少会在十天后才能讲到。因为接下来会讲王祥的几个疑问,孟建与王雄担任西部从事、散骑常侍的问题、王雄在幽州时的功业,然后才能轮到此次大战。行文最好还是按照顺序,否则很多朋友会晕。

如果超过五位朋友要求现在就谈,I am glad to!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7 18:06:34 +0800 CST  
正文继续: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一下王祥升迁的最佳途径。
王祥太和二年(228)担任温令。前一年即太和元年(227),骠骑将军司马懿都督荆州、豫州诸军事,驻扎于宛城(王祥似乎没机会和司马懿接触)

《尚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三年后即太和五年(231),王祥卸任。而太和四年(230),司马懿任大将军,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温令为地方官,若想进步,上个台阶,最佳选择还莫过于担任司马懿的大将军参军之类。

我们再假设王祥担任的就是司马懿的大将军参军。三年后(234),在司马懿的关照下,王祥入朝担任京官尚书郎,并且同样得到魏明帝曹睿的赏识和器重。

尚书郎就可以直接迁为太守。

然而,王祥的年龄成为他晋升最大的障碍。正如目前公务员报考最高年龄不能超过35岁,甚至不能超过30岁、28岁、25岁。

当时曹魏明确规定:尚书郎取五十岁以下的。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7 19:38:36 +0800 CST  
Into你好:我对所谓王祥是王朗侄子的族谱持怀疑态度。王祥究竟身世如何?我会专门列一章讲述。敬请雅正。

正文继续:
汉、魏有成文的规定:国家旧法,选尚书郎,取年未五十者。(《曹操文集》)

王祥究竟有着何种惊天的奇遇呢?

疑问继续:
卢毓为何固让司空之位与王祥?

正元三年(256),侍中、光禄大夫、尚书仆射(典选举)卢毓以疾病逊位。后迁为司空,固推骠骑将军王昶、光禄大夫王观、司隶校尉王祥。

王祥年近六十才出来做官,究竟是如何与31岁便担任组织部副司局级干部吏部郎, 55岁担任组织部长(吏部尚书)的卢毓平起平坐的呢?

我们可以全方位比较王祥与卢毓。

卢毓的父亲卢植为汉末大儒,曾任侍中、尚书、北中郎将。

曹操对卢植推崇备至,曾言: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乃国之桢幹也。

王祥的父亲王融不仕。

二者的父辈应没有任何可比性。

有些朋友可能会对此不屑一顾,认为管宁未曾做官,华歆不照样把司徒的位置拱手相让?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8 09:36:10 +0800 CST  
更正:明帝时,华歆更是将太尉一职拱手相让。

黄初四年(223),在好友——司徒华歆的举荐下,魏诏拜管宁为太中大夫。明帝即位,太尉华歆打算逊位让与管宁。司空陈群同样极力举荐,征拜管宁为光禄勋。
桓范担任东中郎将,都督青徐诸军事时极力举荐管宁。
正始二年(241),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又极力举荐管宁。
究竟是谁举荐了王祥?
王祥仅凭几个神话传说,如何就能平步青云?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8 14:07:35 +0800 CST  
王祥究竟是如何担任大司农的?

如前所述,大司农集军权、财权于一身,为炙手可热的要职。正始年间共有五位大司农,分别是赵俨、裴潜、徐邈、王思、桓范。
分析五人仕途,都无一例外地担任过州刺史或都督。

王祥担任过上述官职吗?

王隐《晋书》:王祥稍迁至司隶校尉。
唐修《晋书》:王祥稍迁至大司农。

寻绎史料,王祥居然真担任过州刺史或都督。

御览二百六引裴子《语林》: 王太保作荆州,有二儿亡;一儿欲还葬旧茔,一儿欲留葬。太保乃垂涕曰:『念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唯仁与达,吾二子其有焉。

而唐修《晋书》:烈、芬并幼知名,为祥所爱。二子亦同时而亡。将死,烈欲还葬旧土,芬欲留葬京邑。祥流涕曰:“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惟仁与达,吾二子有焉。”

比较两种史料,不难发现二者有着渊源关系。后者源于前者,只不过刻意隐瞒“王太保作荆州”,一子留葬荆州(改为留葬京邑)的事实。

唐修《晋书》遮遮掩掩,含糊其辞的背后隐藏着何种秘密呢?为何不敢公布“王太保作荆州”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8 14:10:20 +0800 CST  
本人是铁杆球迷,由于要看世界杯和NBA,最近发帖数量会减少,速度会放慢。请喜欢探索和了解三国真相的朋友们谅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8 23:23:11 +0800 CST  
还有没有人对这场大战曹魏与鲜卑之间的生死大战感兴趣?感觉我这帖子没人愿意理,呵呵,可能都认为我在哗众取宠、胡说八道?如果这样的话,真的没必要直接讲。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12:49:54 +0800 CST  
多谢楼上朋友的指教。拖沓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经常要回偏僻的山村,条件很差,根本不能上网。

看看还能不能多吸引几位朋友留言。

看点:三国时期绝不亚于赤壁之战的生死之战。

重要性:曹魏胜则曹魏存,曹魏败则曹魏极可能四分五裂。

曹魏主角:幽州刺史兼护乌丸校尉王雄;并州都督、冠军将军孟建。

鲜卑主角:幽州鲜卑首领轲比能;并州鲜卑首领步度根。

辽东:公孙渊

双方兵力对比:

曹魏:
幽州:不详。
并州:骑兵、步兵五万至六万之间。

轲比能:十余万骁骑
步度根:不详
二者之和:约二十万骑兵

辽东:公孙渊:精锐骑兵步兵十万(外加孙权一万精兵)。


呵呵,幽州承受着十余万鲜卑骑兵外加十万辽东精锐骑兵、步兵的压力。

大家可以仔细思索一下:俗话说:“南舟北马。”十余万鲜卑骑兵若在中原陆地上,其战斗力能不能抵得上孙吴的二十六万水师与步兵?

辽东十万精锐骑兵与步兵能不能抵得上蜀汉的十万步兵?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17:29:43 +0800 CST  
一位朋友说,纯学术的作品根本不会有市场。写了根本没人读。什么真相不真相的?我以前还不信,呵呵,现在信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18:23:30 +0800 CST  
司马懿灭辽东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彻头彻尾的、厚颜无耻的、卑鄙的谎言:即魏国灭掉号称雄兵百万、盘踞在辽东五十年的公孙渊就是司马懿的功劳。

谎言其实一点都不高明。东晋和南朝宋时的读书人几乎都知道这是骗局,只是把它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罢了。
有些人肯定认为我是在说谎:

《三国志•魏志•三少帝纪》齐王丁丑诏:“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昔周成建保傅之官,近汉显宗崇宠邓禹,所以优隆隽乂,必有尊也。其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司马懿“东灭公孙渊”,白纸黑字,又是有良史之材的陈寿所引的诏书。

我为什么还说是谎言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19:19:46 +0800 CST  
有比较才有鉴别。
裴松之默默地在注《魏志•三国志•曹爽传》引《魏名臣奏》,引出了完整的诏书,名为《以太尉司马懿为太傅诏》

裴松之注得不动声色,极其高明,却又十分感慨和无奈。
大家对比一下:

昔吴汉佐光武,有征定四方之功,为大司马,名称于今。太尉体履正直,功盖海内。先帝本以前后欲更其位者辄不弥久,是以迟迟不施行耳。今大将军荐太尉宜为大司马,既合先帝本旨,又放推让,进德尚勋,乃欲明贤良、辨等列、顺长少也。虽旦、之属,宗师吕望,念在引领以处其下,何以过哉!朕甚嘉焉。朕惟先帝固知君子乐天知命,纤芥细疑,不足为忌,当顾柏人彭亡之文,故用低回,有意未遂耳!斯亦先帝敬重大臣,恩爱深厚之至也。昔周成王建保傅之官,近汉显宗以邓禹为太傅,皆所以优崇俊乂,必有尊也。其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相信大家都会看出《三国志》中的诏书比裴松之所引原诏书多了“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十六字。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其一、《三国志》所引诏书并非都是真的。

其二、所谓司马懿“东灭公孙渊”至少有造假之嫌。背后可能有天大的隐情。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19:29:51 +0800 CST  
司马懿口中的超级谎言:《干宝晋纪》

裴松之注引《干宝晋纪》:魏明帝问司马宣王:“估计公孙渊将何计以待君?”
宣王对曰:“公孙渊渊弃城预走,上计;据辽水拒大军,其次;坐守襄平,此为成禽耳。”
帝曰:“然则三者何出?”
对曰:“唯明智审量彼我,乃预有所割弃,此既非渊所及,又谓今往县远,不能持久,必先拒辽水,后守也。”
帝曰:“住还几日?”
对曰:“往百日,攻百日;还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如此,一年足矣。”

年少时,每当读到此处,都不禁击节称赞,对司马懿的景仰之情,真是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后来阅读了一些兵法及心理学的书后再重读,才恍然发现,这居然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超级谎言。

可悲的是,就是这么一条简单的谎言,居然欺骗了我们中华民族一千多年。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19:31:19 +0800 CST  
破绽一、辽东公孙渊号称雄兵百万(实际有十万),雄踞辽东五十年。公孙度曾对曹操封他为“永宁侯”不屑一顾,自认为是“辽东王”。

面对公孙度的桀骜不驯,曹操只是睁只眼闭只眼。其实,辽东作为东北亚的霸主,其军事实力绝对不亚于蜀汉。诸多史书绝不会忽略辽东之战的。裴松之注《三国志》时,为何不引为魏国时官修的《魏书》,私修的《魏略》及西晋时官修(私修都有可能)的专门描写战争的《战略》呢?

为什么偏偏引东晋时干宝所写的《晋纪》呢?干宝(?—336)为东晋时人,距辽东之战(238)已经百年之久,所修的史书就能比前辈更为准确吗?

玄机在于,裴松之生活的年代,《魏书》、《魏略》、《战略》等大量和辽东之战有关的史料都会存在。他故意引干宝《晋纪》,是否想告诉同时代的人们:《晋纪》实为荒谬之作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19:34:24 +0800 CST  
裴松之注接着引《魏名臣奏》载散骑常侍何曾的奏折,请大家务必仔细阅读:

“臣闻先王制法,必於全慎,故建官授任,则置假辅,陈师命将,则立监贰,宣命遣使,则设介副,临敌交刃,则参御右,盖以尽谋思之功,防安危之变也。是以在险当难,则权足相济,陨缺不预,则才足相代,其为固防,至深至远。及至汉氏,亦循旧章。韩信伐赵,张耳为贰;马援讨越,刘隆副军。前世之迹,著在篇志。今懿奉辞诛罪,步骑数万,道路回阻,四千馀里,虽假天威,有征无战,寇或潜遁,消散日月,命无常期。人非金石,远虑详备,诚宜有副。今北边诸将及懿所督,皆为僚属,名位不殊,素无定分,卒有变急,不相镇摄。存不忘亡,圣达所戒,宜选大臣名将威重宿著者,盛其礼秩,遣诣懿军,进同谋略,退为副佐。虽有万一不虞之灾,军主有储,则无患矣。”

如此看来,司马懿虽然是担任辽东之战的统帅,但他的背后应还有一位“威重宿著”的名将来担任副统帅。

当前社会有一种通病:汗水是副手流的,荣誉和功绩却是正职的。

这种现象在当时是否存在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19:37:11 +0800 CST  
根据《晋书•何曾传》的记载,何曾上书要求设副统帅,但被魏明帝一口拒绝。

可见,魏灭辽东就是司马懿一人的功劳。
什么副统帅不副统帅的,根本就是没影的事。别瞎猜了。史书还能造假吗?不会的!

然而,既然列何曾的奏折为《魏名臣奏》,应当是他的奏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否则,何必列为《名臣奏》中呢?

须知《魏名臣奏》都是成对出现的,即大臣上奏折,皇帝下诏书。或者皇帝下诏书问,大臣上奏折答。

辽东之战前,何曾上了一封奏折,如果被皇帝的诏书一口回绝,噎得够呛,还会选入《魏名臣奏》吗?

就像你作为公司的员工或副处级公务员,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准备了一份提案交给向公司老总或主管领导,结果老板或主管领导当场否决了。你的脸涨得通红,郁闷得连续几天喝闷酒。

可年终,公司却给了你了个一万元的红包或主管领导告诉你升正处了,并且笑眯眯地拍着你的肩膀说:你的建议不错。年轻人,好好干。只要好好干,前途大大的。”

并且,你还还上了公司的宣传板、宣传册或被上级机关通报表彰。
这可能吗?

看来,这位副统帅还是有存在可能的。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6-09 20:11:13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