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二、弘法径山
公元865年,洪諲禅师来到浙江杭州径山寺,拜见三年前来到此处担任主持的无上大师。
无上大师看到洪諲禅师来看望自己,非常的高兴。而且此时的洪諲禅师,早已是个有丰富江湖经历,更兼有同庆寺佛学院毕业证书之禅林高手了。
自然,无上大师很快的就安排洪諲禅师熟悉寺务,并且要把主持之位传给洪諲禅师。
洪諲禅师一看无上大师要自己当主持,便毫不犹豫的提出各种理由推辞。
无上大师道:“吴中佛法,藉于子耳,何辞之有?”
不过,不管无上大师说什么,洪諲禅师终究没有答应。
不料到了第二年,无上大师就圆寂了。一个寺院不可能没有当家之人啊,所以寺院的僧众都极力迎请洪諲禅师担任主持。
洪諲禅师无法推脱,只得担任了径山寺的主持。从此后,江湖中人就以径山洪諲来尊称他了。
在明清时期,有相当数量的禅师如果在洪諲禅师这种情况下接班的话,他们都会宣布自己是承嗣“无上大师”之法的。这就使得中国的明清时期,在禅法的传承上是比较混乱甚至是可耻的。
无上大师不但是盐官齐安的弟子,拥有正统的禅宗传承,而且还是洪諲禅师的本师,并且洪諲禅师还接了他的班,如果此时洪諲禅师宣布自己承嗣无上大师,在江湖中也不会引来什么非议。
但是可贵的是,洪諲禅师在担任主持之时,就正大光明的宣布自己是承嗣沩山灵祐之法。而这,足以让后世那些因为各种原因争法统争法嗣之流无地自容。
洪諲禅师在主持径山寺后,立即就在寺里延续了百丈怀海和沩山灵祐一脉相传的农禅并重之传统。
在洪諲禅师的努力下,径山寺立即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寺院僧众从洪諲禅师接班时的百余人,一直发展到了后期最高峰时的超过千人。这种规模,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那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啊。
公元875年,一个刚入伍的二十四岁的当地小伙子来到寺院拜佛,这个小伙子相貌丑陋,旁边人一看都离他远远的。
洪諲禅师看见后,却立即上前和这个小伙子握手致意。两人握手后,洪諲禅师随即就把身边人全部支走。然后洪諲禅师拉着这个小伙子的手道:“小兄弟,你一定要自爱自重啊,因为你日后一定会成为富贵至极之人的,等到了那一天,希望你能为弘扬佛法出点力啊。”
这个人一听,不由得大为感动。因为他出生微寒,而且因为相貌丑陋,一生下来就差点被父亲扔到水井中去。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他应征入伍,也只是个最下等的士兵而已。
可是现在自己却受到了大名鼎鼎的洪諲禅师的接待,更获得了洪諲禅师的悬记。要知道,历来这些大师的悬记都是不会落空的。所以,洪諲禅师的话语自然给了他天大的温暖和天大的激励。
面对洪諲禅师的关切,这个小伙子马上表态道,如果一切如师父所言,自己一定会大力弘扬佛法的。
随即这个小伙子就拜别而去。
果然,这个小伙子在军队中屡立战功,并且扶摇直上。仅用了十二年时间,就成为了杭州刺史,后又升为苏杭观察使、镇海军节度使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从而享有宰相之尊荣。
后来,这个小伙子更是进封为越王、吴越王,再后来,这个小伙子干脆自己称帝,成立了五代十国之吴越国。
而这个小伙子,就是后来的吴越国王钱镠。
钱镠从当上地方官员到控制住两浙地区后,不仅勤政爱民,深得群众的热爱。更为了感谢洪諲禅师当年对自己的尊重和对自己的期望,对洪諲禅师弘法从政策上经济上都给予了全力支持。更为难得的是,钱镠每次见到洪諲禅师,不论是在什么场合,他一定行跪拜之礼以示尊重。
地方的头号老大都是如此,下面的人自然更是纷纷效仿了。而洪諲禅师也在钱镠的大力支持下,使得自己寺院僧众超过千人,从而使得自己的弘法声势势压江浙声播天下。

这一天,有个僧人前来参问。僧人问道:“请问师父,奄息如灰时如何?”
奄息如灰时,即人之离世时。
洪諲禅师道:“犹是时人功干。”
在俗世之人眼中,人死了就是死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了。可是,在禅师眼中,奄息如灰,照样是一种作为啊。
这个僧人又问道:“干后如何?”
洪諲禅师道:“耕人田不种。”
这个僧人继续问道:“毕竟如何?”
洪諲禅师道:“禾熟不登场。”
“禾熟”了,自然也就无需再去耕种了,自然也就不登场了,此乃禅人归家稳坐之境也。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应庵昙华禅师评唱道:“凤阁香沉,雪巢夜冷。半窗明月,和气霭然。正与么时,且道昙华与洪諲还有相见分也无?见与不见且止,只如这僧与么,还具眼么?苟或未然,云藏无缝袄,鸟宿未萌枝。”
宋末元初的古林清茂禅师作偈评唱道: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
九年人不识,几度过流沙。
明末清初的频吉智祥禅师作偈评唱道:
灵苗不是兴家物,瑞草翻为丧国征。
何似老农忘帝力,闲行鼓腹乐余生。

这一天,有个僧人问洪諲禅师道:“龙门不假风雷势便透得者如何?”
这个僧人此语乃是说禅人不借外物不历任何阶级而一超直入。
洪諲禅师道:“犹是一品二品。”
在洪諲禅师眼里,纵使你不借外物不历任何阶级一超直入,犹是落二落三了,你还得更需知有向上时节使得。
洪諲禅师此语,就和他的师兄慧寂禅师“悟即不无,怎柰落在第二头”之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僧人随即又问道:“此既是阶级,向上事如何?”
洪諲禅师道:“吾不知有汝龙门。”
你想一超直入,却犹是一品二品。你想跃龙门,我连龙门也无。看来,洪諲禅师之禅法,还是非常彻底的呢。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8 10:08:42 +0800 CST  
@发的鬼地方125 2019-06-28 12:50:22
出家人圆寂后不是要火葬的么,有的可以化成舍利子,最有名的就是玄奘大师了,可惜啊,他的舍利子有一颗至今还在日本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
谢谢朋友关注拙作。
出家人圆寂后,依照佛例是要火葬的。但是在中国,除了火葬外,还有水葬,还有进入山林自生自灭的(把自己的遗体遗弃在山林的),还有安置全身的。当然,火葬占大多数。
要说出家人圆寂后之舍利子,最有名者,当是六祖慧能大师之全身舍利。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是地藏菩萨之大愿,实在是令人敬仰的。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8 21:35:33 +0800 CST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访,他问洪諲禅师道:“请问师父,如霜如雪时如何?”
如霜如雪时者,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也,修行至一尘不染之境也。
洪諲禅师道:“犹是污染。”
这个僧人又问道:“不污染时如何?”
洪諲禅师道:“不同色。”
对于禅而言,没有任何境界是可以执着依恋的,如果你不能从一机一境中跳出来,那么这个你认为不得了了不得的境界,恰好可以束缚你,污染你。
有僧人问赵州从谂,一丝不挂时如何?从谂禅师道,放下着。因为如果你不放下,那么这个“一丝不挂”之境,就挂在你身上了。
所以,在明眼宗师眼里,如霜如雪犹是污染,一丝不挂犹挂一丝。
看来,洪諲禅师确实是道眼通明之人啊。

这一天,有个僧人问洪諲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长?”
洪諲禅师道:“千圣不能量。”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短?”
洪諲禅师道:“蟭螟眼里著不满。”
洪諲禅师说千圣不能量,并不是说不能量,无法量,既如此,那么这个长还在能量不能量的范围,那么这个长依然不算最长的啊。“蟭螟眼里著不满”之理亦然。
所以对于洪諲禅师的回答,这个僧人认为有点依经解义而没有禅意,以至于根本就不认可这个回答。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这个僧人于是一路跋涉来到了湖南浏阳市石霜山参访庆诸禅师。
这个僧人把自己和洪諲禅师的问答告诉了庆诸禅师,并且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庆诸禅师笑着道:“你不满,只是因为洪諲禅师的话语太近实头而已。”
这个僧人听庆诸禅师如此一说,马上问道:“如何是长?”
庆诸禅师道:“不屈曲。”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短?”
庆诸禅师道:“双陆盘中不喝彩。”
双陆,古代一种博戏名兼棋类游戏名,犹如现在之象棋麻将名。双陆盘,盛放棋子之盘,犹如现在之棋盘麻将桌。
对比洪諲禅师和庆诸禅师关于长短之回答,庆诸禅师的回答要更具禅意些。

许州全明上座曾经长期在石霜庆诸禅师那里参学,他不仅佛理精深,禅宗功夫也获得了寺院一众的高度认可,所以他在石霜寺里那是意气风发不可方物。
可是,当全明上座从江湖人士口中得知洪諲禅师不仅门庭设施近似庆诸禅师,而且其弘法声势冠绝江浙,并且其寺院僧众竟然超过石霜寺达千人之多。
所以全明上座一下就激动了起来,他对身边的同学们道:“我要去径山寺找洪諲禅师切磋一下一探虚实,如果洪諲禅师果真有真才实学的话,我就留下来给他当个园头管理菜园,如果他只是浪得虚名的话,我就掀翻他的禅床。”
看来,古代那些开山立派的禅师实属不易,因为他们随时都要面临各色人等前来踢场子啊。
全明上座说完后,随即来到方丈室参问庆诸禅师道:“一毫穿众穴时如何?”
庆诸禅师道:“直须万年后。”
全明上座又问道:“万年后如何?”
庆诸禅师道:“登科任汝登科,拔萃任汝拔萃。”
一毫穿众穴,比喻禅机敏锐也,比喻一穿直入也,比喻举重若轻也,比喻“透过”也。
不过,纵使你能一毫穿众穴,庆诸禅师依旧不客气的道,万年后始得。为何如此呢?如果你停在一毫穿众穴之境,那么即便万年后也不得。如果你能明白禅无所执也无所滞,那么登科任你登科,拔萃任你拔萃。
全明上座把庆诸禅师的话牢记在心后,立即就往杭州径山寺赶去,并且打定主意,就用这个问题勘辨洪諲禅师。
看来,全明上座那是有备而来,诚心想要掀翻洪諲禅师之禅床的呢。
全明上座到了径山寺见到洪諲禅师后,也不作礼,而是站在那里直接问道:“一毫穿众穴时如何?”
看到有人气势汹汹的踢场子来了,洪諲禅师平静的道:“直须老去。”
全明上座又问道:“老去后如何?”
洪諲禅师依旧平静的道:“光靴任汝光靴,结果任汝结果。”
对比先前庆诸禅师之回答,这次庆诸禅师之语就显得“太近实头”了。而洪諲禅师之答语,就显得更为灵动更富禅机。
所以全明上座一听,佩服得立即就给洪諲禅师作礼致谢,并且按照自己先前的誓言,留在了径山寺给洪諲禅师当了三年的园头。

因为洪諲禅师在江浙一带弘法声势如日中天,影响巨大,唐僖宗李儇特意敕与径山寺一块写有“乾符镇国”之匾额。到了公元883年,李儇又敕与洪諲禅师一件代表着僧人最高荣誉的紫衣袈裟。
公元893年,当时的镇海军节度使兼润州刺史钱镠给唐昭宗李晔上书,请求李晔敕号与洪諲禅师。李晔接到奏章后,立即下诏敕与洪諲禅师“法济大师”之号。
至此,洪諲禅师的江湖声望达到了巅峰。而反过来,帝室的尊崇和地方一把手的扶助,也为洪諲禅师的弘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唐昭宗光化四年(公元901年)九月二十八日,径山寺前的柽树忽然莫名其妙的就枯萎了,并且径山寺斋堂中午做好的饭竟然呈现出金黄色,大家一个个都看得瞠目结舌的。
斋堂的饭头赶紧来到方丈室给洪諲禅师汇报情况,洪諲禅师听后,马上通知身边的人鸣钟集众。
等大家都在法堂集合好后,洪諲禅师来到法堂的禅床上坐好,然后对大家道:“牟尼掩足,迦叶藏峰,彼彼不落见闻,一句莫教人说。汝须急切,各自知时。法界虽长,世人景促。佛法非远,大道不迷。孝顺住持,如吾在日。久立珍重。”
说完后,洪諲禅师就端坐着圆寂了。而唐昭宗李晔获知洪諲禅师圆寂后,也敕与他“归寂大师”之谥号。像洪諲禅师这种在身前有封号圆寂后有谥号之禅师,纵观整个禅宗史,都是非常少见的。
洪諲禅师圆寂后,此时已经基本控制住两浙地区的钱镠,自然为洪諲禅师举办了规模浩大的葬礼。
洪諲禅师虽然在身前受到了朝廷和地方大员之尊崇,并且弘法声势浩大,有僧众超过千人,可是承嗣其禅法者,在相关禅宗典籍中,只记载有四人而已,而且这四人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都非知名人物。所以,三传以后,洪諲禅师的法系,就在江湖中湮灭无闻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29 09:24:50 +0800 CST  
第十六节 灵云桃华

灵云志勤禅师是沩山灵祐禅师的弟子,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他的弘法声势虽然不及仰山慧寂、香严智闲和径山洪諲等同门师兄弟。但是,志勤禅师却凭借着他的悟道偈名动天下,成为了江湖中的知名人士。并且其悟道偈直到今天,依然受到参禅悟道之士的喜爱和推崇。
志勤禅师虽然是江湖中的知名人士,但是对于其师承,在禅宗史上历来有两种说法。
依据《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之记载,志勤禅师为沩山灵祐之法嗣。
但是《联灯会要》《五灯会元》《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宗门拈古汇集》《宗鉴法林》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和相关资料却记载为长庆大安之法嗣。
鉴于《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都是撰写时间相隔不远的早期禅宗典籍,并且也不是孤例,所以本文依此认定志勤禅师为沩山灵祐之法嗣。
志勤禅师之法名,《祖堂集》记为志阖,但是除《祖堂集》外,包括相隔《祖堂集》不久后撰写的《景德传灯录》等所有的禅宗典籍和相关资料都记为志勤。以至于现在你要是说志阖禅师,保证没几个人知道是谁。但是你要是说志勤禅师,那么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是那个写“桃花诗”的人。所以,本文也依照众多禅宗典籍之记载写作志勤。

志勤禅师,福建福州市人,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也不知何时何处出家为僧。
志勤禅师在江湖中闯荡多年,却依旧一无所获。后来看到灵祐禅师弘法声势如日中天,于是他也来到湖南省宁乡市同庆寺,跟随灵祐禅师学习禅法。
不过,志勤禅师在同庆寺学习了多年,却依旧没有彻悟禅宗旨意。
这一年的阳春三月,志勤禅师因为老是不能回答灵祐禅师布置的课堂作业,不由得心情郁闷昼夜不安如丧考妣。
志勤禅师白天茶饭不思无心饮食,夜晚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一天到晚都在寻思着灵祐禅师的那些课堂作业。
他越想越郁闷越想越无解,于是一个人往山中走去。
志勤禅师一路低着头苦苦寻思着自己的禅宗作业,可是还是找不到确切的答案,志勤禅师不由得无奈的抬起头来。
就在志勤禅师抬起头来的时候,他一下看见自己面前桃树上盛开的朵朵桃花。就在志勤禅师看见桃花的瞬间,他不由得大悟禅宗玄旨。
志勤禅师不由得万分的高兴,于是立即作偈一首道: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逢花发几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这首偈颂之第二句“几逢花发几抽枝”,各本禅宗典籍之记载略有不同。《祖堂集》为:几逢花发几抽枝;《景德传灯录》为:几逢落叶几抽枝;《联灯会要》为:几回叶落又抽枝;《五灯会元》为:几回落叶又抽枝。本文讲述依《祖堂集》之记载为准。
志勤禅师大悟禅宗玄旨后,非常的高兴,于是立即来到方丈室,向灵祐禅师汇报了自己开悟之事,并且把自己的偈颂写给灵祐禅师看。
灵祐禅师看到又有一个弟子领悟了禅法,不由得非常的高兴,他马上对志勤禅师说道:“从缘悟达,永无退失。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志勤禅师的悟道偈能得到当时禅宗江湖第一高手之认可,自然有其独到之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看看这首悟道偈吧。
三十年来寻剑客:作为一个参禅悟道之士,三十年来都在苦苦追寻开悟之路和开悟之策。不过,纵使经历了三十年的艰辛,自己却依旧没有悟道,依旧只是一个上下寻“剑”之人而已。
这里的剑有三个含义,第一慧剑,佛家之慧剑,断一切烦恼也。第二金刚剑,佛家之金刚剑,斩妖除魔,摧邪匡正也。第三禅剑,禅剑者,如剑斩一綟丝,一斩一切斩,一断一切断。
几逢花发几抽枝:这句既是在说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意味着日月更迭岁月如梭。更是在通过花开花落抽枝落叶等实际的景象,表达自己在参禅悟道过程中的“起起伏伏”和“得得失失”。
自从一见桃花后:不管花开花落,不管桃树枯荣,春,是绝对不会因为你凋谢而减一分,也绝对不会因为你盛开而增一毫的。而春,又岂止在桃花上。禅,那是讲究一超直入要见便见的。既然你能从桃花上窥见“春”,既然你能在看见桃花的同时就看见“春”,却许你具眼。
直至如今更不疑:不过,就在自己上下求索无门可入无路可通之际,忽地看见满树的桃花,这盛开的桃花从自己的眼中一路进入心中,使得自己“心花怒放”,并且开遍整个十方世界,从而让自己顿见本来面目。并且,这个本来面目一旦见到后,自己也就得本了,也就归家稳坐了。自然也就不会再到处寻剑了,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什么疑虑了。
因为自己见到本来面目虽说是一瞬间的事,但其实是自己三十年来苦苦寻剑的结果。所以,这种从量变瞬间直到质变的因缘,那是有异常深厚之根基的,自然也就绝对不会在退转回去了。这也就是灵祐禅师所说的“从缘悟达,永无退失”。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30 10:32:03 +0800 CST  
@kkcolcol 2019-06-30 13:15:20
顶一个
志勤禅师与洞山良介很相似,都是由眼根悟道。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志勤禅师是看桃花悟道,洞山良价是过水睹影而悟道,都是由眼根而悟道。不过,悟道表面看来虽是一刹那之事,但是志勤禅师却为此苦苦追寻了三十年,而洞山良价同样花费了三十余年的功夫才明白大事。
黄檗希运道: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确实如此啊。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6-30 18:11:29 +0800 CST  
志勤禅师的悟道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古至今,都有非常多的江湖人士对志勤禅师的悟道偈发表了非常多的不同见解。
唐末玄沙师备禅师听到志勤禅师的悟道偈后,对他的学生们说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犹未彻。”
师备禅师斩钉截铁的说志勤禅师还未彻悟,同学们一听,几乎都在怀疑他的这个话语,因为志勤禅师之悟道偈那是获得了当时禅宗江湖第一高手灵祐禅师印可了的啊。
师备禅师看到大家充满怀疑的眼光,于是马上问他的头号学生罗汉桂琛道:“我恁么道,汝作么生会?”
桂琛禅师道:“不是桂琛,即走杀天下人。”
禅,是不允许学人执滞于一机一境的,所以,师备禅师之语,乃是去粘之说翻进之语而已。所以桂琛禅师道,幸好是我懂得这个道理,不然的话,你的这句话真要疑杀天下人了。
明末元初的中峰明本禅师对上述话语却不以为然的道:“灵云白日青天向桃花树下为魅所著,玄沙虽则除邪辅正激浊扬清,殊不知又是鬼门上贴卦。”
清朝栖霞成禅师评唱道:“若于玄沙地藏二老言下透得,要见灵云不难。其或未能,吾与你道破。三十年来寻剑客,有眼如聋。几回落叶又抽枝,眼花作么。自从一见桃花后,失却一只了。直至如今更不疑,只得一半。”
明末清初的永正悟元禅师评唱道:“灵云触目知机,正是眼中着屑。玄沙见兔放鹰,翻成节外生枝。若道灵云是,则辜负玄沙。若道玄沙是,又埋没灵云。且道毕竟如何?”随即悟元禅师喝一喝云:“谩说超方眼,休夸劫外春。”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本无迷悟数如麻,独许灵云是作家。
借问遍参诸祖客,不知何处见桃花。
北宋黄龙慧南禅师作偈评唱道:
二月三月景和融,远近桃花树树红。
宗匠悟来犹未彻,至今依旧笑春风。
虽然古往今来有众多的禅林高手对“灵云桃华”公案作出了非常多精彩的评测,红尘洗梦依然不揣冒昧,在此献上自己的偈颂两则,贻笑于大方。
偈一:桃花枝头独烂漫,几多剑客暗自参。灵云悟来非不彻,须知更有向上关。
偈二:春雨无声春意昂,桃红李白竞争雄。拈来画笔未及描,又被风吹别调中。

志勤禅师获得了沩山同庆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后不久,就回到了福建老家。他先是在老家创建了灵应寺,后来又来到了灵岩山弘法。
在灵岩山,志勤禅师终于依靠自己深厚的禅宗功夫站稳了脚跟,使得江湖中前来参学之人络绎不绝。而江湖中人从此后也就以灵云志勤来尊称他了。

这一天,有个僧人前来参问,他问志勤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佛法大意?”
志勤禅师道:“驴事未去,马事到来。”
驴事未去,马事到来,是说这件烦恼事还没搞定,那件烦恼事又接踵而来了。
看来,志勤禅师把学人求佛求法,都当做一件件的烦恼事了啊,都当做一件件向外求索背道而驰的事了啊。
天然禅师道:“佛之一字,永不喜闻。”也许这在志勤禅师眼里,方有少分相应。
这个僧人不能领会志勤禅师话语的禅机,他马上再次虚心请问道:“请师父再开示一二。”
志勤禅师道:“彩气夜常动,精灵日少逢。”
虽然众多参禅悟道之士一个个说起佛理禅理来都是口如悬河头头是道,但是“精灵”之人,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保宁仁勇禅师作偈评唱道:
东行不见西行利,南头卖贱北卖贵。
横千竖百算河沙,九九反成八十二。
北宋佛慧法泉禅师作偈评唱道:
驴事未了马事来,钟声才断鼓声催。
祖师爱吃和罗饭,北有文殊在五台。
北宋佛鉴慧勤禅师作偈评唱道:
驴事未了马事来,钟声未了鼓声催。
春来纵步园间看,无限桃花夹李开。

这一天,有个僧人问志勤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得出离生老病死?”
志勤禅师道:“青山原不动,浮云飞去来。”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四苦,这四苦是每个人都想避免的,却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为了离苦得乐,佛教对此提出了一整套的修行方法。可是,真正能领悟这些方法并且真正能脱离苦海者,千百年来实在是不多的。
生老病死是人之四苦,可是须知它们都是你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假象而已。不但如此,就连你这个人本身,也是地水风火之四大和合而成之虚幻之躯而已。虚幻之躯上说虚幻之苦,实乃幻中说幻,如此之人,非聋即瞎。既如此,何牵挂之有?何惧之有?
不过对于一个禅客而言,上述认识,犹未彻底。
不论是生老病死还是富贵荣辱成败得失等等一切,它们来来去去起起伏伏,可是,你的自性却是不增不减不来不往不净不垢如如不动的,并不会随着幻躯之生老病死而生老病死的。这就好像巍然屹立的青山一样,任凭那些浮云来来往往起起伏伏变化万千,青山都是不会随之而有任何的改变的,青山都会站稳自己的脚跟昂然屹立的。
志勤禅师此语,充分展现了一个悟道者面对各种机缘之来去变化,却能不起心动念,却能保持本心如如不动之本色。不是归家稳坐之人,自然是说不出这种话语的。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01 10:06:20 +0800 CST  
这一天,还是个学生的长庆慧棱禅师来到灵云山参访志勤禅师。慧棱禅师问道:“混沌未分时如何?”
志勤禅师道:“露柱怀胎。”
混沌未分时,即学人还在壳中未破壳而出时也。既然你还在“壳”中,那和“怀胎”其中何异?
可是露柱乃是无情之物,岂可怀胎?
而这,就是禅师之禅机所在了。
如果有人发出露柱乃是无情之物岂可怀胎之疑问时,无疑离题万里。
志勤禅师此语,乃是断绝意识思量,让你无处摸索之语。你一旦作道理理会思量,立即就被“露柱怀胎”所缠缚也。
慧棱禅师又问道:“分后如何?”
志勤禅师道:“如片云点太清。”
在志勤禅师眼中,即便学人从混沌中破壳而出,也只是如一片云彩点缀在茫茫的太空中而已。
在悟这个问题上,志勤禅师和洪諲禅师以及慧寂禅师之看法有着惊人的一致,看来,他们确实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啊。
慧棱禅师随即又问道:“只如太清还受点也无?”
既是太清岂不受点?既是太清岂能受点?所以,对于慧棱禅师这种问题,志勤禅师直接就把嘴巴闭上拒绝回答。
慧棱禅师看到志勤禅师不回答,于是又问道:“恁么则含生不来也。”
既是太清,岂拒有情?既是太清,岂拒无情?看到慧棱禅师依旧在有无来去上思量,志勤禅师依旧闭上嘴巴拒绝回答。
看到志勤禅师依旧不回答,慧棱禅师马上调整思路问道:“直得纯清绝点时如何?”
志勤禅师看到慧棱禅师终于回到正路上来参问,于是回答道:“犹是真常流注。”
在志勤禅师眼中,纵使你达至纯清绝点之境,依然是执滞于真空常寂中。而禅,那是不允许你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
慧棱禅师随即问道:“如何是真常流注?”
志勤禅师道:“如镜常明。”
慧棱禅师又问道:“未审向上还有事也无?”
志勤禅师道:“有。”
慧棱禅师赶紧问道:“如何是向上事?”
志勤禅师道:“打破镜来与汝相见。”
在志勤禅师眼里,不论这面“镜子”有多么的尊贵高大,有多么的纯洁明亮,要想获知向上事,你就必须要把这面“镜子”打破,要把所有你所执滞的东西放下,要把你所珍贵的东西抛弃,只有如此,你才能达至真正的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你才有可能“看到”向上事。
志勤禅师打破镜来与汝相见之语,可谓深入骨髓的彻悟之语,所以这句话语传入江湖后,就频频被江湖中人评唱和引用。
对于上述公案,唐末宋初的芭蕉继彻禅师评唱道:“相见便休,又打破镜作什么?”
不过,同时期的白兆志圆禅师接着反问道:“若不打破镜,怎得相见?”
北宋大阳警玄禅师评唱道:“即今破也,又作么生相见?”随即警玄禅师又说道:“照尽体无依,通身难辨的。”
北宋开福道宁禅师评唱道:“尽十方世界是一面镜,作么生说个打破的道理?直饶眼亲手便,光镜俱忘,如鸡抱卵,啐啄同时,正好吃道宁拄杖。何故?弄影禅和,如麻似粟。”
南北宋交际间的牧庵法忠评唱道:“若据牧庵见处,说甚混沌分与未分,打破镜与不打破镜。直饶向露柱怀胎处会得,正是片云点太清。还委悉么?待虚空落地即向你道。”
志勤禅师打破镜来与汝相见之语是非常彻底的。不过,要是有人于此又认为打破镜后才是真的彻悟了,这却又是驴事未去马事到来了。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打破镜后,就是彻悟了吗?”
我会马上把手伸到他的面前道:“还我镜来。”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志勤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归根得旨?”
志勤禅师道:“早时忘却,不忆尘生。”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家破人亡何所依,无心无绪话求归。
十年忘却来时路,暂忆此时总不知。
义青禅师之偈,对于此公案之解读,可谓是非常高妙而彻底的。
归根得旨对于每一个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可以说是终极目标了。可是一个人要归根得旨谈何容易啊,赵州从谂禅师七老八十了,还在江湖上四处奔波东参西访,就是志勤禅师也是苦苦寻剑三十年才终于达此地步。
归根得旨既然是如此的难以到达,那么如何是归根得旨呢?
对于到达之人来讲,归根得旨后,以前的种种“追寻”种种“所得”自然全部“忘却”了,全部不在意了,全部不放在心中了。心中“空”了,没有在意的了,自然也就了无牵挂,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了。
而学人想要归根得旨,你有时却必须把以前的种种功夫知识智慧等等全部忘却。你只有把这些东西全部忘却后,你的心才能静下来,同时也才能净下来空下来,此所谓皮肤脱落尽也。这样,“那个”才能有机会进来,你的“空心”才能有机会“容纳”它。如此,你才能归根得旨。
放下才能有所得,无所依靠依无可依恰是依靠处,家破人亡转身后恰好能归家稳坐。禅,就是如此的神奇,就是如此的让人“不可思议”。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02 10:19:07 +0800 CST  
第十七节 沩山群雄

沩山灵祐禅师嗣法弟子众多,既有仰山慧寂、香严智闲、径山洪諲、灵云志勤这种禅宗功夫深厚弘法声势浩大的知名人士,也有一些弟子以自己独特的招数在江湖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禅师的独特招数吧。

一、延庆法端
法端禅师是灵祐禅师之法嗣,他从同庆寺佛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湖北襄阳市之延庆山弘法,所以江湖称之为延庆法端。
这一天,一个僧人问法端禅师道:“请问师父,蚯蚓斩为两段,两头俱动。佛性在阿那头?”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个两难问题,也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一条蚯蚓从中间斩为两段,它不只是两头都要动,而且两头都会从断处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从而神奇的从一条蚯蚓变为两条完整的蚯蚓。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条蚯蚓活生生的变成了两条蚯蚓。如果原来的那条蚯蚓是妈妈的话,那么后来的两条蚯蚓中,哪条才是“真”的蚯蚓妈妈呢?
众生皆有佛性,而此佛性是唯一的。蚯蚓一变为二以后,那么原来本具的佛性究竟在哪头呢?
对于蚯蚓斩为两段佛性究竟在哪头的问题,前面也有人问过别的禅师。
我们先来回顾下别的禅师之回答。
有法师问景岑禅师道:“一只蚯蚓被斩为两段,而且两头都在动,请问佛性在哪一头?”
景岑禅师道:“动与不动,是何境界?”
胜光禅师问利踪禅师道:“我今天锄断了一条蚯蚓,蚯蚓两头俱动,不知性命在哪头?”
利踪禅师没有说话,而是提起锄头,向蚯蚓左头打一下,又向右头打一下,接着又向中间空处打一下,然后利踪禅师把锄头扔到一边就回寺院去了。
现在又有僧人问法端禅师道:“蚯蚓斩为两段,两头俱动。佛性在阿那头?”
法端禅师随即展开两手。
对比景岑禅师和利踪禅师之应对,法端禅师之作略,就更为简洁高妙些。
《华严经》中曰:“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
《中观论》中曰:“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
所以,法身是一,佛性是一,非二亦非三。
既如此,佛性岂可断为两头?佛性岂可在两头?
既如此,哪位师父又敢具体告诉你佛性究竟在哪头呢?
并且,当你问佛性在哪头之时,就意味着你原本完整的本性已经被别人之刀断为两头了。
所以,法端禅师也只能通过展开两手这种无法思量之动作,来截断学人之思量。以期学人能不跟随别人所动而动,从而回复到原本完整的“佛性”中去。
这个公案传到洞山良价禅师那里去后,良价禅师立即评唱道:“即今问的在阿那一头?”
明朝笑岩德宝禅师替法端禅师作答道:“但呼阇黎,僧若应诺,却问云端的在阿那一头?”
明末清初的慧云行盛禅师也替法端禅师作答道:“当这个僧人刚问完时,立即上前抓住他就打,并且一边打一边道:‘在这一头’。”

后来,法端禅师圆寂后,被朝廷敕与“绍真禅师”之谥号。

二、九峰慈慧
慈慧禅师还在沩山同庆寺学习的时候,这一天,灵祐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道:“汝等诸人只得大机不得大用。”
慈慧禅师一听,从人群中抽身出来便扬长而去。
灵祐禅师看到有同学扬长而去,赶紧大声喊道:“慈慧,慈慧。”
慈慧禅师虽然听到师父在后面呼喊,不过根本就没搭理他,依旧大踏步的走出教室去了。
灵祐禅师看见后,不由得赞赏道:“此子堪为法器。”
你说我们只得大机不得大用,那我就用扬长而去让你看看我的大用呗。并且就算你在后面喊我也不起作用,我已经能自己作主了,岂可受人呼喊。
而这,才是千人万人呼喊不回罗笼不住之真实人啊,到此地步之人,自然会受到灵祐禅师之由衷赞叹了。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评唱道:“依俙似曲,失后忘前。”
明末清初的皓山智季禅师评唱道:“九峰抽身出去,是大用不是大用?沩山道此子堪为法器,是赏伊是罚伊?”

慈慧禅师拿到沩山同庆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后,便想到江湖中去闯荡一番,于是来到方丈室给灵祐禅师辞行道:“慈慧辞违和尚,千里之外不离左右。”
灵祐禅师不禁动容道:“善为。”
千里之外不离左右之句,有两个意思。一是说自己永远都记得是你悉心教出来的学生,表示自己不忘本。二是幻身虽别,但是真心岂有分别来去?况且三界同一心,所以我之真心即便千里之外也是从不曾离开你之左右的。
弟子的这种话语,作为师父的灵祐禅师听到后,自然是会动容的。所以灵祐禅师殷勤叮嘱道,你要好自为之,多多保重啊。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04 09:53:24 +0800 CST  
三、法遇庵主
法遇庵主从沩山同庆寺佛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湖北蕲春县之三角山居住弘法。
唐朝末年,大唐王朝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荣光。各地军阀割据,并且随时在发生争夺地盘的战斗,弄得这些陷入战乱的地方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这一天,一伙乱兵冲入三角山中进行抢掠。
带头的将领看见法遇庵主后,立即提着刀冲了过来恶狠狠的问道:“和尚有甚财宝?”
法遇庵主平静的道:“僧家之宝非君所宜。”
这个将领一愣,随即大声问道:“是何宝?”
这个将领话音刚落,法遇庵主随即冲着他振威一喝。
可是这个将领眼里和心里都只有世俗的财宝,又哪儿能领悟禅师一喝之宝呢。
所以,这个将领随即就把法遇庵主杀害了。
对于这个公案,历来都是众说纷纭的。
有的认为一个禅师和一个乱军头目说禅,无疑对牛弹琴。有的认为法遇庵主不能审时度势,看见乱军入山来了,应该及时躲避才是,如此也不至于白白丢掉性命。有的认为乱军头目滥杀出家人,这是不可赦免之重罪,一定会入无间地狱的。
不过,上述这些都是世俗之见。
既是禅师,其心思和作为,岂可用俗人之情去窥测和研判。
对于一个开悟禅师而言,富贵荣华成败得失乃至于生死存亡,岂可让其患得患失?岂可使其法地有所动?
所以,即使面对贼人和贼人之刀,法遇庵主依旧露出禅家本色在开示他。至于生死存亡,那就和天上那片飘去的浮云一样,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牵挂和惧怕的。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清初的远门净柱禅师评唱道:“渠魁大似瞎眼波斯,焉能辨得真宝。三角不善深藏,未逢别者辙尔开拳。所以二俱有咎,一场懡㦬。当时待道是何宝?好与云:折脚铛,品字灶,无底钵盂,断鼻草鞋,汝若用得着,一任将去。使渠知我衲僧风味,放下夜叉心,突起菩萨面,也未可知。”
北宋洞山晓聪禅师作偈评唱道:
师将真宝济凶人,岂谓行恩反害身。
真宝与伊元不识,而今更是好诉贫。
南宋天目文礼禅师作偈评唱道:
庵僧真实济凶人,一喝分明出馐珍。
莫道贼魁非别者,当头雪刃用来亲。

第十八节 投子大同

投子大同禅师是著名禅师丹霞天然嫡孙,翠微无学嫡子,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算是非常知名的人物了。大同禅师不仅有很多公案深受同行们的热评,并且他的很多禅语同样在江湖中非常的流行。而且其弘法声势不仅超过他的师父翠微无学,就是在同期的江湖中也是处于第一流的水平。

大同禅师,安徽安庆市怀宁县人,生于公元819年,俗家姓刘。
大同禅师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非同常人的秉性,他不仅性格刚正,而且少年老成。
在很小的时候,大同禅师就来到洛阳,然后在保唐寺如满禅师手中落发为僧。
最初大同禅师学习的是小乘禅定之法,不过没学多久,大同禅师就觉得小乘教法不能使自己彻悟根本大事,所以转而学习华严宗之法门。
没用多久的时间,大同禅师就精通了华严教义。于是,为了增加见闻,并且广参名师,大同禅师随即加入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后来,大同禅师来到了陕西终南山北麓之翠微山参访无学禅师,并且在无学禅师的悉心教导下,终于领悟了禅宗玄旨。(大同禅师的悟道机缘因为在前面的翠微无学禅师章节中讲述过,所以就不在此复述了。)
大同禅师从无学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便离开了翠微山,在江湖中任性逍遥,放旷人间,周游圣迹,拜访同道,好不逍遥快活。
这一天,四处游荡的大同禅师不知不觉中居然走到老家安庆市的地盘上了,所谓既来之则安之。所以大同禅师便决定在这里居住弘法。
随后,大同禅师便开始在本地转悠,以期能找到一处合适的弘法阵地,没多久,大同禅师就看中了安庆市桐城市之投子山。
于是大同禅师立即进入投子山中,先是一个人筑庵居住,随着参学之人越来越多,大同禅师便在山顶创建了一座投子寺作为自己的弘法阵地,而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投子大同来尊称他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05 09:32:55 +0800 CST  
大同禅师在投子山筑庵居住不久后,大名鼎鼎的赵州从谂禅师也来到了桐城市游方。
这一天,大同禅师有事下山,正好碰上从谂禅师进山来参访。从谂禅师老远看见一个僧人下山来,却又不认识,于是问旁边的路人,得知此人正是自己要参访的大同禅师。
于是从谂禅师立即迎面对着大同禅师走过去道:“莫是投子山主么?”
大同禅师马上道:“茶盐钱乞一个。”
从谂禅师没有搭理他,而是直接来到山上大同禅师的草庵中端坐。
没多久,大同禅师也提着一瓶油回来了。
从谂禅师道:“久向投子,到来只见个卖油翁。”
大同禅师回道:“汝只见卖油翁,且不识投子。”
从谂禅师马上问道:“如何是投子?”
大同禅师随即提起手中的油瓶道:“油,油。”
大同禅师回道如何是投子之作略,是非常高妙的。
如何是投子?在你面前有草庵居住的就是啊,在你面前举手投足的就是啊,在你面前打油的就是啊,在你面前如普通人一样居山过日子的人就是啊。不然的话,你打算往什么奇妙虚玄的地方去想呢。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末期的大随元静禅师评唱道:“赵州作家炉韛要煅百炼精金,投子本分钳锤不免途中受用。要见二老落处么?十年辛苦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
清初豁堂正嵓禅师作偈评唱道:
偶然提得一瓶油,岂谓贪它滑口头。
丰俭随家聊出客,不将平屋羡高楼。

两人重新落座后,从谂禅师继续勘辨道:“死中得活时如何?”
大同禅师道:“不许夜行,投明须到。
从谂禅师一听,不由得赞叹道:“我早侯白,伊更侯黑。”
任何一个参禅悟道之士,只要踏入江湖路,那就必须要断绝世俗的种种恩爱,断绝荣华富贵,断绝成败得失,断绝是是非非,断绝一切妄想,断绝所有执着。你必须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放下,你才能达至心如死灰之境,你才能达至空的境界。并且同时还得专心禅定,达至诸念不生之境。此乃禅人“家破人亡”,“大死一番”也。
不过,即便如此也并未彻底,到了后面,你必须连放下也得放下,连空也得空掉。你必须明白佛无定相禅非坐卧之理。你必须明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你必须明白禅并不在虚无缥缈的地方,禅就在你日常的穿衣吃饭拉屎放尿之中,就在你日常的行住坐卧之中。
而且你更要明白,即便到此境界,也不能有丝毫的执滞,更要知道有向上时节始得。如此,你才能达至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之境。此乃禅人“脱胎换骨”,“死中得活”也。
大死一番脱胎换骨然后再转过身来死后复苏之人,才是真正彻悟之人。而从谂禅师自然就是这种人,不然的话,他也说不出这种话语出来了。
但是大同禅师“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之语,却更是神来之笔,非常完美的回答了从谂禅师之勘辨。
不许夜行,投明须到,这从常人的视角是无法理喻也是无法实现的。
大同禅师这句话,亦是过来人之语,绝情识绝踪迹,无你思量处,无你咬嚼处,直须一透直入,方有少分相应。
所以从谂禅师一听,不由得由衷赞叹道我早侯白伊更侯黑。
侯白侯黑,皆人名。我早侯白伊更侯黑之语,乃是流行于当时人们口中的一句俗语。此语在北宋秦观《淮海集》卷二十五之《二侯说》中有详细的记载。今录于下:
闽有侯白,善阴中人以数,乡里甚憎而畏之,莫敢与较。一日,遇女子侯黑于路,据井旁,佯若有所失。白怪而问焉。黑曰:“不幸堕珥于井,其直百金。有能取之,当分半以谢,夫子独无意乎?”白良久,计曰:“彼女子亡珥,得珥固可诒而勿与。”因许之。脱衣井旁,缒而下。黑度白已至水,则尽取其衣亟去,莫知所涂。故今闽人呼相卖曰:“我己侯白,伊更侯黑。”
所以,在有些禅宗典籍和现代文献中,把侯白侯黑写作喉白喉黑或者猴白猴黑,都是错误的,自然其相应的讲述也是错误的。
由此可见,“我早侯白伊更侯黑,”此话颇有强中更有强中手之意。
从谂禅师和大同禅师此番切磋一经传开后,就获得了江湖中人的高度称赞,大家都认为两人得逸群之辩。
而大同禅师 “不许夜行投明须到”之语一经传入江湖后,立即获得了禅客们的一致称赞和热评,这为大同禅师在江湖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并且从谂禅师之禅宗功夫,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中国禅宗史上,都是属于最顶尖那个行列的。大同禅师自身禅宗功夫若不非常高明的话,岂能得到从谂禅师的由衷称赞。
所以,很多参禅悟道之士听闻了这个公案后,一个个都不辞艰辛来到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
对于从谂禅师和大同禅师切磋之公案,江湖中人那是作出了非常多精妙的评唱的。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活中有眼还同死,药忌何须鉴作家。
古佛尚言曾未到,不知谁解撒尘沙。
北宋白云守端禅师作偈评唱道:
死去活来牙上露,投明须到己先行。
谁家别馆池塘里,一对鸳鸯画不成。
南宋雪庵从瑾禅师作偈评唱道:
棚前夜半弄傀儡,行动威仪去就全。
仔细思量无道理,里头毕竟有人牵。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06 09:29:38 +0800 CST  
今天发出的文章怎么又被删除了?重发试试。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07 10:19:05 +0800 CST  
修改后再次发帖,依旧被删,只好一段段发出试试看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07 10:53:51 +0800 CST  
当大同禅师初入投子山筑庵居住时,正值唐末天下大乱之际。
这一天,一伙贼人进入投子山中抢掠。贼人头领看到大同禅师一个人在草庵中端坐,于是提着宝剑上前恶狠狠的问道:“和尚在这里作什么?”
面对烧杀抢掠惯了的贼人头领,大同禅师平静的道:“我在这里传心。”
这个头领马上问道:“传个什么心?”
大同禅师依旧平静的道:“佛心。”
这个头领一听,不由得低头沉思。好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来笑着道:“和尚家大不思议,非我辈之所图。”
于是,这个头领马上就把宝剑插回剑鞘中。并且不但没抢掠大同禅师,反而把自己身上的衣服和玩饰脱下来施舍给大同禅师,随后礼拜而去。
大同禅师凭借自己深厚的修为折服贼人之事传开后,不仅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表扬,同时也获得了江湖中人以及世俗信众的极大赞誉。
既有深受的禅宗功夫,更有不把生死存亡放在眼里的禅客本色,这种人物,自然会获得所有人的追捧的。所以,来投子山的参禅悟道之士越来越多,一个个小小的茅草棚早已不能安置众多的江湖中人了。
于是大同禅师在当地信众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就在投子山上创建了一座投子寺,并且受到当地舒州太守尹建峰的正式迎请,从而成为投子寺之主持。如此一来,大同禅师就有了一个正式的弘法基地。

这一天,大同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他讲道:“汝诸人来这里,拟觅新鲜语句,攒华四六,口里贵有可道。我老人气力稍劣唇舌迟钝,汝若问我,我便随汝答对。也无玄妙可及于汝,亦不教汝垛根。终不说向上向下有佛有法有凡有圣,亦不存坐系缚汝诸人。变现千般,总是汝诸人生解自担带将来自作自受。我这里无物到汝,也无表无里说似汝诸人。”
大同禅师的这段开示明白易懂,却又深得禅家旨意,可谓是其禅学思想之总纲。

这一天,大同禅师正在绳床上休息,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十身调御?”
大同禅师一听,马上就从绳床上下来站立着。
然后大同禅师又回到绳床上去待着了。
这个僧人又问道:“凡圣相去多少?”
大同禅师同样从绳床上下来站立着。
十身者,佛菩萨在教化和修行中所具之十种身也。在佛教中十身有多种含义,现例举两种可以一窥其余。
一则: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
二则:菩提身、愿身、化身、主持身、相好庄严身、势力身、如意身、福德身、智身、法身。
调御者,调教驾驭也。
上述种种不同名字之十身也好百身千身也好,其实都是法身之变现。不管它们有什么名称,不管它们有多少身,也不管它们如何变化,其实都可归为法身一身。
既是法身,岂可调御?既是法身,岂用调御?若需调御,则非法身。
并且,我站在你的面前,我之身和法身何异?我下绳床站在你的面前,算不算调御?
如果能当下体悟自身与法身无异,则凡与圣又有何异,凡与圣又有何距离。须知,凡圣若有所隔,即落凡圣。凡圣若无所隔,即凡圣俱泯。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佛鉴慧勤禅师作偈评唱道:
捉贼分明要见赃,十身调御下绳床。
曾经巴峡猿啼夜,铁作心肝也断肠。
南北宋交际间的天宁齐琏禅师作偈评唱道:
投子下禅床,通身谁辨的。
拟议即千差,觌面难相识。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作偈评唱道:
投子下绳床,今朝为举扬。
驴前马后汉,切忌乱承当。

这一天,有个僧人问大同禅师道:“师父住此山,有何境界?”
大同禅师道:“丫角女子白头丝。”
丫角,小女孩头上扎的两个小辫子。丫角女子,自然就是指小女孩了。
白头丝,满头白丝。一般情况下,只有年迈妇女才会满头白发。
可是,一个小女孩怎么会满头白发呢?
禅,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就是如此的独特奇妙,就是如此的超出你的思维意识。
可是,反过来你要是认为丫角女子白头丝,就是禅的奇特表现,就是禅师的奇妙境界,却又一坑未出又落一坑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智海本逸禅师作偈评唱道:“山家世界别,尘世罕曾闻。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持赠君还也奇,丫角女子白头丝。”
北宋白云守端禅师作偈评唱道:
丫角女子白头丝,猛焰堆中雪片飞。
一等住山谁可拟,闲云流水不同归。
南宋天目文礼禅师作偈评唱道:
住山境界问如何,女子双鬟鬓已皤。
觌面不逢休更会,白云飞过旧山河。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07 11:12:21 +0800 CST  
雪峰义存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他为了彻悟禅道,曾经不辞艰辛三到投子九上洞山。
不过,对于义存禅师来到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的时间,众多的禅宗典籍和相关资料之记载是不同的,而且就目前来看,很难有个确论。不过,这并不妨碍义存禅师参访大同禅师这个事实。
大同禅师最初在投子山筑庵居住时,还是个学生的雪峰义存禅师曾经来到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
这一天,大同禅师在草庵中端坐,义存禅师在一旁侍立。
大同禅师指着草庵外的一块石头道:“三世诸佛总在里许。”
义存禅师马上道:“须知有不在里许者。”
大同禅师马上呵斥道:“不快漆桶。”
三世诸佛总在里许。这句话自从大同禅师首先提出后,后来的禅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便频频使用这句话来勘辨学人。
当师父抛出三世诸佛总在里许这个话头时,其实就是给学生挖了一个坑。
因为你如果说在里面,那么师父马上就会接着问“佛岂在一块石头里?”或者问“那你说说看佛在石头里干嘛?”
如果你说“须知有不在里许者”,那么哪个佛不在里面呢?
而且你说须知有不在里许者,看起来你是想跳出坑去,但其实你还是在有无内外之意识中思量,你依旧在坑里面啊。
既然你还是在坑里面,那么和“漆黑”一团之漆桶有何差别呢?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佛鉴慧勤禅师作偈评唱道:
有客钓鳌鱼,区区走五湖。
不知泥里蚌,满腹是骊珠。
南北宋交际间的月堂道昌禅师评唱道:“说明道白,埋尘混垢。变化有由,败露不走。谁知暗里骨横抽,要在轰轰霹雳手。”

这一天,义存禅师跟随大同禅师一起去拜访龙眠庵主。两人没走几步,面前便出现了两条路。
义存禅师马上问道:“请问哪条是通往龙眠山的路?”
大同禅师马上用手中的柱杖指之。
义存禅师依旧问道:“东去西去?”
大同禅师马上呵斥道:“不快漆桶。”
如果一个人不能明白路就在自己脚下,不能明白路要靠自己去走,那么这个人确实和那个愚暗之漆桶没有区别啊。

第二天,义存禅师又问大同禅师道:“一槌便成时如何?”
大同禅师道:“不是性懆汉。”
义存禅师又问道:“不假一槌时如何?”
大同禅师道:“不快漆桶。”
一槌便成时者,一超直入也。能一超直入之人,自然不是性懆汉。
不假一槌时者,犹如米和尚问慧寂禅师“今时还假悟也无”也。
对于这个问题,慧寂禅师道:“悟即不无,怎柰落在第二头。”
所以,不假一槌时,犹落第二头。
如果你不明白此理,自然是个不明禅机之愚暗漆桶了。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然则一期折挫雪峰,且投子是作家罏鞲。我当时若作雪峰,待道不是性躁汉,只向伊云钳槌在我手里。诸上座合与投子着得个什么语?若能道得,便乃性躁平生光扬宗眼。若也颟顸,顶上一槌,莫言不道。”
明末清初的牧云通门禅师评唱道:“投子雪窦俱是作家炉鞲,争奈钳槌在手,善说不善用,未为性躁。若是通门,待雪峰才问一槌便就时如何?劈脊便棒云:打破这漆桶。诸上座,漆桶既然打破,宗眼又作么生光扬?”

这一天,一个僧人问大同禅师道:“曹溪犹如指月,灵山犹如画月,如何是真月?”
大同禅师道:“昨夜三更转向西。”
指月问题,是禅客们必须要弄清楚的一个根本问题。所有的经文典籍,所有的言辞教法,在开悟禅师眼里,都是一根根指向月之指而已。所以,学人万不可被指之千变万化迷惑了双眼,更不可执指为月,而是要顺着教师之手指,直接看向月之本体才是。
这个僧人看来也是明白点这个道理,所以他说释迦摩尼只是最初在那儿画了一个月亮,而六祖慧能大师这一宗人也只不过是伸出手指指向这个月亮而已,那么真月何在呢?如何是真月呢?
你想看天上那轮皎洁的真月,那还不简单啊,它昨夜三更已经往西边转动过去了。
你说虚的月,我给你说实的月。虚以实对,大同禅师可谓深得慧能大师三十六对之真意啊。
而且你往只可意会只可体悟的“月”上着力,我用一眼就可见的明月来应对。所谓法身无象应物现形,如果你具眼的话,从这个实实在在的月,就可见到你所期盼的那轮“真月”。
其实大同禅师这种招数,历朝历代的很多禅师都使用过。比如有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道?”从谂禅师道:“墙外的。”僧人道:“不问这个。”从谂禅师道:“问什么道?”僧人道:“大道。”从谂禅师道:“大道通长安。”
对比从谂禅师和大同禅师对于相同问题之应对,两人都可谓深得禅家之精髓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慈受怀深禅师作偈评唱道:
昨夜三更转向西,晓来任运落前溪。
举头不荐团栾底,无限清风付与谁。
南北宋交际间的西禅鼎需禅师作偈评唱道:
昨夜三更转向西,昏昏宇宙几人迷。
澄潭影转风初息,猿狖微闻岭外啼。
南宋巳庵深禅师作偈评唱道:
昨夜三更转向西,明眼宗师为指迷。
若于话下寻端的,未免泥中又洗泥。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08 09:36:47 +0800 CST  
这一天,有个僧人问大同禅师道:“请问师父,劫火洞然时如何?”
大同禅师道:“寒凛凛地。”
《仁王般若经》曰:“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所以,这个僧人所问之出处在此。
佛教把世界分为成住坏空四劫,当坏劫之末,便有劫火燃起,大千世界俱被烧成灰烬。
可是,当焚毁一切的劫火熊熊燃烧之时,我们该如何办呢?是恐惧还是无可奈何?是痛哭流涕还是跪求佛祖保佑?也许是不是有某个地方可以躲避一下?甚或是有什么办法可以灭火?
对此,大同禅师却别开生面的回答道:“寒威威地。”
在大同禅师眼里,劫火洞然,这没什么不得了的啊。
所谓火来水对,热来寒对。劫火洞然时,欲火焚烧时,只要本心不随之起灭,只要本心能如如不动,那么,什么火都冒不起来了。此所谓“灭却心头火自凉”也。而这个火凉下来了,自然是寒威威地。
并且,火热处添得几分清凉,寒威威时不嫌孤寂冷清,自然可以处处安然。如此,纵使劫火洞然,又岂能奈何我。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天地为炉万物焦,石人驾浪渡云霄。
风生半夜霜威星,月落冰寒逼鬓凋。

这一天,有僧人问大同禅师道:“一切声是佛声,是否?”
大同禅师道:“是。”
这个僧人道:“和尚莫(尸+豖,音dū)沸碗鸣声。”
大同禅师一听,上前抓住他就打。
《涅槃经》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大日经》曰:“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
并且法身无象应物现形,那么声音也是如此的啊。如果你能“虚心”聆听的话,自然一切声皆是佛声了。
不过如此道理,大同禅师岂有不懂之理。这僧设个问端,只是想让大同禅师跳入自己的问题中,进而好反驳而已。
(尸+豖)沸碗鸣声,这句话从古至今都有很多解释,且莫衷一是。
(尸+豖)沸碗鸣声,在禅宗典籍中多数时候写作碗鸣声、沸碗鸣、热碗鸣声等。
碗鸣声不是碗碰撞发出的声音,而是指禅师开示之言教。
碗鸣声在禅宗典籍中,是个贬义词。义即禅师之言教乃是废话、梦话、闲言语,是囿于言辞或经文的老婆禅话。
和尚莫(尸+豖)沸碗鸣声,意即师父不要再说这些不中用的闲言语了。
自然,大同禅师看到这个僧人心中滞于言辞,执于碗鸣声,且随声而转,于是立即就使出了打之招数,以期能打掉他的执滞。
这个僧人一招失利,马上又换个话题问道:“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是否?”
大同禅师依旧用一个字回答道:“是。”
这个僧人马上道:“唤和尚作一头驴得么?”
大同禅师一听,也是立即上前抓住他就打。
两人继续交锋后,都在给对方设下陷虎之机,都在等着对方钻进来。
《涅槃经》曰:“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粗。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这个僧人用经中的话语来发问,自然是为后面的粗言作准备的。因为你如果回答说不是,可经中却又是明明白白如此宣讲的。你如果回答说是,那么我的粗言就会接踵而来,而且还是归于第一义的,你还得无可奈何的接受它。
大同禅师自然是深知对方之用意的,所以毫不犹豫的说是。我且卖身与你,看你作何伎俩。
看到大同禅师答是,这个僧人马上抓住把柄道:“唤和尚作一头驴得么?”
既然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那么我把你唤作一头驴,也是第一义啊。
看到这个僧人不但囿于经文而且还曲解经文并且还自以为是,大同禅师自然毫不客气的再次施展出打之招数了。
这僧有头无尾,两番吃棒后,却无法使出看家本领出来应对大同禅师,看来,他确实要在挨打中才能学会打人啊。
既如此,这僧要如何作略,才能使得自己不挨打,并且显示出真实功夫出来呢?
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这僧可惜许,有头无尾。当时等他拈棒,便与掀倒禅床。直饶投子全机,也须倒退三千里。”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投子投子,机轮无阻。放一得二,同彼同此。可怜无限弄潮人,毕竟还落潮中死。忽然活,百川倒流闹聒聒。”
南北宋交际间的月堂道昌禅师评唱道:“高山可逾,大海可涉。投子投子,到处盘折。一切声是佛声,从他认我碗鸣。粗言归第一义,自要看渠(尸+豖)沸。唤作一头驴,正令生光辉。趁手打得走无路,咭嘹舌头何处归。”

这一天,一个僧人问大同禅师道:“请问师父,月未圆时如何?”
大同禅师道:“吞却三个四个。”
这个僧人又问道:“圆后如何?”
大同禅师道:“吐却七个八个。”
月未圆时,既指天上那个大家都能看见的月亮未圆时,也指禅僧苦苦追寻的那轮“真月”未圆时。
不过,既是真月,岂有是月非月之论?既是真月,岂有圆缺之相?既是真月,岂有明暗之别?
所以,月之阴晴圆缺,全是你一念妄心之分别,全是你妄情卜度之结果。但得妄心息妄情灭,真月自然显也圆也。
不过,纵使真月圆后,也急需吐却。若不吐却,则落眼成翳又显缺相也。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洞山晓聪禅师作偈评唱道:
七八虽然正好观,四三焉得便颟顸。
灵光万古辉天地,隐显寻常不用搏。
南宋石庵知玿禅师作偈评唱道:“投子投子,机轮无阻。要吞即吞,要吐即吐。若还殢齿粘牙,争得超今迈古。”
明末清初的天愚净宝禅师评唱道:“这则公案你若向吞吐处着倒,我知你未识投子。若问净宝月未圆时如何?遍界是光明。圆后如何?通身无向背。且道与投子相去多少?”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09 09:58:03 +0800 CST  
这一天,一个僧人问大同禅师道:“请问师父,三身中哪身说法?”
大同禅师没有吱声,而是在他面前弹指。
三身者,法身报身化身也。法身为毗卢遮那佛,报身为卢舍那佛,化身为释迦牟尼佛。
《华严经》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并且常说炽然,说无间歇。
既如此,法身报身化身哪身不在滔滔不绝的说法呢?你自己听不见三身说法,于三身何干?
并且,当你问三身中哪身说法时,你就已经把三身分开了。须知三即是一,一即是三。唯是一法身,非二亦非三。
既然你不能听闻三身说法,那么我就在你的面前弹指说法,你还见么?响在你面前的弹指声你还闻么?如果你依旧既不闻也不见,你岂非有眼如盲有耳如聋之人。
而且,就算你弹指才见弹指才闻,依旧落二落三了。在未弹指前听闻,方有几分相应。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三身说法问端由,弹指轻轻海岳收。
金锁塔开红日晚,夜深人笑碧峰头。
明末尔密明澓禅师作偈评唱道:
鸟啼花落昧当人,说法何曾假数身。
折筋拈来旋北海,鱼虾方识水为亲。
明末清初的伴我净侣禅师作偈评唱道:
三更红日上西岩,带水和泥舞碧川。
欲觅溪桥酤酒者,白门闲静月娟娟。

这一天,一个僧人问大同禅师道:“请问师父,一大藏教还有奇特事也无?”
大同禅师道:“演出一大藏教。”
一大藏教的奇特事就是演出一大藏教,大同禅师此语可谓问在答中答在问中。
如果有人觉得这句话不好理解,那么换个主题,可能就一目了然了。
释迦摩尼出世还有奇特事也无?释迦摩尼出世就是最大的奇特事啊。因为所有的经律论戒定慧等等,都和释迦摩尼直接相关,所有的佛法,都归根于释迦摩尼。自然,要论奇特事的话,释迦摩尼出世本身就是最大的奇特事啊。
时间推移到了北宋后期,有僧人问黄龙悟新禅师道:“一大藏教还有奇特事也无?”
悟新禅师道:“演入一大藏教。”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演出演入则不无,二大老若是奇特事,三生六十劫也未梦见在。”
南北宋交际间的木庵安永禅师对此评唱道:“一出一入,半合半开。羸鹤翘寒木,狂猿啸古台。要知奇特事,当甚破草鞋。”

这一天,有僧人问大同禅师道:“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时如何?”
大同禅师马上脸色一变呵斥道:“这个师僧好发业杀人。”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出自《维摩诘经》。《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也是禅宗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并且禅宗之机锋作略,其源头大都来自此经,可以说禅宗人士对《维摩诘经》是相当重视的。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之思想,不但被禅宗人士时常挂在嘴边,更成为了禅客们深入骨髓之思想。
可是,为什么有人问这个话语时,却要被大同禅师毫不客气的呵斥呢?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这是大乘佛法思想,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而且这也是参禅悟道之士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所谓烦恼即涅槃,如果断掉烦恼,何来涅槃?
而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这是悟后之语。在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之前,对于任何一个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其实那是必须要断烦恼的。而且断掉烦恼的过程,那是相当漫长和艰辛的。你不经历长期而艰辛的断烦恼过程,你又如此能达至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之境呢?
从古至今,很多人都想烦恼不断却又能深入涅槃的。最明显的话语就是济公和尚所说之“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了。这样一来,每个人都可以一边吃着肉喝着酒,一边拜佛念经了,都可以烦恼不断却又能深入涅槃了。
所以,大同禅师毫不客气的呵斥此类人为“发业杀人”。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末期的文殊心道禅师作偈评唱道:
这个师僧发人业,卖油老翁说向人。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南北宋交际间的简堂行机禅师评唱道:“或有问山僧,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时如何?劈面便掌。何故?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元末明初的唯庵德然禅师评唱道:“投子只解裁长不能补短,行机只解补短不能裁长。或有问德然,只对他道: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

大同禅师在投子山弘法三十余年,和江湖中人之问答颇多。大同禅师之禅法,总的来讲,其旨意高迈,而下语却简洁明快。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禅语中,再次领略到大同禅师之独特禅法。
僧人问:“如何是无情说法?”大同禅师云:“哑。”
僧人问:“请师说法。”大同禅师云:“教我说个什么?”
僧人问:“金锁未开时如何?”大同禅师云:“开也。”
僧人问:“还乡曲子,什么人唱得?”大同禅师抚掌。
僧人问:“才问便知时如何?”大同禅师云:“迟也。”
僧人问:“一尘含法界时如何?”大同禅师云:“早是数尘也。”
僧人问:“不将一物来时如何?”大同禅师云:“这个什么处得来?”
僧人问:“如何是一句子?”大同禅师云:“两句也。”
僧人问:“千里投师,乞师一接。”大同禅师云:“老僧今日腰痛。”

大同禅师自从进入投子山居住弘法,三十多年来都一直把投子山当作自己的唯一弘法阵地。
后梁乾化四年(公元914年)四月六日,一向身体很好的大同禅师忽然生病了。
弟子们得知师父生病了,都来到方丈室看望师父,并且提出要去请医生来给师父看病。
大同禅师马上制止道:“四大动作,聚散常程。汝等勿虑,吾自保矣。”
说完后,大同禅师就在禅床上跏趺而坐,随即就圆寂了。
大同禅师享年九十六岁,这个岁数,不论古今,都可谓长寿之人了。
大同禅师圆寂后,被朝廷敕与“慈济大师”之谥号。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10 09:52:45 +0800 CST  
第十九节 石梯和尚

石梯和尚是南泉普愿嫡孙,鄂州茱萸和尚嫡子。可是石梯和尚虽然是拥有正宗禅宗传承的禅师,但是其个人履历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今天的我们甚至连他的法号都不知道,只是因为他在福建莆田市石梯建福禅院弘法,所以江湖中人就以寺名作为他的法名称之为石梯和尚了。

这一天,石梯和尚正在方丈室待着,他的侍者走进来请他去浴室洗澡。
作为一个师父,自然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开示学生之机会的。
于是石梯和尚马上问道:“既不洗尘,亦不洗体。汝作么生?”
侍者回答道:“师父先去,我随后拿着皂角来。”
石梯和尚一听,不由得满意地哈哈大笑。
《楞严经》道:“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这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法门之“触尘”法门。
洗澡,那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一件事,而且一个人一生中还会洗很多次澡。可是,又有多少人在洗澡之时会想到既不洗尘亦不洗体呢?
洗澡之时,水有冷热快慢,自然冲到身体上就会有相应之触感。而且洗澡时手也会做各种清洗的动作,身体也会有触感。
可是这个触因和水有什么关系呢?
洗澡的目的,自然是要除去尘垢了。可是尘本无知,何引触因?尘非水有,水何去尘?
既不洗尘,那么就是洗体了。可是身体乃是地水风火四大假合而成,究其根本,本属虚幻,本属无情。既是无情之物,何引触因?既是虚幻之体,洗之何益?
如果是洗真我之体。既是真我之体,何来尘垢?既是真我之体,何用清洗?
水乃清净之物,自然是不必用水来清洗的,也即是水不洗水。
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也不自洗。那么究竟洗个什么呢?这里悟去,又悟得个什么呢?
到了这里,若有人能水尘双忘,触因显而不依不恋,体用俱泯,得无所得,方有少分相应。
但是对于师父这个颇有难度之勘辨,侍者却是胸有成竹的道:“师父先去,我随后拿着皂角来。”
侍者此语,实在是言端语端啊。
在我的眼里,那有什么水、尘、体、触啊,在我眼里的当前事,就是侍候师父洗澡。所以,你赶紧到浴室去吧,我随后就拿着皂角来给你用。
所以,侍者此语,实在有多虚不如一实之妙,实在是直揭根本之语啊。
对于《楞严经》“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之意,历来有很多禅师作出过许多的评唱,但是窃以为北宋雪窦重显禅师之偈颂是最为精当高妙的。偈曰:
了事衲僧消一个,长连床上展脚卧。
梦中曾说悟圆通,香水洗来蓦面唾。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11 09:53:22 +0800 CST  
@断鸿声里尽秋风 2019-07-11 20:39:38
圆泽禅师那事,涯友们怎么看?
-----------------------------
谢谢老朋友关注和交流。
佛教之六道轮回,投胎和夺胎,是比较复杂的。况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果,自然每个人之后事也就不一样了。
圆泽禅师窃以为虽号称禅师,但并非彻悟之人。他还要在三生石上来回,还不能躲脱入胎之事。(这和佛菩萨乘愿再来是不一样的。)若是彻悟之人,来去都能自己作主的,岂能如圆泽禅师那样。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11 21:06:13 +0800 CST  
这一天,石梯和尚看见侍者拿着钵盂准备往斋堂吃饭,于是大声喊到:“侍者。”
侍者听到师父在喊,赶紧应答着回过头来。
石梯和尚问道:“你干嘛去啊?”
侍者道:“我到斋堂去啊。”
石梯和尚道:“我难道不知道你拿着钵盂要到斋堂去啊。”
侍者奇怪的道:“除此外别道个什么?”
看到侍者似乎有点不明白,石梯和尚只好开门见山了:“我只问汝本分事。”
侍者道:“师父若问本分事,我实是上斋堂吃饭去。”
看到侍者脚跟稳固,石梯和尚不由得赞叹道:“汝不谬为吾侍者。”
对于一个禅客而言,你既要知道自己的来处,更要知道自己的去处。若不如此,何异瞎驴一个。
所以石梯和尚看到自己的侍者拿个钵盂往斋堂去,马上就此勘辨他道甚处去。石梯和尚之意,是要看看侍者明不明白自己的去处。
面对师父的勘辨,侍者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你要问我的去处,我拿着钵盂,自然是往斋堂吃饭去啊。
石梯和尚看到侍者有点装聋作哑的,马上呵斥道“废话,我难道不知道你拿着钵盂要到斋堂去啊”。
可是侍者依旧装聋作哑的道“除此外别道个甚么”?
没奈何石梯和尚只得打开天窗说亮话道“我只问你本分事”。石梯和尚如此发问,已是不得已之老婆话了。
面对师父刨根问底之问,侍者依旧脚跟稳固不随别人的语脉转动道,若问本分事,我确实是上斋堂吃饭去啊。
一个人的本分事,纵到极致,也不过是平常心而已,也不过是穿衣吃饭拉屎放尿而已。除此之外,你还想什么别的本分事啊,你还有什么别的本分事啊。
而且,对于现在手上还拿着钵盂的我来讲,到斋堂去吃饭,就是我的去处,就是我的本分事啊。
所以,任凭师父东说西说,这个侍者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绝不松口半步。
侍者的如此回答,石梯和尚自然是非常满意的了。
在这里学人千万要注意的是,侍者此语,乃是悟后之语。不然的话,若认定本分事就是去斋堂吃饭如此简单,却又是误会了。所以,到处地步,也需透过始得。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宏智正觉禅师评唱道:“放过即不可,如今直与扭得鼻孔痛,打得骨头出始得,免见瞎驴趁大队。所以道平地上死人无数,透得荆棘林是好手。且道适来这僧透得也未?多虚不如少实。”
明末清初的清化净嶾禅师评唱道:“入此门来直须田地稳密堪受钳锤,百炼千敲终始不变,所谓要识真金火里看也。石梯肯他也是罗公照镜,当时何不与他三十棒,使渠纵遇百味珍馐也须吐却始得。”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12 09:55:29 +0800 CST  
第二十节 西塔光穆

西塔光穆禅师是仰山慧寂禅师门下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并且在慧寂禅师圆寂后,还接替慧寂禅师成为了仰山栖隐寺的主持。可是不知为何,光穆禅师不仅其个人履历后人几无所知,并且禅宗典籍中对其记载也是非常的少。也许,光穆禅师不仅是个非常低调之人,而且还不允许别人记录他的言行吧。

光穆禅师接任仰山栖隐寺主持后,这一天,有僧人前来参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正闻?”
光穆禅师道:“不从耳入。”
这个僧人不能领会,又继续问道:“作么生?”
光穆禅师道:“还闻么?”
佛教历来是强调学佛之人要有正知正见正闻正行的。正者,不偏不倚也,不迷惘颠倒也。正,自然也有正确之意。当然这个正是以“三法印”为标准的。
何为正闻?《摄大乘论释》曰:“无倒听闻如是经等故名正闻。由此正闻所起熏习,名为熏习。”
如是可知,正闻,就是无倒听闻。也就是不错乱颠倒,不加入自己之私见和他人之偏见。
但是,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东西而已,对于教外别传的禅师而言,对此自然是有自己独到之领悟的。
所以光穆禅师毫不犹豫的说不从耳入。
既是正闻,岂从耳入?若从耳入方得,即非正闻。
这个僧人不能领悟,只得再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光穆禅师看到他不能当下领会,只得再次开示道“还闻么?”
禅宗讲究当机立断一超直入,所以,要见当下就见,要闻当下就闻。
所以,我已经在给你说法了,只是你“还闻么?”
由此可见,光穆禅师之禅法,还是非常彻底的。

这一天,有个僧人问光穆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西来意?”
光穆禅师道:“汝无佛性。”
祖师西来意之问,乃是僧人口头禅了的问题。不过,你老是问别人西来之意,何不问自己本有之意呢?你随别人语脉转动,随别人脚跟转动,你又那里有自己本有之佛性呢。
对此公案,明末清初的频吉智祥禅师作偈评唱道:
官马从来无所禁,南陌溪西任所驰。
沿山百里皆传驿,处处轻花衬马蹄。

这一天,有僧人问光穆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顿?”
光穆禅师没有吱声,而是作圆相示之。
这个僧人随即又问道:“如何是渐?”
光穆禅师依旧没有吱声,而是以手空中拨三下。
看来,对于仰山慧寂禅师之圆相禅法,光穆禅师还是深得其妙的。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9-07-13 10:08:21 +0800 CST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665631

发表时间:2018-03-18 19:25: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0:53:01 +0800 CST

评论数:28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