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读道德经

道篇第八(2)

评论:道德经讲了很多政治斗争的手段,统治的艺术,做人的道理等等,但是,奇怪的是,道德经似乎很少,或者说提到一个东西,那就是金钱。这点上其实也可以看出,道德经的历史应该是非常久远的,至少道德经思想成型的年代,金钱的力量还不是那么强大。
其实到了春秋战国,金钱的力量已经是能够影响政局了,譬如秦用金钱收买六国的大臣,例如赵国的郭开,结果整死了李牧,当然还有最著名的的吕不韦。因此,完全有理由说老子思想的成型远远早于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不过是老子思想的总结成文罢了。
如果说道篇第八,说的是圣人的品德,这是一个角度的话,那么我们从比较旁门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这是老子在讲货币的力量,或者说货币的品格。
在上古时代,货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分工协作的必然产物,可以说货币也大大的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应该是正面的形象。都说金钱似水,因此,如果把这个水德赋予货币,楼主看似乎也讲的通。
形容政权的力量,通常我们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来说,关键词是土地和人,没有货币。不过,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金权和金融的私人垄断,成了控制民和百姓的另一个绳索。这个大概是老子不曾想到的,这里的水利万物变成了用水控制着万物,这个就越来越走向水德的反面了。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4 20:55:12 +0800 CST  
道篇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揣:捶打。

译文:(权力)抓在手里,达到权力的顶峰,不如趁早放手;兵器捶打锐利,却难以长保锋芒,金玉满堂,没有谁能(被别人窥探下)保住。富贵又骄傲,是给自己留下祸害。功成身退,是天道要求这样做的。

评论:权力和金钱容易放大人的私欲,在持人性本恶的老子看来,进而导致私欲不可控。对待权力和金钱的态度,是得道的圣人和民,百姓的区别。不贪恋权势,不是因为有后来的竞争者,不是因为被后浪把前浪拍死,而是因为这是圣人的自觉选择,是天道。
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功成,然后不贪恋,身退。这里是有先后的逻辑关系的,否则不成了半途而废了吗?所以儒家说当仁不让,和道家的功成身退,结合起来,就很好了。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4 21:17:19 +0800 CST  
道篇第十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脩除玄监,能毋有疵乎?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戴:负荷。 营:营气,精气。抟:运转。脩:同修,清洗。监:同鉴。玄监:明镜。天门:鼻子。

译文:能做到精气神合一,不分离吗?呼吸吐纳,心平气和,能像婴儿这样柔顺吗?保持品德的高洁,能没有一点瑕疵吗?爱民救国,能不运用智慧(而采用无为之治)吗?人的生存,能做到柔软(不争胜)吗?聪明通达,能不依赖所学到的知识吗?生育万物,养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万物成长之后而不宰制(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个就是深奥的德了。


评论:这篇是讲修身,修德的,再讲讲无为之治,不靠知识的天生的聪慧,这样的文章安排到德篇应该比较合理吧。总之,圣人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除了天生的悟性,修炼也是不可少的。当然,修炼的目的就是要领悟玄德。
原来刘备刘玄德的名字来自于此啊。
论语里也有类似的文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老子和孔子的不同了。老子的修炼都是为了成为圣人之类的人物,不过对资质要求太高了,孔子的思想就比较实在,多谈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了,也更靠近民和百姓一点。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4 22:45:56 +0800 CST  
@光目2013: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道,是可以认识并解读的。--可:是可以。认识并解读是哪个字翻译过来的?
可道也,的道,可以做解释说明的意思,既然可以解释,自然可以被认知了。

道分大小?

大道的大,不是大小,是层次高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么意思呢?人之道层次最低,自然之道层次最高。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5 08:31:13 +0800 CST  
@youcheng74:
我认为天道就是大道,就是永恒不变的道。天道,地道,人道,三个不同层次的道,高层次的道包含低层次的道。可以这样比喻:人道如沟渠,沟渠流入江河,江河即地道。江河流入大海,大海即天道。

@欧阳典政:
道德经之所以有很多的不同理解,一方面是科学的引入是近200年的事情,另一方面基本上是文科生在看道德经。其实,我们学理工科的看道德经是很容易理解的。但还是非常惊奇老子能在2500年前写出这样超前的东西,包括黄帝内经和易经。并且,这些内容今天的科学还在不断地印证老子的认知。


回复:首先说明,楼主是理工科毕业的,但是呢,楼主不想引入现代的狭义相对论,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解释去套道德经。楼主以为这样去套的话,最后难免又要说到什么上次文明的毁灭,外星人的传授等等也许并不靠谱的东西。楼主只是认为这些是上古圣人直觉的智慧,并不是学习而来的,老子道篇第十就说过,爱民活国,能毋以知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即使是天道,道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任何理论,都是对现实的近似,都远远不是现实。举两个例子:
1)1+1=2 是初等数学,是真理吗?如果说他是,那他也是对静止状态的模拟。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固然是两个苹果,可是如果是动态,加入了生殖和时间的因素呢?显然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最后生出小孩,那么不会是两个人啊,这也是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理了。
2)即使是现代的相对论,量子理论,也是对现实的近似,还远远没有能够达到解释所有东西的程度。
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卡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什么意思呢?无论你是用归纳法还是设定条件的近似的数理逻辑,你得到的结果永远无法涵盖整个宇宙,因为宇宙是无限的。你的前提没有办法模拟整个现实。
你看到的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你也不能排除掉黑天鹅的存在,因为你观察不了整个宇宙,因为宇宙是无限的。

所以,道是可以认识的,但随着我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道也是会不断变化的。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5 08:51:50 +0800 CST  
@光目2013:
老子时代的道没有解释说明的意思吧,后来时代演变才有说明的意思。例如现在的“网”,有上网玩电脑的意思。道德经难理解是因为每个时代解释的人太多,作者都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每个字在每个时代表达的意思不同,所以越解释离老子的意思越远。个人推崇河上公章句,离老子时代近,汉字演变最少。



评论 光目2013:这个文本,是基于帛书甲本乙本的,应该比汉文帝的河上公章句更早。至于道的解释,甲本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合理的断句,自然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第二个道,当道路讲也是一个意思。 比如,大道,我们是可以行走的。为什么呢?我们可以认识和解读并实践啊。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5 09:29:09 +0800 CST  
道篇第十一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然:同燃。 埴:黏土。牖:窗户。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车轮)有实体,有空虚,(这样轮子才得以运转),成就了车子的用途。烧烤黏土,制作器皿,(器皿有空虚,可以盛东西,有实体,可以托住东西),器皿的实体和空虚,成就了器皿的用途。开凿门窗,(房子有实体可以遮风蔽雨,有空虚的地方让人,阳光,空气可以进出),房子的实体和空虚,成就了房子的用途。所以,有这种实体给人带来利益,无这种空虚让这种利益发挥作用。


评论:道德经是一种政治理论为主导的,讲社会治理为主的经书,前面老子讲了很多的道的理念,道的形态等等,手段倒也讲了一篇,就道篇第三不尚贤。道篇第十一,又讲了治理的手段,就是有无的两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手是一个整体,这是本篇的思想。
按通行本,似乎讲的是无的作用:.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显然,楼主以为,通行本是有缺陷的,原因是因为结论: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没有利,哪来的用呢?利在用先,没有利,就没有用,当然,只有利,不发挥用,那是没有效果的。
说句大实话,在政治上,就是利益为先,但是也得威胁。威胁利诱,两手都不能少。这个也是符合老子人性本私的思想的。
举个例子,在战场上攻打城池的时候,你作为主帅,只说拿下城池,每个人赏银多少是不够,配套的应该还有,多少天拿不下来,每个人有什么样的惩罚,这样配合起来才是起作用的。

换句话说,有和无,就像阳和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一体才是对道篇十一的正确理解。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5 10:42:09 +0800 CST  
@黑色郁金香I 2018-04-15 11:05:40
看过一个解读记忆犹新,记得其中之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个解读的感悟,天地万物本同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质没有不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然而统治阶层篡改其深意,划分阶层,道就是天,一就是帝王,二三万物为臣民。阶级观念根深蒂固的传承下来。
-----------------------------
一切历史是当代史,当代的经书解读,呵呵,也是当代的经书,过去是回不去了,只能想想古人的智慧了。未来,也只能是我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古人也帮不了太多。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5 11:33:53 +0800 CST  
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

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何新博客.凤凰网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何新.草根网
何新: 郭店簡本《老子》简体复原本.何新.新浪博客

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楚国文字,其中包括三种内文有异而相对独立的《老子》(甲本、乙本、丙本)写本,即《郭店老子》文本。郭店楚墓出土的三种战国写本《老子》,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文本。
甲本存简39枚,简长32.3厘米,共计1086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9章,66章,46章,30章,15章,64章下段,37章,63章前段、后段,2章,32章,25章,5章,16章上段,64章上段,56章,57章,55章,44章,40章,9章。
乙本存简18枚,简长30.6厘米,390字,其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59章,48章上段,20章上段,13章,41章,52章中段,45章,54章。
甲、乙本在内容上,相对独立,各自成篇。
丙本存简28枚,简长26.5厘米,575字。其中有10枚的文字分别见于今本《老子》17章,18章,35章,31章的中段和下段,另有4枚同见于郭店《老子甲》第10章上段和今本《老子》64章下段。此14枚所记载的文字,《郭店楚墓竹简》编者谓之《老子丙》。
另有其余14枚所记载的文字,不见于今本《老子》和郭店《老子甲》,《郭店楚墓竹简》题名谓之《太一生水》。
《太一生水》是华夏哲学古代本体论最早的论文之一。西方小亚细亚米利都学派(也称爱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Thalês,Thales,估猜约为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6年),年代与郭店《老子》的写者时代(约前400年)约略接近。泰勒斯也认为水是本体,是万物始源,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郭店《老子》三种写本大部分内容文字均见于今本《老子》。我认为这应当是《老子》经文的原始面貌,即多位不同作者、不同时代所编撰的古人政治及哲学语录的汇集。

我在所著的《老子新考》中曾经讨论所谓“老子”是一个作者群体,老氏并不是一个人。老子书的原型,最早或可追溯到商朝的贤人仲虺(注:古华夏的雷神名钟傀,即龙神虺蜴。仲虺,用其名也。),及其所作的《仲虺之诰》。故老书最初的写本非一,原始面貌应即如郭店的甲、乙、丙三种或更多种传写本。
战国后期,各国流传的不同的原始写本,或被周史官老聃及楚人老莱子、慎到等学者汇编为类似《德/道》上下经的那种合编文本,即如传于汉初的马王堆帛书写本。
而在秦汉之际,托名老子的经文又被河上公一类隐士学者改编为汉魏以后流传至今的通行本《老子·道德经》。
[河上公,秦汉之际著名隐者。真名佚,年代不详,仅传隐号“河上丈(老)人”。或曰与张良师傅黄石公为一人。后世称其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一带方士。是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今本《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传授者,汉代黄老之道的祖师之一。其可信传略仅见于《史记·乐毅列传》后太史公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巨公,乐巨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参)师”。]
因之,郭店本《老子》三本,乃是目前所见《老子》书的最原始的写本。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5 12:18:38 +0800 CST  
郭店楚简的出世,引起了学界的轰动(汉帛甲乙本与今本差别不大,看来今本《道德经》在西汉已经成型,也就是司马公公读过的那本)。以至于各地纷纷举办学术研讨会、座谈会,就郭店竹简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1998年5月,还在美国达慕思大学举行了世界首次“郭店《老子》学术讨论会”

1999年10月15日-18日在武汉大学举行了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哈佛燕京学社、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共同主办的“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北美、欧洲、东亚、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百多位老中青专家出席了会议。

评论:美国为什么对研究老子思想如此积极呢?比中国还积极,时间比还举办的早,真的挺有意思的,老子与西方文明应该渊源很深。具体怎么样?楼主就不知道了。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5 12:24:17 +0800 CST  
道篇第十二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爽:伤败,亡失。

译文:五彩缤纷(的刺激)令人眼花缭乱,纵马打猎(的刺激)让人心情激动发狂,难得的宝物(激起人们的贪欲)让人行为不轨(互相争夺),五味(激起人们的食欲,吃了太多,最终)败坏人们的胃口,五音(繁复,最终)让人丧失了辨别五音的能力。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是,填饱百姓的肚皮,而不求声色犬马(刺激人们的欲望)。因此,他舍弃后者,而选择前者。

评论:按说五色,五音,五味是好事啊,否则世界不是过于单调了吗?可是呢,在人性本私的基础上,老子觉得民,百姓怎么可能控制的了自己的私欲吗?所以在老子看来,事情总是朝着过犹不及的方向发展。
因此,为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干脆就替民和百姓选择无知无欲好了,嗯,这个是为了你们好,道篇十九,还有绝圣弃知,就更进一步了。
这点上,楼主是支持孔子有教无类的,你不能就教个圣人出来吧,其余不管了??还是那句话,站在百姓的立场上,我们支持孔子。如果金字塔顶层是个圣人,我们无知无欲也就罢了,如果金字塔顶层是个王八蛋呢?我们还是要开开民智,了解一下比较好,对吧。从历史来,顶层是王八蛋的,还是居多。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5 14:58:42 +0800 CST  
一点小体会。

历史的宿命?--两千年的儒道相争

春秋的百家争鸣,以道儒开端,到战国的杨朱和墨翟,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各自发展的脉络大约如此:

杨朱-老子-中间--孔子-墨子

道儒的学说都是好的,可是社会实践中,道出真小人,儒出伪君子。
道家在西方社会实践中,出了国际资本集团,儒家在东方社会实践中,出了官僚集团。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社会实践,代表就是西方和苏联,宛若就是杨朱和墨翟之争。
在资本主义改良和社会主义改革之后,似乎又回归了道和儒之争。
一个要求无为而治,资本控制权力,一个要求有为而治,权力控制资本。

道家从农耕社会的大败亏输(汉武独尊儒术),到资本主义阶段工业革命道家的王者归来。

现在的全球又呈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代,似乎是又一个轮回。

历史将会怎样演化?水瓶宫的时代,或许会催生新的文化。

有意思的是,道家往往喜欢和兵家联手,水无常形嘛,还有赢家通吃,(战争就是这样),儒家往往喜欢和法家联手,不患寡而患不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都是平等精神。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5 20:34:49 +0800 CST  
道篇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贵:重视。
下:这里的下,和道篇十七下知有之,应该是一个意思,指的是民,百姓。
贵:崇尚。
爱:舍不得,吝惜。 女:通汝。

译文:(来自于各方的)荣宠屈辱以至于为它们当心害怕,重视优患就像重视自身病患一样。什么是宠辱若惊?荣宠对于下层的民和百姓而言,得到它而惊喜,失去它,因之惊恐。什么是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病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躯,如果我没有这个身躯,那我还有什么可忧心的呢?所以,崇尚献身于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讲天下托付给他;不愿舍身治理天下的人,你怎么可以将天下寄托给他呢?

评论:宠之为下也的下,如何解释是一个难点,楼主自认为这个解释还是比较不错的。毕竟下解释为百姓,有道篇十七 下知有之互相佐证。

这章讲的是成为一个圣人(政治家)的素质,和道篇第七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是一个道理。
不受羁绊,才能逆天而上。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6 08:33:10 +0800 CST  
@Jinx金,骂解决不了问题。

楼主说道家出真小人,那是因为很多智慧很高的人自认为超越芸芸众人,可以予杀予夺,但是却忘了老子怎样才是一个圣人的教诲,可谓是三分之一道德经治世;儒家出伪君子,那是因为儒家的政治理想很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是呢,信奉儒家的人,做到的还真没有几个,可谓是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伪君子多。

事实上道的政治态度:道法自然,人之道,损有余而不足和儒的政治态度:不患寡而患不均,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无为和有为的视角不同,分野也就由此产生。

如果说真小人像强盗的话,那么伪君子就像骗子。

以楼主百姓的立场来看,跟强盗既斗不过,又无法说理,那还是骗子好打交道,毕竟还能用智商识破。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6 08:44:23 +0800 CST  
贴个旧文

百家争鸣(1)

两千年前,先秦时代,中国发生了一场伟大的思想争论,百家争鸣。这场争论奠定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历史。楼主简单说说对此的理解。

我们大概知道,周易说的是事物发生变化的规律,那么,事物是依据什么变化的?当然,现在我们有实践论和矛盾论,但是古人是怎么理解个这些哲学问题的?
按楼主的理解就是对人性的公与私的剖析。百家争鸣,学术的基础大概就是道。相传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也就是说,老子的学说是百家争鸣的基础。
那么,老子的道是什么呢?如果从老子道法自然的整体观点来看,就是向自然界生物圈学习,自然界所构成的金字塔型的食物链是道的学习榜样,那么,很显然,人类社会构成的金字塔型社会就是必然的了。从这点看,道的基础是人性之私。
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呢?从个人角度看,从生命健康层面,是如何长生,从政治层面,是如何保全自己,站在国家的角度看,是如何维持长久的统治。显然,这些都是私。
但这不代表老子放任纵容人性之私。相反,老子是十分注意并克制这一点的,因为私欲是长生的敌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所以,道德经很大的篇幅都是讲克制私欲,然后才能获得成功。譬如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显然,在人人为私的社会,要想大治,老子的主张绝圣弃知就很好理解了。只有绝大多数人懵懵懂懂,无知无觉,那么国家才比较容易统治。理想国就是小邦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把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杨朱学说就出台了。杨朱主张人人不侵犯他人的小利,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悉天下而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则天下治矣。
杨朱逻辑上有没有道理?有的。只不过,这个跟墨家学说是一样的,过于理想化和理性化,每个人能做到这点吗?很难吧。特别是杨朱比老子更强调人性之私。

显然,在老子的世界里,利益的博弈才是社会的主流。只要知道了利益博弈的双方,那么就可以推演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个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不过,人人讲利益的世界,却不是孔子所喜欢的。孔子就是老子学说的镜像,不过是往人性为公的方向移动了一步。当然,墨家就如杨朱对老子的发挥一样,墨家的共产主义思想,也是过分理想主义了。

(为私)杨朱---老子--中间--孔子---墨子(为公)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6 09:19:44 +0800 CST  
贴个旧文

百家争鸣(1)

两千年前,先秦时代,中国发生了一场伟大的思想争论,百家争鸣。这场争论奠定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历史。楼主简单说说对此的理解。

我们大概知道,周易说的是事物发生变化的规律,那么,事物是依据什么变化的?当然,现在我们有实践论和矛盾论,但是古人是怎么理解个这些哲学问题的?
按楼主的理解就是对人性的公与私的剖析。百家争鸣,学术的基础大概就是道。相传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也就是说,老子的学说是百家争鸣的基础。
那么,老子的道是什么呢?如果从老子道法自然的整体观点来看,就是向自然界生物圈学习,自然界所构成的金字塔型的食物链是道的学习榜样,那么,很显然,人类社会构成的金字塔型社会就是必然的了。从这点看,道的基础是人性之私。
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呢?从个人角度看,从生命健康层面,是如何长生,从政治层面,是如何保全自己,站在国家的角度看,是如何维持长久的统治。显然,这些都是私。
但这不代表老子放任纵容人性之私。相反,老子是十分注意并克制这一点的,因为私欲是长生的敌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所以,道德经很大的篇幅都是讲克制私欲,然后才能获得成功。譬如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显然,在人人为私的社会,要想大治,老子的主张绝圣弃知就很好理解了。只有绝大多数人懵懵懂懂,无知无觉,那么国家才比较容易统治。理想国就是小邦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把老子的思想进一步发挥,杨朱学说就出台了。杨朱主张人人不侵犯他人的小利,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予也;悉天下而奉一人,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则天下治矣。
杨朱逻辑上有没有道理?有的。只不过,这个跟墨家学说是一样的,过于理想化和理性化,每个人能做到这点吗?很难吧。特别是杨朱比老子更强调人性之私。

显然,在老子的世界里,利益的博弈才是社会的主流。只要知道了利益博弈的双方,那么就可以推演社会的发展变化,这个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出于户,以知天下。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不过,人人讲利益的世界,却不是孔子所喜欢的。孔子就是老子学说的镜像,不过是往人性为公的方向移动了一步。当然,墨家就如杨朱对老子的发挥一样,墨家的共产主义思想,也是过分理想主义了。

(为私)杨朱---老子--中间--孔子---墨子(为公)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6 09:20:22 +0800 CST  
百家争鸣(2):三代之治?

我们都知道,人是动物性(自然属性)和组织性(社会属性)的统一体。或者说,群居的动物身上可能都有,譬如猴群,野牛群,马群等等。在古代社会,或者说科技极不发达的原始社会,虽然也有社会分工,并且很多的分工都是世袭的,譬如史官或者说天文观测,又譬如祭司之类的,但是社会的结构很简单,社会很粗糙,这个时候大概是人的自然属性要大于社会属性吧。老子的道家学说,或许是基于上古时代的生产力的现状而生的,人之私,就要更重要一些。
当然,不是说没有道理,毕竟人类社会能够向自然界的生物圈那样的和谐,也是一种理念。只不过,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私欲的破坏力越来越大,社会越来越复杂,老子的学说明显开始与社会有所脱节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现实基础都不在了。特别是老子崇尚的节制欲望,以私为基的道,很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春秋时代,诸侯混战,有一句话,叫春秋无义战,那个时代,似乎没有那个君王节制自己的私欲,都想称霸天下。在人人为私这么一种长达数百年的战乱中,有识之士都想寻求一个另外的出路。
孔子应运而生了。在老子道德经中,道在德先。什么意思呢?先私后公,就社会现实来看,老子是更为高明的。不过,孔子把德的地位抬高了。孔子很少说道,孔子主要讲的就是德。
这个和孔子的身世大概也是有关系的。孔子父亲做为宋的贵族,野合而生孔子,却又弃之不顾,孔子幼时不知有父。这点大概是强烈刺激了孔子,使得孔子把德看的很重。某种意义上,孔子和耶稣是不是很像?如果刨去耶稣的神性,耶稣也是不知有父。东方和中东的两位哲者,都从自己的身世中感觉到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缺陷。都开始了教化人类的使命。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孔子强调了德的感召的力量,这点和老子是不同的。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完整的理论,但是在后世编撰的礼记,就很响亮的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念。显然这个和孔子的道德优先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为了增加自己理念的影响力,孔子还删改诗经,做春秋。后世的儒家学者更是提出了三代之治的理想世界。
说实话,对于儒家删改历史,以配合自己的学说,从教化人心的角度看,无可非议的。这个和宗教 运动是一样的。譬如耶稣,本来是历史真实的任务,却被后世的基督徒们塑造成了神。
儒家对于中国文化,就如现实的宗教,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儒家和宗教,都是劝人向善,对于把人从私欲中解放出来,其历史贡献都是很大的。事实上,从现实主义考虑,楼主更愿意相信老子的道在德先。对于三代之治,楼主更愿意相信那是个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曾经的历史和现实。前面我们说过竹书纪年,以楼主的角度,估计那才是真实的历史。
后世对孔子的评价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老子的道实行不了,再不讲点德,这个社会不就和动物世界没什么区别了吗?理想主义,任何时候,对于帝王家都是最有用的。譬如刘备,选择了理想主义的诸葛亮。譬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选择现实主义司马懿的曹丕,自己的帝国都保不住了。
后世的儒家独大,造就了很多嘴上说的主义,心里全是生意的伪君子,譬如明末的东林党们。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说,总比赤裸裸的利益算计要好一点吧。儒家对于维系大一统的中华帝国,起到的作用和西方的基督教的作用是类似的。所以,孔子的地位远超老子,是万世师表。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6 09:20:44 +0800 CST  
百家争鸣(3):本源之后的手段
什么是宇宙的大本大源?大概每个仁人志士,英雄豪杰都在追寻的。楼主以为,老子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大概勉强可以称之为大本大源。不过,和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相比,还是逊色一些。因为无论是老子的道,还是孔子的德,都无法解决历史周期性的问题。
老子说,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物形,器成,说的就是各种手段。譬如以财政治理的管子,譬如主张依法治国的法家,譬如讲战争艺术的兵家,还有权术策略的纵横家。以楼主观之,这些都是在老子和孔子基础上的手段而已。当然,手段很重要。只有思想没有手段,那是呆子。
值得一提的是杨朱和墨子。作为老子思想的逻辑推理,事实上杨朱的思想不能说错,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在大概就是实践了杨朱的理论,人人不损害他人, 也大部分做到了不以天下奉一人。但是这样的社会,似乎也还是问题很多啊。
墨子的兼爱,大概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鼻祖了。同样,我们的社会实践也是感觉有很多问题。

或许只有这句话才是对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第二章)。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而载物。(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有私,各种变化大多出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所以,君子不能依靠别人,更要靠自己的努力。地势坤,君子厚德而载物:在社会组织里,之靠个人奋斗,讲个人利益,做于连式的人物是不行的,还得讲公德心,同理心,多替别人考虑,这样路才走的通。按韦小宝的话说,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别总想吃独食。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6 09:22:27 +0800 CST  
百家争鸣(4):多维角度

如果把中华传统文化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列一个,倒也有趣:

质量方针 太极 易经 天下
质量手册 老子(杨朱) 孔子(墨子) 国
程序书 法家,兵家,农家,纵横家等 家
操作指导书 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 ,增广贤文等 百姓
记录表 二十四史:史记,三国志等 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个人阅历

事实上,传统文化如果能够进行修正,去掉那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现实的内容,其实,也还是值得我们阅读和思考的。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二元斗争或者说阴阳斗争都是主题。所不同的,东方建立的是公与私,而西方好像建立的善与恶。
从楼主思考的角度,公与私比善与恶更高一个层级,这也是东方文化最终是整体论的结果,就组织而言,也是集体主义大于个人主义,这其中,儒家文化是起了主导性的作用的。西方文化过于强调个人与整体的冲突了,如果细细体会,西方文化似乎是有道家的影子啊。拿美国举例,社区文化似乎是大于城市的,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不就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吗?

或许,老子骑牛西出函谷关,还真的不是传说。 (完)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6 09:23:15 +0800 CST  
楼主说三国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旧文。


道与儒:以道平天下,以儒治天下

道德经道篇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道篇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道篇十六章: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篇十八章:故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道篇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德篇七十九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在老子的道中,是有天道和人道的区别的。天道无私,是公正的;人道有私,所以,在论老子的道,必须要把两者区别开。天道废,有人道。老子是承认人之私的,所以老子孜孜不倦的说,人道要向天道学习,向自然学习。
那么,老子推崇的克制私欲的人道,在以私为基的社会里,容易做到吗?很难很难。虽然每个人都想长生,每个帝国都想一世二世乃至万世,但没有谁是天长地久的。

儒呢?孔子看到了靠个人克制私欲的不靠谱,于是强调德的修养,强调仁爱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集体的利益。应该这么说,孔子对老子的微调,是有现实意义的。不过,这个修补,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只能属于打补丁。道理就在于金字塔顶层的统治阶级们实际行动是穷奢极欲,以自己为榜样向全社会做了一个实例,除了真正的仁人志士,又有谁能把儒家学说当做一生的教条呢?大多数的情况下,现实主义者总是战胜理想主义者的,或者这么说,儒表道心。直到社会主义学说的出现,和儒家文化的传统结合起来,诞生了金字塔顶层自觉的为底层百姓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这个才是儒家文化最后的光大。只不过,能不能驯服官僚集团,还有待观察历史的演变。

当然,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喜欢儒家的。谁不愿意自己手下是个讲忠信的人呢?儒家学说,凝聚了人心,能够成就帝国的纵横万里。纵观历史,先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有历代皇帝对孔子的封号,到清顺治的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

还是那句话,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老子虽然很高妙,还是敌不过孔子啊。

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来说也是一样的。诸葛亮被推崇,远高于司马懿,不是诸葛亮的文治武功比司马懿高多少,而是后世教化人心的需要啊。

孔子后世的儒,很多喜欢法家的手段,老子后世的道,很多喜欢兵家的手段,如张良,韩信,李靖等。这个又是为什么呢?楼主就不说了。或许可以这么说,以道平天下,以儒治天下。
楼主 hz_lj9999  发布于 2018-04-16 09:31:42 +0800 CST  

楼主:hz_lj9999

字数:891

发表时间:2018-04-11 17:35:1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4 12:31:54 +0800 CST

评论数:7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