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明天要第二次模拟考,今晚还是不更了,等文的童鞋们可以歇歇了,没办法,谁让我还是个学生呢?自己近来精神压力颇大,与学习无关,而是思考清朝的入主中原和明朝的灭亡还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生存的许多人物的命运,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屠杀,已经着手购入一些相关书籍,都是外国大家的著作,相信自己看完后会有一番启迪,会写出一个不同的的历史,既深刻给人启迪又不是简单的批判乃至谩骂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25 20:43:44 +0800 CST  
王化贞四人逃出了广宁,出城没几里就遇到一支明朝的小部队,王化贞在汇合了这支小队后一行人骑马向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中最重要的城市疾驰而去。

这座城就是宁远。

王化贞一行人还没到宁远就在半路停了下来,准确的说应该是被人拦了下来。

什么人胆敢阻拦这位辽东二把手?

不是占山为王落草为寇要过路费的山贼,而是自己人,一支明朝军队。

这支明军的人数只有区区五千人,他们竟敢阻挡自己的顶头上级?

敢,因为这支明军的统帅是熊廷弼,王化贞名义上的上级。

王化贞这次见到熊廷弼嘴也不硬了,腰板也不直了,头也不像公鸡那样骄傲的高昂了,不仅没有这样,王化贞反而还哭了。

此时的王化贞就好像常年漂泊在外饱经世事沧桑吃了不少委屈的游子回到家乡见到亲人一样,二话不说嚎啕大哭。

何为嚎啕?

一边哭一边嚎。

这个情景大概是这个样子:

满脸泪水和不知名粘稠物的王化贞半跪在熊廷弼面前,而熊廷弼则背着双手居高临下看着这位早已失去往日神情的老对头。

面对这样的状况熊廷弼该怎么办?赶忙双手扶起王化贞,劝勉王化贞几句,说几句广宁丢了不是你的责任,不是我们太无能而是敌人太狡猾这种自己不信别人也不信的场面话,然后把这页揭过去?

这可能是一般人的做法,但绝不是熊廷弼的做法。

熊廷弼低头看了看痛哭流涕的王化贞,笑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28 16:09:20 +0800 CST  
大公无私、不计前嫌的高尚品德可能出现在别人身上,但绝不会出现在熊廷弼身上。

你咬我一口我咬你一口,你掉进水坑我必棒子抡,这是熊廷弼的座右铭,也是熊廷弼一贯的风格。

您王大人之前不是拍着胸脯保证今年八月之前一举荡平后金吗?不是在皇帝和群臣面前数次指责我畏惧后金避而不战吗?可是结果呢?牛皮吹的震天响,后金军兵倒是没死几个,反而广宁倒先丢了。

“王大人当初不是要一举荡平后金吗?现在又怎么样呢?”

王化贞低着头没有吱声,熊廷弼这话虽尖酸刻薄但毕竟也是事实,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王化贞忍了。

老师批评学生的时候学生总是唯唯诺诺一副知道自己错了一定会悔改的样子,表面上看是认同老师的批评,但内心一般都不认同,这只是权宜之计。

王化贞不吱声就是这个道理,我相信在王化贞低垂的头下王化贞的双眼一定发出凌冽的寒光幻想杀死熊廷弼无数遍。

闹剧也演完了,熊廷弼憋得怨气也差不多消散了,收拾干净的王化贞开始和熊廷弼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把兵力全部收缩到宁远一线,死守宁远等城池。

熊廷弼听到王化贞的这个建议不禁不屑的一笑。

“吹牛皮就是吹牛皮!我当初的三方布置策反复强调先守而后战,您王大人不是认为我守城是胆怯吗?怎么如今“英勇”的王大人也要守城了?丢了广宁又想补救?晚了!”

“如今广宁都丢了,军心民心低糜,还怎么守城!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掩护关外百姓成功进入关内,保全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免遭战火和后金的屠刀。”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现在王化贞不主战了,反而主守,王化贞的方案就是收拢兵力和后金打城市攻坚战;而熊廷弼却不主守,反而主撤,熊廷弼的方案是掩护辽西百姓撤入关内。

这两个方案看起来是明朝当时唯一的选择,但其实还有第三种方案。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28 20:00:10 +0800 CST  
这个第三种方案其实说来有几分搞笑色彩,因为它的提出者是我们现代的许多明清史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段历史时提出的:

熊廷弼、王化贞应该率领军队回师广宁,收复广宁后倚仗广宁城墙深厚对抗努尔哈赤。

这个方案很激进,很冒险,但也很可行。

广宁守军本就不多,从王化贞逃出广宁城门只有十几名军卒的状况就可见一斑,而现在熊廷弼手中有五千人外加随后赶到的一万援军,这一万五千人完全可以拿下广宁。

拿下广宁之后凭熊廷弼的能力应该是守得住的,况且只要守一两天明朝源源不断的援军就可以陆续赶到,最后结局就是后金攻不下广宁只能抢劫一些财物牲畜俘虏点百姓退回广宁,明朝付出的代价除此之外不过是几个总兵、副总兵、副将、参将的生命外带两三万军兵,代价虽然也不小但起码基本保全了辽西这块土地,把损失降到了最小化。

现在我们不妨把这三种方案排一下先后:

收复广宁,上策;

退守宁远,中策;

保护百姓撤退,下策。

鉴于当时明领导层并没有人提出收复广宁这个激进的方案,所以熊廷弼只能在下策和中策两个选项中选择,给他的选择只有这两个算不上好的方案。

而熊廷弼选择了这两个方案中最差的那个:

保护百姓撤退。

这个选择将把熊廷弼打下万丈生源,也是熊廷弼悲剧的开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29 08:49:30 +0800 CST  
@贝阿朵殿下 1291楼 2014-04-29 09:29:58
恩。。。上策的收复广宁太过激进冒险了。如果明军不能及时收复广宁,很可能在野外被八旗包了饺子,被迫跟八旗打野战,当时的情况下,基本就是送死行为。
-----------------------------
看似激进其实并不然,第一守军是孙得功,守军人数并不多;第二,后金此时并没有立即攻打广宁的打算,他们不知道孙得功夺下了广宁,事后孙得功夺下广宁让后金入城都引起了后金的怀疑。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29 10:55:57 +0800 CST  
你可能会疑惑,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怎么会成为下策反而没有守护几座城池重要?城池没了可以再收复那百姓没了怎么办?保护百姓才应该是上策。

人比城池重要,没错,但这是现代的观点。

我们为什么一说到古代历史就会不由自主想到黑暗两个字?

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原因很重要:

统治者漠视老百姓的生命,或者是统治者看似关心老百姓生命实际还是漠视。

就拿现在来说,熊廷弼要掩护数十万百姓逃入关内,他堂堂辽东经略一个辽东地区最高军事统帅都要掩护老百姓撤退,那城池谁来守护?

几十万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辽西这块土地谁更重要?

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自然是前者重要,但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绝对是后者重要,除了我前面说的统治者一般都漠视或是不太看重老百姓的生命外,还和明朝首都的位置有关系:

明朝首都在北京。

元明清三朝国都都是北京,但唯独明朝因为北京发生过不少麻烦事,皇帝每天心里都有个疙瘩:

异族(少数民族,主要是蒙古和女真)的袭扰。

明朝天子守国门是没错,但天子肯定不能被放在第一线,领导肯定不能在最危险的地方,为了守护北京的安全北京可以说有三道大的防线,北京这个国门之前还有三道安全门:

辽东、辽西、山海关。

辽东现在已经归后金了,要是辽西再丢了,那山海关就会直接面对后金的兵锋,这是很危险的,要是后金攻破山海关那接下来就是北京,土木之变可能就会再次重演。

所以明朝在关外必须得有一块根据地,换句话说辽西必须得守住。

熊廷弼现在不站在明朝统治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反而要掩护关外的百姓撤往山海关,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还是一个原则性错误。

你熊廷弼和百姓都撤退了,你们安全了,那辽西怎么办?拱手让给后金?那帝都的安全怎么办?

熊廷弼选择保护百姓撤入山海关带来的直接后果熊廷弼不会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近乎一意孤行的选择放弃辽西呢?

如果你说是因为熊廷弼把百姓的生命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我认同,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熊廷弼这样做的主要原因。

他有私心。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29 10:57:16 +0800 CST  
明末大学者李贽认为人皆有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私心,都是有自私的一面,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既然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那熊廷弼自然也不例外。

熊廷弼自打当上这个辽东经略后就没一天舒心过,王化贞张鹤鸣还有他们背后的东林党和许多熊廷弼得罪过的大臣整天就是弹劾熊廷弼,熊廷弼虽然“粉丝”寥寥但凭着火爆的脾气和精湛的口才还是和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

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熊廷弼在辩论中还是处于下风。

如今处于上风的王化贞居然把辽西重镇广宁丢了,这无疑让熊廷弼精神为之一振。

广宁丢失对明朝来说是危险的,但对熊廷弼个人来说确实一个机会,一个打到素来看不惯自己自己也看不惯的王化贞张鹤鸣集团的机会。

西平堡丢了广宁也丢了,刘渠几位高级将领和两万余名明军也战死了,这一切的指挥者是谁?

王化贞。

辽西现在这个局势就是因为王化贞个人的愚蠢和自大而一手造成的,事后朝廷问起来一定会追究王化贞的责任,但要是仅凭这几件事情就想打到王化贞和他身后的张鹤鸣那就有些异想天开。

显然王化贞捅的篓子还不够大还不够严重。

王化贞捅的篓子还不够大,熊廷弼决定在背后帮他一下。

丢了广宁还不够,那就把辽西也丢了,我看这样你还能安然无恙?

熊廷弼心里这样想,但他考虑问题显然不全面。

功罪一体,王化贞出了事你熊廷弼会安然无恙吗?

熊廷弼虽然是官场老手,但对于官场显然还不是那么理解。

正因为不理解熊廷弼这一手不仅把王化贞送了进去,同时也把自己送了进去。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熊廷弼为什么明明知道应该守而不守辽西的原因:

个人恩怨。

以王化贞丢失广宁为切入点放弃辽西,这样可以证明王化贞等人的一举荡平是错误的,通过对比显示出自己三方布置的正确,从而赢得天启的信赖和重用。

熊廷弼对自己还是有信心的,他相信努尔哈赤不会占领宁远等城池,就算占领自己也有能力再收复。

丢了辽西自己还能打回来,这就是熊廷弼敢这么做的依仗,可惜的是明朝并没有给他付诸实践的机会。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29 11:25:24 +0800 CST  
熊廷弼一下令放弃辽西原本宁远等城池的百姓也加入了撤退的大队之中,这些百姓的加入使队伍更加的壮大。

抬眼望去撤入关内的百姓一眼根本望不到头,好似一条永远看不到尾的长龙。

百姓们拿着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有的牵的牛,有的背着包裹,有的扶着家里的老人牵着年幼的孩子,深怕一个差错出现什么意外。

队伍中响彻了孩子的哭闹声,老人的叹息声,妇人的埋怨声,还有男人的怒骂声。

在这队伍之中有一部分人走在一起,年轻的帮忙扶着长者,不是一家的帮忙照看其他家的小孩,走在一起显得很亲切。

他们都是一个村子的,全村人一起逃往关内。

领头的是个老者,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因为常年下地干活身子骨还算硬朗,老者听到队伍后面的嘈杂声,不觉皱了皱眉,他扭头看了一眼身后,便吩咐旁边的几个年轻人告诉后面的队伍停下歇息歇息。

后面的队伍显然对老者唯命是从,大家停了下来,离开中间的大道走到路旁进行休息,以免挡住后面入关的队伍。

老者看了看这男女老少约莫几百人,心中不免涌起一丝莫名的沧桑:

曾近村子里虽不说富裕但男耕女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日子也算美满,但战火的不断蔓延,后金的不断讨伐,村子里的人们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笑颜,在得知后金攻破辽阳后,村子里一些百姓决定离开这块世代居住的土地进入关内,身为老村长的他苦苦劝说但还是没有成效,现在看来当初这些人的决定还真是明智。

老者陷入了回忆,但在远处的争吵并没有停止。

“二狗,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信不信我打断你的腿!”

“我就说,我就说!我不入关了,我要去给大金国当臣民!”

“二狗,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

“二狗,大金国那些士兵可是抬手就要命的,你去他们那能好吗?”

“能不能好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去了起码能吃上一口饭,而现在咱们在这样下去别说入关累都累死饿都饿死了!”

几个汉子争吵的越来越激烈,声音也不自觉的越来越高,他们的争吵把老者从回忆拉回到了现实。

老者吩咐旁边的年轻人把这几个人叫过来,这几个人来到老者面前都没有了刚才的精神头,个个低垂着脑袋不敢看老者。

老者看了看他们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子,其中有几个成家的,也有几个因为家里穷还没有成家的。

“怎么在我这个老头子面前就不敢说话了?刚刚你们在讨论什么呢?”

其中一个男子看了看左右经历一番挣扎终于先开口了。

“村长,我想和几个人一起投奔后金,其他人不让。”

这个男子说完这句话迅速把头低了下去,深怕看到老村长的目光。

老者听到这个男子的话不禁笑了。

“二狗,关于大金那些消息你又不是不知道,大金军队烧杀抢掠这些事也没少干,把俘虏不当人看,你觉得你去了能好吗?”

这个叫二狗的男子听到老者并没有训斥他,胆子不觉大了起来。

“村长,大金那些兵丁确实不是人生的,咱们汉人落到他们手里非打即骂,主动投降还好,要是被俘虏那日子更不好过,不是当牛做马就是给人家干苦活累活,但我想说我们大明朝我们自己的军队又好到哪里去?平常进村子要吃要喝,见到大金军队跟老鼠见到猫一个德行,这还不算,以前为了报功还屠了柳树村!我们跟这帮孙子在一起能好了吗?”

二狗的这番话一出周围原本对他很不满的人们也低下了头,眼中的愤怒也黯淡了下来。

村长看了看二狗,叹了口气,因为他知道二狗说的是事实。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29 12:05:41 +0800 CST  
二狗这番“大逆不道”的话并没有引起老者的训斥,二狗见大家都不说话,便接着说道:

“去投奔大金确实过不上好日子,得看女真人的脸色,听人家的使唤,但天命汗答应给老百姓分田地,即使官家赋税高一点,粮食守城不好怎么着也有口饭吃,吃不饱也饿不死;可要是入了关呢?我们土地都没了还怎么吃饭养家?难道就这么活生生的饿死?”

二狗越说神情越激动,声音也不觉提高了,而他身边的人却越来越沉默,有几个本想反驳二狗的但张了张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老者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把村里的青壮年都召集在一起,让他们自己选择是入关还是扭头回去归顺后金。

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归顺后金意味着丧失自由甚至沦为奴隶,入关意味着彻底丢掉饭碗沦为无业游民,两个选项很难说谁比谁好,因为这两个选项都差不多的惨。

二狗的一番话显然说动一部分,他们选择站在二狗的身边,他们用行动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其他人看着他们并没有指责或是痛骂,因为他们都知道他们的苦衷,他们还年轻,他们还没有享受人生的机会。

在生存面前,一切大义、美德都显得那么的渺小,哪怕这些东西裹满了光芒和荣耀,但在生存面前都显得无比的苍白和无力。

没有时间为二狗他们举行送别典礼,在二狗他们离开之前这些人只有短暂的时间和亲友做一个极其短暂的告别。

这可能是告别也可能是诀别,父亲可能再也见不到儿子,孩子可能再也见不到父亲,妻子可能再也见不到丈夫,这可能是他们一生中最后一次的相见,从此就是天各一方甚至生死两茫茫。

就在二狗一行人准备踏上属于他们的道路的时候,一个孩子的哭声触动了二狗的心弦,二狗扭头一看原来是自己邻居李婶的八岁女儿在哭。

“娘,俺饿,娘,俺好饿。”

孩子抱着李婶的腿边哭边说着这句话。

女孩的样子很像我们现在的孩子冲着父母撒娇,但不同的是女孩要的不是名牌衣服,苹果产品,而只是一块并不美好并不可口看起来都不好看的馍馍。

因为她饿,很饿。

李婶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内心反复告诫自己不许给孩子食物。

这是位狠心的母亲吗?

不是,因为李婶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而自己身边的食物已经不多。

这一幕触动了二狗的心弦,二狗走了过来从自己身上的小包里本不多的食物中拿出两个馍馍和一块自己腌制的咸菜塞到了孩子的手里,二狗的手还没有离开孩子就狼吞虎咽恨不得一口吞下这两个馍馍。

“二狗,你这是干什么!”

李婶刚想阻止二狗的行为,但被二狗拒绝了。

“李婶,这是二狗唯一能做的了。”

说完这话二狗头也不回的追上前面已经走开的队伍,只留下不停说着感谢的李婶和狼吞虎咽吃着东西对刚刚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的孩子。

老者看着二狗等人向着与山海关截然相反的方向前进时,看着周围人个个满脸泪水,看着不远处大道上麻木的百姓麻木的拖着沉重的双腿向山海关方向赶去,看到远处深林几只小狗还愉快的嬉戏着打闹着,他呢喃道:

“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

在乱世中活着当人还不如活着当狗。

老者发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声呐喊,属于百姓的呐喊,可惜的是这句话努尔哈赤不懂,四大贝勒不懂,后金不懂,朱由检不懂,明朝官员不懂,那些在朝廷上整日高谈阔论开口正义闭口道德的官员不懂,常把百姓挂在嘴边的东林党人更不懂。

正因为他们不懂,摆在这些百姓面前的其实还有一个选择,一个他们可能不会想到但有时却是最有效的选择,这个选择既不屈服于明朝也不屈服于后金。

这个选择老者没想到,哭喊的百姓没想到,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远在千里外有一个人已经想到了这个选择并早已把他在暗中付诸实践:

这个人叫徐鸿儒,如果你记性不错的话,你应该知道他。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29 20:41:11 +0800 CST  
@我是三妹妹 2014-04-29 21:01:57
楼主身为高三党,星期二哪来这么多时间更文啊?虽然很想看更新,但楼主还是要好好应对高考啊!
—————————————————
以对高考无感...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29 22:33:45 +0800 CST  
徐鸿儒在忙着他的事业,熊廷弼在忙着保护百姓入关,而这一时期天启却在忙着一件令人有些哭笑不得的事情:

哭。

这是天启刚刚得知广宁失陷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这位少年天子拉着首辅叶向高的衣袖哭了起来,在他的映象中女真人就是拿着大刀见人就杀的野蛮人,一个长在皇宫大内整天无忧无虑没有见过腥风血雨的少年对于这些自然是感到恐惧的。

哭是正常,不哭才不正常。

作为明朝皇帝的天启在哭,那后金皇帝努尔哈赤在干什么?

思考,思考一个人是不是在骗他。

这个被努尔哈赤认为有骗子嫌疑的正是孙得功。

孙得功把广宁城收拾妥当后兴冲冲的来到王化贞的府邸,把府邸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他亲爱的王大人,盘问守城军兵回答也是一律的不知道,白白丢了这么一个大活宝王化贞很气愤,但气愤之后王化贞还是立即派人向努尔哈赤投降。

努尔哈赤听完来人的报告后吩咐把来人带下去好吃好喝好招待,可他的心中对这个消息却很疑虑。

《三国演义》是努尔哈赤一生中为数不多读过的书也是给他很多启迪的书,孙得功的投降让他想到了赤壁之战的黄盖。

“这个孙得功会不会是黄盖?”

努尔哈赤这样想是有道理的,也是符合他性格特点的。

努尔哈赤是什么人?

老谋深算。

他知道孙得功是李永芳发展的下线,但是一个未经考验的下线。

这年头很多时候自己人都靠不住何况还是一个连自己人都算不上的孙得功?

尽管这样努尔哈赤还是怀着深深的戒备率兵来到了广宁,就在还没到广宁距离广宁十里处的一个地方,后金军队赶上了一场广宁群众“自发组织”的欢迎仪式。

群众很热情,看架势一点都不像假的,换了常人二话不说就进城了,但努尔哈赤还是不放心。

别看自己攻占了西平堡,大败了明军,但他知道这并不说明什么问题,熊廷弼还在,明军的主力还在,这两者加到一起什么可能都会发生。

眼前这座广宁城就好像三国演义里的西城,城门大开没有防备,努尔哈赤就是领兵的司马懿,这城里是请君入瓮还是真的投降,努尔哈赤心里没底,想进去又有点不敢,不想进回去又有些不甘。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4-30 22:22:00 +0800 CST  
努尔哈赤终究还是没有选择像司马懿一样撤退,他让代善等人率兵先入城仔细搜查,最后把广宁的老鼠都找出来都没发现伏兵后这才安心入城。

努尔哈赤入城没多久就从孙得功嘴里得知了熊廷弼的情况,得知熊廷弼正在率领军民撤往山海关,各城堡也已经被熊廷弼下令放弃。

这么好的机会努尔哈赤自然不会放过,入城没多久的他立即率兵向南追击,趁明军混乱之际占领更多的土地掠夺更多的财物摘得更大的胜利果实。

努尔哈赤的想法很好,但迎接他的现实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

土地都在,但是也只有土地都在。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以及粮食、财物、牲畜都好像凭空消失一样不见了。

这当然不是魔法,这一切都用归功于熊廷弼。

熊廷弼在保护百姓撤往山海关的同时下达了“三光”政策:

拿光、烧光、毁光。

能拿的全部拿走,拿不走的就一把火烧掉,水井城墙这些没法烧的就全部毁掉。

坚壁清野,不给后金留一针一线,这就是熊廷弼的作风。

在这作风下八旗军过得比较艰苦,没有当地的补给,没有丰富的饮用水,说是举步维艰都差不多。

努尔哈赤因为熊廷弼坚壁清野的政策决定停止自己南下追击的步伐,班师返回广宁,熊廷弼的坚壁清野为明朝保存了在辽西为数不多的城市,为后来明朝可以对抗后金提供了基础,这是许多史书的说法,但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

因为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给广宁的后金守军递交了一封信,这封信使得努尔哈赤不得不回师。

因为这封信的落款是库图克图,在这四个字的后面还要一个汗字。

库图克图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01 10:14:45 +0800 CST  
汗,通常是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呼,是游牧民族对他们最高首领的称呼,汗的地位基本等同于我们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

虽然论权力和势力汗很多时候要比皇帝差一些,但也不是每个游牧民族的首领都有资格称汗的,就现在来说关外有两个有资格称汗的:

一个是天命汗努尔哈赤,另一位就是给努尔哈赤写信的这位:

林丹(也称灵丹),汗号库图克图。

清史记载他为林丹汗,但明人却称呼他为虎墩兔,把人家一个堂堂大汗的名字翻译成兔子,这也属于历代统一王朝的传统,努尔哈赤还被写成奴尔哈赤,反正不管名字是什么,翻译都得寒颤点,就像明朝称蒙古为虏女真为夷清朝统一中原后称除中国人外都是夷一样,其实就是自己自娱自乐的手段。

虽然明人叫林丹汗为虎墩兔,名字很土气,但林丹汗人家却是名副其实的二代。

他是根正苗红的黄金血脉,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家世好,林丹汗的势力也大,王化贞之前提到有四十万蒙古骑兵的察哈尔部落就是他的部落。

在蒙古诸多部落中林丹汗的察哈尔部说话是说一不二的,况且蒙古骑兵战斗力也是以强悍著称,因此明朝看到了希望,合作的希望。

自从后金崛起并接二连三把前来围剿的明军打的亲爹也不认识后,一向把蒙古当做自己头号敌人的明朝认识到自己应该把首要目标换换,把头号敌人的帽子从蒙古头上摘下来带到后金头上。

八旗作战能力确实没的说,明军跟他们兵对兵将对将的结果通常都比较惨,所以明朝决定找几个帮手一起对付后金:

第一个找到的朝鲜,因为朝鲜毗邻东北靠近后金的势力范围,后金这么闹朝鲜也很害怕,毕竟以前女真还诸侯割据乱成一盘散沙的时候朝鲜没少趁火打劫,所以明朝使者刚一上门朝鲜国王立即同意联合的要求,唇亡齿寒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况且明朝对自己还有救国之恩,既然老大要求出兵那他也不含糊,这就有了萨尔浒之战的朝鲜援军。

可明朝忘了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基本就是打酱油,来个两万人跟没来一个样,不干活不说还浪费自己的粮食,吃起饭来五个馍馍加大碗菜一个人顶两个人的饭量这是朝鲜军队的平均水平。

吃的多就不少了,可打起仗来不仅不顶用还帮倒忙,个个活生生的“集体版孙得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要不是朝鲜国对大明一向忠心耿耿明朝真怀疑这帮孙子是不是顶着援军的称号实际是后金派来专门搞破坏的间谍。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01 19:39:44 +0800 CST  
朝鲜军队是指望不上了,而林丹汗的出现让明朝找到了新的目标。

战斗力强,人多,给钱就干活,质量有保障,心眼还不多,这不是堪称完美的雇佣兵吗?

明朝派人一接触林丹汗对联合抗金也很敢兴趣,因为努尔哈赤和他有仇,准确的说是和他的老婆有仇。

看到这里不禁引起我们的一丝臆想:莫非努尔哈赤和林丹汗的老婆有过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不是,实际原因是林丹汗的老婆不是别人,是金台失的孙女,是叶赫部落的人,而努尔哈赤又兼并了叶赫部落。

林丹汗又是个爱老婆的人,所以林丹汗和努尔哈赤有了仇恨。

你这样想就错了,一个成功男人怎么会因为一个女人就干扰他的思维呢?爱江山的男人还是远比爱美人的男人要多许多的,因为不爱江山只会有一个美人,而且随时还有被夺走的可能,但有了江山就会有许多的美人,如何取舍一看便知。

林丹汗和努尔哈赤有仇的原因实际很简单,林丹汗看努尔哈赤不爽。

为什么不爽?因为努尔哈赤牛逼,比他牛逼。

在林丹汗看来当时明朝第一自己第二,其他的都不如自己,可努尔哈赤的崛起让这个排序产生了变化,后金一跃成为第二,林丹汗的察哈尔部落掉落到了第三位。

考试被差等生努尔哈赤后来居上让林丹汗感到很不爽,所以他同意了明朝的联合。

由于前期林丹汗的帮助基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顶多只是小部队骚扰骚扰后金,所以两方面的联合基本不算数,但随着明朝的一再败北辽东局势越来越危机明朝率先要求加强和林丹汗的合作,王化贞张鹤鸣还有朝中不少大臣都是这一政策的强烈主张者。

林丹汗不愧有着蒙古汉子天生的爽朗,对于明朝请求自己出兵的要求大点其头,只不过天上不会掉馅饼,爽朗不是傻,林丹汗也有条件:

给钱。

农民工工资不拖欠,作为领工资的职业打手工资也不能拖欠吧?给钱我就出兵。

明朝一商议觉得林丹汗的要求也很合理,再加上林丹汗贵为大汗蒙古人也憨厚没那么多心眼不会骗人就相信了林丹汗,把钱打过去了。

相信别人多数时候往往受伤的是自己,“憨厚”的林丹汗干了一出拿钱不办事的买卖。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01 20:33:21 +0800 CST  
林丹汗虽然收了钱,但还没等他出兵明军就已经败了,现在让他的骑兵上去就只能充当炮灰,赔本的买卖的林丹汗不干,所以林丹汗没有出兵。

虽然没有出兵但林丹汗想自己收了钱却不敢试心里多少还是有些愧疚的,于是就给努尔哈赤写了一封信,也就是咱们前文提到的这封信。

这封信不是聊家常说友情,而是一封恐吓性。

信的内容大意是广宁城是我察哈尔部看的场子,明朝每年都给我交保护费,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你小小的努尔哈赤还是快把广宁城让出来,让出来相安无事,不让的话等到我察哈尔大兵一到定让你尸骨无存。

上半篇说的充满了威胁的口气,而这封信下半篇话锋一转:

“其实不让也是可以的,只要你像明朝一样每年给我交保护费广宁城就归你了。”

努尔哈赤看到这里笑了,笑林丹汗的无知,笑林丹汗的幼稚。

“你当我后金和明朝一样好欺负?别人怕你我努尔哈赤可不怕!”

努尔哈赤嘴上说不怕林丹汗那他为什么还要赶回广宁呢?

内忧。

此时后金政权内部出现了问题,准确的说是女真和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努尔哈赤进入辽东后实行的是计丁授田政策,前文也说过这个政策,表面上把土地分给了百姓百姓得到了实惠,但实际却是对百姓进一步的剥削。

如果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征集制是只给百姓留下基本的口粮其余的粮食全部收走,那计丁授田政策就是连这基本的口粮都要收走一半,在这个政策下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对计丁授田政策日益不满的百姓决定逃亡,逃离后金的控制,这是很多人的选择,而他们之中很少的一部分选择了反抗。

努尔哈赤是以人为本的拥护者,在他眼中百姓就是最大的资本,他们生产劳动才可以为八旗军提供必要的粮草和后勤,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可以继续对明朝发起战争。

如今百姓逃亡的消息触动了努尔哈赤的内心,如果百姓跑光了地也没人种布也没人织那后金岂不是不攻而自破?

努尔哈赤很不理解百姓为什么选择逃亡,地也分到了生活也有保障了为什么还要逃跑呢?

从努尔哈赤的角度来讲计丁授田政策确实很不错,让一个没读过几本书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对经济学一无所知没读过MBA的人来制定一个经济政策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努尔哈赤能制定出已经是个奇迹,这是努尔哈赤个人的进步。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02 19:04:34 +0800 CST  
但是站在明朝统治下辽东百姓的立场看问题就不是这样了,努尔哈赤的计丁授田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比之前还要困难的境界,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些百姓又想到了明朝的好,他们决定逃回关内。

努尔哈赤愿意他们回到明朝吗?

答案是否定的,于是努尔哈赤出台了专门处理这类事件的法律:

逃人法。

一开始逃人法的处罚还算适度,但随着逃亡人数越来越多逃亡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的时候,努尔哈赤认为自己对百姓太过“仁慈”了,于是开始改造逃亡法,到了后来基本就是发现直接杀头,用此来震慑其余的百姓。

杀鸡儆猴的手段有时候还是很有效的,起码现在还是很有效的,很多本想逃亡的百姓放弃了他们的想法,重新担负起他们身上繁重的赋役,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但这不是结束,在他们心中对努尔哈赤对后金政权的憎恨并没有消失,反而更加强烈,他们采取了另一种反抗的方式:

给女真人的饮食中下毒,给女真人引用的泉水里下毒,对于单个出行的女真人从背后一棒子打晕运到山里喂狼等等。

这让努尔哈赤对汉人的不满增加到了极致,出台了更加严苛的处罚措施,甚至规定女真人在汉人店铺里买一个东西吃一个食物都要记住店铺的名字和老板的长相,出现问题立即报告。

后金国内尖锐的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比明朝军事行动更加严峻的问题,而努尔哈赤对此并不是像咱们以和谈的方式来解决,更不会下基层去听取民意调查民情,他的手段只有两个字:

武力、镇压。

暴力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优手段,努尔哈赤的镇压看似把民众的反抗压了下去,但这只是暂时的,一次镇压伴随着后一次更激烈的反抗,统治者可以镇压一次两次但镇压不了一百次两百次,这些努尔哈赤不懂,但有一个人懂,也正因为这个人懂才避免了后金的覆灭,这个人不久就会登场,成为努尔哈赤的继承者,清朝的奠基者。

努尔哈赤在广宁享受胜利者的欢呼,而作为失败者的熊廷弼却没有这么好运了,他一路目睹了百姓的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心中已经百感交集,可到了山海关本以为到了家却遇到了一件令他感到吃惊,吃惊过后愤怒的事情:

不让进。

为什么不让进?

害怕有奸细。

熊廷弼听到守军的回答火蹭蹭的就上来了:

“我熊廷弼难道是奸细吗?”

山海关的守军知道熊廷弼这个上司不好惹,大家面面相觑谁也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可就在这一时候一个人回答了熊廷弼的质问:

“熊大人是国家栋梁,自然不可能是奸细,但是你身后的就不一定了。”

熊廷弼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身后,饥寒交迫的百姓,嗷嗷待哺的孩子,颤颤巍巍的老人,面露沧桑的将士。

他们是奸细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03 11:14:09 +0800 CST  
当无数百姓冒着战火怀揣着委屈千里迢迢的来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时候,迎接他的并不是他们所想的安慰所想的安抚,而是冰冷冷的怀疑和奸细的帽子,这是何等的痛?

城上守军的话语这些百姓显然是知道的,但他们并没有为自己辩解,更没有和守军争吵证明自己清白的,哀莫大于心死,他们对这个国家这个所谓的祖国母亲已经失去了信心。

他们心痛,但已经痛到了没有知觉,自然也就不痛了。

熊廷弼体会到了这一切,本想发作的他还是忍了忍胸中的怒气。

因为说这话的人不是普通人,而是蓟辽总督王象乾,熊廷弼这位辽东经略名义上的上级。

熊廷弼虽然火气重,爱骂人,但有些东西还是了解的,身在官场的一些规矩还是懂得的。

熊廷弼苦口婆心般向王象乾说明这些人都是饥寒交迫的百姓,都是大明的臣民,但王象乾显然不认同熊廷弼的观点,任熊廷弼说的口干舌燥怎么说王象乾就一个态度:

不行。

泥人尚有三分火气,更何况是天然火药桶熊廷弼呢?知道官场规矩并不代表遵守官场规矩,遵守官场规矩不代表无原则的执行官场规矩。

对于王象乾熊廷弼的忍耐已经够了,既然够了,也就该爆发了。

熊廷弼不想在和王象乾废话,吩咐手下人从后面拿来了一件东西,一口剑,熊廷弼很郑重的把这口剑接了过来。

可别小看这口剑,虽然这口剑不是什么干将莫邪,收藏价值不大,但政治价值却是极高的:

因为这口剑的名字叫做尚方剑。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03 17:37:20 +0800 CST  
尚方剑就是咱们电视剧提到的尚方宝剑,一般都是皇帝赐给身负重任的大臣或自己亲近的大臣以表信任的,熊廷弼的这口尚方剑就是天启皇帝为了表示重用而赐给的。

熊廷弼请出尚方剑并不是为了像电视剧那样先斩后奏杀掉王象乾,因为尚方剑很多时候只是个权力地位的象征,杀大臣也只能杀某些官员,大官是没有权力杀的,你如果真以为有把尚方剑就可以在官场横的走可以杀掉那些你看不惯的官员,那这个人离死期也就不远了。

熊廷弼没有杀人,因为他知道这把剑主要是恐吓,但这个道理他的继任者不知道,不知道也就离死不远了。

按照规定熊廷弼这口尚方剑可以杀副总兵及以下的官员,蓟辽总督是没有权力杀的,但是是可以吓唬的。

尚方剑有个功能,就是代天子巡守,也就是说别看这是一把剑,但这把剑就是代表着皇帝,见到这把剑就跟见到皇帝本人一个样。

熊廷弼拿着尚方剑就跟皇帝一个样,熊廷弼说开门就得开门,王象乾自然不敢违抗。

当山海关的大门打开,数十万的军民像潮水般涌进关内的时候,他们得救了,但熊廷弼的命运也即将走向结束。

王象乾看了一眼城下的熊廷弼,心中暗骂道:

“你也嚣张不了几天了!我看你以后还怎么嚣张!自身都难保还想着别人?”

熊廷弼刚进关有关部门的人就等在一边了,他们恭恭敬敬的把随后入关的王化贞拦了下来,说是圣上要见王化贞。

见这是好听的说法,难听点就是拘留起来等待处理。

看到这一幕熊廷弼很高兴,王象乾很惊讶:

“怎么光抓一个王化贞,熊廷弼不承担责任?剧本不是这样安排的呀!”

令王象乾吃惊的还不止这些,有关部门的人员还恭恭敬敬的带给了熊廷弼一句天启的口旨:

“我知道你的苦衷,广宁失守也不是你的责任,待罪守关,以身自赎,以后好好努力就当戴罪立功吧!”

天启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对熊廷弼的信任,听到这句话的熊廷弼当时一定有一种愿意为大明朝肝脑涂地的想法。

但出于所有人意料的是,就在王化贞被带走的十几天后熊廷弼也被有关人员带往北京,踏上了一个所有人都做梦不会想到的命运,沦落到一个悲惨的结局。

这个翻天覆地的转变王象乾想不到,熊廷弼想不到,天启想不到,满朝文武也想不到,但如铁一般的事实却发生了。

因为党争。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03 18:27:51 +0800 CST  
看在每天辛勤更文的份上,要是拙作还能入得了您的法眼,不妨来个粉丝,这是对作者的支持,更是鼓励作者继续下去的莫大动力,要是觉得文章写得比较渣也希望不吝赐教,在您的批评指教下作者也会进步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03 20:11:38 +0800 CST  
其实就在广宁失陷后熊廷弼和王化贞都给天启上过奏折,与其说是奏折不如说是检查,检讨书这类东西,因为里面的内容都很诚恳,都是说自己怎么不是东西,动不动就是辜负领导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有负人民和国家对自己的信任,自己罪该万死等等。

王化贞写检查是真害怕,广宁是因为自己的亲信丢的,沙岭之战也是因为自己指挥打败的,自己想撇干净是不可能,还不如像个爷们一样勇于承担,说不定还能混个宽大处理,再不济凭老师叶向高和那个人也能保外就医争取减刑。

王化贞是死马当活马医,而熊廷弼却不是这个样子。

在我看来熊廷弼写检查很大一部分是装样子,王化贞打了败仗,作为上级领导的熊廷弼一定得担负领导责任,但这个责任很小,因为朝野很多人都知道二把手王化贞比一把手熊廷弼要强势的多,熊廷弼根本管不住王化贞,王化贞也不让熊廷弼管自己,广宁失陷和辽西一系列的战败可以说和熊廷弼几乎没有关系,在这件事中熊廷弼就是站在一边看的配角。

所以说熊廷弼写检讨就是走形式走过场,估计写的时候心里还偷着乐,说几句诸如“叫你王化贞吹牛”“活该”之类的话泄泄气。

写完了自己人生中最快乐的检查,熊廷弼夜以继日的开始筹划怎样收复辽西反攻辽东的计划,熊廷弼对此可谓全身心的投入,在他看来朝廷经过王化贞事件后一定会对自己加以重用,以后辽东事务就是自己说了算,没人束缚自己,自己自然要敞开拳脚大干一场了。

就在熊廷弼绞尽脑汁从正面反面阳谋阴谋损招阴招等多个角度思考该怎样给老对手努尔哈赤送上一份大礼的时候,他不会知道与此同时京城的政坛已经暗流涌动,一股滔天巨浪已经悄无声息的向他逼近。

熊廷弼的死期,要到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5-04 13:14:47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