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刘招孙急匆匆的练完了一套“棍法”转身快步离台了。

台上的几位大佬装作没看见这事一样,那掉落的槊头也早已不知被何人捡走,杨镐示意继续下一个流程。

祭天。

咱们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思想保留的还是很浓厚的,就像现在谁家结婚不看看日子?选个黄道吉日宜婚丧嫁娶这是结婚之前的必要准备,谁赶着清明节办大喜事?

兵者凶器也,行军打仗更要讲究神鬼一说,每次打仗前祭天祈祷老天保佑胜利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杨镐先是发布了一篇祭天祷文,祷文内容无非讲的就是大明秉承天意讨伐叛逆后金是出于正义目的的,然后开始祭天。

刘招孙出现差错这是意外,这祭天宰个牛羊哪里会出现什么差错?

杨镐是这样想的,但是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意料:

这祭天仪式上的杀牛讲求的是一刀毙命干净利落,在古人看来这样才吉祥才寓意老天保佑。

负责杀牛的士兵手持尖刀冲着牛的要害之处就是一刀,按照常理这头牛应该死了,但是神奇的是这一刀不仅没有刺死牛,反而激起了牛的凶性,牛开始拼命挣脱束缚它的绳索。

世间万物都渴望生存,都充满对生命的无比眷恋。

士兵对着牛又是猛刺一刀,牛还是没死。

不是士兵没有力气,也不是这头牛是黄飞虎座下的五色神牛,杀不死牛的原因只有一个:

刀子的问题。

这种祭天仪式上用的刀具可不是普通刀具,称不上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总是有的,可是就是这样精挑细选的刀竟然就是这样一个质量。

看来国企(工部)的产品质量很一般嘛!

好在这把刀虽然质量一般杀伤力小,但在那位军兵连捅三刀之下这头牛还是死了。

终于解脱了。

祭天仪式落了个草草结束,杨镐心中很不痛快,但是他还得装作没事一样,因为按照流程还有一件事需要完成。

这可以说是整个动员大会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但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明军才在萨尔浒被后金杀了个大败。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4 09:12:09 +0800 CST  
分兵派将。

刘招孙表演节目出了洋相,杀牛祭天出了怪相,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它们与战争没有关系。

表演节目出了意外杀牛祭天出了洋相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意味着战争会失败,这些好像我们现在的GDP指数,今年上涨多少明年上涨多少是世界第几,但这并不能说国民生活的幸福生活的快乐。

战争的胜利还是得靠战场一刀一枪拼出来的,表演节目表演的精彩祭天祭祀的顺利这些都没用。

关键得看仗怎么打,而仗怎么打又得看将领。

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将领是战争是否胜利的重要因素,一位好的将领能带领一支普通的军队取得胜利,相反一位平庸的将领就是带领一支久经战场经验老道士兵个个武器高强堪比特种部队的军队也会因为指挥官的愚蠢落得个失败的现场。

杨镐端坐在帅台的虎皮高脚椅上,分别抽出四支虎皮大令,用无比威严的声音说道:

“山海关总兵杜松听令,本帅命你率领三万精兵从沈阳出发,攻打建州西部,直取酋都赫图阿拉!”

“辽东总兵李如柏听令,本帅命你率两万精兵从清河出发,攻打建州南部,直取酋都赫图阿拉!”

“开原总兵马林听令,本帅命你率两万精兵从开原出发,汇合叶赫部一万援军后,攻打建州北部,直取酋都赫图阿拉!”

“辽阳总兵刘綎听令,本帅命你率两万精兵从宽甸出发,汇合朝鲜援军一万五千人后攻打建州东部,直取酋都赫图阿拉!”

“其余将领统帅剩余人马坐镇广宁随时做好策应准备。”

这就是杨镐的分兵派将,我们这里要说的是这不是杨镐一个人的决定,而是杨镐与在座的几位商议后上报兵部万历批准的。

抛开这几位战斗力智力统率力这些人们所热议的能力如何我先暂且不说,我们来说说另外一件事情,一件很多书籍介绍这四位将领时却很少提及的事情:

他们四个人的共同点。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4 10:04:45 +0800 CST  
现在社会流行的词汇是什么?官二代,富二代,各种二代。

男生向往自己是二代,那样自己就可以有挥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漂亮妹子,还有不用为未来生活的担忧;女生喜欢男朋友是二代,那样自己就可以买数不清的包包和多到一小时换一件都绰绰有余的漂亮衣服,偶像剧中那样浪漫的生活。

看腻了李刚天一这些现代的富二代官二代,我们不妨看看古代的官二代生活又是如何。

首先这四路大军的主将都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杜松的兄长杜桐是保定总兵官居右都督一职,马林的父亲马芳也是边境上闻名一时的骁将担任过宁夏总兵官,刘綎的父亲刘显任四川总兵,李如柏的父亲李成梁咱们也已经耳熟能详,官居太子太保任辽东总兵。

既然说起李成梁,咱们就从他第二子李如柏说起。

人们对李成梁九个儿子有这样一个评价:

一虎八狗。

虎指的就是长子李如松,狗指的就是包括李如柏在内的其余八个儿子。

从这样的评价看貌似古人对于李如松之外的李成梁其余八个儿子印象都不太好,但我却不这样看,就拿李如柏来说能力虽然相差兄长李如松比较多,但是性格方面比李如柏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有一面很像其兄长:

骄傲,骄傲到目空一切目中无人。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4 17:28:49 +0800 CST  
李如柏的骄傲我们可以理解,人家老子是辽东总兵李成梁,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况且李如柏刚一成年就分配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单位,是标准的体制内从业者,而他工作的这个单位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都扮演过许多见不得光但却无人敢小瞧的角色,一般情况下只有他们欺负别人没有别人欺负他们的情况:

锦衣卫。

我们对锦衣卫了解不少,就拿甄子丹出演的电视剧《锦衣卫》来说就足以让我们对这个神秘机构感到几分敬畏之心,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指挥使,甄子丹扮演的青龙手中的那大木盒状的大明十四势更是让我们深感这个机构的厉害狠辣。

用李白的一句话可以很好的形容锦衣卫: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而能进入锦衣卫任职的只有两种人:

第一是武艺高强有本领的人,他们怀揣着绝顶武功有着绝佳本领才能为国报效;而那第二种则是有着深厚背景的人。

我们这个社会是讲求才能,但就算是世上最严苛的单位最严格的的公司也不会坚决执行只看才能录用的原则。

我有一个朋友的堂哥高考考了六百五十多分,没有去清华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所一本学校,他的成绩在那里是状元,他也无可争议的成为学校派遣留学的当仁不让人选,当他学成归国怀揣着满腔理想抱负应征上海一家大公司某部门主管时,只有他和另外一名候选人,考官对他很是赞赏,觉得他在才能品行言谈举止方面都是公司需要的人才,而他也觉得主管非他莫属,但是最后应征方选择了另外一个人。

他不服,主管告诉了他原因,虽然他在许多方面都比那人要优秀,但是有一点他永远比不上:

背景,人脉。

那个人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大股东,他可以为公司带来生意。

这个时代是讲求实力的,但不要仅仅以为才能品行就可以代表实力,有时候人脉背景你爸爸是谁这些都是实力,而且这种实力有时候是高于才能品行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5 09:11:23 +0800 CST  
李如柏靠着父亲李成梁的功绩毫不费力的锦衣卫中混到一个千户的职位,职位虽然不是很高但是这已经足够。

朝中大臣有几个敢招惹锦衣卫呢?就是那些说话不看对象的言官弹劾锦衣卫之前也得掂量掂量。

而且万历看在李成梁为国家劳苦功高多年的份上还把李如柏锦衣卫千户一职生成了世袭的。

可是李如柏并不满足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千户,他还要更上一层楼,于是他选择了从军。

起初李如柏的从军之路可谓一帆风顺,跟在老爹李成梁身旁没上阵杀过什么敌人但是功劳簿却是满满的几页纸,不久就成为了一员参将。

可是我前文说过了,李如柏骄傲呀,再说不惹出点乱子的官二代叫官二代吗?李如柏的参将职位就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彻底向他告别了,虽然不久之后又官复原职了:

李如柏这样的官二代休假肯定是在当时消费水平最高经济最发达的北京了,要么怎么衬得出李如柏的官二代身份呢?李如柏和一些狐朋狗友在会所里一聊天一喝酒一看歌舞表演不小心就喝醉了,喝醉倒头就睡也就不会发生接下来的事情。

酒这个东西不能多喝,一多喝就会在酒精的刺激下做出一些你平常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酒壮怂人胆。

何况本就是胆子还挺大的李如柏?

李如柏吩咐手下人买了无数多的炮仗,数量多到养活一个炮仗厂了,然后他就吩咐手下开始放炮仗。

这是李如柏的个人行为,但是由于炮仗数量太多,北京的夜空被五颜六色的光辉所覆盖,人们还以为是宫里有喜在搞庆祝。

炮仗的声音响了整整一晚,大臣以为是宫内庆祝也就没当回事,但是宫内明白这炮仗是宫外放的。

万历被这一夜的炮仗搞得没有睡好觉,内分泌失调脸上也有了黑眼圈,此时的他已经愤怒:

“是何胆大刁民扰朕清休!”

侍奉一旁的太监看到万历发怒身子不觉一颤,侍奉万历多年的他很少看到万历发这么大的火,也就是当年争国本闹的最凶的时候发过这样的火。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5 10:24:03 +0800 CST  
李如柏的行为搁到现在也是相当嚣张的,你可以想象北京一晚上都响彻爆竹声的情景吗?

怒气冲冲的万历本来想好好惩治这个放炮者,但是当太监报告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李如柏时万历的怒气顿时消了一大半。

“我看李爱卿也是年轻气盛,年轻人谁又没犯过点错误呢?就先暂停李如柏的参将一职,回家闭门反思吧。”

老实说这个处罚很轻,而且李如柏刚刚回家没几天又担任了禁卫军的指挥官,官衔反而不降反升。

这下李如柏更狂了,在他眼里除了皇上万历和父亲李成梁外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

李如柏在仕途上一路凯歌,如今被朝廷给予厚望的他更是被任命为辽东总兵一职,但是刚到辽东李如柏的脾气又犯了:

他做了一件很像他兄长李如松风格的事情。

大家商议军情,商议之前肯定要互相先打个招呼,别人都好好的唯独在李如柏这里出了岔子。

咱们中国人见礼是有说法的,虽然可能现在不太讲究但是古代是有规定的:

晚辈或是下属得先向长辈上级见礼,以表尊敬。

就像见到上级,你得先行礼然后上级在还礼,可是李如柏不干。

你们都是什么人?我李如柏一生中只对皇上和父亲先行过礼,其他人没这个资格!

杨镐这些人也不在乎这些,但是唯独有一个人很在乎这个行礼:

蓟辽总督汪可受。

汪大人往椅子一坐,杜松他们纷纷见礼,汪大人也回了礼,唯独到李如柏这里出了岔子。

汪大人在椅子上坐的,李如柏也在椅子上坐的,从坐姿来看李如柏的坐姿可以参考社会闲散人员的标准坐姿,翘着二郎腿身子躺在椅子上,标准的大爷风范。

汪可受一看,呵!看架势这李如柏根本没有一点要向自己见礼的样子,这官架子比自己的都足。

眼看汪大人就要发怒一旁的杨镐连忙当起了和事老,这才要把将要争吵的两人拉住。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5 11:01:56 +0800 CST  
李如柏的事迹很符合我们对于二代的一般观点:

无能、靠父母吃饭、嚣张跋扈。

但是我们总爱犯一个错误,以偏概全,看到几个这样的二代就认为二代们全是这幅德行,看到一个人干了一件好事就认为这个人是个好人,同理干了一件坏事的就是坏人,那么我就接着给大家介绍几位有能力基本不靠父母性格不嚣张跋扈的二代:

先从杜松说起。

杜松这个人肤色比较黑,所以他有一个外号叫做“杜黑子”,只不过我们一般称呼他另一个外号:

杜太师。

这个太师的称号并不是朝廷授予的,而是敌人赠给的。

杜松是陕西榆林人,镇守陕西时经常与袭扰的蒙古骑兵发生激烈的交火,但是打了几百次仗从来没有败过,因为杜松太勇猛蒙古骑兵都畏惧他所以称号他杜太师反而不称呼他的大名杜松了。

大小百余战身为指挥官的杜松并没有在后方高呼一声“弟兄们杀呀”然后在后方坐享其成,他每次都是身先士卒冲在第一线,士兵还没有跟上他就先杀过去了。

这样做的后果除了赢得士兵的拥护外杜松还赢得了一身的刀伤剑伤造成的疤痕,史书记载这疤痕数量多到人见了就想哭的地步。

伤疤是男人最好的勋章,这句话在杜松身上得到了应验。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6 10:07:01 +0800 CST  
杜松比起李如柏来说有能力,因为虽然同为官二代,但光杜松身上的遍体鳞伤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还有那个让蒙古骑兵闻风丧胆的“杜太师”。

但是杜松有一个缺点,在我看来这个缺点足以致命:

气量小,心胸狭隘。

作战失败就开始烧军粮毁甲胄破坏公共财物,那这些东西来消气,好几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降职乃至罢免,杜松最严重的一次是作战失败一怒之下跑到寺里当了和尚,后来才又还俗回来继续带兵。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个词也很适合用来形容杜松,又一次杜松作战剿灭了对方的一支小分队,斩首一百余人。

可这首级却引起了朝中一些言官的质疑,他们开始揣测这不是敌人的首级,而是杜松杀良冒功,杀害平民斩下首级来报功。

杜松听到这个消息是气的哇哇暴叫。

“老子在这里奋勇杀敌你们这帮狗屁言官竟然说我谎报军功杀良冒功?好,那我就再杀一次,光明正大人尽皆知的再杀一次,看你们言官还怎么说!”

杜松把自己几天后的军事行动公开宣传,闹的是人尽皆知,没有人不知道的。

自己人知道也就算了,杜松声势这么大敌人的探子都不用小心翼翼收集情报刚进城门就知道了。

兵者诡道也,行军打仗就得虚虚实实让敌人摸不清状况,杜松连几月几号出兵这样的军事秘密都曝光了,人家是早有准备以逸待劳,这仗还怎么打?

杜松的愚蠢并不是独一无二因为在不久的将来还有一个人和他一样愚蠢,而且那个人的愚蠢间接造成了杜松身死明军大败。

果不其然,杜松率领明军刚一去就中了敌人的埋伏,本来是为了一雪前耻证明自己的战斗反而是只杀了敌方五人自己损伤颇多。

明军在一番鏖战之下好不容易杀出一条血路夺路而逃,杜松回城后二话不说把绳子往房梁上一搭就要悬梁自尽,好在被手下的将官们及时救了下来。

杜松这次赴援辽东也算是戴罪立功,他还随身带着一副枷锁,表示自己的决心:

“这次生擒奴儿哈赤是我杜松一个人的事,你们谁也别跟我抢,免得到时候怪我不讲情义。”

这话一出周围的明军众将心里都有些不舒服。

“难道就你杜松有本事我们都是酒囊饭袋?有功劳是大家一起的,凭什么就你一个人独吞?再说生擒奴儿哈赤这样的首功肯定是先到先得,凭什么让给你?”

众将对杜松的嚣张感到不满,但也只是心里嘀咕,可有一个人并不这样想。

此人白了一眼杜松,眼光充满了嘲讽和不屑:

“就凭你还想生擒奴儿哈赤?也不怕笑掉大牙也不嫌丢人现眼?”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6 10:37:26 +0800 CST  
这个人正是刘綎。

杜松的外号叫做杜太师,刘綎的外号叫做刘大刀,刘大刀的由来就是刘綎常使用的那把重达120斤的镔铁大刀。

大家可能对于120斤这个数字脑海中感到很模糊,此时你不妨站起身来看看你家一袋面粉的重量。

普通面粉是50斤一袋,起码我家是这样的。

那么你可以想象一下,两袋半左右的面粉压在你身上是什么感觉?而刘綎手持这把重量堪比两袋半面粉的大刀在马上轮转如飞,大气都不带喘的就跟玩一样,这是什么感觉?

有这把力气搬家快递绝对是首选。

前面我们说杜松勇猛,但在我看来刘綎的勇猛比起杜松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手中一把大刀更是搏得赫赫威名。

就拿三大征来说,抗倭和平播州之乱刘綎都参与过还在其中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而杜松则没有。

比战功比资历刘綎自认为自己都远高于杜松。

能人不服能人,周瑜不服诸葛亮,刘綎也不服杜松。

“凭什么你杜松拿首功?就凭你皮肤黑?你是杜太师,我还是刘大刀呢,这首功我一定要和你抢上一抢!”

刘綎对杜松不屑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的意见,一旁的李如柏听到刘綎的话后立马明确表示不与杜松抢功劳,首功一定是杜松的。

一旁的开原总兵马林也表示同意,因为身为指挥官的他对他的老本行——打仗一点兴趣都没有。

他是文学家。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7 08:18:49 +0800 CST  
(声明:万分抱歉,前几章时间错误,明军动员大会是在二月十一日,二月二十一日是原定的出兵时间)

我是文学家

郭德纲有一个相声叫做《我是文学家》,想必不少人都听过,但是老郭那个文学家是假的,可人家马林这个文学家是真的。

马林虽然出身将门,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文学的热爱,像李如柏杜松他们从小都是舞刀弄枪的,唯独马林从小就喜欢看书,画画练书法;李如柏他们每天交往的也都是军人,而马林交往的不是名仕就是大儒,都是文化人。

(雅好文学,能诗,工书,交游多名士)

放到今天马林肯定是有名的文学家,比起现代那些动不动就梵高米开朗琪罗挂在嘴边但实际上连他们是哪国人都不知道的伪艺术家们,马林绝对是大家。

我们不否认马林在文学上的热爱和造诣,但遗憾的是马林现在是一名军人,一名领兵带队征讨强敌的将军。

马林从小诗词歌赋书画名帖看了几屋子,可唯独这兵书基本碰都没碰。

这就相当于你没有上过高中但是现在却突然参加高考一样,除了天赋异禀之外,能考好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他是个好文学家,但却不是一名好的将军。

准确的说,马林连一名合格的将军都有一定的差距。

李如柏是大少爷,杜松是小心眼急性子,刘綎是骄傲不服人,马林是书呆子,外加一个老是打败仗的老将杨镐。

一个靠着溜须拍马一路奉承升上来的总指挥领着个个身上都有问题的将军征讨一个就是指着打仗混生活的敌人,能打赢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7 09:30:00 +0800 CST  
我们要承认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那些以前被一个个捧上天拼命歌颂的历史人物哪个身上没有毛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流传许久,但是我认为就算是圣贤也会有过错,孔子老先生一辈子不都在追求恢复周礼?在希腊神话故事里就算是高高在上的奥林匹克山上的众神又有哪个没有犯过错?

人身上有缺点这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你不重视你的缺点尽力避免你的缺点为你和他人带上的不良影响,那么这个缺点就是致命的。

就拿杨镐来说,在安排完各路线的行军计划之后立马写了一封书信派专人送出,还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送到收信地址赫图阿拉收信人努尔哈赤的手中。

杨镐傻吗?

傻能混到辽东经略?

不傻。

那他为何要把这封包含军事机密的信件送给敌人努尔哈赤呢?

骄傲,在杨镐看来明军是丝毫没有失败可能的,杨镐的行为就像我们武侠剧中常看到主角和大反派商定三招决胜负,主角傲然说道先让你两招,然后再两招之后干净利落把对方打倒。

看完之后我们都会认为主角的行为很潇洒,那是因为它胜了,如果主角让人两招被人打趴下呢?

傻X,这就是我们心中的真正想法。

主角之所以让招那是因为他自信,他认为就算自己让了自己也不会输。

但是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有实力才自信,你没实力还自信那就是欠扁。

杨镐认为自己有实力,你后金几万人马?六万。我大明几万人马?十万,还外加两万后援团。

从人数上来看明朝的实力显然要比后金更强,就算是打消耗战明军也完全可以奉陪。

杨镐认为大明胜券在握,朝中的大臣也认为自己胜券在握,天下人都认为这次大明胜券在握。

既然胜券在握何必偷偷摸摸?胜就要胜的光明正大,输也输的心服口服,这次是我们上国的风范。

但是他们都忘了一句话:

兵者诡道,打仗就是玩阴谋,怎么赢不重要,赢不赢才重要。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7 11:26:43 +0800 CST  
其实杨镐这封信不用送,因为他们明军在辽阳声势浩大这么一动员潜伏在城里的后金特工早就掌握明朝动向了,努尔哈赤花了大力气的战前情报工作还真挺靠谱。

但是天公不作美,在原定出兵二月二十一日的前五天,也就是二月十六日,辽东大地下起了一场特大暴雪,估摸着也得是数十年难得一见的那种。

漫天的雪花在空中飘舞,天气骤然降温,明军不少都是从南方调来的,可能一辈子都没见过雪,一向习惯温暖天气阳光明媚的他们一看这阵势就有点受不了。

带队的四位总兵看这阵势也都知道现在这时候不适宜出兵,纷纷建议杨镐推后出兵日期。

李如柏纯粹是因为不想去打仗,马林则觉得外面这天寒地冻应该在帐篷中烤着小火喝着香茗捧读一本儒学名著,那是多么的惬意自在。

这两人的建议我们可以忽略,但是另外两人说的就很有道理了。

杨镐听完也觉得有理,于是就把出兵日期延后到了二十五日。

这样一来明军倒是能休息休息,后金方面就不怎么舒服了,本来探查是明军二十一日出兵,这还有明军最高指挥的亲笔书信,这怎么一下子就变卦了?

杜松一看这架势认为还是不利于出兵,下雪不冷化雪冷,虽然雪不下了但是化雪反而使得天气更加寒冷,于是杜松建议杨镐再推后出兵日期。

杨镐本来对杜松是很看重的,让他带领三万明军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杜松这个人脾气也不好,杨镐对他还是很客气的。

当杜松说完建议后,杨镐那张笑眯眯的脸不觉阴沉下来,语气也失去了往日的随和。

“本帅已经说了二月二十五日出兵,军令如山岂可随意更改!上次延后是因为天降大雪,现在大雪已停,正是出兵良机。”

杨镐两句话就把杜松打发走了,可杜松前脚走刘綎后脚就来了,刘綎来见杨镐的目的也和杜松一样,都是希望延后出兵。

杨镐一听噌就火了,延后出兵延后出兵,好像你们都懂行军打仗唯独本帅不懂嘛!

本帅不用你们教!

“国家平日养着你们就是为了打仗御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想到你们个个到了国家需要的时候却临阵退缩,要是再有人敢前来劝说本帅延后出兵,那么就休怪本帅手中的这把尚方剑了!”

刘綎一听杨镐这话知道劝也没用,心里嘀咕道:

“杨镐呀杨镐,就你那三脚猫指挥别人不知道我刘綎还不知道?朝鲜蔚山一战损失两万明军跟个没事人一样,到时候兵败你想让大爷给你提建议大爷还不提呢!”

刘綎本来是生气瞎想,但没想到后来居然成真,而且他也确确实实没有向杨镐提建议。

不是他赌气不提,而是再也没有这个机会。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7 12:01:04 +0800 CST  
一个作者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别人说他的作品抄袭,说他的作品山寨模仿,你可以说他写的很烂写的很稚嫩写的很啰嗦,如果你觉得这部作品这篇文章写得真的很烂真的入不了您法眼看的是脏您的眼球看在我辛苦码字的份上,请你点击浏览器的右上角。如果有人觉得这部作品更下去就是浪费我和读者时间的话,如您所愿,我会在一个适当或是说我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停下来,谢谢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7 17:43:04 +0800 CST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明军四路大军先后出发,剑锋直指后金国都赫图阿拉。

对于这次战争他们之中的不少人是颇为看好的,在他们看来明军压倒性的数量就是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但是饱读兵书战册的他们貌似忘记了一个简单的成语:

以少胜多。

当明军鲜艳的军旗在空中飘舞时,明朝大军缓缓向赫图阿拉驶进,而迎接他们的并不是他们所想像的胜利女神的微笑而是后金早已准备好的天罗地网。

他们有很多人都回不来了,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杜松。

如果把马林李如柏他们的行军速度比作普通短跑运动员,那么杜松的行军速度就是博尔特。

杜松刚一出城便命军队加速行军,而他们的速度也实在有些快:

一天一百余里。

按这个速度的话就是最远的明军支援辽东撑死也就一个月的时间可以赶到。

杜松不愧是猛人。

在杜松的带领下明军在二十九日到达了浑河岸边,这可就接近后金的腹地了。

此时夜已经深了,急行军的士兵们是劳苦交加,疲倦和困意夹杂在一起,行军一百余里走一次还可以但连续四天他们实在是吃不消了,不少骑在马匹上的骑兵对此也有了怨言。

将领们纷纷建议杜松今夜就先在浑河岸边休息一夜,明日天光放亮再渡河也未尝不可。

刚刚喝了二两小酒的杜松正憧憬着自己率军杀进赫图阿拉生擒努尔哈赤在大殿之上受万历嘉奖呢,他一听到随行将领的建议心里就不高兴了:

“你们懂什么?我们休息一夜要是其余三路走到我们前头怎么办?万一到时候生擒努尔哈赤的首功被刘綎马林李如柏抢去那我去哪说理去?”

在杜松看来首功就是先到先得,好像谁先赶到首功就是谁的一样。

正因为他这样的想法才注定他几天后的悲剧。

“不行,我军必须连夜过河,一刻也不能耽误。命令几个人去前面测量一下浑河的水位。”

几名士兵测量完之后纷纷报告水位安全,水位差不多也就到达接近马肚处。

杜松闻言大喜过望。

“这真是天助我也,看来老天认为首功该归我杜松!”

天助是没错,可是却助的不是杜松,而是另有其人。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8 09:29:00 +0800 CST  
此时有一个人的想法与杜松截然想法,他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杜将军,按照之前的情报这浑河水位在这个季节水位是处于偏高阶段的,眼下水位却仅到马肚处,这事不寻常呀。”

杜松看了一眼说话那人是自己的副手总兵赵梦麟,便压了压火气,笑着说道:

“赵将军,水位降低适宜过河恰恰这种现象说明了后金无道天佑我大明剿平叛逆,要么为何这水位早不降低玩不降低偏偏我出师讨伐后金降低?这是天佑我军天助我大明的征兆!”

赵梦麟看杜松把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知道他心意已决自己在劝说也已然无用,便同意了渡河。

同意是同意,但是赵梦麟的心里还是有一丝莫名的担忧,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件事并不简单。

明军开始渡河,渡河的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大半的明军已经渡过了浑河,只留下了负责押运粮草辎重的龚念遂营还未渡过。

正在这时浑河上游好似波涛翻涌千军万马冲下山峰似得,滚动的河水发着轰隆隆的声音猛的下下游奔来,正渡河的明军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就被这股突如其来的河水淹没了。

赵梦麟一看这架势心中一切都明白了:

“原来后金早已有埋伏。”

此时的杜松也知道浑河上游后金应该早已修建了堤坝专等自己渡河时开闸放水,虽然大队人马都已渡过浑河溺死于河中的军卒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杜松心里还是不舒服。

“后金,我杜松必定要把你们杀的个片甲不留以解心头之恨!”

“众军继续加速前进!”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8 13:03:10 +0800 CST  
这是我在学校最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无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有老师会说到的一句话:

“作业就好像士兵手里的武器,没带作业就是上战场不带枪,那不是找死去了么?”

后来有好事的同学编出了下句。

“因为我是指挥官”。

这句话放在杜松身上正合适。

喝了二两酒的杜松感觉浑身发热,于是他选择脱掉了身上沉重的盔甲,只穿一件单衣骑在战马上行军。

万一这时后金突袭恐怕一箭杜松就一命呜呼了。

这可吓坏了旁边的众将,大家纷纷请求杜松穿上盔甲,以备不测。

杜松看了一眼周围人紧张的神色,不禁觉得有些自豪。

“我不披甲,你们敢吗?”

杜松趁着酒劲不禁顿时一股豪情涌上胸膛,回忆起了往昔峥嵘岁月:

“打仗披着盔甲,这不是大丈夫的行为。我从成年参军如今到老都不知道盔甲有多重!”

(入阵披坚,非丈夫也。吾结发从军,今老矣,不知甲重几许)

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杜松身上的伤疤那么多,除了作战勇敢之外还有不穿盔甲的原因,不愧是杜太师。

当杜松正义气风发时,他不会知道他马上就会魂断他乡,因为他们现在到达的这个地方叫萨尔浒。

萨尔浒之战的萨尔浒。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8 16:27:12 +0800 CST  
当明朝四路大军踏上后金土地时,他们的行踪便已经尽在后金之中。

后金的谍报人员把明军的行进地点、行军速度、队伍装备等等一切他们侦查的信息都源源不断的送到了努尔哈赤手中。

三月一日,后金内部在反复研究分析情报后外加努尔哈赤个人的判断,他们断定了明军的主力部队是西路军,也就是刚刚渡过浑河向萨尔浒赶往的杜松军。

他们猜对了。

“击破西路的明军,那其他三路的明军就不足为患!”

努尔哈赤做出了决定,留下五百军兵守护都城赫图阿拉,亲率剩余的八旗大军赶往萨尔浒与杜松率领的明军进行决战。

事实证明努尔哈赤现在的决定将是赢得萨尔浒之战的关键性因素。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请王,主力解决了这场战争也就胜利了一半。

但是努尔哈赤的决定也是有着很大的风险性,想当年杨应龙播州之乱就是因为把全部精锐都投入在对刘綎率领的明军主力的阻击上而前功尽弃。

这就是赌博,赢了你可以获得数不尽的财富,而输则会倾家荡产。

明朝输得起,后金输不起,如果后金没有剿灭杜松军队,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明军四路大军的合围,都城的沦陷,到那个时候就是努尔哈赤有着通天的本领后金也没有力挽狂澜的可能。

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向萨尔浒赶去,同时命令在浑河上游的大贝勒代善四贝勒皇太极率领所属的后金军队也赶往萨尔浒汇合。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那场突然起来的汹涌河水应该是谁一手策划的了。

听到父皇的命令皇太极很快意识到了问题:

萨尔浒的界凡山还有着两万负责修筑新城的夫役,他们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而那里驻扎的仅有四百名后金军卒。

如果先行赶到的杜松军对他们展开攻击,那下场无疑是可怕的。

皇太极立马把自己的担心告给了兄长代善,代善也认同皇太极的观点,两兄弟带着所属的后金军卒以超越杜松军行进速度的速度快速赶往萨尔浒。

对于他们的行为我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

以人为本。

我个人觉得以人为本的涵义并不像一般人理解的那种爱人把人的利益需求摆在首位,这里的以人为本是把人当做资本当做资源甚至当做筹码。

这两万夫役如果在战时发给他们武器就会成为预备役随时可以投入战场,就冲这一点后金就得不惜一切代价保证这两万人的生命安全。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8 18:43:54 +0800 CST  
明朝围剿后金的方案是“分兵合击”,后金反围剿的方案是“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据说这个方案的最先提出者还是那位原大明抚顺游击现为后金抚西额附的李永芳。

这两种方案孰优孰劣我们并不能以此判定,一切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当杜松率军来到萨尔浒之时,他不会知道这就是他的宿命之地,因为就在他到达的那一天萨尔浒注定将成为一处战场或是一处人间地狱。

因为后金与杜松第一战的战场是在萨尔浒所以史学界都把大明与后金的这场战争称为萨尔浒之战。

杜松刚刚来到萨尔浒前面的斥候就把界凡山上的情况报告了上来:

“启禀将军,前方斥候发现前面界凡山上有后金夫役好似在修筑城池,人数大约过万。”

杜松闻言大喜,在他看来这是一笔即将到手的军功。

手无寸铁夫役?不,在杜松看来这是准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后金铁骑,虽然他看到的不是这个样子但我相信他在给万历给兵部给杨镐的奏折上是一定会这样写的。

杜松立马把自己统领的明军分为两部分,一处在萨尔浒驻扎修建答应,另一部分由自己带领攻击界凡山上的后金夫役。

事实证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杜松马上就会为自己的这一命令付出代价,而这代价就是他的生命还有他手下万余明军的生命。

当杜松率领军队由吉林崖攻击界凡山时,努尔哈赤和他的八旗大军也到达了萨尔浒。

听完特工的报告,努尔哈赤果然决定主力进攻明军萨尔浒大营,另外派出一小部分军队前往界凡山支援。

萨尔浒大营正在修建工事准备安营扎寨的明军望着远方由马蹄激起的彻地连天的黄沙时,他们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结局:

“敌袭!准备...”

一位小军官拼劲自己全身力量喊出的声音,但是还未在他喊出战斗二字时后金那冰冷无情的大刀已经划过了他的脖颈,好似顺手牵羊般轻而易举的夺取了他的生命。

这并不是一个个案,准备仓促的明军纷纷开始抵抗已经冲入军营中的后金铁骑,虽然他们用出了自己十二分的力量,但无奈寡不敌众还是一个接一个倒在了那片原本只是听说而自己第一次来到的土地上。

萨尔浒大营,破!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9 09:20:07 +0800 CST  
萨尔浒大营被袭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准备进攻界凡山的杜松那里,杜将军听到这个消息也不想什么杀良冒功了,他马上命令后队变前队,全速赶往萨尔浒进行支援。

杜松想走是可以,但是还需一个人的同意:

山上的后金军队。

此时的界凡山上可不只是那仅有的四百名后金军卒,还有代善皇太极连夜带来的一部分军卒,人数虽然不多但是大几千人还是有的。

想来容易想走却难,如果杜松军此时能快速赶到萨尔浒大营的话,说不定还能和后金僵持一阵,但是后金显然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正当明军急匆匆下山时,山上的后金军队纷纷从山上冲了下来,直攻明军后队,杜松此时也顾不上这些了,急忙率领军队赶到了自己在吉林崖修筑的临时军营,准备继续向萨尔浒赶去。

事情差不多该总结了。

同杜松一起到达的吉林崖大营的除了明军还有刚刚消灭萨尔浒大营明军的后金大军和尾随在后由代善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队。

杜松一看这阵势心知自己今天是凶多吉少,前后都有后金军队要是不拿出百分之一百二的拼命劲头恐怕是毫无生机。

“众将士听令,随本帅一起奋勇杀敌!我军援军已在萨尔浒,大家坚持一下莫要惊慌!”

杜松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深知望梅止渴道理的他假装援军已到,其实根本连个影子都看不见,每天一百余里的行军速度早把其他三路甩在后面了。

明军将士也信以为真,纷纷向远处的后金军队搭弓射箭,一时间箭矢如雨,杀伤了不少后金军卒。

但是明军的顽强抵抗并没有阻挡后金进攻的步伐,很快两军便混战在了一起,杜松在战场上奋力拼杀,想要率领军队占据山峰凭借地势居高临下死守待援,但是一只飞来的羽箭结束了杜松的计划。

这支箭射的不偏不倚,正中杜松脑门,杜松在马上栽了两栽晃了两晃,手中大刀无力的掉落在了地上,整个人坠落下马。

其实这支箭按常理来说是杀不死杜松的,别看杜松先前吹嘘自己打了几十年仗不知道盔甲有多重,那是喝了酒的原因,一到打仗这位仁兄盔甲穿得比谁都利索,要怪就得怪杜松头顶上的这顶头盔。

按照现在ISO90001质量检测杜松的这顶头盔肯定属于严重不合格产品,制作头盔的钢铁硬度严重不合格,这支箭是从远处射来的,等到到了杜松面前时已经不像刚被射出时那么有力道了,要是换个质量合格的头盔这支箭也就只能勉强穿破头盔不会使人毙命,可杜松头盔质量不合格这支箭自然就轻而易举的穿破头盔刺进杜松脑袋了。

人无头不走马无夜不肥,杜松一死抵抗的明军开始各自为战,另外几位将领也因寡不敌众先后战死于阵前,杜松军已经步入全军覆没倒计时。

三月一日的萨尔浒上空,夕阳的余晖映衬的天是那样的红,而夕阳的照耀下这棕色的大地鲜红无比。

天空的红是火烧云,而这地上的红则是无数明朝将士的鲜血。

这红好美,美的有几分悲壮有几分凄凉,可惜的是这红这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9 12:53:49 +0800 CST  
杜松军被歼灭的第二天,也就是三月二日,又一支明军踏上了萨尔浒这片刚刚平静下来的土地。

这支明军的带队将领是“文学家”马林。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为杜松鸣不平,试想如果马林能早一些赶到那么杜松军就不会落得个全军覆没了。

但是我想说杜松军的覆灭责任只能让一个人来承担:

杜松。

而他的失败也与任何人无关,是他亲手害死了两万明军将士。

因为杨镐当初制定的作战计划就是三月二日四路大军在二道关口汇合,而杜松在三月一日就已经到达了距离二道关口已经很远的萨尔浒。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身为指挥官的杜松鲁莽冲动,一心为了争夺首功而罔顾最高统帅的命令。

他死的不冤,因为一个人要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哪怕这个人的结局很可怜乃至有些可悲。

杜松的死是咎由自取,可怜的是那两万无辜死亡的将士,更可怜的是这将导致整个萨尔浒战役的全盘失败。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

一只蝴蝶随便煽动煽动翅膀都会这样,更何况杜松军全军覆没这样的大事?马林的到来正是杜松军败引发的第一个连锁反应。

马林三月一日抵达了浑河,他本来打算在这里驻扎下来等到其余几路大军的到来,但是斥候的消息让他得知杜松已经到达了前方的萨尔浒。

马林这下可就为难了,如果不去,杜松要是遭遇后金大军怎么办?可如果去,战前原计划又是汇合大军共同出发。

去还是不去,这是个问题。

马林和随行将领讨论了一下,决定还是领兵前往萨尔浒与杜松汇合。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身为官二代的马林可是知道朝中那些官员们的高谈阔论,如果杜松在萨尔浒遭到后金的包围那没有支援的自己注定会遭到他们攻击。

“众军开往萨尔浒。”

马林这个想法本来是好意,但他不会想到自己这是标准的羊入虎口。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29 16:34:05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