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椅子侃史】清朝兴衰三百年(客观通俗,幽默正史)

赵志皋是个好人。

这是我在了解完赵志皋生平事迹后得出的结论。

这位仁兄成为首辅后没有一点官架子,不管见谁都客客气气,他平易近人的形象给上至万历六部部长下至皇宫看大门的守卫都留下了不错的映象。

你要知道这在官本位的中国赵志皋的行为意味着什么,现在一个小小的科长都官威十足走到哪里都恨不得在脸上刻上“我是科长”四个大字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小小的科级干部都是如此何况其他官员呢?

在教科书上常常是用封建腐朽来形容的封建王朝都可以这样,这确实值得我们现代反思,特别是大部分官员来说。

除了没有官架子外,这位首辅对待工作的态度也是值得肯定的,虽然能力有限但是因为能力不够工作做不好和因为能力不够不做工作这是两码事,赵志皋工作兢兢业业,除了一年中有几天生病病的实在起不来才在内阁大门挂个暂停营业的牌子休息几天。

就是这样一个老好人外加工作狂的老同志却惹来了一些人的不满。

“没有申时行的推荐他能入阁?没有王家屏的病退他能当上首辅?他这个首辅就是“注水猪肉”!”

“什么人能当内阁首辅?有才能的人!他赵志皋有什么才能?也就写实还不错,但是对于国家有什么用!”


“我们不能让一个人庸人当首辅!这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更是对黎明百姓的不负责任!”

这是言官们以赵志皋首辅正当性和赵志皋才能不足来攻击赵志皋。

赵志皋能力确实不够,但是还有言官用赵志皋平易近人这一点来攻击赵志皋:

“你是首辅,你怎么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呢?汉官威仪,讲的就是官员要注重威仪,你和老百姓你和看门的守卫打成一片还说什么威仪?”

反正无论优点缺点都成了言官攻击赵志皋的武器。

他们为什么要攻击赵志皋这个好好先生呢?

因为这是政治。

这个圈子什么人都有唯独没有好人,好人在这里是混不下去的,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弱肉强食阴谋手段踩着失败者的肩膀上位就是他们圈子的规则。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3 14:09:24 +0800 CST  
别看这些言官们个个说的大义凛然一腔正气张口国家闭口百姓倒腾的好像忠臣义士为民请愿的样子,但在我看来他们伪善的面具下只有一个目的:

让赵志皋下台。

虽然赵志皋是首辅是贵为大明政府二号人物的是仅此于皇帝的存在,但他们仍然这样做了。

一个下级敢喷自己的上级,是这个下级想不开;但一群下级都敢喷自己自己的上级,那么是这个上级有问题。

人善被人欺。

虽然推倒赵志皋自己不一定能当上首辅,但不推倒赵志皋自己一定当不上首辅,哪怕当上首辅的机率只有百万分之一,这就够了。

运气好等待自己的就是首辅那滔天的权势和受万人敬仰的地位,富贵险中求,万一自己就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呢?

干掉赵志皋,你就是首辅!

他们发起的攻势让赵志皋猛地一惊,身为一个标准老好人的他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反击?不会;反驳?不会?辩解?不会;玩手段?那就更不会。

赵志皋甚至连句脏话都不会说。

他是个好人,一个好到近乎政治白痴的老好人,他注定只能在在圈子里受人欺负被人不断的吐口水戳脊梁骨。

他不会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不会,他的窘迫困境让一个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个人决定对他伸出援手。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3 20:16:02 +0800 CST  
对赵志皋伸出援手这个人叫朱翊钧,如果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的话我们不妨称呼他的另外一个称呼:

明神宗,万历皇帝。

这位仁兄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带病休假四十余年不上朝的吉尼斯纪录,虽然如此但这并不代表这位仁兄一点事物也不管理一点工作也不处理,就像你看到一名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课就断定他不学习一样,只是符合理论但不符合实际只是人们想当然的想法。

万历虽然没上朝但是对于朝堂上的大事小情还是了解一些的,万历开始对待赵志皋的态度就是无视。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比讨厌反感憎恶还要可悲的。

人家讨厌你反感你起码说明你在人家心里还有一块立足之地虽然这立足之地全是源于对你的反面印象,但是无视则不同:

你连让人家讨厌反感的资格都没有。

万历起初根本没有想过让赵志皋担任首辅,赵志皋之所以能当首辅只是一场“美丽的意外”,实在是没人当才让他顶上去的,是无奈之举,这就好像女神选男朋友选来选去阴差阳错选了个普通男生,备胎的备胎,你指望她能能怎么想?

赵志皋当上首辅后起初对他不感冒的万历皇帝发现自己“爱”上了他。

“女神爱上了屌丝”。

“这才是朕心目中首辅的最理想人选!”

不像张居正那样权倾朝野大权独揽;不像申时行王锡爵王家屏那样老拿立储问题跟自己提意见唱对台戏,动不动就是几十本奏折外带联络一帮子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给自己“洗脑”。

又工作还不跟自己唱反调,这就是万历心目中最理想的首辅。

可如今这样一个符合自己标准的完美首辅却遭到了一帮人的攻击要逼迫他下台,这帮人又要给自己换上一个只知道每天劝谏自己每天给自己写几十封折子的老古板。

“不行!决定不行!”

万历一拍龙书案,把那些弹劾赵志皋的折子依据姓名一一记录下来,该贬职的贬职该撤职的撤职,最次也挨了个行政系统内部处分,罚了几个月工资。

在万历的强势干预下这场针对老好人赵志皋先生的行动被粉碎的一干二净,从此朝野上再也没有人敢议论赵先生了。

他们不怕赵志皋,他们怕的是赵志皋背后的万历。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6 19:36:03 +0800 CST  
钱钟书大师著作《围城》中有一句话很适合形容赵志皋:

你是个好人,却并无用处。

赵先生脾气温和一辈子没红过脸没说过脏话平易近人,是好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身为首辅的他工作虽然勤恳但是无奈无奈智商问题能力有限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实在是不忍直视,就连最基本的首辅必修课朝堂干架打击政敌这一历代首辅的必修课都不会,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赵志皋听闻言官要求万历让自己辞职回家的消息时,他绝望了,自己几斤几两赵志皋还是明白的,老赵二话不说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万历旨意下达之时回老家安度晚年。

但是在收到万历不仅没有下达旨意撤去自己首辅职位反而是把那些攻击自己的言官大臣们进行处罚的消息时,此刻老赵的心里把万历当做了上帝,当做了自己的救世主。

“吾皇圣明呀!”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7 16:06:07 +0800 CST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政敌攻击靠着万历出手才没辞职的好好先生却是不少人心中的上帝,心中的救世主。

因为赵志皋乐于助人。

在我看来赵志皋的乐于助人其实已经上升到了舍己为人的境界,前者是在不牺牲自己的利益情况下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而后者则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权力帮助别人。

一个不牺牲自己的利益和一个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天壤之别,天与地的差别。

赵志皋早年为了帮助一个交情一般的同僚,上书为其求情。

这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赵志皋这位同僚得罪谁不好,得罪的偏偏是当时的首辅,得罪哪个首辅不好,还偏偏得罪的是他——张居正。

赵志皋上书不仅没有获得成效,反而还把自己搭了进去,被贬到了当时的广东担任广东副使的职务。

现在看来广东是个好去处,北上广,广东更是现在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经济发达,但在当时广东实在不是一个好地方,说难听点就是蛮荒之地人口少也没开发,凡是在那里当官不是没权没势上面没门路被塞到这里就是得罪了朝里的大官被贬到这里,可见当时在这里当官并不是一个好去处。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7 16:07:19 +0800 CST  

可是后来张居正去世万历对张居正展开了大清洗,那些被张居正惩罚过处理过的大臣都成为了不向恶势力低头的英雄模范,作为其中一员的赵志皋也被翻了案,回京当官。

张居正这一事件本应该给赵志皋提个醒告诉他官场险恶为了自身利益要小心谨慎随时在别人背后做好捅刀子的准备,就算你不做好捅刀子的准备好歹也要做好防止别人在你背后捅刀子的准备,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但是赵志皋没有,依旧我行我素,不管哪位大臣犯了事也不管和这位大臣认不认识交情如何,只要让他知道了他就一定会上折子为这位大臣求情求情,被判了死刑赵志皋就求情改判死缓,被判了死缓赵志皋就求情改判无期,被判了无期的呢赵志皋就求情改判有期,至于被判了有期的大臣赵志皋干脆上书万历说发几个月俸禄警告警告就行了。

放到现代我觉得凭赵志皋的行为不给个“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还真说不过去,在人心险恶以互相背后捅刀子为升官手段的黑暗官场却有这样一个大好人的存在。

别的不说,在万历出手帮赵志皋惩罚了那些言官后,赵志皋为表达感谢上书万历,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之后,赵志皋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

这些被责罚的官员能免就免了吧。

万历看了赵志皋的奏折不免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赵志皋舍己为人也就罢了,可是连这些攻击你的人你也为他们求情?

这就是赵志皋,乐于助人舍己为人,帮人求情从不过问那人所犯何罪,贪污银两搜刮民脂民膏祸害百姓的奸臣恶臣他给求情,为天下百姓上书惹怒万历痛斥万历昏庸苦谏万历矿税之弊的忠臣名臣他也为他们求情,既为好人求情也为坏人求情,既求该求之情也求不该求之情。

求不该求之情也就罢了,那些贪官污吏再怎么闹也是人民内部矛盾,是小事情,唯独不该求这个请:

杨镐。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7 19:03:00 +0800 CST  
当赵志皋得知杨镐蔚山大败致使两万明军死亡的消息,他的脑海闪过一道惊雷顿时变得一片空白:

“杨镐,你怎么能犯欺君之罪呢?”

饶是一向作为求情大师有着几十年丰富求情经验的赵志皋也知道这件事情的麻烦。

什么情都好求什么事都好管,但惟独与皇帝沾上边的事情不好管。

可大也可小,往大说可以大到满门抄斩祸灭九族,往小说可以小到毫发无伤一点事情都没有。

可是万历既然已经把杨镐投入大牢还公布了斩杀日期这就说明这件事情是大事,但是赵志皋还是决定帮杨镐一把:

除了赵志皋一贯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外赵志皋对杨镐伸出援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杨镐是赵志皋的老下级,还是深的赵志皋器重的那种。

不相识的陌生人赵志皋都要帮一把何况还是老下属呢?

赵志皋一封求情奏折送到了万历手中。

万历打开奏折一看,顿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觉赵志皋的奏折写得稀里糊涂的,全文下来没有提及半点杨镐蔚山大败死亡两万明军只是一股脑说杨镐不应该欺骗皇帝。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7 19:57:34 +0800 CST  
但是赵志皋也说明了一点,杨镐的欺君是为了皇帝您不着急上火生气动怒,是为了你的身体着想才出此下策,虽然方式方法有问题但是本心还是好的。

病人得了癌症晚期眼看没几个月活头了医生亲人欺骗他,这叫撒谎,但是出于善意,所以叫善意的谎言;杨镐谎报军情欺骗皇帝,这叫欺君,但是出于善意为皇帝龙体着想,所以这叫善意的欺君。

看到这里我不禁明白赵志皋先生求情的功力了,果真是一代大师,这样的求情没理也能整出理来,比起街边张铁嘴赵天师真是一点不差有过之而无不及。

万历其实不怎么在乎欺君之罪他在乎的是因为杨镐的错误指挥那无辜死亡的两万明军将士,这可是一笔不小的伤亡,还是一下子就死了两万,所以万历才大发雷霆要处死杨镐。

赵志皋显然想错了,他认为解救杨镐的突破口应该在杨镐欺君之罪这一点上蔚山大败死亡的两万将士是次要的,而万历恰恰相反,他要处置杨镐的主要原因恰恰就是蔚山大败死亡的两万将士。

侧重点不同,赵志皋这次求情以失败告终。

但是深谙求情之道的赵志皋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凭着他那丰富的经验找到了事情的突破口:

蔚山大败和死亡的两万明军将士。

对症下药,知道病因就好办了。

赵志皋第二份折子很快就到了,这份求情奏折比起上次那封反而更像一份战报,详细的总结了蔚山大败的前前后后,但是这份奏折无论是谁看完之后都会产生一种感觉:

蔚山大败乃是天意。

其实蔚山大败的责任要全是推卸给杨镐那也有些不地道,毕竟当晚天气阴沉还下着大雨,当时明军是包围了日军的外加天气原因守备自然疏忽,再加上一只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这才使得日军里应外合杀了明军个大败。

要是没有这样恶劣的天气环境明军说不定不会败,就算败也不会败这么惨。

第二就是失败的责任要有谁来承担的问题,赵志皋意见很明确黑锅不能让杨镐一个人来背,上到与杨镐同为抗倭援朝明朝总指挥的邢阶蹇达,下到参与蔚山之战的明朝各级将领都要承担责任。

你们不好好约束手下日军能那么容易把明军杀的大败吗?

所以赵志皋的处理意见是集体负责,这个黑锅让那些将领们一起背。

集体负责就是没人负责,法不责众嘛。

第三点就是赵志皋请求万历派出御史奔赴前线检查伤亡情况,为了表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公平正义这个御史人选的提名还是那位揭发杨镐欺君之罪的丁应泰的好朋友。

万历对于这封奏折十分的满意,因为赵志皋提到的处理意见可谓滴水不漏,只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位丁应泰的朋友早已被赵志皋和杨镐的好朋友们所收买。

丁应泰的朋友?在我看来应该是金钱的朋友吧。

此人到了朝鲜后立马上报了事情经过,一下子就把战死两万人改成了死伤两万人,其中战死五千余人其余大多受伤,万历看到这里才觉得错怪了杨镐对杨镐的处罚有些重了。

“委屈杨镐了,把他放出天牢从新听用吧!”

万历大手一挥杨镐大人重新迈出了监狱的大门,此时的杨镐嘴角挂着一丝微笑:“果真天不绝我!”

只是这一丝微笑的背后是永远埋骨他乡的两万无辜死难将士,还有他们永远得不到昭雪的冤案,因为从此明人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都以死亡五千人来记载,一场大败成了小败,官方的《明实录》都没有记载真正的死亡人数。

而当清代所修的《明史》公正的还原出这段历史的真相时却遭到了无数人的抨击无数人的鄙夷,在他们看来这只不过是清人为了夸大明朝黑暗腐朽而编撰出来的假证据。

清人所修《明史》不可信,那么明人自己所修的《明实录》又有几分可信度呢?清人有夸大明朝不良事迹的嫌疑,明人就不会刻意缩小乃至不提自己的不良之处不好之处吗?

看历史,请别那么天真。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7 20:32:50 +0800 CST  
杨镐出狱后又当了几年辽东巡抚,鉴于那几年明朝还算风平浪静没有爆发什么大型战役杨镐同志也没有卷入其中,所以干了几年辽东巡抚后就光荣退休了。

但是随着后金崛起明朝先失抚顺后陷清河,明朝开始关注来辽东急转直下的局势,在大臣一再推举下深谙辽事退休在家的杨镐又被启用了担任辽东经略专门负责对后金的一切事项。

本来明朝上下都认为派出一个杨镐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清河的失陷让他们知道了自己这个想法的错误。

因为现在全天下都流传这一个消息:

战还是不战。

抚顺失陷后努尔哈赤把在抚顺城内做生意的商人全部集中起来把七大恨的传单分发给他们让他们各自回乡进行宣传。

八卦是人的第四大本能,就算努尔哈赤没有让他们回乡宣传七大恨,他们也还是谁说的,这可以说是当时天底下最劲爆的谈资了,这就好比我们朋友同事之间出去聚会吃饭,谁不显摆显摆自己见多识广呢?今天说哪个朋友是富二代排场有多大,明天说自己哥们的女朋友有多漂亮,这些虽然都不是自己的,但是说出来就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

后金攻破抚顺这么劲爆的谈资你不让他说他能不说吗?

憋在心里难受。

这还不算完,关键是在后金攻破清河后努尔哈赤派人给明朝方面送了一封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如果觉得后金做的在理你们明朝害怕我们,你们大明就封我为辽东王,咱们两方罢兵休战;如果觉得我后金做错了,不愿意接受我的议和条件,你们大可以约定决战日期,咱们马头相交光明正大战他一回一决成败!

战与不战,决定权在你大明!

只要看完这封信的人都有会两种感觉:

第一,口气狂;第二,口气很狂。

这封信你可以解读为信,也可以解读为战书。

“你若战,那便战!”

万历一把把后金书信扔在了龙书案上,他已经决定要彻底消灭后金。

议和?那我大明堂堂天威置于何地?

万历的选择也得到了广大朝臣的一致同意,在他们看来后金只是一只挡车的螳臂,大明朝只要稍稍动用一点力量就会把他碾成粉末,这根本是一场十成胜算的战争,这样稳赚不赔的买卖怎么可以放弃呢?

再说谁没事和皇帝唱反调,皇上都说要战,你再出来说要议和?这不是想成第二个石星吗?当初抗倭援朝这位兵部尚书就一直主张议和可结果怎么样?还不是皇上一声令下人头落地?

虽说这是绝大部分朝臣的看法,但是还有三个人对此选择持否定态度。

跟皇上作对?这不是寿星公上吊?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8 10:59:25 +0800 CST  
这第一个不想打的人就是临危受命的辽东经略杨镐。

当初众大臣一致推举他为辽东经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深谙辽事,了解辽东的形势,还是老将经验丰富。

在我看来杨镐的老将一称不仅仅是此时杨镐七十余岁高龄还有另一个含义:

老是打败仗。

老打败仗的将军也可以称为老将。

虽说杨镐军事指挥才能确实不怎么地,但是他毕竟还是有军事经验的,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他到了辽东一看心顿时凉了半截:

这仗可不好打。

先说士兵的数量,嘉靖时期辽东明军数量是十三万人,到了隆庆时期基本也是这个数字,但惟独到了万历时期到了现在要打仗的时候军队数量缩水了,还缩了一半之多,一下子少了六万人,偌大的辽东现在只有六万明军镇守。

反观后金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每旗下辖七千五百人,差不多也是六万人。

六万打六万,结果很简单:

打不过。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8 12:39:28 +0800 CST  
女真民族是有游猎传统的,他们既是农耕文明也是渔猎文明,除了种地也保留了打猎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男子不会打猎不会搭弓射箭就好比我们现在不接受义务教育的孩童一样,放眼整个后金恐怕也找不几个,搭弓射箭舞刀弄枪是他们生活乃至生存的一种技巧一种基本方式。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就是形容女真将士的,有人说这句话是努尔哈赤编出来为了恐吓明军的,但是这句话实际是出自于辽人之口,一向把军事实力弱小的宋朝打的落花流水的他们竟然公开承认了女真族的战斗力。

满万不可敌?人数到了一万就天下无敌。

这是现实,试想女真男子每天打猎与猛兽搏斗穿梭于崇山绝岭之间单兵作战实力极强的他们如果加以训练学会一定的战术战法那肯定是一支虎狼劲旅。

既然质量比不过女真,那么明朝每次与女真部族交战本着的原则就是数量,一个打一个打不过你,那就两个打一个,实在不行三个四个打一个,用数量优势弥补质量上的缺陷,这就是明朝对战女真的方法。

可如今双方人数持平,略懂一些辽东事务的人即可看出结局,更何况是深谙辽事做过好几任辽东巡抚的杨镐?

当他得知万历下决心要与后金全面开战一定要剿灭后金的时候,他立即上书万历请求万历征调天下将士奔赴辽东支援。

打可以,你得给我支援给我调配人手这样我才打得赢。

万历心里其实也知道后金是块难啃的骨头,别看决定打仗的时候挺痛快其实心里也暗自担心,于是万历下令天下各地调兵支援辽东,九边就不说了,连远在南方地区的浙江湖广四川等地区都得调兵支援。

除了调兵还得遣将,万历下令山海关总兵杜松、辽东总兵李如柏、四川总兵刘綎、开原总兵马林、保定总兵王宣、前任辽阳总兵赵梦麟六大总兵奔赴辽东,还任命了新的辽东巡抚与蓟辽总督辽东巡按御史共同处理相关事务。

明人在史料《建州考》中对于万历这段安排是这样记载的:

“皇上龙颜大怒,处罚了罪臣,召集了名将,捐出自己的小金库内帑,征调军兵,赐尚方宝剑给经略杨镐,偏将军以下的没有命令可以就地诛杀!”

(謼罪臣,召夙将,捐内帑,征客兵,赐剑经略,凡偏将军以下不用命者诛。)

可就当万历指点江山调兵遣将准备一举剿灭后金群臣正在频频点头表示同意之时,一个不合群的声音从大殿之下传来:

“皇上,微臣认为不可。”

其他人一听心说这是谁在说话,跟皇上顶牛这不是嫌自己命长吗?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8 17:22:56 +0800 CST  
万历注目一看,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户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李汝华。

这里要说的是李汝华之所以能兼任两部的部长并不是因为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多么能干,而是那时候在朝官员缺少没人当部部长才让他当得。

不得不说这两个部门相关联度还挺多的,就拿现在来说,既然要打仗那么粮草士兵的工资军队的一切开销都由户部来负责,而且军队中需要的武器盔甲火药大炮这些也是由工部来制造的,所以李汝华也是决定战争的重要人物。

枪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表面上比拼的是两方的军事力量而背后真正比拼的是两方的经济实力,没有钱这仗怎么打?

而作为户部尚书的李汝华是最了解当时明朝政府财政问题的人,国库里还有多少银子没有人比他更清楚。

“皇上依微臣看来这仗打不得,国库已经...”

李汝华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因为这些年国库里的银子怎么少的在场的大臣们心里多少也知道一点。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8 19:28:49 +0800 CST  
李汝华不能说,那我就帮他简单的算一算这些年来国库的支出:

三大征我们也就不说了,三王并封花了一千万两银子,福王结婚、在洛阳给福王建府邸、福王就国花费的银子超过一百万两,这是当时明朝政府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十五,再加上万历为自己修建定陵花了八百万两,连郑贵妃过个生日都赏赐白银二十万两,还有三大殿突发大火重修这些都得花银子。

这些银子从哪里来?国库。

本来三大征的花销就让国库已经有些喘不上气了,万历为此才征收矿税准备补充国库,但是后来矿税征收上来的银子一分不差的都落入到万历的口袋和那些宦官的口袋里,国库一两银子都没拿到。

而且这些收税的太监都把手伸到了正常由地方官负责的税赋上而不单单是由他们负责征收的矿税商税上。

他们把本应由地方官征收的税赋顺手也收了,这些本应该入国库的赋税都入了内帑,或者是入了他们自己的口袋里。

再加上天气恶劣自然灾害频发朝廷得下拨赈灾款项,这些都是国库出的银子。

入不敷出,这就是这些年户部的状况。

李汝华简单的计算了一下如果与后金发动大战需要调配的银两:

最少三百万两。

别说三百万两,现在的户部就是十万两银子都拿不出来,更别提那天大的三百万两。

李汝华不是不想打,而是他知道不能打。

没有钱这场仗怎么打?

但是在李汝华看来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当务之急应该是。

是什么呢?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8 20:05:20 +0800 CST  
拖欠工资。

这不过这次拖欠的不是农民工工资,而是士兵的工资。

不知从何时开始明朝已经拖欠辽东将士累计五十万两白银的工资了。

如果不是眼下后金崛起于辽东估计这拖欠工资一事也会一拖再拖,可眼下有求于人,你让人家去前线打仗去给这些当官的拼命你总得给人家把养活家里老老少少的工资补齐吧。

有的人可能会说他们这是不爱国的行为,前方战事吃紧怎么不懂体谅国家呢?

但我想说,爱国也是有条件的,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有些事情不仅仅是靠所谓的精神财富可以完成得。

李汝华知道如若再不给这些将士补发拖欠工资的话,最严重的后果只有一个:

叛变。

要么投靠后金,要么背叛朝廷。

这两种无论哪一种造成的后果都是无可估量的。

可问题是国库没钱,无法支付这一笔数目看起来不多但实际数目也并不小的债务。

李汝华禀告完这件事情后一双老眼时不时瞟一眼若有所思的万历皇帝,因为他早已有了解决办法:

内帑。

只要万历点头动用自己的小金库这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作为财长部部长的李汝华也私下里估计过内帑的存银,掏出个一两百万两银子虽说不敢说是九牛一毛但也不算个事。

万历略微思索了一下便知道了李汝华的企图,他心中冷笑了一下:

“好你个李汝华,打主意竟然打到朕的头上,国家打仗凭什么朕掏钱?”

“李爱卿,这几年内帑开支颇大,收入却不甚乐观,现在内帑也是存银不多,恐怕是...”

万历一本正经的对李汝华说道。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9 10:24:14 +0800 CST  
李汝华心里也有算计:

“开支颇大?三王并封给王子建府邸修建宫殿这些大事银子都是从国库出的,多会见过皇上你出过一两银子?收入不甚乐观?无论矿税商税还是皇庄的收入都是直接入您的内帑,我们户部连影子都没见过,当年矿税最多之时竟有五百万两之多,比起一年国家的财政盈余都要多,这样的收入还不乐观?”

万历此话一出不只是李汝华心有不满,旁边的两位部部长也是面露不满之色,一位是暂任兵部尚书的薛三才,另一位则是当年连上百余封辞职信后又被万历清辉朝担任吏部尚书的赵焕。

比起李汝华来说这二位都是急性子,薛三才当年就因为上书劝谏说的太直白被罚了一年的俸禄,赵焕则是看到了朝廷无人管事万历不听劝解悲愤的他干脆称父母生病
回家呆了16年这其中万历三番五次请求赵焕回京任官赵焕都没有答应,最后是万历答应赵焕补充缺少的大臣赵焕才回京继续做吏部尚书。

这二人刚想说话一旁的内阁首辅方从哲扭头对二人使了个眼色,二人久居官场也知道方从哲示意自己不要说话,二人也就忍了。

万历看大家也讨论不出个结果,大袖一挥就宣布散会了,方从哲和李汝华、薛三才、赵焕三人结伴向宫门外走去,一路上四人相互交换意见,都知道眼下的局势已经很不妙,户部没银子内帑不肯发那么辽东战事就无法进行,而且听薛三才的口气各处的援兵也不太乐观,甚至出现了不听调的现象。

此时的方从哲脑海中猛然想起前任首辅叶向高对自己说起的一句话:

“皇上什么事情都不处理,认为天下是长久太平,我恐怕一旦发生祸端,就在也没办法处理了。”

这时他的脑海中闪过一个他自己潜意识里从未想过的恐怖念头:

“这泱泱大明莫非要亡了吗?”

方从哲随即摇了摇头为自己这个念头感到好笑:

“区区一个后金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只要天兵一到必定把奴儿哈赤打得落花流水。”

方从哲随后又做出了一番安排,四人也都各回府衙准备接下来的事物去了。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当他们满怀希望认为后金不足畏惧明朝必胜之时,一个人却无比悲观的看待大明将要与后金在辽东爆发的对决:

“此战不可打,打之则大明必败!”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9 11:42:23 +0800 CST  
我说反对大明与后金进行一战的有三个人,第一个是辽东经略杨镐,他手下没兵没将,不敢打;第二个是户部尚书李汝华,他所管理的户部无法承担战争的开销,不会打。

而说这句话的人就是第三个反对的人,在他看来是不能打。

不敢打不会打不能打,第三个反对的理由不禁让我们有点迷糊,前两个理由我们都说过了,万历已经下令调兵户部尚书李汝华也开始在家中绞尽脑汁筹划军饷,这两个不打的问题已经开始解决了,可这位仁兄为什么说不能打呢?

首先我佩服这位仁兄的勇气,要知道当时明朝朝野上下打的呼声是占据了百分之九十点九九的,闹个调查估计没人说不打,这位仁兄说不能打就好比日本军国主义盛行狂烈拥护天皇有一个日本人高呼反战反帝国主义,也好像文革时期指责伟大领袖犯错误一样,都是属于找死的行为。

在明朝当时朝野上下陷入狂热气氛下,无论楚党浙党还是东林党,无论是高攀龙杨链还是方从哲,他们所有人都极力主张讨伐后金,颇有些当年蒋公号召全民族抗战的感觉。

这位仁兄不仅反对与后金开战反而主张议和。

按照一般看法来看主战派一般都是忠臣,而主和派一般都是卖国贼或是汉奸。

汉奸!他绝对是汉奸!

看到这里无数人心里肯定有这样的想法。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9 13:20:17 +0800 CST  
但是没有人知道他曾经去过辽东并且在辽东工作过一段时间,在他仔细认真调查后他分别写了三封信,一封是给当今皇帝万历,另一封是给当时的兵部尚书现在已经去世的李化龙,第三封则是给当时的蓟辽总督现在也已经去世的蹇达。

三封信的内容出奇的一致:

若再加以时日后金必会成为我大明心腹大患,请速速派大兵征剿之。

这封信得到了李化龙和蹇达的高度重视,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二人早已对努尔哈赤起了防范之心;但是唯独万历方面这封信好像泥牛入海,毫无回音。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身在辽东的他看到的是饥寒交迫的士兵穿着薄薄的单衣在寒风中慑慑发抖,食不果腹的他们有的早已当了逃兵,有的则把军营中的刀枪剑戟火枪火药甚至战马能卖的都卖了以换来棉衣和粮食,而他们的卖方则是后金。

这些明军们也不训练,上面也没人管下面也没这觉悟,小军官们成天领着一帮人在营帐中赌钱,还有一些人干脆干起了劫道的买卖,每天找那些过往的商客抢劫他们的盘缠货物,有的甚至冲入百姓家抢劫粮食乃至漂亮的姑娘。

身为辽东巡按御史的他自然不会等闲视之,他开始严重惩处这些败坏风气的将士,并且分出一部分军士开垦荒地积草屯粮,在他的治理下明军开始恢复了一丝生机,士兵们也开始操练了,但是他却接到了一封来自吏部的公文。

公文说的很简单让他去山东担任山东巡按御史一职。

这看起来是平调,但是深层含义很明确:

你在朝中得罪人了,你触犯了他的利益,如果不是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话,恐怕早就把你贬官了。

他很清楚自己得罪的人是谁,辽东李家,和李家背后那个遍布朝野上下的庞大利益集团。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9 16:55:59 +0800 CST  
因为当年就是他一手逼走了这位有着辽东王之称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并在上书万历的奏折中对李成梁有这样一句评价:

其罪可诛。

敢这样说李成梁,没死实在是很幸运。

好在这个人没有丝毫贪污受贿的事迹李成梁抓不住他的任何把柄,只好在背后搞搞小动作把他调到山东。

到了山东后他的心仍然牵挂着辽东,因为他知道如果将来明朝陷入混乱那么辽东肯定是第一个掀起祸患的。

当他得知抚顺失陷清河失守万历龙颜大怒调遣全国精兵良将准备大张天威讨伐后金之时,他一饮桌上的酒杯,惆怅的说道:

“糊涂,糊涂呀!”

幸好此地是他的书房没有其他人存在,否则单单这句话就足以要了他的性命,但是在他心里好似没有对皇帝的尊重一样,因为他的张狂他的傲气他的忧国忧民,更因为他的名字:

熊廷弼。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9 18:52:58 +0800 CST  
熊廷弼不主张明朝与后金决战是因为他对两方面都很了解,对明朝知根知底,对后金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他不会像朝堂上那些义愤填膺口若悬河只知道理论不知道实际的大臣。

打仗靠的是拳头不是舌头。

当他得知杨镐是辽东经略负责征剿后金事宜,这更坚定他心里的想法:

“此战不可战,战则必败。”

明朝不战可并不代表人家后金不战,后金那封书信说的很明确,要么和要么战。

既然不能战那么就得议和,熊廷弼主张议和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他看来后金提出的议和条件明朝完全可以接受:

一.封努尔哈赤为辽东王;二.恢复两方互市;三.支付损失三千匹绸缎,白银三千两,黄金三百两。

这议和条件其实不算困难,封努尔哈赤为辽东王就意味着明朝承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合法性,互通互市就是缓解后金的粮食危机和正常生活的物质需要,至于最后那点物质赔偿,对于明朝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你要知道郑贵妃过个生日都花费白银二十万两,区区三千两白银三百两黄金三千段绸缎跟郑贵妃过生日相比都算不上什么,更何况是那庞大的三百余万两军费。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9 19:36:27 +0800 CST  
熊廷弼得知后金提出的议和条件后兴奋的都要跳起来了,因为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

努尔哈赤人家基本已经统一了女真,就算你明朝不承认事实也是如此,封他个辽东王就是满足他的虚荣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开通互市虽然对女真有利但是明朝也不吃亏,况且能开也能关嘛,决定权是在明朝的手上。

议和只是缓兵之计,明朝完全可以利用议和换取的时间整军备战训练军队囤积粮草到时候兵精粮足在与后金决一死战,那时候胜算的把握就要大许多了。

议和不是单纯的退避而是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弱胜强,是长远的目光是广阔的胸怀。

当熊廷弼把自己的意见告知同在朝中为官的朋友同僚时,迎接他的不是赞许而是蔑视的目光不屑的神情:

“这个熊廷弼是不是傻了?我大明天兵一到那小小的后金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议和?他后金有那个资格?”

熊廷弼看懂了他们的神情,他自嘲的转身走去,背后还传来同僚们的冷嘲热讽。

此刻的熊廷弼仿佛已经看到了辽东战场上八旗的铁骑践踏着数不尽明军的尸体,八旗的刀锋好像死神手中挥舞的镰刀那样无情的收割着明军的生命,那白山黑水之间早已没有了五彩斑斓的缤纷色彩剩下的只是满山的鲜红,那无数明朝将士鲜血染成的鲜红色。

因为无知所以自大,因为自大所以失败,因为失败所以悔恨,但是悔恨是没有用的,这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卖,而生活也不是电脑游戏会给你第二次继续下去的机会。

败了就是败了,没有人会给你重新再来的机会。
楼主 新木椅子  发布于 2014-01-19 20:12:46 +0800 CST  

楼主:新木椅子

字数:445632

发表时间:2013-08-23 04: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7-20 08:39:50 +0800 CST

评论数:149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