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33。为了解决“音节文字”表达复杂语言不够精确的问题,人类又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

将人类语言的发音,从自然能感受到的“音节”,再进一步细分到最小的语音片“音素”,就能产生一种更高阶的拼音文字----“音素文字”,这才是真正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对于“词形变化比较复杂”的、“多音节”的落后语言而言,“音素文字”是最贴切不过的拼读方式了,不但能够更“精确地”表达出落后语言里的各种复杂的词形变化和发音结构,还可以产生“单词”的概念,这样既可以增强“书写符号系统”的文字辨识度,又避免了语音和语义上的模糊感和模凌两可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00:30 +0800 CST  
34。从“音节”到“音素”的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基本字符数的大幅度减少,但是,“词库”却在不断地增加!

故而,“音素文字”基本属于易学难精的一种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01:11 +0800 CST  
35。由于从“音节”到“音素”,这不是一个自然就能感受到的过程,而是需要人类首先对于“音节符”概念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方才能够总结出“音节”该如何拆分成“音素”的规律性

所以,“音素”(字母)概念的产生,必然会明显地晚于“音节符”概念的出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03:29 +0800 CST  
36。西方最早出现的“音素文字”就是腓尼基字母,产生的年代大约于公元前1000年前,与当时的两河流域的“音节化”的亚述楔形文字并存!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04:32 +0800 CST  
37。随后,腓尼基字母传入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入元音,制定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

在东方,在腓尼基字母影响下产生了“阿拉米亚字母”,后阿拉米亚字母又发展出希伯来字母、古波斯字母、安息字母、婆罗米字母、阿拉伯字母等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05:37 +0800 CST  
38。两河流域的亚述楔形文字之后的波斯楔形文字,虽然文字简化到只有41个符号,其中36个是音符,这些音符属于音节符号,但具有辅音字母的功能,附带的元音可以脱落,从中可以看到,从音节符号到辅音字母的演变。但是,演化的速度还是不够快!

波斯人虽然创立了波斯楔形文字,但不久之后,就被进化得更快的阿拉米亚字母所取代。有着长达三千年演变历史的两河楔形文字,终于消失了,彻底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06:45 +0800 CST  
39。从此以后,西方世界进入到了“拼音文字”的世界!与东方世界的“意音文字”一起,各放异彩,各有千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07:36 +0800 CST  
40。看历史如看大戏,但是,我们的眼里不能只看到有一个“大舞台”(某个地域),而看不清舞台上表演人群究竟谁是“主角和配角”(包括了人群、文化和语言)。哪些人群何时进入此地,何时登场成为主角,哪些人群又何时退的场或沦为配角,都是需要我们以人群迁徙的动态式、全景式的方式去仔细考察,并且,要经得起多学科、多角度的交叉验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08:19 +0800 CST  
41。东亚地区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盘”前的信号-----人群在迁徙,文化在突变,文明即将产生!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10:12 +0800 CST  
42。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候,由于北方气候的干冷化导致了北方人群的迁徙,有很明显的来自于西北地区的、说汉藏语系的北方人群,在不断地东迁,继而南迁,源源不断,竟然长达千年以上之久的时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10:47 +0800 CST  
43。“新石器文化”在北方黄河流域的出现,原本就始于距今8000多年前的中原气候变暖,导致了长江流域的南方农耕人群北上的结果;

而“青铜文明”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出现,也是始于距今4000年左右西北/北方气候的变干冷,导致了西北/北方的畜牧/青铜人群的东迁和南迁的结果

也就是说,气候的变暖/变冷的变化,如同指挥棒一样,导致了东亚的远古不同人群各自迁徙的结果!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11:24 +0800 CST  
44。这种远古人群的大迁徙,不仅仅发生在东亚的大地,在西亚、南亚、欧洲、北非都曾出现过,而且,分别导致了“新石器文化”和“青铜文明”在各个地区先后地产生并繁荣起来!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是存在一定的“共性”规律的,东亚并没有独立于世界发展规律之外,同时也说明,东亚的文明并未像美洲文明那样处于“孤立隔绝”的境地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12:32 +0800 CST  
45。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容否定!不要以为“华夏文明”独特到与众不同,这其实完全是在给违反自然规律找理由~~~

任何人都需要有“敬畏”之心,对大自然规律的由衷敬畏!

不要以为中国人可以做到是一个“超人”,与天斗、与地斗、与全世界人民斗,不把任何的大自然规律放在眼里

请记住中国古代的智慧之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1 14:21:17 +0800 CST  
@永远不哭1

按照历史先后论,不应该是东亚文化影响了欧亚文化吗?英女王的权杖是对古老东亚文化的一种继承吗?总不致于是东亚文化参考了英女王吧
--------------------------------
你最好在考古方面先搞清楚,“权杖”在东方首先出现于何时、何地?与哪一种文化相伴随出现?

文科生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逻辑思维这么差的,却要去探索“文化/文明”的源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6 11:23:54 +0800 CST  
永远不哭1

古欧亚连火都没有学会完全使用、怎么就冶金了?最多也就是让生肉变成熟肉吧!别提那几件公元前4000年的青铜,那几件青铜断代了吗?如果能达到冶金的程度,应该有大量的烧制品出土,也应该有人群聚集栖息地火取暖的遗址被发现
-------------------------
谁告诉你,古欧亚在距今5500年的时候,连火都不会用了?

如果不会用火,西方世界哪来的距今7000年的“彩陶文化”?

你大概忘记了,西方畜牧民族的饮食习惯----烤肉!直到现代的西方壁炉和烤箱,都来自于古代的“篝火”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6 11:30:18 +0800 CST  
@永远不哭1

仰韶文化彩陶的烧成温度在900至1000℃之间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 ℃)低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6 11:39:54 +0800 CST  
中亚的安诺文化,其彩陶的制造年代大约在距今7000年,与中国仰韶文化同时。东欧的特里皮利亚文化也有彩陶的考古发现,遗址在基辅城附近,年代在距今7000-5000年。

考古研究表明,安诺彩陶文化向东扩散到卡拉库姆沙漠(今土库曼斯坦境内),认为中亚、东欧的彩陶文化,与中国仰韶的彩陶文化皆向四周扩散,但未发现接触和联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6 11:42:54 +0800 CST  
2000-200BCE: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中国西北与阿尔泰地区、西西伯利亚间的草原之路——牧人之路

对此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已经有很多学者做出过研究,包括喇叭口耳环、权杖头、斧、矛等器物的研究,从这些器物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从西往东”的影响趋势。

----------------------------
如果有人想要颠覆大量的国内考古证据,哪有那么容易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6 11:49:09 +0800 CST  
在中国以西的广大地区,“权杖”常用来显示王权的威严,直到现代的英女王登基或者欧洲国王加冕时,都要一手持“权杖”。

在黑海-里海的周边,高加索-乌拉尔一带,频繁发现不同材质的权杖头,控制了北方草原大部分区域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联合体,其社会集团的权贵也纷纷使用权杖。

新疆天山地区所见权杖明显具有北方草原风格,最著名的一件权杖头,发现在“小河墓地”,墓主人是一名女性,墓室内放置一件白石制成的权杖和一面铜镜。在天山南麓开都河流域和乌鲁木齐南山河谷,也出土过两件青铜权杖头(年代都在公元前2千纪的前半叶),类似于河西“四坝文化”火烧沟遗址出土的四羊首青铜权杖头,形体相同,只是未加装饰而已。权杖头的频繁东传,可能与“青铜之路/金之路”的浪潮有关。

总的看来,权杖头在甘肃地区河西和河湟地带的发现,大体同青铜器的发现情况,主要见于马厂文化、四坝文化、齐家文化,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甘肃地区的权杖头,质地以石质为主,亦有陶质、青铜质。

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内蒙古赤峰大甸子遗址出土铜器最多,其中有杖首两件,一件是青铜,一件是铅。

另外,在西南的“三星堆遗址”也出土有金权杖、金面罩等黄金制品,最为珍贵的是包金权杖,长142厘米,杖上端有镌刻鱼纹、鸟纹和人头图。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6 11:55:15 +0800 CST  
“四坝文化”火烧沟的居民,制作过一类造型奇特和别致的耳环---“喇叭状铜耳环”,不见于哈密天山北路墓地,但是,这种奇特的耳环之分布区域却极为广大,主要出自中亚北部草原地带,为安德罗诺沃人所创造,并成为安德罗诺沃人耳环的显著标志。

“齐家文化”的磨沟墓地,属于齐家文化晚期,随葬品中有一枚形体较窄、一端呈喇叭状垂饰。

位于东北部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在金属装饰品中,以铜耳环、铜指环最多,其中就有喇叭状耳环,与安德罗诺沃人的耳环相似。【喇叭状青铜耳环属北方系青铜器的典型器物】,在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内蒙河套地区的“朱开沟文化”和辽北的“高台山文化”中都有发现。应该指出,安德罗诺沃文化喇叭口形耳环都是圆喇叭口,而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这种耳环都是扁喇叭口的。然而,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1997—1998发掘季度发掘的寇泽尔布拉克Ⅰ、Ⅱ号墓地中,耳环都是既有圆喇叭口的,又有扁喇叭口的。 可见喇叭口形耳环也是从哈萨克斯坦经新疆传入北方长城地带的。这种扁喇叭口耳环在北方长城地带的东部一直延续到西周早期,多有金质的,成为一种有代表性的传统装饰品。

北京平谷“刘家河墓地”出土的一件喇叭状的金耳环,年代晚到商代中期。喇叭状耳环也被蒙古国中央国立馆收藏过。在中亚草原最北的地方,在托斯克城附近一个小台地上,也出土过喇叭状金耳环。

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也发现了一些喇叭状耳环。在新疆的帕米尔塔什库尔干河畔,有一个叫“下板地”的地方,在公元前2千纪的下半叶,下板地人戴着著名的安德罗诺沃式耳环,还有手镯。喇叭状耳环有铜有银,银耳环与铜耳环的制造工艺,大体相同。请注意,帕米尔是中亚西部、中亚北部、天山东部和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交汇地。新疆的喀什河和库克苏河,在这两条河流域,有两处安德罗诺沃墓地,有一部分人戴着喇叭状耳环,还有用铜珠串成的足链和手链。在新疆西天山流域的“阿墩桥鲁巨石遗址”(年代距今3900-3800年),其中就有一件金制的喇叭状耳环,这是新疆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喇叭状耳环,而甘肃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是距今3700-3300年,年代晚于新疆的“阿墩桥鲁遗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8-06 11:57:03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