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在世界上的所有“自源文字”(真文字)里,基本上都会出现“假借”和“形声”这两种之一,

实际上,真正的新造字法是“形声字”造字法;

而“假借字”则属于用字法,但是,它是在“形声字”产生之前的那个前奏曲,也是和语言的声音是大有关系的,也即,【“同音假借”】嘛~~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5:29:39 +0800 CST  
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关于“古汉字、古彝文、东巴文”这三种文字的造字法(和用字法)的总结如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5:30:29 +0800 CST  
如上所总结,

1。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仍处于原始图画的“象形文字”的阶段,并不是有声音的“真文字”呢

2。云贵川彝族的“古彝文”,已经走出了原始图画的最低级阶段,开始出现了与“语言”的声音大有关系的【“同音假借”】用字法,只是尚未产生“形声字”造字法而已,但是,已经处于“形声字”诞生的前夜了———故而,【“古彝文”也算是真文字】

3。华夏民族的“殷商甲骨文”,是真正地已经走出了“象形文字”的原始初级阶段,而走入到“意音文字”的较高级阶段!甲骨文是先出现了“同音假借字”(用字法),然后,才产生的“形声字”新造字法的——-因此,“殷商甲骨文”当然是真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5:31:05 +0800 CST  
「自源文字 = 文化成就」


在西南“彝族”的先民里,很可能包含有一支“三星堆青铜文明”人群的直系后裔呢,他们能够原创出(而非模仿出)古代东亚地区仅有的两个“真文字”之一,“古彝文”

并且,与创造了“中原青铜文明”的华夏民族所发明出来的“殷商甲骨文”一道,并列进入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二!

这也意味着,无论是“中原华夏青铜文明”,还是“四川三星堆青铜文明”, 都是由说“汉藏语系”的【古羌人】为主导人群创造出来的先进青铜文明呢,而且,是在欧亚大草原上的“畜牧/青铜文化浪潮”之时代大背景下所催生出来的“古文明”~~~~~~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5:32:15 +0800 CST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包括专家们在内)总以为,“古文明”的产生,是由大河流域本土的“农耕文化民族”不断地随时间自我提升的结果呢,

然而,历史的客观真相却并非是如此的~~~~~~~


【“从文化变迁理论看,当一种文化形成后,一般倾向于保守而不求创新。只有在外部文化因素的刺激下,才发生变迁。”】

因此,一个崭新的“文明”的产生,常与【外来人群】的重大先进技术贡献,紧密相关!

——-而恰恰是这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深奥道理,中国人从上至下却没有多少人愿意相信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5:34:37 +0800 CST  
问题是,现代的中国有多少人还一直处于“农耕文化”怀旧的心理状态?

怀旧,究竟要怀旧到什么时候呢?

中国,还想不想重回世界霸主的位置,还想不想当世界第一强国?

如果想,那就往前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5:50:03 +0800 CST  
一个民族需要经常地保持“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外部的新鲜事物和先进技术,

就如同中国历史上的“汉唐盛世”所做的一样,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中国与外部世界相连接起来,它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在于古代中国人能够卖出去多少丝绸,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各种先进技术的进步,一定要尽可能地保持同步性的发展,方才不会落后于人!


努力学习并掌握了别人所原创发明出来的重大先进技术,这并不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

相反,不愿意及时地与世界上各种科技进步保持同步发展而落后于人,这才真正地将会导致民族危机近在咫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5:53:15 +0800 CST  
如果大家能够真正地看明懂了楼主所辛苦地画出的下面这个张图,就能领悟出:


1。为什么“中原华夏青铜文明”和“四川三星堆青铜文明”,会在距今大约4000-3700年的时候“几乎同时代产生!

———这是来自于欧亚大草原早中期「青铜时代」的“畜牧/青铜浪潮”的催生所得到的结果~~~


2。为什么“中原华夏文明”自战国晚期至秦汉起,与北方游牧民族鏖战千年之久但并未经常性地落下风?

———这是在进入「铁器时代」之后来自于欧亚大草原的“游牧浪潮”所带来的结果~~~

实际上,是曾带有“畜牧/青铜文化”出身背景的北方人群(后来在中原定居农耕化),与“游牧文化”出身背景的北方人群,两者“棋逢对手”地鏖战达了达千年之久!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5:56:24 +0800 CST  
另外,关于“三星堆文明”的主导人群到底是谁?


——-究竟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

因为这决定了,“三星堆文明”是否算是一个外来的“西方雅利安青铜文明”?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5:59:26 +0800 CST  
尽管在“三星堆文明”里,的确是出现了来自于中亚草原的“印度-伊朗语雅利安人”所做出的一部分重要贡献,

但是,从“三星堆文明”的后裔之一所发明出来的自源文字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以及,从彝族的父系Y-DNA构成来看,

“三星堆文明”的主导人群,应该不是来自于欧亚大草原的印欧雅利安人(但确实可能存在一部分),而主要应该是来自于说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西北甘青的古羌人!

难怪,在“三星堆文化”里,还出现了大量的具有西北“华西系玉器”风格的玉礼器,比如,数量众多的玉璋、玉壁、玉戈等

而外来的中亚印度-伊朗语雅利安人,他们会热爱金权杖、金面具、金虎、海贝、象牙、青铜人像铸造、崇拜太阳神信仰等西方的文化元素,但绝不可能是如此地热爱东方世界的“玉礼文化”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6:02:23 +0800 CST  
可以这么说吧,“三星堆文明”的辉煌青铜器-玉器成就,应该是来自于东、西方世界的两拨不同来源的古代人群,联手合璧创造出来的惊人结果!

难怪,“三星堆文明”的成就之高,是如此地令世界感到震撼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6:05:35 +0800 CST  
楼主顺便解释一下,在“三星堆-金沙文化”遗址里出土的大量“海贝和象牙”


“在三星堆文化的两个祭祀坑中出土了大量海贝(又叫“子安贝”),而到金沙文化遗址,虽然具有三星堆文化的各种特征,但海贝数量却大大减少了。金沙遗址中出土的玉海贝倒是很出名,“玉海贝”明显是装饰品

虽然金沙遗址海贝少了、没了,但象牙数量却大大增加。三星堆两坑出土的象牙仅80棵,而金沙出土的象牙达到几吨,而且被完好无损地埋藏。(三星堆发现的海贝和象牙,经过测定发现来自于南亚印度~~)

中国发现最早的象牙制品为殷墟妇好墓中的镶嵌绿松石的象牙杯。在商代其他古迹中也有少量象牙制品发现,但数量和质量均不及中亚。”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6:07:26 +0800 CST  
什么是【子安贝】呢?

——-来自于热带海洋的海贝,同时,也是古代的“贝币”呢


西北地区出现的海贝及石、骨仿制品最早见于青海柳湾的“马家窑文化”,接着的是,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也出土了真子安贝和骨贝、石贝(仿真贝)

伴随着【冶铜业】由西向东从西北影响中原的过程中,子安贝的使用习俗和价值观也由西北影响到中原内地。

“石峁古城”和“陶寺遗址中期”均出土过子安贝。石峁皇城台出土了子安贝;在“陶寺中期”王级大墓内和中期贵族中型墓内出现了真子安贝,石灰质的仿真贝见于陶寺文化普通贵族墓里,而普通居民则根本无权使用任何种类的贝。

在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热带海贝,主要用作贵族墓中的随葬品。贝上有穿孔,可用丝绳串系起来,戴于颈上胸前。墓葬规格越高,用贝越多。商代二里岗期的郑州白家庄遗存出现海贝460多枚;而在晚商“殷墟的妇好墓”里,更是出土了多达6880余枚的海贝!在洛阳的西周遗存发现的西周海贝也有2300多枚。

另外,在四川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也出土了4700余枚印度洋海贝。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6:13:02 +0800 CST  
“三星堆文明”的海贝(子安贝)到底来自于哪里呢?


据学者近年的研究,海贝属暖水种,其分布于印度洋和中国南海的热带海域,而绝不见于古代东海及其以北沿海。如果说海贝来自于中国南海向北的传播,那么在跨越东南各地时竟没有留下任何考古学迹象,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同时,从考古材料上看,海贝及各类质地的仿制海贝,都以“西北甘肃地区”为最早,且盛行于青铜时代。秦汉以前海贝的主要使用地域基本限于长江以北,海贝的使用有自西、西北向东、东南传播的轨迹。且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古代滨海遗址,都没有发现使用海贝的现象。

也就是说,【子安贝很可能是来自于印度洋,并通过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伴随着甘肃最早冶铜业的兴起)分别传入中原地区和成都平原的】。

同时注意到,使用海贝的史前至早期王朝阶段的遗址基本上都有【“铜器”】的使用,即海贝在东亚地区的出现、繁盛与衰亡,与从欧亚大草原上西来的“青铜文化”传入东亚地区的发生、发展和消逝是大体吻合的。

也即,与欧亚大草原上的印欧畜牧/游牧民族大有关系。而在海贝使用的渐衰期和海贝在汉文化系统中消逝后,欧亚草原上的东方游牧民族(比如匈奴和鲜卑等)还依然在使用海贝。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6:14:57 +0800 CST  
由于子安贝只分布于热带海洋里,且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古代滨海遗址里,都没有发现使用海贝的现象,我们不得不承认,东亚最早出现于马家窑文化的“子安贝”,很可能是来自于印度洋

另外,“绿松石器”是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而马家窑绿松石的原料来源地经检验却是来自于伊朗,因为并非是东亚本土所产的那种绿松石品质

同时,【“子安贝与铜器”的相伴随出现】,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西北“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显现出来了。在“马家窑文化”里突然出现的那一把青铜刀(是东亚地区年代最早的一件锡青铜器),真的与欧亚大草原上的畜牧民族迁徙与传播“子安贝和铜器”,毫无关系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6:17:10 +0800 CST  
国人所有的拒不承认客观证据与事实,从根本上讲都是源于,

打心底里就是不愿意承认,

童恩正于八十年代所发现的那个半农半牧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它其实正是与始于距今4000年前左右的西北甘青地区“古羌人”的【汉藏分离】,以及不同分支的【古羌人】分别向东北(古汉语族)、向西南(古藏缅语族)的两向迁徙,同时也传播了西来的“畜牧文化/青铜文化”,以及传播西北甘青的“华西系玉礼文化“,大有关系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5 16:29:01 +0800 CST  
增补一张“三星堆文化”出土的子安贝-----来自于印度洋的热带海贝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3:38:18 +0800 CST  
在说到古代东亚人群的“体质特征”话题之前,楼主先来说一说东亚地区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理特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3:39:57 +0800 CST  
在中国的国土上,其实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从黑河到腾冲,一条线把中国分成了两个世界!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3:41:33 +0800 CST  
“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这条线北起黑龙江省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

那是一条清晰的、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就好像从南到北的中国人,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

这让胡焕庸忍不住在论文中感叹:“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那时,他是从人口的角度看这条线的:线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长河孤烟”,占中华民国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10-28 13:42:16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