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那么,河南中原“二里头文化”在【夏商更迭】时期,母系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在二里头母系基因数据共成功获取的27个样本里,一期只成功获取了仅1例,是典型的南方母系单倍群A,二至四期则成功获取了26例,因此,河南“二里头”的古代线粒体DNA数据,是包括了从“一二三期”的夏朝到“四期”的商朝的所有数据

另外,偃师商城(早商)的开始建设时间,和二里头“四期”开始时间相同,在二里头“四期”结束的时候,偃师商城猛然扩张,时间吻合得特别好,两者在时间上只相差35年而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4:57:41 +0800 CST  
由于,偃师商城是商人的城市,如果夏朝不灭,没有人能在距离夏朝都邑二里头仅六公里的近距离地方新建军事堡垒

也就是说,认为夏、商分界线划分在“二里头”的三期、四期之间是有其根据的,而不是胡乱猜想

因此,“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从夏朝到商朝)的母系数据,可以和偃师商城(早商)的商人母系数据,对比着看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4:58:33 +0800 CST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4:59:43 +0800 CST  
很显然,无论是河南“二里头文化”从夏到商的母系人群,还是偃师商代的母系人群,都是以【北方母系单倍群M系】占主要地位,说明从夏朝(二里头的一二三期)更迭到商朝(二里头的四期)以及偃师早商,应该有大量的外来母系基因输入到河南中原当地的母系基因库里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5:02:31 +0800 CST  
并且,在中科院的博士论文里认为,河南“二里头文化”从夏到商的母系人群、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母系人群,与偃师商代的母系人群的遗传结构相近,且对偃师商代母系人群具有遗传贡献

由于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古代人群属于【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

这表明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四期(夏朝更迭至商朝)至偃师商城时(早商阶段),是外来的【“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母系对河南偃师当地的“古中原类型”母系进行大量输血的结果!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5:03:47 +0800 CST  
“早商古人”的复原图像,挺像现代中国人的了,哪里像在本页5166楼里贴出的“古中原类型”古人的复原像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5:08:36 +0800 CST  
那么,晚商“殷墟”的母系数据又是如何的呢?

殷墟母系数据的详细情况一直都未公开(吉林大学研究团队莫名其妙地隐藏详细数据),而仅有只言片语的大概说明而已,择录如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5:14:28 +0800 CST  
很显然,【殷墟mtDNA结构最接近于(内蒙古和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和(内蒙古河套地区)朱开沟文化遗址】

这说明,和早商的母系情况是很接近的呢,而晚商的母系结构依然保持,最接近于“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的西辽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母系基因,以及内蒙古长城地带(河套地区)的、属于“古华北类型”的朱开沟文化遗址的母系基因!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5:22:40 +0800 CST  
中国的考古专家们一直在“幻想”出来一副美好的场景:

◇ 仅有“人数不多”的、且拥有“畜牧文化”的外来北方入侵者(商人),就颇类似于元朝和清朝版的外来北方游牧异族入侵模式,正在入侵华夏中原地区呢

◇ 而当时的华夏古中原大地一直都生活着“人口众多如汪洋大海”一般的、新石器中原农耕土著居民(也即,在专家们的大脑里所想象出来的“古华夏汉族”,可是他们居然都忘记看清楚,“古中原类型”那偏东南亚人的南方长相了!)

◇ 外来的“商人”,这些仅有少数人口的北方畜牧异族入侵者(在体质上属于“古华北类型”和“古东北类型”)

◇ 最终,他们不是消失在(或者说融合入)人口众多的古中原农耕居民(“古中原类型”)那汪洋大海里,就是卷着铺盖卷自动地逃回老家了。反正,还是“古中原类型”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只可惜啊,上面这个非常“动听”的历史故事,在中原考古出土的人骨分析及基因检测结果的实际证据上,皆得不到“任何”可以被证实的地方!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5:31:12 +0800 CST  
“先秦时期”的真实情况是,来自于北方长城沿线、属于“北狄系统”的商人,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因而无论是早商,还是晚商,无论是人骨的体质特征还是母系基因结构,商人平民组与“北狄”系统的古代人群都是最接近的呢~~

商朝平民哪里像新石器时代的古中原土著农夫“古中原类型”了呢?不仅两者长得不像,饮食文化也有差异的(饮食文化是一种顽固的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5:50:45 +0800 CST  
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族人群各组并没有首先与”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各组居民聚类在一起, 相反, 商族人群的各组, 无论是代表商人平民, 还是来源不太明确的商代人群, 首先与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各组聚类在一起, 这很明显的说明,商族人群的起源可能并不在中原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古代人群, 而可能在于中国”北方”。

就代表商族平民、甚至可能是社会上层的中小墓二组、三组的聚类分析结果看, 他们与【西辽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的古代居民(属于“古华北类型+古东北类型”)可能存在更为密切的关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5:56:43 +0800 CST  
楼主在前面说到,外来北方母系移民对于“中原本地”的土著母系基因的“输血”,是为了说明,母系基因具有“层累性”~~

然而,这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外来北方“父系”移民也是类似于母系的,但其实两者存在差异!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1 14:25:56 +0800 CST  
由于外来北方移民与中原本地土著居民在融合时会呈现出【性别偏向性】,因此,外来母系基因的覆盖程度,一般会低于外来父系基因的覆盖程度;并且,母系基因的遗传结构通常是具有历史的“层累性”,忠实地记录了历史上“不同波次”的外来母系移民层次

因此,“青铜时代”的中原母系基因的构成,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中原母系基因的基础之上,一定程度地“叠加”了外来的北方母系基因~~

但是,父系却不行,父系经常是被“晚近时期”的强势父系基因的覆盖结果所掩盖,因为(强势)父系基因具有覆盖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1 14:31:34 +0800 CST  
什么样的父系是“强势”父系呢?

回答:比如,近代的欧洲殖民者,中国古代的商人和周人

什么是“强势”父系的覆盖性呢?

回答:实例如下

阿根廷:父系是95%的外来男性,母系是50%的土著女性(50%的外来女性)

墨西哥:父系是90%外来男性,母系是85-90%的土著女性(10-15%的外来女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1 14:35:28 +0800 CST  
现代的中国人之所以说“汉藏语系”,是因为在“青铜时代”有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说“汉藏语系”的古代北方人群入主中原,【替换掉】了说“非汉藏语系”的新石器古中原土著居民!

因此,殷商甲骨文正是“书面化”的古汉语呢~~~

“固有语言”只与父系Y染色体相关,但不与母系线粒体相关,这并是东亚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性的现象

直到今天,全世界各民族的混血程度远高于上古时代,但是,无论是研究父系Y染色体,还是研究母系基因组,都已证实:

在当代,人群的遗传结构与人群的语言结构,仍然存在着比较好的对应关系(虽然也有“改变语言”的例子存在,因为“语言”比较容易受外来影响),但是,操同一种故有语言的人群与操其他古有语言的人群,在遗传学上仍然有明显的界限!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1 14:48:04 +0800 CST  
总之,这些讲古汉藏语的西北“古羌戎”系部落大规模进入中原地区,开始于青铜时代伊始,且一直延续到历史时期,比如,北方戎狄族群骚扰西周及春秋时期的华夏北方诸国,以及在秦人底层里的西戎人成分)

而在“青铜时代”之前,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古中原类型”与古汉藏语族无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1 14:57:26 +0800 CST  
楼主再着重强调一次,

古汉字“甲骨文”的发明,只能是和说“汉藏语系”的、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的“古羌戎”系人群大有关系,也即,与O3-M117有着直接的关系呢

但是,和新石器时代的“古南方稻作人群”、说“非西汉藏语系”的古人群毫无关系!

所有寄希望于从南方北上中原的“贾湖遗址”刻符,还是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陶文,找到是殷商甲骨文“前身”的人,根本不用费这个神了,这属于典型的“缘木求鱼”~~~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1 15:04:50 +0800 CST  
唯一有可能找到是殷商甲骨文的“前身“的,是陶寺【晚期】出现的“朱书陶文”~~

在晋南陶寺【晚期】变天之后,移民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的北方殖民者的平民大杂院居住地的灰坑里,发现了写有“朱书陶文”的陶扁壶,这个“朱书文字”倒有可能与殷商甲骨文存在一定的关联呢,但是,这个文字与陶寺“早期”的王室贵族精英文化,没有任何的关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1 15:11:27 +0800 CST  
“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小双桥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发现了毛笔朱书文字19件,这些文字符号多是用朱砂颜料书写在陶缸表面,字体工整、笔画流畅,【其年代相当于商代中期偏早】,应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商代最早的笔书文字。

可以说,用刀锋刻写和用毛笔书写是殷商时期并存的写字方式。

小双桥遗址出土陶器上【朱书文字】中,有一部分和青铜器上面的族徽属于同一性质,为族氏的标记。朱书数字和祭祀礼仪有关,极可能是祭祀活动时用以表示祭器陈列位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1 15:16:27 +0800 CST  
殷商甲骨文,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自源文字”之一,只可能是由移民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的、说“汉藏语系”的古代北方人群发明出来的,而绝对不可能是由“古代南方稻作人群”(包括南方北上的)、很可能是说“南方语系”的古代人群发明出来的一种“真正的”古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1 15:24:09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