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在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率先出现的“南方稻作种植技术‘,确实是由自“旧石器晚期”就一直就活动于南方地区的“古代南方采集人群”率先发明出来的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新技术,令“古代南方采集人群”终于咸鱼翻身了,而一跃成为“新石器时代”成就最耀眼的古代人群,他们就是【“古代南方稻作人群”】~~

“古代南方稻作人群”携带着自己发明的“稻作种植技术”的重大先发优势,自南向北地,从南方故乡的”长江流域”,一路扩张到了北方的“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从而,成为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表现强势的【“古中原类型”】人群!

而这个“古中原类型”被中国的专家们,一直错误地当成了是“华夏民族”的最终要祖先呢

他们长什么样子呢?可见下图,这就是距今约6000年前(仰韶时代)的江苏古人的复原像,是不是长得更像“古代南方土著人”?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4:16:31 +0800 CST  
由于“华夏民族”的基因主体是来自于O3,那么,纯粹的O3又该长什么样子呢?

现代云南的独龙族的基因检测结果是几乎100%的O3,他们长什么模样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4:23:46 +0800 CST  
我们不是想知道,起源于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的“古羌人群”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子吗?

就是上图的云南独龙族的这种“古西北类型”长相!

华夏民族于青铜时代在“中原地区”的产生,正是“古西北类型”【替换掉】了“古中原类型”,而并不是在两者之间的“融合”

不然的话,现代中国人的体质特征怎会【一边倒】地更接近于“古西北类型”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4:36:16 +0800 CST  
从南方母系基因类型在东亚地区的广泛分布范围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古代南方人群”所扩张的地盘是多么地广大!

中国人总以为“纯粹的农耕民族至上”,古代的南方稻作人群就是非常标准的“纯粹农耕民族”,一点儿畜牧文化都没有呢

可他们真的是“道德高尚”,从不扩张吗?

实际情况是,“古代南方稻作人群”超级会地盘扩张噢~~~~~


相比之下,“古埃及人”肯定要汗颜了呀!

古埃及王国都已经强大到世界第一,都能造出巨大的金字塔了,结果却死守着“沙漠领土”不肯挪窝,这种从不挪窝的“农耕民族”只有一个原因,实在是没有能力走出非洲啊

好好看一看“古南方稻作人群”吧,他们多么会占领“好地盘”呢,人家也是纯粹的“农耕民族”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4:56:49 +0800 CST  
我们可以对比看一下,由西方学者、日本学者、中国学者分别画出的“南方稻作文化扩张图”,三家学者的水平如何,高下立知呢

西方学者的图前面已经贴过多次了,为了方便对比就再贴一次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5:02:09 +0800 CST  
由日本学者画的图是首次贴出来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5:03:37 +0800 CST  
中国学者画出来的图也贴过几回,为了对比就再来一次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5:07:53 +0800 CST  
别以为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很高,就那样吧~~~

能把具有古南方土著人长相的“古中原类型”,执着地给当成是华夏民族(最接近于“古西北类型”长相)的最重要直系祖先的专家们

要么是平时看人相貌的“眼神”太差,要么就是“进化论”学得好过头了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5:16:58 +0800 CST  
中国的文史类专家们,对于“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语言学”都没学到家

可唯独对那个“生物进化论”,可真是学到家了呀!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5:28:47 +0800 CST  
山西晋南“陶寺文化”的【早期】人骨很偏南,这说明,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古代南方人群就已经是晋南的“土著”居民了

对于古代任何一个地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所以,【先来】的外来移民就叫做“土著居民”;而“后来”的移民,如果带上了暴力因素,那就叫做“外来侵略者”,如果较少或没有暴力因素,则叫做“外来移民”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5:38:13 +0800 CST  
把中国的西部地图也贴一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5:45:10 +0800 CST  
中国学者的图其实并没有把山西【晋南地区】包括在“稻作文化区”之内,这就会导致对“晋南地区”的不同古代人群的辨识度,以及不同人群之间的更迭,产生错误!

但是,如果能分析出晋南陶寺“中晚期”的母系基因构成,由于母系基因的“层累性”,可以大致地反映出“本地的”和“外来的”不同人群的叠加结果,以及,外来北方人群的覆盖程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5:52:20 +0800 CST  
根据晋南陶寺“中晚期”的mtDNA分析结果,可以看到:

在山西陶寺的”中晚期”在被外来北方移民殖民之后,是以【北方母系单倍群M系占绝对优势】,并且,山西陶寺“中晚期”的母系人群中存在的较高比例的【M10】,说明陶寺中晚期的外来北方母系与西北甘青地区的“古氐羌”人群存在显著的关联

——具有西北特征的【M10】广泛出现在青铜时代早期的黄河上游的“西戎”地域、晋南陶寺中晚期、内蒙古戎狄人群遗存

这说明,在距今大约四千年前的早期青铜时代,有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的“古羌”系人群,从西北甘青出发,途中经过山西晋南陶寺,然后,又再继续迁徙至内蒙古北方长城沿线,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移民“河套”的浪潮!(此部分内容延后再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5:57:48 +0800 CST  
在晋南陶寺“中晚期”的mtDNA分析结果里,也看到了具有古南方基因特征的【M7c】出现,而且比例不低,大约占了20%,这应该是晋南陶寺“早期”人群里的母系基因!

晋南陶寺“中晚期”的人骨分析样本是25例,其中

(西北特征母系M10),7/25=28%

(古南方母系M7c),5/25=20%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6:03:11 +0800 CST  
由于在山西陶寺的”中晚期”在被外来北方移民殖民之后,是以【北方母系单倍群M系占绝对优势】

这说明,外来的北方母系人群的“覆盖程度”也是比较高的,当然,一般规律还是会低于“父系覆盖率”的,最多和父系覆盖率基本持平(比如,北美洲的情况,美国和加拿大都属于外来人群的“超高覆盖率“!)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6:07:17 +0800 CST  
在距今大约四千年前的早期青铜时代,有来自于西北甘青地区的“古羌”系人群,从西北甘青出发开始东迁,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移民“河套”的浪潮!


留守在西北甘青地区的“古氐羌”人群,就可以形成很多西北和青藏高原,乃至于西南地区藏缅语族的人种。在距今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M10再伴随着西北甘青地区的古氐羌人群沿藏彝走廊向云南、缅甸一带迁徙,因此M10在西南藏缅人群中也相对略高


(藏彝走廊,这个区域范围是比较大的,大致从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向南经过四川西部、西藏东部、云南西部以及缅甸北部、印度东北部这一狭长地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6:10:07 +0800 CST  
在现代的西南彝族、藏族、羌族、云南的独龙族和怒族、缅甸西北部与印度东北部、尼泊尔塔芒族的部落里出现的O3,都和西北甘青的“古氐羌”人群沿着这个“藏彝通道”的不断迁徙大有关系!

而且,在O3三大簇里,O3-M117本身属于羌戎,是被中原文化圈所排斥的,所以只能在向边缘区域迁徙,在边缘区域生存。 因此,M117不仅在西南高频出现,在北方的内蒙古长城沿线、辽西地区、冀北地区也出现了!

而这个O3-M117,正是“汉藏语系”的奠基人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6:16:03 +0800 CST  
在西南地区,【藏族和彝族】的语言都属于“汉藏缅语系”,在这两者的父系基因里均包含有比例不低的O3-M117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6:22:35 +0800 CST  
楼主曾经说过,在东亚的上古地区,只有两种“古文字”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自源文字”,其它的仅算原始低级的刻符陶文,

一个是商人的“甲骨文”,另一个“古彝文”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与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

而商人和古彝族,很可能都和O3-M117人群有关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19 16:30:37 +0800 CST  
晋南陶寺的”中晚期”在被外来北方移民覆盖之后,是以北方母系单倍群M系占绝对优势(其中还包括了频率较多的具有西北特征的M10,比如M10在西南藏缅人群中也相对略高)

这表明在晋南“陶寺文化”【中晚期】时,是外来的【“古西北类型”】母系对晋南当地的“古中原类型”母系进行大量输血的结果!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9-06-20 14:56:52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