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属于“北亚人种”的北亚游牧民族何时出现于北方长城沿线的?

答: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至战国晚期,已经有成一定规模的北亚游牧民族南下出现在了北方长城沿线地带;到了汉代,则是有大规模的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交上手了!

“北亚人种”的长相特点就是低颅阔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大饼脸”~~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8-30 19:59:23 +0800 CST  
自东亚地区跨入到了“金属时代”之后,一直都是以“北方人”南下为主要基调!


“北方人”本身也是一个集合体概念,也即存在不同种系和体质特征的北方族群

汉族的祖先以及他们的近亲戎狄羌,属于“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

北亚游牧民族的祖先,属于“古北亚类型”(也即“蒙古高原类型”)

红山文化人属于“古东北类型”,不过,他们已经大部分消失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8-30 20:11:36 +0800 CST  
汉族的祖先不仅率先南下到了北方中原地区(建立起“华夏或中国”)

后来,在秦汉以后,还不断向南方地区渗透和迁徙,于是最终导致了,

现代的南、北汉族均属于“东亚人种”的分布格局!

其实,新石器时代的南方地区,原本是古代南方土著人群的所在地,主要是两种类型,一种是马来人类型,一种是类澳美人种

很显然,

汉族祖先的不断南下,不仅改变了北方中原地区原本在新石器时代的那种“古中原类型”的长相,后来,也改变了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以及除岭南以外的华南大部分地区)的原南方土著人群的长相!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8-30 20:24:07 +0800 CST  
也就是说,汉族的南下带来的最直观的结果就是:

无论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还是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以及除岭南以外的华南大部分地区

相貌变化从南方人群特征,变成了北方汉族特征!

南方特征唯一有所保留的地区就是岭南地区,原因竟在于,岭南地区的南方母系土著血统比例实在是太高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8-30 20:28:27 +0800 CST  
所以说,现代的浙江汉族(属于南方汉族),长得更像北方汉族,也接近于古西北人的长相

却偏偏远离浙江古良渚人的长相(接近“马来人”的那种长相)~~~~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8-30 20:31:42 +0800 CST  
只怕,绝大多数的浙江人都不会知道这个事实吧。。。。。。。。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8-30 20:32:45 +0800 CST  
说得直白一点,

谁的血缘贡献力度更大,他们的后代长相就更偏向于贡献大的那一方!(包括父系和母系两方面)

浙江人的长相,从新石器时代的“马来人长相”,变成了现在的接近于“北方汉族”(东亚人种)的长相,也接近于“古西北人群”的长相

那么,谁的血缘贡献更大,这是不言而喻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8-30 20:38:07 +0800 CST  
在山西晋南地区有一个很著名的文化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已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个遗址还被一些考古学家怀疑是“尧都”

楼主并不打算在此讨论与任何的历史传说人物有关的内容,因为,传说无法成为确凿的证据来使用

楼主想说的是“山西晋南”这个地方~~~~

山西晋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分布区,总人口规模虽然比不上其邻近的陕西省、河南省,但也分布着不算少的仰韶文化人口

通过对仰韶文化的古代人骨分析可以知道,”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人属于“古中原类型”,具有明显的南方人群的相貌特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3:52:40 +0800 CST  
仰韶文化古人具有“南方人”的相貌特征,比如,突颌/龅牙、厚唇、阔鼻等相貌特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3:55:38 +0800 CST  
我们再看一看广东土著人(非南下的汉族)的相貌特征,和北方汉族是有明显的差别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4:03:22 +0800 CST  
也就是说,仰韶文化古人(属于“古中原类型”)长得其实挺像广东的土著居民的,而并不像北方汉族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4:05:17 +0800 CST  
山西晋南这个地区,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居住的居民属于仰韶文化人,自然也就会具有“古中原类型”的相貌特征!

但是,山西这个地方自距今大约四千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属于北方的戎狄人非常活跃的地区,而戎狄人是商周人的近亲,是接近于“北方汉族”的那种长相~~~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4:11:48 +0800 CST  
这就是说,在山西这个地方自青铜时代早期发生了“人种更迭”现象!——从偏南方人的长相变成了北方人的长相

而山西晋南陶寺遗址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1900年之间,正好处于这一变化时代,我们能否从陶寺遗址文化看出这一变化的过程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4:17:23 +0800 CST  
陶寺文化遗址分早、中、晚三期

在考古学上用来分辨人群的经常使用“主要炊具”,一般来说,主要炊具发生了明显改变,人群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毕竟,民以食为天,“主要炊具”就属于一种很难改变的顽固文化!

陶寺晚期的主要炊具是主要是“陶鬲”,没有发现釜灶、鼎、缸。而早中期则是釜灶较多,其次为扁矮足鼎,侈口深腹罐、陶缸等

“主要炊具”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说明陶寺的早中期和晚期之间,一定发生了社会动荡及人群的变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4:38:27 +0800 CST  
吉林大学对陶寺晚期人骨检测出的O3*(3例O3*,1例O3e—M134)或许是O3a1c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4:49:01 +0800 CST  
“陶寺早期人骨特征也的确非常偏南。陶寺中晚期北方因素在人骨证据上体现的更为明显。”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4:51:48 +0800 CST  
关于陶寺晚期出现的“陶鬲”

陶鬲文化,是研究商周文化的重要一环,因为商人、周人都是“陶鬲爱好者”,当然,分布于北方长城沿线的戎狄人也肯定是,因为“陶鬲”的分布范围,大体上也是沿着北方长城沿线的

陶鬲文化原本属于始于距今四千年多年前的西北/北方炊具文化,但是,伴随着古华北类型的人群的东迁至东北-内蒙的辽西地区和冀北地区(也即夏家店下层文化),陶鬲取代了原红山-小河沿文化的主要炊具—平底筒形罐,而成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主要炊具!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北方地区早期最重要的青铜文化之一,与中原地区交流密切!~~~~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5:11:39 +0800 CST  
说得通俗一点,陶寺遗址的早中期主要是和南方因素有关系,而到了陶寺晚期,则与北方因素有关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5:17:44 +0800 CST  
由于楼主秉持的一向是“动态的历史观”,而不是大多数国人的那种“静止的历史观”

故而,在楼主的眼里,陶寺遗址的早中期和晚期之间,是需要分开来看待的~~~

只怕对于大多数的国人而言,那就是管它三七二十一,眉毛胡子一把抓,都是我们汉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5:29:42 +0800 CST  
楼主可不愿意玩这种“浑水摸鱼”的嫁接游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8-09-01 15:31:57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