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哪知这事一宣扬出去,大家纷纷为安汉公抱不平,庶民、诸生、郎吏以上每天都有千余人跑到皇宫门前上书,说安汉公劳苦功高,立皇后凭什么把人家女儿排除在外?就应该让安汉公的女儿当皇后!安汉公派人劝止这些人,这些人反而更来劲。王政君其实不太愿意近亲结婚——即使血缘上并无关系,只是名义上的——但此时也不得已,准备同意。哪知安汉公又不干了,一定要博选众女,自己女儿也不能搞特殊,而是要公平竞争。王政君有些被整糊涂了——他到底干还是不干?还是公卿们晓事,纷纷表示皇后非安汉公之女不可!安汉公“无奈”之下,只好说那就先让太后看看我女儿行不行吧!
总之,安汉公就是要让自己的行事令人找不出一丝瑕疵。至于他的女儿毕竟当没当上这个皇后,就留待下回分解了。

在这些事情发生的时候,西域发生了一件“小事”。车师后王国有条新道可以通玉门关,比旧道近,戊己校尉徐普准备修条路;但车师后王姑句想,这路一修,以后我就得接待汉使了,好麻烦!就不太愿意。徐普叫姑句派使者来商议划界,使者不肯划,结果徐普就把他给绑了。姑句的妻子股紫陬就劝老公,说当年车师前王就因为不听话被都护司马宰了,咱们看来只能降匈奴了!于是大家就跑去降了匈奴。

又有去胡来王唐兜与赤水羌为敌,屡战不胜,向西域都护但钦求援。蛮夷自相攻击,但钦懒得管,唐兜跑到玉门关,玉门关也不放他进,结果他也干脆降了匈奴。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28 21:04:36 +0800 CST  
匈奴虽接纳了这两家,也害怕汉朝来问罪,就向汉朝报备了这件事。果然汉朝派人质问匈奴,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叩头谢罪,把姑句和唐兜交了出来,但也为他俩求情。安汉公可不干,而是召集西域各国君长,将那两个倒霉孩子斩首示众。按说这是秉承了汉朝在对待蛮夷时,“说杀全家就杀全家”的一贯政策,不过安汉公并不满足于此。他随后向单于颁布了四条,即中国人亡入匈奴者,乌孙亡降匈奴者,西域诸国佩中国印绶降匈奴者,乌桓降匈奴者,皆不得受。随后把当年汉宣帝刘询颁给匈奴的约束诏书给收了回来。

这未免就有些咄咄逼人了,单于当然不怿,但也不敢说啥。没想到,当时安汉公正上奏要求天下不得有“二名”——即人名只能用一个字,不能用两个字——于是此时也要求单于改名。单于一听青筋暴起,你这也太欺负人了吧!但很快他就平复下来,换上一副谄谀的嘴脸,说臣本名囊知牙斯,愿改名为“知”。安汉公得知后大阅,对单于大加赏赐。

从这件“小事”,可以发现安汉公对“名号”的迷之执着,已初现端倪。而匈奴这么被安汉公戏耍,真的就愿意忍气吞声吗?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30 21:30:58 +0800 CST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大事记

孝哀皇帝元寿元年(前2)
春,正月,辛丑朔,拜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票骑将军。
拜孔光为光禄大夫,给事中,位次丞相。
征新都侯王莽及平阿侯王仁还京师。
驸马都尉高安侯董贤因日食攻击傅晏、息夫躬之策,辛卯,傅宴罢官。
丁巳,皇太太后傅氏崩,与元帝刘奭合葬渭陵,称孝元傅皇后。
哀帝刘欣托孝元皇后傅氏遗诏,益封董贤二千户,被丞相王嘉封还诏书。
三月,王嘉下狱,死于狱中。
御史大夫贾延免职。
夏,五月,乙卯,以孔光为御史大夫。
秋,七月,丙午,以孔光为丞相,复博山侯;以氾乡侯何武为御史大夫。
八月,徙何武为前将军。辛卯,以光禄大夫彭宣为御史大夫。
九月,乙卯,册免丁明。
冬,十一月,壬午,以光禄大夫韦赏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己丑,韦赏卒。
十二月,庚子,以董贤为大司马、卫将军。董贤成为首辅。

元寿二年(前1)
春,正月,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及乌孙大昆弥伊秩靡来朝。
夏,五月,甲子,改三公官,以董贤为大司马;孔光为大司徒;彭宣为大司空,封长平侯。
六月,戊午,哀帝驾崩于未央宫。
太皇太后王政君召唤王莽入宫,从董贤手中夺权。己未,董贤被罢官,即日自杀。庚申,以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
秋,七月,遣安阳侯王舜与大鸿胪左咸迎立中山王刘箕子为嗣。
贬皇太后赵飞燕为孝成皇后,徙孝哀皇后傅氏于桂宫,傅氏、丁氏皆免官爵归故郡,傅晏全家流放合浦。贬孝元傅皇后号为定陶共王母,帝太太后丁氏号为丁姬。
八月,废赵飞燕、傅皇后为庶人,当日二人皆自杀。
彭宣辞官。
九月,辛酉,中山王即皇帝位,是为汉孝平皇帝,大赦天下。
徙孔光为太傅,以马宫为大司徒,甄丰为右将军。

孝平皇帝元始元年(1)
春,二月,丙辰,以孔光为太师,车骑将军王舜为太保,左将军、光禄勋甄丰为少傅,封广阳侯。皆授四辅之职。侍中、奉车都尉甄邯封承阳侯。以王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安汉公。
立故东平王刘云太子刘开明为王;以故东平思王刘宇之孙刘成都为中山王,奉中山孝王刘兴之后。
夏,五月,丁巳朔,大赦天下。
六月,拜平帝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令其不得入长安。
丙午,封鲁顷公之八世孙公子宽为褒鲁侯,奉周公祀;封褒成君孔霸曾孙孔均为褒成侯,奉孔子祀。
秋,九月,赦天下受徒刑者。

元始二年(2)
春,平帝更名刘衎。
三月,癸酉,大司空王崇称病辞官。
夏,四月,丁酉,以甄丰为大司空,右将军孙建为左将军,光禄勋甄邯为右将军。立代孝王刘参之玄孙刘年之子刘如意为广宗王,江都易王刘非之孙盱台侯刘宫为广川王,广川惠王刘越之曾孙刘伦为广德王。
郡国大旱,蝗灾,青州尤甚。安汉公带头捐钱捐地。
秋,九月,戊申晦,赦天下受徒刑者。
颁四条于匈奴。
为平帝选皇后。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1-31 21:21:36 +0800 CST  
@死生契阔谈宴 2019-02-26 17:02:01
希望楼主继续坚持!加油!
-----------------------------
多谢多谢!
最近在忙别的事,应该不久就能恢复更新。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2-26 18:11:51 +0800 CST  
二百六十一、吕宽案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孝平皇帝元始三年(3)~王莽始初元年(8)

上回说道,安汉公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准备把女儿塞给未成年的平帝刘衎当老婆,然后还装模作样地说要“公平竞争”。当然竞争是不可能竞争的,元始三年春正月,太皇太后王政君派几位朝廷重臣去安汉公家纳采,众人回来后皆夸安汉公女儿“有窈窕之容”,真皇后也。随后便定下了聘安汉公之女为皇后。

同年夏,安汉公又制定礼仪,吏民婚丧嫁娶,皆有规范;同时大兴学校,大至郡国,小至乡聚,皆有学官。如此行事,无非就是他安汉公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道德模范,当代周公。因为安汉公要想在朝中说一不二,最快速的办法是靠军功,这也是以前吕、霍两家能做大的原因。然而此时天下承平已久,想捞军功都没有机会,只能另辟蹊径,从“文治”上做文章。而“文治”的代言人,正是势力日益强大的儒臣士大夫,因此安汉公才有必要把自己塑造成儒家经典中的“圣人”。

安汉公声望日隆,于是大司徒司直陈崇上奏,请求让安汉公成为名副其实的“公爵”,就像周公一样——因为汉朝封爵只有“侯”,所以“安汉公”只是一个称号,不算封爵,当然也不能世袭。陈崇这里就是要把这公爵又翻出来,封给安汉公。王政君让大臣们商议此奏,眼看安汉公要成为正儿八经的“公”了,但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奇案,就把这事给搁置。

原来安汉公吸取之前哀帝刘欣时的教训,禁止平帝生母中山孝王后卫氏来长安,免得她日后如定陶共王母傅氏一般做大,攫取王家的权力。卫王后身为母亲,儿子才十来岁,这怎么受得了,于是日夜涕泣,苦求见儿子,安汉公就是不许。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4-20 20:00:50 +0800 CST  
然而,安汉公长子王宇觉得自己老子做得太绝了。以后皇帝长大懂事了,这事可没法善了,于是他偷偷联系上了卫宝,给卫家支了个招,教卫王后上书谢恩,在书中“顺便”揭发丁、傅两家的“旧恶”,这不就相当于给王家再在丁、傅头上踩一脚提供了炮弹吗?说不定太皇太后一高兴,就把卫家召到京里了。

王宇还是那种老派外戚的思路,所以想出来的还是外戚斗外戚那一套,殊不知他老子的想法已经变了。结果卫王后上书后,安汉公看后请王政君下诏褒奖,还赏了她七千户汤沐邑……

然后呢?

然后就没没有然后了!

王宇一看此计不成,还以为这招是不是太绕,自己老爸没看出来卫王后的言外之意,只好又让她上书直说自己想来京师,但安汉公这次果断拒绝了。此时的王宇还没看出安汉公的心思,还以为是老头子人老了脾气倔,就和老师吴章、大舅哥吕宽商议,看怎么能把安汉公给掰过来。

吴章出了个主意,说安汉公好鬼神之事,咱们整点异兆啥的,吓唬吓唬他,然后我再用五行八卦那套话忽悠他。安汉公上台后,确实特别喜欢祥瑞符谶什么的;而吴章乃是当世名儒,由他出马忽悠,王宇倒觉得可以一试,于是便让吕宽半夜往安汉公家门口洒狗血——这不就是异兆吗?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4-23 20:33:47 +0800 CST  
结果这哥们忒不靠谱,晚上悄悄摸过去,竟然就被守门的给逮住了!安汉公审问吕宽之后大怒,这卫家人都勾搭到自己儿子头上了!于是他立刻令王宇服毒自尽。王宇之妻焉当时已有孕,也被安汉公关了起来,准备生产后再杀。出主意的吴章更是被腰斩、分尸,卫家则被一网打尽,只留下卫王后的一条命。

不光如此,安汉公很快将此案扩大化。吴章不是当世名儒吗?他门下也有弟子千余,安汉公将其统统禁锢,不得出仕当官,于是这些弟子们纷纷改投他人为师;只有大司徒掾云敞挺有义气,自承是吴章弟子,为吴章收尸下葬。

安汉公这招“禁锢”“恶人之党”,也算给后世的“党锢””党争”之类的开了个坏头。

不光是吴章一党,汉元帝刘奭之妹敬武长公主是丁、傅一派的;红阳侯王立是安汉公的叔父,平素对安汉公颇多微词;平阿侯王仁性子耿直,和安汉公不太对付。于是安汉公趁此机会,罗织其罪名,皆逼其自杀——这后面两位可都是王家人!安汉公狠起来连自己儿子都不放过,其他人的下场可想而知。

甄丰遣使者穷治卫氏党羽,郡国豪杰及不依附安汉公者皆诬陷杀之。何武、鲍宣及王商之子乐昌侯王安,辛庆忌三子护羌校尉辛通、函谷都尉辛遵、水衡都尉辛茂,以及南郡太守辛伯等皆因此而死。何武当初没有推举安汉公为大司马,鲍宣素有直名,王安家和安汉公家本就有宿怨,辛通等自认是名臣子孙,不愿阿附安汉公,到此通通被拉了清单。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4-24 20:05:12 +0800 CST  
吕宽案最终死者数百,海内震动。逢萌当时游学长安,对友人说“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带着全家跑到辽东去了。

此案的起因,就是卫王后想来长安,安汉公认为她是想复制傅氏的套路,因此处理完上述人等后,特意开了次大朝会,重申了“为人后者义不得顾私亲”,意思就是平帝既然继承了成帝刘骜的法统,之后不应该再把卫家人当做自己的亲人,而应把王家人看做亲人。

当时秺侯金日磾之子金赏、都成侯金安上之子金常皆因无子而国除,安汉公以金日磾曾孙金当及金安上之孙京兆尹金钦继承爵位。金钦说“金当应为其父、祖立庙,而使其大夫主金赏之祭祀。”——因为金当并不是金赏的后代。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是当时的习惯操作。然而当时安汉公刚重申完为人后之义,金钦很不幸地撞到这个枪口上了。当时甄邯在旁边,当廷叱喝金钦,弹劾他“诬祖不孝,大不敬。”金钦被捕自杀。安汉公改封金安上曾孙金汤为都成侯。金汤受封之日,连自己家都不敢回了,“以明为人后之谊”。

如果说之前驱除董、傅还算整饬朝纲的话,这吕宽案可就是排除异己了。安汉公所谋者大,倒霉的王宇,正是因为还把老爹当作普通外戚来看,所以才被“大义灭亲”。

吕宽案尘埃落定后,聘皇后之事又重新启动。元始四年春二月丁未,安汉公之女终于正式成为皇后,入住未央宫。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4-26 22:09:39 +0800 CST  
二百六十二、宰衡王莽

上一回中,安汉公王莽的长子王宇竟然为了帮外人而和安汉公对着干,非常令人费解,因为这一家迟早得传给他,为什么反而要主动削弱自家的权柄呢?

其实也不能怪他,因为按照过往的经验,凡是在得势时嚣张的外戚,都不会有好下场。近的丁、傅两家就不说了,这就是被他们王家搞死的;远的如吕、霍两家,生生族灭。
因为外戚的权力根源是皇帝,皇帝死了,老外戚的势力自然就败落了——王家这样能撑到第三个皇帝的,才真真是个异数。若这家人在权位上时还作威作福,那自然会得罪一大票人,在失势后他们得罪过的人就会痛打落水狗——执行者通常是新皇帝的外戚。老外戚在台上越嚣张,未来的反击就会越猛烈。

王宇就是这个思路,他见父亲太过打压平帝刘衎的外戚卫家,现在倒是没事,但十几年后自己老子死了,直面积怨已久的卫家的,可就得是自己了!所以如果按照旧有思维的话,王宇这出可不是什么昏招,明明是在未雨绸缪啊!咱家怎么可能把现在的这份权力代代传下去?又不是皇帝!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安汉公的思路已经变了。

——你凭什么说我传不下去?

也许从搞掉董贤开始,安汉公的内心就开始产生了那个“大逆不道”的想法。

——皇帝的宝座,刘家坐得,我坐不得?

所以,安汉公明明可以把吕宽狗血案压下,但他却偏要大办特办,还不惜“大义灭亲”,干掉自己的继承人。这一方面是要借此案借题发挥,除掉一直以来和自己不对付的人;另一方面,就是要树立起自己的“圣人”形象。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4-27 22:00:13 +0800 CST  
就像上回说的,要改朝换代,最直接的做法是靠拳头,就如高帝刘邦。但安汉公实在不擅此道,因此他就选择了另一条路——当“圣人”!

因为在儒家的世界观中,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这些“改朝换代”的人,统统都是“圣人”。

当然,至于“改朝换代”和“圣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那就见仁见智了。

反正儒家说因为他们首先是“圣人”,所以才能改朝换代。

安汉公要走这条路,那不可避免地会出台不少惠民政策,比如之前的广开学校。元始四年春,他又颁布规定,凡妇女只要不是自身犯法的,以及男子八十岁以上、七岁以下的,只要犯的不是不道罪或者有诏书明确指名的,皆不得逮捕入狱。

这当然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安汉公这些举措还是有效果的。本来之前已经有人提议将其封为正儿八经的公爵,只是因为吕宽案爆发而搁置了。到了当年夏,大家又捡起这个话头,太保王舜等及吏民八千余人上书朝廷,请求封安汉公为公爵。然后朝廷给出的草案,是“增益安汉公封地;采纳伊尹、周公之称号,加安汉公为宰衡,三公对其言事时自称‘敢言之’;赐安汉公太夫人号功显君;封安汉公之子王安为褒新侯,王临为赏都侯;加皇后聘礼三千七百万,合为一万万。”

然后这封赏一出来,安汉公立刻辞让,说只有给自己母亲的封号敢接受,其它的都不敢要。太师博山侯孔光等赞道:“安汉公虽然谦让,但有功不可不赏!”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4-28 21:07:53 +0800 CST  
最后在大家的纷纷劝说下,安汉公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大部分的封赏。只是增封地还是拒绝掉了,还把给自己女儿增加的纳征钱拿出一千万,分给了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左右侍者。

话说,这朝廷实际的老大就是安汉公,这搞出来的“封赏”他怎么可能事先不知情?——恐怕就是他授意的都不一定!然后他又把自己搞出来的东西给否了,在满朝公卿的“劝谏”下才“不情不愿”地接受……

其实,他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王政君也知道是怎么回事,孔光们当然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但这些帝国的“精英”们,却硬是一本正经地把这出戏给演完了!

安汉公此时权势熏人,但他其实内心清楚,有一个人还会成为他前进路上最大的阻碍。

——王政君。

要知道,从“法理”上来说,此时帝国的最高领袖是平帝,但他因“年幼”不能执政,代他执政的不是安汉公,而是太皇太后王政君!

也就是说,安汉公的权柄,是王政君授予的!

既然是她授予的,那她自然也有权力再收回来。虽说安汉公是王家人,但对于王政君来说,只要是王家人掌权就好,至于是哪个王家人,相对就没那么重要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4-29 20:58:36 +0800 CST  
王政君本质上并不是那种热衷于权力的政客,而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老太太。在她的心目中,自己是王家人,也是刘家的媳妇,因此只要王家好、刘家好,一家人和和气气、团团圆圆,就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安汉公接下来要走的道路,势必要拿刘家开刀,甚至不听话的王家人也得靠边站——在吕宽案中他已经搞死了一个叔叔、一个堂弟了!当时王政君就怀疑他俩的死因,安汉公忽悠老太太说这两个人是“暴卒而亡”。

那么如果王政君发现安汉公是要推翻自己的婆家,她会有什么反应呢?会不会把安汉公换掉?

这个赌,安汉公可不敢打,因此他一定要先搞定老太太。但又不能在物理上“搞定”,因为老太太目前可还是王家权力的根源所在。

所以,他才会刻意收买王政君的身边人。他知道老妇人的脾性,就时不时让她出去逛一逛,接见接见寡妇贞女啥的,再施舍施舍钱财,充分满足老太太的慈善欲。王政君的弄臣病了,安汉公亲自去探病。如此种种,王政君的身边人都各种夸安汉公,因此王政君就放心把各种权力都交付给他,自己颐养天年。

这可正合了安汉公的意!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5-02 21:12:42 +0800 CST  
二百六十三、西海郡

安汉公王莽既然是靠树立儒家“圣人”人设上位的,自然要按儒家的方式行事。虽说武帝刘彻搞了“独尊儒术”,但其实儒家至少有一个人还管不了——那就是皇帝自己。实际上武帝未必是打心底就认同儒家学说的,主要还是为了统一思想,以加强他的皇权。而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之类的思想本身就对皇权有加成,再加上儒家有很好的教育传统,学说散布最广,因此武帝最终选择了儒家学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

所以这本是皇帝用来“忽悠”臣民的,自己可不会被“忽悠”。宣帝刘询就总结过,汉家天子还是用的“霸王之道杂之”。即使是有崇儒之称的元帝刘奭,其实还是走的“霸王之道杂之”的路子。

但到了安汉公可就不一样了,这位本身就是儒学大家,因此终于要纯用儒家了——而且是原教旨主义儒家。

元始四年,安汉公升为宰衡后,立刻着手修起明堂、辟雍、灵台——这三样东西传说出自儒家的老祖宗周公,大概就是用来朝见诸侯、颁布政令、祭祀神灵祖先的,因此一说要建这个儒生们就特来劲。

除此之外,安汉公又在长安筑起万间学舍,用来干什么呢?首先他立了《乐经》博士;加上之前的各种经典,每种经书增益博士五人。又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者,以及有逸礼、古书、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并通知其意者,皆赴长安学舍。其目的,是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记其说于廷中,博采众长,欲将来正乖谬,壹异说。

这在学术上的野心是相当大的,于是吸引来上千学者——大家可都不希望自己的学说将来成为被正的“异说”,当然要赶紧来这里大肆宣扬了!

学者们的论战姑且放在一边,但他们对安汉公给他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自然是感恩戴德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5-03 22:20:17 +0800 CST  
另外,黄河最近几年一直不消停,安汉公又招来了上百个有水利才能的。当然黄河的治理难度颇高,因此专家们对此也众说纷纭。大体来说,有长水校尉关并的“空地说”——就是把容易泛滥的河段两岸空出几百里,原来的居民全迁走;有御史韩牧的“分流说”——这是从大禹治水的传说来的,就是把河道分散成几条;大司空掾王横也认同“分流说”,但认为韩牧完全照搬《禹贡》,而如今沧海桑田,不能完全按古书说的来,开分水河(减水河)要另外择地。

司空掾桓谭比较鬼,他最后说要不空地、分流都搞吧,正好此时无业游民众多,也可藉此给他们口饭吃,免得惹蛮烦。

议论了这么多,有些意见也算有可行性,然而最后却无一实行。

因为安汉公“但崇空语,无施行者”。

这里,就暴露出安汉公的一个问题了——执着于名号。

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安汉公对于名字、名号有一种迷之强迫症,尤其喜欢凑整,因此接下来就搞了一系列骚操作。

他放眼周边,此时大汉已“北化匈奴,东致海外,南怀黄支”,只有西方还没有成为藩属。东南西北差了一个方位,这让安汉公耿耿于怀。在汉人眼中,西方并不是指西域,西域真要算起来偏北,而且以前是匈奴的势力范围,所以和匈奴一起被算成了北方。

而正对中原的西方,是青藏高原。此时在此繁衍生息的是藏人的祖先羌人,自从匈奴衰弱后,此消彼长,羌人的势力壮大起来,开始和汉朝发生了冲突,之前营平侯赵充国就是去平定他们在边境挑起的动乱。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5-04 22:19:11 +0800 CST  
安汉公想让他们臣服于自己,这样自己不也就加了一条“开疆拓土”的功绩吗?但他也明白师出无名,你就为了凑齐四个方位就兴师动众去打人家,这对国内可没法说。于是他换了个招——收买贿赂……

他派中郎将平宪带着金银珠宝跑去勾引羌人,献地内属。平宪哄羌人,说朝廷只是想要个臣服的名头,你们只需要签个字,别的什么都不变,朝廷还会有赏赐。羌人们哪晓得汉人的弯弯绕,见到金银财宝就眼花了,纷纷同意,心里可能还会觉得这汉人怎么这么傻,签个字就给钱!

平宪回朝复命,说羌豪良愿等一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鲜水海、允谷、盐池、平地美草等予汉民居住,自己居于险阻处为汉之籓蔽。安汉公问他们为什么愿意这样?平宪回道:“羌人们都说‘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或禾长丈余,或一粟三米,或不种自生,或茧不蚕自成;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皇来仪,神爵降集。’羌人觉得跟着大汉无疾苦,故而愿意内属。”

这羌人远在西方,怎可能晓得中原的什么甘露醴泉、凤皇神爵?这显然是平宪编出来的。这马屁拍得安汉公很舒服,他就说我大汉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现在就把良愿献出来的地盘设为西海郡!

四个方位总算凑齐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5-05 21:36:24 +0800 CST  
同时重新分天下为十二州,以应古制。原来以前有十三个刺史部,安汉公觉得十三这个数和任何典故都不搭边,于是改成了十二这个典故多多的数。

这下不得了,安汉公内心奇怪的开关被打开了。他又分京师,置前辉光、后丞烈二郡。改变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的官名、位次,及十二州的州名、分界。又将行政区划各种罢置改易。一个县今天还是这个郡的,明天就可能变成另一个郡、甚至另一个州的,连当官的都搞不清,从此天下多事。

至于西海郡,安汉公可真信了平宪的说词,准备把汉人移民过去。那地方其实就是现在的青海,当时汉人可没几个自愿过去的,安汉公就增加了五十多条法律,犯了的就得流放西海,流放者很快就成千上万,“民始怨矣。”

而这些涉及了整个国家的大动作,源头仅仅是安汉公想凑齐东南西北四个“风”,如此可笑的理由!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5-06 20:11:06 +0800 CST  
二百六十四、九锡之礼

元始四年时,安汉公王莽建了明堂,又立了《乐经》博士,这说起来,也可谓“制礼作乐”了。当时群臣就说周公制礼作乐尚要花费七年,如今安汉公只用了二十天,朝廷应将其升于诸侯王之上,并给以“九锡”!

这九锡乃是周朝天子赐予诸侯的最高赏赐,如今汉朝不是流行复古吗?于是儒臣们把这套礼仪也给搬出来了。

之前安汉公受封公爵时,推掉了增加的封地。元始五年夏四月,大批吏民为此上书,请求朝廷一定要把封地加给安汉公,前后上书的人达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之众(还有零有整,很科学),乃至诸侯王公、列侯、宗室们见到太皇太后王政君就磕头苦求,说一定要让安汉公接受封地。

于是安汉公上书,极陈自己不愿接受封地之意,还说朝廷硬是要给的话,自己制礼作乐之事了了以后就要辞官,以致在王政君跟前叩头流涕,苦求成全。王政君“深受感动”,赶紧下诏,赐予安汉公九锡之礼!

而这次,安汉公就不再推辞了。五月,朝廷赐给安汉公九锡。说了半天,这九锡到底都有些什么呢?即“绿韨,衮冕,衣裳,瑒琫、瑒珌,句履,鸾路,乘马,龙旂九旒,皮弁、素积,戎路、乘马,彤弓矢、卢弓矢,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胄一具,秬鬯二卣,圭瓚二,九命青玉珪二,朱户,纳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贲三百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5-07 20:29:29 +0800 CST  
上面这么多东西,其实可以分为九样,即车马、衣服、乐器、朱户(大红门)、纳陛、虎贲(卫士)、斧钺、弓矢、秬鬯(祭祀用香酒)。这些东西有礼有乐,有文有武,还有祭祀,一看就是天子待遇,如今赐给臣子,也就是在每个项目具体的数量上减损一下,可见是对臣子的最高奖励。

然而,这些东西再贵重,单从价值上来说,也不可能高过封地,安汉公却拒绝了封地,接受了九锡。这已经可以看出安汉公所谋者大——问题的重点,不在于这些赏赐值多少钱,封地谁都能有,而九锡,可是“天子制度”!这玩意虽说周朝就有,但那时可是正儿八经的分封制,各路诸侯自成一家,天子也很难管到他们内部,因此这九锡给了也就给了,诸侯拿到手里,最多也就搞个霸主当当;而此时虽然分封仍然存在,但早已名不副实,国家已经成为集权体制,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一人”,你这个时候再让另一个人享受天子待遇,是什么意思?

安汉公受九锡,可不光只准备了“制礼作乐、推辞封地”这两条理由——因为他也不清楚朝中对此事会有什么反应,所以预先埋下了好几个伏笔。比如在元始四年春,朝廷派出太仆王恽等八人巡行天下,名曰“观风”。这些人观了一年风,回来后就盛称天下风俗齐同,各郡国都有歌谣歌颂太皇太后、安汉公之盛德,共三万言——当然,基本上都是王恽等暗示各地地方官现编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5-12 20:25:27 +0800 CST  
此时安汉公已顺利受了九锡,上面这条理由就用不上了;但锦上添花总是好的,因此王恽等都封了侯。这里还有个插曲,虽说大部分地方官都报上了歌谣,但内中总有几个耿直的。广平相班穉说并没有这样歌谣,琅邪太守公孙闳更是说祥瑞没有,倒是遭灾了。这两个“不长眼”的实在大煞风景,甄丰就暗示这两位治下的吏民,弹劾主官故意隐瞒祥瑞,是“嫉害圣政”。最后,班穉因为是班婕妤的弟弟,当年赵飞燕姐妹得宠之时,班婕妤投靠王政君,结下了善缘,班穉这回只是罢官了事;没有后台的公孙闳就惨了,愣是被砍了。

安汉公受了九锡后,权位终于稳固,于是腾出手彻底清算前朝,说定陶共王母、丁姬这俩货何德何能?凭什么葬在皇陵?有什么资格用太后的仪制下葬?应该把她俩坟里的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玺绶给起出来,还要把这俩的棺椁从玉棺换成木棺,身上的玉衣也要扒下来,然后迁出皇陵,改葬回定陶国。

王政君觉得过去的就过去了,怎么说都是一家人,人都死了,何必揪着不放呢?但安汉公一再坚持,王政君也只好同意。当时满朝公卿都是安汉公的拥趸,命令一下,他们主动出钱招人,招来十余万人,二十天就把坟给平了。安汉公还不解气,在原地还种上一堆荆棘。

安汉公通过这两手,把一切活着的、死了的政敌都统统打倒在地,永世不得翻身;而唯一有能力控制他的王政君,对他也无能为力了。

但是,他还剩下了一个政敌——

平帝刘衎。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5-13 20:46:12 +0800 CST  
二百六十五、毒杀平帝

元始五年,王皇后“有子孙瑞”,她的父亲安汉公王莽随即下令开通子午道以示庆祝。
可能有人看不明白这是在说些什么。所谓“有子孙瑞”者,即指女子初潮是也。而子午道,即为《三国演义》中魏延念念不忘的“兵出子午谷”之道。“子”“午”为地支,子为正北方向,午为正南方向,而这条道路从杜陵通南山直到汉中,乃是正北正南的走向,故名其为“子午道”。

至于开一条道路怎么和“有子孙瑞”扯上关系的,子为正北,北方属水,属阴;午为正南,南方属火,属阳。这正可谓阴阳相济,水火交融。

懂了吧?

在这举国欢庆之时,却有一个人冷眼旁观——那就是此次庆典的主角之一、当事人的丈夫,平帝刘衎。

不论换了谁,都不可能对杀自己母亲全家的人抱有好感——此乃死仇,除非平帝是个傻子,否则就是不死不休。而平帝虽说不上“聪明绝顶”,但也不是傻子,尤其是他已经十五岁,不再是嘛事不懂的小屁孩了。

而对安汉公来说,对目前只是个傀儡的平帝,其实还是颇为忌惮的。因为安汉公一直在cosplay儒家的大圣人周公,问题是,周公虽然多年代周成王“行天子事”,但在周成王成年后,可是归还权柄了的!请问安汉公敢归还权柄给平帝吗?

因此安汉公的plan A,很可能是让王皇后尽早生下平帝的儿子,再逼迫平帝禅让皇位给这个小孩,那么自己就能名正言顺地继续当“周公”,而这个小皇帝也是自己的外孙,长大了也不可能找自己寻仇,那自己接下来就可以从容运作,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因此他才会对女儿能否生育如此上心。而平帝很可能也猜出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当事人,反而对当爸爸这事无动于衷。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9-05-14 21:54:06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