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当然,这些家伙确实也是自己作死,岂不知出身不高一直是陈胜的软肋!然而,陈胜为了图一时痛快,把他们统统杀掉,就不合时宜了。在现代人看来,这些大嘴巴自己没本事,不过就是攀龙附凤,结果不光觉得陈胜给自己荣华富贵是理所当然的,还整天在那里叽叽歪歪,被杀掉简直大快人心。但是也要看到,此时的中国是一个完全的宗族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完全被时人看作天经地义;陈胜逆潮流而动,睚眦必报固然一时痛快,但必然遭到舆论的挞伐。除非自己有打破这种宗族观念的决心与实力,不然就应该充分遵守并利用这一规则,这才是真正的智者所为。

那帮地主老爷们越来越看不起陈胜,陈胜也越来越不信任这帮豪强。陈胜以自己的亲信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专门监视这帮投靠来的土豪们的一举一动。这两位估计以前也是和陈胜一样的苦哈哈,骤得高位后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完全随自己的好恶来,对各路好汉们无比苛刻,动辄抓人、砍头,无怪乎陈胜最终众叛亲离。

当然,陈胜作为首倡大义的英雄,虽然曾经瞎折腾,但也并不会完全丧失威望。他之前的侍卫吕臣,听说大王被杀,就起兵于新阳,重新攻下陈,杀掉庄贾这个叛徒,又拉起“楚”的大旗。随后,吕臣将陈胜重新下葬在砀,谥号隐王,一代英雄终于有了一个勉强配得上他的体面葬礼。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19 19:16:24 +0800 CST  
陈胜的结局虽然不太体面,但最终秦朝灭于在他感召下揭竿而起的英雄们之手,凭此一点,陈胜就足以名垂青史。刘邦得天下后,也没有忘记这位首倡义举的壮士,专门为陈胜置守冢三十家,终汉一朝,世代祭祀。

陈胜再也不用管豪强们与秦朝之间的撕B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吕臣重新占据陈后不久,秦军又击败吕臣,收复陈;吕臣向东撤退后,碰到在鄱阳湖中落草为寇的大盗黥布。两军合并,军势复振,转过头来击败了秦军,陈地再次易手。

说起这黥布,倒是个狠角色,跟四百年后那个也叫“布”的吕布倒是挺相似的。此君本来姓“英”,六人(也就是现在的六安附近)。因为之前犯了罪,受了黥刑——也就是在脸上刻字,从此人称“黥布”——这其实就和“独眼龙”之类的外号差不多。黥布可能觉得有这个外号名头能更响亮,也就认了。之前说过,犯过罪的人被二世征发去修始皇陵,其中就包括黥布。黥布倒也没有因此整日牢骚,而是积极交结修陵人中的小头头们,彼此称兄道弟。眼看势力发展得差不多了,黥布拉起一票人,逃到长江上干起了水贼。

——可见即使处于多么不利的逆境,都不能怨天尤人。只要你不放弃自己,总会有机会翻身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0 15:45:19 +0800 CST  
此时的番阳(也就是鄱阳)县令吴芮,也开始造东家的反,号为番君,在周边一代威望挺高,黥布就跑去投靠他——此时的黥布,手下已有数千人,俨然已经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吴芮把女儿嫁给黥布,命他攻打秦朝,这才有了后来黥布与吕臣合兵,重新攻下陈的事情。

另一方面,赵王武臣不是也被手下杀了吗?张耳、陈馀逃过一劫后,重新拉起武臣的散兵,击败了叛徒李良,李良走投无路之下投降章邯。张、陈二人虽然更希望自己当王,但有陈胜殷鉴在前,他们就立了个原赵国王族赵歇。春,正月,赵王歇即位,定都于信都。张耳、陈馀这么做,可能也存了立个傀儡当两人之间缓冲的心思,毕竟王位只有一个,“好哥们”却有两个,不管谁当了这个王,难保另一个人不会有想法——当然,这点小心思他俩都不会宣之于口的。

要注意的是,吕臣虽然为陈胜报了仇,但此时的楚国还并没有新王,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为了攫取这个带头大哥之位,各路豪强们蠢蠢欲动。陈胜原来朋友圈里的陈人秦嘉、东阳人宁君看到了机会,就立了一个叫景驹的人当新楚王。但群豪认不认这个新楚王,还是要靠实力说话。秦嘉等人派使者请齐王田儋一起出兵,陈胜时期尚且非暴力不合作的田儋,这回当然仍不答应,还杀了这个倒霉使者——升级成暴力不合作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0 18:51:44 +0800 CST  
说起来,这段时间咱们的主角刘邦在干什么呢?——老刘正不高兴呢!之前他派雍齿留守丰,但此君其实一直瞧不起刘邦,于是等他走后转而投靠魏国国相周巿。刘邦一看老巢造反立刻回军,结果在雍齿那吃了一鼻子灰。灰头土脸的刘邦又得发愁将来怎么办了,这时听说楚王景驹在留(地名),就姑且先投靠过去看看——看来秦嘉等人“楚”的招牌也不是完全没人认,至少还能吸引刘邦这样的小势力。

不过,刘邦此行倒也不是全无收获。话说之前逃亡中的张娘娘良,此时也纠集了百十来号人,准备投靠景驹,结果路上这两人就撞上了,于是两家暂且合流行军。在之前的逃亡生涯中,张良由于一段奇遇(具体见《史记》),学会了太公兵法(传说是姜子牙的兵法)。以前小张也遇到过一些豪杰,但每当他向对方讲解兵法谋略,却经常是对牛弹琴;跟了刘邦后,张良也开始为刘邦出谋划策,没想到刘邦总是一听就明白,而且往往还能举一反三。小张不得不感叹:“沛公殆天授!”从此就起了以刘邦为主公的心思。

刘邦投靠了景驹,暂时有了个落脚地,但现在的秦军已经没那么好对付了,而且周边的豪杰们也个个不怀好意。那么,男二号项羽们又在干什么呢?我们下期接着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0 20:02:30 +0800 CST  
三十九、新任带头大哥——项梁

刘邦来投靠楚王景驹,这对无人响应的景驹集团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自然受到这帮人的重视,从此,刘邦也终于得以进入这帮豪强们的朋友圈。不到两个月,刘邦的队伍发展到九千人。二世皇帝二年三月,刘邦以此兵力二次攻丰——结果又被雍齿怼了回来。

那么与此同时,项羽他们发展得如何了?

陈胜之前派广陵人召平打广陵(现扬州)。还没打下来,陈胜就被杀了;召平闻讯,跑到江东找到项梁,假托陈胜之命拜项梁为楚国上柱国,劝他向西攻秦——其实就是和章邯刚正面。虽然硬刚章邯难度颇高,但风险也意味着机会,于是项梁率江东八千子弟兵渡过长江。

话说这“上柱国”本来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名,取“国之柱石”之意。汉朝建立后,虽然制度上基本是对秦制的损益,但毕竟皇帝出自楚国,因此还是有不少楚国的痕迹,“柱国”就是一例。后来,“柱国”一职一直延续了下来,不过与很多官职名号一样,到了后世就逐渐失去了实权,成了散官。

项梁渡江后,听说一个叫陈婴的占据了东阳,就派人劝他合兵。这陈婴本来是东阳的令史,相当于县里的科员。陈胜首义后,东阳人也趁势杀了县令,聚集起两万人的队伍;因为陈婴向来为人信谨,这帮人就想立其为王。陈婴的老娘听说后,赶紧劝儿子:“咱们老陈家世世代代都是老实良民,哪有资格当什么大王!现在暴得大名,这不给自己立死亡flag吗?要是在电视剧里,绝对活不过前三集,赶紧想法让出去!”陈婴就是一老实孩子,也深以为然,但苦于找不到机会;现在项梁招兵,就赶紧趁机把部队都给了项梁,终于交出了这烫手山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1 18:58:16 +0800 CST  
世人多是巴不得称王封侯——比如陈胜,没想到也有陈婴这样视王位为洪水猛兽的。其实,陈婴只是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罢了,毕竟地位越高,责任也越大;而且项家作为楚国的将门,确实影响力颇大,跟着他们混自然更靠谱——陈婴正是靠这个理由说服了东阳的人们。至于陈婴自己,果断撤掉flag后,安然无恙地活到了大结局,还封了个侯,也算是不错的人生了。

之前与吕臣合军的黥布,不敢与章邯正面交锋,于是往东撤退,结果刚好碰上了项梁军。项氏一族的名号果然管用,黥布就投靠了项梁。有人说黥布不是番君吴芮一伙的吗?其实黥布与吴芮的关系更接近于同盟,只是吴芮势力稍强,所以黥布一定程度上听其指挥,两者并没有很牢靠的隶属关系。

现在,项梁军已经发展到了六七万人,暂时驻军于下邳。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有两个“楚”了,一个是项梁的楚,虽然还没有王,但那是因为项梁还没有确认陈胜的生死(亦或是借口没有确认),所以名义上还是认陈胜为王,而且也确实有不少原陈胜的嫡系(吕臣一派);另一个是已经称王的景驹、秦嘉一伙,刘邦就在这拨人里。那么,革命的领导权该归谁呢?两拨人看起来也都没有谈判的意思,那就直接干吧!

其实,火并什么的也未必全是坏事,只要行动够快,别让朝廷有机可趁,这样整合后反而会增强力量。

项梁借口秦嘉还没确认陈胜生死就匆忙立新王,是为逆无道!——说得好有道理,竟无法反驳。两军在彭城交战,正是因为理在项梁这边,再加上项家的名头,最终项梁得以攻杀秦嘉与景驹,收编了秦嘉的余部,势力更加壮大。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1 20:31:19 +0800 CST  
至于刘邦,之前投靠景驹也只是病急乱投医,自然犯不着为其报仇雪恨,于是率百余骑(这些人都是刘邦嫡系中的嫡系)又改投项梁。前面说过,到此时刘邦也闯出了点名气,项梁倒挺重视他,给他配将配兵。刘邦又有了支五千人的部队,回过身继续和二五仔雍齿死磕——两人算是杠上了。这次刘邦终于攻下了丰,不过却让雍齿逃到了魏国。

按说雍齿彻底得罪了刘邦,然而神奇的是这货和陈婴一样,也活到了大结局,而且也捞了个侯——人生的际遇就是这么奇妙。

现在天下只有一个楚国了,而且也确认陈胜已死,项梁下一步该怎么走?自己称王吗?然而回头看看陈胜的下场,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项梁就在薛(地名)会诸将商议。此时有个居鄛的七十岁的老头范增,跑来劝项梁立楚国王族为新王,以招揽人心。项梁采纳这一建议,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心(此君名叫“心”)——这孩子当时还是个羊倌,也不知道这王族血统是不是真的。夏,六月,心被立为新任楚王。因为楚国人都挺同情楚怀王的倒霉遭遇,于是楚王心就直接号为“楚怀王”——也不忌讳“怀”本来是给死人用的谥号,这似乎也预示了怀王心的结局——同时项梁自号为武信君,新的楚国以盱眙为国都。

张良一看,楚、魏、赵都已经立了六国之后为王,似乎韩国也有望复兴——此时的张良虽然属意于刘邦,但复国的执念岂是那么容易放下的!于是张良劝项梁立原韩国横阳君成(“成”也是名字)为韩王,项梁答应了,同时也以张良为韩国司徒。张良辞别了刘邦,与韩王成攻打韩地;但韩地太过接近秦地,秦朝势力颇大,韩军四处碰壁,只好在颍川附近打起了游击。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2 19:05:10 +0800 CST  
楚国还在整合内部,但这又不是特摄,章邯可不会那么绅士,等你变身完了再打。不过幸运的是,章邯似乎认为陈胜死后楚国就残了,已不足为惧,所以并没有趁你病要你命,而是主力转而攻打魏国。魏王咎派周巿请求齐、楚帮忙,齐王田儋与楚将项它领军会战。章邯衔枚夜击,大破齐、楚联军于临济城下,击杀田儋与周巿。魏王咎以不可屠城为条件,和章邯约好投降后,自焚而死。这魏咎虽然是被周巿抓壮丁当上的魏王,但没想到倒是个颇有责任心的人,这在流氓遍地走的秦汉之际,实在是一股清流。

魏咎的弟弟魏豹逃到楚国,楚怀王给了他几千兵马,试图再次收复魏地。

临济之战,充分显示了章邯的指挥才能,毕竟夜战即使在现代,也很少有人能玩得转;在古代,即使在夜里行军,都很容易出事,章邯却能游刃有余,单论军事水平,其实已经超过了项羽。

齐国也比较惨,此战把自己老大都赔上了。田儋的堂弟田荣收集残兵,撤退到东阿时被章邯追上并包围。而另一方面,齐国人立齐王建的弟弟假为新任齐王——和田儋比起来,这才是正牌王族;同时以齐王假的弟弟田角、田间为相、将,这就为齐国的王位之争埋下了隐患。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2 20:48:03 +0800 CST  
四十、赵高与李斯初次交锋

魏王咎与齐王田儋先后被章邯攻杀,齐国田荣也被包围,反秦势力遇到了重大挫折。项梁作为楚国的新任扛把子,自然有责任挺身而出和章邯刚正面。二世皇帝二年秋,七月,项梁为了救田荣,与章邯大战于东阿。项梁军自起事以来,还没经历过高烈度的战斗,属于生力军。章邯方面虽然士气不错,但毕竟已经连续作战几个月;再加上章邯之前没对上过项梁,可能不够重视——结果此役,楚军击破秦军,章邯被迫西撤,田荣得以撤回齐国。之后项梁乘胜,在濮阳东边又击败章邯;章邯转而坚守濮阳,伺机而动。

在这段时间中,项梁派刘邦与项羽一起,分兵攻打城阳,打下来后又攻打定陶——是的,你没看错,一年多后打得死去活来的两人,居然也曾经并肩作战过。

田荣跑回齐国后,自然很不爽,咱们兄弟在前线打生打死,结果一转身你们这帮家伙就把我们抛到脑后。于是八月,田荣打跑了齐王田假,立自己的侄子——田儋的儿子田巿为齐王,自己当国相,弟弟田横当大将平定齐地。田假逃到了楚国,田角、田间则跑到了赵国。后来,项梁数次要求齐国发兵帮忙打章邯,田荣坚持要先把田假等人交出来,楚、赵两国都不答应——开玩笑,这些人对田荣始终是威胁,握在手里就是有用的筹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上,怎么能轻易还回去呢?田荣见此,也拒不发兵帮忙。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3 19:02:24 +0800 CST  
可以发现,齐国似乎总是特立独行。战国时期,三晋、楚国与秦国可谓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而齐国大部分时间作壁上观。一部分原因自然是因为齐国离秦国最远,另外则和齐地的半岛地形不无关系。山东半岛北、东、南三面都是海,通过海路可以与外界交流,又不用太过担心从海上被侵略(古代的技术条件不支持);而和中原相接的西面,又有沂蒙山当屏障,有一定的封闭性,正是进可攻退可守之地。齐国自从被乐毅打残后,一直致力于赚小钱钱,自然不太愿意掺和打仗的事。

——然而,有些事情,不是你不想掺和,就能躲过去的。

外面已经打得不可开交了,那么秦朝内部呢?——那自然也要助攻啊!作为二世的老师、沙丘之谋的发起者,赵高自然是二世最信任的臣子。赵高大权在握后,借机干掉了朝中不少自己看不顺眼的大臣;不过杀得多了以后,心里也有点虚。于是赵高撺掇二世,说皇帝就应该让臣子摸不透;而且陛下你太年轻,万一处事不当,容易叫手下这帮老油条看不起;所以啊,你干脆深拱禁中,外间的事有老奴操心就够了。

二世这熊孩子一听,拍案叫绝——朕早就觉得一天到晚办公好没劲,这样终于可以天天玩了。于是二世就不上朝了,由赵高“侍中用事”,从此赵高就成了“立皇帝”。

“侍中”,在秦朝时和“散骑”、“中常侍”之类的一样,属于加官。所谓“加官”,就是在本官上加这么一个官衔,也就是说这个官衔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加上“侍中”,说明此官可以出入禁中,入侍天子,成为天子近臣——这也是“侍中”一词的由来。当然,到了后世,官职沿革,有一段时间侍中成了正官,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3 21:16:12 +0800 CST  
赵高一看二世这么好哄,越发轻视这个二货,渐渐起了取而代之之心——也不知道一个太监当上皇帝了将来想传给谁。但在此之前,还有一个碍眼的家伙——李斯。李斯作为先帝老臣,在朝中威望甚高;而且作为沙丘之谋的二号参与者,也颇被二世忌惮——然而是忌惮多于信任,毕竟始皇时期他俩交集不多,李斯纯粹是自己贪恋权力,才扶立胡亥的。

二世那点心思,赵高自然看出来了,那就可以大做文章了。首先,赵高找到李斯,说道:“现在局势危急,皇上只知道玩,还继续修阿房宫,这样下去不是事啊!我人微言轻,丞相你来劝劝他。”其实李斯也早就憋不住了,毕竟他还是为秦朝着想的,秦朝没了他不就当不了官了吗!但是皇上现在又不上朝,根本见不到人啊!赵高就说,没事,兄弟帮你传话。

过去就是因为始皇只把遗命给了赵高,才给他机会上下其手。可以说,对于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赵高早已驾轻就熟。于是赵高专门找二世喝酒泡妞打游戏的时候,通报说丞相有事觐见。二世正欣赏美女呢,却不得不面对李斯这张老脸,而且还得听那些“逆耳忠言”,真是扫兴!次数一多,二世怒了,怎么李斯这货专找朕happy的时候跑过来,你什么意思!赵高趁机进谗言:“当初沙丘之谋,丞相也出了力,估计是指着能封个王,结果陛下继位后并没有封王,这是他对陛下不满哩!再说丞相本是楚国人,现在那帮闹事的盗贼也都是楚国人;他们打到三川时,丞相的长子李由不肯出战,听说他们之间还有书信往来,也不知说些什么——这不可不防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4 19:08:46 +0800 CST  
赵高的话里,尽是“可能”、“听说”,根本是捕风捉影,但二世本来就是想相信的。于是二世就先派人调查李由。

李斯听说后,自然不愿坐以待毙。他也猜到必然是赵高捣的鬼,就上书直指赵高就和当年篡取齐国君位的田常一样。虽然眼光依然很准,但二世自然更信任赵高;赵高知道后,也向二世哭诉:“丞相忌惮的只有老奴;我死了,李斯就要当田常了!”——此所谓贼喊捉贼。

李斯这封上书依然继承了《谏逐客书》的文笔,可谓文采斐然,有兴趣的人可以找来看看——虽然写得再好也没个卵用。

赵高与李斯交手的第一回合——赵高胜!

当然,有二世这个拉偏架的裁判在,赵高想输都难。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4 21:35:07 +0800 CST  
四十一、东门黄犬——李斯之死

第一回合,李斯失败了,同时也更加认清了二世就是个坑爹货。然而,生活还是要继续,无视天下大乱的事实,放任二世继续胡闹,终究也不是个事。没奈何,即使知道二世不愿听,李斯也不得不连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一起进谏,姑且先停建阿房宫,让老百姓们喘口气。二世当然不干,还搬出李斯之前拍马屁时的上书,说不是丞相你要朕“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的吗!你现在这样算几个意思?!于是二世就以别的罪名为借口,下令把这几个家伙统统抓起来。

这还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冯去疾和冯劫两人自尊心比较高,而且估计心里已经对二世绝望了,一知道要被抓起来,先后自杀。功利心颇强的李斯当然不甘心就这么死掉,于是束手就擒。那么二世会让谁来审丞相呢?——那必须得是老朋友赵高啊!

赵高一直琢磨怎么整李斯呢,这下机会送上门来了,看宝宝不弄死你!于是赵高硬把与群盗串通勾结谋反的罪名安到李斯和他儿子李由头上。在百般拷打下,李斯只好认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5 19:30:15 +0800 CST  
李斯招认谋反倒也不是自寻死路。他这是还寄希望于能够有当面向二世诉冤的机会,所以姑且先认了——作为一个聪明人,李斯也深知赵高就是想弄死自己,所以在他手底下硬扛没有意义,还不如先保住这条小命,后面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李斯并不想在牢里面干等,于是继续发挥他的文学特长,给二世写了一封骈四俪六的上书,把自己三十多年来辅佐先帝的文治武功吹嘘了一通,冀望皇上不看功劳看苦劳,放自己一码。

这封上书,当然得由法官赵公公先过目啦。平心而论,李斯倒也不是瞎吹B,这封上书真是闻者落泪、听者伤心,赵公公看后自然也深受感动——于是果断拿去当柴火烧了。
——区区一个囚犯,有什么资格上书,你莫不是当赵某人傻!

李斯的上书举动没有丝毫作用不说,还引起了赵高的警觉。于是赵高找了几个手下,假说是皇帝派来问话的;李斯苦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当然大喊冤枉,结果立刻就被赵高各种拷打。几次下来,李斯也明白了这是赵高在逗自己玩;结果皇帝真派人来问了,他还以为是赵高的人假扮的,再也不敢喊冤了。这下就坐实了自己谋反的罪名,二世喜道:“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玩阴谋,李斯还是搞不过赵高这个大阴人啊!

在这个时点,之前派去调查李由的人也回来了,不过并不是调查的多么清楚,而是不用调查了——李由已经在与楚军的作战中战死。这对李斯也不知道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串通群盗的罪名自然不攻自破,但死的可是自己的儿子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5 20:49:34 +0800 CST  
但是,即使是儿子的死,也没有帮到老爹。赵高嘴皮子上下这么一翻,李由就从殉国的烈士变成了卖国的秦奸。李斯最终还是被判处俱五刑,腰斩于咸阳集市。所谓俱五刑,就是先脸上刻字、割掉鼻子、砍去左右脚趾,之后打板子打到死,死后砍头示众,剔掉骨肉扔到集市上——可谓酷刑之极致了,所以一般用于被判灭三族的人。

李斯被拉出来,和他二儿子一起被俱五刑。临刑前,李斯向儿子叹道:“想当年在老家上蔡,我带着你们兄弟,牵着咱家的大黄狗,跑到东门外追兔子玩,多么无忧无虑啊!然而现在即使这样的生活也欲求而不得了,真是悔不当初啊!”父子俩抱头痛哭,双双毙命,三族被灭。之后,二世就以赵高为宰相,“事无大小皆决焉”。

——这就是成语“东门黄犬”“东门逐兔”的来历。文学家就是文学家,死都死得这么文艺,还贡献两条成语。

李斯死前,对当初受赵高诱惑扶立胡亥,一定悔得肠子都青了。扶苏当政,或许不会重用他,但做一富家翁还是没问题的;然而他只担心不会受到扶苏的重用,殊不知胡亥就是喂不饱的白眼狼。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李斯这样对权势无比贪婪的人,即使再给他一次机会,也是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东门黄犬”这样的生活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6 15:09:50 +0800 CST  
虽然二世不过是随便找个借口弄死李斯,不过以他的小脑瓜,似乎真以为李斯会谋反——这实在是受迫害妄想。李斯虽然是一个聪明人,但本质上是一种军师型的人才。这种人擅长出主意,但缺乏决断的眼光和魄力,所以在一个英明的领导手下往往智计百出,一旦换一个不靠谱的领导,或者没有领导了,反而会无所适从。就如李斯,辅佐秦始皇时游刃有余;始皇一死,就手足无措、昏招迭出。这种类型的人,巴不得上面有个人替自己做决定,怎么可能想到还有谋反这一选项呢?

仿佛为了证明二世杀李斯的决断无比英明一般,反秦势力也遭受了重大打击。项梁在东阿击败章邯后,又进军西北在定陶打败秦军。之前被派到定陶打前锋的项羽、刘邦,转而攻打雍丘,大破秦军——李由就是死于此役。连战连胜下,项梁开始轻视秦军——什么名将嘛,纯粹是陈胜们太菜了才输的!手下宋义看出来了,劝项梁不要轻敌,但对方并没有放在心上。

项梁派宋义出使齐国,估计又是催出兵的事。宋义半道上碰上了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劝他说项梁骄兵必败,你先别着急见他,免得兵败后殃及池鱼。果然,章邯虽然被屡次击败,但并没有伤及根本;二世给他补充部队后,章邯在定陶又发动进攻,再一次展示了关中冷娃的韧劲。此役,楚军大败,轻敌的项梁也战死沙场。

带头大哥一死,楚国又一次群龙无首了——真的这样吗?别忘了,楚国可是有一个王的!之前项梁立怀王心,只不过把他当一尊偶像供着,但怀王心又不是傻子,就真的甘心当一个傀儡吗?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6 20:36:18 +0800 CST  
四十二、楚怀王的小算盘

项梁与章邯大战时,项羽和刘邦作为分兵,一直在攻打外黄;由于长期打不下来,两人转而打陈留。正在此时,收到了项梁的死讯,大家一时人心惶惶,两人只好与吕臣一起,带着楚怀王迁都彭城。

项梁战死,对于楚国此时的领袖楚怀王来说当然是一大危机,然而也是机遇。楚怀王虽说是大家的王,但最初只是项梁因为政治需要立起的一尊偶像,仅仅是名义上的领袖。但一个人如果身处高位,整天接受手下人的顶礼膜拜,即使他心里清楚这些所谓的“尊敬”只是形式上的,又怎么可能对真正的权力没有产生点想法呢?

当然,如果说楚怀王在项梁在时就开始琢磨怎么成为真正的带头大哥,倒也可能是冤枉他了。但人的心是会变的,当他发现自己头上的压力突然消失,以前惟项梁马首是瞻的豪杰们手足无措时,自然会想到趁此机会树立起自己真正的权威。楚怀王有一个天然的优势,他可是经群豪们认可的、名正言顺的王!即使群豪们还不信任他的能力,只要有这个正牌的“王”的名号,这些现下正无所适从的人们在心理上也会不自觉地倾向于他;只要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家再打几个胜仗,那他这个“王”就算是坐实了。——所以孔夫子早就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

果然,在彭城安顿下来后,二世皇帝二年后九月(《通鉴》原文如此,据胡三省考证,应该是指“闰九月”),楚怀王合并吕臣、项羽的部队,自己亲自做大将;以刘邦为砀郡长(相当于秦朝的郡守),封武安侯,统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而之前派去打魏地的魏豹,此时又打下了二十多城,就被封为新的魏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7 15:41:21 +0800 CST  
四十二、楚怀王的小算盘

项梁与章邯大战时,项羽和刘邦作为分兵,一直在攻打外黄;由于长期打不下来,两人转而打陈留。正在此时,收到了项梁的死讯,大家一时人心惶惶,两人只好与吕臣一起,带着楚怀王迁都彭城。

项梁战死,对于楚国此时的领袖楚怀王来说当然是一大危机,然而也是机遇。楚怀王虽说是大家的王,但最初只是项梁因为政治需要立起的一尊偶像,仅仅是名义上的领袖。但一个人如果身处高位,整天接受手下人的顶礼膜拜,即使他心里清楚这些所谓的“尊敬”只是形式上的,又怎么可能对真正的权力没有产生点想法呢?

当然,如果说楚怀王在项梁在时就开始琢磨怎么成为真正的带头大哥,倒也可能是冤枉他了。但人的心是会变的,当他发现自己头上的压力突然消失,以前惟项梁马首是瞻的豪杰们手足无措时,自然会想到趁此机会树立起自己真正的权威。楚怀王有一个天然的优势,他可是经群豪们认可的、名正言顺的王!即使群豪们还不信任他的能力,只要有这个正牌的“王”的名号,这些现下正无所适从的人们在心理上也会不自觉地倾向于他;只要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家再打几个胜仗,那他这个“王”就算是坐实了。——所以孔夫子早就曰过:“名不正则言不顺”。

果然,在彭城安顿下来后,二世皇帝二年后九月(《通鉴》原文如此,据胡三省考证,应该是指“闰九月”),楚怀王合并吕臣、项羽的部队,自己亲自做大将;以刘邦为砀郡长(相当于秦朝的郡守),封武安侯,统领砀郡兵;封项羽为长安侯,号为鲁公;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而之前派去打魏地的魏豹,此时又打下了二十多城,就被封为新的魏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7 15:42:27 +0800 CST  
可以看到,楚怀王的安排还是有点水平的。楚军由各路好汉组成,自然派系众多;而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三大势力。第一个自然是项家,楚怀王就是由他们扶立的,现在想自立,自然要打压项家,但毕竟兵强马壮,还需要他们上前线,所以也不能彻底翻脸;正好现在项家的头头项羽威望不够,可以趁此架空项羽,再慢慢收编项家的势力——所以项羽只被封了一个空头的爵位。第二派是陈胜的旧部,以吕臣为首,这一派是走投无路时来投靠的,威胁没有项家大;但毕竟首举义旗,威望也挺高,也需要逐渐架空,不过要与项家区别对待——所以吕氏父子都有实际的官职。而刘邦作为与这两派没有什么瓜葛的独立势力,可以说是楚怀王的天然盟友,自然要大力扶植;刘邦又是实力最弱的,所以暂时也不用担心他会翻脸——所以刘邦有官有爵又有兵。

你这算盘打得为什么这么熟练啦!看来楚怀王这王室血统搞不好还真没造假。

章邯击杀项梁后,又和上次干掉陈胜时一样,觉得楚国已不足惧,转而北上攻赵。这倒可能不是这位名将不知道除恶务尽的道理,只是现在秦朝已经处处着火,分身乏力,只好先救火烧得旺的地方。赵军大败,张耳与赵王歇放弃国都邯郸,撤到钜鹿,被秦将王离包围(此君是王贲之子);而陈馀则北上常山,收集了数万部队,驻扎在钜鹿以北。章邯驻扎在钜鹿南边的棘原。由于秦军势大,陈馀不敢直撄其锋,赵国只好数次向楚国求援。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7 19:48:39 +0800 CST  
可以看到,楚怀王的安排还是有点水平的。楚军由各路好汉组成,自然派系众多;而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三大势力。第一个自然是项家,楚怀王就是由他们扶立的,现在想自立,自然要打压项家,但毕竟兵强马壮,还需要他们上前线,所以也不能彻底翻脸;正好现在项家的头头项羽威望不够,可以趁此架空项羽,再慢慢收编项家的势力——所以项羽只被封了一个空头的爵位。第二派是陈胜的旧部,以吕臣为首,这一派是走投无路时来投靠的,威胁没有项家大;但毕竟首举义旗,威望也挺高,也需要逐渐架空,不过要与项家区别对待——所以吕氏父子都有实际的官职。而刘邦作为与这两派没有什么瓜葛的独立势力,可以说是楚怀王的天然盟友,自然要大力扶植;刘邦又是实力最弱的,所以暂时也不用担心他会翻脸——所以刘邦有官有爵又有兵。

你这算盘打得为什么这么熟练啦!看来楚怀王这王室血统搞不好还真没造假。

章邯击杀项梁后,又和上次干掉陈胜时一样,觉得楚国已不足惧,转而北上攻赵。这倒可能不是这位名将不知道除恶务尽的道理,只是现在秦朝已经处处着火,分身乏力,只好先救火烧得旺的地方。赵军大败,张耳与赵王歇放弃国都邯郸,撤到钜鹿,被秦将王离包围(此君是王贲之子);而陈馀则北上常山,收集了数万部队,驻扎在钜鹿以北。章邯驻扎在钜鹿南边的棘原。由于秦军势大,陈馀不敢直撄其锋,赵国只好数次向楚国求援。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6-11-27 19:49:22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