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二百四十二、来呀,快活啊

宣帝刘询对自己的孙子成帝刘骜,那是寄予了厚望的——至少要比对儿子元帝刘奭的期望要高。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君子抱孙不抱子”。所谓距离产生美,所以在老人的眼中,隔了一辈的孙子,那是有亲情光环加成的。

也因此,老人们对孙辈在认识上出了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历史上被老皇帝们看好的“孙子”们,没几个有好下场的。

而成帝,可以说是第一个案例。对他来说,人生就是“来呀,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

虽说他父亲元帝被爷爷各种嫌弃,元帝也确实在能力上远不如宣帝,但好歹他还算敬业,还是在努力想把这份工作干好。元帝也明白自己赶不上父亲,因此就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尽量把事办好——比如他就比宣帝要节俭,他的陵墓渭陵,就没有延续汉家“徙民起邑”的传统。

成帝刚即位时,还装模作样地说要学习父亲的节俭,自己的陵墓也不起邑。但过了几年他就忍不了了,将作大匠解万年揣摩上意,建议改在霸陵曲亭之南建陵;陈汤也来凑热闹,建议恢复起邑制度——其实陈汤只是贪财罢了,只要他带头迁到那里,遂了皇帝的意,自然能优先得到好地段。

于是在鸿嘉二年,成帝宣布废掉初陵,改建昌陵。要注意,汉家制度,天子即位后就开始修陵,也就是说此时初陵已经修了好几年了,结果说废就废……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04 21:46:22 +0800 CST  
成帝既然是这种败家子作风,那么对底层的平头百姓,自然也不会太在意了;再加上那几年各种大旱、洪水、地震,还有黄河决堤,社会上的矛盾自然也就日渐积聚。早在建始四年,就有长安南山群盗傰宗等数百人横行乡里。天子脚下、京畿之地,朝廷发兵千人剿匪一年多,竟不能平。最后还是找了个牛人故高陵令王尊来当京兆尹,花了十几天就搞定了。

然而就这么一个牛人,却被各种排挤,仕宦生涯止步于太守。

阳朔三年夏六月,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一百八十人杀长吏,盗取武库兵器,自称将军,经历九郡。不过此次暴动很快就被镇压,声势不大。

下面这个就猛了——鸿嘉三年,广汉郑躬等六十余人攻官府,放囚徒,盗库兵;自称山君。套路和申屠圣一样,人数只是申屠圣的零头。但是,此时已经改建昌陵,搞得天下扰攘;雪上加霜的是,鸿嘉四年秋,黄河又双叒决堤了。朝廷焦头烂额,而郑躬趁机越闹越大,经历四县,人数近万,州郡不能制。结果,又是找了个牛人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发动了三万兵马,于当年冬天总算是平定了这次暴动。

如此看来,这个昌陵还真是个祸害。最后终于有人看不过眼了,永始元年夏,光禄大夫刘向上疏,以张释之“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之语,力劝成帝放弃奢华的昌陵。当初解万年拍着胸脯保证昌陵三年可成,然而五年过去了,中陵、司马殿门内还没开始装修,成帝也开始后悔。大臣们见状,立刻蜂拥上书劝导,终于在同年秋七月,成帝停止修建昌陵。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05 21:34:06 +0800 CST  
臣子们见胜利了一次,遂再接再厉。永始二年春,凉州刺史谷永回京述职,完事后成帝问他回凉州前还有什么进言。成帝不过是循常例有这一问,没想到,这谷永却是有备而来。

在这次奏对中,谷永详细列举了成帝即位以来的几大“罪过”。

首先是“女宠至极”。前几年的许、班就已经很过分了,如今更是十倍于前。

其次是“弃万乘之至贵,乐家人之贱事”——这说的是成帝经常跑出宫找人喝酒。

然后就是“轻夺民财,不爱民力”,典型案例就是昌陵。

最后,陛下“违道纵欲,轻身妄行,当盛壮之隆,无继嗣之福,有危亡之忧,积失君道,不合天意”。所谓“王者必先自绝,然后天绝之”,唯陛下熟计之!

——这骂得可够狠的,不啻于指着皇帝的鼻子说,你就是个SB!再这样SB下去,你死定了!饶是成帝脾气好,也当即暴怒,立刻下令把谷永逮起来。

那么,谷永何许人也,怎么胆子这么大呢?原来,成帝溺于燕乐,以至于他家里人都看不下去了,所以谷永的背后其实是有王家人支持的。此时车骑将军安阳敬侯王音已死,继任的是大司马、卫将军成都侯王商。王商知道成帝的命令后,派人提前通知谷永;谷永知信后立刻回凉州,而成帝当时嘱咐抓人的侍御史,只要谷永过了交道厩就不要再追了,由于谷永提前跑路,结果没有追上。过后,成帝想了想,貌似谷永也没怎么说错,不禁心虚,遂不再提起此事。

但成帝也只是心虚而已,仍然我行我素,所以事态也并没什么好转。永始三年冬十一月,尉氏樊并等十三人谋反,杀陈留太守,劫略吏民,自称将军;徒李潭、称忠、锺祖、訾顺共杀樊并。

同年十二月,山阳铁官徒苏令等二百二十八人攻杀长吏,盗库兵,自称将军;经郡国十九,杀东郡太守及汝南都尉。汝南太守严䜣捕斩苏令等。

以上这些人都是“徒”,相当于半个劳改犯,他们暴动,显然是因为劳役太重受不了了。故南昌尉梅福仍然就这些事上书劝谏,但成帝的回应是什么呢?

上不纳。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06 21:45:36 +0800 CST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大事记

孝成皇帝阳朔三年(前22)
夏,六月,颍川铁官徒申屠圣等一百八十人暴动,被平定。
秋,八月,丁巳,大司马、大将军阳平敬侯王凤薨。
九月,甲子,以御史大夫王音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冬,十一月,丁卯,以光禄勋于永为御史大夫。

阳朔四年(前21)
春,二月,赦天下。
秋,九月,壬申,东平思王刘宇薨。
闰月,壬戌,于永卒。

鸿嘉元年(前20)
春,正月,癸巳,以薛宣为御史大夫。
二月,成帝刘骜始为微行。
三月,庚戌,丞相张禹以老病罢职。
夏,四月,庚辰,以薛宣为丞相,封高阳侯;以京兆尹王骏为御史大夫。
六月,乙巳,封王音为安阳侯。
匈奴复株累单于死,其弟且糜胥立,为匈奴搜谐若鞮单于。

鸿嘉二年(前19)
春,起昌陵邑。
六月,立中山宪王刘福之孙刘云客为广德王。
城阳哀王刘云薨;无子,国除。

鸿嘉三年(前18)
夏,四月,赦天下。
大旱。
王氏五侯争以奢侈相尚。成帝恐吓成都侯王商等,王商等请罪。
冬,十一月,甲寅,废许皇后。
广汉郑躬等暴动。

鸿嘉四年(前17)
秋,勃海、清河、信都黄河泛滥。
冬,以河东都尉赵护为广汉太守,平郑躬之乱。
平阿安侯王谭薨。

永始元年(前16)
夏,四月,乙亥,封婕妤赵飞燕之父赵临为成阳侯。谏大夫刘辅谏阻,入狱。
五月,乙未,封王曼之子王莽为新都侯,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
六月,丙寅,立赵飞燕为皇后,大赦天下。以其妹为昭仪。
秋,七月,废昌陵。
立刘云之弟刘俚为城阳王。
八月,丁丑,太皇太后王氏崩。

永始二年(前15)
春,正月,己丑,安阳敬侯王音薨。
三月,丁酉,以王商为大司马、卫将军。
以京兆尹翟方进为御史大夫。
凉州刺史谷永切谏成帝。
冬,十一月,己丑,以邛成太后王氏之丧事办理不当,免薛宣为庶人,翟方进左迁执金吾。壬子,以翟方进为丞相,封高陵侯。以诸吏、散骑、光禄勋孔光为御史大夫。

永始三年(前14)
冬,十一月,尉氏樊并等谋反,被诛。
十二月,山阳铁官徒苏令等暴动,汝南太守严䜣捕斩苏令等。
故南昌尉梅福上书切谏成帝。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07 21:23:51 +0800 CST  
二百四十三、朱云折槛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孝成皇帝永始四年(前13)~绥和元年(前8)

成帝刘骜倒也不是真的彻底把一切政事都交给娘家人,毕竟他智力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基本的政治智慧还是有的。比如说在元延元年冬十二月辛亥,大司马、大将军成都景侯王商病死,按照成帝的尿性,下一个当首辅的该是老六特进红阳侯王立了——然而并不是。

其实吧,按说应该是他的。当年王商当上卫将军的同一天,王立就被升为特进、领城门兵,这明显是要接班的节奏。然而,王立和陈咸交好,而陈咸却和当朝丞相高陵侯翟方进不对付。元延元年秋,王立举荐陈咸为光禄大夫。此事被翟方进搅黄了,老翟同时还弹劾了举主王立。当时成帝只是罢了陈咸的官,并未处罚王立。

然后王商刚一病死,丞相司直孙宝就跳了出来,揭发王立以前卖田给公家时,以权谋私,卖贵了一万万有余——得,这下王立的将军也就别想当了。所以最后成帝以老七光禄勋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然后这位王根,又和儒臣系统的前丞相,特进、安昌侯张禹发生了龃龉。张禹老了,请求在平陵的肥牛亭赐块地给他当墓地;王根说此地正当平陵之寝庙,应该换块地。最后成帝还是赐给了张禹——这下王根可不爽了。按说此事无关紧要,当初王根跳出来反对都有些没事找事。但王根还处于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阶段,结果被一个(在他看来)已经过气的老头子比了下去,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此事之后王根开始变着法地诋毁张禹。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08 21:15:26 +0800 CST  
不过,这张禹乃是成帝的授业恩师,成帝对他还是颇有感情的,因此尽管王根不断使坏,成帝反而对张禹愈发敬重。有次张禹生病,成帝亲自探问,还对张禹行弟子礼。说话间,成帝发现张禹老是瞅站在旁边的小儿子,他明白过来这是老师放心不下自己这没有官职的儿子,于是当场拜其为黄门郎、给事中——其宠待如此。

然而,张禹恐怕要令在朝的儒臣们失望了。当时有不少人借那几年发生的各种天灾,上书抨击说这是王氏专权所致;成帝也有些动摇,于是跑到张禹家,屏退左右,向老师问计。但是,张禹已经不是当年的热血青年了,他现在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家人。为了防止自己死后家族被王家报复,此时的张禹决定向王家示好,于是回复成帝,说天灾云云,圣人亦罕言,何况现在的这些新学小生呢?陛下勤修政事就行了。

言下之意,自然是说王氏辅政并没有问题,因此成帝由此不疑王氏。果然,王根等人听说后,立刻就改口说起张禹的好话来。

张禹背叛了自己的集团,自然引起儒臣们的不满。后来,故槐里令朱云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成帝说道:“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无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头以厉其余!”成帝问谁是佞臣,朱云回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令御史将其拿下;朱云攀住殿槛,大呼:“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没想到这老朱力气还挺大,宫殿之栏杆都被他拉折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09 21:19:43 +0800 CST  
传说中,关龙逄、比干分别是夏桀、商纣王时因劝谏君主而被杀的忠臣,朱云这是把成帝比作桀纣了!成帝还从来没发过这么大火,脸色铁青。眼看朱云就要性命不保,还是左将军辛庆忌站了出来,为朱云求情。辛庆忌就是昔年和营平壮侯赵充国一同平羌的大将,颇为匈奴、西域敬惮,被时人评为国之“虎臣”。此时老辛早已头发斑白,却跪在地上不住叩头,以致额头流血,成帝见状,这才答应不会追究朱云之罪。

朱云此事,后来成了一个典故,也就是“朱云折槛”。而“尸位素餐”“尚方宝剑”之语,也都是从这里来的。

其实,成帝内心未必就不认为朱云说得有理。后来宫人来修栏杆,成帝见了就说道:“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当然,也可能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虽说还是让王氏辅政,但此事之后,成帝引少府许商、光禄勋师丹为光禄大夫,班伯为水衡都尉,并为侍中,每有大事必引此数人与公卿参议。这三位都是当时大儒,而当朝丞相翟方进偏向儒臣,御史大夫孔光干脆就是儒家的嫡系——他乃是孔子之后。成帝似乎也玩烦了,减少了一些游宴,又把经书捡了起来。看来朱云那一骂,对他还是有所触动的,这也算是儒臣们的一次小小胜利吧!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10 21:06:32 +0800 CST  
二百四十四、定陶与中山

话说在宣帝刘询时期,乌孙分成了大小昆弥,其中乌孙大昆弥是公主刘解忧的血脉。到了成帝刘骜时,现任乌孙小昆弥安日被降民所杀,其下诸翖侯大乱——所谓“翖侯”就是部族、部落之意,相当于匈奴的某某王之类。汉朝向来以乌孙之岳丈自居,乌孙有乱,自然要出面主持公道,遂派出了前西域都护段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赴乌孙调停,并立安日之弟末振将为小昆弥。

但汉朝显然看错了人,末振将刚上台,就因为忌惮大昆弥雌栗靡,暗使贵人乌日领诈降,暗杀了雌栗靡。大昆弥是更倾附汉朝的,汉朝扶植起来的小昆弥却把他给做了,这不啪啪打脸吗?于是汉朝想出兵讨伐,但准备工作进展颇慢。没奈何,汉朝先让段会宗扶立刘解忧之孙伊秩靡为大昆弥。

没想到这伊秩靡倒超勇的,很快就联合翕侯难栖干掉了末振将,安日之子安犁靡代为小昆弥。可见这次汉朝没有选错人选,甚至好过头了——因为这样一来,汉朝在这场乌孙之乱中似乎并没有出什么力,反而让伊秩靡大出风头。虽说这位也是刘家的血脉,但无论如何,汉朝也是不希望出现一个能够一统乌孙的强人的。

为了展示肌肉,汉朝还是决定出兵揍个人,问题是揍谁呢?伊秩靡是肯定不能打的,不然面子上不好看;正好,末振将的太子番丘还在——那就决定是你了!元延二年夏,汉朝征发戊己校尉诸国兵,以段会宗为将征讨番丘。段会宗怕大军一到,把番丘吓跑了,遂只挑选了精兵三十弩,径至番丘之所,号称奉旨问罪。番丘见段会宗人少,若推脱不见,就堕了己方士气,只好硬着头皮去见老段。哪知大汉的这帮西域都护,都有种亡命徒的气质,段会宗亦不例外,结果一见面,段会宗便亲手将番丘击杀!

由于汉朝在西域颇讲信用,说杀全家就杀全家,因此番丘手下虽见老大被杀,却敢怒不敢言,只能眼睁睁看着段会宗等三十人扬长而去。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11 21:40:23 +0800 CST  
番丘手下群龙无首,只好转投安犁靡。安犁靡心想,处理番丘怎么说也是我家的家务事,你段会宗吱都不吱一声就把他砍了,也太不给面子了吧!遂率数千骑兵围住了段会宗。段会宗此时还没来得及回到大军驻地,身边还是只有前面带的三十弩手。但他仍然面不改色,从容对安犁靡说道:“阁下要杀我很简单,但对我大汉来说不过九牛一毛;只是不知昆弥知不知道宛王、郅支之事?”

安犁靡诸人听后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不敢惹汉朝,也只能大哭而去。

汉朝天威,一至于此。

正是由于汉朝太吊,所以成帝时期的外战屈指可数——都被打怕了。以上是少数动静比较大的一次。

成帝真正担心的,还是自己的继承者。到元延四年时,成帝上位已经二十多年,人也到了四十多了;然而这位“好色”的皇帝辛勤“耕耘”多年,却仍然没有一儿半女。成帝心里明白,自己这辈子恐怕是悬了,那么由谁来继承皇位呢?

此时的成帝,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中山王刘兴,另一个是定陶王刘欣。刘兴的生母是为元帝刘奭挡狗熊的冯太后,是元帝第二喜欢的女人;而定陶王的祖母傅太后,则是元帝最喜欢的女人,以至于元帝临终时曾动过以刘欣之父定陶恭王刘康代替成帝的念头。不过要说的是,成帝对定陶王一系似乎并没有太深的芥蒂——这可能和他自己没有孩子有一定关系。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12 20:57:59 +0800 CST  
那么,该选谁呢?元延四年春,刘兴、定陶王按惯例来朝,成帝遂起了考察之心。当时刘兴只带上了自己的傅,而定陶王则把本国的傅、相、中尉全带上了。汉制,诸侯国比朝廷,相对应丞相,中尉对应太尉,而在其上设傅,名为辅佐诸侯王,实为监视。在实际运行中,只有傅才是名副其实的宫廷官员,相和中尉名义上是诸侯王的臣子,实际上与太守、郡丞这些地方官无异,平时和王也很少见面,大概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一般诸侯王对这种例行的朝见,只把傅带在身边,就如刘兴这样。

那么定陶王的举动无疑就很显眼了,成帝当然就问他为什么。这定陶王倒是颇为机敏,立刻就翻出祖宗的制度,说诸侯王来朝,要带上其国二千石的官员;傅、相、中尉都是这个等级的,所以我都带上了。这制度还是高帝刘邦立的老黄历了,而且也没什么要紧的,其实早就没几个人真的严格遵守,成帝自己估计都想不起来——但定陶王偏偏还记得,而且严格执行,这就显出他的水平来了。

成帝起了兴趣,又考校侄子《诗经》,定陶王对答如流,成帝暗暗点头。当然,他也要对比一下,于是隔天见刘兴时,就问他只带傅来朝,有什么来历吗?刘兴哪里料到皇兄问这种琐事,哑口无言。成帝又让他讲讲《尚书》,刘兴也是磕磕巴巴。后来成帝赐宴,自己放下筷子了,只见刘兴还在顾着自己吃;吃完后起身,刘兴的袜子又掉了。成帝是个生活颇精致的人,这刘兴的做派明显不合他的胃口,就此倾向于以定陶王为嗣了。

随定陶王来朝的傅太后也看到了机会,向皇后赵飞燕、赵昭仪、票骑将军曲阳侯王根各种送礼、示好。二赵一直无子,而王根也清楚继任者不是刘兴就是定陶王;现在傅太后示好,成帝也流露出了对定陶王的欣赏,三人为长久考虑,也决定倒向定陶王,劝成帝以其为嗣。成帝意动,但仍想考察一下,所以没有立刻做决定;不过定陶王回国前,成帝亲自为时年十七岁的他行成人礼,这背后的涵义不言而喻。

那么,究竟会是谁来继承这个皇位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14 21:21:12 +0800 CST  
二百四十五、王莽的崛起

在考察了一年后,成帝刘骜终于下定决心,立定陶王刘欣为太子;当然,程序还是要走一走的,于是在绥和元年春,成帝召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入禁中,商议立谁为嗣——中山王还是定陶王?大家早就知道成帝的心思,纷纷支持定陶王;唯有孔光,不愧是圣人后裔,坚持认为礼有父死子继,有兄终弟及,却无伯死侄继,所以就他一个支持中山王刘兴。

孔光的抗议自然无人在意。二月癸丑,定陶王被立为太子。这对定陶王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但此时的他还是相当乖巧的,连连说臣不敢抗诏,但也不敢居于太子之宫,情愿住在定陶国邸,若陛下有子,臣立刻回国守藩。当然成帝不会真让定陶王这么干,但他这一番表态,可以说打消了成帝最后那一点顾虑。

在这整件事里,只有孔光为自己的坚持原则付出了代价,被贬为廷尉,由何武接任御史大夫。这位何武倒挺会来事的,他建议成帝以仿古为名,建立三公官,于是在当年夏四月,就改票骑将军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以他何武为大司空,封汜乡侯,两官皆与丞相平级,是为三公——自武帝刘彻的不懈努力为始,到现在终于在制度上明确地分了丞相的权。

后来到了冬十二月,何武又和翟方进联名上奏,改刺史为州牧,并提其品秩到二千石——这便是汉末复设州牧的来历。

最后说一下中山孝王刘兴,这倒霉孩子在秋八月就病死了,一如之前的定陶恭王刘康——估计也是郁闷死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17 21:10:11 +0800 CST  
那么定陶王来当皇太子,真的没有问题吗?话说太子不是由其母亲丁氏,而是由祖母傅太后抚养长大的;现在傅太后和丁氏居于定陶国邸,反而和孩子见不到面了。太后王政君有些看不过去,想让傅、丁二人十天去看一次太子,但成帝不肯,说太子现在相当于我的儿子了,怎么还能顾私亲呢?王政君劝道,这傅太后对太子毕竟有养育之恩,现在虽然在法律上已经不是太子祖母了,但也算是一个乳母,不妨事。于是成帝只好退了一步,允许傅太后见太子,但丁氏既然没养过自己的儿子,当然不能算“乳母”,自然就不能去见儿子了。

说起来成帝在汉朝的皇帝里算是脾气好的,为什么这么不近人情,阻止太子与亲生祖母、母亲见面呢?这是因为成帝心里明白,太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保证这个孩子真的把自己当亲爹,只能尽最大可能把他和原来的家庭隔离开,减小原来的亲人对他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两家的政治斗争,其实已经开始了!

也只有王政君,把家庭和谐放在首位,为了追求一团和气,才允许傅太后去见孙子,可见王政君确实是个好媳妇。但问题是,皇帝的家事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家事,她这么操作,实际上是留下了一个隐患——后来发生的事证明,她的做法也确实给她们王家带来了一场大危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18 21:09:29 +0800 CST  
而在未来解决这场危机的人,此时也崭露头角了。这事还要从卫尉、侍中定陵侯淳于长说起。此君是王政君的外甥,当年赵飞燕被立为皇后,他很是出了一把力,故而之后贵幸无比。淳于长和龙雒思侯韩宝的老婆许孊是姘头,后来娶了她当小老婆。这许孊是废后许氏的姐姐,这就让许氏又看到了希望,她就通过姐姐走淳于长的路子,希望自己能走出冷宫。

哪知淳于长根本就是个浪人,虽然收了许氏无数的金钱财物,还许诺助她成为左皇后,但其实都是信口雌黄。不仅如此,在给许孊的信中,对许氏还极尽嘲讽之能事(有小道消息,说淳于长甚至还调戏过这位废后)。

后来王根病重,在外戚中该轮到淳于长当首辅了;然而,侍中、骑都尉、光禄大夫新都侯王莽,之前就对淳于长颇为嫉妒,一直在收集淳于长的这些腌臜事,现在就派上用场了。新都侯就向王根告黑状,说淳于长知道叔父你病重,自以为将取而代之,沾沾自喜。王根自然大怒,让新都侯去告诉王政君;王政君听了对淳于长也很不满,又让新都侯去禀报给成帝。因此最后在一番操作下,新都侯成功地把淳于长拉下了马,赶他出了长安。

但这事还没完。淳于长不甘心,找到红阳侯王立之子王融,托他向王立塞钱,希望王立帮忙说几句好话。王立不像淳于长,收了钱就办事,没想到反而坏了事——原来之前王立不是没能当首辅吗?他一直怀疑是淳于长黑了他,故而和淳于长一直不对付,这事成帝也是知道的;然而现在王立突然为淳于长说话,此中必有奸情!

成帝派人抓王融,王立慌了,逼儿子自杀以灭口,这下成帝疑心更重了。成帝干脆把淳于长逮了起来,结果他把与许氏交通等事一股脑全招了。淳于长固然难逃一死,而倒霉的许氏,没有等来立后的诏书,反而等来一杯毒酒。翟方进也跳了出来,弹劾王立,结果王立也被赶出长安。

老翟在这件事里如此不遗余力,其真正的目标其实还是当年得罪过他的陈咸等人。果然,陈咸见自己的举主王立背景这么硬的人都跪了,看来自己这辈子算是没指望再当官了,最后郁郁而终。

至于“首发大奸”的新都侯,自然升官发财。王根推荐他代替自己,当年冬十一月丙寅,新都侯成为大司马,时年三十八岁。新都侯成为三公后,愈发谦谨俭约。他夫人接待公卿列侯的夫人,由于穿得太简朴,竟然被错当成了仆人。

一颗政坛上的新星,冉冉升起。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19 21:27:28 +0800 CST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大事记

孝成皇帝永始四年(前13)
春,正月,大赦天下。
夏,大旱。
冬,十一月,庚申,大司马、卫将军成都侯王商以病免职。

元延元年(前12)
春,正月,壬戌,王商复为大司马、卫将军。
夏,赦天下。
冬,十二月,乙未,以王商为大将军。辛亥,王商薨。庚申,以光禄勋曲阳侯王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朱云折槛。
匈奴搜谐单于死。其弟且莫车立,为匈奴车牙若鞮单于。
左将军辛庆忌卒。

元延二年(前11)
夏,四月,立广陵孝王刘霸之子刘守为王。
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段会宗参与平定乌孙内乱。

元延四年(前9)
春,成帝有意以定陶王刘欣为嗣。

绥和元年(前8)
春,正月,大赦天下。
二月,癸丑,立定陶王为皇太子。戊午,御史大夫孔光左迁廷尉,以廷尉何武为御史大夫。
三月,殷绍嘉侯孔吉与周承休侯皆进爵为公。
夏,四月,以王根为大司马,罢票骑将军官;以何武为大司空,封汜乡侯。与丞相并为三公。
秋,八月,庚戌,中山孝王刘兴薨。
匈奴车牙单于死;其弟囊知牙斯立,为匈奴乌珠留若鞮单于。
冬,十月,甲寅,王根以病免官。
十一月,立楚孝王刘嚣之孙刘景为定陶王,以奉定陶恭王刘康之后。
侍中、骑都尉、光禄大夫新都侯王莽告发卫尉、侍中定陵侯淳于长奸事,淳于长最终死于狱中,废后许氏亦被赐死。
丙寅,以新都侯为大司马。
十二月,罢刺史,更置州牧。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20 22:01:29 +0800 CST  
二百四十六、成帝猝死之谜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孝成皇帝绥和二年(前7)~孝哀皇帝建平元年(前6)

绥和二年是不祥的一年,这一年一开头,就连续死了四个人,而且这四个人死得都很诡异。

第一个人,是丞相高陵侯翟方进。当时出现了一个罕见的天象——荧惑守心,即火星跑到了心宿的范围内。火星主兵、主杀,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第二年始皇崩,天下遂乱,因此迷信的古人认为此天象乃大凶之兆。

有个叫贲丽的郎官精通星象占候之术,就向成帝刘骜进言,说此天象对天子不利,但可以贵戚重臣代替,使天子躲过此劫——说白了就是当替死鬼。成帝一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翟方进挡枪——你不是百官之首吗?为君分忧就是你的本分!

老翟听了成帝的吩咐,不啻于当头一棒——为了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理由去死,也太无厘头了吧!所以他一直犹豫不决。然而绥和二年春二月壬子,成帝下诏,切责翟方进“政事不治,灾害并臻,百姓穷困”;翟方进收到诏书,算是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日自杀。

成帝见翟方进死了,暗中松了一口气,明里却把翟方进的丧礼办得极尽隆重之能事,自汉兴以来,无他丞相可比。但对这种虚伪,司马光一针见血地指出,祸福乃天命,连楚昭王、宋景公这样的中人之君都知道,“移腹心之疾,寘诸股肱,何益也!”你成帝这么干,欺谁呢?欺天乎!

这翟方进死得太莫名其妙了,不得不让人猜测背后是不是有什么肮脏的交易。翟方进这个人,智能有余,号为通明,也比较擅长钻营。之前淳于长得宠,他对其交口称赞;淳于长坏了事,他就痛打落水狗,这种做派可能得罪了不少人,故而最终有此一劫。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21 22:17:22 +0800 CST  
逼死了翟方进,成帝满心以为死个丞相,老天爷就能被骗过去了,于是还开开心心跑到河东去祭后土。然而他刚回到长安,就出了事。当时楚王刘衍、梁王刘立来朝,按例第二天清晨辞行,成帝为了能多睡一会,前一晚便宿于举行辞行仪式的白虎殿;此时的成帝还想着让左将军孔光继任丞相,侯印、文书都准备好了(按例丞相皆封侯)。

谁承想,成帝晚上就寝时还好好的,第二天一早,他刚套上袜子想起床,突然就拿不住袜子,人也说不出话了,不到片刻就驾崩,连句遗言都没来得及留下来!

成帝虽然早年身体不好,但三十岁后好转,连小病都不怎么得了,此时却毫无征兆地猝死,朝野间顿时议论纷纷。而在这一片八卦、阴谋论之声中,有一个说法甚嚣尘上——那就是成帝是得了“马上风”,死在赵昭仪肚皮上的!这说法足够香艳,又符合成帝“好色”的人设,立时得到广大吃瓜群众的认可。

而这种说法,也被有心人所利用。太后王政君命大司马新都侯王莽等讯问赵昭仪,赵昭仪如何回复的,史无记载,记载下来的只有她的结局——自杀。

从对成帝死前的描述来看,他确实有可能是突发心肌梗塞、脑溢血之类而猝死,但这是否就和与赵昭仪的“交流”有关,实在也缺乏证据。所以倒霉的赵昭仪,有很大可能性是死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毕竟,主持此事的是王家人,和赵家可是竞争对手!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22 21:12:58 +0800 CST  
于是,成帝刘骜,就和翟方进一样,莫名其妙地就死了。他共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六岁,单从寿命来看,也算是活到了汉家天子的平均年龄。对于成帝这个皇帝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修《汉书》的班固可谓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因为他爸班彪,就是班婕妤的侄子。班彪总听长辈们说,“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有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於邑!”如此看来,成帝不能算是一个“昏君”。但是,当时的汉朝,地方上虽无大事,然而豪强势力渐起,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以致盗贼蜂起;成帝能力有限,只能靠重用外戚来抑制豪强,加上他又玩心颇重,以致使王家的势力尾大不掉,西汉之衰亡,实成帝之责。

这两个月不到,一下死了三个人——当然赵昭仪算是给成帝陪葬的。诡异的是,还有一个人给成帝陪葬——富平侯张放。这张放可不像赵昭仪是“被自杀”的,而是“思慕哭泣而死”……这种暧昧的记载,不像在说“朋友”,倒像是在说“情人”!话说成帝早年喜欢微服私访,十次出宫有八次都是去张放家;后来王政君硬逼儿子把张放赶出长安,成帝屡次想把他召回,都受到母亲阻挠。如此种种,看来这张放和成帝果然有“基情”。而且这张放居然还“相思而死”,真是情深义重——至少比还在好好当着皇后的赵飞燕情义真。

哦,关于赵飞燕,她似乎并未受妹妹太多牵连,而且还顺利地成为了皇太后,王政君当然也升为了太皇太后。

至于新任皇帝嘛,当然就是前定陶王、太子刘欣啦!夏四月丙午,太子即皇帝位,是为汉孝哀皇帝。

新的风暴,就要来临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23 21:23:03 +0800 CST  
二百四十七、限田令

新皇帝刘欣后来的谥号是“哀帝”,从这个“哀”字大家应该能猜出来,估计这位皇帝比较衰。其实哀帝刚上台时,大家对这位新皇帝还是寄予了厚望的。话说汉朝到此已经立国两百年,虽然没什么大问题,但小毛病越积越多,不少有识之士都意识到,再这样下去,吃枣药丸!而前任皇帝对这些问题毫无办法,只会任用外戚;任用外戚也就罢了,这些外戚也个个没啥大本事,只会仗着有外甥撑腰作威作福而已。

而哀帝刚上台,“躬行俭约,省减诸用,政事由己出”,俨然有宣帝刘询之风,因此朝臣们对新皇帝接下来的举措,都是颇为期待——换了新领导,风气也应该能焕然一新吧!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果不其然,哀帝也放了三把火。第一把火,烧向了音乐界。原来成帝刘骜之时,贵戚们流行观赏唱歌跳舞,当然他们观赏的不是严肃的雅乐,而是“靡靡之音”的郑声。古代不像现代娱乐手段多,有点乐子大家就趋之若鹜,容易上瘾,而且养歌舞团又烧钱。哀帝本身不喜欢玩音乐,就在绥和二年夏六月把宫里养的乐府官裁掉了一半,以为百姓表率。

然而并没有什么用,大家早就习惯了,你对此又没有可以代替的东西,豪富吏民们仍然沉湎其中,不可自拔。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24 21:32:22 +0800 CST  
第二把火就比较重要了。当时汉朝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归根究底,还是一个土地兼并问题。在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兼并是不可避免的。被兼并而失掉土地的农民有什么选择呢?要么就去当佃户,依附于地主,跪着挣钱。要是不想跪着怎么办?

那就只有山里喽!

不管跪着还是站着,这些人都不会再向国家交税了。佃户们改向地主交租子,而山大王们不光不交钱,还要抢钱。至于地主呢?势力大的地主能够有一百种方法逃税。国家收上来的钱越来越少,当然越来越干不下去,到最后迟早爆炸,大家一起玩完。然后经过一番战乱,人口锐减,大地主们也多被物理消灭,剩下的人都成为自耕农,新政权在此基础上建立,然后进入新一个轮回。

这也就是困扰后世两千多年的衰亡周期律,这可是个大题目。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对此问题都是战战兢兢,更何况此时的汉朝可是在历史上第一次碰到这个问题。哀帝对此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儒臣们支的招——复古、限田。

当初董仲舒就曾劝过武帝刘彻,说恢复周初的井田制是最好的。所谓井田制,便是周围八块地是老百姓的,中间一块是公家的,由周围八家一起种,算是一种半公有制。其时井田制早已与时代脱节,从商鞅开始就把它给废了。不过儒家从孔子开始都是崇古的,所以不管什么时代,你只要对儒生们说要恢复井田,这帮人绝对瞬间高潮。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26 21:10:36 +0800 CST  
然而儒生们毕竟不全是书呆子,尤其是董仲舒这样的大儒。所以董仲舒就说井田不好恢复,那就先“限名田、去奴婢”。限名田就是限制每个人名下的田亩数,去奴婢就是让奴婢恢复自由。这里解放奴隶不仅仅是出于人文关怀,还因为解放了奴隶,他们才能给国家交税……

所以董仲舒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一下就看出了问题的实质。然而能看出来不等于能解决,他提出的办法根本没法实行。你要想想皇帝是什么?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啊!这个国家的权力掌握在大大小小的地主们手中,而皇帝实际上是这些人“推举”出来的代言人。你现在让皇帝背叛自己的基本盘,革自己的命,怎么可能呢?

所以实际上这个问题以古代的技术水平是无解的——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回到周初的封建时代,但这也就意味着要忍受比现在更低的生产水平,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果然,在师丹、丞相博山侯孔光、大司空汜水侯何武这三位大儒的建议下,哀帝又颁布了限田令,规定“自诸侯王、列侯、公主名田各有限;关内侯、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奴婢毋过三十人。”

然而也并没有什么卵用,由于阻力太大,此令最后还是被搁置。

不过,哀帝如此崇儒,倒引出一个人来——中垒校尉刘歆。此君乃是已故的刘向之子,可以说尽得乃父真传。大司马新都侯王莽把他推荐给哀帝,哀帝以之为光禄大夫,此后他改名为刘秀。

话说刘向当年搞出了第一本目录书《别录》,《战国策》也是他编修的。如今刘秀子承父业,搞出一套《七略》,有《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凡三十八种,五百九十六家,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是一套百科全书。在这里面刘秀第一次把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流,所谓“三教九流”的九流就是他刘秀提出来的。

最后提一下,这位刘秀可不是光武帝刘秀,至于这学者刘秀为什么要改名,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11-27 21:38:14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