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上回提到,元封六年时匈奴换了个新单于。这位儿单于虽然年纪小,但却非常莽,一上台就大肆扑杀国中那些他看不顺眼的贵族。加上当时草原闹饥荒,就有人受不了,开始动起心思了。太初元年时,匈奴的左大都尉就偷偷和汉朝联络,意思是想投个降;当然他拍胸脯说不是白投降,要拿儿单于的脑袋当投名状,所以希望汉朝能派兵过来接应他。武帝得报后大喜,遂派因杅将军公孙敖跑到塞外建“受降城”,以为接应。

这件事还在进行中时,西域又出幺蛾子了。原来大宛的贰师城据说有“宝马”,武帝听说后铸了个金马,派人去买。大宛政府认为宝马是战略物资,且汉人距我绝远,对我是无可奈何的,便拒绝了。生意谈崩了,没想到汉使是个脾气大的,一怒之下把金马砸碎,扬长而去。大宛人觉得受了侮辱,脸也黑了,就命其东边的属国郁成王截住汉使,杀人越货。

武帝得报后,登时心口一股无名火起——我们是去诚心诚意谈生意的,买卖不成仁义在,你们大宛也太黑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有个曾出使过大宛的姚定汉就撺掇武帝,说大宛很弱鸡,有三千兵马足以灭之!前几年浞野侯赵破奴曾仅以七百轻骑就俘获楼兰王,武帝觉得西域这帮子国家都不堪一击,就派出六千骑兵,配上征发的“郡国恶少年”数万,教训教训大宛。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14 21:53:18 +0800 CST  
其实,此役武帝也是有私心的。原来在长平烈侯卫青死后,武帝一直想在外戚中再培养一个大将。这回他挑中的,乃是宠姬李氏的哥哥李广利。这李氏也有来历,原来她另一个哥哥李延年是个宦官,因为很有音乐天赋,在宫中逐渐受到武帝看重,后来更是成了武帝的男宠(刘彻你个老骚货)。他想把妹妹送进宫,就作了一首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

武帝一听,口水就流下来了,问李延年真有如此佳人?李延年就趁机把妹妹推了出来,果然得宠——这便是“倾国倾城”的来历。

既然李氏得宠,武帝就想抬举李广利,封个侯什么的;但武帝又好面子,不愿无端封侯落人口实,这不,就把这次机会给了李广利,命其为贰师将军,出征大宛。

武帝总觉得,自己既然能够捧红卫青、霍去病,自然也能捧红李广利;但带兵打仗是需要天赋的,不是你说捧起来就能捧起来的,而李广利显然不是这根葱。李广利于太初元年秋出发,二年秋才进入战区。原来他这一路上,西域各国无人愿意为汉军提供补给,他又拿不下这些国家,走得相当狼狈。好不容易到了郁成,兵力只剩下数千,结果被郁成杀得大败亏输。这还没摸到大宛的边就差点全军覆没,李广利吓得赶紧退回敦煌郡,此时汉军已减员八九成。

李广利上书武帝,说兵太少打不过,要不咱下次再说?武帝一听,恼羞成怒——本来是要教训大宛,结果这脸被打得。武帝盛怒之下发了一道严旨:“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李广利只好悻悻地留在玉门关外。

武帝这几年开疆拓土,几时吃过这种亏,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16 21:49:26 +0800 CST  
一百八十、再征大宛

书接上回,话说在征大宛国前,匈奴中出了匈奸,汉朝为了接应此人,筑了个“受降城”。但武帝刘彻考虑受降城离叛变的匈奴左大都尉太远,又在太初二年秋,加派浞野侯赵破奴率二万骑兵出朔方郡,准备到其西北二千余里外的浚稽山接头。但没想到的是,李广利在大宛吃了个瘪,赵破奴也在受降城吃了个瘪。

原来这位匈奴的儿单于,也不是好相与的。他率先发觉了左大都尉的异动,果断地做掉了这个匈奸。赵破奴到了浚稽山,没等到左大都尉,却等来了匈奴军的攻击。赵破奴虽说击溃了这支军队,但多年征战养成的直觉告诉他——有危险!遂迅速后撤。然而,最终还是晚了一步,在离受降城还有四百里之时,赵破奴部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儿单于对这次行动显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赵破奴被包围之地缺乏水源;为了找水,赵破奴晚上亲自出动,没承想阴沟里翻船,被匈奴斥候生擒。这下汉军群龙无首,士气大沮;加之汉法规定,失主将,副将当斩!因此无人敢提议丢下赵破奴突围,结果就在这犹豫之间,全军覆没……

匈奴很有几年没有成建制歼灭汉军精锐了,儿单于大喜过望,顺势进攻受降城。不过攻城始终是匈奴的弱项,受降城最后还是守了下来。至于倒霉的赵破奴,这位将军显然没有飞将军李广的身手,被关了三年,才在天汉元年找到机会逃了回来。

或许这位一鸣惊人的儿单于,还有许多雄心勃勃的计划,但一个人的成功,不能只看能力,还是要考虑历史进程的——此役转过年的太初三年,儿单于竟然病死了……儿单于年轻,他的儿子自然更小;匈奴是不讲究什么“父死子继”的,就共推儿单于的叔叔呴犁湖为单于。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17 22:06:45 +0800 CST  
经历了这场失败,武帝也意识到之前轻敌了;他对此的反应,是于三年夏派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塞,筑城障。匈奴这边也不甘示弱,秋天,再次大举入侵,将汉所筑城障悉数破坏,又掠走数千军民;幸有军正任文半道截击,把俘虏们又抢了回来。

这次与匈奴交手,汉朝明显处于下风,朝臣们纷纷表示匈奴还是不可小觑滴,相比之下,大宛是个无关紧要的地方,没必要和丫死磕,赶紧把军队拉回来揍匈奴是正经。但武帝这种好面子的宝宝,怎么可能甘愿被一个(据说是)蕞尔小国打脸,不行,我大汉绝不能为外国笑!于是武帝一发狠,又用罪犯、“郡国恶少年”、边兵拼凑出六万兵马给李广利——这些只是正兵,加上他们自己的随从那就更多了;而后勤运输,则由犯了罪的官吏、入赘的女婿、商人(赘婿躺枪)等等承担;同时匈奴也要防,又征发十八万甲卒戍守酒泉郡,“天下骚动”。

武帝的思路就是咱本钱大,耗死你!事实证明,这种土豪似的打法还是有效的。这回汉军行军路上的小国不敢怠慢了,纷纷“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到了大宛王城下,李广利切断了他们的水源,围攻四十余日,大宛人终于怂了,杀掉了他们的王毋寡,希望有条件地投降。李广利听说康居国要来救大宛(其实康居军见汉军势大,一直在外逡巡),加之有毋寡的头,足以向皇帝交差,就同意了。最后大宛献出宝马三千余匹(还记得这场战争的起因吗?),立了亲汉的贵族昧蔡为新王,李广利遂满意而归。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18 22:01:14 +0800 CST  
此战就是靠人多碾压,其过程乏善可陈;话说回来,这样大的优势也没把大宛彻底揍趴下,这位贰师将军看来确实不过尔尔。不过此战中也有两件事值得提一下。

一件是李广利之前派偏师去打大宛的小弟郁成国,结果被郁成王击灭;李广利就又派搜粟都尉上官桀(这名字和“狗蛋”有一拼)再攻郁成。上官桀获胜,郁成王逃亡康居,上官桀紧追不舍;康居人见汉军占上风,就把郁成王卖了。上官桀派四人押送郁成王去见李广利,内中一个叫赵弟的担心有人劫囚,干脆先把郁成王给砍了……

还有一件事,此役汉军的阵亡率本来并不高,但却由于军吏不体恤士兵,又克扣军饷,结果导致大部分的减员发生在行军途中,大宛献的马也只带回来千余匹,看来这李广利的治军也很有问题。但既然胜利了,这些“小毛病”自然被一床锦被遮盖,李广利、赵弟封侯,上官桀位列九卿(少府),连普通小兵都有四万钱的奖赏。

平心而论,这次征大宛,还是很有作用的,自此以后,“西域震惧”,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力加强了。但问题是用人不当,打得实在太“笨”了,无端地扩大了损失;而且放弃敌对的匈奴而去招惹中立的大宛,起因仅是为了宝马,实在有些舍本逐末。

问题的关键,还是武帝过于好大喜功,西域是要经营的,但实在是操之过急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20 21:51:09 +0800 CST  
一百八十一、苏武牧羊

匈奴最近几年似乎流年不利,儿单于飙了一把就死,继任的呴犁湖单于还没干满两年,在太初四年冬也挂了,呴犁湖单于的弟弟左大都尉且鞮侯继位(果然外国人的名字着实拗口)。这匈奴单于接连去世,搞不好他们内部出了什么问题也说不定。但不管是巧合还是真发生了政变,最高领袖频繁换人,政权必然不稳。

汉朝此时刚刚击败大宛国,正是趾高气昂之时,所以武帝刘彻得知了匈奴的这些情况后,就故意下了一道诏书:“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这是把过去的老账全都翻出来了,所以说汉人最是记仇,全都在小本本上记着呢!

看起来这道诏书是下给国内的,但其实是吓唬匈奴人的。果然,且鞮侯单于得知后,自忖国中尚未稳定,赶紧认怂,说汉家天子乃是自己的老丈人辈的,我就是个“儿子”,哪敢对老丈人不恭?而且为了表示诚意,还把之前匈奴扣押的汉使路充国等人毕恭毕敬地又送了回来。

武帝没想到自己这么一吓,居然还挺管用,非常满意。投桃报李,他也准备把前几年扣下的匈奴使者送回去,就让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护送这帮匈奴人回国。这苏武也算是世家,他父亲前面也出场过,就是修朔方城的苏建。

不过,其实匈奴这位新上任的且鞮侯单于也并不是真服,以上种种做作,仍然是拖延时间的故伎,苏武等人到了匈奴后,才发现这回又(不出意料地)被耍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21 22:05:09 +0800 CST  
按说汉朝已经被耍了好几次,既然这次匈奴仍然毫无诚意,那苏武们就回来便是,之后该怎么打还怎么打不就得了吗?但问题是,汉朝这回的使者团中,着实有几个不安分的,结果还真出事了。

原来,此时有几个人见到汉使来了,就想借机叛逃匈奴——或者说,回归汉朝。这些人中,一个是匈奴的缑王,此君乃是多年前降汉的浑邪王的外甥,和舅舅一块投奔汉朝后,就一直跟着浞野侯赵破奴挣军功,后来在受降城之战中又和赵破奴一块被逮回了匈奴。另一位叫虞常,是前两年投降匈奴的卫律的部下。

这位卫律也有来历,他虽出身胡人,但从父亲那辈开始就入了汉籍;卫律和李延年交好,李夫人得宠后,被李延年推荐出使匈奴。然而他还没回来,就听说李家出事了——原来李夫人此时已死,人走茶凉,李家逐渐失势;而此时又发生了李延年和其弟弟李季“淫乱后宫”的丑闻,李家被族灭,只有海西侯李广利当时在外征大宛,未受牵连。卫律听说后怕自己被牵连,当即就投降了匈奴。这哥们看似不起眼,却和多年前的中行说一样,竟是个奇才,深得单于信任,被封为丁零王,武帝自然对此君耿耿于怀。

虞常等根本就是被裹挟着投降的,自然不愿终老于此,正好虞常和苏武的副手张胜是好友,就暗地找到张胜,说自己可以暗杀卫律,然后劫持且鞮侯单于的母亲逃回汉朝。这事真要成了,实乃大功一件!张胜是个胆大的,没问苏武的意见,就擅自同意了这笔交易——因为这种事是违反外交法则的,而且风险极大,苏武作为正使,如果事先知道很可能会拒绝,所以张胜就想先生米煮成熟饭再说。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22 21:57:24 +0800 CST  
天汉元年春,且鞮侯单于出猎,虞常等人想趁机发难;谁承想有人当了叛徒,告发了此事,留守的单于子弟先发制人,结果缑王被杀,虞常被活捉。且鞮侯单于回来后,命卫律审问此事,张胜这时才慌了神,只好告诉苏武;苏武大吃一惊,但现在再埋怨张胜以无济于事,冷静下来后他意识到,此事必然会牵连自己,自己唯有一死,才能维护大汉的尊严!张胜和另一个副使常惠没想到老大这么刚烈,赶紧拦了下来。

果然,虞常很快把张胜供了出来,暴怒的且鞮侯单于想杀了苏武等;其手下左伊秩訾觉得凡事应该留有余地,再说张胜等是谋杀卫律而不是谋杀单于,不宜杀人,不如逼降为上。且鞮侯单于最后同意了,派卫律去向汉使们宣判;苏武听后叹道,我堂堂天国上使,怎能屈节偷生,竟拔剑自刎!卫律也被吓了一跳,赶紧把苏武抱起来找医生,折腾了好一番功夫,苏武才算保住一条命。

顺便说一句,治疗苏武的方法也挺奇特的,乃是“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也不知道是什么原理……

苏武的气节,连敌人都为之折服,且鞮侯单于命人好生看顾,同时也愈发坚定了收服他的决心。等苏武伤好后,匈奴人会审虞常、汉使等人。虞常第一个被砍了,之后匈奴人把刀架在张胜脖子上,这家伙之前胆挺大,结果真的面对屠刀却果断怂了——真是色厉而胆薄之辈!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23 22:03:59 +0800 CST  
随后,卫律又把剑锋指向了苏武,说你身为正使,也要连坐!苏武据理力争,我并未与谋,且与张胜非亲非故,哪来的“连坐”?卫律把剑按到苏武脖子上,但苏武仍岿然不动。卫律见硬的不行,就劝道:“苏君,你这又是何苦?你看我投靠匈奴后,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你若投降,我之今日就是君之明日;你在这里苦苦坚持,最后也只是死于荒野,汉朝又有谁还会记得你呢!你今日要是降了,我立马和你结为兄弟;否则,你以后想见都见不到我了!”

苏武骂道:“住口!贰臣贼子,叛主背亲之徒,有何面目与我相见!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 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你给我记住,若我死了,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卫律讨了个没趣,一五一十地回报且鞮侯单于,且鞮侯单于现在是非逼降苏武不可了。于是他们把苏武塞到地窖里,断了他的饮食,想用饥渴逼服他;当时下雪,苏武渴了就喝雪水,饿了就嚼毛毯,就这样捱过了数日。匈奴人见其无事,惊以为天人,此人的骨头到底是怎么长的?于是无奈的匈奴人,就把他发配到无人的北海去放养公羊,还说“直到公羊产乳,你才能回来”,于是苏武就开始了他北海牧羊的生涯。

北海据说就是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在这里,天地无垠,杳无人迹,陪伴苏武的,只有身边的公羊,和手中的汉节——而就是这样的生活,苏武渡过了整整十九年!当他终于回到祖国,武帝早已撒手人寰了……

为什么苏武的事迹会记载得这么详细?首先自然是因为其人其事可歌可泣,不过恐怕和苏家与司马迁家乃是世交,也不无关系。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24 22:08:39 +0800 CST  
一百八十二、浚稽山之战

出了苏武这么一档子事,汉朝明白了匈奴人还是在拖延时间,那就再打呗!现在的头号将军既然已经成了贰师将军海西侯李广利,那这次自然由他带兵。天汉二年夏五月,李广利率三万骑出酒泉郡,于天山击败匈奴右贤王,斩首万余。这看似是场胜利,但没想到竟是匈奴人使的苦肉计,在回师途中,汉军陷入了匈奴军的包围圈,被围数日,死伤惨重。幸有假司马陇西郡赵充国率百余死士拼死突击,硬生生撕开一条口子,汉军才得以突出重围。此役,汉军减员十分之六七,赵充国本人身受二十余创。武帝刘彻接见了这位本战最大的功臣,查视其身上伤口后,嗟叹不已,当即提拔赵充国为中郎。

这位英勇的战士,数十年后将成长为帝国的第一战将。

此次大败,战役的本身其实对大历史的进程影响不大,但却引出了一件影响中国历史至深——确切的说是影响中国的历史学至深的事件。

话说李广有个孙子叫李陵,此人善骑射,爱人下士,颇有乃祖之风,武帝就拜其为骑都尉,从丹杨、楚地招募五千精兵,于酒泉、张掖二郡练兵。丹杨兵虽然不像燕、代之卒习惯骑射,但作为步兵却是最莽的,李陵对症下药,苦练当时步兵最强的杀招——弓弩。

李广利出兵时,武帝本想让李陵守辎重;但李陵一心想为爷爷正名,不愿干这种后卫的活,求武帝允许其自成一军从别道出击,以分散匈奴兵力。武帝看出这李陵心气高,不愿居于他人之下,但此时的武帝已经没有多余的骑兵可以分给李陵;李陵一拍胸脯,有我这五千丹杨兵,定能直捣匈奴王庭!武帝见李陵如此自信,于是批准了这一作战计划。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25 22:02:28 +0800 CST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26 22:18:34 +0800 CST  
仅仅一次冲锋,匈奴损失已接近对方的总兵力,而汉军损失微乎其微,可见这李陵之前的信心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看来也是研究、训练了多年。如此战绩,足以向皇帝交差,所以李陵开始向受降城后撤。

且鞮侯单于没想到碰到个硬茬,大惊之下,赶忙召集援军,拉出八万骑的队伍,誓要将李陵这个钉子拔掉。李陵且战且退,在一个无名山谷中被追上,双方大战,李陵部打红了眼,连伤兵轻易都不下火线——“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此战又以匈奴丢下三千具尸体结束,李陵部继续南撤。行了四五日,走到一片沼泽中,匈奴人火烧芦苇,用火攻;机智的李陵也放火,烧出隔离带,破了对方的火计。后来李陵部在一座山下又被且鞮侯单于追上,李陵又利用山上的树林,迫使匈奴人下马步战,又杀敌数千,差点把且鞮侯单于都给做了。

此战后,李陵从匈奴俘虏中得到一个好消息,原来匈奴人明明兵力占优,却连连损兵折将,被揍得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且鞮侯单于怀疑这是汉军在诱敌深入,其他匈奴大佬表示,老大说得有理,但咱们八万打五千打成这个矬样,太没面子;不如再追个四五十里,到时候如果还是不行咱就撤。

由此李陵知道,匈奴军已经到了极限,只要再撤出四五十里,就能突围;但李陵也是有苦自己知,对方受不了这强度,自己又何尝不是强弩之末了呢?所以他赶紧加速撤退,那么,李陵究竟能否逃出生天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27 22:14:01 +0800 CST  
一百八十三、李陵五千勇士

十几年前有部电影,叫做《斯巴达三百勇士》,讲的是三百斯巴达战士在温泉关抵御波斯五十万大军的故事。当然,真实的历史中兵力对比不会这么夸张,不过斯巴达人确实是以少打多。斯巴达人之所以要这么打,是因为他们的战略目的是拖延时间,就没想着活着回去。即使如此,此战也未必是个必死之局,如果能够给波斯人造成重大伤亡,让波斯人对对面的实力作出误判,从而“知难而退”,这恐怕才是斯巴达王最初的打算。
波斯人攻势受挫后确实一度动摇,然而,斯巴达人这边出了个叛徒,波斯人由此知道了斯巴达人的虚实,又找到一条绕过温泉关的小路,内外夹击,斯巴达人全军尽墨。

同样的,李陵率领的这五千勇士,在匈奴近十万骑兵的围攻下,杀敌过万,也令匈奴贵族们萌生了退意;此时李陵部离边境只有百里,如果能再坚持一把,就能跳出包围圈。
在这关键时刻,李陵却遭受了和斯巴达人同样的噩运——军候管敢被其校尉辱骂,心中不忿,竟投降了匈奴。这下匈奴且鞮侯单于知道了李陵军孤立无援,且弹尽粮绝,心中大定,再次加强攻势。

从此开始,匈奴军的攻击强度远超从前,汉军南撤的脚步越发艰难,还未行至鞮汗山,一天之中就消耗掉了五十万发箭矢——这已经是汉军最后的本钱,此后只能靠步兵近战硬抗骑兵了。但即使如此,汉军仍然没有放弃,此时尚有三千余人,大家就丢掉辎重,砍下运输车的辐条当武器。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2-28 22:17:37 +0800 CST  
麻烦的是,汉军必须穿过鞮汗山谷才能回家,匈奴人抢先用石块把谷口封住,汉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到此,李陵明白突围无望,当晚,抱着万一的希望,他独自去刺杀且鞮侯单于——但这种事情想想也知道,只存在理论上的可能性。果然,李陵窥探良久,始终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只好放弃,叹道:“兵败,死矣!”

事已至此,李陵实在不甘心——自己练兵多年,难道最终竟是一个笑话吗?所以现在李陵想的就是怎么把这些好兄弟尽量多地带回去,也算是给这支部队留下一个种子。于是李陵命令砍断军旗,丢弃所有战利品,每人除了武器,只带二升干粮、一片冰块,夜半各自突围,“各鸟兽散”,自求多福。

这就是“作鸟兽散”的来历。李陵的想法是,此时集中突围已不可行,只能化整为零,让匈奴人顾此失彼,能跑出几个是几个。但正所谓祸不单行,本来约好以击鼓为号,结果连战鼓也坏了。好不容易把大家伙叫起来,匈奴人也反应过来,穷追不舍。最终,副将成安侯韩延年战死,李陵见山穷水尽,投降,而五千勇士,最终只有四百多人逃回了塞上。

败信传来,武帝刘彻大怒,朝臣们也纷纷谴责李陵是个叛国贼!只有太史令司马迁说了几句公道话,说“李陵素有国士之风,此次以五千步卒孤军深入,杀伤数万骑兵,将士用命,人皆死战,虽古之名将也无有过此,此战实非李陵之过;再说李陵选择投降,应该是还想留住性命,将来才有机会报效国家!”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3-01 22:14:59 +0800 CST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李陵战败处离边关不足百里,而且已经吸引住了匈奴军的主力,但凡汉朝能派出一支援军,那整场战局立马就能翻盘,变成一场“诱敌深入后围而歼之”的经典大胜——实际上匈奴方面在管敢叛变前也一直有这样的担心。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边关诸将坐视友军尽没而无动于衷,李陵败后除了司马迁,所有人也都在落井下石——这倒颇有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军的做派。

估计李陵和他爷爷一样,与军中同僚的关系不是很好,但仅仅因为私人恩怨,就能置对国家有利的一场胜利而不顾,这样真的对吗?

那么武帝对此又是什么态度呢?皇帝陛下的脑洞颇大,竟然认为司马迁是在拐着弯的讽刺海西侯李广利!因为李广利之前是被武帝力挺的,却打成那矬样,结果还封了侯;李陵这么优秀,你却要怪罪人家,可见是任人唯亲!——司马迁到底是不是这个思路不清楚,反正武帝是这个思路。胆敢讽刺皇帝,这还了得!来人啊,拖下去,阉了!

——司马迁就是个史官,家里哪有什么油水?无钱赎罪的情况下只能受刑。司马迁也是堂堂七尺男儿,哪里受得了这种屈辱?他一时间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此时他的《史记》才刚刚开了个头,难道真要放弃?一边是身为人的尊严,一边是毕生的志向,到底该如何抉择?

最终,他选择了屈辱地活下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所以才有了《二十四史》开篇的《史记》。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3-02 21:59:36 +0800 CST  
其实,如果司马迁没有这段经历,《史记》应该还是会有的,但会不会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很不好说了。

原因嘛,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说得很清楚了——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所以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恐怕司马迁就不会在这部书中注入如此丰沛的感情。最起码,后人就不会如此详细地了解到李陵之败的细节——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官一般重政治而不重军事,重战略而不重战术,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往往一笔带过,李陵之败实在是特例中的特例。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太史公就是要证明自己是对的,皇帝陛下错了,所以才要考证得详详细细——毕竟,这是影响他一生的战役啊!

我们的皇帝陛下,后来也反应过来,李陵战败,那些“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老油条们难辞其咎,但他也不能真地惩罚这些人,否则也是在打自己的脸,只好好生抚恤那四百位逃回来的李陵残部,差可告慰。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3-03 21:57:02 +0800 CST  
一百八十四、酷吏政治

我们知道,战争是一种需要调动大量资源的活动,这就对一个政权的组织能力和凝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战争强度越大要求越高。远的不说,就说共和国建立前后,同样的军队、同样的装备,在国民党手上就是一群渣渣,在共产党手上才过了两年就能硬刚世界第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两个政权的控制力度不可同日而语。

共和国当时的高控制力是靠崇高的理想和坚不可摧的信仰实现的,但在两千年前的汉朝,饭都吃不饱,识字的人一只手都能数过来,这个时候你和老百姓谈信仰,老百姓显然当你是神经病。但武帝刘彻又是要打仗的,并且不是小打,而是大打,那他又是怎么加强皇权的统治力度的呢?

——那就是用严刑峻法来控制人民,即“恐怖统治”。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大量任用所谓的“酷吏”。

多年前的郅都、张汤、宁成等等大前辈就不用说了,元封二年以来的酷吏,比如二年被任为廷尉的杜周。这哥们是典型的外宽內深,可以说是个小号的张汤。“酷”到什么程度呢?当时廷尉狱中光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相当于省级以上干部)常年不少于百人;每年案件不下千余,大案动辄牵连数百人,小案也有数十人,把人从数千里之外抓来审问乃是常事——要知道这可是在交通基本靠腿的时代!

这种情况下,审案的效率可想而知,因此廷尉及京师其他官府的诏狱多时要关押六七万人。囚犯多,看管审讯的人也得跟着多,所以这些部门的吏员数目达到了惊人的十万——此时汉朝的总人口大概不到四千万,光首都的囚犯和管囚犯的人就小二十万了,而且要注意的是这是“诏狱”,关的多是有政治、经济问题的官吏,杀人放火、偷抢拐骗之类“一般意义”上的罪犯还没算在内……


正因为如此,此时当官某种程度上成了“高危”职业——司马迁就是这种酷吏政治下的受害者。司马迁官职低微,但当时人即使贵为三公,过得也是战战兢兢。太初二年春正月戊申,丞相牧丘恬侯石庆病逝——此君算是自公孙弘之后头一个在任上善终的丞相。石庆出自“万石君”家,家风谨严,所以任上才没被逮着什么要命的把柄,但即使如此也是数次被罚。

武帝选择的继任者,乃是时任太仆的公孙贺。公孙贺一听要让他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反而当场吓尿了……按例,对于丞相,皇帝要亲自交付印绶,结果公孙贺只是跪在地上哭,死活不愿接过印绶。皇帝陛下不耐烦了,拂袖而去,公孙贺没奈何只好接了过来,出门就向人哭诉:“这回死定了!”

丞相这个职位放在别的时代那都是让人趋之若鹜的,此时却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也算是汉武帝朝的一大奇景了。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3-05 21:56:00 +0800 CST  
酷吏的一大特征是用法严苛,但千万不要把酷吏和“铁面无私”的清官混为一谈。实际上酷吏往往并不干净——当然清廉的也有,比如张汤,但这是特例。而酷吏如此行事,自然会惹到一大票同僚,所以这些同僚们也在时刻瞅着酷吏们,逮到机会就往死里报复。比如在太初元年,著名酷吏中尉王温舒被抓住了小辫子,竟被判族灭;同时他的两个弟弟和两个亲家也因为别的事,全都被判了族灭!光禄勋徐自为叹道:“悲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如此看来,这种环境下,除了皇帝,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小老百姓那就更惨了。还记得秦朝时“秦法深刻”,导致了什么后果吗?——大批人落草为寇,其中就包括刘家的老大。所以此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强盗”。这些人说是强盗,但少者掳掠乡里,多者已到数千之众,甚至开始攻城略地,国家形势其实已经相当危险。武帝没辙,最后派出所谓“绣衣使者”持虎符发兵剿匪。要说汉朝的正规军还是挺猛的,政权也还算稳固,数年下来这些盗匪的头头基本都被干掉了。但这些人本来就是官逼民反,还是很有群众基础的,所以余党总是死灰复燃,最后官府也是无可奈何——除非政治环境有所改善,不然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武帝显然不想“治本”,所以他的对策是抛出《沈命法》——治下出了草寇没有发觉,或者发觉了没抓住,二千石主官以下至小吏,统统死刑!但你以为这就能逼着这些官吏用心剿匪?太天真了!实际的结果,捕盗的小吏见抓不住贼还要赔上自己的命,干脆对盗贼视而不见,上面的官员也是抱着同样的心理,也默认了这种视而不见,甚至还主动要求下面人闭嘴。于是就这样上下相隐,盗贼日益增多,而只有上面的皇帝还自以为天下太平。

不过这些官吏中也有异类。直指使者暴胜之诛杀甚多,巡行到渤海郡时,郡人隽不疑就劝他“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暴胜之听进去了,收敛不少。另外一个绣衣御史王贺逐捕魏郡群盗,多有放过,因此免官。王贺自嘲道:“吾闻活千人,子孙有封,吾所活者万馀人,后世其兴乎!”

——这位王贺,可谓一语成谶,因为他有一个曾孙子,叫做王莽……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3-06 21:48:36 +0800 CST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大事记

世宗孝武皇帝元封二年(前109)
武帝刘彻亲临瓠子,修复河堤。
汉使涉何诱杀 裨王长, 人发兵攻杀涉何。
遣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征讨 。
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击灭劳深、靡莫,兵临滇国。滇王举国降,以其地为益州郡。
以御史中丞杜周为廷尉,廷尉及中都官诏狱囚徒至六七万人。

三年(前108)
夏, 大臣杀其王卫右渠, 降,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因作战不力,荀彘被诛,杨仆贬为庶人。
秋,七月,胶西于王刘端薨。

四年(前107)
夏,大旱。
匈奴扣留汉使路充国。

五年(前106)
春,三月,增封太山。
长平烈侯卫青薨。
置交趾、朔方之州,及冀、幽、并、兗、徐、青、扬、荆、豫、益、凉等州,凡十三部,皆置刺史。

六年(前105)
遣使通大夏,被昆明所阻。
秋,大旱,蝗灾。
乌孙昆莫娶汉公主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后昆莫死,其孙岑娶代立,娶刘细君,为昆弥。
匈奴乌维单于死,其子乌师庐继位,号“儿单于”。

太初元年(前104)
夏,五月,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共造《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
匈奴左大都尉欲降汉,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受降城以接应。
大宛不予汉使宝马,且攻杀汉使。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征大宛。
关东蝗灾,西飞至敦煌郡。

二年(前103)
春,正月,戊申,丞相牧丘恬侯石庆薨。
闰月,丁丑,以太仆公孙贺为丞相,封葛绎侯。
秋,蝗灾。
李广利军损伤惨重,退回玉门关。
浞野侯赵破奴出军浚稽山接应左大都尉,被儿单于围攻,赵破奴被俘,汉军全军覆没。
冬,十二月,御史大夫兒宽卒。

三年(前102)
春,正月,以胶东郡太守延广为御史大夫。
夏,四月,修封泰山,禅于石闾。
儿单于死,匈奴立其叔父右贤王呴犁湖为单于。
为李广利军增兵,再征大宛。大宛贵人杀其王毋寡,投降。

四年(前101)
呴犁湖单于死,匈奴立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为单于。且鞮侯单于放归路博德等。

天汉元年(前100)
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苏武副手张胜谋杀匈奴丁灵王卫律,事泄,苏武被牵连。苏武拒不投降,被流放至北海牧羊。
夏,大旱。
赵破奴自匈奴逃归。
以济南郡太守王卿为御史大夫。

二年(前99)
夏,五月,遣海西侯李广利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得胜。此战假司马赵充国立大功。
李陵至浚稽山,遇匈奴主力,消灭数倍敌人后,突围无望,投降。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惹怒武帝,被判宫刑。
武帝好用酷吏,民间盗贼蜂起。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3-07 22:11:16 +0800 CST  
一百八十五、钩弋夫人

话说武帝刘彻自从用了贰师将军海西侯李广利后,各种外战、尤其是对匈奴的外战,打得都特别“笨”。天汉三年秋,匈奴又入侵雁门;四年春,武帝派出李广利、强弩都尉路博德、游击将军韩说、因杅将军公孙敖四人出兵报复。结果李广利和路博德与匈奴且鞮侯单于缠斗十余日,不分胜负;韩说压根没碰上人;公孙敖干脆被匈奴左贤王赶了回来。

公孙敖此役其实还有一个任务,原来武帝听说李陵在匈奴中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就让公孙敖想办法把他捞出来。然而公孙敖根本就连匈奴的边都没摸到,就发愁怎么向皇上交代。正好此时有个俘虏交代,说李陵早就和单于打得火热,从此不做汉人了!公孙敖可算找到借口,也不查证,赶紧向武帝报告,不是我无能,都是因为匈奴人背后有李陵在支招!

结果武帝就杀了李陵全家……

然而后来又有确切的消息传来,原来投降匈奴的不是李陵,而是另一个叫李绪的俘虏!李陵本来还盼着找机会逃回去,结果竟被这样一个乌龙害得家破人亡,悲愤之下干掉了李绪。这李绪在匈奴已经混出了点名堂,不是一般的无名小卒,所以匈奴大阏氏准备杀掉李陵;不过单于对李陵的战斗力实在印象深刻,而且匈奴不像汉朝,非常缺乏人才,所以就把李陵藏了起来,直到大阏氏死了才再放出来。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8-03-08 21:48:49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