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煌说《通鉴》

这一事件颇为离奇,最早在《史记》里就有记载,也不知道司马迁从哪听来的。不管是真是假,高后的身体状况确实从此每况愈下。秋七月,高后病危,但此时吕家的势力还远不到彻底压过刘家的程度。因此高后任命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掌管北军,梁王吕产掌管南军。北军负责巡察京师,南军负责屯卫皇宫,高后希望藉此能够防止忠于刘氏的大臣们在自己死后作乱。此外高后也不断告诫二吕,自己死后他们一定要据兵于宫中,不要轻易为自己送丧,以免为人所制!

汉高皇后八年秋七月辛巳,汉高皇后吕雉驾崩,享年六十一岁。高后临朝称制八年,在这八年中,名为“称制”,实为皇帝。高后虽是一介女流,但论执政能力,丝毫不让须眉。在高后治下,“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虽然杀老公的儿子们看似残忍阴毒,但在古代的政治斗争中也算是平常事了。对老百姓们来说,皇帝老爷们再怎么相杀,就是杀得朝中宫中血流成河,只要对老百姓好,那就是好皇帝!所以后世之人一提到高后,虽都免不了说几句“牝鸡司晨”之类的酸话,但无法回避的是,汉朝君臣可是对这位开国皇太后礼敬有加,历代祭祀不辍的——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高后遗诏,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之女为皇后,审食其为太傅。那么,吕家人能如高后所愿,从此大权独揽,甚至取刘氏而代之吗?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4-30 22:18:46 +0800 CST  
一百、齐王举兵

吕家人深知,朝中不少忠于刘家的大臣最怕的就是高后吕雉;现在老太太死了,肯定会有人蠢蠢欲动,所以不少人想先下手为强。但太尉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手里也是有兵权的(虽然没有京城的兵权),吕家人对此也不无忌惮,迟迟不敢发动。

前面说过,朱虚侯刘章娶了赵王吕禄的女儿,结果小姑娘把娘家的密谋泄露了出去。刘章不是个坐以待毙的主,也向来敢想敢干,遂暗中通知哥哥齐王刘襄,叫他举兵打过来,自己和弟弟东牟侯刘兴居为内应,翦灭吕氏,事成后扶立大哥为帝!

这个事件中,刘章的媳妇看似真成了“泼出去的水”,把娘家给卖了。其实,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事情,不过这些女子有卖娘家的,也有卖夫家的。按说人也不傻,明知道两家已经剑拔弩张,为什么还要向另一半泄密呢?其实吧,除了少数真的是夫妻情深,大多数情况下本来也是想隐瞒的;但自己要弄死对方的家人,表情、语气上肯定会有不自然,夫妻毕竟朝夕相处,很容易发现这些问题;略施点手段,加之对于对方会念着夫妻之情而放过自己家人还心存侥幸,阴谋往往就这样败露了……人毕竟不是冰冷的机器,这些心理实在也都是人之常情啊!

刘襄听了弟弟的撺掇,难道咱也能捞个皇帝当当?他心里当然痒痒,就和舅舅驷钧、齐国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但按照高帝刘邦给诸侯王定下的规矩,这种大事,刘襄没法绕过自己的丞相——因为他掌握着王国的行政权力,同时还有一定的军权。而齐国丞相召平不知是因为心向吕家,还是因为就认死理,拒不从命。刘襄见状起了杀心,于高后八年秋八月丙午阴谋派人刺杀召平。但召平先听到风声,先下手调兵“保卫”王宫——现在刘襄反而陷入了危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01 22:03:56 +0800 CST  
丞相有权调兵,所以刘襄才没法绕开他。为了给主公解围,魏勃骗召平,说自己想替丞相带兵“保卫”大王。召平还是太年轻,轻信了魏勃;结果魏勃兵符到手后,转身就“保卫”起丞相府来!召平知道中计,羞愧中自杀身亡。如此一来,刘襄搬开了这块绊脚石,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打出“清君侧”的旗号大举向西。

然而,刘襄的背后还有块钉子——高后封的琅邪王刘泽。刘泽虽是刘家人,但却是临光侯吕媭之婿,不可不防。于是刘襄派祝午去忽悠刘泽,说齐王年少不习兵革,准备全权委托大王为将,请大王赴临菑谋划。如此一计糖衣炮弹砸下来,刘泽被砸得晕晕乎乎,结果就上了套——所以说嘛,姑爷哭丈人,野驴放屁!

刘泽前脚刚离开,祝午就控制了琅邪国兵。刘泽这才知道被骗,自己也被刘襄扣住了;但刘泽也不是个饭桶,他反过来忽悠刘襄,说你把我留在临菑也没用,我现在是刘家人中辈分最老的,自认说话还算有分量,不如让我到长安忽悠,不,呼吁大臣们立大王为帝——本来你就是长孙嘛!

刘泽估计只是想脱身,反正嘴长在自己身上,只要脱离了刘襄的控制,到底说刘襄的好话还是坏话,自然要先看看风头再说——刘泽可是惯会投机的。刘襄也未必没看出刘泽的小九九,不过确实把他软禁在临菑也没个卵用,还多张嘴吃饭,索性死马当活马医吧!

看看高后都找来些什么人,一个擅会生事的刘章,一个见风使舵的刘泽,这还真是给自己挖坑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02 20:40:18 +0800 CST  
遣走刘泽后,刘襄正式发兵,还向天下诸侯遍发檄文,数诸吕之罪,声言自己要“清君侧”——这一招还真是又狠又准,这小刘(或者说齐王的团队)还是挺有水平的。相国梁王吕产见势不妙,也无如之何,只好派灌婴迎击。灌婴历来带兵驻守荥阳,在高帝的安排中就是负责监视和防备关东诸侯的;二吕虽掌握长安军权,但这带野战军出战,也只能靠灌婴——可灌婴又不傻,凭什么帮你老吕家?平常也没什么交情的说。然而他也不能明着抗旨不尊,但阴奉阳违还是办得到的。于是他跑到荥阳后和齐军对峙,两军整日在阵前摇旗呐喊、锣鼓喧天,着实热闹——但就是不见有人真的操家伙上……私下里,灌婴与刘襄和其余诸侯联络,让大家静观吕氏之变。收到密信的刘襄心领神会,于是也按军不动。

灌婴这招也着实老辣,如此一来时间一长,迟久必定生变;要是吕家被长安的大臣们做掉,那自然最好,老爷我也不用污了自己的手;就是吕家占了上风,我也可以与刘襄合兵清君侧。不管吕家怎么折腾,反正兵权在我手,那我就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

造成如此局面,其实都是因为吕家的软肋——高后还来不及培养一个权力的继承者就死了。现在的吕家老大吕产、吕禄二人以前在老太太跟前摇旗呐喊还可以,轮到自己拿主意,只能说还是太嫩了;而且吕家的势力经营得还是不够,结果一打仗无人能用,只能起用敌我不明的灌婴——只能说,高后死得还是太早啊,这一切岂非天意!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02 21:59:40 +0800 CST  
一百一、吕氏之乱

赵王吕禄、梁王吕产内惮绛侯周勃、朱虚侯刘章等,外畏齐、楚之兵(其时楚王刘交态度不明,但显然和吕家尿不到一壶),又担心带兵在外的颍阴侯灌婴也造反,因此虽有心先下手,但却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其实,刘家一派也是顾虑重重,此时济川王刘太、淮阳王刘武、常山王刘朝(即所谓的惠帝刘盈诸子)及鲁王张偃(鲁元公主之子)均在长安中,再加上吕产、吕禄分掌南、北军,京中全是吕氏党羽,形势对保刘派也并不乐观。

不过,保刘派的党魁们可是大多跟随高帝刘邦打过仗的,那杀伐果决,非二吕可比——尤其是太尉周勃。周勃苦于手中无兵(太尉虽是国防部长,但管不了首都卫戍部队),找右丞相曲逆侯陈平商议,陈平这个阴谋家果然想出个主意——原来曲周侯郦商(郦食其之弟)的儿子郦寄和吕禄是好基友,周、陈二人遂劫持郦商,要挟郦寄去忽悠吕禄,就说“只要你归还将印,交出兵权,而梁王交出相国印,你俩各自就国守藩,大臣们就能安心,齐王也没借口打过来了。”之后还信誓旦旦地向吕禄保证,说大臣们已经说好不会追究下去,吕家仍可长保富贵。

吕禄这个没吃过什么苦的主,之前根本没想到权力的游戏这么不好玩,被基友这么一忽悠,遂萌生退意;他把这意思传达给吕产和其余诸吕,大家也都纷纷犹豫不决……

又不想放弃权力,又不想冒风险,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不过吕家里还是有明白人的。临光侯吕媭知道吕禄打算放弃北军后,大怒道:“我们吕家将死无葬身之地了!”随后把珠宝首饰统统扔掉,“毋为他人守也!”

可惜啊,吕媭始终是一介女流,又没有高后吕雉那样的身份,吕家的事她还是做不了主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04 20:18:29 +0800 CST  
另一边的保刘派可不会干等着吕家做出决断。高后八年九月庚申晨,平阳侯曹窋(平阳懿侯曹参之子)因公事去找吕产;没承想吕产已在接待客人,曹窋于是就在外面等。吕产接待的人是刚从齐国出使回来的郎中令贾寿。这贾寿乃吕氏一党,在了解到目前局势后,他力劝吕产,此时箭在弦上,欲放弃权力、为一富家翁已不可得,只有速速带兵入宫、占得先机!贾、吕二人没想到隔墙有耳,他们的谈话被曹窋听了个一清二楚;小曹也不和吕产谈工作了,立刻跑出去通知陈平、周勃。

陈、周二人知道此时已刻不容缓,决不能等吕产做出决定,而且也决不能给吕产、吕禄有商量的机会,得趁二吕尚未合谋打个时间差,各个击破。然而,北军将印仍不在周勃之手,于是周勃找到尚符节襄平侯纪通(一说为纪信之子),让其持节至吕禄处,矫诏令周勃掌北军。之前说过,吕禄已有意交出北军,此时见有皇帝诏命,加之郦寄与典客刘揭也在旁不断撺掇,最终他选择相信基友,交出了将印。

周勃虽拿到将印,但印只是一个死的东西,他也不敢确定被吕禄指挥过的北军将士会不会听自己的。于是周勃到北军后,传令军中:“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只见将士们纷纷左袒,周勃这才确定人心可用,看来这北军算是搞定了。

吕氏风光了也有十好几年了,但这帮大兵们此时还是毫不犹豫地倒向了老刘家,这就是所谓“正统”的力量——留给吕家培植势力的时间还是太短了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04 22:17:44 +0800 CST  
不过此时,吕产尚掌握戍卫皇宫的南军。陈平之前找来刘章帮周勃,周勃去北军前,就让刘章监视南军军门,又叫曹窋吩咐卫尉不准放吕产入殿门。吕产此时还不知道吕禄已离开北军,他之前听了贾寿的劝告,果然跑到未央宫准备出动南军起事;结果他在殿门处被卫尉挡下,着急地在殿门前徘徊往来,对卫尉不断威逼利诱。一直暗中观察的曹窋害怕卫尉顶不住,赶紧禀报周勃;周勃就找来刘章——不过他这个老油条也怕吕氏还能反扑,不好明说“诛吕氏”,只命刘章“急入宫卫帝!”还拨给刘章千把士卒。

刘章闻命,心领神会,遂率军入未央宫——结果正撞上殿门前的吕产!此时是晚饭时分,两边既已图穷匕见,刘章二话不说就掩杀过去。吕产只带了几名随从,加之突然刮起大风(莫非是高帝显灵?),随从们自己就先乱了,哪里抵挡得住!刘章军追赶吕产,最终杀之于郎中府吏的厕所中。

刘章搞定了吕产,小皇帝刘弘听到了风声,为了保命,派谒者持节安抚刘章;刘章欲夺符节,这谒者倒有几分骨气,执意不给;刘章就干脆挟持谒者,赚开长乐宫门,斩杀长乐卫尉吕更始。如此,吕家在宫中的两个楔子都被拔掉,刘章这才回报周勃。周勃得悉后拜贺刘章:“天下定矣!”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05 20:54:15 +0800 CST  
由于吕禄是被好友郦寄所出卖,所以“郦寄卖友”倒成了一个典故,有不少人还鄙视郦寄的为人——这些人就是帮求全责备的道德帝!反正又不是他们的老父被挟持,不是他们的国家受威胁,还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保刘派再无顾忌,于是尽捕诸吕,不分男女老幼,皆杀之!辛酉(政变第二日),捕斩吕禄,笞杀吕媭,诛杀燕王吕通,废鲁王张偃——这多干净利索!之后,周勃派刘章通知其兄齐王刘襄罢兵,在荥阳的灌婴当然也被知会了。灌婴之前听说是魏勃教刘襄举兵的,就召来魏勃责问此事。魏勃害怕被秋后算账,忙不迭地解释:“失火之家,岂暇先言丈人而后救火乎!”说完就战战兢兢,再也说不出别的理由。灌婴盯着他看了一会,笑道:“都说你魏勃英勇,我看不过也就一介庸人嘛!”于是摆摆手遣退了魏勃。

毕竟,虽然吕家被灭,但并不意味嚷嚷要“清君侧”的刘襄就会乖乖退兵;灌婴此举就是试探并吓唬一下刘襄的谋主——魏勃。魏勃如此表现,显见齐王一方并无思想准备、也无胆量真的造反,灌婴这才敢放心地撤军。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06 20:25:00 +0800 CST  
一百二、捡来的皇位

不可一世的吕家,竟然在一天之内彻底覆灭,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其实吧,吕家并不是一个人。两千多年的帝国时代,以外戚当政者不知凡几,真正成功抢班夺权的只有两人,剩下的几乎都重蹈吕家覆辙!

因为外戚的权力来自皇帝的妻子或者母亲,所以只要权力根源的这个女人还在,就根本打不倒。权力来自皇后可能还会不稳,因为皇后存在失宠的可能性;但若来自太后,那就真正是屹立不倒,除非太后本人病死了、老死了——因为在讲究“以孝治天下”的时代,皇帝即使有心,也不敢真的“弑母”,否则将会严重动摇自己的统治根基。

而外戚们的权力来得太容易,往往就会盲目自大,很少有人会小心经营;他们的野心与能力不匹配,所以一旦权力的基础消失,结果当然就会一朝覆灭。

吕家完了,那么问题就来了——谁来当皇帝?小皇帝刘弘直接就被发动政变的诸大臣否决掉了。有人会说,刘弘就是被吕家控制的傀儡,大臣们等于是把他从控制中解放出来,他应该感谢这帮人啊?刘弘若长大懂事了,心里估计也会大叫杀吕氏杀得好,但他表面上一定还会弄死这帮大臣——因为他是被高后吕雉所立,所以就不能否定吕家,不然自己皇位的法统就无从谈起。基于同样的理由,惠帝刘盈其余的所谓“皇子”们都被大臣们pass了。

惠帝一系都不能选择,那就往前推一代到高帝刘邦的子孙中找。此时高帝在世的子孙,有齐王、代王、淮南王三家。淮南王刘长最小,又是被高后养大的,不能选。剩下两位则不太好选。若都是嫡子嫡孙还好说,因为按照周朝以后的继承法,长子一房的继承权永远最大,即长孙的继承顺位在次子之前。从高帝来算,齐王刘襄是长孙,代王刘恒是三子,这样看来刘襄应该排前面。但问题是,刘襄的爹和代王都是庶出;庶子的继承顺位,年龄因素向来不是主要的,更多还要看其生母的地位、受宠程度,还有皇帝对他们本人的好恶,甚至对他们子孙的好恶——此方面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清朝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07 20:07:02 +0800 CST  
说起来,刘襄兄弟对剿灭吕氏出力甚大,而代王完全没有参与,这皇位不给刘襄,似乎说不过去。然而立刻就有大臣跳出来反对,说之前就是因为吕家太强势,搞得大家这么麻烦;这次齐王出兵也是受了他老舅驷钧的煽动,这驷钧“虎而冠”,看来也不是什么善茬。若立了齐王,不就是去一吕氏又来一吕氏吗?而代王是高帝在世诸子中最年长者,一向“仁孝宽厚”,代王太后薄氏一家也向来“谨良”,所以啊,咱们应该立代王!

这番话说服了诸位大臣,于是大家就派人去找代王。其实,代王“仁孝宽厚”什么的都是借口,大臣们估计更多是觉得代王这个人向来低调,没什么脾气,母家势力也不强,应该好控制,所以才拥立他的。

这位带头反对拥立刘襄的人是谁呢?正是被刘襄坑过的琅邪王刘泽!这下终于让他逮着机会狠狠恶心了刘襄一把。而且非常微妙的是,在《史记》与《汉书》中明确指出这个带头反对的是刘泽,在《资治通鉴》中却只是笼统地说“大臣皆曰”,这倒是颇令人玩味。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07 22:06:55 +0800 CST  
那么,身在代国的代王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反应是什么呢?——这一定是个阴谋!作为不受老爹待见的儿子,代王从来行事低调;对刘家与吕家的争斗,他一直奉行不参与、不说话的原则,也向来被人忽视;对于至尊之位,他更是没想过,因为怎么看都轮不上他,所以只要能在代王位上安心老死,人生就成功了。现在这个天大的富贵突然砸了下来,他当然会疑虑重重。

代国郎中令张武的看法就很能代表这种顾虑,他也觉得这帮大臣们这么利索灭掉了诸吕,搞不好有异志;现在是以迎立大王为名迷惑人心,如果真去了恐怕会有危险,还是静观其变为妙。中尉宋昌却表示,你们还是想多了!刘氏早已深入人心,不然,太尉又何以仅凭符节,就在北军中一呼百应呢!这些大臣就算有异志,也会不得人心的。我看这些人就是因为大王年长,又“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才想迎立大王,大王万不可错失良机!

毕竟当皇帝的诱惑实在不同凡响,代王也被说动,就跑去和薄太后商量;母子俩还是拿不定主意,索性去卜卦。卦象乃是大横,说是“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不解,我已是王,又怎么再当个“王”呢?卜者解释,所谓“天王”,就是天子啊!于是代王终于下定决心,派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去找绛侯周勃问明情况;周勃把大臣们的意思说了,薄昭回报代王,一切OK!代王这才对宋昌笑道:“果如公言。”于是便与宋昌、张武等六人同赴长安。

那么,代王是否能顺利登基?他又是否会如汉家大臣们所想,受其任意摆布呢?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08 20:59:13 +0800 CST  
一百三、代王登基

话说代王刘恒和宋昌、张武等心腹六人奔赴长安,走到高陵时停了下来,谨慎的代王又派宋昌去长安再探虚实。宋昌走到渭桥时,丞相以下百官早在此迎候,宋昌再次确认没有问题后,代王才跟着来到渭桥。群臣见到代王后,皆拜谒称臣,而代王见状则下车答拜——此时代王仍以藩王自居,在礼节上毫不疏忽,这给了群臣一个不错的第一印象。

太尉绛侯周勃此时要求和代王借一步说话,大概是想先和代王套套近乎,说说小话吧!但没想到宋昌立刻回复:“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周勃立时愕然。随后周勃又跪上天子玺、符,代王也谢绝了,说道有什么事到了代王邸再说(所有藩王在京中都有宅邸,回京朝见时必须住在那里)。

当皇帝这么让人趋之若鹜的事,代王却似乎一点也不着急,对此不置可否,然而他的做法也确实完全合乎礼节,让人根本挑不出毛病来。总之,代王的行事看似毫无城府,但又让人感觉不是那么回事,这让群臣不禁忖度——看来咱们选择的这个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糊弄啊!但事已至此,也已经没法反悔了。

高后八年后九月己酉,代王抵达长安的王府;丞相曲逆侯陈平等人再次劝进,代王推让五次,见实在推不掉,才“勉勉强强”登基为天子,是为汉太宗孝文皇帝。

——对,正是开创“文景之治”,大名鼎鼎的一代明君汉文帝!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10 20:26:05 +0800 CST  
此时,小皇帝刘弘尚在皇宫中,东牟侯刘兴居见在之前的诛杀吕氏行动中自己没怎么出力,遂自告奋勇,和太仆汝阴侯滕公去“清宫”。本来还有几个小皇帝的卫士不愿投降,但在宦者令张释的“劝告”下还是放弃了,两人得以把刘弘带了出来。年幼的刘弘也感觉到不妙,战战兢兢地问:“要把我放哪?”滕公答道:“少府。”于是刘弘就被暂时安置在少府。

皇宫清干净了,刘兴居遂以天子法驾迎接文帝。傍晚,文帝乘法驾至未央宫,此时又有十名谒者挡着不让进。文帝召唤周勃,在周勃的“劝说”下,谒者们最后也放下了武器,文帝终于入驻皇宫。

——这场“政变”中,最终也不过这不到二十来个人,象征性地抵抗了一下而已。

当晚,文帝拜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巡察皇宫。又派遣有司分头行动,将刘弘、梁王刘太、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尽数诛灭!人杀完后,文帝又立刻下诏书大赦天下。

大臣们总说文帝“仁孝忠厚”,其实就是在说他老实好欺负——惠帝刘盈不就这样吗?然而,“仁孝忠厚”的人,就一定缺心眼吗?观文帝此夜的种种举措,先是不动声色地夺下首都军权,将其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再把对皇位有威胁的惠帝“诸子”尽数诛杀,即使这都是一群不到十岁的小屁孩;最后立刻大赦天下安抚人心——行事可谓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手腕老辣”。群臣光想着文帝的母家薄氏好对付,却忽略了考察一下文帝本人……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10 22:08:29 +0800 CST  
其实也不能怪这帮大臣看走眼,因为之前所有人,包括文帝自己,都认为文帝是那个离皇位最远的人,所以大家并不愿多花功夫了解这个偏远的藩王。有人可能会说,文帝排行老三,后面还有五个弟弟,为什么总说他离皇位最远呢?这还要从他母亲薄太后说起。原来薄太后就是之前提到过的魏王豹妃子薄夫人。当年有人给薄太后算命,说她将来会成为天子之母,魏豹听说后窃喜,于是坚定了反汉的决心——然后就被高帝刘邦给灭了……

薄太后被高帝顺手纳入后宫,不过她本是战俘,高帝也一直不怎么关注她,入宫一年,连高帝的面都没见着。薄太后儿时的两个闺蜜管夫人、赵子儿此时也是高帝嫔妃,这两人倒是受到高帝宠幸。有一次两人侍奉高帝时提到了薄太后,高帝听说薄太后的经历后,出于可怜与同情,当晚召唤薄太后侍寝。

薄太后见到高帝后非常兴奋——毕竟这个男人是自己现在唯一的依靠。她对高帝说:“昨晚我梦到有条苍龙卧到我肚子上。”高帝说:“此乃吉兆,我就帮你促成此事吧!”也就这一晚,薄太后怀上了文帝。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11 20:05:17 +0800 CST  
高帝对薄太后,应该只是出于怜悯和履行丈夫的义务,并没有什么爱情存在,因此之后很少再见薄太后。高帝十一年,八岁的文帝被封为代王;十二年高帝去世后,薄太后因为并不受高帝宠爱,被高后吕雉放过一马,得以出宫到代国与儿子团聚。也正因为母亲不受父亲宠爱,文帝这个儿子也并不受老爹重视,封国最偏远不说,也很少能够回京朝见,高帝对这个儿子也仅仅是尽一个父亲的义务而已,更别提把他当做自己的继承人了。

结果万万没想到,正是这个离皇位最远的人,“不该成王的王”,因为大臣们的一点私心,阴差阳错下,成了汉朝第五任皇帝!而无法得到丈夫之爱的薄太后,也成了汉朝第二位皇太后——当年算命的为了讨好顾客的讨喜话,竟一语成谶!

而且薄太后也不止“天子之母”这么简单,自文帝以下,汉代所有皇帝,包括东汉诸帝——甚至如果汉昭烈皇帝刘备没有吹牛,还包括刘备、刘禅父子——体内都流着薄太后的血!人之境遇,委实奇妙!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11 22:13:26 +0800 CST  
一百四、文帝施政

可能由于从小不受父亲重视,文帝刘恒比哥哥弟弟们都要早熟;而他登基时二十四岁,已经是六七个孩子的父亲,对处理政事那是得心应手。文帝即位后不久,在文帝前元年冬十月庚戌,改封琅邪王刘泽为燕王——这是投桃报李,封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这是拨乱反正。十二月,下诏废除连坐律。三月,下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下令百姓八十岁已上者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者加赐帛、絮,而且这件事各郡守、王国丞相(即所谓“二千石”长吏)要亲自抓,执行不力还要向这些地方一把手问责——这还是《资治通鉴》中第一条有关国家养老政策的记载。

高后吕雉时期奉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策,文帝仍然延续与民休息的国策,但略有不同的是,文帝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后面的一些事情来看,文帝实际上是个欲有为之人,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对什么形势下该行什么政策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当务之急仍是维持国家的稳定,所以文帝的所有政策都围绕这个进行。

而且文帝还有一个好处——生活节俭。当时有人献千里马,文帝回复:“朕出行,必然是‘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平常一天也就走五十里,如果是行军那就只能走三十里,所以朕一个人要这千里马何用?”于是把马退了回去,不过也没有责备对方,还出了运费。只是随后下诏,以后地方上不要来献宝了——献了我也会退回去的。

文帝这么节俭估计和童年经历还是离不开关系,这样看来,儿子穷养还是有些好处的啊!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14 20:02:14 +0800 CST  
除了这些举措之外,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对那些扶立自己的重臣们,文帝实际上是有所防范的——毕竟这帮人其实和自己交情泛泛,文帝也清楚他们拥立自己是有私心的。既然他们可以出于私心把自己立起来,焉知不会再出于私心把自己撸下去?这也不是文帝有被迫害妄想,其实百年后就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而那次的大臣势力太大,那次的皇帝又没有文帝的手腕,结果真被撸了下去。

曲逆侯陈平“老奸巨猾”,看出了文帝的心思,就借口说诛杀诸吕中,周勃功劳最高,主动让出右丞相之位,自己再次屈居左丞相;大将军灌婴则继任太尉。绛侯周勃没陈平那么多弯弯绕,还没看出来;每次上朝时,他见自己终于站在首位,那叫一个神气活现。文帝倒是对周勃执礼甚恭,每次周勃下朝,文帝都要目送以示尊重。郎中安陵人袁盎就进谏,说诛杀诸吕时,丞相是太尉,手握军权,可说是适逢其会而已。现在“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不论臣子还是皇上都“失礼”了啊!文帝听后,再上朝面对周勃时,就恢复了君主的威严;周勃终于觉察到不对劲,内心惶恐不安。

这么看来,文帝其实早就不爽周勃了,但他的处理非常技术,让周勃有所收敛,又不至于逼得他铤而走险。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14 22:13:29 +0800 CST  
不过,周勃确实更适合带兵打仗,对这些政治博弈还是不拿手。前二年,一日文帝问起周勃,天下一年发生多少案件?周勃不知道。又问天下一年钱谷收支多少?周勃还是不知道。堂堂右丞相,对国家政事一问三不知,周勃“惶愧,汗出沾背”。文帝转而问陈平,陈平答道:“这些都有主官。”文帝不依不饶,问谁是主官?陈平说:“狱事当问廷尉,钱谷则有治粟内史。”文帝见陈平应对敏捷,倒来了兴趣,故意追问:“这些事情都有人管,那你丞相要来何用?”陈平从容说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这回答甚为得体,文帝听后大悦。

周勃大惭,下朝后埋怨陈平怎么之前也不教教他,陈平笑道:“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再说要是陛下又问长安中盗贼多少,那你该怎么答?”——周勃这才发现自己和陈平的差距。后来,又有人劝周勃,阁下诛杀诸吕已经威震天下,又长期身居高位,就不担心祸事及身吗!这几次下来,周勃已经明白自己玩不转权力的游戏,于是主动请辞。秋八月辛未,文帝批准周勃的辞呈,又借机废除二相制,左丞相陈平专为丞相。

陈平这个人,任何大事中都有他的影子,但你就是搞不清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不论谁当老大,他都能混得风生水起,始终屹立不倒,真可谓官场老司机。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17 19:48:18 +0800 CST  
一百五、文帝立皇后

文帝前元年春正月,文帝刘恒刚即位不到三个月,大臣们就进言请立太子。文帝推脱,说我的叔叔楚王、哥哥吴王(这位是堂兄)、弟弟淮南王都还在,撇开他们立我儿子,貌似不妥吧?——这不光是场面话,其实也是试探一下人心所向。大臣们既然选了文帝,那当然得支持下去,纷纷表示父死子继乃是天经地义,于是文帝就立长子刘启为太子。

刘启既然被立为太子,在薄太后授意下,三月,他的生母窦姬被立为皇后(《史记索隐》说她名叫窦漪房)。说起这窦皇后,其经历之传奇与她婆婆薄太后相比不遑多让。窦皇后本是清河观津的一个普通农家女,家境贫寒,少女时被选入宫中侍奉高后吕雉。后来高后可能觉得不需要那么多人伺候,就准备把部分宫女赏赐给各地的诸侯王,窦皇后就在其中。窦皇后老家离赵国近,她就求负责分配的太监把她安排到赵国;这太监本来已经答应了,但临了把这事给忘了,结果窦皇后被分到了代国。窦皇后不想去,哭着埋怨太监,但诏书已下,她哪有胆抗旨?只好不情不愿地去了代国。

——不过想想三任赵王是怎么惨死的,这其实是逃过了一劫啊!

而且,窦皇后的好运并没有到此为止。她到代国后,没想到立刻就被文帝看上,受到宠幸,接连生下一女两子,其中年长的儿子就是刘启。不过,此时她只是文帝的侧室,其实当时文帝是有王后的,而且王后已经有了四个儿子……那有人可能就会寻思,窦皇后这个小妾怎么就扶了正?——然后就脑补了数百万字的宫斗剧情。其实吧,窦皇后纯粹只是运气好。原来这位王后死得早,而她的四个儿子也纷纷夭折,也就是说窦皇后什么都没干,就成了文帝事实上的大老婆,儿子也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而且这还没完,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丈夫突然成了绩优股,竟当上了皇帝!

更令人羡慕的是,这位女子活得比她儿子还长,愣是活成了个三朝元老。从村姑到太皇太后,这逆天的运气,就问你服不服!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17 22:11:05 +0800 CST  
窦姬成为了皇后,那按照汉家的“优良”传统,她的娘家人迟早也将手握大权。汉家臣子刚刚经历了吕家的噩梦,正提防外戚呢。此时,窦皇后的哥哥窦长君、弟弟窦广国都在长安,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等人为了防患于未然,精心挑选了一些有节操的老成人教育窦家兄弟,再加上窦皇后其实也颇重视教导自家人,所以后来的窦家在历代外戚中,算是混得比较出彩的。

话说此时处于皇位交接之时,在帝国时代,这就是一个政权最脆弱的时候;每当这个时候,各种敌对势力都会伺机而动——这不,南边又不安分了。前面说过,高后时期,又与南越交恶,南越武王赵佗攻占长沙国领土。高后七年,朝廷派隆虑侯灶还击,但由于水土不服,汉军非正常减员极其严重;恰逢高后病逝,最后只好撤兵。赵佗见汉朝也不过如此,趁朝廷无暇他顾,软硬兼施,把闽越、西瓯、骆都收归旗下。本来南越最开始只有今广东一省之地,现在福建、两广、越南北部全成了赵佗的地盘,南越也有东西万余里的江山了。赵佗自觉可以与中国抗衡,干脆称帝,也过过皇帝瘾。
楼主 剑魔烨煌  发布于 2017-05-18 20:06:13 +0800 CST  

楼主:剑魔烨煌

字数:694684

发表时间:2016-10-10 03: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21:43:00 +0800 CST

评论数:1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