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晚清 道民国 (长篇连载中)

(41)

五百年前,朱元璋挥师北伐,一举推翻了元朝,开创了一个伟大辉煌的朝代——大明王朝。

五百年后,洪秀全挥师北伐,最终全军覆没。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就此喘过一口气来,稳住了统治权威。形势开始此消彼长,各地官府和民众对清廷的信心又开始恢复,反之对太平天国前途的信心却开始削弱。

对于新兴的太平天国来说,这种无形的损失,比战场上的失败更为致命。

说实话,我并不是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者,也不是洪秀全的粉丝,他最终是否取得天下,我并不在意。但我仍然对太平天国的这次北伐失败感到非常痛惜。

不是为洪秀全而惜,而是为咱们中国而惜。

说近一点,太平天国没有一举推翻满清王朝,导致双方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对峙局面。战争拖得越长,广大的老百姓就越遭殃。同时,国家连年内战,也让外敌乘虚而入,英法火烧圆明园,俄国鲸吞东北大片领土,就是这次大规模内战带来的恶果之一。

说远一点,一般情况下,一个腐朽的旧王朝被推翻后,一个新兴的大一统王朝建立起来,前期都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治世:朝廷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军事强大,国力强盛。

设想一下,要是在1850年代,洪秀全也能像当年朱元璋那样开创一个强盛的大一统王朝,中国接下来的命运就不会那么惨。因为,新兴的大一统中央政权,通常比落后守旧的旧政权更愿意、也更善于革新自强,吸收外来先进文明进行变革的效果也会好得多,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明证。

古老而陈旧的中华帝国,错过了一次政权大洗牌的机会,也错过了一次维新自强的潜在机遇。

太平天国的北伐失败了,但洪秀全仍然还有不小的机会灭掉清廷统一全国。问题是,对于这样的机会,他却一点都不珍惜。

因为,此时洪秀全的最大敌人,早已不再是清廷,而是他自己。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5 20:28:29 +0800 CST  
@彩虹00211 2011-08-15 19:10:12
作品很有潜力,很适合纸质出版,希望能与你交流,QQ号:1372371037
-----------------------------
多谢捧场!现在才刚开头,还不知道最终能写出啥样来呢呵呵,我想先安静地写下去。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5 20:36:38 +0800 CST  
(42)
第四章:棋逢对手

【书生练兵】

一个风雷激荡的时代,注定是群星闪耀、热闹非凡的。

就在太平军掠过湖南、攻占武昌之际,晚清历史舞台上又一颗巨星级主角——曾国藩,正式登台出演。

之前我们已经介绍过曾国藩的早期经历了,他金榜题名,仕途顺畅,官至礼部右侍郎,还兼署兵部右侍郎。1852年7月,正当洪秀全的太平军横扫湖南时,曾国藩刚好受命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从京城南下赶往江西赴任。

看起来,他们两人此前的人生轨迹就像两条平行线,眼下似乎还没有任何相交的迹象。然而,一个偶然的事件最终改变了他们两人的命运——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了。

按封建时代的礼制,官员在其父母去世时,须卸任离职回家奔丧,在籍居丧守孝三年后方可起复归任。得到讣闻时,曾国藩才走到安徽太湖县,于是他立即改道赶回湘乡老家奔丧。

可是,这回家的路上可不太平啊,太平军正在围攻长沙,到处兵荒马乱,走最快捷的水路已是不可能了。曾国藩只好改走陆路,半道上还差点被太平军抓到,历经艰险才于10月初回到家。

身为朝廷二品高官,又自幼深受儒家道统的教育和熏陶,曾国藩心里自然对犯上作乱、污毁名教的太平天国起义深恶痛绝。但自己一介书生,从未带兵打仗,何况又要居丧守制,面对这样的时局又能怎样呢?

可咸丰帝却不这么想。此时他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眼看正规军不中用,只好采取了他爷爷嘉庆帝当年镇压白莲教起义的老办法:让各地官员缙绅组织团练(地方武装),协助清军镇压农民起义。你曾国藩虽在守孝期,但身为朝廷命官,理当舍小节保大义,只好委屈你了。

1853年1月12日,曾国藩接到了咸丰帝的圣谕,命他协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咸丰帝肯定想不到,他这看似寻常的一纸圣谕,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从此给满清王朝的中央权威埋下了巨大隐患,直至最后被颠覆。

刚开始,曾国藩是想推辞的,可在密友郭嵩焘的力劝和鼓动之下,他内心深处追求功名成就大业的欲望禁不住熊熊燃烧起来:

如果自己墨守成规,只能在朝廷里慢慢熬升迁,最好的结果也就混个一品官衔退休,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可当此乱世,若能率兵平乱,不仅可以封侯拜相,还能赢得捍卫道统名教的美誉,名留青史。

大丈夫生逢其时,岂能坐失良机!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6 19:27:11 +0800 CST  
(43)

1月23日,在漫天的大雪中,曾国藩离开湘乡老家前往长沙,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

万事开头难。曾国藩坐镇长沙,像模像样地扯起“钦命兵部右侍郎帮办湖南团练大臣”的大旗,开始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可他很快发现,事情很难办,很多地方经常碰壁,因为他没有真正有效的行政实权。

帮办湖南团练大臣,顾名思义,就是帮忙办理,根本不是第一责任人,湖南巡抚才是老大。而所谓兵部右侍郎又不是实任,权力大打折扣。

话说回来,其实这些麻烦都是曾国藩自找的。按照咸丰帝本来的设想,是让各地组织团练武装,协助当地正规军保境安民就行了。要是这样办,事情就简单得多。

可曾国藩的野心很大,他从一开始就不想小打小闹办团练,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重新打造一支完全由自己控制和指挥的精锐之师,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军。

这要是在平时,咸丰帝早就发飙了。满清朝廷向来对兵权牢牢控制,非常忌讳汉人多带兵,更不用说任由汉人官员自己拉队伍建军队。可眼下八旗和绿营实在是太差劲,靠他们剿灭太平军是指望不上了,要是曾国藩真能弄出个精锐之师,正好可以借助他们平乱。

当然,朝廷也不能任由这支私家军队成为脱缰的野马,一旦坐大必成巨大威胁。因此,咸丰帝对曾国藩的组建新军之举采取了既支持又防范的策略。表面上认可,但暗地里却不给曾国藩地方行政实权,限制他的军队过分膨胀。

没有朝廷强有力的支持和授权,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湖南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员)鲍起豹也就不怎么给曾国藩面子,经常或明或暗地掣肘拆台,让他非常郁闷。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是你曾国藩抢了人家的活嘛。

除此之外,湖南官场上下似乎也不太看好曾国藩真能搞出什么名堂来。虽然是翰林出身的朝廷大员,但毕竟是一介书生,说不好听点就是书呆子一个,哪里懂得练兵打仗呢。于是大家背后肆意嘲讽挖苦,都等着看他笑话。

“你骆秉章、鲍起豹看不起我是吧,背后拆我台是吧,你们等着瞧,我一定会让你们知道厉害的!”打小个性执拗倔强的曾国藩,终于忍不住采取行动了——惹不起躲得起,我走就是了。

眼不见,心不烦。曾国藩暂时压住这股恶气,憋着一股劲从长沙移师衡阳继续练兵。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6 19:30:29 +0800 CST  
(44)

书呆子都是书生,但书生不一定都是书呆子。从练兵过程来看,书生曾国藩还真不是书呆子,不仅像模像样,一些地方甚至还深得管仲、戚继光等兵家精髓。

在士兵和基层军官的招募上,曾国藩针对绿营部队油滑慵懒的腐败现状,特意挑选那些从偏僻乡村和山区来的贫苦农民,他们老实忠厚,又不失湖南人剽悍血性的民风,稍加调教,便成忠勇之师。

在将这些士兵进行编制时,曾国藩特意将同乡同村的人集中在一起。这样上阵杀敌时,大家都是老乡邻居亲朋好友,说不定有的还是兄弟父子,同生共死,互相援助,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往往很强悍。

相比于招兵,选任将领更为重要。曾国藩非常喜欢招揽那些忠义血性的读书人担任高级将领和谋士,罗泽南、李续宾、彭玉麟、杨岳斌、郭嵩焘、刘蓉等豪杰英才此时纷纷加入,才冠湖湘的胡林翼后来也加入进来,成为仅次于曾国藩的湘军第二号人物。“上马杀贼,下马读书”的儒将风范成为湘军的一大特色。

曾国藩深入研究了明朝戚家军的建制、军纪和作战策略,模仿戚家军的模式编练军队,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从组建的那一天起,他就向全军将士灌输一个理念:这支军队只隶属和服从于我一人,只有我曾国藩是才是你们的真正统帅!

对于军饷这个头疼的头等大事,曾国藩更是使尽了浑身解数,一面硬着头皮跟湖南大小官吏软磨硬泡,一面派下属向地方上的乡绅大户们募捐甚至强行摊派。不久,朝廷为了提高各地镇压太平军的积极性,宣布开征厘金(一种新的税种)来筹集军饷,才算基本解决了湘军的饷源问题。

为了吸引优质兵源,曾国藩实行厚饷制度:湘军普通士兵的薪饷竟是朝廷绿营士兵的两倍左右,军官就更高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开出这么高的工资,一时间前来投军的人络绎不绝。

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到1854年春,曾国藩的军队已初步练成:陆营、水营士兵各五千余人,加上水手、长夫等后勤部队,全军共一万七千余人,各式炮五百七十余门,各式船只四百三十余艘装备,可谓兵强马壮,装备精良。

一个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军事集团——湘军,就此诞生。

湘江静静地流淌着,江面波光粼粼。一旁的检阅台上,曾国藩俯视着上万将士操练,声势浩大的场面让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我将率领这支精锐之师驰骋疆场,沿湘江北上占领武昌,然后再顺江东下,破九江,据安庆,直捣贼都收复江宁,建不世功勋,扬名天下!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6 19:34:17 +0800 CST  
(45)

【菜鸟首秀】

在曾国藩忙着练兵的同时,全国局势发生着剧烈的变化。

先是太平军势如破竹,定都天京,接着又分别派兵北伐和西征。北伐这一路受挫后苦苦坚守待援(后来全军覆没),而西征的局势却是冰火两重天。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统帅指挥的西征一路气势如虹:太平军溯江而上,重新占据了先前放弃的安庆、九江、武昌,安徽巡抚江忠源、湖广总督吴文镕先后兵败自杀。接着太平军石祥祯部杀入湖南,连克岳州、湘阴,兵锋直指长沙。

军情紧急,练兵初成的曾国藩必须要马上出师迎敌了。

但凡文人都喜欢吟诗作赋,出师打仗这么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当然少不了要写一篇雄文,也好留给后世传诵纪念。这不,曾国藩就兴致勃勃地发表了著名的《讨粤匪檄》。

纵观全文,文采飞扬,气势恢弘,雄壮豪迈,完全把先前太平天国发表的几篇讨清檄文给比下去了,一时间文人名士交口称赞。曾国藩心里美滋滋的,就像是打了个大胜仗一样。不过,他很快就会感受到,打仗要比写文章复杂多了。

大张旗鼓地举办了出师仪式后,湘军全军开拔向岳州进发。不久探马来报,城内的太平军竟然不战而退,全跑了!湘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岳州城,这让曾国藩非常高兴:长毛望风而逃,我湘军旗开得胜,真是个好兆头啊!

看来,曾国藩在战场上还真是个菜鸟级的新秀,完全不知深浅。

三更时分,埋伏在城内的几百太平军四处放火,趁乱杀死守门兵勇打开城门,早已埋伏多时的两万多太平军趁机杀进岳州。城内湘军猝不及防,纷纷败逃。从梦中惊醒过来的曾国藩在卫兵的保护下仓皇逃出城,幸好有洞庭湖上的湘军水师接应,一路狼狈逃往长沙。

首战大败,曾国藩一想到即将面对长沙官员们那些嘲讽的面孔,都不好意思进城了,于是就在城外扎营。清点人数,折损五百多,曾国藩这才领教到太平军的狡诈善战。吃一暂长一智,我曾国藩一定要跟你们长毛一决雌雄!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7 19:40:17 +0800 CST  
(46)

不久,部下得到情报(其实是对方放的烟雾弹),离长沙六十里左右的水陆要冲靖港,只有五百多名太平军把守,若能趁机夺取,太平军将首尾不顾。

曾国藩求胜心切,于是临时改变了先前制定的全力进攻湘潭敌军的部署,决定自己先分兵袭取靖港,其余部队按原计划攻打湘潭,等自己夺取了靖港,再回师围攻湘潭。

曾国藩领着五千湘军一路奔袭,心里还暗暗较劲:这次我也来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杀他个措手不及,我曾国藩也是深谙兵法的!可等大军杀到靖港,却不见一个太平军人影。

大事不妙,又中计了!曾国藩猛拍大腿,赶紧下令部下按秩序撤退。可一切都迟了,只听一声炮响,埋伏在附近山上的太平军一齐摇旗呐喊,漫山遍野地杀奔下来。湘军哪见过这阵势,刚一接仗就纷纷溃退。

站在江边的曾国藩,无比悲哀地看着自己的军队抱头鼠窜,像退潮一样漫堤而来。这些可都是我精挑细选的将士啊,平日操练有板有眼,怎么现在遇到一点困难就大乱阵脚,溃不成军?

想到这里,脸上挂不住的曾国藩怒火中烧,一把扯过帅旗插在身旁,仗剑而立,大声呵斥溃逃的部下:有过此旗者,立斩不赦!

记得《三国演义》上,曹操每逢部下后逃之时,经常采用这一狠招,而且好像有时效果还不错,不知道曾国藩是不是从曹操那儿学来的。可这一次,他又傻眼了。

这架势完全就是兵败如山倒,虽然曾国藩狠心捅了一个从他身边跑过的兵勇,但溃兵们随即都绕过帅旗,照逃不误,连滚带爬地涌向停在江边的战船。看到这般情景,他一脸颓然,感到非常的无助。眼看敌军即将杀到,亲兵们赶忙架起发呆的曾国藩跳上战船,拼命往上游长沙划去。

太平军的喊杀声渐渐远去,曾国藩终于脱离的险境,可他心里却五味杂陈:想我辛辛苦苦练兵一年,期望建不世之功,然而出兵以来却两战两败,湘军如此不堪一击,让我有何面目去见父老乡亲?那些等着看笑话的庸官们,肯定也会幸灾乐祸,肆意耻笑我吧?可怜我那《讨粤匪檄》大夸海口,竟然也会成为后世的笑柄!

一股强烈的挫败感涌向心头,曾国藩羞愤难当,巨大的失望演变成绝望,心一横,纵身跳向江中……

写到这里,顺便插几句。第一,失败不可怕,失望也很正常,但一旦绝望就很要命了。想想历史上威名赫赫的湘军统帅曾国藩,刚出师时也曾那么狼狈不堪,那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失败又有什么好绝望的呢?第二,找工作前一定要争取多实习。曾国藩作为一名战场上的菜鸟,缺乏实战经验,打败仗再正常不过了;第三,做人不能死要面子,否则面子会害死自己。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7 19:43:34 +0800 CST  
(47)

和所有电视剧一样,主角不可能一开场就挂掉的,不然后面就没好戏看了。曾国藩刚一跳水,卫兵们赶忙跳下去七手八脚地把他捞起来,刚好还没断气。他好半天才苏醒过来,呆呆躺在船舱里,叹了一句:唉,还不如死了好,一了百了。

曾国藩自杀的念头并未断绝,于是默默拿出纸笔,先给咸丰帝写遗折,再给家人写遗书。刚写完,卫兵来报,左宗棠来见。

这左宗棠之前当张亮基的师爷,接着又继续当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师爷,照样主持大局,威风八面(牛人啊)。他在长沙跟曾国藩有过几次交道,两人脾性虽不怎么相合,但还算惺惺相惜,英雄惜英雄嘛。

左宗棠看到曾国藩的遗书,又从卫兵那里听说他跳江自杀过,对他的心思和情绪已猜出八九分。略一寻思,左宗棠决定对他进行综合心理治疗。

先来一剂猛药刺激一下:“你堂堂湘军统帅,稍一受挫就想不开要自尽,跟懦弱愚昧的村妇何异?你若自尽,一来愧对皇上的厚恩,朝廷的重托,是为不忠;二来愧对令祖令尊的家训和期待,让老父伤心,是为不孝;三来愧对前来投奔你的一万多湘勇,你对他们的前程和命运撒手不管,是为不仁;四来愧对倾力相助的众多好友,是为不义。你平时常以圣人之行自勉,今日一死,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

左宗棠的这番痛斥,字字如利箭,刺得曾国藩阵阵心惊,汗流浃背,脸色也从面如死灰变得一阵白一阵红,显然是又恼又羞,惭愧不已。

估摸着曾国藩内心自责的火候差不多了,左宗棠接着又好言相慰:“胜败乃兵家常事。昔日汉高祖与项羽争天下,屡战屡败,最后垓下一战,项羽自刎。诸葛亮初辅刘备,弃新野,败当阳,奔夏口,几无容身之地,最后才鼎足三分。以宗棠之见,今日靖港之败,安得不是日后大胜的前奏?此刻溃不成军的湘勇,异日或许就是灭洪杨、克江宁的雄师!”

先激将,后激励,左宗棠的这番话完全达到了心理学大师的水准,治疗效果也堪称完美——曾国藩从床上爬起来,紧紧握住左宗棠的双手:国藩一时糊涂,险些做下贻笑万世的蠢事,幸得吾兄点拨,茅塞顿开啊!

两人正在说话间,一名部将猛地推门而入:大帅!湘潭捷报!湘军水陆大胜!曾国藩一把抢过捷报信,双手哆嗦地捧着,读了一遍又一遍。

原来,在曾国藩这边溃败的同时,另一路湘军在塔齐布和彭玉麟等将领的指挥下大败太平军,夺回了湘潭。这是湘军出师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太平军西征以来的一次重大失利。

很少听到好消息的咸丰帝收到曾国藩的湘潭捷报后,乐不可支,嘉奖起来也格外大方:除巡抚(相当于省长)外,湖南所有文武官员都可由曾国藩视军务需要随时调遣。圣旨一下,湖南文武官员立即见风使舵,之前备受嘲讽冷落的曾国藩,一下子成了官场上讨好巴结的香饽饽,前来拜访套近乎的,送礼的,络绎不绝。

前倨后恭,世态炎凉,让曾国藩感慨良多:罢了,咱犯不着跟这些趋炎附势之辈赌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7 19:46:40 +0800 CST  
@1autumn 2011-08-17 12:02:32
很生动哈。
一直以为读历史是很无聊很乏味的,但不尽然啊。
期待书和签名,还有tang
-----------------------------
谢谢鼓励!其实,历史本身是很有趣的,只是我们平时看到的大多数历史书籍,比如教科书,主要是罗列那些历史背景、原因、经过、结局、影响、意义之类的知识点,好像我们学历史就是为了考试似的,读起来当然枯燥乏味。
还有很多专家学者的历史著作,因为注重学术研究,往往读起来深奥晦涩,学究气太重,显得曲高和寡。

再宏大的历史,也都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来演绎的,不仅和电视剧一样精彩,而且都曾经真真切切发生过。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伟人也好,国贼也罢,都和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公心也有私欲,有善念也有恶念,只因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和影响要比我们普通人大得多。

我在查阅近代史资料的过程中,往往发现,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人物故事和历史细节,要比那些想象出来的小说戏剧丰富得多,精彩得多。只可惜自己没有生花妙笔,无法写出全部的精彩,来表达我对这段历史的热爱。

不管怎样,我尽力而为吧,尽可能写得生动风趣些。谢谢各位的支持,如果我的文字能让各位不感到那么无聊乏味,还能有所思有所悟,引起些许共鸣,那就是我莫大的荣幸。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8 15:09:08 +0800 CST  
(48)
【君臣猜忌】

某人向一位大名鼎鼎的业内成功人士请教。
问: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答:正确的决定。
问:那您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呢?
答:经验。
问:那您又是如何获得经验的呢?
答:错误的决定。

当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这个风趣而又不失深刻的问答时,不禁会心一笑。而两战皆败后的曾国藩,想必也会对此深有感触,因为他终于从错误的决定中学到了不少战争经验,不再傻乎乎地轻易上当了。再加上湘军整体素质确实比清廷正规军绿营高出不少,因此自湘潭战役后,战局终于开始发生变化。

战斗力颇为强悍的湘军,乘胜顺江北上,猛攻岳州。几场硬仗下来,很少遇到强悍对手的太平军招架不住,只得退守武昌。湘军乘胜追击,兵临武昌城下。

武昌城墙坚固,易守难攻,要是强攻的话,伤亡将会很大。于是曾国藩跟手下的谋士和部将一合计,决定现学现卖,也给太平军来个里应外合:派一名可靠的部将带领几百名湘军,化装成乱民模样,趁乱混进武昌城内埋伏起来作内应,一旦时机成熟就拿下看守,打开城门放湘军大部队杀进来。

吃过大亏的曾国藩这次活学活用,总算做出了一次正确的决定(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又一明证)。1854年10月14日,湘军里应外合,以很小的伤亡攻下了武昌城,随后又攻克汉阳。太平军损失惨重,继续往长江下游撤退。

相比于湘潭大捷,曾国藩收复战略要地武昌的捷报更是让咸丰帝欣喜若狂。要知道,两年多来,清军连连溃败,丢城失地,连总督、巡抚、将军、提督这样的朝廷大员都战死了好几个,严峻的局势压得咸丰帝喘不过起来,连晚上睡觉都是噩梦不断。

碰上这样的乱世,皇帝也命苦啊。

在哀鸿一片中,武昌捷报犹如雪中送炭,咸丰帝高兴之下,大手一挥:传旨,赏曾国藩二品顶戴,署理(代理)湖北巡抚,加恩赏戴花翎。圣旨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向武昌飞送。

几天后,曾国藩收到嘉奖圣谕,心里却小小失望了一下。原来,他胃口更大,之前上奏报捷时,心里想着我这么大的功劳,怎么也得署理湖广总督(管辖湖北湖南两省)吧。可这才赏个湖北巡抚,还是代理的,皇上也太吝啬了。也罢,巡抚就巡抚吧,好歹也是一省最高长官,实权在握,今后筹饷调粮,招兵买马,自己都有专断之权,不再仰人鼻息了。

只不过,按照官场惯例,总要假惺惺客套推让一番。于是曾国藩一边憧憬着今后当上巡抚的好日子,一边给皇上写着谢恩折,无非就是说,攻克坚城,实属将士用命,微臣功薄,且母丧未除,不敢就任,云云。

同样,皇上一般也会按照惯例再次下旨,无非就是说,爱卿劳苦功高,不要辜负朕的一番心意,巡抚一职非你莫属,希望再接再厉,报效朝廷,云云。(没办法,中国人就喜欢这些弯弯绕儿。)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8 21:41:06 +0800 CST  
(49)

谢恩折发出去没几天,亲兵报告皇上圣旨到。曾国藩非常纳闷:皇上对我的谢恩折批复,再快也得过三四天才能到武昌啊,这会儿又会是什么圣旨呢?带着疑惑,他跪拜在香案前,聆听上谕:

曾国藩着赏给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毋庸署理湖北巡抚,陶恩培补授湖北巡抚……曾国藩、塔齐布立即整师东下,不得延误。

这怎么可能???曾国藩涨红了脸,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郁闷地接过圣旨,独自回到书房,仔细琢磨这其中的蹊跷:

从时间上看,这道圣旨从京城签发的日期,显然比我的谢恩折从武昌发出的日期都要早。也就是说,皇上在还没收到我的谢恩折时,就做出了取消我来署理湖北巡抚的决定。这分明不是对我辞谢巡抚职位的接受,要真是接受我的辞谢,至少我面子上还说得过去,心里也好受些。

根据推理,这显然是皇上自行对前面嘉奖圣旨的否定,主动取消了任命我署理湖北巡抚的决定。君无戏言,再说这次我功劳也是明摆着的,皇上这样做没道理啊?

再看看这新下的圣旨——赏给兵部侍郎衔。有没有搞错啊皇上?您还没登基前,我在您爹手下干的时候,就已经官居礼部右侍郎,还兼署兵部右侍郎。如今我拼死拼活帮您打下武昌城,您竟然才赏给我个兵部侍郎的空头衔?!而且还让那个毫不相干的陶恩培来消受湖北巡抚的美差!

皇上,您怎么对我如此不公啊,您也太偏心了!

不对,这其中肯定有什么缘由,我一定要弄清楚才行,不能吃闷亏啊!

我们再把镜头拉到京城,帮曾国藩看看究竟是什么缘故。

就在嘉奖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的圣旨下发的几天后,咸丰帝召见几位大臣。还沉浸在捷报喜悦当中的他,又在大臣们面前夸奖曾国藩这仗打得实在漂亮,湘勇也比那些绿营强多了。不料,大学士祁隽藻却意味深长地对皇上说了这样一番话:

曾国藩不过一在籍侍郎,在家居丧守孝,好似一般的平民。他一介平民能够在民间一呼百应,恐非朝廷之福。况且,他发表的《讨粤匪檄》,卫道之意远远重于勤王之心。我朝制度,兵皆世业,八旗绿营均统辖于朝廷,即使当年白莲教造反时,各省组织的团练乡勇也只是协助剿匪安境而已,人员也较少。如今曾国藩的湘勇已达二万,骁勇善战,将士唯曾国藩之令是从,几乎已成曾家军了。现在皇上再授予他巡抚之职,握有地方实权,恐怕……

听出弦外之音的咸丰帝心头一惊,刚才的兴奋劲一下子全没了:“爱卿老成谋国,忠心可嘉。朕一时高兴,没想到这一层。看来曾国藩不宜署理湖北巡抚。”

问题是,前番嘉奖圣旨已由驿站六百里加急下发,当时又没有电话手机之类,无法立即通知截留,派人骑马去追也来不及了(速度一样)。没办法,只能再发一道圣旨收回成命。

曾爱卿,对不起,朕让你受委屈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8 21:48:29 +0800 CST  
(50)

其实,城府极深的曾国藩对其中缘由已经猜出个八九分:看来皇上对我心存顾忌,毕竟咱手上握有两万嫡系部队,担心和防备也是难免的。只是,现在形势刚有了好转,正需要君臣一心,大力支持我扩大湘军,一鼓作气荡平长毛,了却朝廷心腹大患。

皇上,我可是一片忠心,您怎么就不相信我呢?

曾国藩真的就毫无二心吗?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相信。早在年初湘军衡阳出师之时,潇湘名士王闿运前去拜访曾国藩,也意味深长地对他悄悄说了这样一番话:

明公治军严明,礼贤下士,有识之士咸以为,明公乃当今扭转乾坤之人物。秦无道,遂有各路诸侯逐鹿中原。来日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望明公留意。

听出弦外之音的曾国藩也是心头一惊,暗自感叹:好小子,你年纪轻轻,竟然轻易就点破了当今时局最微妙之处,果然绝顶聪明啊。若今后果真天命在我,我当然不会不心动。只不过,在任何人面前,我都是打死也不能流露出半点不臣之念的。否则,大祸不远矣。

于是,谨慎的曾国藩也来个王顾左右而言他,直接回避了这个话题。可怜王闿运热脸贴了个冷屁股,以为曾国藩真没动心,,就没再说下去了。

封建时代,防备手握重兵的将领谋反不轨,是最重要的帝王心术之一。况且在满清王朝,又多了八旗部族政权防范汉人起兵颠覆这一层戒备。帝王们一向对带兵将领非常敏感,不管你有没有谋反的动机(这个确实很难查证),只要你有谋反的实力,就会想法设法地防备、牵制和打压你。谁让皇帝这份工作如此诱人呢?

所以,曾国藩以后的苦日子还长着呢。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8 21:52:04 +0800 CST  
@mickeywindy 2011-08-18 22:20:48
如今读史的人不多了,大家都把精力浪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楼主您这普及历史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支持。不过。总是觉得我们知道的事实不过都是别人希望我们知道的,真正的历史面纱又能揭开多少呢?笔都在史官手里,历史课本也不过是当政者的宣传伎俩,太多扑朔迷离的真相就被淹没了。。
-----------------------------
谢谢支持!

你说的这些我也深有同感。从小以来,我们受到的的教育一直是这样的。直到有一天,我们开始质疑了: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说实话,从逻辑上看,我们永远也得不到绝对的历史真相。但只要我们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的意识,也有辨析的能力,相信就不会那么轻易被误导和愚弄。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9 10:22:39 +0800 CST  
(51)
【战神石达开】

委屈归委屈,可咸丰帝的谕旨不能不从。于是曾国藩在武昌稍作休整后,随即率领湘军顺江而下,连克黄州、鄂城。紧接着,湘军又在湖北与江西交界处的江防要塞田家镇,与镇守的太平军进行惨烈的拉锯战,最终攻克要塞,取得田家镇大捷。

然而,曾国藩想不到的是,田家镇大捷竟然会是湘军阶段性胜利的终结,今后两年内,他将再也不会尝到胜利的滋味了。

因为,他即将面临一位不世出名将的挑战——战神石达开。

别小看太平军的发源地穷山僻壤,闭塞落后,这里可是一下子走出了四位天才名将:太平天国早期的东王杨秀清,中期的翼王石达开,以及后期的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

这四人各有特色,但要数石达开综合水平最高,他属于文韬武略都很牛的帅才,既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有很强的临阵指挥能力。在之前太平军顺江东下据金陵以及后来的西征战役中,石达开的表现极为出色,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令清军闻风丧胆,赢得了“石敢当”的绰号。

眼看新组建的湘军连战连捷,气焰嚣张,于是石达开受命赶往九江前线坐镇指挥。湘军乘胜而来,士气正旺,似乎也没把眼前这位石敢当太当回事儿,刚到九江,二话不说就兵分四路猛扑过去。

轻敌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更何况面对的是神一样的对手。在石达开的指挥下,太平军猛烈迎击,湘军很快就丢盔弃甲,败退下来。这次进攻受挫让曾国藩既恼火又郁闷:败在小儿辈手里,丢人!不过,这石达开年仅23岁,自小在落后闭塞的乡村长大,连秀才都没考上,又没三头六臂,他哪来那么大的本事呢?

天才就是天才,你曾国藩不服不行。

初战取胜并没有让石达开失去冷静和理智。客观来看,湘军的战斗力远比以往的清军要强得多,特别是他们的水师,指挥得法,装备精良,确实很难对付,这一点他心里很清楚。

连日来,石达开一直亲临前线,仔细观察湘军水师的情况。湘军水师将领彭玉麟深得水战精髓,他将大小战船配合使用,大的叫长龙、快蟹,体积大载重大,虽然笨拙但火力猛,再配上众多灵巧机动的小舢板在大船四周护航,攻防兼备。这样的水师确实很难击败。

难道真的就认怂吗?难道对手就真的没有一点破绽吗?

冥思苦想的石达开突然眼前一亮:既然对手的战船是因为大小相配才相得益彰,如果能设法将他们的大战船和小舢板分开,各自单独作战,那么大战船笨拙防御差、小舢板战斗力孱弱的破绽不就都凸显出来了吗?

破绽找到了,可问题是如何才能引开湘军水师的小舢板呢?这点难题当然难不倒足智多谋的石达开。他将计策说出,众将依计而行。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9 22:17:27 +0800 CST  
(52)

很快,湘军发现九江、湖口的太平军开始龟缩不出,任由挑战,概不理会。按说太平军刚打了胜仗,士气大涨,不应该如此龟缩啊?对方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呢?曾国藩始终琢磨不透。如此相持半个多月后,湘军粮草告急,军心浮动,曾国藩也没心思琢磨对手了,只得绞尽脑汁四处筹粮。

原来,石达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要等对手饿急了,抛出的诱饵才比较容易吸引他上钩:这天半夜,曾国藩得到情报,太平军正悄悄地从九江码头转运四十船大米,准备开往附近的湖口。多次上过当的曾国藩,一开始也怀疑对手是在钓鱼。只不过,这整整四十船白花花的大米,对于陷入粮荒的湘军来说,实在是太诱人了。怎么也得试一下啊!

再三思考,曾国藩做出了一个看似较为保险的决策:派水师一部驾着二百五十条小舢板前去劫粮,如中途感觉有诈,凭借速度优势迅速撤回也来得及。再说,大船还可以随时接应。

湘军水师终于上钩了。太平军转运大米的四十条货船假装惊慌逃跑,引诱湘军小舢板跟上来。等到即将追上时,运米货船突然右拐,从江面上向鄱阳湖内驶去。眼看粮食即将到手,负责劫粮的湘军水师毫无警惕地跟着驶进了鄱阳湖。

湘军的小舢板刚驶过鄱阳湖湖口,太平军水师立即派几百条战船将湖口封锁起来,还将数只装满沙石的大货船凿沉于湖口处,堵塞部分航道。可怜湘军劫粮不成,二百五十条小舢板却成了瓮中之鳖。

眼看诱敌得手,石达开指挥太平军趁机火攻外江上的湘军水师。火船蜂拥而来,湘军那些笨重缓慢的长龙快蟹闪躲不及,又失去了小舢板的护卫,很快就陷入火海之中。

冲天的大火,映红了暮色下的江面,也映红了曾国藩的眼睛。他呆呆地看着眼前惨烈的景象:那些战船噼里啪啦地燃烧着,一艘接一艘地沉没,身上着火的士兵们惨叫着跳入江中……

不等他回过神来,太平军的几十艘战船已经掩杀过来。有人认得曾国藩那艘巨大的座船,于是高喊:活捉曾妖头!一百多名太平军一窝蜂地爬上来,座船上的卫兵拼死抵抗,毕竟寡不敌众,一个接一个倒在甲板上。数步之外就是短兵相接,明晃晃的刀枪让曾国藩感到无比的恐惧和绝望。

落在长毛手里没有好下场,不是凌迟就是剥皮抽筋。我不能当俘虏!上次跳水自杀不成,看来现在最好的选择还是跳水自杀了。曾国藩心有不甘地回望了一眼家乡的方向,眼睛一闭,纵身跳进江中。

主角的命就是硬。曾国藩刚一跳水,贴身警卫也跟着跳下去,托着他没让沉下去。正好此时部将彭玉麟又驾着一艘小船赶过来,趁乱将他救走。

经此一战,湘军损失惨重,石达开趁势指挥太平军再次溯江而上,一一夺回了蕲州、黄州、武昌。大难不死的曾国藩,只得率领残兵败将退往南昌。石达开随即率兵赶到,将南昌团团围住,日夜攻城。

即将城破之时,石达开却奉命带兵回援天京,曾国藩又躲过一劫。不过,江西大部已被太平军占据,湘军与太平军陷入胶着对峙局面。就在曾国藩在南昌苦苦支撑的时候,一条重大消息传来,真个湘军大营顿时一片沸腾:

天平天国内讧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9 22:21:14 +0800 CST  
石达开确实是个传奇人物,出生于1831年,少年时在家乡一带就已经很有名望,16岁时就被洪秀全看中,20岁被封翼王,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军事天才,最后在四川就义时也才32岁。因为本文主要是想讲述晚清民国几位主角的故事,所以介绍其他配角就很简略,见谅哈。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例子不少,他们的见识和本事往往和他们的年龄阅历反差很大,很难也常规的实践论来解释,也许他们的智商和悟性特别高吧。那些年少的天才,确实让我们常人既佩服又不解,也许还既羡慕又嫉妒呵呵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19 23:07:09 +0800 CST  
(53)
第五章:天堂地狱

【绝世宅男】


共患难易,同富贵难,自古皆然,太平天国那帮携手造反的兄弟们当然也未能免俗。在介绍内讧之前,我们先来观摩一下他们天堂般的生活享受。

太平天国刚刚定都天京,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就迫不及待地做一件事:看楼盘,选房子。其实这也很正常,毕竟人家刚刚找到了好工作,一个是一国之主的天王,一个是总理朝政的东王。此前是流动政权,因此工作只能算是见习,现在定都了,工作也转正了,都是有头有脸的金领阶层,改善改善生活也是应该的。

洪秀全眼力不错,一下子就看中了天京城内最好的楼盘:原两江总督府。这可是黄金地段,风水宝地,只不过房子有点旧,而且感觉还比较狭窄简陋。要是能住上新房子,面积再大点,装修再好点,那该多爽啊!

没问题,满足这点小愿望很容易。因为天王这份工作实在是牛,银行归他管,开发商归他管,建筑公司归他管,连城管队也归他管。于是洪秀全一声令下,工程马上动工,原来的房子拆掉重建,为了扩大面积,周边大片民居也被城管强力拆迁。每日动用上万名劳力,一刻不停地忙活。半年后,房子终于竣工。

据记载,洪秀全的新房子周长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面叫太阳城,里面叫金龙城,主厅叫金龙殿,花园叫后林苑。装修也不错,雕琢精巧,金碧辉煌。远远望去,宫禁焕灿,楼阁百层,林苑芳菲,兰桂叠妍。

其实,这不叫房子,这叫天王府。

杨秀清的东王府也是新建的,规模稍小于天王府,但同样富丽堂皇。两人的王府建得如此奢华,家具和日用品当然也不能太寒碜。于是乎,用于吃饭的碗筷是用黄金打制的,用于排泄的便壶也是用黄金打制的(十足的暴发户心理)……

大多数时候,权力往往就是男人的春药。早在武宣登基称天王时(其实就是个山大王),洪秀全就已经拥有36名王妃。此后虽然流动作战一路颠簸,他都坚持“爱江山也爱美人”的可贵品质,享用女色从不松懈。定都天京后,诸王每年都会增选王妃,到1856年,洪秀全的王妃多达88人,杨秀清也不赖,拥有王妃54人。

洪秀全入住天王府后,深居简出,据说创造了一项惊人的记录:从他入住的那一天起,到1864年病死在王府里为止,期间十多年,他一共只出门了两次!可谓绝世宅男一枚!老兄,你就不闷么?

其实,洪天王的生活丰富多彩,逍遥快活,还真一点都不闷。他住在天王府里,每天锦衣玉食,歌舞升平,小酒儿喝着,小曲儿唱着,天气好还可以去后林苑钓钓鱼打打猎。另外,别忘了王府里还住着那么多美人,要知道中国的后宫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休闲娱乐节目的花样数不胜数,创意无限。不过,鉴于内容明显少儿不宜,我就不细细描述了,此处省略XXX字……

好一个醉生梦死。

自洪秀全、杨秀清以下,太平天国其他王侯高官,王亲贵戚,组成了一个颇为庞大的特权阶层。他们按照森严的等级秩序,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享受着优越的特别待遇,过着滋润的美好生活。

对于特权者来说,天京就是人间的天堂。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20 21:29:20 +0800 CST  
(54)
【美丽的谎言】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少数人的天堂,往往都建造在大多数人的地狱之上。天堂与地狱之间,却偏偏缺失了公平正义的人间。

洪秀全当年创立拜上帝教时,极力向大家宣扬众生平等、有福同享的美好世界,号召广大贫苦民众起来推翻腐朽黑暗的满清王朝。定都天京后不久,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其中有一句话被我们的教科书大加宣扬: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我现在还记得,当年在初中课堂上,我的历史老师抑扬顿挫地念出这句话时,眼睛里闪烁着幸福的光芒。而当年太平天国的子民们,是否真的体验了这样的幸福生活呢?

早在金田起义时,太平军就实行圣库制度,凡参加起义者,私有财产一律上交圣库充公,大家日用所需统一平均分配。另外,所有男女都分开编入男营女营,即使是夫妇也不许同居。考虑到流动作战的特殊环境,这些政策似乎还可以理解,执行起来也比较容易。当然,洪秀全等主要头领是不受这些政策限制的。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首先就针对都城内所有居民推行圣库制度和男女别营制度。居民所有私人财产,包括城内所有商店和手工业作坊,全部充公,由天朝相关官员统一负责组织社会生产和分配。另外,普通居民,哪怕是夫妻,也得跟士兵一样男女分开居住,直接废除了家庭(似乎老婆孩子也充公了)。

这一下整个天京城炸开了锅。广大民众怨声载道,抱怨官府“荡我家资,离我骨肉,财物为之一空,妻孥忽然尽散”,对新政权强烈抵触,私下违禁者不乏其人。在巨大的民愤下,太平天国被迫于1854年9月取消了明显违反人性的禁止夫妻同居规定。

同样,在天京郊外以及占领的农村地区,广大民众也强烈抵制圣库制度和听起来很诱人的天朝田亩制度,甚至暴力反抗太平军的强行征粮。在现实面前,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你让我们把土地粮食财物都交公了,做到有田同耕倒不难(反正当官的也不用耕田),但你们那些官老爷们,会愿意和我们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再美丽的谎言,在现实面前也会一戳就穿。

真实的情况是,老百姓们辛勤劳作,收获的物品,每家除留下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可怜比例外,其余全应上交圣库,供以洪秀全为代表的特权阶层享用挥霍。

这些倒行逆施,几乎把人们带回到奴隶社会,严重侵犯了民众的利益,也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规律,因此很难顺利推行下去。后来还是石达开比较开明,率先在其所管辖的地区改变政策,恢复了封建王朝的老办法,对农业、商业和手工业按当时正常的比例征粮征税,老百姓很快就安居乐业了。

在现实的压力下(没有足够多的军队去武装征粮),太平天国不得不将石达开的做法逐渐推广到其他的占领区,天朝田亩制度名存实亡。不过,天京城内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的居民,却一直不得不屈服在天朝政权的淫威之下,忍受着圣库制度的剥削和掠夺。

天京,到底是谁的天堂?又是谁的地狱?地球人都知道。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20 21:37:49 +0800 CST  
@只为你2011HXB 2011-08-20 22:10:51
希望重点谈谈太平军的长处!!!!!!!!!!!!!
-----------------------------
太平军强将如云,综合战斗力也相当强大。太平天国之所以最终败亡,非战之过也,乃政之过也。要不是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太不得人心,它推翻满清王朝其实是不难的。

这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却在维护一个迅速腐败变质的政权,注定了灭亡的悲剧命运。因此,即使这支军队有再多的长处,也只是增加其悲剧色彩罢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20 22:56:34 +0800 CST  
自己顶一下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08-21 11:43:12 +0800 CST  

楼主:风华长歌

字数:263729

发表时间:2011-05-22 06: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09:07:39 +0800 CST

评论数:19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