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言己——《西游记》的政治主张与人文诉求

“言己”,乃“记”字的拆写,本无他意。以“西游言己”作为标题,的确是想明白无误地告诉各位看官,这是一个有关于《西游记》的帖子。
不瞒各位,在人人争相“开博”“开帖”的风潮已然消退之际,老夫此举似有雨后备伞、夜着锦衣之虞,况且对四大名著的解读汗牛充栋,其中不乏名师大家的真知灼见,老夫乃理科身世又无笔耕历练,实有班门弄斧、关庙耍刀之愚。
“虞”也好,“愚”也罢。老夫倒是想起了颇有大无畏气概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并斗胆将其中的“走”“说”二字对调一下,成为“说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去”,猛然发现这正贴合了“言己”的词意。
不是吗?吴承恩在他的作品中,不正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说”就了一条通往西天的取经之道。然而,“走”在这条道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几个是按照老先生预设的路径亦步亦趋,又有几个能够历经千磨百炼最终取到“真经”?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打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它的文学形式乃至思想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一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始终存在着分歧和争论。甚至在它问世之初的明代,就一度被视为批判现实黑暗与揭露社会恐怖真相的奇书而遭到封杀。在清代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它被游移于劝学向善、弘扬佛法、阐释禅理、或是宣传道家真谛之间,几乎没有人把它看作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魔小说。民国时期,胡适也只是强调作者的幽默与诙谐,他甚至认为《西游记》“这部书起于民间的传说和神话,并无微言大义可说”;另一位更有小说研究祖师爷地位的大学者鲁迅对此表示同意,说《西游记》“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也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大约后来说《西游记》“玩世”都始于此,却从未有人提及它是一部巧设玄关的悬疑小说。
在以阶级观点解读文学作品的特殊历史时期,《西游记》还曾一度被说成是一部“宣扬了投降主义和奴才哲学”的“反动神魔小说”,把小说中的人物都划分了阶级成份,把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塑造成了敢于对封建主义造反的农民起义的代表。动画片《大闹天宫》得益于此,以精美细腻的画面和近乎完美的音乐,创造了国产动画的奇迹,并且深深地影响着几代儿童。而孙悟空被如来佛降服以后,竟乖乖地保着唐僧去西天取经,并在取经路上帮着“统治阶级”镇压其他象征着“起义者”的那些妖魔鬼怪,这着实为难了“理论家”们。不过,如同对《水浒传》的评价一样,“造反英雄”们最终被打成“农民起义”的叛徒,如此结论,既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脉络,也赋予了“继续革命”的理论意义。
一部作品遭遇如此“九九八十一难”,是作者始料未及的?还是“尽在佛掌中”?或许,恩爷很淡定地捋了捋他的长须,轻声说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而事实上,从生理学意义上可以简单界定的“说”“走”二字,在国人的词汇里,却是有着模糊不清的内涵与外延。有时仅仅是“说”却非用“走”不可,否则无以彰显“亲自带领”的功绩,而有时明明是“走”却非用“说”不可,否则难以维护“伟大正确”的形象。如果各位看官对老夫的这一“说”法还不能“走”出迷宫的话,那么“只做不说”和“只说不做”这两句话也许能作一个注解。而在“生杀予夺”的权利体系中,有些事只要有“说”法,就一定有“走”的结果;有些事既然已经“走”了,也一定会找到“说”法。正是这“走”“说”的模糊性,让老夫有了斗胆造句的底气。
但对于一介书生而言,除了能“说”别无“走”功。因此,我更愿意相信恩爷实际说的是:“说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去”,是既无能又无奈的一种情绪表露。但对于官场失意和生活落魄者而言,在他精心构筑的神魔世界里,我从他那春秋笔法的字里行间中,又依稀感触到他对理想追求与渴望的那份执著!
初涉《西游记》是在史称“浩劫”年代的蒙童时期,虽在“开放”初期,收藏了包括《西游记》在内的四大名著,但因学科方向与固有成见的影响,一直不曾翻看。多年来,却被附庸风雅的虚名所累,在多次的搬迁中,着实平添了不少苦力。近因看得有关《西游记》的诸多疑问,并被网民释疑解惑的叫真所感动,遂拍去封尘翻看原著,以期探得一惑聊以自慰。不曾想一发而不可收,并对作者“承恩”二字产生遐想,也给自己圈定了目标。
在老夫的计划中,以博客(新浪——老伛博客)为平台,记述学读的点滴心得,与同好者交流,亦与关爱者分享。拟分两部分,将倾注余生精力而为之。第一部分致力于读“通”原著,消解所谓的“硬伤”、“不合逻辑”等,还原出一个个真实的西游故事。第二部分致力于读“透”原著,名为“承恩受惠”,发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知灼见,以及作者苦心经营的理想王国,尽管如同他所构造的“天庭”世界一般虚幻,但直觉告诉我:他的“理想王国”一定是存在的!只是作者采用了大明版压缩技术,而老夫要做的是编写解压代码,还原出一个色彩斑斓的3D世界。

“言己”虽是“记”字的无意拆写,不经意间赋予了“说自己的路,让别人走去”的词意。然而,“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无畏”不慎即生“狂妄”,想到这里,顿觉此解实难表述老夫之本愿。
转念一想,“言己”也可作“一家之言”来解,谦意浓浓,甚合吾意。如此,老夫便既无“虞”又无“愚”了……不,是老“伛”——既不“虞”又非“愚”了。

是为序!
老伛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12:00 +0800 CST  
■玄奘身世:阿弥陀佛⑴

《西游记》的故事是从美猴王讲起的,以至于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整部小说是以孙悟空为主线。其实,这就是误读原著的一个例子。
事实上,在原著第八回之前,孙悟空确实火了一把,尤其是大闹天宫时,他把“齐天大圣”的旗号,直接挂到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门口,让天庭上下都见识了“猴头”的威风。但从第八回开始,孙悟空除了偶尔耍弄两下他的棍子外,更多时候是“跑堂”的角色,频繁奔波在天地和人妖之间。
当然,由于《西游记》场面宏大,很难说以谁为主线,如果仅从“戏份”的角度来看,要说是以悟空为主线,也是恰如其分的。但从“地位”和“作用”来看,他显然不如唐僧,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受制于唐僧,更重要的是,唐僧以他自身的特点,为后续展开的各种冲突提供了素材。
老伛做了个统计,原著从第十三回踏上西行之路开始,到第九十八回到达灵山结束,一共用了八十五回讲述了三十八个故事,扣除其中的四个“徒弟认师”,实际是三十四个。在这些故事中,以唐僧“御弟圣僧”和“夺食金蝉”为引子的一共有十四个,还有三个是把唐僧当作一般“肉食”而展开的,加上开始和最后一个以唐僧“忍辱负重”为线索,合起来一共是十九个,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而在其他故事里,唐僧分明以“师父”名义,带着他的大唐取经团,跌跌撞撞闯入“妖精”领地,从而引发了那些不该发生的故事。
因此,老伛更愿意相信:唐僧才是《西游记》故事的主线。但至于“主角”是谁?倒是值得探讨的另外一个话题。
作为主线人物,玄奘身世有着太多的迷雾,西行过程又有着太多的磨难。这不仅是《西游记》呈现给读者的感受,更是历史真实人物的切身体验。在此,容老伛双手合掌,对这位真实的佛界传奇人物,表达心中景仰之情,也为解读《西游记》无意触动他在天英灵,表达愧疚之意——阿弥陀佛。

现实中的玄奘,俗姓陈,名祎(袆)。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和祖父陈康,皆以学优出仕。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曾做江陵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
玄奘幼年跟父亲学习儒家典籍,养成良好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十三岁,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隋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通过不断学习和研讨,玄奘深感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难以融合。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武德九年(626年),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于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开始了西行取经之旅,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西行途中经兰州到凉州,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五烽,渡流沙,过哈密,到达今新疆吐鲁番境内的高昌国。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和资助。后经屈支、凌山、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飒秣建国、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南下经缚喝国、揭职国、大雪山、梵衍那国、犍双罗国、乌伏那国,到达迦湿弥罗国,行程一万三千八百余里。在迦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
在三十一岁那年,玄奘进入中印度。此后,他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五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等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和各类梵书。
贞观十年(公元637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印度北部和东部的伊烂钵伐多、驮那羯碟迦等多国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和杖林山访胜研习,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并著《会宗论》,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再著《三身论》。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四十二岁,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十八个国王、三千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两千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五年一度、历时七十五天的无遮大会。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太宗得知他回国,于二月初一在洛阳宫仪鸾殿接见玄奘。
玄奘回国之初,唐太宗要求他弃缁还俗、出任大臣,但被玄奘婉言谢绝。唐太宗仍不放弃,常常“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如贞观十九年,唐朝进军辽东,太宗要求玄奘观战,再次提出还俗要求。二十二年,太宗又一次令他还俗。唐高宗李治上台后,也多次要求玄奘弃缁还俗。但玄奘不改初衷。
贞观十九年(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于长安弘福寺组织译场,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从此绝笔翻译,并对徒众预嘱后事。正月初九日,玄奘病势严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圆寂,朝野达百万余人送葬,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为之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唐肃宗还为舍利塔亲笔题写塔额“兴教”二字。

译经讲法之余,玄奘奉唐太宗敕命,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便是源自他的记述,后来吴承恩更是借助他的人物和故事,构筑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神魔世界,为我们留下了这部不朽名著——《西游记》。
《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国际新闻作品集。又称《西域记》,共十二卷,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一百一十个及得之传闻的二十八个城邦、地区和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晚近以来,印度那烂陀寺的废墟、王舍城的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石窟,得以展露和再现其光辉,《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在这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从十九世纪开始,这部书被译为德、法、英、日等各国文字,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玄奘也从此成为世界文化名人。他九死一生舍身求法的精神激励着很多后来者,鲁迅赞他为“民族的脊梁”,梁启超也称他为“千古一人”。


○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26:16 +0800 CST  
■玄奘身世:阿弥陀佛⑴
唐僧是吴承恩所著《西游记》故事的主线人物。他是作者以历史真实人物玄奘为原型创作的一个艺术形象。小说中的唐僧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恪守传统伦理和宗教信条的士人阶层典型代表,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心诚而又迂腐,善良而又懦弱。小说中的唐僧与现实中的玄奘,其形象似乎相去甚远。这让老伛纳闷不已:是什么因素让恩爷“如此放肆”,对先贤古哲“不恭不敬”?难道借以“恶搞”古人,抬高自己的知名度,早已是“文人”们的惯用手法?以致今人“恶搞”《西游记》,是否也是文化基因使然?
季羡林在《季羡林谈佛》中谈到,“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至于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一段话来评论玄奘:‘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玄奘在自己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庸人习气吗”。
季羡林的评价是中肯的。玄奘作为一代高僧,其对佛教的影响和对历史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落俗的一面,并不能因为“高僧”的光芒,而消隐在历史的画卷上。实际上,有关他的学术风范和政治手腕,早就引起学界关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关于他的传记。玄奘逝世后, 其弟子慧立为了表彰其师功业,将玄奘的取经事迹写成书,即《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前五卷。初稿完成后,慧立虑有遗缺,便藏之于地穴,秘不示人。到慧立临终时,方命门徒取出,公之于世。这“虑有遗缺”甚是费解,有种观点认为,慧立是有意神化玄奘的形象,并刻意回避有关当事人的质疑。将近九百年后的吴承恩,虽说时过境迁,但相对于今人来说,仍然有着更近距离观察和体验的条件,他毫不避讳地将“玄奘”描写成现在的形象,一定有着他独到的见解。限于篇幅,这里点到为止,在后续的解读当中,老伛将就有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解读和看法。
总之,唐僧或称玄奘,作为历史人物,有他的“誓愿”,也有他的“功业”。作为恩爷笔下的艺术形象,同样也有他的“誓愿”和“功业”,甚至在小说最后,让唐僧获得了【旃檀功德佛】的“美誉”。就这一点来说,恩爷是尊重历史的,也是敬重先哲的。他只是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人物,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的描述,让我们感触到“御弟”的呼吸,乃至领悟到“圣僧”的思维。这不仅是文学家的笔法,更是思想家的责任。

“色不异空”。历史人物乃至神化人物,即便是他们自身发出斑然色彩,但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终将因耗尽能量而湮灭,更遑论后人刻意涂脂抹粉、披金戴银。也许,这就是“空”的真实意义。
由此推而广之,在我们解读《西游记》时,对那些头顶光轮的如来、观音……乃至玉帝、太上老君等等、等等。为何不可用“看空”的心态,去琢磨,去感悟?

在此,容老伛再次双手合掌,学着佛教徒的样子,轻声地、但却是虔诚地祷念着:
——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佛
……
——南无旃檀功德佛

○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28:24 +0800 CST  
■玄奘身世①:生父之谜⑴

唐僧,也叫玄奘,他的生父何以有谜?在《西游记》原著里,不就是当朝丞相【殷开山】之女【殷温娇】,在“绣球卜婿”时,选中的新科状元【陈光蕊】吗?《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不都是这么明确描述的吗?
毫无疑问,【陈光蕊】与【殷温娇】是一对“合法夫妻”。不仅“绣球卜婿”符合传统婚姻“明媒正娶”的正当性,而且,在经过了“三拜大礼”——【拜了天地,夫妻交拜毕,又拜了岳丈、岳母】,这对夫妻也具备了传统意义上的合法性。这样,作为这对“合法夫妻”的“天合之作”——唐僧,他的生父“理所当然”的就是【陈光蕊】了。
不仅如此,原著后来展开的朝廷公开表述和唐僧自我介绍,都是这么认定的。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在推举唐僧为水陆大会坛主时,魏征丞相介绍的是——【他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唐太宗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学士陈光蕊之儿玄奘否?】。第四十七回《圣僧夜阻通天水,金木垂慈救小童》,在通天河畔陈家庄,【老者道:“老爷也姓陈?”三藏道:“是,俗家也姓陈】。
那么,说唐僧生父不是【陈光蕊】有何依据?不是他又会是谁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发生在这对“合法夫妻”身上,一系列难以琢磨的现象:
⑴“绣球卜婿”这一婚姻习俗,在民间时有所闻,但达官显贵并不多见。堂堂丞相之女,为何不图门当户对,任由绣球做媒?
⑵水贼【刘洪】是否有备而来?打死【陈光蕊】后,胆大妄为冒名顶替,为何在江州州主任上十八年不露破绽?
⑶【殷温娇】见丈夫已死,也将身赴水,刘洪一把抱住道:【你若从我,万事皆休;若不从时,一刀两断!】——这“一刀两断”如何理解,温娇乃欲死之人,以死又有何惧?刘洪是对牛弹琴吗?
⑷【殷温娇】敢于“绣球卜婿”,可见她是有一定主见的女子。为何不报官,也不告诉父亲?要说十八年间没有任何机会,是说不通的。她父亲不闻不问,也不尽情理。这其中有什么隐情?
⑸抛打绣球的次日,【离了长安登途,正是暮春天气】。生下玄奘后,【取贴身汗衫一件,包裹此子】——婴儿是需要保暖的,薄衣裹婴,说明正是盛夏季节。因此,从【陈光蕊】与【殷温娇】拜堂,到玄奘出世,最多只有一个季节,再多也不过六个月。这十月怀胎的规则,是被观音施法打破的吗?事实上,我们没有看到这样“投胎”的例子。
⑹【南极星君】托梦【殷温娇】——【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刘贼若回,必害此子,汝可用心保护。汝夫已得龙王相救,日后夫妻相会,子母团圆,雪冤报仇有日也】——当小姐醒来时,理应为【夫妻相会,子母团圆,雪冤报仇】而欢喜,却为何【将子抱定,无计可施】?
⑺【刘洪】回来,一见此子便要淹杀,小姐道:【今日天色已晚,容待明日抛去江中】——夜间淹杀更为干净,刘洪为何不坚持?小姐的语气不更像是合谋吗?
⑻小姐血书内容是【将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开载】,而玄奘将血书拆开读之,【才备细晓得父母姓名,并冤仇事迹】——这“冤仇事迹”到底是不是小姐所书?
⑼殷丞相接到小姐信后,启奏唐王,【唐王见奏大怒,就发御林军六万,着殷丞相督兵前去。……星夜令金牌下户唤到江州同知、州判二人……叫他提兵相助,一同过江而去】——对付一个“水贼”或是“州主”为何要如此兴师动众?
⑽【刘洪抓】获后,小姐【羞见父亲就要自缢】,活剜刘洪心肝,祭了光蕊后,【却说殷小姐哭奠丈夫一番,又欲将身赴水而死,慌得玄奘拚命扯住】——殷小姐为何总是想死?
⑾光蕊复生后,【唐王准奏,即命升陈光蕊为学士之职,随朝理政……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如此好事,殷小姐为何最终还是自尽? 这【毕竟】的原因是什么?
⑿唐僧遭遇八十一难,第四难【寻亲报冤】应该指的就是这段情节。但他明明是“寻亲报仇”,为何要说是【寻亲报冤】?
……等等。

○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30:18 +0800 CST  
■玄奘身世①:生父之谜⑵
这一系列疑问,如果仅从【陈光蕊】与【殷温娇】“合法夫妻”,也就是 “正常关系”来看,是难以解释的。正因为难以解释,许多读者和评论,都认为是作者的“荒唐”,是小说的“硬伤”。由此,进一步加深了人们把《西游记》归为“荒诞不经”的认同感。
也许,是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社会,造就了这样一部“荒诞不经”的作品。作者明显是用一个“神话故事”,来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的“荒诞不经”,可是,社会的“荒诞不经”,又容不得他的理性和直白。于是,“欲言又止”,“欲说还休”,“顾左右而言他”,形成了这部作品鲜明的特点。
“欲言又止”的好处是“不知所云”。这让反对者抓不到把柄,但也容易让人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以致如今人们对这部小说依然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就小说的内容而言,是贬道还是褒道?是抑佛还是扬佛?是毁儒还是崇儒?就小说的体裁而言,是神话还是历史?是宗教还是政治?是悬疑还是推理?甚或是“鸡汤”还是“毒药”?将近五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欲言又止”为这部作品注入了顽强的生命力。
然而,“欲说还休”的最大遗憾,就在于“巧设玄机”却没有“拨云见日”。读者苦苦等待的“另一只鞋子”,始终没有听到落地的声响。这让他与“推理小说”或“悬疑小说”拉开了距离。相形之下,无论英国阿瑟•柯南•道尔,还是美国埃勒里•奎因,或者日本松本清张等推理小说,都是通过曲折离奇的情节、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恍然大悟的结论,而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
一部小说面临如此尴尬境地,到底是作者失误,还是读者无知?联想到同期世界著名的并列小说,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命运,老伛实在茫然无语!相形之下,堂•吉诃德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以及四处碰壁的结果,其“荒诞不经”的程度,无论如何是《西游记》所望尘莫及的。但是,西班牙人乃至整个欧洲人,却从中看到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更看到了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理性与光芒。
如此说来,我们还是有必要静下心来,借用福尔摩斯的放大镜,看看在恩爷留下的“荒诞不经”的字里行间,到底隐藏着什么“玄机”? 听听他那如鲠在喉“欲言又止”的,到底是什么?

既然从“合法夫妻”这一“正常关系”上找不到答案,为何不可从“非正常夫妻”的关系上寻求解决之道呢?
事实上,从以上疑问提到的人物当中,就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经过一番推理,老伛基本理清了这对“非正常夫妻”的实际关系,甚至有些用语,只要转换一下角色,也就合乎逻辑、顺理成章了。
为了把这个“谁是玄奘的生父”问题解答的更彻底,老伛又从外围展开了调查,看看能否进一步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当老伛看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时,对作者交待的当朝文武官员产生了兴趣。书中写道——【只见那文官内是房玄龄、杜如晦、徐世勣、许敬宗、王珪等,武官内是马三宝、段志贤、殷开山、程咬金、刘洪纪、胡敬德、秦叔宝等,一个个威仪端肃,却不见魏征丞相】。
对以上官员逐一进行史料比对,却发觉蹊跷。原来这些文武官员中,唯独缺少武官【刘洪纪】,后来想到,可能是指唐初辅国大将军“刘弘基”。心想是否出版有误,经再三比对,确认无误。
有意思:恩爷为何要改动一个武将的名字呢?是否又是一个“玄机”?忽然想到那劫杀陈光蕊的水贼就叫【刘洪】。如果恩爷是在暗示【刘洪】和“刘弘基”的关系,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可是为什么他不保留原有的“基”字?这样不是更明确——“刘洪基”乃“刘洪”之“基”?后来一想:可能是恩爷担心读者误以为是个别字的“笔误”,不能理解他的真实用意,故同时把“基”字改为“纪”字,留下“故意”的痕迹。而这“纪”字又有“法度”之意,即暗示“刘洪”将有“法度”之灾。
这样,虚构一个当朝武将【刘洪】父亲【刘洪纪】,显然是作者想明白无误告诉读者:【玄奘】的身世已经披上了神秘色彩,在这怀胎十月和后续演变过程中,早就为佛家操纵人物命运埋下了伏笔。
按照这样的逻辑,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就可以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刘洪纪】的儿子【刘洪】是【殷温娇】情人,并且未婚先孕,迫于【刘洪纪】反对,【殷温娇】“绣球卜婿”,选中【陈光蕊】,【刘洪】“情杀伪任”,观音伺机做法,【金蝉子】投胎转世【江流儿】,以致【寻亲报冤】,【殷温娇】不堪重辱从容自尽,【江流儿】投身佛门,并取法名【玄奘】。有关这个推论的更多依据,将在后续的解读中,逐一为您展现。
为了保证故事的完整性,这部分就不再详细解读。老伛对原著《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进行了改写,具体请看下一篇《玄奘身世:生父之谜⑵》。
这里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作者为什么对玄奘生父讳莫如深?直接讲清事实真相有何不可?老伛以为,这不仅是作者巧设玄机,增加文学作品可读性的艺术需要,更是迫于政治和社会压力的“欲说还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恩爷“斗胆包天”,巧借佛道的你拳我脚,暗喻朝廷的明争暗斗。如此敏感的主题和宏大的场景,必然触动无数人神经。透过这个玄奘生父之谜,我们可以看到,不仅有以【殷开山】和【刘洪纪】为代表的朝廷命官,背离伦理纲常行为,甚至不惜调用军事力量解决“儿女情长”问题。而且有以观音为代表的佛家菩萨,违反慈悲为怀教旨,甚至不惜制造【寻亲报冤】的人间悲剧。这对于大权在握的政客官僚和信奉佛法的善男信女来说,无疑是“孙悟空在鸡窝里耍金棍——捣蛋”。

所以,【太宗闻其名,沉思良久道:“可是学士陈光蕊之儿玄奘否?”江流儿叩头曰:“臣正是。”】
——这【沉思良久】说明什么?太宗对事实真相是清楚的,如果认定玄奘是【刘洪】之儿,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必将引发朝廷伦理纷争和政治角斗。他只能按照“既定”的“事实”,任其发展演变……。

○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32:29 +0800 CST  
■玄奘身世①:生父之谜⑶

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破解版)

话表大唐太宗皇帝贞观十三年。有武将刘洪纪之子刘洪,大魁高才,深得丞相殷开山独女温娇,又名满堂娇倾慕。二者男欢女爱,不期身孕。然武将不允,棒打鸳鸯。丞相恐门第遭羞,意欲速配。适逢海州陈萼,字光蕊,中选新科状元,丞相拟招为婿。以爱女性娇喜自主婚姻遮人耳目,择状元游街三日之机,高结彩楼,称抛打绣球卜婿。待状元跨马游近,打着光蕊乌纱帽。便听得一派笙箫细乐,十数婢妾速将光蕊迎入相府。丞相言明事实,晓以利害,光蕊应允,遂三拜成亲。二人共入兰房。次日五更三点,太宗钦命光蕊任江州州主,即令起身。光蕊谢恩出朝,回相府拜辞两老,携妻前赴江州之任。
登途时值暮春。便道拜母,母喜随赴江州。至万花店刘小二店,母病不前。次日晨,渔人叫卖金色鲤鱼,光蕊买下欲烹母食,惊见鱼目眨眼,遂问鱼打何处?渔人道:打自洪江内。光蕊送鱼放生。母病三日未康,议定赁屋留母,秋后来接,光蕊携妻拜辞急去。
至洪江渡口,早见刘洪携李彪二人扮作稍水,撑船迎候。实因刘洪情牵温娇,不惜走险。亦光蕊当有此灾,撞着冤家。待船到三更无人处,先杀家僮,次杀光蕊,推尸水中。见情郎手辣,又念夫君义重,小姐万念俱灰将身赴水,刘洪抱求道:“你若从我,万事皆休;若不从时,一刀两断!”小姐见事已至此,旧情难断,苟顺了刘洪。船到南岸交李彪自管,刘洪有恃无恐,着光蕊衣冠,带官凭同温娇往江州伪任。
却说僮尸顺水流去,惟光蕊沉尸不动。有巡海夜叉见报龙王,龙王见是前日放生救己恩人,遂将光蕊安尸一壁,口含定颜珠,拟日后还魂复仇,又命光蕊真魂暂任府中都领,光蕊叩谢,龙王宴待不题。
却说温娇虽痛失夫君,却复得情郎,悲爱恍惚。不觉已到江州。属官公堂宴叙。刘洪道:“学生到此,全赖诸公大力匡持。”属官答道:“堂尊大魁高才,自然视民如子,讼简刑清。何必过谦?”公宴罢,众人各散。
温娇与刘洪情复如初,乃告双亲,双亲见事涉命案,无奈从之庇之。小姐生子月满,耳边有人嘱曰:“满堂娇,听吾叮嘱。吾乃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刘贼若回,必害此子,汝可用心保护。汝夫已得龙王相救,日后夫妻相会,子母团圆,雪冤报仇有日也。谨记吾言。”言讫而去。小姐醒来句句记得,将子抱定,无计可施。刘洪回,小姐告知以梦,刘洪惊恐,便要淹杀,小姐道:“今日天色已晚,容待明日抛去江中。”次早刘洪远出。小姐暗思:“直抛江中,母心难忍,可弃江边,听其生死。倘或有人救得,收养此子,他日还得相逢……”但恐难以识认,即咬指血书,将父母姓名、跟脚原由,备细开载。又将此子左脚小指咬下,以为记验;取贴身汗衫包裹此子,乘空抱出衙门。幸喜官衙离江不远。正欲哭别,忽见江岸飘起片板,小姐拜祷,将子安于板上,血书系胸,推放江中,听其所之,泪归不提。后夫妇以儿夭折,告知亲朋。
此子随板漂至金山寺崖下。此寺长老法明和尚,已得无生妙诀。正打坐参禅,忽闻儿啼,急到江边,见板上睡婴,忙救起。取乳名江流,托人抚养,血书紧藏。不觉一十八岁。令其削发修行,取法名玄奘。
一和尚被玄奘问经难倒,和尚怒骂:“业畜,姓名不知,父母不识,在此捣甚鬼!”玄奘含泪跪师,哀求父母姓名。长老遂取来一匣,开取血书一纸,汗衫一件,付与玄奘。玄奘读之,才备细晓得父母姓名,并冤仇事迹。此冤仇一段乃观音化之。读罢哭道:“父母之仇不报,何以为人?容弟子寻母,后头顶香盆,重建殿宇,以报师之深恩也!”师父道:“你要寻母,可带血书与汗衫,只做化缘,径往江州私衙,才得你母相见。”
玄奘领言化缘,径至江州。适值刘洪出外,玄奘直至私衙门口抄化。温娇前夜得一月缺再圆之梦。正沉吟间,忽听念经“抄化”,小姐出问:“你何处来?”玄奘答:“贫僧乃金山寺法明长老的徒弟。”小姐道:“你既是金山寺长老的徒弟——”遂叫进衙来,施以斋饭。细看他举止言谈,好似丈夫一般。小姐退去从婢,问:“小师父,是自幼出家?还是中年出家?姓甚名谁?可有父母否?”玄奘答道:“我非自幼出家,亦非中年出家,说来冤有天大,仇有海深!我父被人谋死,母被贼占。师父教我江州衙内寻母。”小姐问:“你母姓甚?”玄奘道:“我母温娇,我父光蕊。我小名江流,法名玄奘。”小姐道:“温娇是我。但你有何凭据?”玄奘见是母亲,跪下大哭:“我有血书汗衫为证!”温娇取看果真,母子相抱而哭。温娇忆得南极星君托梦,知是大限将至,便叫:“我儿快去!”玄奘道:“十八年不识生母,今朝才见,教孩儿如何割舍?”小姐道:“我儿,你火速抽身前去!刘贼若回,必害你命!我日后来你寺还愿,有话与你。”玄奘依言拜别。
小姐自见儿后,心内一忧一喜。又不忍对夫言明,乃推病卧床。刘洪问其原故,小姐道:“我幼许一愿,舍僧鞋百双。日前梦见和尚,手执利刃要索僧鞋,便觉身子不快。”刘洪道:“何不早说?”遂嘱江州百姓,每家办鞋一双,小姐带了心腹,投金山寺去。
一番舍赠礼毕。玄奘近前跪下。小姐叫他脱了鞋袜,果见左脚少一小指。两人抱哭,又拜谢长老养育之恩。法明道:“汝今母子相会,恐奸贼知之,可速速抽身回去,庶免其祸。”小姐道:“我儿,我与你一只香环,你径到洪州万花店,当时留下你父生母。我再写一书与你,径到唐王皇城殷开山丞相家,是你母生身父母。将书递之,叫外公奏上唐王,统领人马,擒杀此贼,与父报仇,救得老娘。我今不敢久停,恐贼怪我归迟。”便出寺登舟而去。

○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37:18 +0800 CST  
■玄奘身世①:生父之谜⑷
玄奘径往洪州万花店,问那店主,刘小二道:“他原在我店。后来昏眼,今在南门头一破瓦窑里,每日上街叫化度日。”玄奘听罢,寻着婆婆。婆婆道:“你声音好似我儿光蕊。”玄奘道:“我不是光蕊,是光蕊儿。温娇是我娘。”婆婆道:“你爹娘怎不来?”玄奘道:“我爹被强盗打死,娘被霸占为妻。”婆婆道:“你怎晓得来寻?”玄奘道:“是娘着我来寻婆婆。有书在此,又有香环一只。”婆婆接了书并香环,痛哭悲述,玄奘跪倒向天祷告,保婆婆双眼复明,祝罢,将舌尖与婆婆舔眼。须臾,双眼舔开,仍复如初。婆婆觑了小和尚道:“你果是我孙!恰和我儿形容无二!”。此复明双目,并致婆婆将玄奘音貌误为光蕊,皆由观音做化。玄奘领婆婆回刘小二店,赁屋一间与婆婆栖身,又将盘缠与婆婆道:“我此去只月余就回”。
玄奘依言辗转见到丞相与夫人,哭拜在地,取母信递与丞相。丞相读罢,方知假不成真,大祸临头,放声痛哭。夫人惊问何故,丞相道:“这和尚是外甥。女婿陈光蕊被贼谋死,满堂娇被贼强占为妻。”夫人听罢,领会真意,亦痛哭不止。丞相道:“夫人休得烦恼,来朝奏知主上,亲自统兵,定与女婿报仇。”
次日,丞相入朝启奏曰:“今有臣婿状元陈光蕊,带领家小江州赴任,被武将刘洪纪之子刘洪假扮稍水打死,占女为妻;假冒臣婿,为官多年。事属异变。乞陛下立发人马,剿除贼寇。”唐王见奏大怒,恐武将刘洪纪惜子生变,发御林军六万,着殷丞相督兵前去。丞相领旨出朝,点兵进发。不觉已到江州。丞相安营北岸。星夜下召江州同知、州判二人,令其提兵相助。天尚未明,将刘洪衙门围住。听得火炮一响,金鼓齐鸣,众兵杀进私衙,刘洪梦中被擒。丞相传下军令,将刘洪绑赴法场,众军俱在城外安营。
丞相直入衙内正厅坐下,小姐欲待要出,羞见父亲,就要自缢。玄奘闻知,急急将母解救,跪下道:“外公统兵至此,与父报仇。今贼已擒,母何故反要寻死?母若死,儿岂能存乎?”丞相亦劝解。小姐道:“吾闻妇人从一而终。痛夫已被贼人所杀,岂可面见颜从于贼?止因遗腹在身,只得忍耻偷生。今幸儿已长大,又见老父提兵报仇,为女儿者,有何面目相见!惟有一死以报丈夫耳!”丞相道:“此非我儿以盛衰改节,皆因出乎不得已,何得为耻!”父女相抱而哭。玄奘亦哀哀不止。丞相拭泪道:“你二人且休烦恼,今已擒贼,且去发落。”即赴法场,恰水贼李彪亦拿获解到。丞相大喜,令军牢押过刘洪、李彪,每人痛打一百大棍,取了供状,招了先年不合、谋死陈光蕊情由。玄奘始知真象,然杀人偿命,法不言情。先将李彪枭首示众。又拿刘洪到先年打死光蕊处。丞相与小姐、玄奘,三人亲到江边,望空祭奠,活剜刘洪心肝,祭了光蕊,烧了祭文一道。
三人望江痛哭,惊动水府。有巡海夜叉,将祭文呈与龙王。龙王看罢,对光蕊道:“恭喜先生!今有先生家人俱在江边祭你。我今送你还魂。再有明珠宝物奉送。便可夫妻子母相会。”光蕊再三拜谢。龙王即令夜叉将光蕊身尸送出江口还魂。
却说殷小姐哭奠一番,又欲将身赴水而死,慌得玄奘拚命扯住。正仓皇之际,忽见江岸浮来一具死尸。小姐忙向前,认得是夫君尸首,嚎啕大哭。众人俱观,见光蕊舒拳伸脚,身子渐动,忽地爬起坐下,众人不胜惊骇。光蕊睁眼,见小姐与丞相同着小和尚俱在身边啼哭。光蕊道:“你们为何在此?”小姐道:“因汝被贼人打死,后来妾身生下此子,幸遇金山寺长老抚养长大,寻我相会。我教他去寻外公,父亲得知,奏闻朝廷,统兵到此,拿住贼人。适才生取心肝,望空祭奠我夫,不知我夫怎生又得还魂。”光蕊道:“皆因我与你昔年在万花店时,买放了那尾金色鲤鱼,谁知那鲤鱼就是此处龙王。后来逆贼把我推在水中,亏他救我,方才又赐我还魂,送我宝物,俱在身上。更不想你生下这儿子,又得岳丈为我报仇。真是苦尽甘来,莫大之喜!”
众官皆来贺喜。丞相宴谢属官,即日军马回程。至万花店,丞相传令安营。光蕊同玄奘到刘家店寻婆婆。婆婆前夜梦见枯木开花,喜鹊喧噪。光蕊父子齐到。小和尚指道:“这不是俺婆婆?”光蕊见母,连忙拜倒。母子抱哭。算了小二店钱,起程回京。进了相府,光蕊同小姐与婆婆、玄奘都来见了夫人。夫人甚喜,大排筵宴庆贺。丞相道:“今日此宴可取名团圆会。”真正合家欢乐。
次日早朝,唐王登殿,殷丞相出班,将前后事情备细启奏,并荐光蕊才可大用。唐王准奏,即命升陈萼为学士之职,随朝理政。玄奘立意安禅,送在洪福寺内修行。后来殷小姐毕竟羞悲不已,从容自尽,玄奘忍辱负重,自到金山寺中报答法明长老。不知后来事体若何,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38:09 +0800 CST  
■玄奘身世②:忍辱负重⑴

上一篇,老伛交待了玄奘真正的生父,其实是当朝武将【刘洪纪】之子【刘洪】,同时,老伛还改写了“玄奘简历”。在这份简历中,观音亲手导演了一出骨肉分离、恩将仇报的人间悲剧。至于观音的真实用意,以及隐藏其后更大的秘密,老伛将在随后以及今后的分析中,详细为您破解。
眼下,我们关心的是:作为悲剧故事的主角,玄奘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这段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对他日后的影响又到底如何?
在老伛改写的“玄奘简历”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取了供状,招了先年不合、谋死陈光蕊情由。玄奘始知真象,然杀人偿命,法不言情】。事实上,这段文字的前半段是原著的内容,老伛仅在【招了先年不合】之后加了一个顿号而已,其他是为了缩写而做的个别删减,并不影响本意。可别小看这小小的顿号,没有它,多少人被吴承恩的“障眼法”所蒙蔽,以为是仅指【谋死陈光蕊】一事。
什么是“先年不合”?当时在场的三个相关人物中,殷丞相和殷温娇是心知肚明的,惟独玄奘不明就里。也正是那段难以启齿的“先年孕而不合”,刘洪当众“招了”,不仅引得殷氏父女心如刀绞,更让玄奘如雷轰顶——“不是的!不是的!……事情怎么会是这样!”
面对“实真面假的女婿”和“杀人伪任的水贼”,堂堂当朝丞相,你让他如何决断?颜见“真情实意的情夫”和“杀夫冒名的贼人”,弱弱名门闺阁,你教她如何从生?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夫”“贼”在温娇言语中的交替称谓,不仅是温娇内心的真实感受,也是作者巧设玄机的笔法。
“玄奘始知真象,然杀人偿命,法不言情”这一段是老伛加上去的。殷氏父女别无选择。玄奘也由于自己的无知与鲁莽,内心抱受【剜肝取心】的煎熬。他理解外公安排【团圆会】的用意,不是吗?生活还要继续,尽快走出这段奇耻大辱的阴影,回归与大户人家相匹配的【合家欢乐】吧。
但他还是没能走出阴影。先前的僧侣生活,那日复一日诵读的“色空”二字,在残酷的人情世故面前,已然模糊不清。
尽管在金山寺面对法明长老,那信誓旦旦的表态,依然回荡耳际——【容弟子去寻见母亲,然后头顶香盆,重建殿宇,报答师父之深恩也!】;尽管在初见生身母亲时,那依依不舍的恳求,仍然铭记在心——【十八年不识生身父母,今朝才见母亲,教孩儿如何割舍?】;尽管为婆婆舔开双眼时,那热泪盈眶的情景,犹然伸手可触。也尽管在带着光蕊面见婆婆时,试图为【合家欢乐】做出最大努力,以小辈的天真口吻说道:【这不是俺婆婆?】。
也许,只有在真正了解了“色空”的含义后,他的内心才能平静。“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的,这十八年,既真实又虚无,既虚无又真实——【玄奘立意安禅,送在洪福寺内修行,……自到金山寺中报答法明长老】。
玄奘出家了,不!严格来说,是又回到“佛门”这个“大家庭”。而且,由于深重的罪孽感,他还必须义无反顾!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离开的理由。他所能做的是以自己的身躯,践行自己无法兑现的诺言——【头顶香盆,重建殿宇,报答师父之深恩】
……
看着玄奘一步三回头地走进金山寺,把门僧人又“吱呀呀”地把门关上时——观音笑了!她转身问揭谛:你的“云盘”激活了吗?揭谛答道:“已经启用了,才存了几行字——【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好的,再存上一条——【寻亲报冤第四难】”,揭谛不解地问:“不是‘寻亲报仇’吗?”,观音不耐烦:“看来你跟老娘白混了这些时日!”。
……
搁笔闲思之际,微信上的一条新闻引起老伛关注:《新疆和田3万名群众围捕暴恐分子》,“击毙暴徒九名,抓获一人,公安民警和群众无一伤亡”,值得赞颂。联想到近期,中央出台在新疆实行到高中的免费教育政策,真为习总的英明而鼓舞。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好死不如歹活”嘛。都说中国人已经够多了,可是,有谁能对你说“你是多余的”,然后把你“删除”掉?更不要说自己主动把自己“删除”。可老伛楞是不明白:这恐怖组织有何能耐,可以教人活生生走向死亡?
后来终于明白了一些道理: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控制的,而意识又是与个人长期修为密不可分的,这一修为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交融与磨合的过程中,逐步积淀的结果。现代社会的一大进步,就是强调教育的普及和信息的公开,两者缺一不可。“教育”给人思辨的能力,“信息”给人思辨的条件。
恐怖组织的基本做法,就是对你不容思辨的“强化洗脑”,并提供经过筛选的“单一信息”。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要招募“没有文化”、“苦大仇深”的未成年人,并送入集中营强化训练的原因。在这样的意识控制之下,每个成员的大脑“内存”,运行的仅仅是“圣战”、“神圣”等少之又少的几行代码,当然就成了“行尸走肉”。
“威逼利诱”也是恐怖组织常用的手段。在“威逼”方面,它们是不择手段的,一旦上了它的贼船,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在“利诱”方面,它们又是不惜血本的,组织上不会亏待你,甚至是你的家人。
○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41:24 +0800 CST  
■玄奘身世②:忍辱负重⑵
老伛尚不清楚的是——在吴承恩那个年代,是否有“恐怖组织”这个说法?但是,通过人为制造悲剧,获得“苦大仇深”的“人肉机器”,在恩爷的这部著作里,的确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那么,小说流行后即遭官家封杀,是否就是以“涉嫌散布恐怖组织言论”的名义?后来的恐怖分子是否从他的文字当中找到灵感?或者更宽泛一点来看,现今国人的遗传基因里,那些病变细胞的形成,是否与恩爷的这部著作有关?——老伛都无从考证。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作为一名官场失意者,他目睹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堕落现象,而作为一介文人,他更洞察到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他本可以凭借这些知识,在更高的手段上,游刃于官场,穿行于江湖。但恩爷“另类”了,他选择了“不合作”态度,更选择了“批判”行为。他也清楚地知道,在国人的词汇里,这“批判”意味着什么。他所能做到的,是以文人委婉含蓄的传统风格,用神话故事演绎他那发自内心的观感与诉求。
是的,他太另类了,国人吟诵的是平仄有韵的律诗绝句,捧读的是一招制胜的奇策怪谋,而他偏偏要与“主旋律”唱反调,与“正能量”相抗衡,结果不仅得不到官家认可,也被民间恶搞得面目全非。老伛私下以为,如果恩爷把他的这些神话故事改写为《官场秘籍》或是《升迁宝典》,是“九九八十一计”,而不是“九九八十一难”。那么,他的命运一定是截然相反的,不要说当朝官家如获至宝,就是放到现在,也一定会制作成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奥巴马。
不要以为这是说笑。看官麻烦您去问一下“度娘”——“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中有一条是“客观分析”,就是用“辩证法”告诉你,这条简单的道理“还是有很多问题的”。老伛无意争辩,只是觉得对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来说,指出他的毛病,无异于判他的死刑。无论“苦口”还是“甜口”,也无论“良药”还是“毒药”,只要告诉他“该吃药了”,就是对他最大的羞辱。
好了,从“玄奘出家”,扯到“恐怖组织”,又侃到“良药苦口”,尽管有着内在的逻辑性,但毕竟是跨度太大了。还是回到前面的话题上来。
玄奘“立意安禅”,最终获得了令人景仰的成就。唐太宗钦授【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头顶三道光环,玄奘主持了由一千二百名高僧参与的【水陆大会】。更让玄奘感到无比荣耀的是,唐太宗钦赐象征佛界最高荣誉的锦襕异宝袈裟一件和九环锡杖一条。
这当中,我们又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作为前台导演的观音,不时也客串一下角色,这两件宝物,便是她迫不及待地从后台走向前台,亲手交给唐太宗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老伛纳闷:这上蹿下跳的“婆娘”,如此轻易地就把这两件宝物拱手于人?尽管这是在她一手策划下,唐太宗乖乖地举行【水陆大会】,的确扩大了佛家的影响,是应该给与适当奖赏。但是,这一奖励是否出手得过于大方?这可是如来钦赐的宝物,她将如何向佛祖交代呢?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果然,她开出条件了——西天取经,否则【水陆大会】将无果而终,不仅你李世民小命不保,大唐江山也危在旦夕。说完,随意摆了一个“破势”,让唐太宗高兴得手舞足蹈,慌忙选出全国摄影大赛冠军得主,抓拍下这光彩耀人的一刻——【喜的个唐太宗,忘了江山;爱的那文武官,失却朝礼。盖众多人,都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太宗即传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萨真象。旨意一声,选出个图神写圣远见高明的吴道子,此人即后图功臣于凌烟阁者。当时展开妙笔,图写真形】。
随后,她带着贴身保镖,头也不回地径往她的南海别墅度假去了。是该休息去了,这趟差事让她随带的《三十六计》,又增添了新的折皱,接下来,用不着她再操心了。“利诱”给了,“威逼”也做了。她相信:一切都会按照她的设想进行下去!——对了,那书上的折皱,是应该好好修裱一番。
观音设想的没错——唐太宗也不是无能的主,一句【御弟圣僧】就让玄奘海誓山盟,戴着“三藏”的高帽赴汤蹈火去了。只是可惜一时冲动,外加了一个【紫金钵盂】——不过煌煌大唐国君,也不能一毛不拔,给了就算了。
玄奘——噢!对了,从此还有一个雅号——三藏,作为大唐得道高僧,他真的走出了过去的阴影吗?真的领悟了“色空”的精髓吗?一路上的“西域美景”,真的让他心情舒畅了吗?
○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43:22 +0800 CST  
■玄奘身世③:发露罪业⑴
【寻亲报冤】的阴影始终让唐僧挥之不去。恩爷为我们设置了两个场景,分别在西行之路的起点和终点,让我们看到唐僧内心的煎熬“自始至终”。以下对“起点”和“终点”予以详细解读。而在整个西行过程中,恩爷还在多处埋下了这个命题的伏笔,届时老伛会在相关的解读当中,一并抽丝剥茧,获取更多证据充实这个命题。
【自今别驾投西去,秉教迦持悟大空】,这是西行取经开始的第十三回,说的是唐僧离开长安一路西走的情形,路途遭遇的各种险情就不细说了。当来到【双叉岭】上镇山太保刘伯钦家时,刘母一见面便提到【父亲周忌】,并要求唐僧为“父亲”做一天的祭祀,之后用了大量篇幅描写焚香念经细节,当夜伯钦父亲托梦一家三口已脱难超生。次日刘伯钦远送唐僧来到两界山,在这山脚下,唐僧遇见了第一个徒弟——孙悟空,接着是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在这后一回里,值得继续关注的一点是,唐僧师徒俩来到一处人家,在这里唐僧首次攀亲认故——【悟空道:“你家姓甚?”老者道:“舍下姓陈。”三藏闻言,即下来起手道:“老施主,与贫僧是华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这是由于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还很低,普遍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古人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并且以人鬼即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赐福或降祸与子孙,因此他们排定日程虔诚祭祀。古代的祭祀是多种多样的,不光有一年四次的“春祠,夏禴,秋尝,冬烝”,还有很多定期和随机的祭祀。不仅逢年过节和先人忌日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而且遇到重大社会、政治和军事活动时,更是少不了高香巨烛、三跪九叩,以求神鬼护佑,确保马到成功、凯旋而归。
“信则有,不信则无”,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祭祀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心里暗示”。人们为了追求成功和逃避痛苦,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自我暗示的方法,比如困难临头时,人们会安慰自己:“快过去了,快过去了。”从而减少忍耐的痛苦。人们在追求成功时,会设想目标实现时激动人心的情景。“祭祀鬼神”就是强化这一“心里暗示”,认为这个美景已经得到神祇和先祖的护佑,只要坚持下去,目标就一定会实现。这样,它在心理上为人们提供动力,提高挫折耐受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双叉岭上的这场超度,是唐僧唯此一次主持的焚香烧纸、祭奠死者的活动。在老伛看来,这【双叉】暗示了刘伯钦与陈玄奘,两者不分彼此、相互交叉的人生轨迹。这场祭奠佛事,名义上是刘伯钦的【父亲周忌】,实际上是玄奘离家出行的“祭祀先祖”,也是玄奘为生父刘洪的“罪孽”进行超度。
我们看到,西行开始前,唐太宗弹土入酒,为玄奘“饯行”,留下【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的嘱托。之后在法门寺正殿佛前,玄奘立誓取回真经留传东土。虽然这两次活动都与西行有关,但官方色彩较为浓厚,都不是个人的“祭祀先祖”。面对“西行取经”这一凶多吉少的漫漫征程,出行前没有敬告自己的先祖以祈求护佑,显然是违背了传统习俗的。后来唐僧见到刘伯钦时便诉苦道——【……遇著些狼虎蛇虫,四边围绕,不能前进】,从中可以看出,玄奘内心已经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虽然“祭祀先祖”是儒教和道教礼仪当中的主要内容,而玄奘也已经脱离俗家。但从“三教合一”与玄奘接受刘伯钦家的【父亲周忌】请求来看,玄奘是认可这一习俗的。因此,在西行开始即将离别大唐境界的节点上,作者安排这一场景,无疑是遵从习俗,暗示玄奘补上了“祭祀先祖”这一课。我们先从作者有意安排刘伯钦的两句对话里看出端倪:
①【……我也是唐朝的百姓,我和你同食皇王的水土,诚然是一国之人。你休怕】
——整个西行过程,唐僧受到路人的好心帮助是难以计数的,但这些人都不是因为“同朝” “同食”而出手相助,唐僧也似乎没有怕过。而现实当中“老乡老乡,背后一枪”,恰恰反证了【诚然是一国之人。你休怕】的逻辑。况且此刻,唐僧明知身处何地并有言在先——【救了贫僧性命,多谢,多谢!】。显然,这种不着边际的“套近乎”,说明这【刘伯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至于是什么人物,就不必再刨根问底了,我们还是“听其言,观其行”吧。
②【……你既是唐朝来的,与我都是乡里……】
——“老乡,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虽然离开长安,但还是“乡里”,再加上同姓刘,这样的温暖情景,能不让李永奇高声唱道“早也盼,晚也盼,盼穿双眼,怎知道今日里打土匪进深山,救穷人脱苦难……”——哦,搞错了!这是《智取威虎山》的片段。刘伯钦的话让唐僧瞬间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祭祀先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身份的宗亲化,即强调血脉的传承性。如果我们对“玄奘生父”还有疑问的话,那么,这里恩爷用“一见如故”的“玄机”笔法,进一步揭示了谜底:“名陈实刘”——姓陈的玄奘身上,流淌的实际上是刘家的血脉。不仅如此,恩爷在继【乡里】的暗示后,还通过身份的描写,进一步拉近刘伯钦与玄奘的关系——刘伯钦乃猎户世家,又有【镇山太保】之称,是偏“武”的行当。而刘洪的父亲为当朝武将,再从刘洪充当“水贼”打死陈光蕊来看,刘洪本人也有习武的性格。
后来唐僧过了两界山,在异域人家主动“攀亲认故”,与这里的【父亲周忌】,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作者对“玄奘生父”和“祭祀先祖”的揭秘意图非常明显。我们再来结合这两个场景进行分析。
这先刘家后陈家的时间顺序,暗示了刘洪“未婚先孕”在先,陈光蕊“绣球卜婿”在后;刘姓是在“乡里” ,陈姓是在“异域”,暗示了刘姓为“宗亲”,陈姓为“外戚”;在刘家是“隆重超度”,而在陈家是“简单攀亲”,表明唐僧内心认可的是“刘”,而对外承认的是“陈”。
到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刘伯钦】家,实际上就是玄奘的“祖祠宗堂”,他完全有理由在这里“祭祀先祖”。因此,这场名义上为刘伯钦之父的超度,实际上应该看作是唐僧出门远行时,例行的“祭祀先祖”。
○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45:50 +0800 CST  
■玄奘身世③:发露罪业⑵
我们知道,“水贼”刘洪由于“杀官伪任”,罪大恶极,受到人间法度的制裁,由于没有后人为他消除阴间的“罪孽”,他的阴魂一定还在“奈河桥”下鬼哭狼嚎。明知真相的玄奘于心何忍?只是由于掩盖事实的需要,他不能为自己的生身父亲给予任何帮助,哪怕是简单的烧一些“纸钱”,当然也是由于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与场合。那么,在这个“祖祠宗堂”进行“祭祀先祖”的场合里,他会无动于衷吗?
事后,“父亲”托梦刘伯钦一家:【我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刘伯钦把一家三口得梦的情况,喜滋滋地告诉了三藏,【三藏也喜】,再强调一遍——【三藏也喜】。
看到“父亲”这番梦话,老伛真有“今夕何夕”之慨!看来“感谢某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CCTV”之类的“特色幽默”,实在不是今人的发明。
感慨之余,又觉得这并非恩爷插科打诨,似乎又潜藏着一个玄机。超度是亡者眷属邀请法师为亡者进行开示、念佛、诵经等佛事活动,让亡灵得以往生净土。在这个仪式上,法师作为一种职业,实际上是通过其掌握的特殊技能,为亡者眷属向亡灵表达其虔诚之心。亡灵是否能够得知为他超度的法师姓甚名谁,老伛无从知晓。但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当自己由于某种罪恶身陷囹圄时,子女委托律师行贿法官,得以减轻罪行,之后在给子女传递信息时,对子女没有任何言语,倒是要求子女对律师感恩戴德,并且强调【不要怠慢,不要怠慢】。这样的情形显然是不可思议的,莫非这个律师与自己有着特殊的关系。
好在有了前面的铺垫,在这个“祖祠宗堂”进行“祭祀先祖”的场合里,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就合乎逻辑了:唐僧是在为自己的生父做消除“罪孽”的超度。不是吗?【三藏也喜】——他为刘伯钦一家而贺喜,更为自己而窃喜。不对,既不是“贺喜”也不是“窃喜”,而是“共喜”,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一家。
通篇读来,恩爷的设悬技巧,让老伛又赞驼了五度背。不是吗?【三藏也喜】——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为生身父亲发露罪业之后,无论生父是否得以超生,他那沉重的心情,露出一丝喜悦也是理所当然。
这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不过,老伛是喜不起来——只因对念经的过程和内容产生了疑惑。原著是这样描述的:【这长老净了手,同太保家堂前拈了香,……然后开《度亡经》一卷。……再开念《金刚经》、《观音经》,……又念《法华经》、《弥陀经》……】。
这有什么问题吗?不,问题不仅出在这里,还包括在水陆大会上。【那法师在台上,念一会《受生度亡经》,谈一会《安邦天宝篆》,又宣一会《劝修功卷》。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萨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老伛对佛经不甚了了,也无意探讨经文的效用。只是感到纳闷:时间间隔如此之短,同样的唐僧,同样的经书,在唐太宗钦定的水陆大会上,唐僧何以敢装腔作势,念一些【度不得亡者超升】的【小乘教法】?而在刘伯钦家,在尚未取回观音所说的【大乘教法】之前,唐僧却只用一天的时间,就让死者超生。这就有意思了——是唐僧欺君罔上,还是观音信口雌黄?
恩爷看出了老伛的疑惑,他给出了提示:【万法庄严端有意,荐亡离苦出沉沦】——任何严肃的经书,只要用心去念,都是可以达到目的的。厉害了!恩爷通过【父亲周忌】,既巧妙提供了玄奘生父之谜的又一线索,也通过刘伯钦一家三人得梦的事实,驳斥了观音【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的谎言,说白了——这“西天取经”实在是没必要的。
作为当事人的唐僧,他清楚“西天取经”的真实用意吗?老伛可以肯定:至少此刻他清楚了。但【寻亲报冤】的悲剧已经让他别无选择,这【御弟圣僧】的高帽更是让他义无反顾了。他只能在漫漫的征途上,随遇而安——如果能让他“安”的话。这“祭祀先祖”并且“超度生父”,确实让他感到一时的安慰——【三藏也喜】

不过,生父的亡灵是双重的,既有“水贼刘洪”“罪业”的一面,又有“官人刘洪”“冤屈”的一面。这“冤屈”便是来源于自己的无知与鲁莽。因此,在为生父的“罪业”发露之后,何时能够为生父的“冤魂”超度,也让自己彻底摆脱【寻亲报冤】的阴影呢?
○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4 14:47:41 +0800 CST  
更多内容,请到本人新浪老伛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7 07:58:46 +0800 CST  
更多内容,请到本人新浪老伛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7 20:31:58 +0800 CST  
更多内容,请到本人新浪老伛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8 12:50:30 +0800 CST  
更多内容,请到本人新浪老伛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29 07:37:30 +0800 CST  
更多内容,请到本人新浪老伛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6-30 08:04:35 +0800 CST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7-02 20:14:33 +0800 CST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7-02 20:17:51 +0800 CST  
更多内容,请到本人新浪老伛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50572091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7-02 20:27:15 +0800 CST  
楼主 老伛  发布于 2016-07-03 06:45:23 +0800 CST  

楼主:老伛

字数:25343

发表时间:2016-06-24 22: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26 21:13:56 +0800 CST

评论数:4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