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准备得差不多了时,孙休明里是相信孙綝,实际上是刺激孙綝,把那些告孙綝意图谋反的人抓起来交给孙綝,看孙綝怎么处置。面对孙休的故意刁难,孙綝有三个选择:一个是维持现状。将这些人交还回孙休,把这个难题还给孙休,看孙休怎么处理再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应对;一个是认输。和孙休谈判以怎样的方式交权退位,保证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一个是对抗,杀掉这些人来显示自己的强硬。
如果让在下选,会选择第一个,把皮球踢回去,让对方处在明处,自己则处在暗处。孙綝选择了第三个,强硬地将这些人全部杀了。在这个时候敢于告孙綝状的人一般来说应该是正直之士,可惜这些人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看到有这么多人告状,孙綝也感到可怕,就通过光禄勋孟宗请求孙休同意其出屯武昌,孙休答应了,并命令孙綝所统领的中军精兵一万多人全部跟随孙綝出屯。孙綝需要的兵器物资也全部给予。孙綝这个行为和杀那些人的行为有矛盾,既然要外出求安全,就不该杀那些人,放那些人一条生路不是更能收买人心吗?既然杀了,干吗又要示弱外出呢?
孙綝还要两个中书郎官跟着去帮助管理荆州诸军事,中书令认为中书郎不应该外出,孙休也不听,一律满足。将军魏邈提醒孙休说“孙綝出去后一定会发生叛乱”;武卫士施朔也告孙綝要造反。自张布告诉孙休孙綝有废立之心后,有没有人来控告孙綝谋反都没有意义了,孙休必杀孙綝,不然就坐不稳这个皇帝位子,既然要杀,就不能让孙綝带兵离开京城。
孙休秘密与张布商议,一定要在孙綝带兵出屯武昌之前除掉孙綝,找谁来合作呢?张布推荐了丁奉,说:“丁奉虽然没啥文化,但计略过人,能断大事。”孙休召丁奉来,丁奉说:“丞相(指孙綝)兄弟朋党很多,权力也大,不容易迅速制服,可以趁腊八节集会时,用陛下在宫中的士兵诛杀他。”腊八节杀孙綝的计策就这样决定了。(此处有个地方不解,张布是左将军,丁奉也是左将军,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左将军,其中一个的官职应该有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9 15:16:08 +0800 CST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十二月七日,离腊八节只有一天了,大雨欲来风满楼,建业城内没有要过节的喜气,反而弥漫着一股紧张空气,四处有谣传说明天腊祭聚会上要发生大事,这个谣言也传到了孙綝耳里,孙綝听了后心中十分烦躁。当夜又起大风,飞沙走石,树被连根拔起,孙綝内心从烦躁变为恐惧。
第二天聚会时,孙綝决定不去,以生病为由推辞。孙休这边已经准备好要动手,当然不会让孙綝借故逃脱,不停地派使者催促,连续派了十几批使者。只要孙綝不来,估计还会有更多的使者前来。孙綝实在是推脱不掉,准备入宫。他手下人察觉事情不对,阻止他入朝。孙綝说:“我也是没办法啊!这样吧,你们在府内集合好部队,然后在府中放一把火,我以此为借口回来。”
果然,孙綝入宫不久,就有家人来报府中失火,孙綝向孙休请求出宫回去救火。孙休说:“外面那么多士兵,命令他们去救火就行了,没必要麻烦丞相亲自去。”孙綝意识到出问题了,起身想强行离去。丁奉、张布立即用眼神示意手下人抓捕孙綝,左右一拥而上将孙綝捆绑起来,孙綝叩头求饶,说:“我情愿流放交州。”孙休说:“哪你为什么不流放滕胤、吕据到交州呢?”孙綝又说:“我情愿沦为官家奴仆。”孙休说:“哪你为什么不让滕胤、吕据沦为官奴呢?”孙綝理屈词穷,孙休将孙綝斩首,让人提着孙綝的首级去命令他的部下说:“赦免所有与孙綝同谋的人。”五千士兵放下兵器,放弃抵抗。孙綝的弟弟孙据、孙恩、孙幹被杀,只有孙闓乘船逃亡,想北降魏国,被追兵赶上杀掉。孙綝死时年仅二十八岁。
孙綝之乱至此平息,孙休灭孙綝三族。把孙峻从坟墓里挖出,取出他的印玺绶带,砍毁棺材再把尸体埋下。孙休耻与孙峻、孙綝同族,将二人从宗族名册中删除,称为“故峻”、“故綝”。
孙綝没经历过什么大事,人又年轻,骤然从兄长手里接过权力不知道该怎么使用,又缺乏政治能力,看不清孙休的计谋,行事前后不一,优柔寡断,知道孙休要对自己不利,不是强行废立,而是逃避,等于是自寻死路。三国权臣里唯一被皇帝杀掉的就是孙綝,于此可以看出成年长君的益处,也可看出为什么权臣都要立幼主的原因。
处理完孙綝的事情后,孙休对遭到孙峻、孙綝迫害的诸葛恪、滕胤、吕据等人平反,重新安葬并分别祭奠。凡是受诸葛恪等人连累被流放远方的人,一律召回京都,重新任用。也就是在这时有人提议为诸葛恪立碑,被孙休拒绝。
对有功人员升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左将军张布加为中军督;弟弟张惇为都亭侯,给兵三百人;另一个弟弟张恂为校尉。丁奉升为大将军,加左右都护。
孙峻、孙綝乱政,使吴国元气大伤,但还是有重振雄风的时间和机会,可惜孙休是个书虫,适合做学者,不适合做皇帝,以至于遗嘱都得不到大臣的遵从,指定的继承人不能继位,弄出个暴君孙皓,直接把吴国折腾灭亡。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9 15:16:44 +0800 CST  
第四十三章 (蜀)汉灭亡
魏景元元年(公元260年)五月,魏国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皇帝曹髦被臣下当众刺死。这种行为无论发生在古今中外都是大逆不道,那么是谁,又是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千夫所指的事情来呢?
引发这个矛盾冲突的其实是皇帝曹髦本人,而曹髦这样做的由来则是反抗司马昭专权。
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四月,司马昭平定诸葛诞之乱回京,少帝曹髦将丘头改名为武丘,以彰显纪念司马昭的功绩。紧接着在五月,封司马昭为晋公,封地共八郡,(并州六郡: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二郡:河东、平阳)方圆七百里,加九锡,晋位相国,晋国府中设置各类办事机构。司马昭推辞了九次,曹髦才取消这个命令,改为增加司马昭的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还把司马昭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
两年后,曹髦又原封不动地提出封司马昭为晋公的事情,司马昭仍然拒绝接受。
司马昭两次拒绝加封,反而给曹髦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不论是照司马懿、司马师的继承常例,还是司马昭平定诸葛诞叛乱,手握军政大权的现实,司马昭都应该晋爵为公。司马昭拒不接受,并不是谦逊,而是不满意这个位子,比这个位子更高的就是王,但没有这个先例,司马懿、司马师都没做到王,曹髦能封司马昭为公,已经是格外开恩了。现在司马昭不接受,曹髦心里发虚,担心受到羞辱甚至被废,于是想先下手为强,与其自己被废,不如召集百官先把司马昭废了。
司马昭当时有无废帝之心呢?有。当时发生的一件离奇的谋杀案透露出这个信息。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八月,曹髦恢复古制,设立三老、五更。这是个古老的制度,天子以父礼事三老,以兄礼事五更。三老、五更都是职务名称,各一人,不是有三、五个人。曹髦以著名的孝子王祥为三老,以汉大儒郑玄的孙子郑小同为五更。
在此之后,司马昭废帝之前,郑小同去拜访司马昭。拜访期间,司马昭起身如厕,忘记将案几上的一件密疏遮盖起来,回来后发现了,问郑小同看没看,郑小同说没看。司马昭做贼心虚,怀疑郑小同已经看过了,就下毒把郑小同毒死了,还说:“宁我负卿,无卿负我”。各位看官是不是觉得很熟悉,有野史记载曹操杀吕伯奢时也说过这话。有趣的事,这个记载也是野史。司马昭说没说过这句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郑小同确实是被司马昭毒杀的,有什么样的秘密值得毒杀一个皇帝都要以兄礼视之的朝廷重臣呢?显然和废立有关。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秘密组建了一支三千人的部队,这支部队并没有解散,在与曹髦的争战时又出现了。
中国私修史书最大的缺陷是有强烈的个人好恶,做不到客观公正。官修史书最大的缺陷是有政治因素,导致隐藏甚至篡改历史,同样做不到客观公正。各位看官阅读史书时要注意鉴别。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9 15:17:34 +0800 CST  
景元元年(公元260年)五月初六晚上,曹髦令冗从仆射李昭等人在宫中陵云台上集结士兵,让他们戒严到天亮。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前来商议,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用黄素写成的诏书给他们看,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不能坐等被废,受到羞辱,今天我要亲自和你们一起出去讨伐他。”王经劝说道:“权力集中在司马家已经很久了,朝廷四方之士都不顾顺逆之理,愿意为司马家效死。况且宫中宿卫士兵多数空缺,士兵少,装备差,陛下靠什么来讨伐呢?一旦这样做,无异于想去除疾患反而更加深了疾患啊!太危险,应该重新考虑清楚。”曹髦拿出怀中的版令投掷在地,说:“我已经决定了。就算死了也无所畏惧,何况还不一定会死!”
曹髦起身去将此事告诉郭太后,王沈、王业趁机出宫,飞跑到司马昭那里告密,本来叫王经一道,但被王经拒绝。司马昭立即召中护军贾充紧急做好预防准备。
宮中无兵,曹髦带着几百个宫中杂役呼喊着冲杀出宮。司马昭的弟弟屯骑校尉司马伷带兵入宮,在宫外东止车门与曹髦相遇,曹髦左右以天子之令呵斥司马伷,司马伷不敢和皇帝对抗,带兵撤走。司马昭另一个弟弟安阳侯司马干听说发生兵变,也带兵要从阊阖门进宫,阊阖门守将是司马昭的掾属孙佑等人。孙佑不让司马干进入,说:“还没有人进这个门,可以从东掖门进去。”司马干只好绕道而行。
曹髦进到南阙下,遭到中护军贾充的拦截。曹髦此时已经是疯狂的状态,亲自用剑搏杀。贾充的士兵也不敢和皇帝对战,只能退却,太子舍人成济束手无策,眼看士兵要跑光了,赶紧请示贾充:“事情危急了,怎么办啊?”贾充说:“平时厚养你们这些人,就是为了今天。今天的事情没有什么好问的。”成济明白了贾充的意思,立即冲上去刺杀曹髦,一刀刺穿曹髦身体,刀尖从曹髦后背穿出。曹髦当即死在战车里,年仅二十岁。
贾充率领的这支部队就是司马家养的私兵,成济是以太子舍人的官职带兵,而当时并没有设立太子,就不会有这个官职。成济及其部属是司马昭的私兵,司马昭只是随便安置个官职给他好带兵而已。
司马昭听说曹髦被杀,大吃一惊,哭倒于地说:“天下人将会怎样说我啊!”(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是表演艺术家)太傅司马孚跑到现场,趴在曹髦身上放声大哭,非常哀痛,说:“杀陛下者,是臣之罪。”
司马昭紧急召集百官商讨善后事宜,只有仆射陈泰没来。司马昭派陈泰舅舅荀荀顗用车子把他接来,带到密室,征求他的意见,说:“玄伯,(陈泰字)天下人会怎样看待我呢?”陈泰说:“只有腰斩贾充,才能向天下人略表谢意。”司马昭不想杀贾充,就问还有什么退一步的办法,陈泰说:“我只有这个办法,没有其余的。”
司马昭自己想了个退而求其次的办法,把成济杀了抵罪。然后又灭成济三族。而告密者王沈、王业均得到封县侯的厚赏。司马昭还想将不让司马干从阊阖门入宫的孙佑灭族,经大将军从事中郎、领记室荀勖劝谏才没执行,只是将孙佑免为庶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09 15:19:37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4-10 09:47:16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0 11:25:06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4-09 10:13:15
从古至今,中国的宫廷斗争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花样百出。
-----------------------------
@ty_阿铭850 2018-04-09 13:48:09
谢谢捧场。
在反传统的年代,曾经对古代正史有个批判,说那只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史,其出发点是否定古代史,撇开这个前提,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古代史确实不注重社会形态和百姓生活,这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巨大缺陷。正史局限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民间文学要演绎历史,除了忠孝节义外,就只能讲宫廷政变、宫闱秘闻,再加上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人性中本来就有偷窥的阴暗心理,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以至形成对这些密......
-----------------------------
@云门门下 2018-04-10 10:16:26
先生所言极是。我有个朋友,师大历史系教授,笃信共济会的阴谋。我问他,如果真有这种世界级的阴谋,而且连你都知道的这么清楚,还能叫阴谋吗?美国政府和人民能容许吗?甚为可笑。
-----------------------------
谢谢捧场。这类奇葩还不少,真不知道咋想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0 11:26:49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4-10 10:35:26
记得丁奉在赤壁之战时就已经成名,竟然此时还在。是一个人吗?
-----------------------------
谢谢捧场。先生也许记错了。赤壁之战中没有丁奉,就算他参加了,也最多是个无名小将。丁奉生年不可考,死于271年,赤壁之战爆发于208年,在其死前63年,这样推算,赤壁之战时,丁奉可能还是个孩子,他曾先后跟随过甘宁、陆逊、潘璋,真正成名之战是252年的东兴之战,即最为人所知的“雪中奋短兵”,帖子里有讲过。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0 11:39:32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4-10 14:31:14
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0 15:50:07 +0800 CST  
事变当天,郭太后下诏令以庶民之礼安葬曹髦,并抓捕尚书王经及其家属。这应该是迫于司马昭的压力,《晋书·帝纪二》明确记载是司马昭杀王经,理由是有贰心。第二天,太傅司马孚、大将军司马昭、太尉高柔、司徒郑冲一起拜见郭太后,请求按照诸侯王礼节安葬曹髦,太后同意,但实际上也没按照诸侯王礼安葬,草草而葬,连公这一级的葬礼规格都没达到。
这几人来找郭太后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讨论曹髦的安葬问题,而是要解决当务之急,确立新君。商议的结果是立燕王曹宇十五岁的儿子曹奂,派使持节、行中护军、中垒将军司马炎到曹奂居住的安次(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迎接曹奂。这里有个问题,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奂和曹睿是从兄弟,是曹髦的从叔父,以曹奂嗣曹睿之后显然是个错误。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乱辈了。
当年六月,曹奂改年号为景元。又要晋封司马昭为晋公,司马昭仍然不接受。司马昭特别固执,以后曹奂又两次提出这个建议,都被司马昭拒绝。一直到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钟会、邓艾都要灭(蜀)汉了才听从司空郑冲的劝喻接受了。
司马昭因为姜维不断地骚扰入侵魏国西部,造成魏国边境不宁,疲于应付,考虑到(蜀)汉国小民疲,实力薄弱,与吴国相比更容易攻取,决定先取(蜀)汉。司马昭心腹钟会也认为可行,二人预先秘密筹划,派人勘测魏(蜀)汉交界处地形,侦察(蜀)汉国内形势。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冬,司马昭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为灭(蜀)汉做准备。同时下令青、徐、兖、豫、荆、扬各州大肆造船,命令唐咨造海船,做出伐吴的假象以麻痹(蜀)汉和牵制吴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0 17:04:06 +0800 CST  
第二年夏天,钟会伐(蜀)汉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司马昭召集群臣集会,公布攻取(蜀)汉和吴国的战略计划,说:“自平定诸葛诞叛乱以来,我国已经休养生息了六年,整治部队,修造器械,准备攻打吴、(蜀)汉二国。如果要攻吴,就得修造战船,疏通水道,需要一千多万的工时,十万人做一百多天才能完成。加上南方潮湿,必定会发生疾疫。因此,应该先取(蜀)汉。灭掉(蜀)汉三年之后,从巴蜀顺流而下取吴。目前(蜀)汉有九万士卒,守卫成都和其他地方的不下四万,剩下的不超过五万。现在姜维被羁绊在沓中,不能顾及到东面,我军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袭击汉中。如果他们固守城池,兵势就会分散,首尾断离。我军以大部队攻城,以精锐的机动部队占据村野,(蜀)汉军无暇守剑阁之险,各关口也无自保之力。以刘禅之昏庸,外面边城陷落,内部官吏百姓震惊,其灭亡是可以预料的。”
这个战略最初遭到征西将军邓艾的反对,认为(蜀)汉国内并无动荡,不是征讨的时机,多次提出异议。司马昭担心这会引起其他将领动摇,派主簿师纂专程到邓艾那里去劝喻,邓艾这才没有坚持反对,表示同意伐蜀。
司马昭统一了将领之心后,征集了十八万人马,兵分三路伐蜀。一路由邓艾率三万人马从狄道出击,攻打在沓中的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人马从祁山出发驻防武街,(今甘肃省成县)截断姜维回蜀的后路;一路由镇西将军钟会率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胡遵之子)等统领十多万人马从骆谷袭击汉中。以廷尉卫瓘为监军,持节,代理镇西将军军司,统兵一千人。于八月在洛阳誓师出发。临行前,将军邓敦认为不能攻取(蜀)汉,司马昭将邓敦斩首示众。
姜维得知魏国来袭,上表刘禅,建议派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带领部队分别驻防阳安关口、(即阳平关)阴平桥头。(今甘肃省文县)表入朝中,黄皓让巫士卜卦,说魏军打不进来。黄皓以此呈报刘禅,让刘禅不理睬姜维,群臣竟然都不知道这件事。一直到钟会、邓艾大军逼近,才派右车骑将军廖化赶往沓中支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支援阳平关守将。赶到阴平时,得知魏将诸葛绪一路要攻打建威,就只能驻扎阴平。黄皓的个人迷信严重贻误战机。军国大事交由一宦官决定,而宦官又依托于鬼神,可见刘禅之昏聩。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0 17:04:38 +0800 CST  
钟会率领主力分别从斜谷、骆谷入蜀。
钟会,字士季,是太傅钟繇的小儿子,但不是嫡子,是庶出。钟繇老当益壮,七十五岁时与二十六岁的妾张氏生钟会,真不简单啊!钟繇的正妻是孙氏,钟繇因宠爱钟会的生母张氏就把孙氏休了。
古代休妻不是今人想象中的夫权至上想休就休,必须是妻子犯了大错才能休,主要的大错是不孝和偷情,(“七出”成为刑律是在唐朝,就算成为刑律也没能完全执行)象嫉妒、多言、恶疾、偷盗这些是说不清楚的事情,无后则可以通过纳妾来解决。朝廷重臣休妻更不能随随便便就休了,因为这涉及世风和个人品德,因此钟繇休妻引起朝野关注,王朗给钟繇写信质疑这件事情,认为“共经忧乐既久矣,曷为一旦离析,以至于归而不反乎?”卞太后听说后叫曹丕处理这事,曹丕下诏要钟繇复婚,钟繇羞愤交加,要服毒自杀,没找到毒药就吃花椒,弄得话都说不出来,曹丕才停止干预。奇怪的是,钟繇休妻后并没有立钟会的母亲张氏为妻,而是另纳贾氏为嫡妻。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另外一个问题,不能以妾为妻。曹操以卞氏为妻,曹丕以郭女王为妻,都是以妾为妻,都受到正统人士的抨击。
扯远了,还是说钟会。钟会与其兄钟毓都是少年出名,十二、三岁时就名满京师,曹丕听说后就叫钟繇带这二人进宮来看看。兄弟俩入宫见到曹丕时表现得截然不同,钟毓满脸大汗、钟会一滴汗也没有,曹丕就问钟毓:“你脸上怎么出那么多汗?”钟毓回答说:“悚悚惶惶,汗出如浆。”曹丕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流汗?”钟会回答:“战战慄慄,汗不敢出。”
兄弟俩还有一起偷喝父亲药酒的故事,钟繇睡午觉,兄弟俩偷偷去喝钟繇的药酒。钟繇发现了但没声张,假装睡觉观察他们。钟毓倒出酒后,礼拜后才喝,钟会不拜直接喝。过了一阵,钟繇假装醒来问钟毓:“你为什么要拜?”钟毓说:“酒是用来成礼的,不敢不拜。”问钟会:“为什么不拜?”钟会说:“偷酒喝本来就是无礼行为,所以不拜。”这兄弟俩虽然各自都有理由,但也能反应出不同的性格,钟毓畏上循礼,钟会无畏胆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0 17:05:22 +0800 CST  
钟会五岁时就得到中护军蒋济的夸奖,认为其“非常人”,长大后博学多才。在曹芳正始年间出仕任秘书郎,正始八年(公元247年)迁尚书中书侍郎。
毌丘俭、文钦淮南叛乱时,钟会跟随司马师平叛,逐渐显露头角。司马师病死许昌时,曹髦下诏让司马昭留镇许昌,钟会与尚书傅嘏极力劝说司马昭率军回朝,使司马昭得以继续掌权,钟会因此成为司马昭心腹,得到司马昭重用。钟会为此有些骄傲,傅嘏劝戒他不要这样,说:“你的志向大于你的才能,难以成就功业,难道不应该谨慎些吗?”
后来钟会又跟随司马昭平诸葛诞之乱,伪造书信诱降全氏兄弟,前面已讲,此不赘述。
文才谋略都很优秀的钟会率兵打仗的能力又怎么样呢?此次伐蜀,是钟会首次独立带兵打仗,并且率领的是主力,看他怎么表现吧。
钟会先命令牙门将许仪在前面架桥铺路,钟会率军随后而行。很不凑巧的是钟会的马踏上桥时,桥面竟然穿了,把钟会的马足卡住了,钟会因此斩杀许仪。许仪是许褚的儿子,按魏律是可以享受“议贵”特权的,熟知刑律的钟会毫不犹豫地杀掉许仪,是为了立威,效果非常好,所有将士都被震慑住了。
姜维开始犯错误了,命令把守各个险要地方的将领不得开战,全部退守汉、乐二城,就是他所谓的放敌入内的战略。
此时魏国又增兵,魏兴太守刘钦从子午谷与钟会大军平行推进,直抵汉中。(蜀)汉监军王含,护军蒋斌各带五千人马分别驻守乐城、汉城。钟会命令护军荀恺、(一作易恺)前将军李辅各带一万人马,分别攻打汉城,乐城,另派将领攻打阳平关。
(蜀)汉守关主将是关中都督傅佥,副将是武兴(今陕西省略阳县)督蒋舒。傅佥是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战败逃跑时断后的将领,因拒不投降吴军而被杀的傅肜的儿子。最初任左中郎,深得姜维器重,景耀元年(公元258年)开始随姜维北伐。傅佥是一员勇将,在长城一战中,阵杀魏将李鹏,活捉魏将王真。蒋舒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因任武兴督不称职,(蜀)汉本来是要派人替换他的,正好遇上魏国攻(蜀)汉,就让他协助傅佥守关。蒋舒能力不济,人品也不行,见魏军大军前来,就起了投降之心,假意对傅佥说:“敌人来了我们不出去攻击却闭城自守,不是好办法。”傅佥说:“我们受命保城,以守住为功,如果违背命令出战,丧师负国的话,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好处。”蒋舒反驳道:“你以守城为功,我以出战克敌为功,我们就各行其志吧。”于是率领所部出城。傅佥以为他真的是出城作战,也就没加提防。蒋舒率军到阴平投降魏护军胡烈。胡烈乘虚攻城,傅佥力战而死,魏军都为其忠义所感动。
胡烈攻破阳平关,缴获了关城内的大量存粮。钟会得知阳平关已下,立即率领主力西出阳平关,直扑剑阁。为收买(蜀)汉人心,派人祭奠附近的诸葛亮之墓,命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地周围放牧砍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0 17:05:52 +0800 CST  
姜维在沓中遭到邓艾部的猛烈攻击。
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棘阳镇)人。父亲早逝,曹操攻占荆州后,邓艾被迁徙到汝南,给当地农民养牛。十二岁时,跟随母亲到颍川,读了故太丘长陈寔(陈珪、陈登的祖先)的碑文后,改名字为邓范,字士则。后来因为同宗族里已经有人有这个名字了,又改回来。邓艾因为口吃,不能作辅助官员,就作了个稻田守丛草吏。同郡官吏父老可怜他家贫,经常资助他许多东西,他也不言谢。每次看到高山大湖,就指划着说哪里可作军营处所,旁边的人都笑话他。后来升为典农纲纪,上计吏。上计吏的职责就是向上级报告一年的屯田事务,邓艾因此得以见到主管屯田事务的司马懿,得到司马懿的赏识,进入太尉府为掾,迁尚书郎。
邓艾主要是做屯田的事情,最大的功劳是在淮河南北兴修水利,大规模屯田,从寿春至京师,军屯、民屯连接成片。自此以后,只要东南地区有重大军事活动,魏国大军都可以乘船而至,一直抵达江、淮,既加快了行军速度,又减轻了将士步行的辛劳,粮食物资供应也十分充足,这些都是邓艾的功劳。
正始四年(供应243年)邓艾出任征西将军夏侯玄参军事,后升南安太守。嘉平元年(供应249年),与征西将军郭淮一起阻击(蜀)汉偏将军姜维。从此与姜维结下不解之缘。
在姜维没有出来骚扰期间,邓艾对逐渐强大起来的并州匈奴右(一说左)贤王刘豹一部提出了处理建议,将刘豹内部不服从刘豹的匈奴人分离出来,另外成为一部,以此削弱刘豹的势力。还建议将和汉人一起居住的羌、胡人迁出去单独居住。这些建议都得到司马师的采纳。不久,邓艾改任汝南太守,到任后就到处寻找以前资助过自己的那些人,死了的就派人祭奠,活着的或者送钱物,或者任为郡吏,也算是报恩。
中书令李丰作乱被平定后,邓艾接替李丰的弟弟李翼兖州刺史之职,并加振威将军。毌丘俭、文钦之乱时,邓艾参与了平叛,前面已讲,此不赘述。
邓艾派天水太守王颀正面攻击姜维,陇西太守牵弘(牵招次子)向南,金城太守杨欣攻甘松。(今四川省松潘县一带)姜维得知阳平关失守,钟会已进入汉中,就组织部队撤退。王欣等将率军在彊川河口追上姜维,双方大战,姜维已无战心,大败而走。魏雍州刺史诸葛绪在桥头(今甘肃省文县南白水上)拦截,姜维率军从从孔函谷(今甘肃省文县西北)进入北道,想从后面袭击诸葛绪。诸葛绪得知后撤退三十里。姜维进入北道三十多里后听说诸葛绪退后了,立即掉头回来从桥头通过,诸葛绪率军来拦截时已经迟了。姜维与廖化、张翼、董厥等人合兵据守剑阁。
由于黄皓弄权,隐瞒了魏国伐(蜀)汉的消息,(蜀)汉后方也没有及时调派兵马加强汉中的防御,一直到钟会、邓艾大军临近,才隐瞒不住了,调廖化支援沓中,张翼、董厥增援阳平关。廖化在阴平接应了败退下来的姜维,而张翼、董厥才走到汉寿,无法增援阳平关。姜维将这些部队全部聚集在剑阁。
姜维集中兵力守卫天险剑阁,钟会久攻不下。邓艾上书司马昭,提议从阴平的小路经由汉德阳亭(今四川省梓潼县北)奇袭涪城。涪城在剑阁西面一百里,离成都只有三百六十里,出奇兵冲击成都,剑阁的守军一定会救援涪城,钟会就有机会攻取剑阁。如果剑阁守军不救涪城,涪城守军兵少,乘虚而入,一定会攻破涪城。邓艾的这个提议应该是得到司马昭同意的,不然邓艾也不敢冒险前行。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0 17:06:40 +0800 CST  
@yy350414 2018-04-10 17:37:24
我这一天天的就等楼主你更新呢,你造吗?
-----------------------------
不是更了吗?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0 18:21:25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4-10 10:35:26
记得丁奉在赤壁之战时就已经成名,竟然此时还在。是一个人吗?
-----------------------------
@ty_阿铭850 2018-04-10 11:39:32
谢谢捧场。先生也许记错了。赤壁之战中没有丁奉,就算他参加了,也最多是个无名小将。丁奉生年不可考,死于271年,赤壁之战爆发于208年,在其死前63年,这样推算,赤壁之战时,丁奉可能还是个孩子,他曾先后跟随过甘宁、陆逊、潘璋,真正成名之战是252年的东兴之战,即最为人所知的“雪中奋短兵”,帖子里有讲过。
-----------------------------
@云门门下 2018-04-11 10:18:10
对不起是我记错了
-----------------------------
谢谢捧场,先生客气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1 11:07:59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4-11 10:24:52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1 11:08:15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4-11 13:49:58
楼主辛苦
-----------------------------
谢谢捧场。忙过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1 15:01:51 +0800 CST  
十月,邓艾率军从阴平走小路进入七百里无人区。临行前让诸葛绪也率军同行,但诸葛绪认为自己是受命拦截姜维,西行入蜀不是自己的任务,没有答应,率军往白水与钟会会合,没想到后来却被钟会所害。
邓艾西行十分艰险,拦在面前的是险峻的马阁山,山高无路。邓艾军凿山通路,险峻的地方连路都无法修建,只能搭造栈道。人能过,但车马过不去,邓艾像毌丘俭征高丽时一样悬车束马而行。无路可走时,邓艾和士兵就用毛氈裹住身体翻滚而下。进入江油时有一段由北往南一百五十里的山路,一面靠山崖,一面临深渊,只能用左肩担东西,不能换到右肩来,称为左担路,其险无比。
邓艾历尽艰辛,终于走出无人区,挺进江油。钟会派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面出江油与邓艾会合。田章在离江油百里之地,攻破(蜀)汉埋伏的“三校”(一校八百人左右)人马后与邓艾会合。邓艾派田章为先锋长驱而入。(蜀)汉江油守将马邈投降。
(蜀)汉赶紧派卫将军诸葛瞻率军阻击邓艾。诸葛瞻,字思远,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结婚很久都没有儿子,过继诸葛瑾的二儿子诸葛乔为子。诸葛乔本来字仲慎,所谓仲,就是第二,过继给诸葛亮后成为大儿子,就改字为伯松,所谓伯,就是第一。(蜀)汉任诸葛乔为驸马都尉,跟随诸葛亮北伐,病死于军中,年仅二十五岁。诸葛恪在吴被诛杀三族,绝后。诸葛亮有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后,就将诸葛乔的儿子行护军翊武将军诸葛攀恢复为诸葛瑾之后,承继诸葛瑾一脉。
诸葛瞻小时候就显得很聪明,在他八岁时,诸葛亮给兄长诸葛瑾的信中曾经提到,担心他早熟,成不了重器。诸葛瞻十七岁时娶刘禅女儿为妻,任骑都尉,第二年升任羽林中郎将。因为身份特殊,升迁速度很快,历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诸葛瞻工于书画,记忆力超群,蜀中人怀念诸葛亮,爱屋及乌,也喜欢诸葛瞻。以至朝廷每有一善政佳事,即使不是诸葛瞻倡议或者执行的,百姓都认为是诸葛瞻所为,使得诸葛瞻美名远扬,其中言过其实之处太多。景耀四年(公元261年),任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一起担任平尚书事。任期内也无所建树,制止不了黄皓弄权的行为,还曾与黄皓等人密谋解除姜维的兵权。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1 15:12:49 +0800 CST  
知子莫若父,诸葛瞻确实如诸葛亮所言,没有重器之才,在阻击邓艾的过程中接连犯下错误。
第一个错误,诸葛瞻率军到达涪亭(今四川省绵阳市东)时,邓艾还没有走出山区进入平地,尚书郎黄崇(黄权儿子)多次劝说诸葛瞻应该加快行军速度,先行占据险要地势,不要让敌人进入平地,诸葛瞻却犹豫不决,驻军不前。黄崇流泪哭劝都无法打动诸葛瞻,导致邓艾军顺利进入平原地区,打败诸葛瞻的前锋部队,诸葛瞻被迫退住绵竹。
邓艾扎下营寨,派人送信给诸葛瞻,说只要诸葛瞻投降,一定表拜为琅邪王。(诸葛家族本是琅邪人,所以邓艾以封本地王为诱饵劝降)诸葛瞻大怒,斩杀使者,列阵与邓艾交战。
这是诸葛瞻犯的第二个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坚壁清野据城坚守。邓艾悬军而来,后勤没有保障,求的是速战速决。诸葛瞻坚守绵竹,不给邓艾速战速决的机会,邓艾想顺利通过绵竹就会非常艰难,一旦粮草供应出现问题,就会不战而败,后撤时诸葛瞻还可以追袭。出城在野外作战,(蜀)汉军根本不是魏军的对手,而这正是邓艾期待的局面。
诸葛瞻列阵野外与邓艾交战,有个人赌气失去理智的嫌疑。他认为自己“内不能清除黄皓,外不能制服姜维,进军又不能坚守江油,我有这三大罪,还有何面目返回成都”,这已经是意气用事。一个统帅意气用事就意味着离失败不远了。
邓艾分兵两路攻击诸葛瞻,儿子邓忠等攻击右边,司马师纂等攻击左边。诸葛瞻击退了邓忠、师纂的进攻,二人败逃回去告诉邓艾说:“不能攻击敌人。”邓艾大怒,说:“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攻击的!”命令二人再次出战,不然就斩首示众。邓忠、师纂又带兵出战,打败(蜀)汉军,斩杀诸葛瞻和尚书张遵(张飞孙子)等人,邓艾率军进到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市北)
诸葛瞻死时年仅三十七岁,最可惜的是他的儿子诸葛尚。诸葛尚得知父亲战死后长叹道:“父子承蒙国家重恩,没有早日斩杀黄皓,以致今天失败,此生还有什么用!”直接冲杀到魏军阵中而死,可谓壮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1 15:14:17 +0800 CST  
邓艾大军临近成都,(蜀)汉国内一片混乱,百姓纷纷四散逃亡,(蜀)汉君臣何去何从成为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刘禅召集群臣商议,众说纷纭,大致有三种意见:一、逃往吴国,有点类似于建立流亡政府的意思;二、逃往南中;三、投降。
光禄大夫谯周力主投降,针对逃往吴国的建议,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寓他国的天子,如果到吴,就只能是臣服于吴,而吴国终究会被魏国所灭,反正是臣服,不如臣服于魏这样的大国,这样也可以避免吴国被灭后再臣服于魏国的二次羞辱。针对逃往南方的建议,谯周认为如果早作打算,做好准备,还可以考虑,目前大敌当前,面临失败,不能保证大家都愿意跟随前往,恐怕在南行过程中就会发生不测的变化,能不能安全到达南中都是问题。因此,谯周主张投降。有些大臣反驳说如果邓艾不接受投降怎么办?谯周认为如今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魏国不得不接受投降,接受以后还不得不礼待(蜀)汉君臣。谯周还承诺,如果投降后魏国不划出土地分封刘禅为侯的话,就亲自到京师洛阳求见司马昭,以古来礼义为刘禅争取。群臣中没有人能够争辩过谯周。
散朝后,刘禅内心里仍然想逃往南中,谯周又上疏说:“有人劝说陛下往南,臣愚以为不安。为什么呢?南方是远夷之地,平常不向朝廷提供租税,履行徭役,还多次反叛。自从丞相诸葛亮南征后,以武力威逼,他们没有办法才勉强顺服。这以后才开始交纳官税,我们用来供养军队,与他们之间结有怨仇,现在因为无路可走,而去依靠他们,恐怕他们会再次反叛,这是其一。魏军入蜀,不仅是夺取蜀地而已,如果我们南奔,他们必然乘我们退败之势,穷追不舍,这是其二。如果奔投南方,对外得抵拒魏军,对内则要供给衣服车马,费用增加,又无其他地方可以征收钱财,必然会更加征收当地人的财物,加速他们的反叛,这是其三。过去王郎假冒太子在邯郸称帝,当时世祖光武帝正在信都,受王郎的威逼,打算放弃信都、和成二郡而返归关中。邳肜劝谏他说:‘明公若西还关中,则邯郸地区的人民不肯捐弃自己的父母,背弃城主,而千里之遥为您服务,他们背叛您是必然的。’世祖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攻破了邯郸。现在北军逼进,陛下南行,恐怕邳肜当年所言要在今天应验了吧,这是其四。愿陛下早日打定主意,归降魏国可获封地、爵位,如果南奔,待山穷水尽再向人家投诚,灾祸就更大了。《易经》有言:‘亢字的涵义,是指只知道进取而不知道退失,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死亡;知道得失存亡而不失其正者,难道只有圣人如此吗?’所说的就是圣人知天命而不苟且,此为必然。所以尧、舜因为自己的儿子无德才,知道天命要将天下授与他人,于是就寻找能接受天下的人。儿子虽然不贤,灾祸尚无萌芽,而把天下授给上天中意之人,灾祸还能产生吗?!所以微子以纣王庶兄的身份,将自己反绑,嘴中含着玉璧投降周武王,难道他乐意这么做吗?这是不得已啊!”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4-11 15:15:13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