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正月,曹丕第二次征吴回军,最初打算到许昌,谁知许昌城南门无故坍塌,曹丕认为不吉利,转走洛阳。五月,曹丕病重,才被迫立曹睿为太子,以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曹睿。将后宫淑媛、昭仪以下的嫔妃全部遣散回家。第二天(公元226年6月29日)曹丕在洛阳嘉福殿去世,享年四十岁。
曹睿继位为魏明帝。
曹丕为人确实有些刻薄,除了上面提到的对诸侯王的刻薄寡恩以外,对大臣也不例外,讲几个小故事来证明曹丕的这个性格弱点。
逼杀张绣父子。
曹操一征张绣时,长子曹昂战死。后来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投降曹操,得到曹操重用,为儿子曹均娶张绣女儿为妻。张绣死心塌地为曹操效力,战官渡,破袁谭,征乌桓。《三国志》上说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征讨乌桓的路上死亡。没有说原因。而专门记载魏国历史的《魏略》里则记载了死因,时为五官中郎将的曹丕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中对张绣发怒,指责张绣说:“你杀了我兄长,还有什么脸见人啊!”张绣内心恐惧,无奈自杀。
儿子张泉继承张绣的爵位,但却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发生在邺城的魏讽谋反案中受到牵连被杀。这次谋反的平定和善后处理,都是曹丕一手主持的,张泉究竟有没有参与谋反史无记载,但无论那种情况,都是死于曹丕之手。
张泉是张绣的独子,张泉一死,张绣一门绝后。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3 17:06:11 +0800 CST  
羞杀于禁。
于禁被关羽所擒,关羽失败后,于禁落如孙权之手。黄初二年(221年),孙权为讨好曹丕,将于禁释放送回魏国。曹丕接见于禁时,于禁须发皆白,形容憔悴,哭泣跪拜。曹丕以春秋时晋国大夫荀林父、秦国大夫孟明兵败被擒,回国后仍然得到重用的事例来劝解安慰于禁,并认为樊城兵败,是涨水的原因,非战之败,所以不会追究于禁战败之罪,还任命于禁为安远将军,准备派于禁出使东吴,然后要于禁去邺城拜谒曹操的陵墓。
看上去没什么错啊,既宽宏大量,也很有人情味,还能想到于禁是曹操的部将,让于禁去拜谒。问题就出在拜谒上。
在于禁去拜谒前,曹丕预先叫人在曹操陵屋里画了一大幅画,画面上是关羽水淹七军,庞德愤怒抗争,于禁屈辱投降。曹操在听说于禁、庞德的事情后,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与于禁相交三十年,没想到他临危处难时,反而不如庞德啊!”(庞德是降将,原为马超部将)曹丕此举,相当于是代曹操责怪于禁。于禁看见这幅画,羞愧难当,发病而死。曹丕还不解气,竟然给于禁加了个厉侯的恶谥。(杀戮无辜曰厉)
司马光对此事的评价最为中肯,说:“于禁将数万众,败不能死,生降于敌,既而复归,文帝废之可也,杀之可也,乃画陵屋以辱之,斯为不君矣。”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3 17:06:46 +0800 CST  
曹丕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两边都走极端,缺乏君王中庸大度的风格。说说他报恩和报怨的故事。
报复曹洪。
前面说过,曹洪是个酒色之徒,不光如此,还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家里很富有,偏偏又很小气吝啬。曹丕在东宫做太子时,曾经找曹洪借一百匹绢,曹洪不借,曹丕就记恨在心。称帝后,就以曹洪门客犯法为由,将曹洪抓起来,下狱当死。
曹洪的门客确实有仗势欺人为非作歹之事,满宠为许县县令时,就曾经整治斩杀过曹洪的门客。曹丕以此为由抓拿曹洪也无可厚非,但由于有前面的过节,曹丕此举就有公报私仇的嫌疑。
曹洪是曹魏重臣,曾救过曹操的命,卞太后自然会出来替曹洪说话。卞太后责怒曹丕时说,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说的就是曹洪救曹操的事情。卞太后还把郭皇后叫来,对她说:“假如曹洪今日死,我明天就敕令皇帝废除你这个皇后。”这是要郭皇后向曹丕施加压力,于此也可见郭皇后确实有影响曹丕决策的能力。
经过卞太后的多方努力,曹洪才逃过一劫。
报恩王粲。
王粲是曹丕的密友,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王粲去世,曹丕亲临哭吊。在灵堂上,曹丕说:“仲宣(王粲字)生前喜欢驴叫,我们每人学一声驴叫来为他送行吧!”说完带头先学,在场的吊客也纷纷学驴叫。这个场面有点重口味,难以想象。幸好当时曹丕还没称帝,要是称帝后出现这个场面,不知史家该如何评价。
虽然曹丕与王粲友善,但这并不妨碍曹丕在王粲的两个儿子受魏讽谋反案牵连时痛下杀手,将王粲两个儿子杀掉,使王粲绝后,这个举动让曹操都觉得有些过分,觉得怎么也该给王粲留个后。
其实曹丕对郭皇后、司马懿、曹幹等人的信任、器重、友善的态度,也是报恩的表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3 17:07:23 +0800 CST  
@井湖日出 2018-01-23 23:45:52
楼主快更,等的睡觉睡不好
-----------------------------
谢谢捧场。在下也想早点填完这个坑啊。有俗事缠身,又才力有限,查资料,码字,着实有些力不从心,请先生谅解。在下尽力快更,多更吧。谢谢先生。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4 12:46:37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1-24 10:26:11
先生对曹丕的分析很好,正是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其远不如其父的根本原因。
-----------------------------
谢谢捧场。如先生所言,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个人自我的觉醒”时期,突破了商周秦汉以来的“神权的崇拜”、“阶级的觉醒”、“利禄的营求”等文化思潮对华夏人的思想禁锢和约束,开始追求个体生命意义和价值,这是个个性飞扬的时期。大分裂带来人才大流动,三国英才几乎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其行为很大因素上为个性所决定,这个特点是大一统时期很难看到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4 12:55:57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1-24 12:30:06
继续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4 12:56:55 +0800 CST  
谈谈曹丕的其他贡献和爱好。
曹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准确地说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以《典论》为代表。
前面说过,三曹诗文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安风骨除了现实的影响外,主要是在三曹的引领和倡导下形成的,曹丕是其中重要的一员。但其主要成就并不在诗文上,而是在文学理论建树上。
曹丕在做太子时写成《典论》一文,其中应该有“固宠”的成分。因曹植长于诗赋,深得曹操喜爱,曹丕自知不能在这方面超过曹植,于是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地从文学批评与理论出发来展示文采。曹丕写成《典论》后,经常在肃城门内召集儒学人士,由自己亲自讲解《典论》,侃侃无倦。以至于后世把“肃成”代指为太子讲学之所。
《典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原书二十二篇,现仅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
《典论》的主要内容有:一、对文学的认识和定位;二、作家作品评论;三、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四、文体的区分。其中对文学的认识和定位最为重要。
《典论》以前,文学并没有什么地位,被视为文人雅士闲暇消遣的游玩之作。汉代扬雄以汉赋为“童子雕虫篆刻”,曹植也认为“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曹丕不认同这种观点,明确提出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确立了文学的地位。这个观点影响至今。
对建安七子及其作品的评价是一份珍贵的文学史资料,使后人得以全面地了解建安时期的文学思潮和风格。
其他内容也意义非凡,后世的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基本是沿袭曹丕的文本结构。
曹丕是文学理论与批评专著的鼻祖,《典论》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曹丕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打猎,为此受到许多人的谏劝,如崔琰、栈潜、辛毗等人。其中最直言不讳的是辛毗。有次曹丕出去打猎,辛毗随行其中。曹丕问他:“射猎野鸡快乐吗?”辛毗回答说:“对于陛下而言很快乐,对于跟随的众人来说却非常苦”,噎得曹丕无言以对。不知道是不是曹丕生活的地区很少豺狼虎豹出没,曹丕打猎的记录中只看到獐、鹿、雉、兔等食草动物,这点不如三国中的另一个狂热的打猎爱好者孙权,孙权最喜欢的是猎虎。
曹丕还喜欢博弈弹棋,博弈是下围棋,曹操也喜欢。弹棋是一种宫廷游戏,有说起源于汉朝,有说就是起源于曹丕。这个游戏已经失传,据记载,是一种双人对战游戏,每方六个棋子,掷骰子决定步数,以己方棋子打击对方的棋子。曹丕有个绝活,可以用手巾角击打棋子攻击对方,没有长期实战估计练不出这手绝活。曹丕的客人中还有人能够用头巾击打,比曹丕技艺更精妙,可见当时此游戏之流行。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4 14:07:49 +0800 CST  
曹丕的剑术很高明。有一次,曹丕和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一起饮宴。邓展也是个武术高手。大家一起议论武术时,曹丕指出邓展对剑术的一些说法不对,邓展不服气,要求和曹丕比剑,为防止误伤,就以甘蔗为剑。几个回合下来,曹丕连续三次击中邓展手臂,邓展更不服气,要求再来一次,结果还是输了,并且输得更惨,被曹丕一下打中了额角。
曹丕特殊喜欢吃葡萄,经常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讲吃葡萄的好处和葡萄的多种用途,在听说南方有龙眼荔枝后,怀疑也比不上西域的葡萄好吃。
冗长的一章终于要结束了,八卦一件曹丕看相的事来结束吧。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曾请相士朱建平看相,朱建平看后说:“您的寿命是八十岁,四十岁时会有小灾难,希望您多加小心。”结果曹丕四十岁时却死了,不是小灾难,而是灭顶之灾。是朱建平没看准吗?不是的,恰好是看准了,但不能明说,既是怕泄露天机,又怕引起曹丕的不高兴给自己带来祸害,就把白昼黑夜连在一块说,八十岁减掉一半就是四十岁。
哈哈,各位看官信吗?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4 14:10:08 +0800 CST  
第三十五章 孙权称帝

曹、刘都称帝了,就剩下孙权,孙权为什么迟迟不称帝呢?
孙策时张纮的“江都对”和孙权时鲁肃的“榻上对”都是把建国称帝作为以孙氏为主的江东军事集团的最终目标,孙权接替孙策后,周瑜、张昭等人之所以愿意继续呆在江东辅佐孙权,就是因为觉得孙权有可能成就大事,他们可以攀龙附凤得到荣华富贵。孙权及其手下的文臣武将一直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力拼搏,一旦时机成熟,孙权会毫不犹豫地建国称帝。
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四月,就是刘备去世的那个月,东吴群臣劝孙权称帝(不知这和刘备的死是否有关系),孙权没答应,理由是“汉朝没落,我不能存救已经很无奈,哪里还有心情去竞争呢?”群臣又以天命符瑞等理论和吉兆,固执地再次劝进,孙权仍然不答应,并开导众臣,同时解释了自己向魏称臣的理由,消除群臣对屈服曹丕的误解,说:“往年我因为刘备进犯我西部,所以县让陆逊率领军队对抗。听说北方曹魏想要帮助我,我心里其实是厌恶受到曹魏挟持的,但如果不接受曹魏的封拜,担心刺激曹魏,促使曹魏也出兵和西部的刘备一起进攻,这样就会两面受敌,对我来说,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才暗自压抑自己的情绪,接受曹魏的封王。这个低下委屈的行为,大家似乎没有完全体会和理解,今天我再次给大家解释清楚。”原来孙权内心知道称臣会受到曹丕的挟制,但为了避免曹丕与刘备同时攻吴才委屈自己接受曹魏封拜。从孙权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孙权最担心害怕的就是曹魏与(蜀)汉同时攻吴,反证出刘晔对曹丕提出的联(蜀)汉攻吴的策略是正确的。
其实孙权并不是不想称帝,只是觉得时机还不成熟。
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儿子曹叡继位。与孙坚同时代的曹操、刘备已经称王称帝。与孙权同时代的曹丕、刘禅也称帝继帝位。现在比孙权晚一代的曹叡又登上了帝位。这些人先后登基,无疑极大地刺激了孙权的称帝之心。以吴王之名与曹魏、(蜀)汉打交道,政治上始终有低人一等的不利因素,心理上和情感上始终有不平等的愤懑之情和委屈之感。东吴的实力虽然逊于曹魏,但明显强于(蜀)汉,已经具备称帝的现实基础。孙权为吴王也有近五年,与江东官吏士民的君臣之义日渐牢固,具备称帝的心理基础。拖延称帝,不光会影响孙权个人的心理和情绪,也会影响江东官吏士民的心理和情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称帝已经不是孙权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江东集团的事。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4 14:10:54 +0800 CST  
从占据的领土来看,孙权也具备称帝的条件。此时孙权已经拥有荆州、扬州和交州,其领土面积比曹魏稍微少一点,但远远超过(蜀)汉。荆州、扬州的占领过程已经讲述过了,这里再插述一下交州的事情。
前面讲过,士燮在交州关起门来做土皇帝,日子过得不亦乐乎,但好景不长,孙权很快就对他下手了。
孙权一直觊觎交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前交州刺史朱符、张津都因为难以有效控制局势而被迫逃亡和被杀,刘表见有机可乘,以赖恭担任交州刺史,吴巨担任苍梧太守,进入交州。没想到二人同室操戈,吴巨将赖恭驱逐到零陵郡,赖恭就近向孙权求助,孙权正瞌睡,有人送枕头,立即以鄱阳太守步骘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统领武射吏千余人南行接管交州。
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西北)人。步氏家族是淮阴大族。汉末战乱,步骘避乱江东,颠肺流离,生活困苦。和步骘一样年龄的广陵人卫旌也在江东避乱,二人结为好友,白天种瓜,晚上读书。
郡中豪族焦矫(曾任征羌县令,故称焦征羌。县在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万金镇或青年乡)的门客经常胡作非为。步骘与卫旌担心被他们侵凌,就带着名帖和瓜果前往拜献。焦矫正在睡觉,两人在外等候。
等了一阵还不见焦矫出来,卫旌不耐烦了,起身要走。步骘劝他说:“我们就是怕他势力强大才来,如今要擅自离去,以示清高,只会与他结怨啊!”估计焦矫是故意折辱他们,很久后才开窗看见二人,让人在外面给二人铺上座席,自己却坐在室内。卫旌越发觉得耻辱,步骘却神色自若。焦矫还特意请他们吃饭,在自己大案上堆满佳肴,用小盘子装了点蔬菜给步骘、卫旌。卫旌拒不食用,步骘却把饭菜全部吃光。
告辞出来后,卫旌怒骂步骘说:“你怎么能忍受如此侮辱?”步骘答道:“我们本来就是卑微低贱的人。主人以低贱之礼招待我们,本来就很恰当,有什么可耻辱的呢?”
中国文人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在这个故事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卫旌此时的身份认同是儒学弟子,追求气节,内心里和行为上是一致的;步骘的身份认同是卑贱之人,也是内外一致的。不能说谁高谁低,都是值得称道的生活态度。不像现在的许多文人,身份认同上自以为是高人一等的文人,行为上则只有利益追逐,为了利益不惜谄媚权贵,甘做奴才、做帮凶,毫无风骨。满嘴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内外不一,精神人格都处于分裂状态,祸害自己,贻害他人,危害社会。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4 14:11:57 +0800 CST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步骘短暂入仕孙权,任主记。一年多后,辞官与诸葛瑾、严畯等人结伴游历吴中,三人因此扬名,被称为当世英杰俊才。
扬名后再入仕,仕途顺利,节节攀升。先后任海盐县(今浙江省海盐县)令,车骑将军东曹掾兼任徐州治中从事,同时被孙权举为茂才、鄱阳太守。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以步骘为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南行接管交州,第二年,又追加其为使持节、征南中郎将。步骘到任后,设计斩杀吴巨。士燮兄弟兄弟率众归附。前刺史张津的部将夷廖、钱博等人占山为王,步骘逐一将其讨伐消灭。交州由此成为孙权的势力范围。
前面提到的益州南中之乱就发生在此时,步骘因接纳和安抚雍闿之功,加任平戎将军,封广信侯。
夷陵之战时,孙权以庐陵太守吕岱接替步骘为交州刺史。步骘率领一万多交州义士回防长沙。武陵郡百越接受刘备封赏,准备起兵帮助刘备。孙权让步骘进驻益阳防备。夷陵之战后,平定零陵、桂阳叛乱。
步骘离任,引发了交州一些地方的叛乱。吕岱到任后,迅速平定、安抚、镇压了高凉、郁林、南海等地的反叛,孙权升迁其为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4 14:13:32 +0800 CST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省海陵县)人,避乱江东,主动投奔孙权,出任吴县县丞,后补为余姚县长。因与蒋钦等将领一起平定会稽、东冶等五县的山越暴乱,生擒吕合、秦狼等暴乱首领,被任命为昭信中郎将。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士燮去世,孙权任命其儿子士徽为安远将军,领九真太守。将交州分为两个州,合浦以北为广州,任命吕岱为刺史;交阯以南为交州,任命戴良为刺史。又任命校尉陈时为交阯太守。吕岱留守南海,戴良与陈时前往赴任。士徽不甘心士氏宗族基业被孙权强占,自署交阯太守,带领宗族士兵在海口抗拒戴良。吕岱督兵三千人从广州出发,晨夜浮海前往征讨。在合浦与戴良合兵俱进。士壹的儿子士徽的从兄弟士匡和吕岱原有交情,吕岱写信给他,让他去劝士徽投降,并保证虽然会失去郡守的位置,但保证他无性命之忧。士徽听说吕岱率兵前来,本就十分害怕,不敢迎战,带领兄弟六人投降“肉袒迎岱”。吕岱食言将士徽兄弟六人全部斩首。士徽的大将甘醴、桓治等反倒很有骨气,率领吏民进攻吕岱,被吕岱击破。吕岱因此进封番禺侯。孙权又废除广州,恢复交州原有区划。吕岱继续进攻士徽大本营九真,斩获以万数。
士壹、士匡和士燮派为质子的士廞,都被孙权免为庶人。曾经“雄长一州”、“威尊无上”的士氏宗族势力土崩瓦解烟消云散。孙权称帝前,交州事实上已在孙权之手,只是经常爆发一些零星叛乱。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4 14:14:06 +0800 CST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孙权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一个全民兴奋的氛围来顺势称帝。三国大争之世,首重军功,最佳时机自然是取得一场大战的胜利。就像刘备取得汉中大胜之后立即称汉中王继而称帝一样。
孙权尝试过。
曹丕死后,曹睿继位,孙权打心眼里瞧不起曹睿,这种心理在他写给诸葛瑾的信中表露无遗。这封信是孙权对曹氏三代及曹睿的辅佐大臣的评价,很有价值,意述如下:
最近收到陆逊的上表,认为“曹丕已死,受到曹丕荼毒的百姓,本来应当欢欣鼓舞,忠心瓦解,但是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社会平稳安定。听说是魏国采取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等方法来取悦民心,如果真是这样,祸患更大于曹操时期。”我以为不是这样。曹操的行为中只是在杀伐失当和离间人骨肉上显得残酷外,至于驾驭将领,自古少有。曹丕和曹操相比,万万不及。如今曹叡之不如曹丕,犹如曹丕不如曹操。曹睿之所以施行小恩小惠,一定是因为其父亲刚死,自己力量比较衰微,担心困苦中的百姓一朝崩溃闹事,因此才委屈自己以求民心,想以此来求得安稳而已,哪里是什么兴隆之象啊!听说任用陈群、曹真等人,这些人有些是文人诸生,有些是宗室戚臣,怎么能统御雄才虎将以制天下呢?威权不专,事情就会出差错,如同秦末张耳、陈餘那样,并不是他们个人之间不和睦,而是因为争权夺利导致自相残杀,这是事情发展的必然。另外陈群等人,以前之所以能循规蹈矩,是因为曹操在他们头上,他们害怕曹操的威严,才竭心尽意,不敢为非罢了。曹丕继承时,年龄已长大,承接曹操之后,以恩情施加在这些人身上,用能感义。如今曹叡幼弱,任人摆布,这些人一定会投机取巧,拉帮结派,各投其主。如此下去,奸谗并起,互相陷害,群下争利,主幼不御,离失败还会远吗?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因为自古至今,哪里有四五个人把持权柄,而不互相争权夺利的呢?强者要欺凌弱者,弱者就会寻求党援,这是祸乱灭亡之道啊。子瑜啊,(诸葛瑾字)你等着看吧,陆逊平常长于分析判断,恐怕在这件事情上出了差错。”
孙权这封信的前半部分是自说自话,想当然的,几乎是意淫。曹丕七年的统治时期里,境内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造成社会混乱,统治失序。抵御胡狄在西北,对中原腹地没多大影响。青徐叛乱虽然发生在内地,但规模很小,地方官员率领州郡兵就平息了。因此,魏国基本上是在和平的环境里发展了七年,其经济状况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远高于(蜀)汉和东吴。再加上曹睿继位后,确实采取了如陆逊所说的那些惠民政策,魏国的百姓是不会起来造反的。
陆逊说魏国的百姓受到“毒乱”,孙权说受到“困苦”,都是瞎说。(这种诋毁的方式似乎很眼熟呢)东吴此时的百姓还真是受到毒乱和困苦,陆逊此前就上过一个表,希望孙权“施德缓刑,宽赋息调”。孙权还为自己辩解,说是因为天下未定,事情要靠许多人来做。如果只是徒守江东,兵力已经够用了,哪还需要那么多?但是回头想想,徒守江东的行为太丑陋,如果不预先筹备好钱粮,恐怕事到临头时不方便使用。这个辩解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当时确实对老百姓是横征暴敛;一个是孙权并不想坐守江东,这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有人对孙权的误解。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4 14:15:34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1-24 15:11:25
继续支持兄台!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5 16:37:42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25 12:33:57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5 16:38:03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1-25 15:15:37
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是开始与民休息,随着官僚队伍的不断扩大,最后横征暴敛而溃败。
-----------------------------
谢谢捧场。绝大部分是这样,但也有例外,如南宋、大清。
朝代灭亡的因素很多,官僚队伍的扩大和横征暴敛这二者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是并列关系。其他还有土地兼并啊、外敌入侵啊、君王昏聩啊、诸侯割据啊等等。
农耕时代,土地兼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可能是最致命的,而造成土地兼并现象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5 16:49:27 +0800 CST  
孙权还是善于纳谏的,立即派人对现有的法令条款、赋税科目进行查检整理,然后派郎中褚逢送给陆逊和诸葛瑾,看哪些是可以调整删除的。这些内容不是本章所要讲的,以后再详细述评。
后半部分的分析很有道理,后来魏国的发展也证实了孙权的判断,但是很奇葩的是,孙权自己后来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孙权瞧不起曹睿,曹丕死后,孙权兵分两路攻魏。曹丕五月去世,孙权八月进军,有因丧伐人的嫌疑。此举有些不地道,回想起孙策死时,曹操也想因丧伐吴,被当时在朝廷为侍御史的张纮劝止。如今孙权却因丧伐魏。
这两路军分别是:东路由孙权亲自统率,攻江夏;西路由诸葛瑾、张霸统率,攻襄阳。
魏国江夏太守文聘屯兵石阳,(江夏郡治所在地,今武汉市黄陂区东)孙权抵达石阳之时正值暴雨,石阳城的防守栅栏崩坏,百姓还被暴雨阻隔在田野里。文聘听说孙权杀到,不知道该咋办,只能赌一把,全城静默,城里的人不准随意走动,自己也躲房中不出来,以此来疑惑孙权。
孙权杀到城下,看见城里毫无动静,几乎是一座死城,心中果然起疑,对部下说:“魏国把文聘当作忠臣,所以才将江夏郡委托给他,如今我兵临城下,他却毫无动静,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一定是有外援。”暴雨如注,确实难辨真伪,孙权不敢冒险进城,就先把城池包围起来。文聘趁机修缮城防,固守城池。这又是一个空城计。
雨过天晴,孙权开始攻城,攻打了二十多天也没能攻破。江夏被围,魏国朝议时有人主张发兵相救,曹睿认为:“孙权擅长水战,之所以敢于下船上岸进行陆路攻击,是想发动突然袭击,打文聘一个措手不及。如今已经没有突袭的可能,靠强攻是攻不下来的,孙权不会坚持太久。”(曹睿并没孙权想的那么笨吧)曹睿没有发兵救文聘,派治书侍御史荀禹前去慰劳。同时令征东大将军曹休进攻寻阳,(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在孙权的东南方向牵制孙权。
荀禹集中了沿途经过的郡县兵和自己的一千名随从一起在晚上登上石阳附近的山上,全军举起火把,造成大军来援的假象。荀禹也很聪明,知道白天制造不出这种效果。
孙权被荀禹欺骗了,真以为援军来了,于是撤兵。文聘趁机出城追击,取得了一些战果。因此功劳得到增加五百户食邑的赏赐,使自己的食邑达到一千九百户。
东吴的领江夏太守是孙权从弟、扬武中郎将孙奂,因为此次战争是在江夏境内发生的,所以也带兵参与。孙奂令所部将军鲜于丹率领五千人先行出发,截断魏军粮道,自己亲率吴硕、张梁二人带五千兵为前锋,攻下高城,(今安徽省宿松县)降服三名魏将。孙权大军撤退时,命令孙奂在前面等候,孙权率军经过其驻地时,看见孙奂军阵整齐,无比感慨地说:“最初我还担心他比较迟钝,如今看他治军,许多将领都不及他,我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任孙奂为扬威将军,封沙羡侯。吴硕、张梁二人也升任裨将军,赐爵关内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5 17:42:05 +0800 CST  
攻出去不行,那么,把敌人引进来呢?孙权准备尝试一下,小打小闹输了,玩一把大的赚回来。
吴黄武七年(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首次北伐,引起魏国朝野震动,曹叡亲率大军至长安,调度指挥关中、雍州、凉州魏军对付诸葛亮。以曹休为大司马都督扬州,防备孙权。孙权趁机精心设计了一个针对曹休的战略行动。
黄武六年(公元227年)底,鄱阳人彭绮自称将军聚集数万人造反,并明言是为魏讨吴。魏国朝中有人提议趁机伐吴,曹睿有些动心,受到中书令孙资劝阻,认为彭绮造反不会对吴国造成很大的危害。孙权以周鲂为鄱阳太守,与建武中郎将胡综一起征讨,生禽彭绮,送到武昌。孙权加周鲂为昭义校尉,命令周鲂秘密寻找一些隐居山中在北方有一定知名度的旧族名帅,让他们给曹休送假情报,引诱曹休来进攻。周鲂才因功升迁,听孙权如此安排,知道又有大事发生,就毛遂自荐,说恐怕那些人不足以胜任,弄不好反而会泄露机密引不来曹休,不如让我亲自诈降曹休,引曹休上钩。孙权一想,正好,曹休不是喜欢招降纳叛吗?就投其所好吧,于是同意了周鲂的请求。
周鲂先给曹休写了封诈降信,列举了七条投降的理由和曹休前来接应的好处,派亲戚董岑、邵南送达曹休。
七项事宜,简言之为:一、我久有归顺之心,苦于一直没有机会,现在调防鄱阳与你近在咫尺,机会来了,希望你明察我的诚意,接受我的归顺;二、事关我的生死,请你保守秘密,并尽快答复;三、孙权及众将分出各地,武昌只有三千守兵,你率一万精兵从皖来攻,我作内应,必能成功;四、我把生死都放在这件事上了,盼你早日到来。五、鄱阳人表面归顺东吴,实际上乱心犹存,很容易引起骚乱。这边又守卫空虚,你如从皖道进住江上,我就在江南对岸历口接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六、孙权出兵攻石阳,很快就能取胜回师,你一定要抓紧时间,如果错过了时机,我就只有死路一条。七、你还得要准备好将军、侯印各五十颗,郎将印百颗,校尉、都尉印各二百颗,用来奖励参与起事的人。还要做几十面大旗作为标识,来了后四处插放,使这里的人看见后知道此处已经属于魏国了。
此时魏国司马懿刚好平定了孟达的叛乱,处于诸葛亮一次北伐过程中,(此二事以后会讲)曹睿征求司马懿的意见,先伐(蜀)汉还是先伐吴,司马懿认为应该先伐吴,理由是“东吴以为我军不擅长水战,所以敢分散驻扎在东关。要进攻敌人,一定要先扼住其咽喉再打击其心脏。夏口、东关,就是东吴的咽喉和心脏。可以先派陆军佯攻皖城,吸引孙权东下,然后派水军进攻夏口,乘虚而击,就像神兵从天而降,一定能打败东吴。”曹睿觉得是个机会,采纳司马懿的建议,分三路伐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5 17:45:05 +0800 CST  
中路军由曹休统率,率领十万大军,从寿春直奔皖县。(今安徽省潜山县)
东路军由由建威将军贾逵都督前将军满宠、东莞太守胡质等四军约二万人,从豫州出发,经西阳(在安徽省桐城市东北)直扑东关。(今安徽省含山县西南七十里)
西路军由骠骑将军司马懿率领,从宛城进攻江陵。
尚书蒋济上表谏劝,认为:“深入敌境,和孙权的精兵相对,而吴将朱然等驻军在上流,如果从曹休后面进攻,我方难以取胜。”曹睿不听。
三军待发时,曹休接到周鲂的投降书,立即上报曹睿,请求带兵深入。曹睿下诏令司马懿停止前进,令贾逵与曹休会合,一同进兵。
眼看曹休上钩,孙权在为自己的设计取得成功而喜悦的同时,也十分慎重地进行安排布置,准备将进入圈套的曹休一网打尽。此时,辅国将军、领荆州牧陆逊再次被委以重任,出任大都督,并假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过了一把当王的瘾。
奋武将军、领彭城相朱桓为左部督;绥南将军、领九江太守全琮为右部督,各领三万人马跟随陆逊。陆逊所领的六个师为三万人,中军禁卫最少一万,也就是说,这次出兵不下十万人,占东吴全部军队的三分之二,可见孙权对此次作战之重视。集重兵于一役,力求全歼曹休,以辉煌的战果来提升自己的声威,营造出称帝的氛围。
出征仪式上,孙权亲自为陆逊执鞭,百官屈膝相送,给足了陆逊面子。
战前会议上,朱桓认为曹休本来是因为曹氏亲戚才被信任,并不是智勇双全的名将,此次交战必定失败,失败后会从夹石、(今安徽省桐城市北峡关)挂车(今安徽省桐城市北)方向逃走,这两条道路都十分险要,如果以一万兵在此阻截,可以全歼敌军,生擒曹休。朱桓还自告奋勇地提出由自己带领所部前往,并预言“如能生擒曹休,就可以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威逼许昌、洛阳。”朱桓认为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不能错失。孙权先和陆逊商议,陆逊认为不行,朱桓的这个建议就搁置。
曹休进军不久,就警觉过来,知道上当了。他以被人欺骗和引诱为耻辱,仗恃自己人马众多,不但不退兵,反而愤怒地要与陆逊交战。结果交战不利,退至石亭,(今安徽省潜山县东北)果然选择的是夹石、挂车路线。
陆逊率朱桓、全琮发动夜袭,曹休军大乱,士兵四散奔逃,盔甲辎重丢弃一地。吴军三路并进,斩杀俘获一万多人,缴获牛马骡驴车乘一万多辆和全部军资器械。曹休狼狈而逃。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5 17:46:37 +0800 CST  
曹休大军到皖时,吴出兵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蒋济就发觉苗头不对,又上疏说:“如今敌人故意在西边出现,一定是要集中兵力攻击东面,应该紧急下诏令各路军援救(曹休)。”针对曹休撤退的路线,前将军满宠也认为有危险,上疏建议:“曹休如今走的路线,背湖旁江,易进难退,此兵之洼地。如果进入无彊口,(在夹石东南)一定要加强防备。”
那时交通通讯落后,曹休又失败得太快,这两份上疏还没转到曹休这里时,曹休已经踏入夹石死路。
很遗憾陆逊没有听从朱桓的建议预伏精兵于夹石,不然曹休真的就插翅难逃。
不知道陆逊是怎么想的,十万大军中分出一万并不会带来战斗力的明显下降。西面,东吴与(蜀)汉已经恢复关系结为同盟;南面,交州已被安南将军吕岱两年前就占领了;境内山越也没有大的举动,还有什么好担忧和顾虑的呢?
陆逊一生的战略思想中只有一个核心,就是保西陵,认为西陵是重中之重。这种思想还一直延续下去,影响着陆逊的后继者。其实在魏灭(蜀)汉前,这种思想是错误。整个(蜀)汉时期,(蜀)汉的进攻方向都是北方,从来没想过要进攻东吴。东吴没有必要集重兵于西陵,这反而影响了东吴的北伐。比如此时,诸葛亮正在第一次北伐,主力部队全部在汉中以北,怎么也不会突发奇想撤军回来偷袭东吴啊。
贾逵本来是主攻东关,抵达东关时发现吴军并没有多少防备,断定吴军是集中兵力攻打曹休。曹休深入敌境,一定会失败。此时又接到诏书与曹休会合,立即火速赶往夹石,水陆并进,急行军二百里,可惜还是来晚了,曹休已经战败,吴军正在夹石截断曹休退路。众将不知该怎么办,有人提出等到后军到了再说。贾逵反对,认为:“曹休兵败于外,路绝于内,进不能战,退不得还,安危存亡之时间不到一天。敌人以为我军没有后援,才敢大胆追击,我军现在快速出击,出其不意,摧垮敌人士气,敌人看见我军到来,一定会撤退。如果等待后军,敌人已经断绝道路,占据险要,再多的兵也没用了!”命令部队继续急行军,多摆设旌旗战鼓迷惑敌人。
贾逵部前锋朱灵率军赶到时,被困在夹石中的曹休部将,建武将军、兖州刺史王淩也力战突围。吴军见有援军来救,摸不清虚实,立即撤退。
曹休军是仓皇而逃,连粮食也没有了。贾逵占据夹石,把兵粮提供给曹休,曹休的军队才恢复了元气。
其实贾逵与曹休的私人关系并不好,有过节。曹丕时想授予贾逵假节为督的特权,曹休反对,说:“贾逵性格刚烈,经常辱骂将领,不可为督。”曹丕就没给。这次如无贾逵相救,曹休也许会连命都没有了。而曹休居然不领情,不感恩,反而责怪呵斥贾逵来晚了,让人下令让贾逵去收捡丢弃的仪仗。贾逵也确实是个性格刚烈的人,直截了当地对曹休说:“我是为天子作豫州刺史的,不是来收捡仪仗的。”说完带起自己本部人马就回去了。然后两人就分别上书打嘴仗,互相指责。曹睿知道贾逵耿直,但曹休是宗室,不好处理,干脆就不理这事。曹休一直想给贾逵安上个罪名,贾逵也不解释,大家都认为贾逵做得对。人和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啊!
曹休从来没有遭到如此巨大的失败,耿耿于怀,气愤难平,就在当月背上生毒疮而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25 17:48:03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