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妈妈的《陪读笔记》(连载)征求出版

陪读笔记(11) 美丽与遗憾
文/雁子

仲秋的早晨,清风微拂。阳光轻轻地洒落在古城、道路、河流与山峦之上,使清冷的空气也变得柔软。阳光是老天亲切的脸庞,沐浴其中的人们经过清晨平静的忙碌,心气也随之高涨起来。精神抖擞地出发。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驶上河西桥,迎面的山水风光不亚于任何一处风景名胜。然而,这说法无疑是一种亵渎。它本身就是名胜,而且是人文名胜。
古老的桥,初建于宋明,重修于清。早前中心有亭,且有佛像供奉,碑刻为记。近代为了通行方便,将亭子拆除了,把碑刻藏入太白楼。让我们只能凭借并不优胜的想象来凭吊当年的优雅和考究。飞檐翘角的太白楼,顾名思义,是为纪念寻访隐士的诗仙李太白而建。据说楼内收藏着不少历代碑刻、墨迹拓片和名人楹联呢。
阁楼所倚处,便是大名贯耳的新安碑园,倍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居民而言,自然要怀着一份崇敬了。由于山体离桥头不远,又隔着太白楼,路口就更加狭窄了。每次路过,得把车速放到最慢,无声地缓行对于这样的人文之地更为适宜吧。
因为季节的缘故,沿河的栾树花密密匝匝地开了,与山上逐渐呈现的斑斓五彩竞相召唤。这缤纷之色,让踏上河西桥的人们为之动容。一直向着醉人的山色进发,是件多么舒畅的事!就连不远处,挖剩的半壁山体所暴露的腥黄,也掩护在斑斓中了。
这个让我耿耿于怀的半拉子工程,存在已经很久。拆除民居、开山剖土,颓圮之情使人不忍卒睹。没看懂是为了建筑什么。其实不管建设什么,在这古色古香的僻幽狭小之地,人为的雕琢与破坏没多大区别。这大山的伤口,只有等岁月来医治了。
古塔倒影,密林寂静,秋意渐浓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早在去年陪读伊始,我就窃喜能够每天光临这古意的老城,并煞有介事地出入,仿佛原住民。
这样的早晨只是无数清晨中的一个。
当新鲜劲过去,用理性的眼睛观察,却总能在某些地方,感触到某些不安来。比如,这古迹之左的方寸之地,人们是没有足够的胸怀和气度去保持山水原貌的。又如,古老府衙破除多年后的重建,虽然让古城风貌更加完整,好像也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锃新瓦亮的建筑得到完善的管理本无可厚非,以现代的管理理念,这只是对经济资本的保护和经营。但对每天徜徉于老城新市、生活于诸多古老建筑之间的人们来说,这些新建的“老房子”,与日常生活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又有多少价值呢?对它们的精心呵护,看起来多少有点本末倒置。
一切都很美,也很正常。又隐隐透着遗憾。让我总担心,会有什么新的举动来破坏古城浓郁的生活气息。
社会的步伐总是向前的。也许“古老”在新时代的伟力面前,表露出些许愧疚而做出一点让步,是发展路上无法估量又无法规避的现实吧?所谓扬弃、所谓历史的辉煌与沉疴、所谓逐新与怀旧,在物质时代,要怎样的胆识去甄别?怎样的魄力去保护?怎样的智慧去结合呢?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2 10:24:07 +0800 CST  
@我是小麋鹿 是的,陪读就是大人和孩子的一段记忆,共同的记忆。 谢谢关注。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3 08:45:22 +0800 CST  
@一束干花 谢谢提读。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3 08:50:08 +0800 CST  
@清兰谷风 2015-02-02 11:55:01
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一份优雅和娴静。
-----------------------------
陪读是一个生活阶段……谢谢关注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3 08:52:02 +0800 CST  
陪读笔记(12) 孩子大人
文/雁子

那天与某前辈漫谈,提到与儿女相处的不易。一些状况,使他暴了臭脾气。“明显逆反,不服管了,”他无奈地叹息“不能体会大人的苦心。”
中学的孩子,介于大人与小孩之间,心理和思想的经纬尚未交织完整,顶天立地的宏愿渐已萌生。举手投足在向大人的气度与范式靠拢,言语和姿态也力图体现理性和智慧。同时,他们又有孩童的天真和稚嫩,时常焦虑、心绪不稳,自我约束也不坚定。
风平浪静的日子,一切成长都很顺畅。
“假如小有成就,那种毫不掩饰的志得意满,又让你担心,骄傲的尾巴会翘上天。我还不能言语。”他无奈地说。
自我骄纵,不是踏实的人生态度。洞若观火的父母倘有流露,往往招来不悦和抵制。女儿是调皮的,我若未及时送上赞赏,她会白我一眼说:“你就不能夸夸我?”他们需要赏识。“指手划脚是可恶的,我们要收敛,要以赞赏和鼓励为主。他们不顺心、急躁、焦虑的时候,我们更要注意了。”我忍不住,当起臭皮匠来。
其实我并不确定,得意忘形时,女儿是不是用嗔怪,以杜我口?印象中她焦虑的时候,确实让我头痛。
“对啊,他不顺心,我若不闻不问,就是隔岸观火呀。但我的关心了,往往又成为他的压力。”他接过话茬。
我常常无从措手的,就是这种情形。以怎样的方式劝导,需要谋定而后动。主观臆断是鲁莽的,帮助和干预的界限也并不清晰。我谨小慎微的,仍然常招女儿鄙厌。
他们敏感而脆弱,“颐指气使”无异于暴力。我搜肠刮肚,说:“我们要把他当朋友,以放松的态度亲近他们。当然,要记得包容。察觉到他的不妥,是不能直揭其短的,一定要先找原因。等他心情不错,再婉转地、不经意地提出来,”接着说出我的六字真经,有点厚黑:“不失职,不得罪。”
“是的,有时沉不住气,口不择言了,可捅了马蜂窝啦。”他摇摇头,继续说道:“你知道,我是直肠子,已经为他改变了很多。”
这就是症结所在了。
他还说,孩子挫败时很卑微,天真时又很自大,把自己看成世界中心。稍不留神,你就冒犯他啦。拉长的脸、低落的情绪,拒人千里的冷淡,又怕他影响功课。于是,大人更谨小慎微了,正常的交流受到阻碍。
“伴君如伴虎。”朋友冒出这句熟语来。
深有同感,他描述的情形,我是这样熟悉。
我和女儿的龃龉,仍然日复一日地上演。杯弓蛇影,说话之前我常先自省,预测可能招致的后果。前前后后、翻来覆去地掂量,很多话语,就在忐忑时彻底咽了下去。我还安慰自己,少说两句就少说两句吧。嘴说拿她当朋友,也只是停留在饮食起居的层面。
“要是任其自然,又怎么拿捏它与纵容之间的距离?如此种种,真是如履薄冰啊。”我接过话头,无奈地思索着。
我们很清楚,有些孩子完全不用父母操心。但对大多数家长而言,是美丽的传说而已。我们须在战战兢兢中,揣摩他们的喜怒哀乐,琢磨着取悦和振奋他们。
两个臭皮匠,继续交换心得。
当他们浮躁,你必须沉着;当他们急于求成,你要淡定与坚忍;当他焦虑了,你得冷静;当他伤心,你要平和;当他使小性时,你一定要大度;当他失去信心的时候,你要给自己打气(给他打气,先要看清形式)。当他骄傲,让他适当享受一下,然后考虑怎样提醒他戒骄戒躁。当他怠惰的时候,思考如何帮他走出困顿。为了他们的成长,我们审时度势软硬兼施,使出了浑身解数。
我们于他,生活上是朋友,后勤上是保障,待人处事要做同谋。
这样的孩子是幸运的,但这呵护是否恰当,我们心里没底。试问,当他走上社会,发现人际错综复杂、千人千面,怎么办?所以,我们既不能太宽容、又不能太挑剔,不能严酷又不好心软。所谓的关怀备至,其实是毁人不倦。
朋友说:“责任太重,里外不是人。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辞去‘家长’这职务。”
对不起,生而不养是为抛弃,养而不教就是放弃。孩子大人正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一直都很关键),你还是忍辱负重忠于职守,耐心等待任期的结束吧。
“与青少年相处是一门艺术,我们互相勉励吧”。无言以对的时候,我只能如是说。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3 13:51:23 +0800 CST  
@一束干花 多指点呀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4 10:08:13 +0800 CST  
陪读笔记(13) 彼岸
文/雁子

一直很庆幸,我能顺江而下,以陪读的身份入住古城。要知道,歙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徽州历史上地位重大。她有丰富的历史积淀,文物古迹遍布,又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初到时我就暗下决心,要好好利用这三年,把古城内外、江水两岸、古村乡野寻访个遍。然现在,陪读进程过半,行动尚未开始。平素虽徜徉于街头巷尾,都只是日常生活而已。古城的大致风貌,在头脑里仍然模糊。
今天是学期的最后一个周末,说什么也不能错过。于是端了相机,直奔河西桥头的多景园。
这里的延伸建设刚刚完工。它将河西桥与渔梁坝无缝链接在这美丽的新安江畔。古朴风貌又添一景。楼阁、回廊、美人靠,富庶清雅的徽州传统陈设,闪烁着清新又典雅的光泽。红红的灯笼串,闲适地悬挂于灯柱,随风摇曳,在红衰翠减的冬日,颇有点睛之趣。阳光正好,一位老奶奶背着小娃踽踽而来,一边闲看风景,一边喃喃地与婴儿说话。只见她走进长廊坐下,扭头看着对岸跟孩子说“明天俺们去河对面呀……”。
河对面。我也正在端详。碧树掩映的高岸之上有一座优美的古塔,倒映在平静的练江,湛蓝湛蓝地散发着摄人的清幽之气。记得前年初到之时,我就赞叹过它的精致。后来每每经过,都会瞟上一眼。它就那样安静地立于坡顶,飞檐翘角,铃铛摇曳,玲珑有致。在这河西桥之畔,与太白楼、新安碑园、渔梁坝呼应成趣。在新安画派的发祥地,这样的布局体现了前辈们的美学品味。这练江之畔有了它,风景才算完满。而有了活泛的倒影,则美得更具灵性了。
摁下好奇心,往渔梁坝走去。不知出于怎样的偏爱,一直感觉渔梁坝适合独自漫步。她盘踞古城之南,沿江逶迤的街道朴拙有致,时而激流之声盈耳,时而邻人清谈和戏哄小娃之音传来,偶有买卖交易和鸡鸣犬吠的市井之趣。清洁的街道、栉比的民宅,是完整地保留下的一个古镇。居民都是颇有见识的城市人,独自穿行于这娴静朴素的气息,不会招致机警的目光。因为闲而不散的神情,放在这样的环境里再合适不过。然而这次,我却不再笃定。在前往的途中,时不时回瞅那座宝塔。那塔越来越小,因而也愈发神秘了。
渔梁古坝,流水喧腾的景象仍然澎湃人心。居民们借由一条条石阶下来,在岸边洗濯衣物,杵捶之声缕缕传开。然而古坝上游宽阔的水面却平静无波,小船停泊在阳光下,一派祥宁。一静一动之间,我忍不住端详起那些犬牙交错的石块来。前人的智巧是值得赞叹的,时光和流水已经将石块击打得凹凸不平,而坝体却坚固如初,仿佛身旁这紫阳山一般。目光顺着山脊向前望过去,以为那塔就在前端。然而我失望地发现,它并不在视线里!可以想见,河道上游的那一座塔,该要承载多少挠人的期盼呢。那些艰辛又古老的岁月里,在樯楫林立的新安江航道上,遥远之地归来或即将远行的人们心里,它无疑更激荡一种情怀了。那情怀是乡愁的归宿、是家的符号、是亲人的驻守和凝望。远游的人们,无论在哪里遇见类似的构筑,都会怦然心动吧。滔滔江水边的朦朦青山之上,一座宝塔所镇定的,不仅是一方的风水,更有一方水土养育的那些羁旅的心。
对彼岸产生如此强烈的感触,着实意外。我不得不提前离开古坝,绕上河西桥,直奔宝塔。顺过西干山麉几个荫谧的山弯,就看见那个山坡了。孑然屹立于坡上的长庆宝塔,近看更是端庄雅致。
终于可以近距离观察这美丽的建筑了,不由得欣喜。绕到山坡的前方,却让我讶异了。居然是一座寺院!太出乎预料,因为脑海中完全没有这寺院的任何消息。很惭愧自己的疏失,对练江之畔古刹的置若罔闻,是对佛祖失敬的态度。更发觉自己思维的呆滞,竟然没有由宝塔联想到佛寺。太平兴国寺,始建于唐,已然历经了千年的兴衰。都说法像庄严,这样鲁莽地撞见,使我不知所措。没带着一片虔诚,不敢冒然进殿,只在槛外踌躇。只见寺院背倚葱茏青山,面朝微粼的新安江和江那边繁华的古城,在闹中取静的所在,俯视着人世间的熙熙攘攘和沧桑流变,以及芸芸众生的起居行止。香火袅袅、梵音连绵,仿佛是对彼岸黎民无边的关切。长庆宝塔就在寺的左边。别致的七级方塔,青砖白墙,佛像彩绘清丽脱俗,翘角铃铛挑檐而出,加上峭拔的葫芦宝顶,秀丽而空灵。一阵山风吹来,铃声阵阵,世外清音尤如天籁。
没有高峭伟岸和先声夺人,不管你在不在意,它就在那里。非常庆幸这次的寻访,虽然在如斯圣域,心怀愧疚的我没有叨扰太久。然而我终究认识到,彼岸再美,光远远地渴慕是不够的。只有走近了,走进了,你才能了解它的内在。就像原先每次观望那塔,被影影绰绰的树木遮蔽,丝毫察觉不出与它相伴的寺院。如今知晓了,再看彼岸,佛家特有的黄色墙体,透过那些枝蔓明白无误地呈现着,远非不能辨识。藉此,我终于明白了古塔存在的意义,内心对古城的文化又多了一层了解和恭敬。
我们何其有幸,能够朝夕活动于新安江畔。江水千洄百转,滋润着灵秀的山野和丰饶的岁月,渗透生活的点滴,牵动生命的轨迹和节奏,成为我们情感和内心的丰沛源头。但我又何其疏放,致使多少彼岸的风景,浮光掠影般淹没在一派朦胧里。有时我们也很“感性”,对已知的风景无限流连,对未知的东西心生向往,却往往因为怠惰和拖延而一再错过。克服惰性,保持新鲜的好奇并迅速行动,才是体认新安之美的唯一途径。
新安江畔,无数未知的风景在等着我们。
而我的古城计划,也要加紧实施了。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4 13:46:20 +0800 CST  
陪读笔记(14) 十字街头
文/雁子

一直庆幸能够凭陪读的由头入住古城。这庆幸,除了歙县是历史名城,还源自内心隐隐的“膜拜”。膜拜产生于那遥远的、贫乏的岁月对“十字街头”的想象和渴望。古城的十字街头,并不是偶尔游玩走马观花可以体会通透。她的繁华与萧索、人群的疏密与流向、街景的四季变化,人们的俚语戏谑,都需要细细体会。唯有入住,才能把它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来融入、来感受。
这“十字街头”的渴望,是如何发端的呢?
话说当年,由于历史洪流的冲刷,吾家这一叶孤舟,终于不堪风浪,滞留在离歙县不远的小村。当我落地行走的时候,脚下的土地一片苍茫和贫瘠。集体贫穷的时代,我们是顺从命运的。兄妹仨在村子里成长,学会了一口正宗的土话,衣着褴褛,蓬头垢面,是浑然天成的农村孩子。生存条件贫困,见识上犹其如此。因而从小伙伴那里听到一星半点关于城里人的传说(我们管歙县叫“城里”,仿佛歙县城以外的世界全是乡下。天地再大,我们看不见或不承认都是枉然的),就对它产生了莫明的景仰,还有一丝丝猥琐的向往。以致我并不在意,其实我们来自另一座县城。
听小伙伴说故事的时候,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电影中县老爷一步三摇的大佬姿态(可能是《七品芝麻官》罢)。仿佛城里人都是那派头,高堂华服,不可方物。人说皇帝深山有远亲,偶尔有城里人到村里来走亲,小伙伴就前呼后拥地赶去。然后,一伙人鬼鬼祟祟地扒住人家门框,往里看西洋景。还有个别同伴居然学会一两句城里话来,不管说得准不准,一律“字正腔圆”地听着受用。就连大人也说“深山老林读书,不如十字街头听讲”。说明城里遍地学问,因之人生才会那般的富足华美。
相对于那些鬼怪巫师的故事,关于城里人的段子(大多跟功名、富贵或大义、慧黠有关),在地理上接近、在品味上“高雅”,是小伙伴们最乐于闻道的。我一直都醉心于当听众,并且时刻保护心里的小九九,就是那个向往不让伙伴们发现,仿佛赖蛤蟆的心态。毕竟近到伸手可触,偶尔被大人带到十字街头,也是蹑手蹑脚大气都不敢喘的。作为乡下孩子,身上那一番泥土气实在太沉重了,还是回到故事里自在得多。当哥哥终于长大,并进入县城读中学的时候,我在故事里终于有了演绎的资本。后来还学会了几句城里话,时不时插在土话里,与现在国语加英语的时尚并无二致。
但县城的中学,我始终没能跨进。因而一直未能堂而皇之地进出这座名城。
终于走上社会,命运再次“背道而驰”,把我反向地安顿在了屯溪。话说这屯溪在咱心里的地位,自然不应在县城之下。只是它离我们村庄更远、在心理上更加遥不可及,它的故事在村里流传得太少,以致没有出现在幼小的梦境里。可想而知,身在更繁华的市府所在地,心里还有一个未了情结。
后来的同事里边,出现过几个城里人。他们家世不同,生活态度迥异,能力各有长短,性格也千差万别。却有着一致的特点,就是说一口漂亮的歙县官话,遇事颇有见地,待人接物自有一番娴熟的热络;为人大方圆融,关键时刻决不输“场面”。不愧是见多识广千锤百炼的城里人,居然与传说中的人物并无太大落差。使我相信,那十字街头的熏陶,力道不俗。
如今,时隔数十年。历史摊开大幕,使世界更加平坦。当年的小草民做了城市人的妈妈,凭借陪读的身份出入其间,也算皇天有心。当年的名城,呈现出一种温和与包容的气质。站在整饬过的古今交融的十字街头,把仰望化为平视,真希望能够透过浮尘,咀嚼出沉淀于岁月深处,十字街头的“原味”来。
然而我知道,这“原味”,属于那些传说。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5 16:46:03 +0800 CST  
@苍茫天山月圆时 谢谢关注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6 08:59:37 +0800 CST  
陪读笔记(15)最初的网络
文/雁子


财务部工作与收付款密不可分。那天,同事在付款时打通记忆,提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供销社里的钢丝网。三十年前的老场景,被提拎到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的追忆中,需要机缘巧合、生活积累和灵感碰撞。
这里说的钢丝网,是当年售货员收款结账的辅助工具,规模较大的商店才能看到。只见偌大的店堂,东南西北各个方位,每组柜台顶上各系一条钢丝,通往同一个收银台。钢丝上来回游走着一个夹子,听声响估摸是铁的。售货的叔叔阿姨将开好的售货单和顾客交上来的钱票一起夹上,使暗劲一推,那夹子“唰”一声,准确到达收银员头顶。只见收银阿姨(印象中都是阿姨)轻抬玉臂,三下五除二,盖完章的单子和找零的票子一起,很快回到各个起点。不用顾客来回跑动递来送往,真是高级又贴心。
初见时我年纪小,在县城最大的百货公司。由于各种历史机遇的交汇,出生那年我随母亲光荣地扎根在农村的广袤中。一年年过去,我长成根正苗红的贫农小草根,平日里和小猫小狗为伴,串门或玩耍都在田间地头。偶尔随大人到城里逛一回,紧张又新奇,哪儿还敢撒野。瞪着一双小眼打量花花世界,内心充满企慕。百货公司那么宽敞,物资那么富足,是最繁荣的地方。以我当年的小脚步,在里面逛上一圈可费时间了,况且我总挪不动步。而那钢丝网和穿梭的飞鱼,最最超乎想象。那里拥挤的人群、鼎沸的喧闹、大人们啧啧的赞叹与渴慕的窘态,再加上飞鱼神奇的呼啸,让我诚惶诚恐地迷失在眩晕中。
年纪稍长,见识多了,勉强能摁住好奇和忐忑,开始探究人们的形态与话语,并对世态万象有了初步感知。然而钢丝网仍然神奇。它是经济起步阶段,聪慧的人们凭借仅有的资源搭建的结算网络。说不定还是如今电子网络的意识发端呢。在宽大而幽暗的店堂里,那些线条的辐射状,多少有点阳光照射的意味,高高在上的收银员,就是太阳。刚够柜台高的我,常常是仰视太阳阿姨的,内心的崇拜不可名状。而她神气活现的神情,在那段岁月,简直是小我的人生偶像。我想,长大了能像她这样,该有多神气。虽然只是收银员,在我看来,如今的财务部长也远没那风光。那种众星捧月的场面,如今几人消受过?一个手势、一声吆喝,再加上“唰”的一声,能给人全方位的感受。而如今的电子网络,数据传送虽能瞬时到达,可是静悄悄冷冰冰地,完全没有那股子生动。工作交往和酬答对话都换成了QQ私语,办公室一片寂静,让人怀念当年的繁荣暄闹。
再大一些,我生出另一番况味。计划时代的物资匮乏,供销系统“有人”是宝贵资本。紧俏物资的信息是否灵通,关系到一家老小的吃饭穿衣。因此供销系统的职工,是那个年代最高贵的职业之一。女孩儿一旦在百货公司上班,立刻成为准婆婆心目中的香饽饽。她们是体面又有社会地位的,俨然物质生活的化身。那贫乏的年代。前来购物的人们,用辛苦劳作攒下的微薄薪资,千方百计地算着换取更多的生活必需品,这个过程往往心酸并颇费周折。因而钢丝网上的滑动输送,俨然成了告别仪式。人们看着自己的血汗和国家按计划发放的可怜见的商品票证,就这样“唰”地一声离自己远去,那种疼痛难舍,仿佛从心尖被割下一块肉来。相比之下,咱们这拨小孩是快活的,看着夹子飞来飞去,那份利索,启蒙了购物的快意。
如今大卖场的网络,早已化为无形。然而人们的消费付款,冥冥中还能找到当年的影子。趟过苦难的岁月之河,对金钱的不舍已成定势,现今的老人(当初的大人)仍然喜欢数着付钱,动作迟缓而庄重,那份惜福依然如初。而我们(当年的毛孩)更愿意接受刷卡消费,一来确实便捷,再者仿佛还有那声“唰”的快意的残存。商店里新一代的收银员,操纵着更高端的电子网络,却不知何时,从“神坛”上走了下来。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6 13:20:32 +0800 CST  
@苍茫天山月圆时共勉呀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8 11:04:50 +0800 CST  
陪读笔记(16) 名校之一
文/雁子

哥哥考进歙县中学,算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事。犹记当年,在村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仿佛出了秀才一般。当年的农村,人们一心向大地寻找出路,工分至上。父亲身为知识份子,又特别重视学业,是村里罕有的。那时我还在读小学低年级,尚不明白此事的意义。
也许被光环笼罩又不在意,是非凡的人格表现。以致我漫不经心的态度,赢得了大家伙的青睐。比如作业交得快、考试成绩偶尔跻身前列,都成了理所当然又让人赞叹的事。老师和伙伴对我的态度,有了一些不同。然而我隐瞒了一件事,就是以我“非凡”的态度,在见到县中的牌坊和老庙时,心里的害怕与忐忑。朦胧中感到,这些旧物与早已作古的“先人”有关,而我是听鬼怪故事长大的;又仿佛与大人们常说的“封建”二字牵扯,让对“破四旧”有所耳闻却不明就里的我着实费解。哥哥居住的宿舍区,古意浓郁,因为同样的顾虑,我也从不向伙伴描述。对名校的向往和崇敬蒙上了阴影。
这些心理,充满无知的可笑与现实的可悲。若不是女儿前来就读,若不是我卑微地顺应潮流陪读,当时这些小心思,断不会沉渣泛起。
不好的联想与学校深远的历史有关。而今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令我能够深入地了解她,以拂去往日的阴影与隔膜。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8 12:34:33 +0800 CST  
陪读笔记(17) 名校之二
文/雁子

在校外寄居有一段日子了。每天从“三元坊”下经过,用身体近距离测量,它比当年更显高大了。在一个微雨的秋日,我穿过建于乾隆时期的牌坊,谒过康熙朝的刻着满汉两文的下马石,步经泮池之上的聚奎桥,进入学校好好地巡察了一番。
孩子们正在上课。学校显得格外的安静。大部分建筑是近代或近期的,坦率质朴。而此番,我是要寻找校园深处的古学遗迹。要知道,校址承袭的是千年县学和紫阳书院,学脉绵延,弦歌不绝。其中县学初建于南唐,迄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紫阳书院始建于南宋,元朝迁入该处,又于乾隆年间重建。历史上屡遭战乱兵燹,如今遗存无多。
来到教学楼边,拐进它对面的僻静之地。这里被建筑物包围,浓荫蔽日,别有洞天。透过密密的树阴,一座老庙堂出现在前端,那就是藏有康熙、乾隆御书匾额等文物的“明伦堂”了。它初建于南宋,在两侧大型碑刻及东、西廊庑的陪伴下,在桂香的清幽中,古朴静穆。踏着桂花细密的落英,有米白色花雨飘落。不禁为这一派静美所打动。此景,或者正是前朝的某个秋日吧?
明伦堂所倚的山坡,密竹掩映,上有问政亭。亭名取于山,却读出了学致仕途的意味。据说,当年县学选址在此,因为问政山有不俗的文脉。紫阳书院的遗址就在山坡的后方。仅剩一座简约的小石坊,上书“古紫阳书院”,还有一截断墙和拱形门框,静默地残立着。与其说它是古学的纪念,不如理解为崇学的象征。是的,书院顽强地残存,验证了这一方水土兴学的热忱与信念。徽州古有“东南邹鲁”之称,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读书风气颇盛。而这书院在层次及办学模式上,正是县学的补充。由于早年就听闻了书院的大名,心存崇敬。有幸寻获,却因为残存太少而痛惜不已。历史的辉煌和残酷交织在一起。
雨一直细细地下着,带着一丝清透、一片朦胧。飘落在地面,润物细无声的状态让我突生感动。这是多么贴切的喻示啊。此时,耳边传来一位老师授课的嗓音,清润又不乏顿挫之力。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8 14:21:07 +0800 CST  
陪读笔记(18) 名校之三
文/雁子

没有统一的规划,没有气派的建筑、漂亮的花园和先进的运动设施。地势的落差也没得到巧妙的设计。学校天然地建在半坡上,建筑自然累加,年代交错,古今掺杂,很难赢得初见者的好感。几个简陋的大门,夹杂在民居当中,进校的道路也不曾整饬宽敞。一派随意天成的粗率,与印象中的“名校”相距甚远。记得初到时,女儿的失落和不满,还有被“贬谪”的幽怨,都刻在青春的脸上。
然而它的独特却无可比拟。牌坊、泮池、下马石和明伦堂,都是古代学宫标准配置的一部分。从县学图来看,原先的建设,有着考究的格局和复杂的配置。县学绵延的千年间,受到朝代更叠、兵火涂炭和文革浩劫的影响,几经衰毁,又数度崛起,平均22年重修一次。徽州人秉持为学不辍的信念,使古校园顽强地存在。九死一生的建筑,弥足珍贵。它见证了历代学子治学的殷切和教学先辈的谆谆教诲。历代的学子,更深深地影响着徽州历史。校史就是文明史。让人不得不感叹,古徽州办学、修读之志不移的卓见,和文脉承袭的曲折跌宕。
经历了千载兴废、百代授业的校园,在新时代中,仍然保持着一派朴素的有生命力的宁静,滤去一切浮躁。孩子们有着敏锐的感受力,积年的朴实学风,浸染着他们的心灵,学校的荣光,亦成为他们的动力。续写新的校史,是他们自觉担起的责任。当内心有所崇敬,我明显地感到,随着了解的深入,女儿态度渐渐转变,对学校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了。活泼浮躁的她,逐渐沉稳勤勉起来。校庆期间她参与采访,接触了多位学长之后,更深深地为学校感到自豪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每一天都朝向未来,每一天又成为历史。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孩子,迈着利落的步伐走进学校。一个个优秀的学生,充实自信地从这里去向远方。他们都是校史的续写者。看着他们,使你不得不承认,这千年名校,还非常年轻。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9 11:31:12 +0800 CST  
@一束干花
请多指点呵呵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9 14:05:40 +0800 CST  
@乐若小鱼 2015-02-09 08:35:02
陪读的日子难熬,我和几个朋友陪读结束后,没有回到老家而是继续留在省城。期间也有很多的故事,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
同道中人哪!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说得真好!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09 16:26:53 +0800 CST  
@黄石海之声验配 2015-02-09 14:49:58
中国式的陪读家长
-----------------------------
陪读家长,也需要成长,哈哈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10 09:41:37 +0800 CST  
陪读笔记(19) 夜宵
文/雁子

在这千年古学之邻,我借着陪读,行着“自读”之实。每天下班回到宿舍,一头扎进女儿的书堆,看自己的书。忘掉俗务的纷扰,打通思维的脉络,与学贤对接。
问政山的文脉,想来确实不俗。进入夜晚的桃源坞,朴素,安静,更安心。
沉醉,再醒来。时间差不多了,出门给女儿买夜宵。这是我陪读最重要的任务。而好书是夜宵神品,走进问政山初夏的晚风,不觉身形轻飘、神清气爽起来。
越来越满足于现下的日子。虽然它有支离的模样,却不妨碍我们的充实,生活安静、简单又快意。让人怀疑,家里那种丰足、便利又舒适的环境,全然是一个歧途——生活一直端着的陷阱?物质真是试金石。
谁能说清,生活应以哪种面目呈现?虽有诸多谬误和嘲弄,只要能以自己的方式,又不失进步之途,就应该十分感激了吧?
珍藏这份充足又安宁的快乐。感谢这样的生活!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10 11:42:04 +0800 CST  
陪读笔记(20) 生活的面目
文/雁子

进入五月,江南常常烟雨迷蒙。前几天一场暴雨,巷弄就激流四溢了。问政山遭到劫掠,一部分山体化做洪流,涌向人间。
路面汪洋一片,深浅不知。我穿着拖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试探前行。泥沙毫不客气地,钻进脚丫,或硌在足底。站在水中央,眩晕加刺痛,忽然就进退唯艰。
第二天洪水消退,巷弄成为泥沙的世界。好心的居民把沙子拢堆起来,形成一排小小的问政山。水泥路面上残余的散沙,随着小雨的汇集、纵横,开始脉络清晰、泾渭分明,呈现出宛如河流、平原和丘陵的模样来。
这不是广阔世界的精妙缩写吗?
我不禁为这个发现感慨起来。小世界有大乾坤,微观世界映照宏观。而广大的世界无所不包,正是无数微观构成。
扒开皮相,都有相同的血肉。我仿佛见到生活的面目。不仅仅有阳光普照,更有阴霾、寒暑、霜雪和雨水,还有雨水过后的狼籍。就像有人说,四十岁的人,该为自己的容貌负责的道理。容貌的样子,就是内心的样子。相由心生,它造就生活的面目。表面的狰狞,总由内部的冲突、汹涌或丑恶所造;祥和的景象,多为平宁、淡泊及定力投射。
曾经有漫长的冲突期。仿如这场雨水肆虐之时,洪流莫测,掀起波澜又失却方向,生活的面目晦暗。当神思越来越清晰,有同类靠近,安静地接纳;一些人越走越远,也不再惶恐和遗憾。像雨水过后,水归于海,沙自沉淀。内心的想法,让它自然流淌,任它左右人际的遴选,处事更加顺从自然,这是细雨之下的山水分明。
把得失,再看淡些。把那些不确定,摁进生活的潜流,让岁月这个挚友,慢慢地淘。就算淘不出黄金,也能得一个敞亮的结局。
内在的丘壑,映彻生活的山山水水。生活的面目也就随之改变。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11 09:00:04 +0800 CST  
陪读笔记(21) 又是一年高考季
文/雁子

“时间过得真快”——每次开篇,我都想避开此类语言。时间从不等人,使得人类一直在它屁股后追赶。累得够呛,嘴上就省点唠叨吧。然而越想逃避就越绕不开。随着寒来暑往,学校里一茬茬的孩子在交替,大门外一拨拨的家长来了又去。虽然门前的牌坊“永远”如斯,它在此笑看风云,也已两百多年。
平静表象下的暗潮涌动,并不是我独特的发现。随着高考脚步的迫近,大门前家长们的话题渐次向“高考”靠拢;学校周边的生活氛围,开始悄悄紧致。高考的神圣与重大,令高考季比春夏秋冬对人们的意义更加切定。
女儿的表现也越发不比往常,她仿佛是受到了时间的追赶。那天放晚学,见面就说:“高三今天毕业典礼了。下次,就轮到我们罗。”又一拨孩子即将毕业,高二的孩子进入倒计时,女儿的紧迫感越来越明显。时隔一个星期,她又汇报说:“今天高三拍毕业照了,各种嗨,那场面……”未尽之言,好像有感动、感慨、更有惊慌。
毕业典礼和毕业照,是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性明显,让人没法不警觉。当这拨孩子高考走了,大家伙自然会把注意力投放给高二的孩子。高二的她,已然不轻松。然而压力是神奇的,我明显感到,她正逐步把身心投进应试状态,积极寻找学习上的不足。紧锣密鼓,时不我待。生活中,她语调越来越平和、态度越发谦虚低调,行动也干净利索起来。
那个自由散漫、懵懂悠游的家伙不见了,那份现实很憔悴、理想很丰满的不着边际也不知跑去了哪里。积极、沉稳、有担当的状态是迅速成长的见证。让人相信,“高考”已经在发挥效用,而成绩只是副产品。去年此时“要当学姐了”的快意,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学姐”二字,早已不是个头高、表情酷、做派老道甚至受人景仰的意思。更多意味着榜样、表率之类的责任。高考之后,有更多“后浪”跟进,前浪是不能死在沙滩上的。学姐唯有把心思收回到自身,唯有发奋、向前冲。对虚名的不经意,她反而更有“学姐”的模样。
高考前夜,为高考腾地儿休假在家的女儿,突然矫情地说:“明天就要高考了,我好紧张啊,”又赶忙掩饰“我只是预演一下。”是啊,又是一年高考季,但今年的感觉特别复杂,看似与自己无关,却又紧密相连,牵扯着神经呢。
高考的牵扯面是没有边界的。左右着全社会的情绪。各界的关注年年翻新,渠道也越来越多。从考期营养、作息调整到交通让路、小区禁声,还有情绪控制、赴试备要和应试攻略,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备受争议的人才选拔,深深地影响着大家伙的行动和思维。考生和他们的家人,更是一种解放战争的状态,临战一搏,期待着战后的大好前程、休养生息。而高二的孩子则从此摩拳擦掌、枕戈待旦,以期练就一身武艺,应对沙场点兵。
高考两天,女儿的情绪时不时回到这个主题。说“回到”,是因为她多次表示要回避这个话题,想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然而越想“不在意”,越深受牵累。不请自来的紧张情绪,让这365天后的应试主角、高考的后备军,自动自发地站到队伍的前列。高考的战线上,多了一个熟悉又稚嫩的身影。这对于陪读家长,也是一种精神考验。
下一个高考季,脚步声声声逼近。戴着镣铐跳舞,痛并兴奋着,我们进入不寻常的一年。
楼主 雁子2015  发布于 2015-02-12 09:28:41 +0800 CST  

楼主:雁子2015

字数:988

发表时间:2015-01-19 23: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07 19:06:09 +0800 CST

评论数:5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