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吧经筵日讲坛

经筵日讲,是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举行经筵日讲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味道研经”,探究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其二是“以古证今”,即以史为鉴。
-
今欲效法前贤,特在此设一坛,诚邀诸君共来谈经论道,交流学习!


楼主 崇禎皇帝朱由檢  发布于 2020-03-31 15:33:00 +0800 CST  
备注:本坛以讨论经典为主,历史为辅;考究儒家经典为主,其他经典为辅。

楼主 崇禎皇帝朱由檢  发布于 2020-03-31 15:40:00 +0800 CST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
-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大禹想到天下有被淹的人,就好像自己使他们被淹;稷想到天下有挨饿的人,就好像自己使他们挨饿。此句是儒家强调个体对社会应有责任感,士人应有社会忧患意识,体现出了孟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主张。予以为天下兴亡,匹夫亦有责,每人都要有社会责任感,都需要承担起自身的那份社会责任,而不仅仅只是要求禹和稷这类人有居安思危的思想。

楼主 崇禎皇帝朱由檢  发布于 2020-03-31 15:50:00 +0800 CST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
这句话的大意是:对于一件事,预先做好安排就能做成,否则就会失败。说话之前做好准备,就不会中断,做事之前做好准备,就不会(轻易)受到挫败,行动之前做好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准备好,就不会走投无路。这句话应该没什么异议,所谓有备无患,正是此意。

楼主 崇禎皇帝朱由檢  发布于 2020-03-31 15:59:00 +0800 CST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
此句一直都存在着争议,中国古典训诂学,经文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皆持该观点。而近现代有人根据上下文,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那么句中的“无后”究竟是指何意?

楼主 崇禎皇帝朱由檢  发布于 2020-03-31 16:02:00 +0800 CST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
此句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孔子似乎对音乐有着很高的评价,此为何故?莫不知“靡靡之音”耶?
对于这个疑问,友人给了我以下解答,个人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孔子・子罕》有语:“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这里所说的“正”便是孔子认为的雅。
“乐正”指两方面的雅,即内容与形式上的雅,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孔子的“思无邪”其一要求诗的内容应符合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与之相关的标准则是在情感表达上应合符“中和”之美。“中和”就是《论语・先进篇》所说的:“过犹不及”,即超过了与赶不上都是不好的。
其二要求乐曲形式上的中和,“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对音乐的观念,就是倡雅乐、放郑声。《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雅乐是为旧礼制服务的古乐,如《韶》、《舞》。孔子曾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郑声”是当时的新乐,孔子厌恶郑声,因为他认为郑声“淫”,即其过动、过度。
好的诗歌应该在内容上“尽善”、艺术上“尽美”。《论语・八佾》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在孔子看来,雅便是正,即思想正,行为正。

楼主 崇禎皇帝朱由檢  发布于 2020-03-31 16:15:00 +0800 CST  

楼主:崇禎皇帝朱由檢

字数:1295

发表时间:2020-03-31 23: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6 18:55:37 +0800 CST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