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斜辙和梭波辙原先就来自一前一后两种韵腹

官话的韵母可以分为长(前响、有韵尾)、短(后响、无韵尾)两类,青语中长韵母的韵腹、韵尾融合,表现为前、后单元音或鼻化元音,短韵母则统统发展成央元音韵腹。燕语 -k 类入声字白读是系统地变为长韵母,但青语没这条规律,通、宕摄(含江摄)是跟其他入声字一样归短韵母,只有曾、梗摄在入声字中是个例外,白读归长韵母 ?(相当于 ?i),例如“北、百、墨、麦”,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普通话乜斜辙只有齐齿呼、撮口呼,梭波辙只有开口呼、合口呼,音位上可以把韵腹合并,音值的差异从共时角度完全可以认为是介音的影响。但从历时角度来说,官话其实曾经存在过独立而非互补的乜斜辙和梭波辙,而且各具完整的四呼!
音位上用 e 来表示乜斜辙,用 o 来表示梭波辙:
e、ie、ue、ye、o、io、uo、yo,
音值可能是 ?e、ie、u?、y?、??、i?、uo、yo,不过下文都用音位表示法。
这种结构看起来很完美,但其实却先天不足,io 这个韵几乎没存在过:理论上的例字果三开“茄”等很少几个字并入假三开的 ie(例“也”);宕三开“药、雀、略”等虽然字多但都并入宕三合的 yo(例“矍”),因为即使是开口也略带圆唇性质——同样因为这个,“哥、各”等 o 韵字在很多官话方言中也都并入 uo(例“锅、郭”)。还是说 yo,因为 y 是个前高元音,韵腹很容易被同化,然后又并入 ye(例“月”)……
随着中元音不断合并、简化,最终形成了 o、ie、uo、ye 对应四呼的体系,梭波辙、乜斜辙完全变为互补关系,e(例“黑、客”以及第一段那四个字)、ue(例“国、或”)也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地位,于是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并入 o、uo,要么为了保持跟 o、uo 的对立而投靠其他音位——通常是选择发音相近的 ?i、u?i(对应青语就是 ?、w?),哪怕由短变长而打破长、短韵母的界限——这也就是上文所说曾、梗摄入声白读归长韵母这种例外现象的由来了!另外韵摄的概念应该已经不太适用于现代官话了,像曾、梗摄的元音舌位就是入声韵靠前、鼻音韵靠后……
其实在 e、o 保持对立的层次中,还可以增加第三个中元音音位 ?,例如 ?i、?u、?n、??,不过它只出现在长韵母中,跟短韵母特有的 e、o 也呈现互补关系!
大家在本文中发现日语和粤语音系的思维了吗?像 u?n、i?? 那篇就需要用到克丘亚语音系的思维~~


楼主 TMV  发布于 2016-11-16 16:51:00 +0800 CST  

楼主:TMV

字数:979

发表时间:2016-11-17 00: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9 07:33:01 +0800 CST

评论数: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