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彭是中共最重要的两只铁拳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7 13:09:00 +0800 CST  
从红军时代开始,林彪的红一军团,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是中共最为倚重的军事武装力量!红军之鹰,红军之狮威武雄壮,英勇无敌!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7 13:13:00 +0800 CST  
关于林总的一些评价 网上看到的 觉得挺好 (转发)
很多回忆录都提到过,林彪沉默寡言、“架子大”、不近人情,对着军事地图一坐就是一天,典型的军事狂,有点象推理状态中的福尔摩斯。
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应以注重历史事实为原则,任何随意杜撰的情节都会构成对其史实性和严肃性的严重侵害。凡是不尊重历史事实的影视剧,总让人感觉到是一锅夹生饭,给人一种生硬、难以下咽的感觉。实际上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误导观众,混淆视听。有关林彪的影视剧就是如此。 电影《四渡赤水》中毛泽东为他终于摆脱敌人的重兵围追堵截而和同志们一起庆贺的时候,朱德总司令严肃冷峻地对毛泽东说:“可有人不服气呢!说我们净走弓背路,把部队拖垮了”。一向待人宽厚仁慈的朱德,对林彪却失去了宽厚长者的风格,只这一句话就把被毛泽东认为还是“娃娃”的才二十多岁的林彪,抛到朱毛周等为代表的“我们”的对立面。从此林彪就列入另册,从长征路上到抗日前线,从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一直到烈日似火的天涯海角,可怜的林彪就在没有鼓励、没有称赞、没有问候、没有关怀的岁月里,在上级的痛斥下、在同事的抵制下、在下级的埋怨下,无怨无悔、契而不舍地一直同强大的敌人撕杀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直到胜利。孤独无助的林彪,以他那近乎悲壮的军旅征程,完成了一个革命军人对党的事业的神圣使命。
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只要是受伤或有病痛,他们都会得到上下左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问候,以体现革命队伍的无限温和同志间关怀。屏幕上的这些情景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唯有林彪连最起码的问候都得不到,独自在死亡线上承受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孤独。《百团大战》(编剧将平型关战斗也列入百团大战)中的一个场景:两个八路军战士抬着一个伤员从彭德怀的身边走过,彭德怀问:“这是谁?”士兵答到:“是115师师长林彪”。彭德怀来到担架旁表情严峻地看了看说:“嗯?快送医院”。如果这算是来自上级领导对林彪的关怀的话,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这就是唯一的一次,对于林彪剩下的都是斥责和冷漠了。如果别人都对林彪如此冷漠的话,还有什么理由对林彪要求太高呢?如果这是真的话,彭德怀此时的滴水之恩,在十几年之后的庐山上,林彪也给了彭德怀以涌泉相报。
剧中大凡领袖人物都是这样一个模式:对任何人和事都是举重若轻,遇险不惊,好像天下根本无难事,一切皆在谈笑之中。相互见了面除了夸奖就是赞扬,一团和气,没有个性。可惟独对林彪时,一个个方才显得个性丰满,能耐非常。电影《大决战》中林彪的一封请示电报,使得从毛泽东到周恩来乃至中央所有的首长皆爆跳叁尺,大光其火,顿失领袖风采。从他们那愤怒的气势上来看似乎敌人不是蒋介石而是林彪了。在那些中央领导眼里:正确的东西是“东北局”的,错误的东西就是“这个林彪”的。林彪那么辛苦,被敌人咒骂,被领导痛斥,人们真不明白他到底在替谁打仗。电影《南线大追歼》时的林彪病倒在椅子上,仍然没有任何关怀和问候,得到的还是指责和抱怨,可他对这些好像从不计较,依然手捂着胸口忍着病痛在指挥着战斗,其情形也够凄惨和悲壮的,其精神难道不令人萧然起敬吗?
本人无意拔高林彪的形象。但如果林彪真的就像影视作品所描写的那样,一直不被上级信任,不被同事们支持,不被下级拥戴,且不说他是如何统兵打仗的,是如何成为百万大军的统帅的,单说在这样恶劣的境遇之中,要是任何一个别的人恐怕早就不干了。可林彪却能自始至终无怨无悔、契而不舍地为党的事业和民族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这难道不正说明了他林彪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的胸怀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林彪当然也有错。没有错误林彪不是真正的林彪,而只有错误的林彪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林彪。有些影视剧对一些人是极力地夸大成绩,而对林彪却总是极力地突出错误,这难道不是我们经常反对的双重标准吗?一部长达30多集的洋洋大作、号称《中国命运的决战》,真正用来描写辽沈、平津两大战役的时间总共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让人不明白这到底是偷工减料呢?还是因人废事呢?而其中大半时间是林彪在为他那封该死的请示电报在接受训斥。看来林彪当初提的“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在数年之后的现在,被讲的对象变成了他那封电报了。作为成功指挥两大战役的我军前线最高指挥官的林彪也的确是:在胜利和荣誉到来时,就“躲”到了幕后,把荣誉“让”给了别人,在错误面前就“挺身而出”,来承但错误接受训导。这难道还不够高风亮节吗? 孩子经常指着电视上的人物问我这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这的确令我感到困惑而难以回答,我们没有理由责怪孩子这种简单的思维。严格来说:坏人做的正是好人想要做的,所以并没有区分好人和坏人的严格界限。从法律的意义上来讲:人只有无罪和有罪之分,无好人和坏人之分。可到如今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却仍然在延续着这种孩子式的思维模式就显得荒唐可笑了,把人截然区分成好人和坏人两类:什么“好人”做了坏事,讲了坏话,那也是用心良苦,是违心的,“好人”即使犯了罪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坏人”做了坏事、说了坏话就是用心险恶,是有意的,坏人即使做了好事那也是别有用心的。 电视片〈彭德怀〉说到底彭德怀山庐山受到不公正待遇时大意说:“当时有些中央领导人在批评彭德怀时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但林彪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把批彭的调子提得最高。
对毛泽东指责彭德怀在长征中,指使林彪给中央写信要彭德怀指挥部队之事,林彪在会上解释说:写信之事是他个人所为彭总不知道。而在此之前毛泽东曾四次提这个问题来批评彭德怀,而林彪却一直对此保持沉默,为什么林彪在时隔十几年之后才说出事情的真相,这并不是林彪出于对彭德怀的同情,而是有他更为险恶的用心。林彪此话的用意有两点:一是说我林彪和你彭德怀从来就不是一条心,二是说你彭德怀历史上就是反毛主席的。可朴实的彭总却没有识破林彪的恶毒用心,私下还对林彪能为他澄清毛泽东长期以来对他的误会而表示感谢呢。”
如此的高论真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本人真是大开眼界。或许本人和彭德怀是一样的愚钝,不知好歹。这次我总算茅塞顿开了,下次谁要对我说:“祝你健康长寿”时,我非立马上去给他两个耳光不可:“你敢咒我早死!” 乌呼!指鹿为马 、颠倒黑白!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道德居然堕落到了如此程度,真是人类的耻辱。
什么是历史,那就是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挽回的事实。历史也是不能被修改的,修改历史往往被认为是篡改历史。然而历史学家,确切的说“撰写历史的学家”是无数的,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政治和自身的需要,来决定历史人物和事件在自己笔下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性质和形式。日本不是也在屡次叁番的修改历史教科书吗,可那被涂抹的文字能掩盖住已经深印在历史扉页上那殷红的血迹吗?一些影视作品和“新编”史志干脆将林彪直接抹掉,似乎中国历史根本就没有过林彪这个人。这样倒还干净,不说总比不敢真说,而最终不得不胡说要强些。可惜任何东西、包括这些“人造的历史”最终还要经受历史的考验,一切虚假的东西只会是短命的,那些一味附庸权贵的东西最终将被历史所抛弃。新中国成立多少年了,君不见那些所谓文化精品,除了自欺欺人的虚假说教,就是一副玩世不恭的痞子嘴脸,他们到底为后人留下多少经久不衰的东西。再这样下去,恐怕永远也不会出现第二个鲁迅、第二部《红楼梦》。我们的老百姓真的就是素质底下、低级趣味吗?实际上老百姓的素质并不低,他们所要求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真实”。可就这点可怜的愿望却成了他们永远不能实现的奢望。
当代中国最尴尬的事莫过于林彪的死,他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麻烦,他被竭力地回避着、遗忘着、贬损着。但要说起我党伟大光荣的光辉历史,要描绘我军战无不胜的辉煌业绩时,却不能没有他。这真令极具政治敏感性的史学界和文化界倍感头疼,说真的不敢,说假的没人信。当实在无法回避的时候,只好如此处理:凡是其正确的尽量不说或少说,凡是错误的尽量要说或多说。如此这般的结果,就造出如今屏幕上林彪这种不可思议而与众不同的“伟大”形象。真是难为当今中国这些文化人了。
历史发展到今天,原先的是非观念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人民的公敌”蒋介石已成为尊贵的“先生”,那些被俘虏的国军高级将领也早已被改造成为人民阵营的一分子,参与着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还有那些“国人皆可杀之”的战争罪犯,要么重新被冠上“抗日名将”、“民族英雄”的贵冠,要么也被尊为“爱国民主人士”。而作为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功勋卓着的开国元勋们,他们之中有几人最终躲过那最为悲惨的人生结局?他们先是为了同一个真理而英勇奋斗,后来为了同一真理在相互残害,最终又被这一真理所抛弃,成了他们所追求的真理的斗争对象。他们有的在痛苦、绝望和耻辱中死去,有的灵魂至今背着沉重的十字架仍无法得到安宁。对敌人我们往往是仁至义尽、宽宏大度,而对自己的同志却是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这难道不是亲者痛、仇者快吗? 林彪已经死去叁十年了,一个曾经为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的人,其亡灵至今依然没有一个宁静的归宿。时至今日,一些道听途说的陈年老帐仍然被一些人大肆炒作着。一会儿说:毛泽东从来就不信任林彪,虽然林彪贵为副统帅,毛却从来没给他任何实权,林彪甚至连一个排兵力都无权调动,中央的实权一直掌握在毛周手里。一会儿又说:上至国家主席,下至部长省长、乃至专员县长,只要是有过怨狱的几乎都是受林彪的迫害。
既然林彪没有任何实权,怎么一到迫害人时就有无边的权力,究竟让人相信那一个。假如林彪有罪,他应该为此付出二十年的最高徒刑,假如他还活着的话,此刻他也早已成为一个无罪之人。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权利和义务的普通公民也有十年的时间了。在当今这样一个号称依法治国的年代里,公正地对待一个通公民,赋予他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应该不是一个太艰难的事情。
===================
确实写的很好,转发到这里。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7 14:00:00 +0800 CST  
谁都知道林彪军事强,但真正知道他有多强的人,不会有几个。林彪军事上是没弱点的,不但没有,而且任何一单项都很强。要打败他很难,部队超强(如新22师),强到他想象不出来可以,超水平发挥可以,实力超强可以,其他基本别想。公正评判共产党开国各将帅,其他将领,只要国民党军打好了,他们都输,他们都是靠对手自己出错才打赢仗的,但是林彪不同,对手没上述“三超”,别想赢他。林彪的部队非常独特,部队跟他越久,战力越强,始终在上升,直至成为顶级精锐,比如四野,5个王牌纵队,就是最早成立的5个纵队---他什么部队都能带好,多少部队都能带好,这是种恐怖的能力。林彪的部队从来都是最精锐的,最初的林彪连长,带的是全营最精锐的连,最终的林总,麾下是无敌的百万雄师。

假定林彪自己想当。。,那么辽沈之后,国军、共军(关内)、林彪军(关外),三国演义,要不了几年,中国就只剩林彪军。这才是林彪真正的威力,10大元帅,林彪一个能打赢其他九个,你不服,老帅们服。

解放战争中,四野是战略决战单位,三野是主力牵制单位,一野、二野是辅助牵制单位,华北野是贴身护卫单位,其他部队的任务是两个:第一,拖住敌人,尽量给林彪创造好的条件,第二,顶住,别在林彪发威前给灭了,哪块给灭了,都会使国军机动兵力大增,就不好办了。林彪的任务不只是打赢东北,还要赢得快,辽沈战役如果晚一年会怎么样?大别山刘邓大军给灭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所以,林彪的任务可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痛!

别拿其他部队和四野比,别拿其他将帅和林彪比,没得比。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7 14:03:00 +0800 CST  
林彪,仍是目前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到了要拍<辽沈战役>这部电影的时候,如何正确评价林彪,成了拍好电影和认识历史的关键。据说,当时剧组请示了杨尚昆,杨让他们去找陈云,说陈云同志在东北与林彪共事多年,而且陈云的政策水平和党性原则都高,请他来评价和处理这个问题最有权威性。于是,剧组给中办打了个报告,要求陈云同志能够给予帮助。很快陈云接见了剧组,做了明确而又科学的结论。陈云讲,林彪虽然在以后的政治上犯了严重错误,但要把林彪的功过与错误分开,要把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分开,要把军事与政治分开。特别是在军事上,林彪对中国革命人民的解放战争,做出过重大贡献。今后在表现这方面的题材时,一定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功过是非分开,不要因为以后的政治错误就否定以前的历史功绩,那样做会伤害许多人的。陈云在谈到林彪时,对林在东北的作用,特别是在军事上,有很高的评价。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7 14:03:00 +0800 CST  
去东北之前,陈云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兼中组部部长,在党内的地位高于林彪。中央决定林彪任东北局书记时,我们看到,林彪表现出很好的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不管是陈云也好,还是高岗,李富春也好,资历都不比林彪低,但合作的很好,使大家各持所长,各展所才。林彪虽然是党政军一把手,但除了打仗以外,从来不干涉其他领导分管的工作,也从来没有听说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恩怨怨,使这个班子表现出很强的凝聚力。不到二年就基本夺取了整个战场的主动权。这种凝聚力当然要首先归功于这个班子的班长--林彪。特别是陈云,在党内是非常具有独立人格的,一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对林彪有这样的评价,决不是出于个人感情做出的。
林彪是从红军时期就开始显露头角,那时林彪只不过二十刚出头,黄埔四期毕业,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众多黄埔同学中,显得资历很浅。但在很短的时间里,林彪就成长为一个令人瞩目的高级指挥员。这样的崛起多少让很多后来人不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决不象有的人所说的,只是靠了毛泽东的提拔。当然,林彪确实是毛朱提拔起来的,但不要忘记,林彪原来并不认识毛泽东,与朱德也非亲非故,而当时又是非常严酷的战争环境,不会有哪个领导人让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做一个主力军团的军团长。只能是林彪自己的才能和表现,,让他从战争中脱颖而出,征服了毛泽东和朱德。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7 14:04:00 +0800 CST  
凡与林彪共过事的,从军事上都对林彪有很高的评价,尤以与林彪共事最长的聂荣臻,认为林彪“在军事上确实很有一套”,特别是在战术上,林彪确实有很多过人之处。聂认为:林彪最大的特点是特别注意总结经验,研究战术。每当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林彪总是具有很强的战术积极性,善于及时总结和改进战术。聂荣臻特别提到,当红军到了西北以后,首先面临着“青宁五马”的骑兵冲击,由于红军从来没有与这种机动性很强的部队打过仗,表现的很不适应。林彪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据杨得志回忆,林彪曾经专门发过有关指示,并亲自找基层指战员了解马家骑兵的作战特点和部队“打马”的经验教训及战术成败,使部队很快的掌握了战胜敌骑兵的方法。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7 14:04:00 +0800 CST  
林彪带兵,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非常注重对部队进行以战术为主的军事教育。善于对部队作战中的战术经验进行通俗、简洁的归纳和总结,变成非常形象易懂的战士语言,这对我军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基层指战员来说,很容易掌握和理解。最典型的就是“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种情况的三种打法等等,在东北野战军中非常普及,几乎每个战士都能耳熟能详,打起仗来了也能够融会贯通。在林彪的影响下,东野的部队也普遍注重战术,每次战役前,除了战役指示以外,还专门要下达战术指示;战役结束,师以上机关部队,都要向东总写出战役战术总结,不管是胜仗败仗,都要对经验教训进行专题小结。据说,林彪讲话言简意赅,但讲战术问题时,从来不厌其烦。林彪自己也要求指挥员,讲战术就要有个“婆婆嘴”,才能使部队很快理解并掌握这些不断变化的战术,使部队战斗力得到迅速提升。因此,四野部队的战术意识普遍较强,部队成长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一个真正的军事家,首先要是个战术家,也只有这样的统帅,才能带出高素质的队伍。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7 14:04:00 +0800 CST  
林彪的另一个特点是带兵方法很独到。说来也奇怪,林彪与我军一般历史上的将领的特点有明显不同,资历也很浅。据许多老将军们回忆,林彪从不骂人,也不讲粗话,更不会搞关系,但林彪和部下的关系却非常好。虽然林彪平时不善言谈,也不大善与人交际,但是对部队却非常关心,非常了解,能体谅部队的疾苦和难处,很少给部队下达完不成的任务指标,在部队中有很高的威信。四野当时自发的流传着口头文学“林总的命令往下传,部队一定打胜仗”。指战员经常说,跟着林总打仗,打的明白,胜的辉煌,对林彪有一种非常信任的感觉。而林彪对会打仗的将领也非常器重,并不在意这些人跟自己的关系有多深,是不是自己山头的人。在四野中,你听不到哪个将领对林彪不服气,因为林彪从不与部下争功,打胜仗时,林彪一定把功劳记在下级指挥员和部队的身上,打败仗的时候,林彪一定会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林彪手下,不管是过去一方面军的,还是其他方面军的,都能以军功立身,以才华出人头地。二纵司令刘震、三纵司令韩先楚、六纵司令洪学智、九纵司令詹才芳,都是四方面军的。但在这些将领后来的回忆录里,都表现出对林的敬佩之情。据说,后来韩先楚看到有人写文章说林彪不会打仗,非常气愤,斥之为荒唐和无耻。说一个不会打仗的统帅,怎么会带出一群威武雄壮的虎狼之师?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7 14:05:00 +0800 CST  
那些诋毁林彪军事才能的家伙,真想骂他们,禽兽猪狗不如,完全是在放TMD的猪狗屁!!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7 14:10:00 +0800 CST  
以下为电视剧《领袖》里面的部分视频截图,编剧的台词还算客观,贴出来让大伙一起欣赏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9 17:22:00 +0800 CST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9 17:25:00 +0800 CST  




林彪,彭德怀的战友情谊!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9 17:32:00 +0800 CST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9 17:37:00 +0800 CST  




英雄惜英雄,红军之鹰,红军之狮,绝代双骄!!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9 17:41:00 +0800 CST  







林彪的军事才能,强大到几乎没有任何弱点!!那些弱智的林黑们,你们记住了吗??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5-12-09 17:48:00 +0800 CST  
林彪,彭德怀是毛泽东最为倚重的两个军事统帅。一般情况下,林、彭会留一个在他老毛身边,既起保驾护航的作用,在军事上又能及时和林(或者彭)沟通,商量。
抗日战争时期,老毛把彭放出去,让林留在身边。
解放战争时期,老毛把林放出去,让彭留在身边。
抗美援朝时期,老毛把彭放出去,让林留在身边。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6-04-26 18:29:00 +0800 CST  
这篇帖子应该加精的,因为某些网友的发言既有文采,又有深度。

楼主 秦爱乔  发布于 2016-05-11 09:26:00 +0800 CST  

楼主:秦爱乔

字数:7179

发表时间:2015-12-07 21: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05 21:08:00 +0800 CST

评论数:16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