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班级】【纪实】一年, 女特务 被和谐了

女特务的中国进化史 (From MITBBS)
今天中国影视中的女特务,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一个合格的女特务必须是锥子脸,大眼睛(眼宽为脸宽的 3/10),身高不得低于 1 米
65。而完美的女特务,除了硬件达标,还必须具备瞬间放倒一打壮汉的能力(无论是
用枪、刀还是徒手),必须有显赫的出身和教育背景,必须性格鲜明特立独行、敢爱敢
恨。

从 2011 年以来的时代形势看,她必须是日本女特务。




《五号特工组》中的两位日本女特务




--- 女特务定律

女特务必须年轻美貌且性感。这是 1958 年拍摄的《英雄虎胆》上映后女特务的基本要
求。该片头号女特务是胡敏英扮演的女匪首李月桂,她老奸巨猾,爱弹扬琴喜欢爵士乐
,相当文艺,但真正奠定标准女特务形象的,是王晓棠扮演的年轻女特务阿兰,她是中
国电影史上迄今无法跨越的女特务高峰。




但女特务第一次在国产电影登场时,形象与我们熟悉的女特务相去甚远,1949 年拍摄
的《无形的战线》中,女特务被设定为一个迷惘女青年,既不坏又不妖冶,理所当然被
批为“美化特务”、“失去了应有的阶级分析”。

于是,次年拍摄的电影《钢铁战士》中出现了极其浪荡、妖冶的国民党女特务,这个由
胡敏英扮演的女特务形象是这样的:


“张志坚排长揭穿了匪方的美人计”。这位美人即是胡敏英扮演的女特务

这是中国女特务妖娆放荡形象的鼻祖。“旗袍、卷发、红唇、叼烟卷、穿高跟鞋、线条
有胸有腰”成了文革前电影中女特务的形象标配。好在这个两条细眉纹到鬓脚的夸张妆
容没有成为之后的定式。

只是,1980 年代前的国产经典老电影中,多数女特务是中年妇女,如《羊城暗哨》中
的八姑、《寂静的山林》中的李文英,而《羊城暗哨》中的梅姨、《黑三角》中的于黄
氏这种女特务头子干脆就是老大妈。但从《英雄虎胆》的阿兰开始,人们印象中的女特
务就全是年轻美貌的。


《寂静的山林》中的李文英(白玫饰)与《羊城暗哨》中的八姑(狄梵饰)

今天中年妇女或老大妈式的女特务虽然偶尔也会出现,但会把戏份让给年轻美貌型女特
务。而阿兰式的一花独秀已很难满足观众需求,一部连续剧往往会出现两个以上的美丽
特务,为合理地塞进更多女特务, 2013 年后开始流行国民党抗日女子别动队,形成女
特务组合。

成功的女特务应该爱上我方男主角:由于我方侦查员都浓眉大眼、干练果决、阳刚十足
,敌方的女特务必须迷上我方侦查员。

最经典的版本是《英雄虎胆》中阿兰对曾泰的爱慕,但阿兰并不是第一个爱上我方侦查
员的女特务。1957 年的《羊城暗哨》中,女特务八姑就爱上了侦查员王练,而《林海
雪原》中则有蝴蝶迷不断撩拨杨子荣。


《羊城暗哨》中的八姑与王练

今天的谍战剧继承发扬了女特务的光荣传统,有时迷倒一个女特务仍不足以显示我侦查
员的魅力,于是《雾都魅影》中我方侦查员干脆一次迷倒两个女特务。

但是,我方自律性极强的男主角只负责吸引对方,但绝不动情。曾泰搂着阿兰跳伦巴,
心头闪过的却是受苦受难的老百姓。改革开放前,亲不亲阶级分,所以,阿兰没有被争
取过来而是被打死,蝴蝶迷干脆被杨子荣一刀从肩到胯劈成两段。

不过,消灭暗恋自己的女特务多少有违人情,所以新版《英雄虎胆》中,让阿兰在绝望
中自杀了断,解决了不能丧失立场和觉悟,又避免直接杀死女特务伤害观众感情的矛盾
。这是当代谍战剧的基本套路。



新版《英雄虎胆》中的阿兰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4 00:48:00 +0800 CST  
但是,偶尔也有涉世不深的女特务被我侦查员成功转化的案例,只是这些丧失立场原则
的片子,几乎都是出自北上淘金的港台导演之手。

由于由党性约束,我男主角既不能对女特务动真情,又不能像邦德一样逢场作戏随时宽
衣解带,在今天的观众看来多少是个遗憾。

这个遗憾被《五号特工组》巧妙解决——该特工组由我党间接组织指挥,但成员却无一
党员,所以,原为国民政府驻日本武官的男主角马云飞,在第一集刚出场 20 分钟,就
把赴任日军上海宪兵司令部特高课课长的酒井美惠子在火车上给邦德了。




女特务必须有超现实的性感。改革开放前,荧幕中的正面女性形象,除《五朵金花》这
种少数例外,很难引来求爱信,而女特务阿兰却是那个年代最广大中国男性的梦中情人。

漂亮并非关键。阿兰身上的时尚、文艺,妩媚、妙曼的身姿,慵懒而略带桀骜不驯的性
感,当时只有在女特务身上才能合法出现。阿兰是超现实的性感。

女特务是性感引领者。1981 年版的电视剧《敌营十八年》中,女特务第一次引诱正派
男主角把地点选在河边,身穿当时尚属暴露的泳装,使劲对男主角抛媚眼。

今天的谍战剧很少出现阿兰式女特务,因为阿兰式的柔弱、易支配、缺少野心并不符合
流行口味,于是,全能型女特务登场。

她们能在妩媚与刚健、马靴制服与时尚达人、玉面佳人和冷面杀手之间自由切换,她们
枪法百发百中,往往还能使暗器,她们肩负重任却能自由行动,即便剧情需要她们父母
双亡也往往出身豪门。最新的女特务组合团体,至少一个是顶级海龟精英。

--- 迷人的女特务

男性天然喜欢女特务戏。

女特务的标准形象从来就是行为放荡的。女特务戏会自动把男性导入短期择偶策略状态
,这时他们会放宽对配偶的标准,以猎取更多性伴侣;此时男性不愿选择一本正经、行
为保守、性欲冷淡的女性,更偏好行为放荡、性欲较强、经验丰富的女性,这暗示她们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性接触。

在男性心目中,最能体现东方女性之美的服装是旗袍,但比旗袍更能衬托女性之美的,
是中国影视为女特务定制的制服。对制服控来说,军装美女远比护士装、修女装、学生
装更具诱惑力。

军人制服是危险和禁忌的象征,而神秘情报机关则是最顶级的危险和禁忌。在危险和禁
忌中与女特务酝酿发酵的情愫,注定最终不会有善果,但这种危险的情感游戏,在观众
入戏时,会有类似辣椒刺激味蕾带来的欣快感。

为什么经典的国民党女特务形象,几乎都集中在 1945 年之后,最主要的原因是船型帽
和掐腰、包臀的美式军服抗战结束后才全面普及,而此前国民党军的制服,无论是布料
还是式样都无法展现女性的妙曼身姿。

不过,现在女特务不必只出现在内战期间了,因为内战之前女特务的制服不好看的问题
已被解决,因为国民党当时的军服已经改成了这种式样:


葛天身上的新版抗战时期国军制服

今天的女特务大都能轻松消灭一打以上的士兵,而且往往拥有随意杀人的许可证,她们
的高危险系数,使得征服难度远非手无缚鸡之力的阿兰可比。从观影角度而言,一个看
起来永远难以完成的任务,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学上的“蔡格尼克效应”。

所谓的“蔡格尼克效应”,是指未完成的任务会持续占用人的认知资源,造成心理的紧
张感和“后台”持续加工,因此令人产生更深刻的印象。这可以解释谍战剧中悬念的魅
力:悬念是驱动人们花费长时间观剧的主要原因,只有看到结局才能带来放松。人们对
此欲罢不能,特别是故事的主角看起来是一个征服难度极大的美女。

不但男性喜欢女特务,很多女性也喜欢女特务形象,因为女特务身份除了危险、刺激和
荣誉,还是最理想的自我形象的投射——要穿旗袍穿旗袍,要穿制服穿制服,大多数时
间都出没于高档消费场所,无论是恋爱对象还是斗智斗勇对象,都是魅力男子。


《真实的谎言》中施瓦辛格太太听到可以当特务时,一脸惊喜

当然,并非所有女性都喜欢军装,但是,很少有人会不喜欢下面这种带有强烈军服特征
的服饰:




汤唯在《色戒》中的女特务风衣同样能满足制服控的喜好,只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
违背了特务定律,让我们的女特务爱上了敌人的特务,并且被敌人转化。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4 00:53:00 +0800 CST  
不过,真实的国民党女特务是这样的: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青浦特训班女学员毕业照




生活》拍摄的内战期间的女特务


档案文献记载,国民党军队在 1944 年-1945 年征召的数十万大中学生当中,女青年占
了约 10%。军师以上机关单位,女兵有时比例甚至高达 10%。但她们主要在医疗救护单
位,少数是在通讯部门,情报机关工作的只是极少数。


这是为宣传之用的摆拍,国民党女兵并不上战场参与战斗


国民党女特务 1950 年代末才逐渐变成今天我们熟悉的模样。但她们并没有一直进化下
去,1980 年代后就很难再从中国屏幕上看到她们的身影了。


因为性/禁 忌、悬念、暴力乃至制服控等刺激性要素,并不只是谍战片才具备,刑侦片同
样可以满足,尤其是谍战片很难避免观众并不情愿接受的政治主旋律宣传。所以 1990
年代后,中国黄金时段上满屏都是英姿飒爽的女侦探、女警察和女杀手,很少出现女特
务。
但是,2004 月 18 日,广电总局一纸“黄金时段不得播放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题材影
视剧”的通知拯救了广大女特务,央视及各地方卫视的涉案剧被推迟到每晚 23 点以后
播出。


女特务们纷纷出山恰逢其时——由于正好赶上 21 世纪后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国民党
女特务”不必再是丑恶和道德败坏的,而可以是技艺高强、身负家仇国恨的可敬形象。


尤其难得的是,由于国民党女特务在抗日大环境下是我方的友方,我方男主角可以在不
知其反派身份的前提下爱上女特务,在被反派女特务明目张胆色诱时,也可以不讲政治
地做一回男人。


但是,2011 年后,旗袍和美式军服轮番换的国民党女特务开始急剧减少,屏幕上越来
越多的是和服与呢子军装轮番换的日本美女特务,而且往往会出现少佐级的高级女特务
,她们不是土肥原贤二的弟子就是他的干女儿。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4 00:58:00 +0800 CST  
-- 日本有女特务吗?


二战时日本军队除医疗救护部队外几乎没有女性,在中支那派遣军部辖下的特务机关课
长名录里也找不到一个女性。而日本情报机关也远不像抗日神剧中那般规模庞大,在二
战主要参战国中,日本和美国是最不重视情报系统建设的国家。


著名的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的传奇,很大部分来自日本小说家村松梢风 1932 年开始连载
的文学作品《男装丽人》。据村松披露,他向川岛芳子质疑其中的情节时,川岛的回答
是“我本来就有精神分裂症”、“把主角形象写得越丰富越好,即使把我写成坏女人也
没关系”。


著名的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其生父是清末第十代和硕肃亲王善耆

川岛芳子事迹的另一个出处是她的情夫田中隆吉的回忆录。田中的回忆录虽有挽回自己
在东京审判上指证战友而被唾弃的考量,并把 1931、1932 年举军皆知的“包养川岛芳
子”说成是在培养特工,但无意中披露川岛芳子 1931 年还要上汉语培训课,以及她的
照片整天上报纸八卦版,使川岛的种种传说看上去近乎天方夜谭。

不过,今天日本女特务的原型大多来自传说中的南造云子。

“南造云子”(1909-1942),直属日本大本营的特务,日军驻上海宪兵司令部特高科
课长,少佐。其人显赫经历在于 1922 年就被 1938 年后才有的情报学校录取,再于
1926 年前拜入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土肥原贤二门下受教,并算定恩师 1931 年必能出掌
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

这个 1991 年在小说《帝国之花在中国》(作者“未名星”、“啸川客”)中出现的日
本女特务,经《青春》文学周刊、《政府法制》、《蓝盾》、《章回小说》等刊物考据
后,形象逐渐丰满鲜活,然后出现在抗战研究论文当中,最终成为今天抗日神剧中日本
女特务的“真实原型”。


《五号特工组》中竹内云子也以南造云子为原型塑造而成

既然日军作战部队根本就没有过女兵,更没有女特务,为什么会出现大量以子虚乌有的
南造云子为原型的日本女特务?难道国民党女特务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需求吗?

2011 年是建党 90 周年和辛亥革命 110 周年纪念,5 月初,官方媒体报道各地方卫视
接到广电总局要求换播接档剧目的通知,虽然广电总局强调“谍战剧是缓播而非禁播”
,但 2009 年由《潜伏》创下的谍战剧热立即降温。

于是,全国剧组都改到横店抗日,而擅演女特务的演员们,纷纷脱下国民党的美式军装
,改穿日本军服,继续为广大人民群众贡献精神食粮。


钟小丹扮演的日本特务和国民党特务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4 01:01:00 +0800 CST  
The assets, The Americans, 哇塞都是美剧好几季啊,看起来有点难度,小可这等人几乎不追剧,俺的通常模式在电视盒里都是看完第一集然后不要脸地搜剧透,没兴趣跳过,有兴趣直接最后一集。以前吃饭时候断断续续看过一些美剧,如sex and city, law and order, bones等,这些的好处是每集一个故事不吊胃口。大名鼎鼎的 prison break居然也没看过,真是高冷到没朋友。这个月前更是韩剧日剧一部都没看过,MD我都在干嘛?时间都到哪里去了?(本月看了女王的教室和around 40,被安利了女王关键都只有11集,看起来没有心理压力)韩剧,小可实在分不清脸啊。。。
Bridges of Spies,好新的电影啊,Tom Hanks的电影通常都是不错的option 1, BT下载,但是好久不干了,技能生疏Option 2,电影院,pros: 屏幕大,效果好,cons: 对时间要求比较高,中间不能停顿; option 3,买碟,但是脑子不好,出门以后会忘记要买,怀念国内车站旁的盗版碟。。。选择困难症+拖延症发作,还在纠结ing....点解?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2:06:00 +0800 CST  
路西法 (罗马神话中的晨星)
Lucifer是拉丁文,由lux(光,所有格 lucis)和 ferre(带来)所组成,意思是光之使者,出自罗马神话,是曙光女神奥罗拉的儿子。在古罗马天文学家发现,金星、维纳斯实为同一颗星,因此有不少诗人将爱神“维纳斯”等同于“路西法”。圣经并未提及路西法曾经是一位天使,也未提到路西法就是撒旦,这个名字真正的来源是罗马神话中的晨星之神Lucifer,而以赛亚书中的“晨星”指的是巴比伦之王,所以“晨星”天使路西法实际上并不存在于基督教神话中,仅仅是误传产物。


"路西法曾经是侍奉于神右侧的天使,在未堕落前任炽天使长的职务。他由于不肯跪拜圣子,不承认圣子的地位比天使高,而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因失败而堕落成撒旦。”--这一段在《失乐园》中提出过,在《神曲》中也有一笔描述。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3:02:00 +0800 CST  
《路西法效应》,副标题叫做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这本书的作者叫做菲利浦·津巴多。这位作者现在是全世界心理学界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心理学家,那么他为什么这么有名,是因为他曾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做过一个实验,那个实验后来几乎没有人敢原样的重复再做的实验,就是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呢?是这样的,他去找了一帮志愿者都是一些学生,过来愿意做一个研究对象。这个实验基本上就是在学校的校园里面把一个教学楼改装成一个监狱,布置成一个监狱环境,然后这些来受实验的学生经历一个非常逼真的逮捕过程,还真的是有地方警察帮忙的一个逮捕过程,把这些志愿的这些学生抓进来。抓进来之后呢就会发现,这些被抓进来的学生就成了囚犯,而另一些学生是随机的被选择当这个狱警,然后就关两个礼拜。

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看在这两个礼拜之内,这些原来都是普通年轻有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这些好孩子们这些年轻人们,当他们有些人扮演囚犯,有些人扮演狱警之后,双方的互动会怎么样,这个环境跟这个制度又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结果这个实验的结果非常骇人,乃至于这个实验根本还做不到一个礼拜,就要被迫终止。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4:26:00 +0800 CST  
教授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当时的情况,首先所有的囚犯进到进到监狱之后,都要赤裸身体接受检查,然后换上一个囚犯的制服。跟着他们要开始报数,就每人安排一个号码,比如说1609啊,这样给他一个号码。这个号码是很重要的一个仪式,这就表示从现在这一刻始你不再是你原来那个人了,你只是一个囚犯,你被赋予了一个新名字,而这个名字就表示,你被剥夺了你原来的背景跟人性,进入了这个体制之内。

然后,这个几天的实验里面,他们反复的要求这些假装是囚犯的学生,不断的要报数说自己是几号几号,就是要加强他的印象,让他知道你已经不是学生了,你甚至不是在做实验,你是一个真正的囚犯,你所拥有的不是一个有姓有名的东西,而是一个号码。

另一方面,当狱警的那一帮,当狱卒的那帮学生又怎么样,其实他们很多一开始都特别厌恶做狱警,为什么?他们是很反叛的年轻人,他们觉得当囚犯要过瘾过了,而且他们觉得好端端的我跑来斯坦福大学念书,将来当狱警那多没出息呀。

可是当他们穿上狱警的制服,当他们戴上让别人看不到他眼神的太阳眼镜之后,他慢慢开始感觉到某种权威感来了,这个制服就开始使他改变。然后在一天之内,这个互动就已经出现微妙的变化,就是刚刚这些刚刚进来嬉戏闹闹的囚犯学生,饰演囚犯的学生们有时候会搞点小反叛,而这些狱警很迅速的就开始忘记了这只是个实验。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4:32:00 +0800 CST  
他觉得你这么不听我的话,其实是对我的这个身份对这个体制的不尊重,你在挑战我的权威,要好好镇压他们。到了第二天,这些饰演囚犯的学生就已经开始想策划叛乱,然后又被更残酷的镇压跟羞辱。这就让我马上想起来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常常见到一些有微小权力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城管,他为什么有时候会变得那么凶暴,这并不表示他平时不是一个好爸爸,不是一个好亲戚好邻居,他可能也是。

但是只是在穿上制服在某个情景之中,他觉得任何一点对他的稍微的言语的冒犯,对他的说法不同意的东西,他都会火冒三丈,他就会觉得你这是在挑战我跟我背后体制的权威。他把他自己这个“我”投射的太大,他也把这个体制延伸的太长到自己的身子上了。

然后我们再接下来看这几天发生的事情,最怪异的是连外面来的人都居然能够慢慢适应这个监狱的情景,比方说这里面他们来安排一个,装模装样做样的安排了一个上诉委员会。就是说这些囚犯如果对我们这个监狱有什么安排不当的地方感到不满的话,你可以提出申诉。然后在这个上诉委员会里面有一个囚犯,被其他的囚犯推举为代表,他居然在当时的日记里面记录什么,他说他很高兴,很骄傲,居然被我的同伴推举我为犯人代表。他似乎开始很认真的觉得自己真是个犯人,而且还是一个挺不错的,能够得到狱友们支持的犯人。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4:33:00 +0800 CST  
后来还有一天安排了家长、亲友会见日,那儿这就已经到了礼拜二的事,就是第三天,就有些父母可以被安排进来探望自己的子女。在这个探望过程里面太有意思了,你们知道美国人亲子一见面就有自然的拥抱,但在这个环境底下有一些父母居然看看守在旁边的那些狱卒说,我可以跟我的孩子握手吗?居然去跟孩子握手。

然后双方非常不自然的说话,而且在说话的过程里面,每次说到监狱对他们待遇并不太好的时候,这些狱警就在旁边“嗯”,走来走去,中断他们说话。而有趣的是连外头进来这些家长父母也都居然不敢吭声,不敢反对,似乎很多人都很快的进入了这一个场景里面。

只有少数几个犯人,比如说5486,他是拒绝投入的,他拒绝假装这是真正的监狱,他每次在说话的时候,他都强调这是个实验室,但是后来很快的,因为狱警的加强压迫,他也很快投入反叛行动。当他投入反叛行动的时候,他就跟他其他的一些想要造反的狱友们就一起被残酷的镇压,他就开始逐渐的相信自己果然是个囚犯。

例如说这里面有一个叫416的犯人,他用绝食来抗议对他越来越残暴的那些家伙,那些家伙呢就用百般的性/羞辱的方法来对待他。这位教授他就说到后来美国在伊拉克那些恐怖的监狱里面虐待囚犯是怎么回事,完全在这个实验里面就能够找到端倪。你很自然的会想性/羞辱那些人,要他们脱裤子,要他们假装互相鸡 /奸。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4:35:00 +0800 CST  
然后这些在这个实验过程里面,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我们这位狱长,装作典狱长的这个教授,这个教授是有名的左翼教授,反战,搞越战大游行,学生们都很爱他,和蔼可亲,直到今天还老在抗议美军的种种暴行。但是当时他假装典狱长的时候,他完全无视这整个局面的变化,他不晓得这三四天里面已经发生一些超出控制的事情。

他非常投入他开始恨这里面某些的囚犯,觉得他们太不合作,太不听话,他开始注意有些狱警表现的相当好,非常凶悍,虽然好像有点太凶了,太过分了,但是他就想法设法的不让那些想离开这个实验的学生离开这座假装的监狱。然后这里面我们还要注意,就是最后当整个实验中断之后,这里面其中一个饰演狱卒的学生叫博登,他的日记说,当菲利浦向我透露实验将有结束时我高兴级了,但也震惊的发现,其他狱卒非常失望,不只因为我们原来要得到的实验研究的薪水减少,而且我觉得某个程度上,他们似乎很享受那个过程。

然后呢,另外一个作风强硬的狱卒阿内特,他说两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刻,第一个是对犯人沉浸在角色中的观察,留下来的犯人说,如果他们可以被释放的话,他们就愿意放弃他们的酬劳,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感想是,犯人在后来的会议里面,就是大家已经结束了这个实验,互相交流的时候,这些犯人仍然很痛恨不可相信这些狱卒。

因为他觉得他们真是坏蛋,但是问题是他们就说我们其实不是坏蛋,我们只是很普通的学生,甚至这些学生里面有一些平常非常可爱,人缘非常好的学生,这时候也变化很凶悍。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4:37:00 +0800 CST  
那么后来受到这个研究的启发,又有别的心理学家做过其他的实验,效果也很惊人,也非常着名。比如说非常有名的米尔格伦实验,这是另一个社会学理学家做的实验。这个实验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找一帮学生,叫他们扮演老师,然后就骗他们说你们另外一帮受实验的学生呢,就扮演学生关在对面的房间里面。那儿你看不到他们的样子,只听得到他们的声音。

里面那些扮演学生的那些受试者,跟你这个扮演老师的受试者之间有条电线,你这有个按纽,你一按那儿,他那边就会被电击,就会触电。那然后接下来做什么呢?就是你很简单问他一些问题,隔着这个扩音器问里面的学生问题,他答错了,你放电,他再错,这个电就更大一点。随着他错误的增加,这个电就不断的增强,达到450伏特的时候,他就会致命。

找来几十个学生,做这个实验,其实所有的学生都在扮演外头按纽的那个老师,里头的那些学生都不会真的被触电,里头的学生是米格尔伦教授安排的一些演员,是假装触电在里面尖叫的。但是这些学生受试者,这些扮演老师的人他们是不知道的,他们以为里面真有一个自己的同学在里面做实验,假装是个学生,然后我按纽他会触电。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4:45:00 +0800 CST  
然后实验开始,一开始里面叫一下“哎呀,好痛”、“哎呀,好痒”,没什么继续问答。问答下来随着答错的情况增加之后,这个电流不断加强,终于到了里面那些人受不了了,开始喊叫“我受不了了,赶快结束放我出去”,到了这些时候,这些装老师的这些受试者怎么办呢?他会望一望实验室主管怎么办,这实验室主管非常冷酷的说,不用管那么多,没事的,继续。

然后他继续,他通过扩音器对里面的被电到的学生说,你们不要担心不要害怕,忍一忍很快就好,但是不行,那个惨叫声越来越犀利,直到最后他们甚至开始觉得我只要把电压调到450伏特让他一死了之,就结束这痛苦就完了。

最后这个实验里面有2/3的受试者在短短一小时之内,都把电压调整到了足以让人致命的450伏特。当实验结束之后,他才知道里面没有这么一个同学,还好没有死人,但是在那一小时之内,这些原来善良的大学生,都准备好了要做杀人的准备。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4:46:00 +0800 CST  
在这本书里面,他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也许我们心里面就有一个预警,它在提醒我们,警戒我们,告诉我们,我们不该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不应该放纵我们的言论自由,我们要尊重某种的权威与秩序,我们整个社会多多少少其实有可能就是一个这样的实验室。

那这时候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就会出现一些我们自己都猜测不到的怪事,比如说这里面讲到,当年另外一个很有名的试验,就是另外一对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比布·拉塔内,还有约翰·达利他们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跟纽约大学当教授,他们做一个研究。

这个研究是研究什么?就他们发现那时候纽约特别多的这种事情,就一个女孩当街被强 奸犯追着来强 暴,在40多个人的围观底下,这个强奸犯就把她拉上楼梯给干了,也有一些人是在上百号人的目睹的情况下,在街上被人砍的满身是血,边跑边叫,叫救命,就没有人去管他,这到底是为什么。

然后这个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就是越是多人目睹罪案的发生,这些人就越不会介入跟帮助。换句话说,如果当时只有三个人在场,这三个人说不定就会上去摁住凶徒,但是人一多的时候,大家反而不敢动,为什么?因为每个人都觉得我不需要做什么,其他人会做,如果其他人都不做,那表示我更不需要做什么,我们人是一种服从的动物,我们人是一种群体的动物,我们总是对其他人有期盼,我们也总是希望满足其他人的期盼,于是这时候我们丧失自己的一个良知判断的能力。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4:48:00 +0800 CST  
于是津巴多教授在这里面提出,我们人要怎么样改善跟强化自己的良知跟自主能力呢?必须注意我们一般处境里面有一个基本的二元性,就是抽离跟沉静的对立,犬儒式的怀疑跟投入式的参与之间的对立,那么这个对立我们该怎么来理解他的一个典型人物呢。这个人物在这个实验里面,我们这里边讲斯坦福实验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就是后来我们这位作者津巴多教授的太太克里斯蒂娜·玛丝拉奇。

那这个克里斯蒂娜她当年也是一个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家,她在这个实验进行到礼拜四的那天晚上来看她的这个男朋友,也就是主持实验的津巴多教授,说你们这个实验搞的怎么样,然后她就说了,她说她进去这个实验室,假装的监狱,她首先惊讶就这个地方搞的还真像监狱,然后她在其中的一个休息室里面跟其中一个等待要值班的这个学生,也就是等待要去值班假装是狱卒的学生谈话,说这个学生又亲切又有礼貌,怎么看都是大家公认的超级好人。

后来她忽然发现,透过这个监视机的镜头发现,刚才跟她聊天这个好孩子,居然就是这个录像机的镜头,监狱实验里面最恶名昭彰的一个狱卒,然后她就发现这个人才不过几分钟,就从头到脚换了个人,不但走路的姿态不同,讲话也完全不同,带着南方腔调,他正在大喊、叫骂犯人,命令他们报数,所有不在他规矩里行事的,都被视为对他的无礼和挑拨,后来这个克里斯蒂娜看着就哭了,她受不了,她大声谴责她这个男朋友,主持这个实验的教授津巴多,说你怎么干出这种事,这已经完全失控,难道你没有注意到吗?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4:52:00 +0800 CST  
这时候津巴多教授被她一骂,才恍然大悟,一下就吓醒了,他发现对整个事情已经失控了,我已经太沉浸在这个典狱长的角色里面,我本来应该做一个客观的研究人员,没想到我也开始享受这个过程了。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就很值得研究了,这位克里斯蒂娜·玛丝拉奇她就在想,为什么当时她的反映跟所有参与研究人都不同?主要的原因就是,她是礼拜四才进入这个研究状况,所以她是一个外来者,作为一个外来者,一个局外人,她看这个局内的状况,当然会看的比较清楚,她的整个人也没有那么投入,所以人的某种相对抽离是重要的。

另外,就是我们这个津巴多教授后来研究,他不具有一种所谓英雄行为的人格,真正的英雄行为是指人应该对于邪恶情境具有抵抗力,这个抵抗力来自哪里,除了刚才说了一个局外人的心态,跟你平常能不能够常常的保持警觉的意识自己的环境,常常去抽离出这些局势之外,还要注意一个特点,就是这种人往往都是一个平凡人,这里面最后就提到大部分成为恶性加害者的人,和可以做出这种英雄之举的人,直接相比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只是平凡人。

就像《辛德拉的名单》里面的那个有名的德国的良心商人,他们平常不见得特别了不起,不见得特别伟大,他只是一些平常人,相对于平庸的邪恶,也有一种善良的平庸。他们的特点在于他们做了正确的事,却丝毫不以英雄自居,认为自己只是表现了何为正派,何以言行的共同感受,而这种人其实还是很多的,只是对于他的情境具有一种敏感,他不会那么容易被他的情境屈服,所以我们怎么样才能够避免有一天自己变成一个凶手,就要做的事是让我们随时对自己的情境身边的环境,秩序所身处的社会或者机构保持一个警觉。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5 04:53:00 +0800 CST  
表要惊恐,听说榴莲放到微波炉里加热五分钟可以除臭,而且吃起来味道更甜。一年你可以试一试,说不定领导龙颜大悦,给你个忒好达到的新任务,例如吊杠10分钟,增肥20斤之类的


新年新气象:
1。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以忙为借口不好好吃饭,争取11点之前躺在床上。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啊。你说如果半夜醒来觉得饿了,是吃还是不吃?
2。人生苦短,及时行乐;好日子先过,周末争取回归自然,不开电脑,不看邮件,每天限时使用手机,一堆苹果中一定从最大最好的开始吃。


新年新希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希望明年冬天之前离开潮湿闷热缺美食的地方,回到阳光明媚各类美食应有尽有的好地方。虽然有点难度,但是要秉承兄弟有梦不怕大的精神,创造条件也要上。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6 01:42:00 +0800 CST  
那个说有空要整理笑话的小朋友估摸着是很忙滴,小楼这里上两个笑话和1年乐一乐。


建议每个咖啡馆门口也都安排一伙计,来了客人都按照行业领域分类领位——“创业的
这边儿来!”、“时尚圈的上二楼!”、“谈剧本儿的里边儿请!”、“搞金融的进雅
间儿!”、“相亲的坐门边儿!”、“天使投资上那一片儿!那片儿都是!”、“谈品
牌营销的靠厕所边儿坐吧你内!”


“老婆说什么梦话让人伤心?”
“我老公回来了,你赶紧走!”
“还有比这更让人伤心的吗?”
“我老公回来了,你们赶紧走!”
“…………”


许多感情不能走到最后,其实未必是因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往往都是一些不经意的
细节。是的,打败爱情的都是的细节。试想一下,假如你腿再长那么十几厘米,腰围哪
怕只小上两圈,亦或是存款的小数点能稍微的往后挪那么两三位,结果是不是就会完全
不同了呢?(--------论贫贱夫妻百事哀


结婚前几天岳父抓住女婿的手,叮嘱道:“我没别的要求,小娟嫁过去以后,你要好好
待她,有些事情她做的不对的地方你要迁就他,孩子记住有啥事儿好好说千万别和她动
手”。说完老头止不住的老泪纵横。
婚后没过多久小两口打架了,望着躺在医院里女婿,老头无奈的摇摇头:“哎,孩子你
不听话啊!” (---------------那要上笑话的小朋友,以后会这样莫?)


烤箱,榨汁机,面包机一起站在床头柜上,没有说话,气氛很低落,“三年没动了,活
的不如一个床头柜”
床头柜:“NM,我是跑步机”。 (-------------------这个自嘲一下)


很久很久以前,可爱的企鹅祖先还能在空中翱翔。那么为什么它们后来放弃飞翔了呢?
科学家们有了可能的答案:企鹅不会飞是因为它们更爱游泳! 放弃天空,是为了称霸
大海…
网友回复:别傻了,这就是胖子的下场 (--------------------这个1年啊,增不了肥也挺好,不用放弃飞翔)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6 02:05:00 +0800 CST  
天上掉馅饼,下面绝对有个坑等着你|2015年度KY毒鸡汤集锦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7 09:20:00 +0800 CST  
当智商高到一定程度,情商就不重要了。


其实牛顿老师在科学圈里曾经很有权势,被女王封了爵位成了贵族,人称牛爵爷,官至
皇家造币局局长兼皇家学会会长。如果阿尔伯特没有辞了以色列总统的话和他有一拼。
说他有权势并不仅是官大,主要是贡献大。如果17世纪就有诺贝尔奖的话,牛顿老师至
少能连续垄断4届物理学奖(分光计;力学体系的构建;反射望远镜;万有引力),同
时为了表彰他在炼金方面的造诣,再奉送他一届化学奖。而且这孙子鼓捣出了流数术,
所以菲尔兹数学奖也要给他。要知道,他的这些发现基本都是在26岁以前获得的,30岁
以后牛顿就开始玩票了,成天琢磨上帝和炼金,以及怎样把莱布尼茨搞臭,捎带手的把
以前的发现整理成书。所以你能想象到他在当时的欧洲是如何的一呼万应,敢跟他叫板
的只有莱布尼茨和大主教贝克莱。牛老师死的时候,全英国的名流以给他扶柩为荣,全
欧洲的名流蜂拥伦敦。来自法国的傻逼文科生伏尔泰在国葬现场大受刺激,回去就写了
首诗,嫉妒之情溢于言表。


牛顿老师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孤独的一生。一辈子没有朋友,也没
有结过婚,很可能到死都是处男,关于牛顿是否处男的问题,由于篇幅过长,将另文论
证。当然他肯定不会孤独,因为科学的世界里乐趣无限,快感连连。出乎世俗想象的是
,科学其实远比任何娘们儿都风骚,玩科学比玩女人爽得多,得到一个成果所获得的高
潮强烈而持久,不仅有快感,更有巨大的自我认同感,远胜于那几秒寒颤之后无边的空
虚与落寞。


牛顿老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生性孤傲,自恃高才,瞅谁都
是傻逼,当然不会真心跟傻逼交朋友。同时在他眼里人是不分男女的,只有傻逼和巨傻
逼两种,所以他对女色没兴趣也就可以理解了。有婚介中心给他介绍过几个名媛,拾掇
拾掇都是当王妃的坯子,但一见面就受不了牛顿的牛逼烘烘和不知所云。比如有次相亲
,他把姑娘的手指头塞进了烟斗。


另一方面是外在的,不光他不愿意交朋友,也没有人真正想跟牛顿当朋友,结交他的人
都是有目的的。人们对他只有敬畏和仰慕,并不真的喜欢他。这道理其实很浅显,绝大
部分人都热衷于跟比自己傻的人待着,很少有人愿意在人精的身边衬托自己的二逼。所
以好多人都喜欢小动物和小孩子,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够傻。不少姑娘一见到小猫小狗小
人儿都会迫不及待的搂抱,接踵而至的就是很嗲的说好可爱欧~,听得我毛都竖起来
了。有时候可爱和憨态可掬的潜台词就是弱智。小猴子也很好玩,喜欢的人就少多了,
因为猴子机灵到能戏弄人,那些人没有驾驭猴子的自信。同理,喜欢小孩的都是喜欢他
们的单纯与缺心眼,在他们眼里,小孩跟小动物没有本质区别,也都是四条腿走路,露
着屁眼随时拉撒。如果遇到一个小天才,3岁就会心算三位数乘法或者知道傻逼二字的
正确写法,她们一定会骇破了胆。所以那些喜欢养猫狗的女士们别再标榜自己有爱心了
,你们其实比谁都缺德。我从不喜欢猫狗,这是因为我敬畏大自然的生灵而不忍戏弄它
们;我也不喜欢小孩,因为我把他们当作一个大写的人而不是小畜生看待。


大家不喜欢牛顿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乖张。长年在他身边的人回忆说,牛顿在人
前只笑过两回,其中一次还是嘲笑:有人问他,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那么老朽,不
知道还有什么价值。牛顿闻听放声大笑。而且他人品太差,跟谁都打架。众所周知他从
小就有校园暴力的记录,胖子同学不小心踩了他的风车,他抬手就把胖子打哭了,我们
的教科书居然说这是他有志气的表现。长大了不以拳脚论高下,他就雇用枪手大骂莱布
尼茨,甚至不惜化名亲自去骂,人品至此真是无以复加。莱布尼茨若不是脸皮厚早就跟
纳什一样疯了,而且牛顿老师肯定会拍个片子叫《丑陋心灵》继续恶心人家。

楼主 sylevie7  发布于 2015-12-28 06:47:00 +0800 CST  

楼主:sylevie7

字数:36651

发表时间:2015-12-18 06: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20 23:07:52 +0800 CST

评论数:7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