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须蚁属大巡礼•图鉴和译名•第二部分

本帖为须蚁属大型科普系列的一部分。

须蚁属(Pogonomyrmex)仅分布于美洲大陆,目前共有74种(含亚种),1个化石种。

北美洲分布有32种,南美洲42种。

属名“须蚁属”最初由@膜翅单倍体提出,而后经由徐正会教授认可,现为本属中文正式名。

74种须蚁的种小名由Snowkings和膜翅单倍体用了大约3周时间查询原文献,并结合拉丁文原意以及各蚁种的形态特征,共同翻译得来。


在尊重拉丁名词义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信、达、雅。绝不会为了让名字“好听”一点,而胡乱翻译。请相信我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本帖将介绍分布在北美的,种小名首字母I – W的须蚁种类。

《北美?须蚁属大巡礼?图鉴和译名?第一部分》
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5178825606


蚁种编号接上文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37:00 +0800 CST  
17. 无须须蚁(Pogonomyrmex imberbiculus)

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




种小名“imberbiculus”是由“imberbi” + “culus”组成的。

“imberbi”意为“beardless,cleanshaven”
“culus”意为“Used to form adiminutive of a noun, indicating small size or youth.”

主要是说这种蚁“无须,且体型小”。
根据就简原则,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故而翻译为“无须须蚁。”

无须须蚁(Pogonomyrmex imberbiculus)模式图: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38:00 +0800 CST  
无须须蚁的特征明显,由下面的对比图可知,其头部腹面几乎无须,因此得名。




工蚁上颚发达,齿间距明显,薄而锋利,很宽。复眼大,长大于宽。头、胸和结节背面具褶皱状刻纹,褶皱间光亮。体毛金黄偏棕色,头、胸、腹柄节和后腹部较多。


工蚁模式图:






雌蚁与工蚁类似,后腹部极光亮。


雌蚁模式图: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40:00 +0800 CST  
这种须蚁多选择在土壤中筑巢,有时洞口四周会形成直径大约4 cm的小土堆。少数情况下,会在大石下筑巢。一般选择沙质土壤或碎石砂砾。巢小,工也少,一般群落在50工到几百工不等。工蚁独立外出觅食,收集草籽儿和死去的昆虫尸体。性情温顺,并不会对蚁学家们疯狂攻击,易于研究。




婚飞在7月中旬。婚飞时,雄蚁会飞上灌木的枝杈,而雌蚁则在灌木下跑来跑去,像忘记了自己也有翅膀一样。工蚁们的温顺程度超乎想象,在巢穴被惊扰的时候,它们完全没有任何防御行为,只顾着自己逃命。平时觅食则是慢慢悠悠地,好像赚的是时薪一样。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41:00 +0800 CST  
18. 亮结须蚁(Pogonomyrmex laevinodis)

分布于墨西哥。

词源:From Latin, laevis (smooth) and nodus (knot, node), for the smooth,shiny nodes of the petiole and postpetiole. (Snelling, 1982a: 110)
意思是“光滑闪亮的结节”。
故而译为“亮结须蚁”。


亮结须蚁(Pogonomyrmex laevinodis)模式图: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42:00 +0800 CST  
19. 大眼须蚁(Pogonomyrmex magnacanthus)

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




种小名“magnacanthus”是由 “manga” + “canthus”组成的。
“manga”意为“large,big”
“canthus”意为“corner of the eye”
故而译为“大眼须蚁”。


大眼须蚁(Pogonomyrmex magnacanthus)模式图: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43:00 +0800 CST  
蚁如其名,复眼真的是非常大,且突出。性情温顺,被惊扰时移动也较为缓慢,心大啊。群落小,仅有100 – 225只工蚁。




大眼须蚁(Pogonomyrmex magnacanthus)与荷氏须蚁(Pogonomyrmex hoelldobleri)的栖息地重合,都喜欢炎热的沙漠地带。但更深入的调查发现,大眼须蚁的分布区域要比之前预想的小得多,仅分布在海拔0 – 855 m的沙丘地带。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44:00 +0800 CST  
20. 马里科帕须蚁(Pogonomyrmex maricopa)

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




种小名“maricopa”指的是美国地名– 马里科帕。
故而译为“马里科帕须蚁”。


马里科帕须蚁(Pogonomyrmex maricopa)模式图: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45:00 +0800 CST  
马里科帕须蚁在习性上与加州须蚁(Pogonomyrmex californicus)非常相近,都喜欢在空旷的荒野上筑巢,洞口没有遮挡。不过,加州须蚁半圆或圆形的蚁丘的表面总是被沙子覆盖,而马里科帕须蚁的蚁丘则是沙堆,石堆,或沙丘状的,表面覆盖一层砾石。


它们是为数不多的,能在松散沙土中筑巢的须蚁种类,能适应奇瓦瓦沙漠中的各类生态环境。当然,沙质土壤还是它们的最爱。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46:00 +0800 CST  
在环境适宜的地区,它们的巢穴大得惊人,可以建造出直径7 m,高2 m的超大型蚁丘。令人担忧的是,城市化的脚步正在蚕食着它们原有的栖息地,这些巨大的蚁丘也在逐年减少。蚁巢有多个洞口。




工蚁单独觅食,收集种子,生物排泄物和死去的昆虫。
每年6月至8月婚飞,多数新生群落建立于7月至10月。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48:00 +0800 CST  
马里科帕须蚁的毒液是昆虫中最强的,没有之一。
要知道,最毒的毒液并不一定是最疼的,或最致命的。疼痛,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感觉。而那些对蜜蜂的毒液过敏的人,一次蛰刺可能就是致命的,但并不代表蜂毒真的有那么毒。




比较昆虫的毒性需要更为客观的计量方法。目前的标准测量方法是LD50或称为半数致死量。这个测量法比较的是在单位体重下,需要多少剂量的毒液可以正好杀死半数的特定有机体。一般情况下,被用于测试的有机体是倒霉的实验室小白鼠。这个数值越低,说明致死所需要的毒液越少,毒性也就越强。




马里科帕须蚁排名第一。它的LD50,即半数致死量仅为0.12毫克/千克(体重)。也就是说,仅仅需要0.12毫克的毒液就可以杀死一个体重为1千克的有机体。它比所有已知的蜜蜂,大胡蜂,和其他种类的蚂蚁都要毒得多。蜜蜂的毒液的LD50为2.8,大胡蜂的LD50为3.5.

马里科帕须蚁仅仅需要12下蛰刺所注射的毒液就足以干掉一只体重为2公斤重的动物。




饲养这种须蚁的吧友还是小心为妙。即便自己胆大心细遇事不慌,家里的老人孩子是不是应该被迫承受这么“剧毒”的爱好所带来的风险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50:00 +0800 CST  
21. 莫哈维须蚁(Pogonomyrmex mohavensis)

仅分布于美国。




The specific epithet, mohavensis, isderived from this species occurring in the Mohave Desert.
种小名“mohavensis”得名于这种须蚁的发现地– 美国的莫哈维沙漠。
而“Mohave”这个词,是北美印第安人一个分支,称为莫哈维族。
故而译为“莫哈维须蚁”。


莫哈维须蚁(Pogonomyrmex mohavensis)模式图: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54:00 +0800 CST  
莫哈维须蚁的蚁丘较小,直径大约7.5 – 13 cm,隐秘难寻,需要借助诱饵引诱工蚁取食,方能定位到蚁巢位置。巢口置于空旷地面,或灌木丛边缘地带,甚至是干牛粪的下面。


工蚁白天觅食,从蚁巢的大小推断,群落工蚁数量上限为600 – 700。5月下旬蚁巢内开始出现繁殖蚁的幼虫和蛹,据此推测婚飞时间在六月中旬。婚飞由环境因素触发,而非降雨。婚飞开始于初夏,大约会持续2 – 3周。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54:00 +0800 CST  
22. 山栖须蚁(Pogonomyrmex montanus)


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




词源:Latin: montanus, in reference to living in the mountains.
种小名“montanus”意为“of or pertaining to mountains,mountainous”。
中文意思是“居住在山中”。
故而翻译为“山栖须蚁”。


山栖须蚁(Pogonomyrmex montanus)模式图:






蚁如其名,仅居于高海拔地区,多出现在海拔3000 m以上的地区,至今从未在海拔1500 m以下的地区发现其踪迹。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0:56:00 +0800 CST  
睡了。明天有时间再更。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1:08:00 +0800 CST  
23. 美西须蚁(Pogonomyrmex occidentalis)

分布于加拿大、美国和墨西哥。



种小名“occidentalis”中“occidens;west”意为“西边”,后缀“-alis”使其词性变为形容词。
“western,westerly”译为“西边的,西方的”。
“Its conspicuous nests and abundance make this an iconic ant of the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因为此蚁种主要分布于美国西南部地区,加之其种小名特指西部,故而译为“美西须蚁”。


美西须蚁(Pogonomyrmex occidentalis)模式图: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7:50:00 +0800 CST  
美西须蚁在其栖息地非常常见,加上它们会建造招摇的大蚁丘,发现它们并非难事。


工蚁在白天活动,在极热的时段会退回巢穴中或找地方躲避。


夜晚降临,它们会用石块堵住蚁巢入口,确保安全。一些来不及赶回巢穴内的工蚁只能在巢外过夜。


植物种子和昆虫尸体是它们的最爱。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7:51:00 +0800 CST  
巨大的蚁丘并非绣花枕头,表面覆盖的小石子可以吸收热量,作用类似松林中的蚁属蚁种建造的蚁堆。




覆盖蚁丘的材料不仅有小石子,甚至还有蜗牛壳和哺乳动物的牙齿化石。


蚁丘本身是由从地下挖出来的土壤和从周边地面收集来的砾石两种材料构成。蚁丘直径在35 – 135 cm之间,高度在5 – 25 cm不等。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7:52:00 +0800 CST  
美西须蚁极具攻击性,它们的蛰刺会在短时间内造成令人惊讶的剧痛。




冬季气温过低时,美西须蚁会处于昏迷状态,但当气温回升,它们会很快恢复活力。


这段时间,蚁后不再产卵繁殖,群落停止扩张。它们忍受低温的能力很强,大部分能承受住夜晚降至冰点的气温。躲入更深的地下也是一个抵御严冬的好办法。




目前在冬季发现的最深的蚁巢深度为277 cm。

鸟类和蜥蜴是美西须蚁的主要天敌。还有一些啮齿类动物会偷食它们储存在地下巢室内的植物种子。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7:54:00 +0800 CST  
24. 皮马须蚁(Pogonomyrmex pima)

分布于美国和墨西哥。




种小名“pima”是美国印第安人的一个部落,中文译名是“皮马”。
故而此蚁种译为“皮马须蚁”。


皮马须蚁(Pogonomyrmex pima)工蚁模式图:




楼主 Snowkings  发布于 2017-06-25 08:14:00 +0800 CST  

楼主:Snowkings

字数:8999

发表时间:2017-06-25 0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07 16:31:23 +0800 CST

评论数:14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