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椅的诅咒——杨肃观身世考(关于剧情及结局分析)



~~~~~~~~~~~~~~~~~~~~~~~~~~~~~~~~~~~~~一楼喂狗~~~~~~~~~~~~~~~~~~~~~~~~~~~~~~~~~~~~~~~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18:00 +0800 CST  
写在前面
(内容涉及剧透及猜想,请初读或浅读者慎入,以免影响阅读乐趣)
其实标题太大,用了个“考”字。小子才疏学浅,笔力有限,本愿只是想写一篇依据《英雄志》内容为参考凭据的,无力大量参古考今,旁征博引,以免步子迈得太大,腿又短,最终变成瞎JB扯淡(蛋)。所以我窃以为将“考”改为“探索”较为合适,该文谨以《英雄志》内容做考证依据,请勿对号入座事实及史实。
发一点牢骚,这应该是我在出结局前最后一次翻开英雄志了。其实我也算是半个英吧老人(笑),只是对水经验打卡无感,索性潜水当个僵尸粉。吃着老本,后来好不容易天下第一的贴吧头衔被生生降了两级(很喜欢原来天下第一那个吧衔)。余零六年开始追书起,至今年均一遍半,如同上瘾般,仿若要从书里翻出解药出口,心路着实憔悴损。其实这篇东西早想在四月就完成的,后因俗事缠身,渐渐发现拖延并不是谁的专利。
刚好前段时间贴吧大神雨轶等人(姑且这么叫吧,我不常混迹贴吧之类的,是否老孔马甲有待考证,也不重要)发出征文活动“我的英雄志”,心下感悟(抱歉我没用这个标题,无法保持队形),这就琢磨着写篇东西来纪念这段旅程,思来想去,顿觉考证杨肃观的身世最为靠谱,最有助于各位研读英雄志。虽然有各位大神珠玉在前(关于讨论杨肃观的文章很多),其各有千秋,让我观之如开新世界大门。那么问题来了,写杨肃观有个鸟用?原由如下:
第一、朝代更迭的推手。杨肃观策划政变是全书承前启后的关键点。景泰匆忙下野,正统粉墨登场,杨肃观可以说是全书的暗线,看不懂杨肃观,也就无法真正看懂自全书自锲子开始起的帝王心术及朝权争斗(这应该算是公认的)。
第二、佛国大旱,恶鬼围城的困局。杨肃观既是时势的缔造者也是受难者,天下都在拷问杨肃观的“政道”(区别于顾嗣源、卢云等的“正道”)于破局有何卵用。这也是全书结局走向及全书立意高度的评判指标。
第三、从棋子到棋手的转变。杨肃观的身世及转变的谜云,一直是萦绕在英读者心头的结。从风流司郎中到仁义杨太师,我敢断言,读懂了其心路历程及身世之谜,也将揭开全书最大的伏笔,到时候快刀斩乱麻,英雄志也算一气呵成了。
当然,杨肃观身世之谜,其实我也没看懂,是野狗挖坑太深,套路太多,还是我天真烂漫,才思浅陋。这里留有各位大神去考证,本文只作抛砖投石之用。我个人更感兴趣的是这段转变,让我不禁对这些年所经所历的有了一点思考,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这种好奇有增无减。在此按下不表,待后文分解。

主要参考章节
第十二卷,《十面埋伏》,第二章,初生之犊
第十五卷,《镇国铁卫》,第一章,大施主
第十九卷,《王者之上》,第五章,天知地知;
第二十卷,《保卫京城》,第一章,怒峰顶上;
第二十二卷,《八王世子》,第八章,小泥鳅;
第二十一卷,《兵临城下》,序
其余分散于书中各处,不详细注解。以下推论揭以书内容推测,不一一引用,只在必要时加以援引。虽然引用原文看起来会很严谨牛逼,但其实会增加编者和读者的负担。我窃以为,如果真的喜欢此书,有心研究,是不需要我来画蛇添足的,有些事情,只能说给懂的人听。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18:00 +0800 CST  
杨家村秘辛
话说自明建朝以来,龙兴之地“北京”,就一直王土的中枢心脏。自北京向东方向,山脚处后个村,山前有座庙,巧的是两个地主人都姓杨。庙是“杨无敌庙”,供奉的塑像来头可不小,此人本名“贵重”,又名“济业”,乃杨家将第一代祖,天波无佞府杨家将掌门杨业,一门多杰,极尽武勇忠君爱国之门人。
当然,杨业跟杨家村似乎与杨业不为嫡系一脉,两家只是多少有些血缘干系。这里孙晓描写杨无敌的目的为何,在书中更多是通过帖木儿灭里祖先跟杨业一脉的渊源来引出灭里的特殊身世。可能这里有点铺垫,但是杨家将这里就不在赘述。
话说回主角杨家村,据杨家老丈所言,杨家村民为“四知堂杨”一支子孙。杨氏子孙开枝散叶,单是知名堂号便有两个,一称“关西堂”,一是“四知堂”,自“永嘉之祸”、“安史之乱”后,族人南迁东移,渐渐遍及各地,除此之外,尚有不少赐姓改姓,可无论这族人血脉如何纷杂,嫡系却只有一支,这支便是春秋“羊舌大夫”的后裔,史称“杨氏正宗”。便是这支“四知堂”的祖先。这杨家村有个特点,或许老天眷顾,这杨氏宗族多俊男美女,个个都是一表人才,不然也不会引得皇帝掘地来寻。
这里要感谢银川公主,是她想要撬开王庭的地砖,将这段尘封往事放上案来。明里兴师动众找大掌柜说故事,暗里遣帖木儿灭里、万税唐朱郅等暗访杨家村。这里面也有房万年、卢云、灵智、义勇人等人的视角,书友们感兴趣的可留心阅读。

杨家家谱
要了解杨家的过往,就要先知其家族脉络(只列出主要人物及主要关系),家谱如图一所示。


图 一(为了方便理解,只列举主要关系,多了会乱,影响观感。作为重宗族人情的吾国吾民,其他对应关系及称谓分不清的可以去面壁了。上图中虚线为另一种人设关系)

这里有两个问题:
1、据书中杨家老丈所言,杨家村属“四知堂”杨氏一脉,杨家老丈与杨辛同辈同脉,称杨辛父亲杨契为六叔。但是杨契碑文上刻的却是“关西杨氏子”,这里“关西”是堂号,还是地区(因作者提过杨氏有“关西堂”和“四知堂”)?这里是作者这么做另有伏笔,还是我想多了?
2、“正吵间,众人行到几座孤坟前,眼看那老头气得说不出话来,那老婆婆便又笑道:‘这两座墓葬得是阿光的父祖辈,他爷爷叫做杨契,是族里的六叔,他爹叫杨辛,和我那口子是平辈,咱们都叫他四哥。’”(节选自第十九卷,《王者之上》,第五章,天知地知;)
这里说点出的是杨远(阿光)身世,爷爷是杨契,父亲是杨辛。那么说,杨辛是杨契之子。
“‘可不是吗?’外公眼中露出慈爱,他轻抚小泥鳅的小脑袋,叹道:‘这般神童若能做太子,那可是万民之福啊。’小泥鳅眨了眨眼,心里有些奇怪,他晓得公公叫做‘杨辛’、舅舅叫做‘杨契’,小名叫‘大成’,可谁是‘太子’呢?唠唠叨叨中,他像是听到‘太后’、‘皇后’什么的,另有些叹息声。之后外公舅舅又退出房去,顺手把舅母拉走了。”(节选自第二十二卷,《八王世子》,第八章,小泥鳅;)
这里说的潜龙朱阳的亲属关系。从家谱图中我们可以知道,朱阳应该是杨远的表哥(后面会分析),外公叫杨辛,舅舅叫杨契。这么看,杨契又是杨辛之子。应该是很明显的行文前后矛盾。(家谱图我是依据“天知地知”里的版本)
以上问题为我接触所有电子书版本的通病(抱歉我没有出版的版本),不知道是这里是电子版手打的原因,还是别的什么因素(请书友指正)。如果是作者的原文,这里并不是要在鸡蛋里挑骨头,英雄志布局广,前后跨度大,伏笔多,人物关系背景复杂隐晦,孙晓可能驾驭起来很难,所以有逻辑失误也是难免的。只是希望孙晓在正式出版前重新校对,毕竟是一部凝聚心血的作品,行文能更加严谨一点会更好。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21:00 +0800 CST  
缘起小镜湖

(再次重申,以下是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揣测,以图娱乐,如有不周之处还望原谅指正)
杨契
永乐年生,武英元年殁,享年五十又七。在杨家村排行老六,杨老丈一辈的都称其六叔。早年定居小镜湖,做染坊营生。从书中支言片语可知道,杨契算是知书答礼,善于经营,育有一双儿女,儿子杨辛,女儿并未提及姓名,姑且称其为杨契女儿,日子也算是有滋有味。
杨辛
隆庆年生,武英元年殁,享年二十三,小名杨大成。与杨家老丈平辈,称其四哥。从朱阳喊其舅舅来看,杨辛应是家里大哥,杨刑光的生父。书中并未过多笔墨,不多说,对目前剧情帮助不大。
杨契女儿
隆庆年生,武英元年殁,年岁不详,按推理应比杨辛小,潜龙朱阳的生母。隆庆帝的后宫藏品,应该是长的花容月貌,倾国倾城,不然也不会劳烦万岁爷千里送炮。在书中是个悲剧人物,虽有嫔妃之实,却无嫔妃之名。不受太后、皇后待见,等隆庆死后,沦为皇权后宫之争的牺牲品,死了也落个不贞之名(或者只是为人侍妾)。

杨辛妻子
隆庆年生,武英元年殁,年岁不详,按道理说应与杨契女儿相仿,杨邢光生母。还是连个姓都没有,喂,老孙也太懒太重男轻女了吧(纯属吐槽)。在朱阳五岁时嫁入杨家,按效率及常理推测,应是当年或隔年生的杨邢光,所以杨刑光是朱阳的表弟。杨辛妻子也算个命运多舛的女人,本以为嫁入北直隶杨家,丈夫容貌堂堂,家境优沃,今后相夫教子,生活本该是平和喜乐的。谁知天不遂人愿,每次万岁爷来翻牌子,不得不谎称回娘家,逼的东躲西藏,就怕龙心大悦,顺便也赏赐她个龙种。后来,即使带着儿子逃过了劫数,也无法脱离死神的追捕——“唐王爷深深吸了口气,诧道:‘那阿光呢?他是怎么逃过劫数的?’那老者叹道:‘那几天他和他娘回娘家去了,便留了性命下来。不过他娘的命也短,几个月不到,便淹死在河里,唉……说来这家人真是多灾多难,活像给谁诅咒似的。’”(第十九卷,《王者之上》,第五章,天知地知)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隆庆跟杨辛妻子发生关系,那么杨邢光、杨肃观都有皇族血统,按书里推论可能性不大。
继续瞎扯前,这里先插一点东西,就是我个人认为,我们要考证任何事物,都要大胆假设,剖析各种可能性,不然看不全面。然后是小心论证,这样结果才能严谨,才能最终还原或是接近事物的本质。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有一个前提,看对象是什么,我们分析英雄志内容,英雄志是一本书,是一个作者意志的产物。要注意书不是我们写的,作品内容的故事性、合理性、逻辑性都是依据作者意愿及思路书写。每个人心里面根据自己经历好恶都有不同主角、情节,但是成书只有一种结局(也许是开放式结局,不要打脸),所以有时我们不必报着那里不合史实,哪个角色又傻逼。太计较,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但是太过计较有时候也会失去探索的乐趣和意义,没有必要为纠正旧的问题而去制造新的问题。现在的局面像极了英雄志里血战祝家庄智斗通天塔的里的情节,祝家庄各路好汉云集,各怀心思,青衣秀士伫立擂台,手捏骨片,气定神闲(读者等待结局、发行商权衡等问题)。而孙晓就像躲在暗处的秦仲海,自己思索破局之道,同时也在观望各方势力的动向(孙晓有自己的立场计较)。这个局怎么破,朝廷反贼,正道魔道。开局前已是僵局,开局后也是死局,死活都是要打一场。即使孙晓出了结局,到时候也是英黑英吹开始撕逼,英迷里面也会分成各派互相掐。有必要吗?没必要吗?不要介怀,这是一种生态,习惯就好。英雄志是孙晓的,是你的,也是我的,开心就好。
(这一章节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从情节设计和各种铺垫,读得我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摘部分以供赏析)

青衣秀士嗤地一声,道:“魔道?什么叫做魔道?朝廷狠毒,残害贤良,这就是魔!今日你等孽因既种,世上终要反逆集结,以为孽果。”他取起骨牌,厉声道:“我现下这步,便是天下英雄豪杰的血泪!你给接着了!”高天威听他叫得狠,反而哈哈大笑起来。
宋公迈手按地下,内力发动,登把局面接过。先前负责的八名弟子有如虚脱,急急下台休息。此时天塔以内力镇住,才令骨牌牢牢凝定,始终不倒,倘若内力一撤,斜塔立时便要倒塌,可说胜负全由宋公迈来定。青衣秀士若想赢得此局,绝无机会可言。
众人屏气凝神,都要看青衣秀士如何应变。
忽听一声轻啸,青衣秀士伸指一弹,那骨牌嗖地一声,直往上空飞去,霎时隐没不见。
众人神色茫然,都不知他此举何意,高天威哈哈笑道:“亏你号称凤羽,怎地这般愚笨?宋兄,咱们撤塔!”说话间宋公迈举起双手,内力松弛,天塔登时崩坍。
青衣秀士嘴角斜起,俊挺秀气的面孔露出难得的杀气,他袍袖一拂,喝道:“天下英雄!全数起来!”
袖风到处,骨牌尽皆飘起,只见无数牌点飞舞半空,跟着一张张往下落去,井然有序中,第一张骨牌平躺在地,接着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层叠坠落而下,霎时之间,上百张骨牌全数横列,整整齐齐地叠成一座七尺来高的“通天塔”!
(第十二卷《十面埋伏》,第八章,双雄会)

包括我在这里分析人物,并不说偏爱谁,因为现在于我来说,英雄志探索乐趣大于故事性乐趣,记得老头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他认为好的小说就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读者直接能看到的只是水面上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则由作家构建在水面之下,等待读者去发现(哈哈,虽然孙晓不一定这么屌),但是读书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很认同逼乎(知乎)大神“采铜”的观点(有兴趣可以去看看),看书不愿意去想,跟看A片有什么区别,那就不用动脑子了,有时候看有故事情节的A片都要各种快进,无脑的可以。
这里突然想起我念书时接触的一些作品和作者,什么幻城啊,左右耳,樱桃之远啊等等,哦对了,郭小四同学等作者(不好意思,该来的还是要来),不说他们的作品不好,我不敢说,因为也算是陪伴我成长。只是当年纪渐长,看的东西多了,也就对那些意淫无感了,有些书,看过就完了,很难去再翻一次,我没有那么多情怀。这里也不展开说。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23:00 +0800 CST  
以下将要分析的几个人,可以说是小镜湖杨家身世最扑朔迷离的几个人,也是不同程度左右全书脉络及结局走向的几个角色,我估计后面章节将会彻底让他们的神秘过往大白天下。

杨远
字刑光,隆庆年生,景泰年殁,死时推测在四十多岁?杨肃观生父?(依目前成书内容来看,确是杨肃观生父。因为有几个所谓泄露后续章节内容的版本,讲得都好有道理的样子。所以这里无法说绝对,按下不表,待后文分析)
杨远可以说是当时天下读书人的缩影,不是在考试,就是在赶考的路上,梦着一天能光宗耀祖,再不济也要弄个秀才当当(明朝秀才的待遇考证)。如斯卢云,无钱无势的人家,盼个台阶能鲤跃龙门,但真能翻身者,不知凡几。不要说大魁天下,就是探花榜眼二三甲也是陋室酒壶酩酊之后的春秋大梦罢了(不展开讨论科举制度)。所以村里人对阿光的评价是,虽不至游手好闲、为祸乡里,却也是个眼高手低之流,尚不知平日是否用功勤勉,反正每次跟乡亲们东拼西凑完银子便去赶考。拿村里人说法就是去赌,搞不好连裤子都要输掉。这朝廷办的赌局可不得了,诸如卢云之流的也好赌,只是卢大老板不管输赢都要赔掉裤子。
景泰十四年,杨远又恬着脸跟乡里借钱,留下孤儿寡母,只身上京赴考。这一年,朝廷已经炸开了锅,魔王进犯霸州,皇太后召柳昂天进宫,然后秦霸先死,怒苍山灭。也就是这一年,潜龙悄悄找上了他,跟他分析局势,痛陈利弊,反正经过背后肮脏的PY交易,两人各取所需,一拍即合。然后,就天真地把自己贱卖了,之后被潜龙囚于井底。按照他的能力及需求推测,应该是潜龙替答应他考取得功名,不然也就没有什么好值得交换的了(无法简单臆测交易内容及交易方式)。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24:00 +0800 CST  
朱阳
隆庆年生,至今生死未卜(先不争论,暂定这个说法较合适)。他有很多马甲,你可以称他“小泥鳅”,“靖江王”,怒苍山CEO秦霸先的外交及军事顾问潜龙(山寨第二把交椅,正是内事问凤羽,外事问潜龙,房事问天涯),中极殿大学士“杨五辅”。你也可以叫他始作俑者、幕后推手,或者是“大赢家”。
朱阳这个人注定是个能折腾的主儿。从出生起便挂着“北直隶最聪明孩子”的光环,四岁前能熟透《道德经》,并倒背如流。什么聪明伶俐、伶牙俐齿、机灵聪慧之类形容神童的词语都可以往他身上贴。用流行说法,潜龙就是这本书里面的BUG般的存在。不这么设定,后期潜龙翻云覆雨的能力、心机、手段也就难以使人信服。
但是,潜龙从出生起也注定是个悲剧角色。隆庆皇帝的庶子,尴尬的身份类似于《还珠格格》里的紫薇(“皇上,你还记得当年小镜湖畔的杨……”。“滚粗……”)。四岁才见到自己的“猪”父皇从衣柜里变出来,非但不能父子相认,还要在旁“侍寝”(真正的陪嫖看赌)。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五岁那年,朱阳为家族生意发明了种紫色染料,同时也意识到该叫衣柜里那条猪作“爹爹”。本想着讨个父皇欢喜,没想到隆庆却不认这便宜儿子,一脚就揣飞了。朱阳想要的天伦之乐是不完整的,虽然是全家心肝宝贝,但却得不到生父的认可,或者可以说是唾弃,没错,唾弃!(这里不是很明白隆庆对朱阳的感情,也许有很多因素,任一单一原因的话分析起来都会很突兀,不知孙晓后面是否会交代)
如果这里朱阳学母亲一样作只“乖乖羊”,那么朱阳也就不会成为潜龙了,故事也就没有然后了。他不想打草惊蛇,凭着自己的智慧,用尽各种手段想窥见柜子后面的真相。他等啊等啊,九岁那年,柜子门总算是再次开启了,但是等到确是灭门惨祸。万幸地是,他躲到了井里,从那时起,朱阳似乎跟井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逃出生天后,家已经沦为废土。之后的一段时间是对朱阳终身影响最深远时期,现实残酷、家族不幸,孤单、怨恨常伴左右,像一颗种子,也像一道诅咒逼迫着他变强、同时也塑造着他阴险、凶狠的性格。年复一年,复仇者已经博古通今、精通机关算术,总之已经很imba,很牛逼(突然想起《基督山伯爵》)。他设置了各种狠辣的机关陷阱,只为手刃生父。又等啊等啊,这一等却等到了人生中第二次重要转变。恐怕他当时做梦也想不到开门迎来的却是一道圣旨,以及一个人——秦霸先(潜龙一生遇到三座难以攀越的山峰:英雄秦霸先、神僧天绝、大侠方子敬,其他人都能被他玩弄于股掌间,在这三个人面前一切心思智技都是空谈。我个人以为,秦霸先跟天绝的死不只是被潜龙算计,他们更多的是死在自己手上,自行体会)。大胆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不是秦霸先找到的潜龙,或许后面的故事就不是这么发展了。

“英雄与小泥鳅相遇了,两人对面而立,雨水洒在两人的身上,小泥鳅彷佛哭了,英雄也流了泪,听他低声道:「三年了……天可怜见,传说是真的。」
「你是谁!」小泥鳅抽刀出来,杀猪似地纵情尖叫。在小泥鳅面前,英雄俯身下来,双膝跪地,叩首道:「臣,秦霸先,拜见御弟亲王,太子千岁千千岁。」
秦霸先,有些熟悉的名字,像是很出名的大人物。小泥鳅呆滞了,他有些慌张,看着「秦霸先」从怀里取出皇榜,高展在天,轻声道:「靖江王,跪下接旨。」
如同雷轰电闪,小泥鳅咚地一声,双膝触地,呆呆听着北京圣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诏征西大都督、武德侯秦霸先扶持王室,迎御弟靖江王归驾东宫,授金宝金册,加太子号,入继大统,天悯其孤,嘉慰圣恩,钦此。」
「太子?」小泥鳅眼睛红了,凄厉尖叫:「谁是太子?」
「你是太子。」秦霸先将圣旨折起,凝视早已长大成人的小泥鳅,道:「吾奉今圣密诏,敕命寻访亲王下落,迎回东宫,为我春秋圣朝之储君。」小泥鳅张大了嘴,喃喃地道:「骗人……骗人……你是来骗我的……」秦霸先并不解释,只微微欠身,将圣旨交给了他。
武英十五年八月,朱炎、朱谨之外,隆庆帝的第三子终于现身了。三年前,袁神医密报圣上,圣君此生将无子嗣。由是乎朱炎下达密旨,他要征西大都督寻回那未曾谋面的庶出幼弟,让他回归皇家,承继东宫大位。
御弟亲王,太子千岁,十五年来,第一次有人把小泥鳅当成心肝宝,小泥鳅呆呆望天,突然扑入秦霸先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朝廷最悲惨的冤孽得到了平反,宽宏大量的长子朱炎,找回了同父异母的可怜幼弟,一举平复这桩冤案。在这永志难忘的一天,小泥鳅受赐「靖江王」,只因父恶如猪,母顺似羊,所以他也为自己定下了姓名,称作「朱阳」。”
第二十二卷,《八王世子》,第八章,小泥鳅

“太子”、“入继大统”、“春秋圣朝之储君”,翻译过来就是朱阳时年二十四岁,因为皇兄不孕不育,只要武英皇帝狗带,他就是天子。没错,朱阳曾经离龙椅近的只有一道圣旨的距离,九年,十五年,从天上到地下,再从地狱到天堂,各位可自行品味各种滋味。不知是入戏太深,还是怎么的,我看到这里时候是哭出来的,特别是作者有意地用了“宽宏大量”一词,我的心里更感沉痛、悲哀。诸位,这里是否觉得很有意思,隆庆是不认朱阳这个儿子的,更别说立太子,从作者侧面描写我们也可以知道,朱阳母子也是不受太后及皇后待见的。其皇兄朱炎、朱谨,我假设为一母所生的兄弟(其实是否同母,于现在的结局走向无太大影响,如果是同母,更增加皇权争斗的黑暗残酷)。武英十二年,朱炎得知自己将无子嗣后,不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是跳过朱谨下诏命秦霸先找寻传说中父皇的第三个儿子,并立朱阳为太子。各位,加了这些佐料以后,皇家这场家宴您是否吃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武英十五年八月,秦霸先找到朱阳,向其传达圣意,准备带回东宫。朱谨怂恿朱炎与也先决战。
武英十五年十二月,武英皇帝御驾亲征惨败,生死不明。得知消息后,太后欲言又止,无奈地挥了挥手,四个月不到,就决定了泯王与靖江王的命运。
命运的最后一搭手,又将潜龙推向万丈深渊。朱谨继位大统,朱阳这个前朝皇帝册封的太子怕是不适合呆在京城了,恐怕就连脑袋的位置都是比较尴尬了。还是棋子啊,自己的命运没有丝毫改变,连生死都全凭几个人的嘴和私愿,这种感觉真TM的糟糕啊,加之一身卓越才华报负,真不想做条躲在阴暗淤泥里泥鳅。悲惨身世经历,阴沉的性格,正在促使着朱阳朝着一个方向蜕变——潜龙。
要报仇,首先得要活下来,这里由于仅凭书中内容还无法简单推测朱阳是怎么搭上秦霸先的。是秦霸先找到朱阳之后?但是同年秦霸先就跟武英皇帝奔赴西疆战场了,按理说不应会带太子出征。而且那个时候朱阳已经贵为太子,只要武英皇帝在位,他就是合法的。也有可能是这种情况,秦霸先和朱阳都是当时才智卓绝之人,从当时朝政局势分析,觉得不应该在这种风口浪尖时候抛头露面,所以暂时"隐藏"在秦霸先身边。还有一种推测是,朱炎以泯王身份监国以后,秦霸先被抄家,朱阳看透世态炎凉,力孤势微,只得先隐藏起来,谋定而后动。(秦霸先可以说是潜龙的恩人,为什么他不救秦家,也许是他鞭长莫及,也许是他自有计较吧,这很潜龙)
景泰朝后,秦霸先被逼占山造反,朱阳仔细一琢磨,天下之大,怕也只有怒苍山是他容身之所。天下英雄的故乡怒苍山,一身抱负,当然要有点梦想啊,万一哪天实现了呢,况且还有他跟秦霸先的特殊关系。山寨里的人对这位二把手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只知道他跟带头大哥走的很近,秦霸先很器重他,让其处理外事,监造军事军械等,很多秘密也只有他跟老寨主共享,比如秦仲海身世、羊皮之谜等牵动全书发展的秘辛。据朱阳与唐士谦对话,可以说在山寨这段时间是朱阳后来难得舒心的日子,跟秦霸先及兄弟们是有感情的。只是朱阳终究是要成为潜龙的男人,因为武英皇帝没有死,景泰皇帝要招安,秦霸先不想造反。所以朱阳用“家家酒虽然好玩但终不长久”来总结了秦霸先这几年呕心沥血的造反事业。
景泰十四年,我宁愿相信朱阳当时的内心是挣扎过的(这样会显的潜龙这个人物塑造的更有层次、深度和张力。读小说,我特别厌烦那种角色一出来就是大boss,大反派,我TM就是不管,我就是要杀你全家,我就是要毁灭地球)。这一切心境计算转变缘起于招安,当年怒苍军杀到霸州,进逼北京,前后打死了几名总兵典使。这时候江充看要玩真的了,赶忙与景泰皇帝商量,多次遣密使上山谈判,只是多数都无功而返。最后待柳昂天进宫密谋,终于请出了太后谕旨。这下秦霸跟朱阳都懵逼了,你太后首肯了招安,就是说默认了朱谨这个皇帝位置,不管朱炎死活了。这场战斗如果坚持下去,就变成拥护武英皇帝的政变战争了。两个儿子的老妈都发话了,一个外姓人插什么嘴。更重要的秦霸先是真正胸怀天下、淡泊名利的大英雄,打心底里是不想成为手足相残的那把刀,不愿意成为这场不义战的刽子手,更不想让九州大地生灵涂炭,他无奈、痛苦、疲倦了,只能妥协。最后只求结束这场战斗,保朱炎平安,所以最后他安排石刚带着羊皮出走,等合适时机回来找朱阳破解谜语,带朱炎出神机洞,后来看是他太天真了。朱阳得知太后谕旨后心都凉透了:终于看透太后这老娼了,真尼玛狠啊,这是要断人生路的节奏啊。秦霸先是朱炎的旧部爱将,朱炎未死,被秦霸先藏于神机洞,这些朱谨和太后该是知道的,所以秦霸先不管是选择抵抗还是归顺都是必死的,山寨也是,他朱阳更是。朱阳自己又是朱炎册封的太子,如果秦霸先拥护朱炎,自己的境遇也不会太差的,所以说他同样是朱谨的眼中钉。但是因为秦霸先胸中所志(他一定胸怀天下,但不一定忠君,他忠的是皇帝背后的天下国家,所以他只是个悲剧英雄,张艺谋也搞过),身上担负的太多东西,比如说山寨未来、弟兄性命前程等,不得不跟生死大仇妥协。也许秦霸先作为当局者(迷不迷我不好评价),于公于私,其时朱阳是很想劝秦霸先,不要接受啊,接受了你会死的,很多人也会死的。因为他就是皇权斗争的受害者,他很明白里面肮脏残酷的事实。(这里有太后、柳昂天等人的设计,文中也是侧面描写,太隐晦了,这里也不展开说)这里像极了少林三战前,天绝开启了地道石门,要杨肃观一起下去见武英皇帝,杨肃观哭着劝阻一样,他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转变,各位感兴趣可以去看看那一段感受下。其实我觉得以秦霸先和朱阳的眼界和谋略,是能够料想到招安的目的和后果的,只是在真正做出选择及身体力行时会不同,这就是英雄和枭雄的区别。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25:00 +0800 CST  
这里说一点政权斗争,对于理解潜龙等角色的行为有帮助,孙晓在书里剖析的我很赞同。自古如此,在掌权者心里,权力斗争是大于外敌入侵的。外敌来犯,其实可以团结民心,共御外辱,好像越打越万众一心,你不来我还要打过去呢,一方面开疆扩土,一方面还能被史官百姓称颂为能征善战。但是权利斗争可不一样了,我不当权,我就说什么都算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可不是能跟人分享的,所以权利斗争里,什么戏码都有,什么血腥镇压起义,兄弟相残,父子相杀,攘外必先安内,等等,总之后院不能乱,乱了我搞个锤子。人民心里只能有一个老板,其他争夺者就不该存在这个世界上,该死。二圣当朝?笑话,难道这后宫佳丽三千,我们一起睡?因此,伍定远何德何能,辅佐朱炎登基?就能受封到永乐大帝以来最高的赏赐,各位是否有所感悟(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房万年找伍定远说事的那个章节,太长不放了)。
回来说朱阳,由于秦霸先的一意孤行,朱阳是无法扭转局面了,心下一横。好嘛,你要拉着大家跟着你去陪葬,我可不奉陪了,我不想再做棋子了,只能撸起袖子自己干了,我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我可是要成为王的男人,我要成为最后的大赢家。所以将计就计,也在死亡的边缘推了秦霸先和山寨一把,然后开始去布景泰十四年以后的这个惊天连环局。不然不这么猜想,我是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说朱阳怂恿秦霸先去跟朝廷和解,因为招安对朱阳来说坏处大于好处,况且朱阳已经被定性为反贼上了奏章的,招安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反逆,永世不得安宁,而且更扎眼的是他该死的皇族血统。至此,潜龙已经完全蜕变成型。后来怒苍山被围攻,朱阳被天绝困住(能困住潜龙的人真的不多啊),软禁于少林寺。然后跟天绝达成交易,用正统之宝、定期回寺、以儿为质换取自由。
同年,阴险狡猾的朱阳找到了心存侥幸天真的表兄弟杨刑光,与杨邢光、于氏达成某种协议?之后潜伏在天子脚下,以杨远的身份活着,入朝为官。一方面明里以杨肃观为质,暗里是监视少林动向。等杨肃观学成下山后,又到柳昂天手下做事,打探柳系一切行动,自己则同江充密谋,利用两股势力共同撬出武英皇帝。然后设计害死刘敬,逼反秦仲海。有书友曾问过,刘敬助武英复辟,那么朱阳为什么弄死刘敬。我只能说,你太低估朱阳的胃口了,大可以猜猜羊皮的消息怎么流到江充耳朵里的。棋子要跟棋手对弈,结局可以想象。听说你少林寺想干预朝廷跟怒苍大战,划干戈为玉帛?二圣当朝?天绝老儿你痴呆了吧!罢了罢了,你要殉道,我好心帮你一把。你们打的不可开交,打的越乱,越两败俱伤,我才能浑水摸鱼呀,坐山观虎斗,该收获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后面剧情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传言如此,正统元年,“杨远”洽公时溺死河中,呵呵。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朱阳应该是被杨肃观囚在井底了,但是按照胡正堂的说法,又在井里看见“龙袍鬼”,而且看样子龙袍鬼是神智不清了。如果胡正堂没说谎,那么龙袍鬼应该是朱谨,但是后来胡正堂又对着井里喊,承诺了没有把大赢家的事情透露出去,还用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我们都知道,按照书里的设定,这是“四知堂”杨家堂号的由来,只有杨家的人知道这个说法,在这里就像两个人切口一般。而且大赢家一般用来特指朱阳。但是透过胡正堂之口,大赢家说不要泄露井里的事情,甚至用了苦阴针让胡正堂神智失常。苦阴针,全天下只有三个精通——潜龙、天绝、杨肃观,再排除天绝,杨肃观?他不想让人知道井里的秘密很合理。朱阳?他为什么又不愿意让人知道他还活着?难道他十年前的假死,被杨肃观囚于井中也是他将计就计,所以杨绍奇会知道他还在井底?我不敢揣测,潜龙实在隐藏的太深了,孙老贼也是捂得忒严实。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26:00 +0800 CST  
于氏
隆庆年生,至今,现任杨家主母,杨肃观、杨绍奇的生母。于氏是书中杨家唯一点明了姓的女人(喂,终于TM的能好好称呼了),也从侧面说明其要紧程度,她也是连结杨远、朱阳、杨肃观、杨绍奇杨家最后四男个人的点(别跟我说阿秀……)。
作者似乎对于氏的笔墨非常吝啬,但是很多关键伏笔都有她的身影,第二十一卷兵临城下开篇的序就是她的主视角,无任何武艺伴身的配角有这种待遇,全书恐怕暂时没有吧(其实王一通姑且算吧,但要说他承前启后怕是过了点)。
于氏是全书比较特别的人物,因为戏份少,但是谜题多,而且牵连深。首先,根据我所获取的信息,于氏出身江南,北上依亲(原文是:“这于姑娘是个江南美女,后来北上依亲,住到了村子里,没想便给无赖糟蹋了。”)。这里用了“依亲”一词,我特地百度了下(不能依据字面意思简单理解),大意是投靠配偶或者是直系亲属之类的(查了以后我还是一头雾水,不要奇怪我为什么纠结“依亲”这个词,是因为网上有个所谓孙晓放出后面章节的片段,貌似杨肃观是潜龙的儿子。各位请喝口水,容我慢慢道来)。那么言下之意是,于氏是来投靠配偶或者是直系亲属。
首先这里我们来分析于氏到杨家村的时间,景泰十四年杨远赴京时候杨肃观六、七岁,那么于氏应该至少是景泰七、八年时候来的杨家村,那个时候朱阳有可能在杨家村。
然后来说“投靠亲属”,那么就是说于氏在杨家村有亲属,她来亲戚家居住,然后就是落魄书生与闺中小姐的西厢戏码(自行脑补),然后不小心就被游手好闲的杨远上了,所以杨家老丈说于氏给无赖糟蹋了,这比较符合文意。最后关键来了,说说“投靠配偶”。这里就是两种可能,第一种,杨远因娘家关系或是赶考游历期间邂逅于氏,然后还是以上情况,在外与于氏共结连理(也就是把于氏上了),然后杨远考试后回家乡,于氏也就跟上门来,这也说的通,那么杨肃观就是杨远货真价实的儿子,这样书里在镇国铁卫以前的情节就很通顺了。但是还有第二种情况,就是其实是朱阳跟于氏生有染,可能是朱阳在景泰年间有意或着将计就计布置的一切(我只能这么简单说了),然后于氏来杨家村投奔杨远,杨肃观其实朱阳的儿子,那么说杨肃观有皇族血统的说法也是成立的,只是杨肃观自己不知道(或者知道)。
写到这里,其实我是很痛苦纠结的,这篇东西其实很早就想写了,但是因为银川公主的话和画(银川说太后觉得杨肃观很眼熟,还有她要交给秦仲海的那幅“有些年月”的“杨肃观画像”),我就整个人都懵逼了。因为这些都跟杨肃观的身世、结局的展开、行文、立意有很重要干系。如果说杨肃观真是潜龙之子,或者又是其他身份,那么我写的这些人物分析很多就变成了BULL SHIT。但是不重要了,网上有很多所谓的结局或是章节内容,有的很扯,有些很像很有道理,各位有兴趣自己找了看看,我懒得列出了。结局没出之前,该猜的要猜,该写的还是要写,我希望能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以找出最合理的。
接着前文继续说,于氏也是个悲剧角色,几乎一生都没安宁过。杨远借完钱拍拍屁股走,村里人追债只能追到他们母子头上,最后只能将自家宅子抵给了同乡。后来应是投奔杨远了,或者是杨远到了他们母子。然后同杨远情节相似,他们之间互相达成了某些协议。要说于氏是否知道杨远曾困于杨家宅第的井里,还有她对杨远的感情,这里我实在难以揣测,因为内容尚不清晰。从杨远的遗物纽扣及杨肃观眼里母亲的凉薄,其实还是很难判断以上内容,可能真的是我思维受限了(只能待我继续推演)。在她的那个噩梦中,作者用了时空交错的处理方法,写了于氏与两代杨家家主的交互,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于氏对他们那种恐惧及无力,最终谁也不相信,还不如几个外人,或许这三十年来,家庭于她来说已经名存实亡了。
其实分析了这么多,很多都是废话。书里在“初生之犊”那一节里有个片段,先放出来给大家看下。

“不知是谁说过的,妇道人家若当乱世,第一要紧便是觅个如意郎君,替自己找个好归宿;若不可得,那便退而求其次,找个能彰显贞淑的高尚之地,以成淑女之道。
贞淑、贤淑,这些字眼对于氏来说,便是她一生的写照。
嫁给大学士杨远,匆匆已过数十载。昔年家中赤贫,于氏含辛茹苦,贩制羊皮维生,终于结识当年风流倜傥的杨远。日后两人结缡,二子成材,终于苦尽甘来了。尤其长子更是名闻遐迩的‘风流司郎中’,更是羡煞了世间的贤妻良母。”
第十二卷,《十面埋伏》,第二章,初生之犊

“三十年了,杨府老的老、死的死,从当年杨远大人金榜题名起算,老蔡一路看着大少爷变成大老爷,小少爷成了自己口中的"二老爷",府里唯一不变的,只有老夫人的哮喘症。”
第二十一卷,《兵临城下》,序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插入一点扩展阅读,就是英雄志的时间线问题,其实你要细究的话英雄志里很多地方有时间上的矛盾,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希望孙晓能修正或说明下,当然不是苛责。贴吧大神整理了很多,放两个给大家参考。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也。
枫林飘影http://tieba.baidu.com/p/2743929103
人间香袖http://tieba.baidu.com/p/2167397884?share=9105&fr=share
于氏的内容就这样,虽然段落很短,但是信息量很大:
一、在人贵自知章节里,透过江充柳昂天之口,“杨远”是景泰十七年中的举(景泰朝历时三十三年)。那这么算,到正统十年时候,应该是二十六年,这样的话很多地方就矛盾了,还是有别的设计我没想到的,算了,不管它。
二、这里是重点中的重点,我们不纠结时间线细节,从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于氏是嫁给了“大学士杨远”。这里“大学士杨远”很有意思,我们都知道,按照书中对杨刑光的描写,我们知道杨刑光成为“风流倜傥”的“大学士”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有这个才能的“杨远”只有一个——朱阳(除非剧情再来个狗血大反转)。如果作者这里写的是书里实际事实,那么,恩,容我先抽支烟,就是说可以这样猜想,于氏最早结识的是朱阳,然后跟朱阳有了一发,之后怀上了杨肃观,然后朱阳因为各种原因提起裤子先走人了,再然后于氏找上了杨刑光(可能是朱阳安排),他们之间达成某种协议,杨刑光便成了朱阳的掩护、于氏的丈夫、杨肃观的养父,所以杨肃观曾称呼井里的杨远为“大叔”(杨刑光与杨肃观之后分析,这里也不展开说)。那么我的家谱图应该改一改了,这种推测还是很有道理,能解释很多文章里的伏笔,姑且可以以这个思路为指导来分析人物。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27:00 +0800 CST  
杨绍奇
景泰年生,应该有二十多三十岁吧。由于杨绍奇有很多身份,而且在英雄志里是后期很重要的角色,所以我这里换种分析方法,从他几种身份入手说明。
杨二,杨肃观的弟弟,杨家“一门三杰”之一,有杨氏正宗标志——聪明、帅气。杨二的出场很低调、腼腆,初读时候以为只是个陪衬角色,经常被秦仲海调戏。后来跟卢云一年赴考,中二甲进士。至此,杨二在政变前戏份也就完了。正统朝以后,杨二几乎变了个人,话唠、爱戏曲、开朗活泼、吊儿郎当,能跟阿秀玩闹,可与琼芳调笑。经常被管家嘲讽,拿他跟杨大比较,称其为扶不起的猪大肠,好像永远活在杨肃观的影子里面。总之,读杨二视角时,有种很开心、阳光的感觉。
兵部郎中,马人杰的下属,精明机智、能谋善断、巧舌如簧。做到他大哥景泰朝时候的职位,只是换了个老板。在书中第一次以朝中官员身份登场是正统十年的“魁星战五关”的评审官之一,这场比赛的背景我就不详细交代了,只是想说明朝廷对杨绍奇的器重程度及其主事能力。全书对杨绍奇最正面描写的就是议和一章中与陆孤瞻的对谈,一面是千万恶鬼,一面是利兵固城。双方谋臣稳坐帐中,一个正义凌然,一个气定神闲,质疑解惑,对答主流,这场撕逼也是书中较为出彩的桥段。从大儒将陆爷口中我们窥见,杨绍奇绝非耍聪明逞口舌之辈。
琦小姐,或祁郎中,(目前已知的)义勇人首领。作为这个身份出场时能力较为逆天,可说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熟知风水,精通奇门遁甲,五行生克之术,更善命理玄学,计谋易容变声信手拈来,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连熟人都看不出来),完完全全就是潜龙的影子(龙影太子伍崇卿的梗)。
这里有种说法很有意思,书友们可能都已经注意到,孙晓在书写时很喜欢用暗示的手法,可能也是为了前后呼应(总之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语文差,瞎掰了)。所以就有了吴半仙摸骨,柳府歃血,占卦等戏份,仿佛都在一一应验。所以说既然卢大老板觉得自己会丧命京城,那么卢云就必死,不管死的是主角卢云、书生卢云、穷儒卢云还是大侠卢云,总之要死一个。在抓周那一章节中,杨绍奇小时候抓周拿到了戏曲面具,气的于氏以为这杨二就是戏子的路数。后来还是管家眼尖,发现那是卧龙诸葛亮之徒姜维的面谱。果不其然,杨绍奇好戏,好到变成了万福楼台柱琦小姐,卧龙师徒,潜龙父子,不知道是设计还是巧合,反正挺有意思的。
“反杨十大臣,善穆义勇人”是义勇人的全称。马人杰是反杨大臣之一,杨绍奇又是马大人的心腹干将,更兼义勇人首领,杨二就差没把“干死杨肃观”写在脸上了。到底同胞兄弟之间是有什么仇什么怨,这得要从义勇人创立说起。
据“天机”一节里少林寺前方丈灵智所言,十一年前(应该就是景泰三十三年)怒苍山复兴在即,朝廷风起云涌,他担忧大战将起,便到丹阳小镇探寻宁不凡望找出对策。无果后,回程时便遇到了义勇人首领。书里并没有明说首领是谁,这里很多书友会疑惑——义勇人的首领不是杨绍奇么,难道他当时就能预言一切了,那么早就跟杨肃观干上了(难道真是同母异父?),为什么?这里我也没弄明白,但是你可以想一想这种可能性。当时义勇人的首领就是潜龙朱阳,当时朱阳就在丹阳小镇,还跟怒苍山人马有了点小插曲。朱阳偶遇灵智,然后给灵智卜了四卦,或者说偶遇灵智,卜卦都可能是朱阳的精心策划及安排,但是不重要,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于剧情发展无太大影响(这里为什么说四卦都可能是潜龙的策划,不展开讨论,后文里分析)
之后前三卦一一应验,朱阳在少林寺密道棋差一招,被杨肃观反将一军,之后返回京城,继续与杨肃观周旋。景泰三十三年九月,杨肃观拥武英皇帝,政变成功,建号正统。义勇人也开始拉帮结伙,韦子壮等人也牵涉其中。正统元年夏,北京井水枯竭,波及周边区域,之后便蔓延至全国(有点玄乎)。从此,义勇人便转入地下水道,建立栖身之所。同年,“杨远”身份的朱阳“因公殉职”,书里没有写出具体时间,照后面内容推测朱阳似乎是背杨肃观困于井中,十年之后便有了怂恿卢云刺杨一出。所以,杨绍奇接替义勇人首领位置,想依靠义勇人的力量,撬出潜龙?或者说杨绍奇自己的意愿(那么很可能就是他卜出那四卦),或是潜龙很早起开始培养他,传承了潜龙衣钵?义勇人势力之大,牵连之广,隐藏之深,反杨十大臣各怀鬼胎;杨绍奇可能是为营救朱阳,助力潜龙;韦子壮跟灵智并不再只是单纯的复仇;无间道伍崇卿想打破局面,逼出父亲,反抗王者之上;景泰可能未死?中原朝廷岌岌可危,银川回国的目的也不是“梦见父皇受难”那么简单。他们利益的交点,合谋的终点都可能直指一个方向——政变。
杨绍奇,朱阳的儿子,杨肃观的弟弟,谜一样的人物。也许是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与大时代在对抗,在融合。杨二、兵部郎中、唐王说客、义勇人首领,你要说那一面是真正的他,又都是,也不都是。杨家的人总是给人阴阳怪气的感觉,连前期最有阳光感的杨二也变的阴恻恻,嗨,总之,等待结局吧。

借杨绍奇的部分说说英雄志里面,应该说是里面武侠惯用的东西——玄幻、神话。这个部分争议很大,有人喜有人喷,反正我个人是无所谓的,只要合乎剧情发展就行,随你怎么用。孙晓的观点大概就是,武侠本来就是一个载体,你往里面加什么都行,主要是要服务于武侠。下面我们就依书里顺序来瞎扯一下英雄志里的一些个人想讨论的点:
一、伍定远。三盖奇顶命格,灵智自称术士为伍定远相面,江充以“普通人”身份看出伍定远身份特殊,我不懂命理方面的东西,这样的设计估计是为了对应那玄之又玄的天山武学。
二、神机洞、天山武学,这里网友们槽点很多,可以理解,但希望网友们谅解,勿需计较。金庸小说里这种桥段太多了,这里一下子要把伍定远的武力值从5提升到MAX,怎么搞呢?又不能说什么吸星大法、北冥神功之类的,或者是虚竹那种头顶头之类的传功,然后又TM多出了一甲子的功力。没办法呀,逃不出这些套路了呀。就只能搞些个机关神兽,历经磨难,然后给你换个心肝脾肾胆,重铸真龙之体,快要政变了,实在没时间给你在洞里慢慢耗了。
三、柳府歃血,这个内容是网友津津乐道的桥段,我就不献丑了。关于誓言里的惩罚,我想说一点,伍定远、杨肃观、柳昂天都是以死起誓,柳侯爷的誓言内容已经应验,杨肃观是否违背誓言或者是死于谁手,我不太关心。伍定远其实是已经死了,我说的是捕快伍定远死了。我认为,在英雄志里(其实现实也是),死可以是很具体的东西,也可以很抽象,所以,死亡的结果就看诸君怎么评价了。我喜欢happy ending,但不执著于happy ending。
四、羊皮密语、潜龙四卦、天绝预言、吴安正算命,这些神啊怪的,什么地震、火山、彗星、灾星、文曲星,感觉这么处理是为了增加全书人物的宿命感,武侠就是这样,你,要知晓天命么,要相信宿命么,是人生得意须尽欢,顺应天命,还是我命自来不由天,逆天改命?
下面我想聊聊昭示正统十年局面的四卦,这也回答前面我说四卦有可能是潜龙(或者是杨绍奇)策划及安排的理由。
一卦神僧之死,这个可以说是潜龙能设计的,潜龙部署的局很深,连杨肃观都被他算计;
二卦景泰覆灭,同上,玉玺、武英皇帝、怒苍山等,这些不就是为景泰皇帝准备的吗;
三卦天下大旱,这里我为什么说是朱阳可能策划及安排正统大旱,原因如下:
(一)京城地下水道。朱阳(杨绍奇)精通堪舆,熟识地脉水道(就是摸金校尉的能力)。这干旱就是从这京城井水枯竭说起的;
(二)杨府。杨府是朱阳监造的,合乎风水、有阴阳五行之势,时年天下大旱,但是杨府里还是有“活水”,这是书里的描写,有卢云、顾倩兮、琼芳等人的视角。可以说明朱阳能找水脉之类的。
(三)河洛神机图。书里到后几卷才登场的王一通,这应该不是作者随随便便写的,就连陈德福一样。首先,写王一通作者应该是想写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虽然他来头不小,姚广孝传人,还跟卢云是一个居委会的),及通过写小人物与四位主角的互动(目前还没有卢云),来反映时政、民生,侧面描写主角的思想行为对小人物及时代的对抗、影响,烘托历史、命运的沉重感。
河洛神机图是龙脉图的一部分,龙脉图因故一分为三(好像是这样的,要不就是洛河神机图一分为三)。一幅流落西疆,从对材质等描写来看,应该是牵动全书前半部分剧情的羊皮。另一幅“下落不明”,作者应该不会平白无故将龙脉图一分为三,另外一分可能也是会有很大作用的(集齐三份),比如说,水脉!这就不得了了,目前,天下大旱,有水,这个恶鬼围城的困局就会有转机,到时候不说盛世,但至少能太平。综上三点所述,我们就可以大胆猜想,至少,救火之水跟以上几个方面是有关系的,不可能真的突然TMD就下雨了吧,这样写很扯很突兀的,就好像你看一部侦探悬疑作品,交代人物情节铺垫了TM半天,然而凶手竟然是故事最后才出现的一个莫名其妙的之前没出现过的人,这就很LOW了。
四卦杨肃观死于至亲至爱之手,应该这么表达才准确吧。因为书里现在没有明说,杨绍奇只是说了刺杨一事会在卢云身上应验,而且是假以顾倩兮之手,所以这卦应该是这个意思。这也说得通,现在杨肃观这么流弊,手握客栈、阴险狡诈、武功高强,除非他自己想死,那么就只有至亲至爱之人能做掉他,朱阳、于氏、杨绍奇、顾倩兮都可以,或者卢云。孙晓的口味可是不清淡啊,你看书里面什么人妻(顾倩兮、琼芳、艳婷,别人的老婆最好)、什么鼻涕脚皮(虽然比不上奇书《青囊尸衣》)。万一杨卢才是真爱呢,万一杨肃观不喜欢女人呢,虽然在女人之间游刃有余,但是滥情之人最是无情,他跟卢云举止亲密,摸过卢云小脸,对其倾吐真心,最后还帮卢云照顾老婆孩子,当然,以上内容是逗你玩的……
写上面这些,并不是说我要笃定朱阳(杨绍奇)策划上述内容,这些只是自娱自乐的猜测。写这些更重要的目的,是对结局的推想。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29:00 +0800 CST  
杨肃观
终于到主角了,全书后文的要角,其他人已经活成时代背景了。这种感觉就像是这一代的中国男篮国家队,王治郅、姚明、朱芳雨等已经是上一代的事情了,现在由“老将”易建联等人主导带领一众新秀继续开创未来。请勿讨论篮球队哪届实力强弱问题,历史终将要过去,要总结过去,也要放眼未来,不要以个人角度出发就私自评论,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个人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渺小的一点,总有开创者、发展者、终结者。人太自信就会自大,作茧自缚。就像父母看不惯我们的衣着言行举止,你就会反感反抗。同样的,我们父母的长辈也同样会反感我们父母的衣着言行举止。然后,对于我们的下一代人,我们同样会如此态度。上一代总是说下一代是夸掉的一代,真的跨了吗?错了,只是我们刚好是时代的主角,只是我们刚好掌握着这个时代的黑科技——(社交、查询类)网络,随时都能分享见识,找同类刷同感,你们70后、你们80后、你们90后……我们真的是掌握世界真理的一个群类吗,你会这么自信吗,你会越活越固执吗?你会讨厌长辈的顽固吗,但是你会发现(或者你根本就不是一个会自我审视的人),你将越来越变成你曾经讨厌的那个模样。就如同在这个时代,总是有人叫嚣着,老人变坏了?!错!错!错!而确实是坏人变老了,别看多了影视书画作品,老人就是该慈眉善目?因为他们经历阅历多了?就该这样?可悲的事实证明(只是我们还看不到),你也许终将也会变成那个样子。扯远了,对不起,我的以上言语可能唐突冒犯了诸位,在此我诚挚致歉,请勿影响你的阅读心境。写这些的目的,我只是想讨论,对于社会或者说仅仅指文学作品里,我们对事物更替能有个更理智宽容的心态,没有必要说什么认同,那太假了没有什么可操作性,只要对于任何事物,我们能多一点虔诚、耐心、理解,每个时代、每个环境都会左右个体对于世界的认知,依据客观实际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请同学们打开高中政治课本,我们来讲解一下……我先去吃点翔压压惊)。就像那些传奇歌手,终将要活成老唱片,静静置于橱窗中,我们会去追根溯源,去从音乐发展的长河里寻找灵感,但未来总是要往前走,情怀总是要有,但是情怀的噱头永远不应该成为前进的绊脚石。就像今天武侠之于昨天的武侠,我从来不是要对什么不敬,任何事物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诸位可以认真对比,当然是那些真正有能力、水平、诚意的创作者的作品,每一代都是在尝试超越上一代的格局,想把这个范畴再提高、扩宽、加深,武侠已经不仅仅是原来我们父辈们津津乐道的模样,但是它会更内涵、更多元、更浪漫、也更包容、更深刻。比如就近期来说,看了王家卫、徐浩峰等老师的许多作品,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及方式在对武侠进行呈现,虽然我不敢评价作品如何。我只是想说,这些都是一些伟大的尝试,不敢想像今后真正的武侠会继续蜕变什么样子,只能说,感谢这些对过去和未来都虔诚的探索者,不管他们是用是什么方式、结果是什么,但是他们真正推动着武侠向前发展。
话说回英雄志,孙晓虽自称金学门徒,但是也不失想去凿开那层天花板打开新世界的小小野心(虽然无法评价)。很开心、很高兴,很庆幸,目前网络上也不再只是充斥着“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唯有英雄志”一种声音,现在也有了“金庸封笔古龙逝,江湖方有英雄志”这种呐喊,这体现了很多核心读者变得更成熟、更前瞻、更睿智。我私自评价,迷信孙晓,就如同迷信金庸一样,昨天的那片天也许就变成今天的这口井。真正的大师是开创者、传承者,如果孙晓自负,那么孙晓是失败的,如果没有下一个孙晓,那么武侠是失败的(并不是要把孙晓架到什么高度,说孙晓应该是什么什么样子,个人有个人的私人空间,没有苛责,也没有期望)。武侠并不是一项个人比赛项目,而是一场接力赛。武侠需要观众,同时更需要接棒者。我相信卢云、杨肃观、秦仲海等已经超越各自师承及上代宗师;小伍也终将取代老伍,杨二终要替代杨大,去扛起社稷江山、家国天下;神秀也要接下父辈的旗帜,去探寻自己的道;苏颖超也将立于华山之巅,去超越天下第一宁不凡,去发现新的武学心境开创更高的武道巅峰。千万不要故步自封,江山代有才人出,唯有源头活水来,后浪前浪,这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江湖该有的样子。
又扯远了,实在抱歉,您能耐心看到这里,我跪谢了。写杨肃观的时候,我很纠结,我实在不想介绍以上人物一样,把他的生平从头到尾又理一遍。因为,第一,杨肃观是全书的主角之一,对于他,读者们非常熟悉了;第二,正因为是主角,所以讨论杨肃观的文章很多、很好,也很完整、很有质量。所以,为了不老调重弹,自寻死路,我就不讲故事了。但是本文开头我也说了,我想聊聊他的转变,既然有转变,就会分成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鉴于英吧的讨论氛围,或者说整个网络环境的讨论氛围,我再次重申,重要的事情说几遍都不嫌多,我并不是要主动洗白什么角色,如果把英雄志比作一台机器,我写这些,只是想把这台机器拆开,把一个一个零件放到各位面前,给各位呈述每个部件的各种用途功能(不排除有主观评价),至于是非功过,诸君心里自有一把尺,留待各位去品评。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31:00 +0800 CST  
年少轻狂
所谓人不轻狂枉少年,杨肃观从小并不拥有养尊处优的成长环境。相反,因为早年仅靠母亲的支撑,加之幼年杨肃观聪明省事(这应该是作者为了写作目的对主角的设定),他呈现出超越龄同龄孩子的成熟,更能体味母亲的操劳和人生的艰辛。所以说,杨肃观从小有种潜意识的性格压抑,生存环境迫使着他收敛起天真、活泼的性格特质。有的人会问,你不是说他年少轻狂吗,怎么又说成熟?其实这种性格是在少林寺艺成、公门行走后开始演变而成,天资聪颖、外表瞩目、境遇优越、左右逢源,这个阶段的他算是顺风顺水,所以尽力在各色人前表现得周到老练、圆滑世故,在过来人或者老一辈看来,恩,这个逼装得不错。如果杨肃观所信仰的处事之道总是带给他很多的正反馈,那么可以说这阶段的他是有一点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自负,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单挑卓凌昭、怂恿师兄单挑卓凌昭等。对比于后期较为严肃、阴郁的性格特征,轻狂,是本书中杨肃观最阳光的一面。其实我们都有这么一个阶段,有点自以为是,喜欢模仿长辈的处事方式,喜欢从各种渠道获取并实践所谓成熟的言行,比如说早恋、偶像剧,比如说现在很多自称老娘的年龄应该不超过20岁,喜欢自称小姑娘萌妹子的却大多快要30了(这是纯属吐槽)。这种对自己人生观的自信,就集中表现为叛逆,对所谓自由生活的向往追求。所以有的温室里的花草讨厌被过滤的阳光,讨厌园丁的修建,想要去到外面的更大世界去飞翔。但是真正感受到了真刀实枪的风风雨雨,有的早早便夭折了,有的为了活下去顺应自然,变成无根浮萍,或者是墙头小草,或者如苔藓般在阴暗处苟活,但也有的将根深扎地下,最终可能生长成参天大树。当然,就拿成熟来说,有的人思想成熟的很早很快,有的人可能活了一把年纪还是一派天真无知的模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33:00 +0800 CST  
四面楚歌
不知道杨肃观下不下棋,处处被掣肘,一招昏招招错,兵败如山倒是杨肃观自全书他进入读者视野开始到景泰王朝结束前的写照。我们假设之前他的境遇算是顺风顺水的,那么自从羊皮出现以后,特别是柳门四兽其他主角齐聚后,这一平衡就被打破了。柳门四兽,观海云远,定这个说法时候,四人里杨肃观官职最高,家境最好,武功最正宗,隐隐有种以他为主导的景泰F4。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其他几位主角的崛起,杨肃观在书里的占比、位置就越来越尴尬。举个例子,比如说事业线上,在羊皮争夺战、江刘柳三系斗争中,四人各持己见,已有分崩离析之势;感情线上,艳婷、顾倩兮(不多说了,你们懂)。认真的看,其实杨肃观想主动,但结果是他越来越被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杨肃观开始形单影只。一个人去夺羊皮,一个人策反卓凌昭,一个人上少林寺,一个人对抗怒苍群雄,一个人上金銮殿,一个人上红螺塔,一个人在八王世子殿试后默默离开,这条路上,就他一个人孤孤单单地走着。我所说并不是他身边没有人,而是说道不同,心不一。我打个不恰当比方,这种感觉就像是现在很多人用传呼机手机电脑传送讯息,有个人还在写信一样,这是心里有诉求,有坚持。大家都可能在经历处理同一件事情,但是手段和目的不一样。就拿四大主角来说,卢云想要践行心中正道,秦仲海想活得逍遥洒脱,伍定远想维护律法公义,杨肃观想要建立秩序(当然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追求),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看不惯你的做事风格,你不屑于我的处事态度,这里就是我说的“一个人”。
这一小节的标题叫“四面楚歌”,这阶段“一个人”的杨肃观是困惑、彷徨、痛苦、无助的。首先从八卦的部分来说,朝廷风起云涌,杨肃观只身下长洲公干,拜会同侪卢云。知州大人左手状元,右手眷侣,对比当时的杨肃观,再想起他们的那段对话,顿感唏嘘。从情爱方面来说,相比艳婷,杨肃观对顾倩兮的情感更纯粹,所以艳婷可以是伍夫人,可以是杨太师的情人,但是却不允许顾倩兮是杨夫人。对艳婷的感情,在政变前,你要说全是功利的原因,我怕是我不敢苟同的,当然,止步于捡回玉佩那个时间点。
要说杨肃观下棋对弈,但是早期的杨肃观可能连当棋手的资格都没有,他就是棋子。柳昂天的棋子,天绝的棋子,潜龙的棋子,皇帝的棋子,天下的棋子。那你说这些棋手在想什么?上司的疑心,师父的痴心,父亲的狠心,母亲的凉薄之心……他除了抗争,别无他法。他怎么抗争?或者说,他想干什么?我们且慢慢来看。
井里的杨远是他的父亲,朝上的杨远亦是他的父亲。对他来说,朝上无情阴险狠辣的杨远已经死了,井里的那个慈爱的杨远才是父亲该有的模样,他恨母亲的凉薄寡义,但是他更恨的是自己的无能为力。文渊阁盗取景泰十四年奏章,据后文交代,那份奏章跟柳昂天有关,那么他是想求证朝廷招安怒苍山灭的真相,于他有什么用?东厂政变失败后刺杀刘敬(朱阳授意?),我开始是不太能理解这么做目的,那我们换个角度分析。刘敬冒死回来找秦仲海,是想把揭开秦仲海身世之谜的人皮交给秦仲海,秦仲海是刘敬政变计划关键的一环。据刘敬所言,东厂还未举事就已经夭折,刘敬是为了不让秦霸先含冤而告知秦仲海真相,那么阻止刘敬这个行为,就代表杨肃观不想秦仲海知道自己的身世,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不想秦仲海牵涉到政变里面。但是他剑上涂毒又是什么鬼,如果不是秦仲海有防备,可能也要遇险,难道是计谋?但是你要说杨肃观一开始就要置秦仲海于死地,那我是一万个不信的。
煮酒论英雄,营救秦仲海,一个明,一个暗。你们要说里面有真情流露,有心机算计,我承认,但是他这里就要坚定决心要政变,我看这个说法还值得商榷:伍定远是真龙传人,秦霸先的遗嘱只有他知道内容,之后还被各方势力拉拢;秦仲海也是刘敬极力策反的对象,况且他还是秦霸先的儿子,景泰皇帝是他的生死大仇,所以他知道的秘密会很多;卢云,先不说别的,他是景泰皇帝钦点状元,岳父是景泰朝尚书,而且四位主角中他基本就是很萌的那种,天生傻大白,什么秘密基本跟他没什么关系。杨肃观知道什么?他知道一些肮脏的内幕,窥见了一些让他失望的现实,所以才有了与秦仲海在小酒馆里的“厥词”,他在暗示告诉秦仲海,改变天下命运的人,是“你我”。目前的杨肃观,没有什么势力拉拢,依然是个傀儡棋子,对即将到来的天地巨变知情量不比卢云多多少(羊皮四句谒语应是大战开始前天绝告诉杨肃观的,那个时候杨肃观连潜龙是谁都不知道),但是,他比卢云更“不安分”,更隐忍阴暗,更急于改变现状,掌握自己的命运。
邢部大牢劫狱,四大主角景泰朝最后的一次联手,从此,文杨物秦便成了一生的对手。之后,秦仲海举旗造反,柳昂天以退为进,景泰皇帝连升杨肃观二十一级,命其剿灭怒苍,朱阳则坐山观虎斗,天绝却想率少林寺迎二圣止干戈化玉帛。到这里,杨肃观瞬间被拉进暴风眼,看似风平浪静,实则进退维谷,走错一步都可能会被风暴撕碎。两面三刀,四面楚歌,八面玲珑,十面埋伏,您说,杨肃观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刚刚现世的六道擒龙对上施展不出的烈火焚城,再加上天下第一从旁斡旋,让三人在武道上达到微妙的克制与平衡,要说三大主角里被秦仲海砍过的人,第二个是卢云,第一个就是杨肃观,他们身上的伤痕,就是秦仲海选择的道。既然借兵政变行不通,那么只能另想办法。可惜的是杨肃观摆了潜龙一道,天绝摆了杨肃观一道,所以他只能伺机而动,然后就有了私闯刑部大牢,冷对金銮殿一出。第十四卷《正统王朝》,第六章谢主隆恩是全书里比较耐人寻味的章节,初读的时候感觉很震惊,很压抑,但是越读越惊,越读越有意思。邢部大牢,是杨肃观自己进去的,进去之后一言不发,在见识着各方人马威逼利诱,他始终三箴其口。他似乎是在逃避,也是在对抗。在这“暗黑无情的人世间”,他感觉到了深深的孤寂,也许在这条看不见出口的道路上,他困惑过之前所做的一切是否值得,是否正确,他质疑自己、质疑佛、信仰信仰。所以他需要同伴,需要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以实现和贯彻自己信仰的道,纵使这条路将会荆棘遍布、血迹斑斑。
金銮殿上,杨肃观全程冷暴力对抗天威龙怒,却在圣裁将至时候,一句“臣有异议”彻底将景泰皇帝点燃,也彻底将自己置于死地。诸位,我曾这样设想过,如果杨肃观选择在一开始就和景泰皇帝对抗,那么皇帝可能还要一一处置剿匪失利的众将领,而且因为杨肃观的犯上,罪加几等都是有可能的。为什么杨肃观开始要沉默,逼出顾嗣源、柳昂天、朱阳,等挑战了皇帝的最后底线,再来迎头猛击皇帝的痛处,就因为他觉得皇帝处置欠妥?这样做的直接影响就是,争斗矛头很可能就全部转移到了他身上。还有,他这是在向皇帝、满朝文武求证什么吗?我突然想到一句话,“愿天地罪孽,尽归吾身”。因为景泰皇帝的私愿与心结,杨肃观见证了秦仲海被打成反逆,后又被逼迫与昔日同侪朋友刀剑相向,这其中又有多少亲近之人的心机算计,他不会困惑厌倦吗,就是一把借来杀人的刀也会有卷口的时候,这世道怎么了,到底谁对谁错。最终,他被执行了英雄志里最残酷的惩罚——放逐(就如同卢云一般),英俊公子哥用一句“谢主隆恩”总结了他对景泰皇帝(王朝)最后的看法,既失望复嘲讽。回想杨肃观出场时候高头大马、春风得意的模样,我顿觉无奈、无语、慎惧,可怕。
您说,一个人在面对不公,遭逢剧变,万劫不复时,他/她会有什么反应?秦仲海是真土匪好汉,顽强,天生反骨,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生死大难关头我自横刀向天笑。他选择跳出这个体制,对抗这个体制,只要能活得潇洒自在,他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这种自由,纵使千夫所指,要么对抗,要么妥协,要么撂担子。
伍定远是逐步爬升的公务人员,之后慢慢的有了爱人孩子,是这个体制的既得利益者,一个体制的稳定需要有相应的律法公义、纲常伦理去支撑维持,他所对抗的就是破坏这种律法公义、纲常伦理的行为。所以昆仑派灭齐家满门时,他会去奔走,去伸冤,待神功初成,辞官卸印,千里追凶。面对灵智刘敬等人的拉拢,他又回避观望。朝代更迭时,能成为新王朝的中兴大臣,能造就对抗怒苍、难民的正统军,但是做这些东西的实质都是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律法公义,他的是非观都是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但是也就到此为止,更高深的东西就不去触碰了,这就是他心中那把尺。
简单的说,其实卢云跟伍定远是类似的境遇,他同样的现实的既得利益者(不是简单的说他获利,而是说于他利好),只是他比伍定远站的更高,看的更远,这里可以简单从两方面来说(拒绝展开,因为任一主角的讨论至少都可以达到这种篇幅,这里仅做对比用,以免喧宾夺主)。首先,他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景泰皇帝钦点状元,岳父顾嗣源的赏识,爱侣顾倩兮的关爱,如果现有体制被打破,那么这些东西很可能就不复存在,在这种时候,他会去逃避,去做一定的妥协,比如,烧了那张字条。其次,作为英雄志道德的次高点(至高点是秦霸先,我们会天然去认可,去同情他们这类万年老好人的作法,区别于杨肃观),作为孔孟门生,他一定会去维护“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信条。特别是应统治阶级的需求,当儒家思想为统治阶级所服务时,集中表现为什么忠君爱民,什么民本君轻社稷重之类的东西。卢云身处这个思想和时代的牢笼中,他更多的是去改善、修正、平衡,而不是去破坏。在遭逢上述情况时,他会困惑、会疲倦、会对抗,会逃避,怕牵连亲人朋友,怕同流合污。当然,重要的是他也会去思考关于家国社稷天下更终极的问题,去追寻真理。
杨肃观则不同,他同样拥有深厚的信仰,能站在既得利益者的位置做出超越既得利者的思想。只是不像卢云,他没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他更像一个狂热的现实主义者,实干派,政治动物。当这些东西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变成了革命者。因为他已经没有退路了,从“败战将不死”到永定河畔的那声枪响,所有人已经表达了对他的遗弃。从春风得意到一无所有,同样面对暗黑无情,大道不彰,失衡无序的人世间,他依仗自己所信仰的道,用社会契约、政治手段做武器,去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重新洗牌,破坏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将人世间重塑成他所设计的模样。
那么,在同样面对不公,遭逢剧变,万劫不复时,不管大事小事,我们会怎么做呢?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35:00 +0800 CST  
大掌柜、杨太师、修罗王
全书后期的杨肃观已慢慢蜕变成型,塑造的也越来越立体,用杨夫人话来说,就是杨肃观有很多面,故事的也将进入后半部分的高潮,尾声。八王世子,十年佛国,现在,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杨肃观的政治主张及哲学逻辑,当然,也只能说一点皮毛。
要说正统朝的杨肃观,就绕不开“客栈”,以及枝干“镇国铁卫”,他们的身影遍布各处,朝廷之上,江湖之远,专司探听、控制、暗杀之事,一个比厂卫更林罗森严的特务机构,执行者执行命令多于用脑思考,是集权制度的顶峰。据义勇人所言,天下就是这个客栈,镇国铁卫就是个小朝廷,里面每个角色各司其职,躺着睡觉的是皇上,至于谁住上房,似乎是由客栈,或者说大掌柜来决定,这感觉有点君主立宪制的雏形,皇帝更多的只是个傀儡。只是说,做为王者之上代表的杨肃观,通过镇国铁卫去传达、实现、监控自己的政治意图,维持少林佛国的运转,这就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观念、色彩,由于人的不客观性和制度设计、实施、反馈的复杂性,可能这么做会有失偏颇。
“金水桥畔龙吐珠,少林佛国大旱年”,“佛国”可以说是杨肃观的政治蓝图,要聊他的这种理念,就得从杨肃观学艺开始说起。少林寺,一群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为己任的光头集合体。以杨肃观从小抄读经书来看,虽说像齐润翔一般的转为俗家弟子,入朝为官。但是他的世界观、哲学逻辑都是建立在释家理论的基础之上,儒释道三家,各家门人都带有其鲜明思想痕迹。
要窥探杨肃观的哲学逻辑,不妨先看看那场关于虎与羊的辩论(这里并打算展开谈论佛家理论,本人没有那个水平,我就只针对书里提到的说点自己的看法)羊吃草,虎吃羊是轮回大道里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和尚们认为,世间万物的运转离不开六道轮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秃驴们的思想还是挺唯物的嘛,而且还以匡扶大道,普济苍生为口号,谁说的出家人与世无争。
这里突然想起来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人本身不信教,但是在遭逢挫折会学着礼佛拜佛颂抄佛经,这个也不奇怪,佛教里有“放下”、“活在当下”等教诲,一个人所求不得,心里郁闷,就跟这种理念一拍即合,更有甚者,还找个寺庙就出家了。我认为他们曲解了佛教的教义(教义一词不知是否欠妥),人一旦受挫,需要找个出口,但是做这些东西,只是逃避问题,因为问题依然存在,不是说念念佛经你的生活就改变,或者说神经就变的坚韧。为什么出家人要剪短三千烦恼丝,要戒着戒那,还要吃素,因为吃肉就要杀生,杀生容易有戾气,而且肉很贵的,即使看不懂CPI,价格总是看的懂的吧,仅靠化缘和香火钱是养不起满山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的,一旦要为钱烦恼,那么就容易影响修行的心境,种个菜就简单多了嘛。所以,出家人要持戒,尽量斩断与现世互动与联系。当然,在这个螺纹钢比白菜贵的年代,科科。这里仅是发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
虎与羊,分别代表自然生态,或者说小一点,代表了这个社会生态的两种阶级或者说是阶层。佛教门徒秉承慈悲之心,纵观武侠文化,这种思想一直是侠义精神的一种延伸或者是补充。看见虎欺羊,爱护弱小,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着自己的能力,扫除心中的不平,所以在书里,灵真被评价为真傻,江湖里不缺这种蛮人。这里不合时宜地想起一个关于人和狗的故事,就真实地发生在身边。某地时兴食狗,还大搞了个狗肉节,为保证狗肉来源,特从别地采购一批狗。后来这个消息走露,那批狗被一群自发组织的“爱狗人士”拦下,然后这批狗被他们送到某处安置,还募集了款项,专用于这批狗的生活维持,并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呼吁人们来领养。你以为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了?现实生活永远比故事更精彩。据媒体持续报道,这个事件有更狗血的展开。由于爱狗人士截获的是一群“土狗”,品相品种都属下成,再加之大多是有疾病的流浪狗,这个看脸的时代,会有人来领养就奇怪了。雪上加霜的是,他们的财务管理出了问题,这批爱狗人士募集的善款,交由团队内某人管理,我不太清楚是这个人卷钱跑路了,还是因为支付问题无法协商,总之,用于维持这批狗生活的钱断了。这可不得了,当时他们安置狗的地方是一处农舍,他们跟老乡商量将农舍改造成临时狗场,这群爱狗人士都是有工作的人,平时无暇照料狗,就出钱委托老乡全权管理,当时这老乡就很开心了,恨不得连客厅都腾出来养狗了。可是现在资金断了,假使老乡再有爱心,也不够这些狗折腾,供给跟不上,狗的生活条件就只会越来越差,饿的饿,病的病,更不会有人来领养,这种恶性循环,狗后来命运,你可以想象。我自己也养狗,在这里,我并不关心吃狗是否正确,我也不想站着说话不腰疼般讨论这个事件的功过是非,因为,毕竟他们付诸实践了,这里要比很多键盘侠好了太多太多了。我所感慨的,是人们视野和正义感的脆弱性及局限性,及相对应的组织和行动的脆弱性及局限性。毕竟,好事办成坏事,挺可惜的不是。所以说,灵真所代表的这种侠文化,是较早期的、稚嫩、粗糙的、极度的自我满足和自我释放(但是,我并认为这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正义),破坏性大于建设性,水浒传就是这种意淫的集合体。现代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遭逢不公,面对不平,比如说一言不合就拿着40米的刀追着人家几条街,科科。
灵智、灵音两人道行要高,相同点都还是看不透,不同的是一个惘,一个痴。天绝对灵音的评价并不是空穴来风,有时候即使你殉道,也求不到你心中的道。虎吃了人肉,于虎而言,会理解为人肉易得(美不美味不好评价),以后老虎的食谱里面就会加上人肉,于别人无益。剥削者压迫被剥削者,或者不要说那么极端,说的更普遍性一点,大鱼吃小鱼,能力强的要吞并能力弱的,你要割肉喂鹰、要舍己为人,既满足了强者,也保护了弱者,但是然后呢?纵使你是千手观音也又力尽的一天,更别提后续的。《道士下山》里查老板曾对何安下这样说过,大概意思就是不反抗(无为)是对敌人(压迫者,霸权者)的纵容,同样是犯罪。道德模范,看到灵音时候我脑里闪过这样的念头,道德模范对社会来说就是感动,或者阵痛。也许,也许偶像能感召或刺痛部分人,但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是也人类的天性之一,也许对部分人有影响,但是下一代呢(或者是其他人),这种东西能遗传么?我确凿地说,自私(利我性)是人类(或者说是生物)基因物竞天择后留下来的无法抹去的片段,这个基因片段,会因为后期因与社会环境交互,这部分片段会被淡化或者加强。什么,你要跟我说道德的社会约束力?今天天气不错啊,股票也挺好的,我们先往下聊吧,不是我觉得没有用,而是我驾驭不了这个话题。
如果说灵真是对朴实侠义的个人满足,灵音是对大我慈悲的自我实现(着眼眼前,忽视长远,我能救的我救,不能就救就眼不见心不烦,这里的“烦”是偏向于力有未逮的烦恼),那么杨肃观显然走的更远一点(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正式说杨以前要瞎JB扯一通的原因,作者这么写可能也是为了探讨对比)。
为了帮助我们形象地理解杨肃观的政治蓝图,先来看两个法相。(老孙写了“天机”一章,也是用心良苦啊)第一个是“迦楼罗金翅鸟”,即镇国铁卫的信仰之物(注意纹身、镇国铁卫之令)。“金翅鸟,名迦楼罗,业报应食诸龙。于阎浮提之中日取一龙王与五百小龙,周而复始八千载,须食龙族亿万,死后悲鸣扑坠,尽焚其身,得一琉璃之心。”迦楼罗金翅鸟业报食龙,这可能就是标题龙椅诅咒的变形或者说是延伸。夫龙者,王也,九五至尊,阎浮提,指的是人世间。人民拥戴成帝王,帝王再通过权力政治统治人民。金翅鸟义务吃龙,意思就是镇国铁卫是监管控制皇帝的幕后组织,即所谓的“王者之上”。“死后悲鸣扑坠,尽焚其身,得一琉璃之心。”说的是镇国铁卫的最终追求,琉璃之心,从字面上来理解,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佛骨舍利子之类的东西,是证道殉道修行之后的成果。“心向光明城,身陷修罗殿”也许就是他们这群人的写照吧。至于他们目的的合法性、功利性(中性词)等,我不想讨论,因为必须放在特定的史实(历史背景)里才能讨论。银川所谓的破解皇室的诅咒,先不谈其目的性(即使站在皇家的立场,还是站在黎明苍生的立场),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第二是“修罗王”,修罗王直译“非天”(佛家理论融入道教等主神概念后,民间的佛教发展的更本土更丰富),是佛神之一,但是他好斗善战,敢于质疑佛,这也就是杨肃观思想的起源。从小信仰佛,但是经历世间种种,开始对自己的信仰质疑,然后以此为基础去探索自己要追寻的道。杨肃观看得到“众生苦”,而于他而言,师兄们的理念只是纸上谈兵、徒劳而已,“欲救终生苦,需持修罗法。修罗王临,终生无惧死,无惧死则无心苦,无心苦则无悲无泪”,最终“天下安乐”。修罗法的核心就是达到“生非生,死非死”众生无欲的境界,以图停息争斗,休止轮回,永世太平,让众生从思想意识上脱离轮回之苦。很明显这个理论是空想的、或者是反时代的。首先,要人无欲无求,这几乎是不可能,尚且要求所有人无欲无求,这更是一种空想。其次,学过一点思想政治皮毛的人都懂,生产关系要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英雄志构架于一个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年代,人在自然面前还很渺小,改造自然的能力弱,比如说一场大旱就在西北变出几千万恶鬼,所以你要大家饿着肚子,放弃反抗,各司其职,该上班上班,该睡觉睡觉,因为和则立,斗则伤嘛,但是恐怕没人达得到这种思想觉悟吧。民智未开啊,你看那些人还在莫名其妙的打来打去,怎么贯彻“修罗法”呢?在战场上,开战前,会有政委之类的做战前动员,开战时,会有处决逃兵的后手。民畏死,便可以死惧之。在外人看来,就有了这种阴森恐怖的特务统治。杨肃观有很多面,你要在规矩内乖乖行事,就看见修罗王慈悲的一面,反之,你就自求多福了。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37:00 +0800 CST  
下面我来说说王小哥历险记。话说王小哥在百年老字号大药店上班,某天脑袋搭铁,因为不平事,跟老板的公子拍了桌子,然后果然滚蛋了。不仅丢了饭碗,房东又来威胁,他这一琢磨,绿竹巷里还有一家老小,全家都指望他了,真是求死也不能,求生更无门。没办法,乞讨总行了吧,只是没想到乞讨也是行规林立,艰难险阻。只要三两银,不多不少,三两银啊,三两银可以难死卢大老板,更别提没有主角光环的阿猫阿狗王小哥。为了房租,为了老小,不得已,只能拦人乞讨了。真不巧,刚好拦到一个愿意跟他唠会儿嗑的大官,刚好这大官在朝廷里是管大事的,他先让王小哥跟他一起算了笔帐,然后指了王小哥两条路——要么收下指甲缝里的金粒,要么就只能从永定河边跳下去。遇到这样说话的主,王小哥还没发怒就吓得屁滚尿流了。这人啊,急中生智,总不会被尿憋死,王小哥好歹也是个脑袋活络的读书人,这不是最近在红螺寺搞祈雨法会嘛,那里善人就多了嘛,恩,这市场细分做的不错。一番周折混进寺里后,发生的一切让他就瞬间懵逼了,怎么这些大善人不按套路出牌啊,不施舍就算了,还被护寺和尚追的到处躲藏。就在这当口,他遇到了个土匪模样的大汉,那大汉送了他把刀,然后也指了条道路给他——去抢嘛,天不给你活路,自己去找活路,现在你有武器了,自己有手有脚,去抢嘛。也是恶向胆边生,只是这兵器才抡起来,就连人带刀跪到了官差前面。这王小哥也算否极泰来,遇到了一位位高权重的爵爷主持大局,这爵爷耳根子软,看不得贱民的可怜模样,随手赏了他几张粮票,这两票折合价值够他在京城一环里面购房置地了。当然,结局是粮票被送回爵爷手里,他被送进刑部大牢。三两银难倒英雄汉故事写的非常生动,不知道孙晓是否因为感同身受,才写的入骨,哈哈。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且就发生你我身上。您说,让王小哥遭逢这悲惨身世的是谁?那大官?那大汉?是他自己?还是别的什么?
以上几人的身份,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王小哥就是王一通,大官即杨肃观,大汉都知道是秦仲海,爵爷伍定远。义勇人首领曾经思考过,用什么方式向卢云展现正统十年的变迁,以及自己想表达的内涵。其实这也就是孙晓要面对的问题,这场景也就是他在创作后面几卷的写照,他纠结过,思考用什么方式呈现正统朝的面貌以及四大主角的变化、心境,我想这个答案就是王一通(只是卢云暂时还没有和王一通互动),同时还想通过王一通这类角色来演绎和表达作者自己的行文构思主张。
聊到这里,其实已经可以引出英雄志包括很多文学作品中想要讨论的命题本质(这里用“本质”会不会太武断),就是个体与群体,小我与大我,牺牲与奉献,自由主义与(古典)功利主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等等。当然,我这里是不可能展开讨论的,首先由于知识水平限制,我就无法驾驭这个话题,其次,这种话题展开的话没有这种篇幅是说不出什么的。各位如果感兴趣,可以多看看书,作为拓展阅读,可以看看启蒙运动以后的关于这些问题的作品(比如我最近正在补《希腊的回响》),也可以回归东方,看看我们诸子百家的言论书籍,这对于探索英雄志的精神内核会很有帮助。如果实在不喜欢看书,没关系啊,现在社交论坛那么发达,上面有各种大神把各种知识消化后的真知灼见,看起来也不累。比如你可以去知乎上搜搜“如果一个人的死能拯救成千上万的人,那该不该剥夺他的生命?”这之类的问题,或者不要那么极端,换个诸如“改善 90% 人类的生活和拯救1% 人类的生命,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来说哪一个更有意义?”这类的讨论,您看完以后,再回来重新温习英雄志,我相信会有不一样的体验。看的读的东西多了,逼格会高吗?我真不觉得,经历了这小几十年,遇到的人多了,看到的事情多了,读的东西多了,会越来越觉得自己无知,很多事情我以为理解了,但是后来慢慢发现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当然,我会困惑,但不因此就停滞不前。
为什么说王一通?说王一通是为了聊一点杨肃观“政道”的皮毛(以下只作探讨,并不是要站在派系)。首先来说说杨肃观与王一通的对话,这段对话揭示了当政者与人民各自面对的问题与矛盾。按照杨肃观的设想,创建佛国,应是为了收获一个长久的太平之世。可惜天不遂人愿,老天赏了他一个十年大旱。天不怕地不怕的秦仲海同样要面对这个问题,没办法呀,老天不赏脸,我也没吃的,要想活啊,自己靠自己咯,什么,拳头不硬啊,没事,我老秦帮你啊。杨肃观要面对的问题,是所有当政者都要面对的问题,温家宝总理曾经曰过,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十三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十三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那些成功企业家总在吐槽,每天醒来想的都是怎么喂饱身边几百几千几万张嘴,这是不夸张的,养不活人,就没人跟你干了嘛,那么大一摊子,干事的人都甩手了,我怕老板一天都难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正统朝的耕地比景泰朝多出一倍,收成确少了一半,设想若不是大旱,人民的日子会过的怎么样,各位应该能够想见。所以说,如果不是这场大旱,所有人要面对的矛盾,可能还暂时不会浮出水面(矛盾暂不会激化),大家都还可以在好日子里慢慢自我麻痹。
杨肃观与王一通的对话,可能大家会感不适,甚至,我们可能会反感他的冷血无情。那我们不妨把视野拉得再远一点,我们的视野不要停留在故事描述对象上——王一通,不要停留在那一条街的乞丐身上,不要停留在正统朝那几千万灾民身上,关键是,不要停留在自己身上,我们在反过来看这段对话。人们为什么总是局限于自己感知的东西有同理心,比如说看新闻读报道,看到某某某身残,某某某贫困,甚至连只阿猫阿狗都可以施舍怜悯。那是因为感同身受,是因为绕不开良知跟舆论。如果看不得见的呢?更别提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估计有的人掉根头发都要人赔命的,那么同理心呢,哪里去了,像人们喜欢说的,怕是同理到狗身上去了。话说杨肃观官越大学问到是越小了,也不会学学人家伍爵爷嘛。这个时候时候树立形象的好机会啊,应该赶快上去拉住人家的手,老乡,你有什么困难啊,跟上面反映嘛,我们会尽力解决你的困难的。窝草,被上了品的大官打过招呼,然后绝壁就有一堆社会力量涌向你了,嘘寒问暖的,捐资捐物,我赌五毛,人也帮了,名也有了,干嘛说些大实话吓跑贱民啊,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啊,呵呵。
然后来说说银票的事,我把伍定远给王一通银票这件事称作“突发性的社会阶层变动(或者社会补偿)”。伍爵爷心慈,看到贱民受苦,故施舍之,贱民一下子就有钱有房,生活状况立马就不同于之前同为乞丐的其他贱民,哟,一通小哥又变回上等市民了,不知道,您看出点什么来没?
世界上只要有衙门的地方就有后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情。你告诉我伍定远的行为是慈善,杨肃观是不近人情,那么我想问,慈善是什么?你问问中国福布斯排行榜前几位的大佬愿不愿意捐点零头给你,美国大萧条时期,资本家宁愿把牛奶面包等倾倒到海里面也不愿意贱价出手或者大规模接济平民,慈善又是什么?按照教科书般的说法,慈善是种社会责任,有钱的接济没钱的,没钱有拳头的劫富济贫。当你读懂了人心,我非常非常敬佩那些慈善家,哪怕您捐点口水,我都觉得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这里绝非调侃,只是我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我的准确思想。可能是因为病不在自己身上,诸位不能感同身受,所以看待问题的出发点很“客观”(没错,我的意思是没有同理心,可以把别人的处境跟行为完全分开,这里就是我说的“客观”)。我举个例子,比如说贵小区要被拆迁,大家都谈妥了赔偿安置事宜,您对面住户刚好是个“五保户”、贫困户、或者有关系之类的,反正就跟其他住户不同,包括您老。然后,因为有特殊背景,您对面住户刚好受到最优惠待遇,赔偿要多啊,安置时候能优先选择啊之类的,静下心来想想,您会有什么反应,对的,就是您想的那样。别人中了大乐透头彩,你却一无所有,别人插队闯红灯走后门,你还在犹豫走还是不走,老师关照爱徒,官差提拔亲信,平等与公平,规则与潜规则,每一个朝代或者是时代的末期,都是纲常伦理崩坏,规则规矩混乱。您说,什么人需要规矩?我们把目光回到英雄志的开头,一家人赶着干货果品去西凉赚点小钱,车上妻女手无缚鸡之力,全靠当家的,您说他最怕什么?首先,穿越小半个九州大地,总会遇见些绿林响马,人家管你上有老下有小,干翻你再说,反正就是拳头硬。其次,你要走官道啊,是啊,官道好走啊,可这路钱是衙门或者附近某“大善人”出的,要从此路过,你多少要意思点嘛,你还要祈祷前面不封路封城。好嘛,终于进城了嘛,这万一衙门觉得你搞这个挺赚钱的,想点名目再从苛捐杂税里面抠点。如果,如果这车货在市场上行情再贱点,我怕这一路过来,算是倒贴黄瓜二两了。规矩,规矩是用来约束什么的?当然,有人说规矩就是用来打破的,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我承认,但是你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是脑袋活络的,不是每个人都是拳头像醋钵那么大的。如果一路上人人都守规矩,至少这小贩可能一路上不用多出几两银子买把趁手的刀防身吧,呵呵。世界上是强者多,还是弱者多,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个世界都在围绕幂律分布这个规律在运行。所以,从某些角度去想,我个人非常非常敬佩那个伟大的舵手。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痛苦,一种是别人的,一种是自己的。同样的,对你来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敌人和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问题的关键是,我瞎JB扯了这么多,您搞清楚了吗,到底是谁需要规矩?
写杨肃观写了这么多,终究都是只是皮毛,不足以将其盖棺定论。杨肃观永远是个实战派,在本书最后出场的一幕里,他当着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面大谈政变,也许,他是想推翻一切重来。像卢云这类人,他们是为了探寻这个世界上更普世、更深远、更恒久的东西,所以他们找了很久,不惜在这条路上走到底走到黑,我为他们哭泣。
好了,说不动了也不想再深入说了,放心,我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三观正道你都不相信,只是会像个重度癔语症患者,偶尔自言自语。所以,您能看到这里,我深感荣幸。
其实,杨肃观在诸位心中是什么样的角色,我并不清楚。在此,只是愿这类不被世人和时代理解的人,最后会有一个平淡的归宿。在此祝语他,愿杨肃观最后能青灯伴古佛,明月照丹青。不在操劳众生苦,永脱六道轮回。愿来世化作春雨,轻拭前世碑文上的尘土。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40:00 +0800 CST  
说点孙晓
孙嘉德何许人?孙嘉德于孙晓而言,是平日里拉屎撒尿,扶妻教女,奔波糊口,偶尔狂吠的野狗。你也许喜欢孙晓,厌恶孙嘉德,但他们可分离而不可剥离,就如同周树人之于鲁迅,鲁迅去呐喊,周树人要去洗脚,貌似互相排斥,但也互相拉扯。两者谁是皮囊,谁又愿作嫁皮囊,客官,您说呢。我曾在讨论孙晓那场官司的贴里说过,这场官司没有赢家。多的话我也不多说了,累啊。
写在最后,想起前些日子看到孙晓删掉的一篇微博,内容大啻是成书之日的说辞,除夕夜该与诸位相见,但是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地删除(笑)。是啊,我下意识地想起那场迟到了四年除夕围炉夜,桌边坐着清朗健谈的顾尚书,慈祥和蔼的顾夫人,精明市侩的二姨娘,顾盼生辉的大小姐,还有那小厮,一身难脱囚苔味的卢状元,那壶酒在水里煮了很久很久,十九年够不够。只盼孙晓承诺之围炉夜,不会让人等太久。否则陆羽茗艺再高,也熬不住茶凉人走。当然,何甚幸之,在我粗鄙陋俗,懵懂愚昧,野蛮生长的年纪里,能偶遇英雄志(这里不敢说无书可读),何甚幸之,可以说我是NC粉,孙晓于我更像一种符号,但英雄志带给我的,远远大于作品本身,这种念头甚至怂恿我去质疑作品本身、去探寻更多答案,那种体验无法言喻,让我不执着于角色剧情,不执着于家国正道,我定会从这本书里找到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
这里来点煽情的,虽然不是我的风格,只是借机说点心里话。对于作品而言,还是那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在沙翁眼里,或许哈姆雷特只有一个。也许孙晓不用也不屑于迎合所有读者,因为那愚蠢且十分愚蠢。我想问的是那有必要吗,或者是做得到吗?当然,实际情况是创作压力及动力可能很外在。那么内里呢,也许有过抗争,有过妥协。但是我想或许正是由于孙晓的固守,换来的是深度读者的坚持。英雄志于你而言是部什么样的作品,在此我没有要引战想法。我想说的是,不同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会培育出不同的结果,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至于读者是否喜欢英雄志,喜欢英雄志的哪面,这些都不重要。英雄志自有它一批成熟的读者根基,他们有的还是青葱学子,有的或许已为人父、为人母,有的叫嚷着要倒戈弃坑,有的要每天刷着倘使孙晓成书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但是他们却未曾离开过,于他们而言,英雄志是他们对抗流俗人世的精神战场,是逃离寂寥生活的世外桃源,是夕阳下逝去青春的记忆,或许只是教众信徒们集体意淫的应许之地,英雄志,已经不在是孙晓一个人的英雄志。英雄志如何?莫复问,无以答,愿意等待或许是对圣光的期盼(不要对号入座卢云),结局的执念耳。如今,我也已嫁做人夫,也会变成一条到处寻觅乞食的狗,也许会点头哈腰,会想提醒自己抓住兔子的毛不要往下掉,也想跟闷油瓶吴邪一起看看大门后面的“终极” 到底是什么。罗彻斯特的夏天,稚气未脱,豪气不减,阳光正好,致青春,致孙晓,大道不彰,轮回不息,英雄不止,孙晓不死。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41:00 +0800 CST  
抱歉,年少轻狂,口不择言,能看到这里,非常感谢!
~完~

楼主 libingrun36  发布于 2016-09-22 14:42:00 +0800 CST  

楼主:libingrun36

字数:777

发表时间:2016-09-22 22: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0-04 20:35:21 +0800 CST

评论数:13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