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英雄志

我从2003年元旦前后开始看英雄志,那时不到25岁。现在是2016年9月,已经接近38岁了。这期间我经历了一些事情。过去几年,我曾经作为纯粹的义务提供者为亲人付出过较大的牺牲,也因此像早期卢云一般怨天怨地。最近却因为利益而做出不对的事情,这才体会到后期伍定远内心反复的纠结与撕裂,也明白个人的成长远非一夕之功,而是一个不间断的历程。

我前些年看过一点儒家经典,最近几年看过一点佛教经典,最近又开始看一点西方的政治哲学。通过自己的阅读,我觉得,孙大对儒家有很深的体悟,对西方的政治哲学也有很深的掌握,而对佛教的所得似乎并不深厚。我觉得,我们读者不能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孙大思想的跑马场,而是要通过自己的生活与阅读,来形成自己对英雄志的理解和对人生、社会的理解。

孙大说过,英雄志首先是一部武侠小说,首先要让读者看爽了。我2003年最早因同学推荐而看英雄志,正是为了这个目的。但由于英雄志所铺陈的谜题太多,所蕴含的却又未揭示的意义也实在太多,所以这些年时断时续地在进行一些思考。我曾经在koon论坛以jennings这个id猜测未来皇位的归属、发表对卢云与杨肃观关系的看法,引起各位网友的一点注意。我在贴吧于2007年也发表过关于阿傻和娟儿的小诗,这个小诗其实揭示了自己内心曾经的简单与纯真。

楼主 阿傻不傻  发布于 2016-09-15 18:00:00 +0800 CST  
下面来谈谈我现在对英雄志的一些理解。

孙大说过:“江充是太平治世的伟大政治家”。卢云也对顾嗣源说过“难道喂饱了大多数人,就可以对少数人为所欲为吗?”秦霸先领导的怒苍山,伍定远与卢云,都当过这少数人。这说明什么呢?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这似乎说明江充其实是个功利主义者。景泰朝得国不正,其合法性其实来自于功利立国。而神机洞里的武英帝,正是这少数人里作出最大牺牲的一员。功利主义者卑鄙而又直白、真实,这就是江充。但江充终究了喂饱了大多数人,所以他是伟大的政治家。

“正道,就是做对的事情”。这句耳熟能详的卢云的名言,表明什么呢?从西方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看,这似乎表明卢云是个直觉主义者。这其实也是儒家的态度,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谊,就是“义”,应该的意思,也就是“对”的意思,强调对他者的义务。

修罗王时期的杨肃观又有什么含义呢?如果说任由虎吃羊是功利主义者的抉择,那么杨肃观主动将羊送入虎口的行为,以及这行为背后的誓愿“愿天地罪孽,尽归吾身”,又表明什么呢?顾倩兮的“外子是天下英雄”,我们读者该如何面对这样正面的评价?伍崇卿的“卑鄙无耻冷血复又虚矫至极”,读者该如何面对这样负面的评价?“天决”表明什么?帅金藤的敬业精神与对大掌柜的五体投地,又表明什么?如何看待王一通的三两银需求,如何看待杨肃观将三两银分出千万分之一来答复王一通?最近看了一点罗尔斯的《正义论》,才明白以上种种似乎都表明,修罗王在执行罗尔斯的正义观。罗尔斯的正义观是对功利主义和直觉主义的一种升级,是追求公平的正义,本来是受到普遍的正面评价的。而孙大似乎对此持正负相杂、负面偏多的评价,因为王一通所得到的公平,竟是分得千万分之一的三两银,所以才有借小伍发出的“卑鄙冷血复又虚矫(虚伪矫情)至极”的评语。相比之下,作为功利主义者的江充毕竟直白真实。

秦仲海呢?“怒者道之动”。他的所为是对杨肃观的反动。在西方的政治哲学里,诺齐克有一本《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是对罗尔斯的回应,这似乎也正是秦仲海的回应的来源。肯定自由的秦仲海的同时,孙大似乎也对他并不满意,指责他逃避责任。

那么,什么是孙大理想的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呢?勇剑、圣光、未来的宣德帝,其含义又是什么呢?直到目前为止,卢云的选择是“仁者,二人也”,即放弃政治哲学,放弃思考如何安置一个群体,而是退回道德哲学,仅思考与实践二人之间的关系。顾倩兮也评论卢云“他志不在此”,即卢云的志向不在政治哲学。这似乎是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但孙大对此似乎也并不满意,因为现在的卢云,是不能对抗天决的,即道德的直觉主义,实践起来,较罗尔斯的正义观,有所不及。

楼主 阿傻不傻  发布于 2016-09-15 19:07:00 +0800 CST  
感谢楼上各位!我目前的思考大概就这么多,我也猜不透勇剑与圣光的含义。

勇剑能够破解天诀也就是六道轮回,这要求它既具有某种术数形式又符合孙大的政治哲学观念,也就是要超越罗尔斯的正义观,不知孙大会将勇剑刻化为何种形式。仁剑与正十七是术数形式与道德哲学观念完美结合的例子,不知勇剑会是什么样子。

圣光是什么,应该与卢云有关。最早的卢云,曾以横渠四句教为志向,向往“为万世开太平”。现在的卢云,却说“天下人真的需要我去救么”,表明卢云从政治哲学退回到道德哲学。那么,未来卢云要做什么呢?这也是个问号。

而未来的宣德帝,孙大曾经说过“未来天下将复归一种无适无莫的混沌状态”,那么,宣德帝所带来的似乎是杂合儒家德治与道家无为的一种政治哲学,强调最高统治者“为政,譬如北辰”,“垂拱无为而天下治”。这应该是一种相当理想的政治状态。

我觉得,道德哲学是有解的。儒家一派,仁义,致良知,都是好的道德哲学。佛教的菩萨道,强调智慧、利他(方便)、大悲菩提心,也是好的道德哲学。个人在实际中似乎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道德状态。

但政治哲学却似乎是“无解难题”,天下在实际中似乎总是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政治状态。我想,这可能与人性有关。人性表现出来总是善恶混杂,我们总是无法求解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这个难题。既然人性表现为善恶混杂,那么,一种政治状态就不能对人们太好(因为有恶)或太坏(因为有善)。陆孤瞻说,“因为人们背弃了英雄,便该受到惩罚”,结果“修罗天之罚”,“少林佛国大旱年”,这是因为人们因自身恶的一面而得到了恶果。但总还是有善的一面,这样的惩罚似乎过了头。那么,天下将复归一种混沌状态,也许是孙大提出的一种既理想又无奈的状态。

以上说这么多,基本没有提及伍定远。观海云远,伍定远更接近活生生的人。我曾经追慕卢云,然而最近才明白,伍定远内心的纠结,“我做得对吗”的自我发问,更接近一个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以上的政治哲学讨论其实并非我重点关心所在,我更关心道德哲学讨论,希望未来仍然能够自我发问而前行。

楼主 阿傻不傻  发布于 2016-09-16 10:13:00 +0800 CST  
目前暂时就这么多思考了。

一部好的作品,是对它所处时代的反映、反思与批判。现在回过头看,2000年前后,当孙大开始在网络上推出英雄志后,一方面由于两岸不同的历史进程、政治制度,一方面由于英雄志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意象,导致了我们内地的读者误读了孙大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会觉得景泰朝是奸臣误国,正统朝是修罗王集专制集权之大成。然而经孙大自己反复解读,我们才逐渐明白英雄志是一部反思与反对资本主义的作品。

金庸与古龙所处的1950至1970年代的香港与台湾,是经济飞速发展、资本主义蓬勃向上的时期。所以金庸与古龙会写出符合他们所处时代特征与地域特征的作品。而孙大身处的1990年代的台湾,资本主义发展已经较为成熟,所以他会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而且他所反思和批判的一定是看起来最好的资本主义,修罗王所代表的似乎正是这看起来最好的资本主义。

王一通失业、交不起房租,他所遭遇的其实是典型的资本主义难题。如果是功利主义者的江充,似乎会直接将王一通踢到一边、置之不顾。而杨肃观却分给他千万分之一的三两银,让他和千万饥民共享这三两银。与江充可能采取的直接踢开的举动相比,杨肃观这个举动并非心血来潮、多此一举。这就是杨肃观替王一通安排的、王一通应该得到的公平。后面杨肃观将伍定远的粮票收回,也是提醒伍定远要遵守这公平的契约。杨肃观治下,正统帝、以八王为代表的王公大臣,“公平”地生活在天堂,生活在“客栈”的总统套房、豪华套间。然而,“欢迎来到地狱”,有人却“公平”地生活在地狱。这就是孙大借小伍之口所痛斥的“冷血复又虚矫”的资本主义社会。

内地与台湾,历史与现实多有不同,但也有相同之处。英雄志像一面镜子,使得我们读者反思自己的人生、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吧。

楼主 阿傻不傻  发布于 2016-09-17 11:02:00 +0800 CST  
感谢楼上各位的回复!感谢吧主加精!


我发帖的出发点确实是想解读书中人物,但我只是最近刚开始看西方的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著作,所以我的解读生搬硬套、比较僵硬。由此引出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的一些议论也比较大而无当。


对于英雄志,我一直想做出尽可能符合作者本意的解读。因为书里有很多我一直不能回答的问题,就是我前面列举的那些问题,所以我对于孙大为什么这样写非常感兴趣。


其实孙大自己对英雄志的解读一直较多,他关于时事的评论也一直较多,他的政治学专业背景也一直很明显,但我是最近才感到可以从西方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这个角度来解读。即使我的解读内容是不合适的,但我觉得,我提出的问题是合适的,我解读的这个角度也是合适的,这些问题后面承载着作者在这个方面的深意。比如,杨肃观分给王一通千万分之一的三两银。我最初看18卷时,觉得杨肃观只是在嘲笑和戏弄王一通,但现在我觉得这后面是有深意的。

楼主 阿傻不傻  发布于 2016-09-20 16:11:00 +0800 CST  
回复67楼。


关于卢云。十年后的卢云确实多了理性。但他仍然在第一时间将夹有“天下第一大笑话”字条的余愚山的奏折传递给了正统帝,这似乎说明卢云在行动时,仍然是一种直觉主义的态度。面对偷肉的孩子们和刺杨,卢云都没有行动,我觉得这是因为十年水瀑生涯的卢云,对现在这个尘世还感到茫然。


但我其实还有一个似乎是过度解读的答案,即偷肉的孩子们牵涉到卢云自己、肉店老板、孩子们三人,而刺杨牵涉到卢云自己、义勇人、杨肃观三人。“仁者,二人也”。十年后的卢云,似乎只会处理二人的事情,他会提醒灵音有人埋伏,他会帮余愚山递奏折,这都是二人的事情。


而面对三人的事情,卢云则比较茫然,不知应该如何处理。因为偏帮哪一方,似乎都是有问题的。比如,偏帮偷肉的孩子们,肉店老板会受损失;偏帮肉店老板,孩子们会受损失。万福楼里,杨秦相争,卢云就没有偏帮任何一方。为什么会这样茫然呢?我觉得,这是萨魔给卢云所带来的茫然,卢云似乎仍然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面对孩子们,卢云就曾说过“现在把他们当成过街老鼠一般,日后他们就会成为……萨魔啊”。这就是我所谓的从政治哲学退回到道德哲学吧,即现在卢云只会处理你我二人的事情。

楼主 阿傻不傻  发布于 2016-09-20 16:33:00 +0800 CST  
关于杨肃观。杨肃观的理念在于天诀,也就是六道。六道是由盲人组成的,可以无边无际,我觉得这种自下而上的平等的组织形式,似乎在影射社会契约。正统朝更像是杨肃观在幕后所操纵的、基于社会契约的、存在某种分配正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琦小姐说了,在正统朝,皇帝仅是客栈最大的主顾而已,是可以更换的。如果说景泰朝的问题是得国不正、皇权不正,正统朝的问题就是不再具有无限的皇权,皇权是受限和失落的。


根据孙大之前的解读,孙大是赞成皇权的,他把无限的皇权解读为无限责任制的皇权,以与契约社会有限责任制的当权者相对比。而按照我们一般所知道的,政治理念的发展经历了由皇权到契约社会的转变和进步。所以孙大其实是在“退步”,要“退”回到无限责任制的皇权。


开始看英雄志的同时,我也开始看一些传统的经史子集。传统典籍里面,皇权的责任感确实是非常强烈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就是这责任感的典型代表。22卷最后,“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你们说对不对啊”,当正统帝抛出这个问题时,我觉得他内心里是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的。正统帝是有这样的责任感的,他对有限皇权是不满的。


然而,“愿天地罪孽,尽归吾身”,杨肃观已经把罪过揽在了自己身上,从而也把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留给正统帝的仅是虚位而已。王一通与千万饥民,杨肃观在一力承担这样的罪孽。


但我觉得杨肃观不仅仅像一个曹操般的权臣,他更像是契约社会这种政治理念的化身,所以他无悲无喜,所以顾倩兮说他淡如白水。所以王一通与千万饥民的极端窘境,更像是孙大对基于社会契约的、有限责任的、分配并不足以保证公平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拷问。

楼主 阿傻不傻  发布于 2016-09-20 17:30:00 +0800 CST  
关于秦仲海。


如果有一天,无限责任制的皇权回归,孙大的态度如何呢?我觉得,“永远的少数派”的孙大,在用秦仲海“此生不必跪人”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孙大保留了自己的另一种态度。


秦仲海应该代表对个人自由与权利的极端的追求。面对王一通,他扔出一把钢刀让王一通自己解决问题。这表明,如果说杨肃观并非一般意义的权臣,秦仲海也并非一般意义的造反领袖。“兄杀弟来子杀父,三皇五帝鼻涕流”,秦仲海并没有“父怙天下”的志愿。对饥民的眷护,其实是由陆孤瞻与青衣秀士完成的,而这应该是传承自大都督秦霸先。秦仲海仅是怒苍的领袖而已。


以上也许都是过度的解读,不过我觉得孙大还是有深意的。

楼主 阿傻不傻  发布于 2016-09-20 17:42:00 +0800 CST  
关于秦仲海,我其实同意67楼的看法。关于卢云和杨肃观,则不太同意。

楼主 阿傻不傻  发布于 2016-09-20 19:45:00 +0800 CST  

楼主:阿傻不傻

字数:573

发表时间:2016-09-16 02:0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2 11:55:26 +0800 CST

评论数:12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