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人物原型考 by@孔鲤 .

文/孔鲤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4:18:00 +0800 CST  
《英雄志》是一部有着明显历史痕迹的小说,但我们也知道,这部小说呈现出来的却并非真实的明朝历史,姑且不说「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被删去以及「天顺」被改成了「武英」,就连剩下的「宣德」、「正统」、「景泰」、「隆庆」也被调了个个儿,变成彻彻底底的「似是而非」。

但正因如此,我们在面对《英雄志》里的人物时,才会觉得面前的这个人物是有可能存在其历史原型的。只是这毕竟不是历史小说,因此这群虚构的人物群像必然来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几乎每个存在历史原型的人都被艺术加工过。鉴于此,这里提出两条:

一个艺术形象的原型可能不止一个人,一个历史人物的投射也可能不止一个人。

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有的人物原型可能是借鉴的其它小说。

只有清楚地把握住这几条,我们才能仔细去甄别,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拘泥于每个人对应每个人。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5:14:00 +0800 CST  
杨肃观

有不少朋友因为「五辅大学士」而认为杨远、杨肃观、杨绍奇父子三人形象取材于「三杨」,然而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三杨并非是父子,历经洪熙、宣德、正统三朝的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的经历与小说里的三父子也决然不同,唯一有所接近的是杨远一个人。

所以与其说三杨是杨远、杨肃观、杨绍奇父子三人的形象来源,毋宁说这只是杨远一个人物的形象来源,而杨肃观形象来源则另有其人。

这时我们考虑到杨氏父子都步入仕途的知名人物,大抵有杨廷和、杨慎父子以及杨鹤、杨嗣昌父子,前者显然对不上号,而后者中,杨嗣昌的经历却颇能与杨肃观早期行迹相吻合。

先点明一点,那就是《英雄志》虽然是隆庆至宣德的历史,但其故事原型却横跨了整个明中期和明后期,这在秦仲海、顾嗣源等人的事迹中亦有体现,因而我们眼光要放长远一点,此刻杨嗣昌就进入到我们眼中了。

杨嗣昌出现在明朝末期,父亲是杨鹤,而杨嗣昌自己早年便是户部郎中,农民军纷纷起义时,杨嗣昌以「四正六隅」、「十面之网」计前去剿杀,最终却惨败而归,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从早期的「风流司郎中」,再到后来征讨怒苍大败而归,这些经历与杨嗣昌不谋而合,姑且认为这一段的历史原型是杨嗣昌,而孙晓进行了深刻人物形象的艺术加工。

而到了正统朝,杨肃观的原型就十分明显了,那便是被梁启超称之为「明朝唯一政治家」的张居正了。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5:15:00 +0800 CST  
首先,万历年的张居正与正统年的杨肃观地位上有相近之处。

前者主少国疑,后者皇帝架空,可谓此二人均大权在握,也正因此,他二人得以一展抱负,集权于己,权倾天下。

很多人因为张居正毁禁天下书院而认为他不是心学门人,实则大谬。嵇文甫先生在《晚明思想史论》里翔实考证了这一点,张居正虽然不讲学、毁书院、诛何心隐,也因此和当时的讲学家处于敌对,但他并非像旁人所说的那样「不悦学」,实际上他是「实好学」,是「直认本真」。

张居正有一篇文章《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在这里面蕴含了他的治学思想,指出讲学家在学术和实用方面的弊端,痛斥讲学家为「虾蟆禅」,他教人「以足踏实地为功,以崇尚本质为行,以遵守成宪为准,以诚心顺上为忠」,而这几样确实与崇尚实用、铁腕政治的杨肃观颇为相近。

第二,张居正、杨肃观与佛学的渊源极深。

杨肃观曾经说过:「愿天地罪孽尽归吾身。」并以《必成正觉第七》(我建超世志)而成大道;而张居正也是一位得禅的政治家,他就曾说过:「使吾为刽子手,吾亦不离法场而证菩萨。」这话的意思是,张居正得证大道也不远离法场,当然这里的法场是象征了,更多表现为他坚定信念的决心。

除了这些,张居正还在文集里多次提及《华严经》,他的老师徐阶,是聂豹的徒弟,而聂豹又是王阳明的弟子,因此张居正可以说是王阳明的三传弟子。而王学走玄虚路子,就贴近于佛老,走实用路子,则近于申韩,张居正既有精神,又有实用,算得上是真正的以佛贯彻在治国理念中。

第三,张居正和杨肃观都对自己所做有所觉悟。

张居正和杨肃观肯定知道,自己在改革中,必须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因此顾倩兮就说过,他日杨肃观若下野,必代天下为之泣。而张居正自己也常常写下「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亦自知身后不保」的话语。

第四,马人杰与邹元标。

孙晓自己就说过:「马人杰是邹元标。」同时我们很清楚,马人杰因为直言而被正统打断一条腿,而邹元标恰恰因为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打断一条腿,但马人杰打断腿后,在书中那段话里是这么说的:

「地狱里最下面的一层,留给袖手旁观的人。马人杰心里明白,等他倒下后,正统朝也要结束了。因为『修罗王』即将从天界启程出发,接管人间的一切。那一刻,天下会化为一个安安静静的炼狱,自此六道噤声,再也听不到一点声音……」

马人杰的原型是邹元标,想到张居正倒台后,邹元标拖着一条断腿在雪夜里奔走呼号为他平反,或许杨肃观垮台后,马人杰也会如此罢。

由此可知,杨肃观的形象来源大致是杨嗣昌、张居正等人,而至于镇国铁卫,孙晓说这是NC的某个机构,对世界史了解不多,就有待他人考证了。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5:15:00 +0800 CST  
卢云

很多人认为卢云是儒家宗师,必然原型是王阳明,实则大谬,王阳明的心学和卢云本不是一路子,黄宗羲《明儒学案》里计二百一十位明代儒学大家,可不独王阳明一人,而在我看来卢云的原型可能是更加抽象的。

首先,卢云的原型必定是孙晓自己。这一点我看很多人没有提及,公元一九九六年夏天,孙晓在罗彻斯特写下《乱世文章》,这是《英雄志》的起笔,《西凉风暴》是后来才写的。

联系《乱世文章》的内容我们就能发觉,独在异国他乡的孙晓,身处芝加哥经济学派大本营,举目无亲,加上他的英文名Jacques(卢梭),思想的格格不入,精神的彷徨无助,我想孙晓那时的心境,那种孤独的人生如逆旅的想法,必然和卢云是很接近的。因此才有了「好孩子,你只是一时不得志而已啊」的话语。

第二,卢云经历来源可能是明代几位极为有名的大儒的提炼。

世人往往提到黄宗羲便是《明夷待访录》,诚然这是儒家在传统时期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著作,但无论是《留书》还是《明夷待访录》,都让很多人忽略掉了黄宗羲的一个重要方面。

黄宗羲还是一个数学家,所著《易学象数论》是一部皇皇巨著,至今仍是易数研究之经典。而卢云的正十七虽然同术数大相径庭,但根据孙晓对明代科学的看法,想必是有过这类构思的。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黄宗羲给自己的定论是:「初锢之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之于儒林。」第二句是为「游侠」,黄宗羲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自己便是内家拳的习练者,在《王征南墓志铭》中更是有「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於宋之张三峰」的话语,第一次将张三丰内家拳写入文章中。而我们熟知的卢云,正是从武当心法和无双连拳里开始步入武功大门的。

除却黄宗羲,卢云的形象还可能有王夫之的身影。

王夫之相较于黄宗羲,更多在于其对史学的创造,一部《读通鉴论》,可以算是儒家史观最深刻的提炼,有兴趣的朋友推荐一读,而王夫之和卢云挂钩的,恰恰是卢云写过的一篇文章。

《论宋之兴亡起衰》。

在卢云的笔下,是这样说的:「宋之亡,与其言之亡于武功废弛,不如论其一亡于燕云,二亡于气数,非战之罪也。」

而王夫之的《宋论》里,对宋代的看法恰恰与之相近:「一宋兴,统一天下,民用宁,政用乂,文教用兴,盖于是而益以知天命矣。……宋之亡,亡于屈而已。澶渊一屈矣,东京再屈矣,秦桧请和而三屈矣。至于此,而屈至于无可屈。以哀鸣望瓦全,弗救于亡,而徒为万世羞。时异而势异,势异而理亦异。句践之所为,非宋所得假以掩其耻也。故杨后之命可以不受,而后信国之忠,纯白而无疵。择义以行仁,去其姑息者而得矣。」

虽然很明显,卢云(孙晓)的看法极为浅显,但决然脱不出王夫之的影子,也因此可以将卢云(孙晓)的这篇文章视为对王夫之的拙劣模仿。

除却黄宗羲与王夫之,卢云的直臣形象还来源于海瑞,这一点想必不用多说了。

第三,卢云的形象更多是对儒生的理想化塑造。

儒家自孔丘,发展到明末,已经存活一千五百年了,在这个期间或许有朋友会认为儒家本意已经失去,但无论如何儒学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的,并派生出了许多学派,甚至就包括世人皆知的王学自家,都有江左王学和江右王学的说法,而除却陆王心学,朱程理学同样为世人所知,更何况还有其它学说,自董仲舒开始,历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十分繁杂。

而我们所能看到的卢云的理论,大抵就只有为人津津乐道的两条。因此,我个人认为卢云的形象或者说其精神内涵是孙晓对儒家思想的精深提炼后,并笼统概括出的抽象性的,而非具体某个人的理论,自然更不可能是以王阳明一人为原型的了。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5:16:00 +0800 CST  
先发这么多,继续去写。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5:16:00 +0800 CST  
秦仲海

当我们把目光跨越到整个明代历史时,很显然能发觉后期的秦仲海,无论是兴兵还是口号,都不可避免地跟李自成划上等号。

比如「杀牛羊,备酒浆,早开城门怒一场,怒苍入城不纳粮;不当差,不纳粮,好酒好梦睡华堂,痛痛快快怒一场」就很明显出自「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这是秦仲海人物经历导致的,在写这本书时,孙晓定然已经考虑到秦仲海不得不反,而秦仲海的人物形象原型,我想就是孙晓本身。

如果说孙晓的精神投射是卢云,那么就是孙晓的形象投射就是秦仲海了。

「你若在那里看见随地吐痰大小便的文明人,很可能就是我。」

「『你妈屄。』我朝地下吐痰:『你爸不识字。』」

「孙晓随地吐痰、随地便溺,身无分文、胸无点墨、满面黑毛、鼻孔发光、目生凶光、肥胖恶毒、口出秽言……」

「各位对撸管非常有意见,我就不知道你有什么成见,人生自己能决定的,剩下什么?答案就是撸管!你见了某冰冰,蔡冰冰、钱冰冰,你神魂颠倒,当作女神捧着脚趾来亲,她还嫌你嘴脏,可你撸完管了,大中至正了,无欲则刚了,你tmd嫌她口臭脚趾太黄,你知道那叫什么?my pride!骄傲!懂吗?」

「老子就谈撸管!撸管的人生悲喜,撸管的哲学境界!撸管!使我们得以超越飞禽走兽!撸管,使我们成为顶天立地的人!造物的无情,使众生无以逃脱轮回,很好,那我撸,我撸我撸我拼命撸,撸干净以后,我点根烟,天是蓝的,草是绿的,我比下西洋的郑和更平静。」

以上出自孙晓原话。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5:52:00 +0800 CST  
伍定远

伍定远这个人物形象本身就不太好定位,好在总归是留下一些蛛丝马迹的。

早期的伍定远是作为捕头形象出现的,这时孙晓想必是借用了伍文定的大名而取名「伍定远」,而这位伍文定也恰恰是一位捕头出身:「精敏善决狱,称强吏。」

到了后头,伍定远的戏份主要在于复辟有功,加上复辟后权倾朝野,想必是借助了石亨的历史经历,却不一定是借鉴了石亨的思想。

而在明代,异姓功爵分十二等三列,前两等是一等开国辅运推诚与二等奉天靖难推诚,第三等便是奉天翊运推诚了。在《英雄志》里,奉天翊运推诚的只有两位,琼武川和伍定远。

查《大明会典》,永乐朝定「奉天翊运推诚」。

又考《弇山堂别集》,有:「惟张英公辅初以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为新城侯洪熙给诰以上公故特加辅运二字正统实録成加佐理二字共得十二字朱宣平永加佐理与徐武功有贞加奉天翊运推诚宣力守正」,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徐有贞是「奉天翊卫推诚宣力守正文臣」。

而徐有贞是何许人?

熟悉明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徐有贞正是英宗复辟的大功臣。

因此,伍定远的捕头身份来自伍文定,武将身份来自石亨,爵位来自徐有贞,大差不差了。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5:52:00 +0800 CST  
顾嗣源

顾嗣源的人物形象来源,最为明显的当是杨涟。既然我说《英雄志》横跨明中期与明后期,那么必不可能只有秦仲海李自成这一组对应,而书中很显然写了「三大案」。

《英雄志》里三大案分别是「废陵案」、「挺殛案」、「遗宫案」,而晚明三大案则分别是「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清晰可见孙晓对此三案的改编痕迹。这三大案本是东林党为立国储而埋下的故事,跨越万历与泰昌两朝,到了天启年间,又有东林六君子和阉党的抗争,而在这期间都参与的,想必便是杨涟了。

因而这位兵部尚书杨涟(追赠),必然是顾嗣源的原型之一。

但《英雄志》小说里是极度浓缩人物形象的,若是仅有一人,必会浪费纸张,这时我们看到了「书林斋」。小说里书林斋本是顾嗣源和顾倩兮父女创建,很明显书林斋的作用「两代朝议书林斋,专论天下不平事」类似于东林书院,因此顾宪成也必是原型之一。

顾嗣源的主要形象必来源于顾宪成与杨涟,但如若深究其对杨肃观和卢云的意义,则还可以找出两位,只是这两位是否是孙晓本意,就要另说了。

这两位分别是顾东桥与李三才。鉴于之前对张居正和黄宗羲的猜想,顾嗣源原型里有这二位的形象也并非不可能。顾东桥是张居正早期恩师,一直呵护于他;李三才的《君主论》显然是那个时代对君主抨击最厉害的,也因此这种思想才流传到黄宗羲的《留书》和《明夷待访录》中。

当然这两位只是猜想了。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5:52:00 +0800 CST  
柳昂天、江充、刘敬

柳昂天原型里有于谦应该是无可置疑的了。

景泰元年的北京保卫战里,于谦同柳昂天一样,都是抗击也先的头号人物,而在景泰朝,柳昂天也以正面形象示人,最后于谦虽然是被天顺皇帝斩决、柳昂天是被景泰皇帝斩决,但总归都是夺门里的故事。

至于柳昂天的其它人物形象来源,暂不可考。

江充的形象来源想必是石亨与江彬。

石亨在夺门后权倾朝野的事情,由伍定远代劳了,而在景泰朝的投射便是江充。这里面还有一个线索,那就是书中有言:「年轻时官职卑微,遇上不平事,只管义愤填膺,破口大骂头顶奸臣,可十年过后,头上那个姓江的早已不见了,轮到姓伍的当家作主,方知其间的为难。」

正因为此,石亨这个人物形象才一割为二,分为景泰朝的江充与正统朝伍定远,而石亨的坏名声也被江充继承了。

《英雄志》里还有一处值得引起注意:

「陶清嘿嘿一笑,说道:『你爹爹纵容八虎胡作非为,弄得天下民不聊生,他自己却每天躲在豹子房里玩乐,想来这做女儿的也是瞧在眼里。你倒说说,这皇帝老子像话吗?四海之内的侠客义士,谁不想取他的人头?但他每天躲在紫禁城里,又能拿他奈何?』」

「豹房」出自正德年间,此处嫁接到景泰的身上,自然江充的形象又有一人为原型了,那正是正德年间的专权人士,江彬。

除了「豹房」,《英雄志》里还提及过「八虎」,我们知道这八虎也是出自正德年间,为首的正是闻名的大太监刘瑾,书中八虎成为刘敬,自然刘敬的原型之一是刘瑾。

而在小说里,刘敬显然是在武英皇帝手下过的,那就让我们想到,刘敬极有可能是王英(历史原型必是王振)的手下,又横跨两代,于是或者是孙晓自己创作的,或者是景泰年间的太监兴安的投射。

事实上,孙晓自承过,在写《英雄志》初期,手中仅有丁易先生的《明代特务政治》,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本书讲的便是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系统,因此孙晓在创作初期,选定的这些人物,很有可能是特务机构里的知名人士。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5:53:00 +0800 CST  
柳昂天、江充、刘敬

柳昂天原型里有于谦应该是无可置疑的了。

景泰元年的北京保卫战里,于谦同柳昂天一样,都是抗击也先的头号人物,而在景泰朝,柳昂天也以正面形象示人,最后于谦虽然是被天顺皇帝斩决、柳昂天是被景泰皇帝斩决,但总归都是夺门里的故事。

至于柳昂天的其它人物形象来源,暂不可考。

江充的形象来源想必是石亨与江彬。

石亨在夺门后权倾朝野的事情,由伍定远代劳了,而在景泰朝的投射便是江充。这里面还有一个线索,那就是书中有言:「年轻时官职卑微,遇上不平事,只管义愤填膺,破口大骂头顶奸臣,可十年过后,头上那个姓江的早已不见了,轮到姓伍的当家作主,方知其间的为难。」

正因为此,石亨这个人物形象才一割为二,分为景泰朝的江充与正统朝伍定远,而石亨的坏名声也被江充继承了。

《英雄志》里还有一处值得引起注意:

「陶清嘿嘿一笑,说道:『你爹爹纵容八虎胡作非为,弄得天下民不聊生,他自己却每天躲在豹子房里玩乐,想来这做女儿的也是瞧在眼里。你倒说说,这皇帝老子像话吗?四海之内的侠客义士,谁不想取他的人头?但他每天躲在紫禁城里,又能拿他奈何?』」

「豹房」出自正德年间,此处嫁接到景泰的身上,自然江充的形象又有一人为原型了,那正是正德年间的专权人士,江彬。

除了「豹房」,《英雄志》里还提及过「八虎」,我们知道这八虎也是出自正德年间,为首的正是闻名的大太监刘瑾,书中八虎成为刘敬,自然刘敬的原型之一是刘瑾。

而在小说里,刘敬显然是在武英皇帝手下过的,那就让我们想到,刘敬极有可能是王英(历史原型必是王振)的手下,又横跨两代,于是或者是孙晓自己创作的,或者是景泰年间的太监兴安的投射。

事实上,孙晓自承过,在写《英雄志》初期,手中仅有丁易先生的《明代特务政治》,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这本书讲的便是锦衣卫与东厂西厂系统,因此孙晓在创作初期,选定的这些人物,很有可能是特务机构里的知名人士。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6:57:00 +0800 CST  
朱炎、朱谨、也先

朱炎的原型如果没有朱祁镇我吃屎……

朱谨的原型如果没有朱祁钰我吃屎……

也先的原型如果没有也先我吃屎……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6:58:00 +0800 CST  
朱阳


朱阳的父亲是隆庆皇帝,如果把《英雄志》里隆庆放到历史上对应的话,那么相对应的自然就是正统和景泰的父亲宣德皇帝了。

我们知道,朱阳(小泥鳅)是隆庆皇帝的私生子,同时正统皇帝的母亲不明。孙晓说过:「小泥鳅的故事直接采自明朝的一段野史。传说那一位皇帝是从民间归来,他的老爸经常爬出宫外搞女人,您知道我说的是哪一位。」所以这段话里的「那一位皇帝」就是正统皇帝,而他的老爸就是宣德皇帝。

查《寓圃杂记》,有:「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遂得册为皇后,而废胡为仙姑。」这大概是目前说法里最早的关于正统皇帝出身的记载,而后《明史》也沿用了这一说法。

人类是一种很喜欢在私生活上做文章的物种,因此当朱祁镇的身世存在疑问时,虽然保守说法用的是宫人之子,到了野史里,就衍变成了宣德皇帝在民间的私生子了。

不过这方面的野史翻了不少明清笔记也并没有查到,所以待考。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6:58:00 +0800 CST  
安道京

安道京是早期人物,出场时是锦衣卫统领,查阅《明代特务政治》,并无类似人员,但是我们可以从「锦衣卫」及「安」的线索,找到一位武侠小说里的安姓锦衣卫指挥使,《碧血剑》里的安剑清。当然这二人的性格经历是大相径庭了。


卓凌昭、宁不凡

卓凌昭同宁不凡必然出自「卓不凡」,然而卓不凡并非是金庸《天龙八部》首创,早在司马翎小说《剑神传》里就有如下段落——

「秦昆山忖道:『看他早先和刑堂西门香主较艺时,身手超卓不凡,我绝胜不了他。唯有趁他动手时,掉转位置之后,出其不意逃出谷去。』」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1 17:21:00 +0800 CST  
@秀圣光所言,秦仲海原型有孙悟空,确实有,孙晓自己写过——

英雄志里最接近悟空的角色,就是秦仲海,他也是个搞造反的,但他和孙悟空不一样,秦仲海过去也是个体制内人物,他包山包海,大吃大喝,活得舒服爽利,他和朝廷之间的关系称不上美满,但也称不上存有什么尖锐矛盾,可惜他在肢体残废以后,被迫面向一个残破的人生,个人身世、家国天下,所有痛苦扑面而来,由于背景的缘故,他不方便加入体制了,加入体制就代表人格的死亡,他连死也不得其所,在方子敬的引导下,他攀上了神女第三峰,站在人间最高处,凝视着穹苍,这时秦仲海终于要立志了,他必须询问自己此生的答案。

秦仲海为什么要造反?他根本不必反,他可以在体制里活得舒服美满,有钱领,有饭吃,有女人玩,凭他的本领,他大可以当一个更优秀的安道京,他干什么自找麻烦?如果人生可以重来,秦仲海绝对不会选这种路,但他也明白一件事,如果他非造反不可,他还是得当一个安道京,「头顶光环一脸俨然昂首阔步真气派」,是的,我指的就是吹,吹出一个理由,吹出一个天大的理由!你造反是吧?你造反是为了什么?嗯,我想想,是为了搞钱?这么一说,全体好汉就散伙了,所以绝对不能说出真正的秘密,一定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好比卖面挣钱的总是要高喊「我决心用我的面为百姓服务」,卖饭的要狂喊「我的饭就是追寻人类终极饮食的一种艺术」,这就是「吹」,自编自导、自命正义,然而到底「正义」的实质内容是什么?这点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很可能连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人自己也不知道,不过大家都知道一件事,正义是什么也许难以描述,但邪恶是什么,特别是骂别人有多么邪恶,人人都可以说上三五个小时,于是秦仲海比任何人都需要邪恶,只要能把对手描绘成邪恶的,
他的造反才是正义的、光荣的,一脸俨然昂首阔步真气派的,那样他就很容易获得胜利了。

别忘了,以上那些都叫做「吹」,吹就是吹嘘,嘴巴吹,心里虚,鬼话连篇可以骗骗别人,却怎么骗得了自己呢?

当秦仲海深夜坐在怒苍总寨,回思过去的人生时,他一定难免想到柳昂天与卢云,这两个人是他自觉愧欠的,但他为何会愧欠这两人呢?这种愧欠是不是正当的呢?能够说服自己的呢?这个回答,就是真正的理由,是,你为什么造反?你的理由到底是什么?你凭什么毁去别人的生命?毁掉别人的家庭?没错,每一个人做事都需要充分理由,秦仲海也需要,然而不论他造反是为了什么,这都不能推卸到别人身上,不论这人是叫做江充、景泰或是秦霸先,秦仲海都不能把理由压在别人身上,不然他就会后悔,早晚一定会后悔。

我们继续分析下去,你且想想,如果秦仲海反抗的是皇帝,叫骂的是朝廷,敌视的是江充,那秦仲海的生命意义将只会围绕在这些事情上,皇帝一个接一个,好皇帝来了,坏皇帝走了,杀了一个,捧了一个,废了一个,倒了一个,到底该怎么个算法?皇帝是好是坏,又是谁来判定?好皇帝来了,那山寨要散伙了吗?哦!不行,皇帝很可能会变坏,所以需要制衡一下,那请问该怎么制衡法?年年打仗吗?还是加入到体制里?不加入体制就只有战争,加入体制以后呢?那就不会分赃了吗?你有看过行政体系分裂成两个的吗?权力是世界上最具有排他性的东西,你要怎么制衡?听你吹牛皮?今天A制度是正义,明天B模式是神意,后天C体系是演艺,打倒富人穷变富,抢钱抢粮富变穷,说到底,这就是个员外游戏,David Easton说:「政治就是社会价值(钱)的权威分配」,一场又一场的游戏演之不尽,昨天我跪你,明天你跪我,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换人跪,换人爽,换人不缴税,所以玩弄以上这些字眼叫做什么?那叫做政治宣传小册子,那能叫立志吗?你还真相信「[为国为民为大我」这种东西可以拿来当「立志做大事」的内容吗?那是文宣品,是别人塞在你脑袋里的东西,你要靠这种东西指引你几十年的人生吗?你要靠这样的东西去面对卢云卢大人?柳昂天柳侯爷吗?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也还罢了,你干到了,你爽到了,你吃到了,但你连自己的利益都不顾了,你用一个无从验证的荒谬可笑的东西毁掉那么多人的人生,夜半时你如何不会心虚到痛苦万状、泪流满面呢?

生命是短暂的,从古至今,每一个人的宿命就是死亡,不论做了任何事,一个人仍然会死,只是早死与晚死而已,在这段己知终点的旅程里,能为它灌注一些意义的,其实也只有自己而。

所以当秦仲海站在人间最高峰,仰望穹苍时,他不会再听到人间的声音,他能看到的只有天,能让他产生精神投射的已不再是人,而是天,比人类更高的天,这一份宏大的志愿,使得他挑战的绝不是皇帝,也不是朝廷和江充,而是天则(人类凡人相互统治)。这种哲学上的觉醒也发生在杨肃观创立镇国铁卫的时刻,以及卢云从水瀑归来,猛然看到顾倩兮的时刻。那种从血脉里涌现的剎那感触,就是英雄志里的「证道」。

道,就是信仰,西游记就是一本证道之书。

为了这个道,石猴穿上了人的衣服,来到人的世界,追寻虚无飘渺的道,然而在旅途之中,它看到人的争名逐利,人们仅是在已知终点的旅程里尽可能的挥霍生命,相互迫害对方,没有人在乎生命的真谛,这让石猴感到十分失望,于是它横跨大洋,继续追寻,很多年很多年后,终于在西牛贺洲里遇见了一个师父,石猴欣喜若狂,因为它发现了更高的存在,人间以上的存在,那种欣喜若狂就像是许多人见到外星人一样,人们可以藉此找到许多事情的答案,然而在师父敲了它三次脑袋以后,它的求道之旅发生了质变,它发觉世界上有着比「道」更吸引人的东西,那就是「艺」,悟空停止了求道,转而开始求艺,这段求道之旅于是变成格斗之旅,学成了一身本领的它,立即抛弃了成仙证道之路,它做了一个人类不敢做的决定、它要开始挑战整个世界,它要掀翻整个宇宙的规则,石猴疯狂了!

石猴为什么疯狂呢?这很难说,西游记里没有描写猴子的什么哲学转变,只是提到悟空回到花果山后,发现外敌入侵,于是开始筹建猴子武装暴力团,为了保证吓阻敌人,它很快就把自己变成每一个人的敌人,从此和天界爆发冲突。

这一段故事很流畅,似乎是每一个信仰暴力者的宿命。然而我们从后来的故事分析,石猴所以无法和天廷和平共处,更大的原因是出于它的本性,它天生没有办法服从规则,所以它一定会挑战上帝。

规则以两种形式来表现,一种是秩序,一种是价值体系,我这里再把秩序的部份拆成两部份来理解,一个人之所以接受秩序(规则),是因为一种理性的判断,在人是群居动物的大前提下,人首先必须护卫自己的家庭,而家庭又必须寄生于社会,因此秩序就是彼此共存的基石,如果你任意以暴力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暴力对待你,即使他们一时无法杀死你,他们也有把握在你最脆弱的时刻杀死你和你最爱的人。这种威胁是可怕的,每个人都知道完全没有秩序(规则)的恐怖,因此绝大多数的人都存有服从规则的需要,即使是制定规则的最强者,它也必须对规则保持一个表象上的敬意,如果它长期成为规则里的例外,它就会成为自身规则的破坏者,以致最终被自己创造的秩序所推翻,想想看,连规则的创造者都必须遵守规则,何况是石猴?这部份是理性的,石猴是如此的聪明,经过拳头辩论之后,它自然也会被迫遵守秩序(规则),然而和人类相比,这种服从态度往往只是暂时的,并不牢固,因为我们仔细研究人类对秩序(规则)的基本态度,我们其实可以发觉其中存在的非理性部份,这才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石猴从一出生就没有父母,它以孤独的身分来到人间,没有受过任何恩惠,它单纯因为外型与猴子接近而选择了猴群(以猕猴为亲),所以它没有羁绊,也不知自己为何来到这个世界,换一个学术的词,石猴缺少了一个社会化(socialization)的驯服过程,它没有被爸爸妈妈教育过,没有被老师校长同学怒骂过,它对规则的敬畏不是内化的,它和规则的关系是外加的,是纯粹理性的,必须用拳头辩论之后才能接受,而且这个拳头辩论必须时时为之,也就是说,石猴是天生的规则破坏者与挑战者,必须用紧箍咒才能制止它。当然,除了紧箍咒以外,还有一个方式可以让它接受规则,那就是让它觉得遵守规则对它有利,并且能够长期持续下去,而这个部份恰好是最困难的。

如前所述,规则存有两个部份,带有强制性的称为秩序,带有同化性的则是「价值体系」,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暗示你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好比身分地位,好比看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要尊敬,看到写武侠小说的三流作家记得下巴要扬起四十五度嘴角上扬三十度,这种规则会引导人去参与到制度里,从而做出社会主流份子期望你做的事,好比读书考试,好比打扮自己、吹嘘拍马、跪地陪笑等等,这些事石猴一无所知,它是猴子,不是人,对拍马屁这种事不在行,它既不会鉴别美女,也不会珍惜名牌,更不在乎什么身分和学历,它不喜欢权贵多的地方,它躲在阴暗角落吸烟,直接在公众场合观看成人片,然后金边眼镜洋博士勃然大怒,坚决要替猴子的健康着想,于是指挥武装安保集团前来抓捕它,猴子掏出金箍棒望他们脑门一敲,演一场禁烟的喜剧,戒烟的悲剧。看看这叫什么?这就叫猴性,也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西游记里「心猿」两个字有多么奥妙,整本西游记里,悟空的猴子身分都是最重要的前提,它似人而非人,这能使它对人类行为进行中立而不带感情的观察。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2 17:54:00 +0800 CST  
孙悟空到底在反对什么?不管它反什么,都不会是胡适讲的那个水平,这就像是读者总是不明白秦仲海造反的最初动机—样,不论青衣秀士把造反的唢吶吹得多高,把那「替天行道」、「平民愤」一类的屁吹得你耳聋,秦仲海造反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句话:「不想被你管」,这个「你」字单纯指的是皇帝吗?笑话呀!书读太多了塞住屁眼了吗?男人小时候被娘管,长大以后被谁管?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美女不知何故,心情总是不好,于是道貌岸然、一脸俨然的男人总是光着屁股冲来跑去,但此人可是秦仲海,世间男人的最高形象,所以他嫖妓,他撸管,他常常迷迷糊糊的把卫生纸丢到马桶里,万子千孙都被冲到下水道里,所以他没有丈母娘,不必把赵冰冰娶回家、所以他不用买钻石、不用缴房贷、不用加官晋爵、不用争名夺利,不必满嘴吹嘘要让百姓自己来作主其实最后摆明都是他作主,当然他这样的人更不会想抢着当皇帝,秦仲海完全明白,如果李冰冰和范冰冰一个出现在东宮、一个出现在西宮,皇帝买的钻石就不只是双份而已,而是成等比级数的变大,到时百姓就不只是杀玛丽皇后而已,一个丈母娘要抢一家银行,两个丈母娘要抢两家银行,三个丈母娘要想办法开银行,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所以秦仲海的造反原理很简单,他不只反皇帝,也反皇帝的娘和他自己的娘,总之就是那句话,别来碰我,别来训我,别来惹我,别来骂我,他妈的滚远一点,老子吸烟是老子的自由,老子嫖妓是老子的自由,我管你是皇帝娘还是百姓选出来的新皇帝,滚,不然大家走着瞧。

这种人非常糟糕,我最反对这种人,又骂脏话又吸烟还不洗澡,好讨厌喔。当然,秦仲海并不是孙悟空,这不只是因为他有情人,他还有一个敌手,名字叫做杨肃观,这个人天生就是来管人的,狗只要拉屎,人只要吃屎,他都要管,所以秦仲海和他变成死对头,为了打垮这个人,秦仲海最后自己也变成一个什么都管的法西斯大魔头,这无疑是个悲剧,然而推估他内在的本质,那就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想在这个世界里当个例外--------不必负任何责任的散人------这种梦想是很有破坏性的,你想要当例外,你只能悄悄的当,和杨肃观商量好以后秘密的当,但你不能公然的当例外,因为这样会不断破坏别人辛苦建立的规则,好比杨肃观立一个牌子说:「此地严禁吐痰」,噗的一声,秦仲海的痰就吐出去了,而且哪里不好吐,就直接吐到了牌子上,你大怒问他为何这么做,他也说不上来,他其实并不想吐痰,但一看到禁止告示牌就忍不住想吐而已。然而秦仲海毕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所以有时候他和安道京也有共同语言,因此他有时也会遵守规则,如果这个规则有助于他嫖妓的话,但孙悟空-------------它完全没有这些属于人类的欲望,因为它是猴子,它不是人,这就是孙悟空与规则之间的绝对敌对性,它绝不会被「规则系统」里的「价值体系」所驯服。

从孙悟空被天庭招安的那个阶段可以看到,它完全无法融入王母娘娘与诸仙的生活里,它对各种天界宝物无法抱以欣赏的感情,对天界权威也欠缺自然而然的敬畏,它常常在神仙面前吐痰撒尿,对所有高贵的符号都不能理解,这种情况有点像是小孩子跑到博物馆,这是我能想到的最适当比喻。这种人当然不能明白茅台酒的意义,也不懂Gucci和法国精品的价值,它对别人的自卑和自大都搞不明白,总而言之,这种现象有一个心理学解释名词,称为「反社会人格」。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2 17:54:00 +0800 CST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3 12:47:00 +0800 CST  
胡媚儿


《太平广记》卷第286引《河东记》说,有一「妓术丐乞者,不知所从来。自称姓胡,名媚儿」,她乞讨于扬州,带一只半升的琉璃瓶子,祈求路人用钱将之填满,然而不论是千钱、万钱,还是十万、二十万,都似投入了无底洞,永远不能将之塞满。甚至将马投入瓶中,也只有青蝇一般大小。不久之后,有一个作大死的度支使官差押皇纲来到扬州,偏偏不信邪,企图用皇纲将瓶子装满,孰料数车下去,在瓶中都只有蚂蚁般大小!胡媚儿一见得手,竟然纵身跳入瓶中。官差打破琉璃瓶,竟然无人也无车,胡媚儿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小说最后,作者特意点出:

「后月余日,有人于清河北逢媚儿,部领车乘,趋东平而去。是时,李师道为东平帅也。」

这位胡媚儿乃是齐王座下的幻术师,也是其招募的奇异人士之一,想想在唐代扬州出现一位疑似高丽人的美貌妓丐,这位度支使官差会中计也并非不能理解,毕竟韩国美眉是一种热爱在冬天裸露大腿招摇过市的傲然存在。


——————


感谢@忧容童子

楼主 日月之食焉  发布于 2016-03-03 21:23:00 +0800 CST  

楼主:日月之食焉

字数:1658

发表时间:2016-03-01 22: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1-15 22:21:16 +0800 CST

评论数:17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