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探奇】第一期 盘点世界上诡异奇妙的自然现象

【盘点世界上诡异奇妙的自然现象】
——2015/8/24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自然探奇》的第一期,首期特别专题。好奇心永远驱使着我们去探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世界上最最诡异而奇妙的自然现象。下面开更!
8<=================================================8<


楼主 碎羽凌风  发布于 2015-08-24 18:41:00 +0800 CST  
NO.1【纳米比亚的仙女圈】

将无数的游客吸引到这片荒凉的地区。起初人们认为是上帝创造出这一景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是白蚁和植物物种在贫瘠的土地上竞争造成的。
据英国《每日邮报》8月20日报道,虽然全球有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造景象,但大自然同样也拥有引人注目的景色等着大家去欣赏。下面是由自然探奇的一份关于那些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的介绍。

在非洲南部纳米比亚的荒漠草原中,被称为“仙女圈”的神秘裸点在不断形成,然后又在多年后没有任何缘由地消失,如今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

在怪圈形成后的短时间内,高大的草长在怪圈周围,更加凸显出裸露面积。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非洲南部纳米比亚的荒漠草原中,被称为“仙女圈”的神秘裸点在不断形成,然后又在多年后没有任何缘由地消失,如今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虽然这些奇怪的图案呈现的新面孔还不能被揭开神秘面纱,但目前至少能揭示的是,最大的神秘怪圈可以持续一生。
根据PLoS One杂志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小“仙女圈”的平均“年龄”为24岁,而较大的“仙女圈”可能存活长达75年时间。尽管如此,该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怪圈形成、坚持,然后在几十年后慢慢消失的原因。

该项目研究员、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生物学家Walter Tschinkel表示:“要说明具体原因是非常困难的,目前有很多假设,但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Tschinkel对“仙女圈”开始感兴趣起源于2005年,当时的他在纳米比亚纳米布兰自然保护区(NamibRand Nature Reserve)旅行,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景观,数以万计的怪圈赤裸着红沙土。在怪圈形成后的短时间内,高大的草长在怪圈周围,更加凸显出裸露面积。
Tschinkel告诉科学杂志《LiveScience》,研究“仙女圈”的研究人员十分少,部分原因是其地理位置偏远,离最近的村庄也有111英里(约合180公里)。这是一个干旱的景观,跳羚、鸵鸟、豹等大型动物在这里生活着。他说:“如果你喜欢偏远的、漂亮的沙漠景观,这里就像是天堂之境。”


乍一看,Tschinkel以为这些怪圈是白蚁巢,但通过挖掘后表明没有证据显示出在怪圈下面寄居着白蚁巢。其他解释,如土壤养分的差异或地面有毒气体导致幼苗死亡,这些最终都被推翻。
Tschinkel说,事实上,研究人员对怪圈的生命周期知之甚少。在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卫星图像和航拍照片的帮助下,他试图慢慢破解这个谜。通过比较2004年至2008年期间的卫星图像,他发现,怪圈都相当稳定,一旦从地面凸显出来,将迅速增长至全尺寸。最小的怪圈直径约为6.5英尺(约合2米),而最大直径近40英尺(约合12米)。风冲刷裸露地面,并使裸露的地面轻微凹陷。最后,植物围绕怪圈而生长。
假设所有怪圈都非常稳定,Tschinkel用卫星照片来观察怪圈如何迅速地从慢慢形成到成熟,最后被植被包围,以此粗略地估计怪圈的生命周期。Tschinkel说,这些怪圈最有可能存活30至60年。

Tschinkel对荒漠怪圈的研究主要得益于纳米布兰自然保护区的赞助,该保护区的筹款活动对其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得到赞助的怪圈都用陶瓷板做下标记,并记录其GPS坐标,经过十年的赞助计划之后,在保护区员工们的帮助下,Tschinkel得出的年龄范围数据与卫星图像所得出的数据相似。他还确定出,这种怪圈只有在含石极少的沙质土壤上才能形成,不会在不移动沙丘或冲积扇上形成。Tschinkel的一些实验仍在继续,但到目前为止,他们尚未发现怪圈起源的线索。由于很少有人研究这些怪圈,而且没有资金追逐南非景观的奥秘,Tschinkel称,这些怪圈现象可能仍将是一个谜。
Tschinkel表示:“ 我并不十分担心这个谜底将很快揭晓,但持久性的奥秘将更耐人寻味,这是科学,不是吗?如果你提前知道了答案,就不会这么有趣了。”

楼主 碎羽凌风  发布于 2015-08-24 18:49:00 +0800 CST  

“肮脏的雷暴云”是指当火山喷发伴随着闪电时,会产生大量静电荷。
产生雷暴的积雨云叫做雷暴云。一个雷暴云叫做一个雷暴单体,其水平尺度约十几公里。多个雷暴单体成群成带地聚集在一起叫做雷暴群或雷暴带。其过程可以分为形成、成熟、消散三个阶段。

雷暴云是由积雨云单体发展或由多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积雨云组合而成。雷暴云必须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充沛水汽和足够的冲击力的条件下才能形成。每个雷暴单体和演变过程大致要经历发展、成熟和消散三个阶段。 它的水平范围约十几公里, 云厚几公里至十几公里, 持续时间几十分钟, 属于小尺度天气系统。初生阶段, 单体内是上升运动,成熟阶段,云内一部分是上升运动, 一部分是下沉运动, 消散阶段, 多为下沉运动。雷暴云可以孤立分散出现, 形成一般雷暴, 这是比较弱的雷暴天气系统。它会造成局部严重的天气灾害。

典型的雷暴云是具有强烈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积雨)云。这种云垂直伸展较高,如高耸陡山,顶部可呈砧或鬃状;底部较暗,时有悬球状结构。
单个积雨云的主体水平尺度在几公里到20公里左右。雷暴云的发展与热气团在不稳定环境中的对流抬升有关。雷雨暴是一种对流旺盛的局部剧烈天气现象。得克萨斯、堪萨斯、科罗拉多皆位于美国龙卷风走廊地带。
每年春季,来自于墨西哥湾的湿热空气,与来自加拿大和落基山脉的干冷空气相遇,形成了超级雷雨暴。由于伴随强旋转力,其外观与圆形飞船相似。而超级雷雨暴作为一种强对流,极易导致龙卷风的形成。

超级雷雨暴的形成通常不会超过1个小时。但在形成过程中,其伴随的大风常常会刮到树和电缆,随之而来的暴雨冰雹也会破坏道路建筑。因此在观察时,要站在距风暴至少1千米之外的地方,以避免伤害。
一阵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之后,雷雨云就进入消散阶段,云中已被有规则的下沉气流所控制,云体逐渐崩溃。与这三个发展阶段相应的地面天气情况也各不相同。在开始的形成阶段,暖湿气流缓慢地辐合;在成熟阶段降水造成的冷空气下冲形成一条微尺度冷锋,在下沉空气的前沿线上,气温和风发生突然的改变;在消散阶段,下沉气流的冷堆消散,风也减弱。

强风暴系统常常带来严重的灾害如雷暴、暴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例如,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年降水量的很大部分是由对流性暴雨造成的。在有些地区,强对流系统甚至是引起最严重灾害的天气现象,如美国中西部在强对流系统中发生的龙卷风是最严重的天气灾害。
美国超级雷暴积云如独立日UFO,系闪电主要产生源。2012年7月,电气技师肖恩·黑维亚在美国蒙大拿州格拉斯哥西部拍到超级雷暴云这个超级雷暴云的精彩画面。34岁的黑维亚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利用7月拍到的3张照片,合成这张令人叹为观止的超级雷暴云全景图。
这种庞大的雷暴系统的破坏性很小,它一般会在一个地方停留数小时,然后继续前进。它以中气旋为中心,向上旋转,形成暴雨和大风。该雷暴天气持续了数小时,但对当地社区造成的破坏不大,黑维亚利用相机从远处捕捉到这一精美画面。黑维亚给雷暴拍照的时间已经长达7年,2011年他和它的杰作获得《国家地理》颁发的大奖。这张照片被命名为“母舰”,因为它的外形很像一艘外星飞船,事实上它是4年酝酿的结果。


巨大的“超级雷暴”显示,它中心是一个云团密集的雨柱。这张图片看起来像是著名科幻大片《独立日》里的场景,尽管它看起来可能很像一艘外星母舰,但事实上这张令人难以置信的照片呈现的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超级雷暴云。一个超级雷暴云从一条小路经过,它继续在平原上前行,丝毫没有消退的迹象。
2013年9月,英国《每日邮电》在报道中描述了美国超级雷暴积云(5张)这样一幕:在辽阔的草原和寂静的公路上方,巨大的乌云层正在空中集结形成,仿佛一架太空飞船盘旋在大地的上方。
这一幕就是超级雷雨胞形成时的景象。该报刊登的一组图片,清晰地展现了超级雷雨胞在美国“龙卷风走廊”形成时的骇人景象。

楼主 碎羽凌风  发布于 2015-08-24 18:58:00 +0800 CST  
NO.3【奇妙彩虹树】

这棵彩虹桉树出现在北半球,原因是外树皮分别在不同时间脱落的。

这种高度可达到70米的树还凭借其丰富多彩的颜色著称树类家族。 北京时间4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彩虹桉树学名“剥桉”(Eucalyptus deglupta)。

这种高度可达到70米的树还凭借其丰富多彩的颜色著称树类家族。

彩虹桉树学名“剥桉”,也被形象地称之为“棉兰老岛口香糖”,
北京时间4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彩虹桉树学名“剥桉”(Eucalyptus deglupta),也被形象地称之为“棉兰老岛口香糖”,是在北半球发现的唯一一种桉树。成为“唯一”还不足以彰显其非凡之处,除此之外,这种高度可达到70米的树还凭借其丰富多彩的颜色著称树类家族。它的树皮拥有黄色、绿色、橙色甚至于紫色等多种颜色。“彩虹”这个名字也正是源于这种奇特的特征。
这种与众不同的彩色现象因树皮在不同时间脱落所致。不同颜色代表树皮的不同年龄。新脱落的外皮所在位置由亮绿色的内皮取代。随着时间流逝,树皮颜色逐渐变暗,由蓝色变成紫色,而后又变成橙色和栗色。
一些人可能认为一种色彩丰富的树即使不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至少也要在公园和森林进行公开展览。不幸的是,彩虹桉树并没有获得这种待遇。世界各地的人们栽种这种树主要是出于获得木浆这个目的。木浆是造纸时使用的最常见的一种原料,可以通过化学或者机械手段从木料中提取出来。它是一种干燥而富含纤维的原料,漂在水里时,所含纤维四下散开同时变成更为柔软。

木浆被视为一种绿色资源,过去几年的需求量一直呈增长趋势。目前,栽种用于获得木浆的树木所产生的木浆只占世界总产量的16%。除此之外,大约9%来自于原始森林,余下75%来自于第二代、第三代以及年代更为靠后的森林。
为了那一点点木浆,每年有大量树木惨遭浪费。但与此同时,再造林以及栽种专门用于木浆生产的树木这些努力也在不断加大,让树木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再生资源。如果想与彩虹桉树近距离接触,你最好前往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或者菲律宾,这些地方是彩虹桉树的原产地。作为一种奇树,彩虹桉树也已被引入南美洲、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中国以及其他国家。

树皮拥有黄色、绿色、橙色甚至于紫色等多种颜色

这种与众不同的彩色现象因树皮在不同时间脱落所致。


彩虹桉树已被引入南美洲、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中国以及其他国家。

楼主 碎羽凌风  发布于 2015-08-24 19:05:00 +0800 CST  


楼主 碎羽凌风  发布于 2015-08-24 19:06:00 +0800 CST  
NO.4【永远闪耀的荧光海滩】

马尔代夫Vaadhoo岛的荧光海滩是由于海水中浮游生物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胞膜造成的。
“荧光海滩”又称“火星潮”,由发光浮游生物形成,这一现象是在马尔代夫蜜月旅行的Will Ho意外在海边发现的。2015年1月22日,中国香港海岸出现蓝色荧光海滩,景象壮观。
在马尔代夫的海边,无数散发着幽蓝色光芒的浮游生物随着浪花冲在沙滩上形成了“荧光海滩”。

海洋生物学家乔治·里巴斯(Jorge Ribas)介绍,马尔代夫这些美丽的“光点”学名是多边舌甲藻( Lingulodinium polyedrum)
还有一种会发光的是非植物非动物的鞭毛藻(dinoflagellate),类似于细菌的单细胞微生物;当受到海浪拍打等外力压迫时,它们就会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亮光。


全世界有七个地方出现荧光海滩,三个在波多黎各,两个在澳大利亚,一个在马尔代夫,一个在中国河北秦皇岛,最著名的就是波多黎各Vieque岛。
2014年4月在辽宁大连大黑石浴场旁也惊现这一世界奇观“荧光海滩”!每到夜晚,大连甘井子区大黑石浴场附近就会出现大片蓝色发光海水,远远望去,犹如蓝色星河坠落人间。
2014年7月份在大连金石滩、海贝广场等多地又再次出现了荧光海滩。夜晚美轮美奂!吸引了不少的市民以及游客观光,赶快一睹为快吧!
2014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校内海滩出现荧光海滩,犹如一条蓝色长龙蜿蜒于海岸线,同学们惊叹不已。2014年9月26日,秦皇岛燕山大学对面海滩出现了荧光海滩,该校电气工程学院C404实验室的同学们冒雨进行了观赏,再一次见证了这次奇观。2014年在山东东营孤东海边,夜晚时而可以看到大片泛蓝的海水,犹如蓝色星海。2015年1月22日,中国香港海滩在夜晚发出蓝色荧光,场面奇幻绚丽宛如置身仙境一般。
然而,海洋生物学家警告称,这种奇异的蓝色光芒源于水华,其对海洋生物具有危害性。


这些美丽如画的景色,有谁看过?过来举手↑

楼主 碎羽凌风  发布于 2015-08-24 19:13:00 +0800 CST  
NO.5【红蟹的繁殖时期】

在圣诞岛每年红蟹的繁殖时期都是一副极其壮观的景象。

哇塞!跟着奇兵们探险收获可真不少啊~


圣诞岛红蟹(学名:Gecarcoidea natalis)的身体分为头胸部与腹部。头胸部的背面覆以头胸甲,壳体的宽度大约为11.5厘米。额部中央具第1、2对触角,外侧是有柄的复眼。口器包括1对大颚,2对小颚和3对颚足。头胸甲两侧有5对胸足。腹部退化,扁平,曲折在头胸部的腹面。雄性腹部窄长,多呈三角形,只有前两对附肢变形为交接器;雌性腹部宽阔,第2~5节各具1对双枝型附肢,密布刚毛,用以抱卵。海生,以热带浅海种类最多。杂食性。背壳呈黑色,腹部和四肢都呈通红,像烤熟了的龙虾;四肢短粗,肉多,是上乘的美味。是一种仅在印度洋上圣诞岛和可可岛才有的一种陆蟹。

圣诞岛红蟹的甲壳最大可达116毫米长,体重415-480克,圆形,有封闭的鳃。螯通常是一样的大小,除非其中一支受伤或脱落;在这种情况下,伤肢会再生,并在再生期间显得比较小。雄蟹一般比雌蟹大,但雌蟹有宽许多的脐(腹部),并通常有较小的螯。雌蟹的宽脐在长到第三年才变得比较明显。背壳呈黑色,腹部和四肢都呈通红,像烤熟了的龙虾;四肢短粗,肉多。

栖息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以南300多公里的东印度洋上的圣诞岛,属澳大利亚管辖。圣诞岛是海底火山的山顶,除一些小面积的沙滩外,其余约80公里崎岖的海岸线都由悬崖峭壁环绕着。由于岛上栖息着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自然形成了独有的生态景观,尤其是每年年底到第二年初,都会有上亿只红蟹拥向海边交配的奇特景观。

世界级的奇观!
圣诞岛四面环海,岛上有30多种动植物是世界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圣诞岛红蟹是生活在东南亚的紫蟹的变种,属于杂食性动物,主要以食用这些植物落下的叶和花为生,也吃水果,花卉和苗木。它们喜欢吃新鲜的绿叶,但会吃任何的落叶。是杂食物种,会吃死蟹和鸟类,非洲大蜗牛,可口的人类垃圾。在岛上几乎没有竞争,食物资源丰富。平均寿命35年。

在旱季这些红蟹躲在灌木丛中,经常在树根处挖掘洞穴。在干燥的季节,它们会堵塞洞穴入口处,使洞穴处于保持较高的湿度水平,一年中并有效地从旷野中消失长达两至三个月。这对它们在养分相对贫乏的热带雨林的生长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旱季过后,第一场雨水将红蟹从睡梦中唤醒,它们不约而同地从洞中蹒跚走出,呼吸新鲜潮湿的空气。这时在圣诞岛上植被茂盛的地方,会听见“沙沙”的声音,那就是红蟹“散步”的动静。每年的11月过后,岛上正式进入雨季,在这以后的3个多月里,上亿只红蟹会浩浩荡荡地从森林、草地奔向海边,去完成它们生命中的头等大事。

红蟹各自走出洞穴后,会自动形成一个庞大的队伍,较强壮的雄蟹走在前面,经过的地方是一片通红。进行的方向没有路标,它们全靠对大海温度的感觉辨别方向。由于它们躲避障碍物的能力较差,所以不管是住宅,还是停放的汽车,一律跨越。从巢穴到海岸,距离是不一样的。最短的一个星期左右可以到达,最长的需要20天左右。

雌性在交配后3天之内产生卵子,并在露台上保护12-13天,这些蟹卵在潮湿的洞穴发育,卵被存放在雌蟹扩展的腹部和胸部之间的育儿袋里。一只雌蟹可以产100,000枚卵。

楼主 碎羽凌风  发布于 2015-08-24 19:23:00 +0800 CST  
休息一下,马上就回来~


楼主 碎羽凌风  发布于 2015-08-24 19:25:00 +0800 CST  
NO.6【诸神黄昏·水龙卷】

水龙卷 (waterspout)是偶尔在温暖水面上的龙卷风。饱含水气快速旋转的气柱状水龙卷,危险程度不亚于龙卷风,内部风速可超过每小时二百公里。
实质上这是一种涡旋,空气绕龙卷的轴快速旋转。受龙卷中心气压极度减小的吸引,水流被吸入涡旋的底部,并随即变为绕轴心向上的涡流。 要是有上旋式的陆龙卷向海面移动,行进的过程中也会形成水龙卷。
许多水龙卷形成在离雷雨系统很远的地方,甚至出现在相当晴朗的天气里。水龙卷可以是相当透明,刚形成时,只有经由它在水面形成的不寻常图案才会注意到它之存在。水龙卷能把海上船只和海水吸入空中。更有趣的是1949年南半球的夏天,新西兰下了一场“鱼雨”,鱼从天而降,这就是海龙卷的作用。

深圳湾海面上出现水龙卷
[原理另解]:用龙卷风的原理来解释龙吸水绝对是错误的解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首先在龙吸水发生时几乎没有看到漏斗状旋风云层,其次,在青海湖的“九”龙吸水现象是发生在很小的范围里,这不符合旋风特征。个人认为是天地放电现象的结果,静电汽化了海水,蒸汽水滴被带电,在天地静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的移动现象。一个例证是,青海发生的龙吸水现象的目击者看到了,水柱向外溅出水滴。这是很明显的,静电场作用在介质颗粒上的现象。首先是空气必须具有高温、高湿。
我们知道,温度高低反映其热能的大小,空气湿度大,一旦发生凝结现象,大量的潜热就释放出来,变成动能、位能;第二要有旺盛的积雨云。积雨云是强对流的产物,在强对流运动中易形成涡环;第三是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间的切变要大,也就是说两者气流方向相反,各自的速度要大,才能形成强切变。我国南海很具备产生水龙卷的条件,特别是西沙群岛,在夏秋季水龙卷经常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水龙卷近千个。

龙卷风是一种小型旋转风,直径一般不超过1公里,小的龙卷风直径约25-100米,与直径1千公里的台风相比,看来无足轻重,可是它的风力却比台风大很多,台风最大风速不会超过100米/秒,龙卷风的最大风速可以达到120米/秒。
在某些有利环境里,雷暴可能伴有强劲的柱状涡旋,以漏斗云的形态出现,龙卷风根据它发生在陆地还是海上,可分为陆龙卷和水龙卷。水龙卷的直径一般比陆龙卷略小,其强度较大,维持时间较长,在海上往往是集群出现,1971年7月底一张卫星云图上就显示出有7个水龙卷。
水龙卷的移动路径一般为直线,移动速度平均每小时50公里左右;并且一般是垂直向下的,但有时因上空风比地面风大,它的上部会顺气流方向倾斜,一般就可以根据其倾斜方向判断出移动路径,采取措施避开,就可免遭其害。

水龙卷内部结构群中最成熟的是“母龙卷气旋”,往下依次是龙卷气旋族、龙卷气旋、龙卷涡旋、龙卷漏斗、吸管涡旋,构成一个完整的家族。
母龙卷气旋是由多个龙卷气旋组成的,它的作用范围在10-20公里,其威力属水龙卷之首;龙卷气旋是由各个龙卷涡旋组成,作用尺度在3-10公里;龙卷涡旋也称小龙卷气旋,是由多个龙卷漏斗组成,作用在1-3公里范围内;龙卷漏斗也是通常所见的漏斗云,它的尺度约为300米,一根漏斗云里,有两个甚至三个以上吸管涡旋,所以也称母涡旋;吸管涡旋是水龙卷群中最年轻的,它的尺度一般不超过30米,但其破坏力却是最大的,有时比台风威力还大,主要是它那涡旋轴范围小气压梯度特别大,压力差可达20百帕以上,为台风内部平均气压差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因此其内部风速极大,多在每秒100米以上,要比台风大几倍,所经之处常能造成极严重的灾害。

好···可···怕···不知有多少人见过此景~∑( ° △ °|||)︴可想而知——水里的鱼···

2012年8月19日,美国密歇根湖的湖面上出现了多条龙卷风的奇观,这一场面被当地一名摄影师捕捉。画面中,湖面上空的乌云伸出数条大小不一的风柱,从天际垂到湖面,将湖水吸起,形成“龙吸水”的景象,场面壮观。美国是龙卷风多发的国家,经常出现水上龙卷风。但多条水上龙卷风同时出现,形成“多龙吸水”的景象,并不多见。

楼主 碎羽凌风  发布于 2015-08-25 18:25:00 +0800 CST  
NO.7【斑斓天光·极光】

极光现象是来自地球磁层和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

想必大家一定对这个现象很熟悉,但是我们却几乎没有见过,先欣赏几幅图片,唯美~

极光(Aurora、Aurora Borealis、Polar light或Northern light)出现于星球的高磁纬地区上空,是一种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而地球的极光,来自地球磁层和太阳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高层大气分子或原子激发(或电离)而产生。极光常常出现于纬度靠近地磁极地区上空,一般呈带状、弧状、幕状、放射状,这些形状有时稳定有时作连续性变化。极光产生的条件有三个:大气、磁场、高能带电粒子。这三者缺一不可。极光不只在地球上出现,太阳系内的其他一些具有磁场的行星上也有极光。

由于地磁场的作用,极光 (20张) 这些高能粒子转向极区,所以极光常见于高磁纬地区。在大约离磁极25°~30°的范围内常出现极光,这个区域称为极光区。在地磁纬度45°~60°之间的区域称为弱极光区,地磁纬度低于45°的区域称为微极光区。

一抹青纱般的美丽极光
按照极光的形态分类,可分为匀光弧极光、射线式光柱极光、射线式光弧光带极光、帘幕状极光、极光冕等。
按照极光观测的电磁波波段,可分为光学极光、无线电极光等。
按激光激发粒子类型,可分为电子极光、质子极光等。
按照极光发生区域,可分为极盖极光、极光带极光、中纬极光红弧等。

这是阿拉斯加的春分极光


相传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夜来临了。随着夕阳紫色的极光西沉,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把远山、近树、河流和土丘,以及所有的一切全都掩盖起来。一个名叫附宝的年轻女子独自坐在旷野上,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显然是被这清幽的夜晚深深地吸引住了。
夜空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显得广阔。安详而又神秘。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突然,在北斗七星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最后化成一个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其时,环的亮度急剧增强,宛如皓月悬挂当空,向大地泻下一片淡银色的光华,映亮了整个原野。四下里万物都清晰分明,形影可见,一切都成为活生生的了。
附宝见此情景,心中不禁为之一动。由此便身怀六甲,生下了个儿子。这男孩就是黄帝轩辕氏。以上所述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神话传说之一。

在我国的古书《山海经》中也有极光的记载。书中谈到北方有个神仙,形貌如一条红色的蛇,在夜空中闪闪发光,它的名字叫烛龙。
关于烛龙《大荒北经》有如下一段描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竭。是烛九阴,是谓烛龙。”这里所指的烛龙,实际上就是极光。


楼主 碎羽凌风  发布于 2015-08-25 18:52:00 +0800 CST  

楼主:碎羽凌风

字数:9215

发表时间:2015-08-25 02: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27 13:52:47 +0800 CST

评论数:3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