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养生】周记——一周一章细读《老子》

170506
至虛,恒也。守中,篤也。萬物並作,居以須復也。天道云云,各復其根。
致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虚极,守靖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凡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靖,靖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致虛極,守静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静,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6 10:58:00 +0800 CST  
《丑奴儿》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菜根谭》洪应明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人生起浮,不即不离。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但得虚中清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随天外云卷云舒。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6 11:33:00 +0800 CST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7 16:02:00 +0800 CST  
参考: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光,同其塵;畜其賂,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
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瞀。啟其兌,賽其事,終身不逨。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08 16:46:00 +0800 CST  
守中、还是守静?
从语意的连贯性来讲,虚则静,虚而致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从语意的完整性来讲,虚而知恒,中而致笃,虚、中才是有无相生的相反相承的道纪。


并作、还是旁作?
用现代的词汇来表达,就是客体、主体的关系,我为客体,则观万物并作,天人合一,则为万物并作。


天道、天物、还是夫物?
天地周行、万物生灭,所谓反者道之动,观复也;
周行不悖、生灭不离者,所谓弱者道之用也,归根也。
道动者,彰于万物,变动不居也;道用者,本于其根,不远天道也。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14 15:58:00 +0800 CST  
……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14 15:59:00 +0800 CST  
170514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虺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脧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者,比之於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嗌不憂欠,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则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14 15:59:00 +0800 CST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虺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脧怒,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德,先天、后天?
赤子,虺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或可闻之?
知常曰明、知和曰明?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18 19:07:00 +0800 CST  
赤子,虺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果然?


河上公
含德之厚,――谓含怀道德之厚也。
比于赤子。――神明保佑含德之人。若父母之于赤子也。
毒虫不螫,――蜂虿蛇虺不螫。
猛兽不据,玃鸟不搏。――赤子不害于物,物亦不害之,故太平之世,人无贵贱仁心,有刺之物还反其本,有毒之虫,不伤于人。


王弼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赤子无求无欲,不犯众物,故毒虫之物无犯之人也。舍德之厚者,不犯于物,故无物以损其全也。


王夫之
含而比于赤子者,德不立德;德不立德,而取舍无迹;无迹则“和”。不立德以为德,则阴阳归一,阴阳归一则“精”。如是者,大富不资,大劲不折,而犹有“使气”“益生”之患乎?故闭之户牖,无有六合;守之酣寝,无有风雷;至人无涯之化,赤子无情之效也。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18 19:22:00 +0800 CST  
悟空与合道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老子讲:反者道之动。道家最终归纳为:后天返先天,无论是道医、道武,都尊从这一观点,具体地讲就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这个序列还可以看做是《道德经》中一句话的反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炼精化气即为“
万物返三”,炼气化神即为“三返于二”,炼神还虚即为“二返于一”,炼虚合道即为“一合于道”。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21 17:15:00 +0800 CST  
佛教为什么讲“悟空”?
这与王弼在解老时,将道解为“无”是一个道理,王弼与佛教徒还是有区别的,王弼更为重视万物是怎么来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有形有名,各俱其性、各异其形,能生万物者必然具备最大的普通性,而这种最大的普通性只能是无名无形。这个逻辑过程,王弼一定是思考过,牛能生牛,就一定不能生马,木以为轮,就不能为刀。道之为物,凡具一名一形,即有一性一命,就无法对应万物。
由此,王弼以为,道之体只能为虚无,道之用则为弱反。
佛教徒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王弼不同,王弼思考的是“万物是怎么来的?”,佛教徒思考的是“万物是怎么去的?。佛陀最终发现,万物必然经历”成、住、坏、空“,没有神马是永恒,最终的归宿都是空。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21 17:33:00 +0800 CST  
心使氣曰強
中国的古典时代,思维、思想都与心有关,而且从心的字形来看,这个字的定义是有解剖基础的,当然,中医的脏象与现代的解剖器官并不能一一对应,不过,仍然对这个现象感兴趣,古人为什么会认定心与思维过程高度相关?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21 18:13:00 +0800 CST  
另一个问题:强是因为气、还是因为力?
气功,如果不扯到隔山打牛一类的神化,”气“在医家、武学上真言之凿凿。
古人留下来的东西,是有一些虚玄难解的,不过,医家、武学上的东西可靠性还是比较高的,乱搞的话分分钟都会死人的,能够经历千年传承下来,应该有合理的成分。
气是什么?
”通天下一气“的气本论,是学者务虚的东西,而医家、武学是务实的,是要实操的。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21 18:23:00 +0800 CST  
……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21 20:08:00 +0800 CST  
170521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無。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21 20:14:00 +0800 CST  
从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的大格局。
一个不执着于眼前的人,才能从全局的、历史大周期的视角看待世界,这样的视角才能发现全局的规律性、历史的周期性,如老子所言:归根者、观复者,即是本章所强调的弱、反。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26 19:49:00 +0800 CST  
……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28 21:48:00 +0800 CST  
170528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5-28 21:49:00 +0800 CST  
《孟子·告子上》
鱼, 我所欲也; 熊掌,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 亦我所欲也; 义,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 一豆羹,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7-06-05 18:07:00 +0800 CST  

楼主:daodelaozi

字数:8555

发表时间:2017-04-25 06: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8-17 22:26:35 +0800 CST

评论数:12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