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大叔威武

铁匠大叔威武



楼主 YK的小库房  发布于 2018-09-21 04:15:00 +0800 CST  
老子是从自然界各种事物变化中,选取多样本共同变化轨迹,总结出来内在的统一规律,再用这个规律推断其他自然变化来验证规律的可靠性,再对这个一致性规律去思考形成原因,其思考过程应该是一个特别的方式,之后推断出一个特殊“因母”,在定义“因母”的一些基本特性后,建立了一整套宇宙观模型。
中国古人尤其老子的“”宇宙观“”,与西方的“”有序世界观“”是不同的。
老子的宇宙建模,是大于“有序世界”本身的,包含了“天地”起源问题。而“世界”应该是人力可及的范围,包括可感知的“妙”和可认识的“徼”。此两者同谓之“玄”,如何从这两者中体会“道”,就是联想与归纳,再三验证,终可窥众妙之门。
在老子之前,中国古人的“天地”观也存在一个神化的“天帝”!这是几乎各国古人认识自身生存“世界”的一个共同经历的过程,分为一神和多神两种传说。
《老子》几乎凭五千余言,开创了“”唯物无神派“”,而因为其高度准确经得起实践验证而合乎情理的理论,甚至成为了一些有神派的推崇,开创了中国特色的“仙道”,这简直是个奇迹!!
至于老子从哪些自然现象中采积样本总结的规律,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老子举了不少例子: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水系列,农系列,性系列……
其中有不少概念,用字虽然沿用到今天,但意思变化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很难单纯从现代字词概念去理解。
而且,从广泛现象中总结出,适用性极强的普遍性规律,这本身就会高度抽象化,这又给理解带来了极大困难。
更令人无语的是,在古代普遍认知的自然现象,现代又给出了“科学”的解释。我们这些接受现代教育的人,根本很难与老子同步解读自然现象。而这些在古代普遍认知的内容,老子行文再严谨,也不会去详细介绍。
好在我们还可以从其他古典文籍中窥到只言片语,这为我们解读老子口中的普遍自然规律,提供了一些线索,从而使之变为可能。
所以,我认为解读老子,应该首先理解老子文中的特别概念。当然这必须按老子的定义来,这如同搞外文翻译甚或破解密码。这是一个基本态度。
其次,以老子的概念来推导祂的宇宙模型。其中必须用到老子口中的普遍自然规律,所以,这部分内容的解读,需要按古人的认识解读。
再之,则是由老子的宇宙模型,再推理深入了解、体会老子口中的最核心道理。
以上的核心道理应该很容易从客观历史中得以验证,可是世事无常,历史是最难以真实还原的……因为即使没有外力干涉,历史书也避免不了记录者的主观偏见夹杂其中。
而神话传说,反倒因为貌似荒诞,实藏玄机,而保留了原貌。被时间检验过的遗留,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道”听“途”说《山海经》大荒东经,描述了美洲大陆的地理,动物……情况。
――揣而锐之,才能磨没

楼主 YK的小库房  发布于 2018-09-21 04:16:00 +0800 CST  
此处无神论是指其鬼不神,实际上是没把神,帝,鬼……摆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不是否定其存在。

楼主 YK的小库房  发布于 2018-09-21 04:24:00 +0800 CST  
现在这度娘界已经是硅基智能当正了,我这未跳出三界的小碳基智障惹不起,继续消失

楼主 YK的小库房  发布于 2018-09-21 08:08:00 +0800 CST  
中国人的礼是谦恭礼让,不是卑躬屈膝!
中国人的忍,是克制自己的情绪干扰,绝不是当仁还让,见义而辞!!
中国人的顺其自然,是该干就干不计得失,不虑生死。不是任其自然,自缚与人之刀俎!!!!

楼主 YK的小库房  发布于 2018-09-21 12:50:00 +0800 CST  
妙法莲华
再拉出来依然是糟粕
识字→会意→知趣→明理→化道→挤奶
识字者本初也,绘图形,推演变,罗列用法以自惴,喻之例义,以为食。
会意者咬嚼也,品味之,不得趣。广罗用度以别之,依然碎渣尔。
知趣者辨味也,不心喜不得趣,常需诸味调和之,方品其中妙。
明理者天化之,机器之物不可得,运算亿亿一刹那,不及心领神会之。
化道者难过天,唯有历尽识真言,无缘不得真言貌,有缘湛兮跃眼前。
挤奶兮以侍人,不得真兮害杀人,从不因言而获罪,王不法之天也管!!
有伪心者小黑灭之!


基本意义
妙,miao,音庙。神妙也。字从,少,女。
说文解字中并没有此字,所幸我们可以如同古人一样从造字之初的本意来理解其神秘的内涵。
会意:如少女般羞涩而美好,意指“难以察知”的“神圣”的“内在”的“美好”的情况。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老子》
老子的意思大体是明白道理的感觉神圣而美好。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经》
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刘劭人物志》
哲学内涵
妙,用来表现一些抽象的内在机理,这些机理当今依然无法明确解释,但人却可以体会到她的存在。理解这些存在而又不明的事物,就以这样奇妙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内心感受来表达。
仅一字,就可窥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斑,可意会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汉字的造字之法,最初是以简单的图案代表意思,所以常常不分字词的性质,不存在动词、名词等区别,这给现代学习古文,带来了一些语法上的障碍。
可是如果学习者真正研习汉字的由来,自然能体会到汉字的表意准确,才能真正对一些抽象名词心领神会!这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文字都不具备的。
抛砖引玉,欢迎补充。

楼主 YK的小库房  发布于 2018-09-21 18:42:00 +0800 CST  

楼主:YK的小库房

字数:1927

发表时间:2018-09-21 12: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30 14:49:08 +0800 CST

评论数:1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