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无关性思想

楼主正在毕业季中迷茫徘徊。想来学了四年的经济学,却越学越不懂经济(当然了大概从来也没有懂过),对于现实经济也谈不上有什么深刻见解――有了点“学问”以后,发现自己啊,其实根本就是啥也不懂。

所以经济学究竟是什么呢?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学生,我无时无刻不问自己这个问题。身边的教授们,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关心的是用经济学家的名号赚钱而已――一天到晚忙得热火朝天,做研究、发文章,但是我相信他们写得大多数文章,10年之后不会再有任何人提起。现在终于到了毕业季了,望着满书架的书,该丢的丢,该送的送,所以还剩下什么?

我隔壁的一个同学,大神,已经成功申请去斯坦福读运筹学的phd了。他说他对经济学失望至极,吃饭的时候他这样评价经济学:“经济学的实证是错的、理论是假的。”他最近又表示,经济学该推的理论早就被阿罗他们推完了,还剩下一点VCG机制设计什么的也没意思,他唯独只对博弈算法有点兴趣,经济学家都太笨了,只关注博弈的均衡,对于均衡的算法实现啥也不懂。

(――我等渣渣大概只能仰望大神的思维境界了,,,一定不能让大神知道我还有水贴吧的习惯,哈哈。)

(讲个有关大神的段子吧。有一天,我问室友:你会卡尔曼滤波吗?室友说他不会,但曾经听大神提起过,大神他妈妈会。我立刻就震惊了。我觉得这年头,一个人说“我会卡尔曼滤波”不算**,说“我妈妈会卡尔曼滤波”才是真**啊。)

至于我,我不像大神那样完全从数学角度理解世界。大学就是这样,它把不同风格和想法以至于不同阶层的人放在了一起,给他们四年相对无忧无虑的环境,去交流和思考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大神大一的时候就和数院的学生一起把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学完了。除了陪女朋友逛街看电影之外,他所理解的世界运行和人类行动模式是完全可以用随机分析来刻画的。

我所理解的世界则充满了符号和意义系统――我在大二的时候选择了社会学双学位,现在我非常庆幸自己当时的选择,让我能够接触到一些文科的东西。学文科真的是一种享受、一种人生的修行。社会学的阅读和训练使我对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指涉、对于科学的生产过程有反思的能力,而这些东西是那位大神不会去考察的――当然这其中绝无优劣之分。

在一门叫“信息经济学”的课上,那位老师特别喜欢分享对于经济学的理解。他说,经济学最核心的思想是“无关性”――无关性打破了我们对于经济的理解,这才是经济学真正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洞见之所在。

我现在反复揣摩这种见解,深以为然。或许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为我本科四年的迷茫和不知所措的黑历史以一个交代?管他呢,反正我也不求关注,权当写给自己看吧。

什么叫“无关性”?举个例子,经济学中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模型,局部均衡模型,告诉我们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市场上某商品的供应量跟什么有关?有人认为跟该商品的市场价格有关,价格高了商家就愿意多生产,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有人认为跟成本有关,成本高了商家赚不到钱就不生产了,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但是供求均衡模型告诉我们,市场对于某个商品的供应量和该商品的市价无关,也和该商品的生产成本无关――它取决于供和求的均衡。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无关性”,它却打破了普通人对于市场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洞见”的认识。

此类无关性的结论,才是经济学理论最吸引人、使人惊讶的地方,它告诉我们,如果市场竞争机制是完备的,那么世界居然会是这个样子――

(且看后文分解)


楼主 马超打岳飞  发布于 2017-06-16 02:28:00 +0800 CST  
一个关于无关性的理论叫做“科斯定理”。科斯定理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人类的经济活动一定会产生外部性,既然完全竞争市场一遇到外部性问题,就不再是最有效率的,那我们还应该坚持只有竞争吗?

科斯说:不要怕,外部性问题可以这样解决,以污染为例,让排污企业和受影响的企业针对“排污权”进行交易,那么最后地结果一定是有效的。

问题是:我应该把排污的这张许可证交给谁呢?是交给排污企业,让受影响的企业去买通对方不排污,还是交给受影响的企业,让排污企业去买排污许可?

科斯定理说:都行,最后的社会福利和产权的分配无关。

楼主 马超打岳飞  发布于 2017-06-16 02:41:00 +0800 CST  
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只要是定义清晰的产权,不论交给谁,交易的最终社会福利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效的。所以,面对外部性问题,不需要政府过多干预,不需要管制,不需要罚款,不需要限产――政府只要把有关外部性地产权定义清晰,就好了。

这种思想更新了我们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市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这就是一个有“洞见”的经济学思想,它同样是一种无关性。

楼主 马超打岳飞  发布于 2017-06-16 02:46:00 +0800 CST  
再举一个例子:MM定理。


一个公司的价值,是否会受该公司的资产结构的影响?MM定理告诉我们,在没有公司税的完美市场环境中,共公司的资产结构与公司的价值无关。


我们都知道,一个公司的资产来源于权益和债务,负债率反应了一个公司的资产结构。我们通常认为,一个全权益公司的经营是比较吃亏的,因为他们不玩杠杆,不去发债,无法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经营,势必影响企业价值的提升。也有人认为,发债过多的公司,价值会受到影响,因为债务是有利息的,当过多的利息支付侵蚀了企业的息税后利润,那么企业的净现金流会缩水,相应公司价值也会缩小。


但是MM定理说:如果不考虑公司税,那么,企业价值与资产结构无关!你想发债就发债,不想发债就不发债,这一点不会影响你企业的价值!

楼主 马超打岳飞  发布于 2017-06-16 10:56:00 +0800 CST  
我们以MM定理作为一个Benchmark(基准模型),然后引入公司税,那么情况就有了变化——举债经营将会提升企业价值。因为利息有避税的功能,这个学点财务就会知道。


进一步,我们引入企业破产风险与破产成本(企业破产的过程不是零成本的,会有法律诉讼费用、清算过程对于企业价值的低估等等),那么,公司玩杠杆并不是越高越好——会有一个最优的杠杆率,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


这样,从Benchmark出发,我们逐渐让理论与现实情况接近。但是无论如何,最重要和最有洞见的思想,就是原始的MM定理中的那种“无关性”思想,它使我们深化了对于企业价值的理解,在看待相关问题的时候“眼光更加深邃”。

楼主 马超打岳飞  发布于 2017-06-16 11:01:00 +0800 CST  
再举一个例子:宏观经济学中的“巴罗——李嘉图等价”。


这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于李嘉图的重新发现。这个定理回答这个问题:政府在短期内的征税、减税行为,会不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啊?


基于弗里德曼的恒久收入思想,巴罗认为:居民的消费行为与政府在短期内的征税、减税行为无关。如果这一点成立,那么政府的各项财政政策就都是失效的!因为短期内的财政收支行为不会对市场有什么影响,只有长期的减税行为才会真正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原因何在?因为居民的消费计划是理性的,他们会对于自己的消费进行期际的平滑。所以,这一期政府为了刺激消费而进行减税,居民看到政府形成了财政赤字,预期到下一期政府会提高税收——在长期来看,居民的“恒久收入”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时,理性的居民并不会提升自己的消费,而是会将钱存起来,进行投资。

楼主 马超打岳飞  发布于 2017-06-16 11:21:00 +0800 CST  
也有吧友看到,李嘉图等价在现实中是有问题的。下面我就来解释这一点。


李嘉图等价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合理推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识世界的起点是RBC(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它从属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这类模型假定宏观经济不存在摩擦性——即不存在凯恩斯所说的工资粘性和新开嗯主义所说的价格粘性;宏观经济在均衡状态之下运行,人们对于经济具有【理性预期】。这种情况下,经济不会受到财政政策冲击的影响,货币也只是一层面纱。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这种均衡视角,其实也是一种理解宏观经济的Benchmark——至少它为宏观经济学提供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宏观经济学至此成为一门脚踩在地上的理论。而我们剩下的工作,就是在【均衡经济周期】这种简单的理想类型基础上,加入一些与实际更加接近的因素,使得模型具有现实解释力。


我们如果在RBC中加入【价格粘性】,那么结论就会发生变化;所谓价格粘性来源于各种现实经济中的“皮鞋成本”、“菜单成本”。具体有什么变化,我就不进一步解释了,要想解释清楚,恐怕需要几年的深入学习和大量的paper阅读,才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我自认为没有那种水平。


但我想说的是,RBC(或者说经济学中各类理想状态下的“无关性”思想)的价值,不在于真正去拟合现实情况,而在于抽离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并把最本质的关系呈现出来——至于现实为何偏离这种本质关系,那是因为现实中有干扰因素造成的,在Benchmark的基础上去考察这些干扰因素,才会得到创见。

楼主 马超打岳飞  发布于 2017-06-16 13:39:00 +0800 CST  
再举一个例子:拍卖理论中的收入等价定理(Myerson,1981)


拍卖有多种形式:英式拍卖、荷兰式拍卖、第一价格叫价拍卖、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第三价格拍卖……、全支付拍卖(all-pay auction)、第二价格全支付拍卖……、升价拍卖、还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拍卖,等等。


作为拍卖行,你从这些不同的拍卖方式中,得到的收入有多大差异呢?哪种拍卖会使得你赚到的钱最多呢?收入等价定理告诉你,不用担心,一般来说,任何种类的拍卖最终赚到的钱都是一样的!你赚到的钱与你所采取的拍卖形式无关。


作为参与拍卖的竞价者,你从不同的拍卖中得到的期望收益有差别吗?那种拍卖使得你的期望收益最大呢?收入等价定理告诉你,不要担心,一般而言,对于同一个人来说,参加任何种类的拍卖,最终的期望收益都是相等的!你的期望收益与你参加的拍卖类型无关。


这就让人们惊讶了。怎么可能呢?我参加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怎么可能收益相等呢?!你的这种
惊讶就是Myerson最得意的地方——参与第一价格的人不会真正报出自己的心理价位,他们的报价会比真实心理价位低一些,最终两种不同的拍卖形式,期望收益是相等的。


当然这是有条件的,它要求这些不同的拍卖共同满足拟线性的单调效用函数、最低支付意愿者得到0的收益——这几乎是拍卖之中必然满足的条件。

楼主 马超打岳飞  发布于 2017-06-16 13:54:00 +0800 CST  
最后再举一个极为简单的例子——税负的承担问题。相信只要读过曼昆经济学原理的人都知道这个理论。


政府要对某个产品征税了。如果你是消费者,你会对政府说:别对我征税,我穷啊,请对生产者征税!如果你是生产者,你会对政府说:别对我征税,我穷啊,请对消费者征税!


曼昆告诉你:你的税收负担和政府的征税对象——无关。不论政府是对消费者征税,还是对生产者征税,最终大家的税收负担都是一样的,因为存在税负转嫁的问题。具体的机制就不解释了。这应该是最为简单,但也是最为深刻的经济学的“无关性”的例子了。


这个例子完美的展现了经济学理论中“无关性”的魅力。

楼主 马超打岳飞  发布于 2017-06-16 14:07:00 +0800 CST  
总结——


经济学理论有什么用呢?


我也不知道。


【完】

楼主 马超打岳飞  发布于 2017-06-16 14:08:00 +0800 CST  

楼主:马超打岳飞

字数:4206

发表时间:2017-06-16 10: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10 21:39:26 +0800 CST

评论数:3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