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子弹——对劳动价值论的革命!

经济学大体有三种价值理论,重视生产消耗的劳动时间的劳动价值论;重视商品使用价值尤其是心理价值的效用价值论;单纯关注价格和供求关系的价格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曾被认为很有希望,但是有一些数量关系的矛盾存在,例如一个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多,价格贵,卖不掉,变成库存,而耗费劳动时间少的,价格便宜,更容易占领市场。只要假定购买者有理性,那么更容易卖掉的商品的价值高,应该是明白无误的。此外,单位商品消耗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越少,生产力越高。等等。也就是价值似乎是和劳动时间成反比的。只有奢侈品消费的劳动时间可能和价值成正比。


效用价值论不再从成本角度考虑问题,而是转到了消费角度,也就是使用者的评价。评价更高,卖得越好,商品的价值也就越高。有用即真理。但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的价值判断也有其自身的难题——不同的人,必然有不同的判断,我们如何从不同的判断中推导那共同的判断基准呢?即使选择市场营销调查给出的大众消费倾向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考虑到大众消费偏好的善变,当你找到判断基准的时候,或许已经过时也未可知。例如世界曾经流行美国的大排放轿车,某一天突然流行改变,大家喜欢日本的省油轿车。市场分析无从得知流行的真实原因,也无从预测流行何时改变,以流行作为经济学的理论根基似乎是不明智的。


价格价值论其实只关注价格和供求关系,对于价值是没什么兴趣的。价值=价格。价格之外,没有任何价值。价格虚高不过是人类的幻觉。存在即合理。房地产没有泡沫!金融资产没有泡沫!价格起伏纯粹是供求变化!供求为何变化,今后如何变化,经济学家也一样不知道。


早期的经济学家之所以研究价值问题,目的是寻找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也就是类似牛顿的万有引力、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这样强大的足以支持一门自然学科的定律。考虑到经济生活的实质支配者会计学已经拥有会计恒等式这样强大的武器,初出茅庐的经济学必须寻找一个更有力量的形而上概念,才能找到一片栖身之地。这个被选中的概念就是价值。不是贩夫走卒都挂在嘴边、进不了文化界法眼的价格,而是一个新的词汇。
因此,价值的真正含义,就是衡量一切价格恰当与否的判断依据。这物品值这个价钱吗?把价值等同于价格,证明经济学界已经放弃了寻找高大上的概念的努力,老老实实做一个贩夫走卒的代言人,和统计学家、会计师一起汇编价格手册,满足于对来年价格的估算。这实际上宣告了经济学追求客观规律的计划的破产。经济学也就不再有资格成为自然科学。因为卖方价格的标定,其实是受着从众心理与主观判断的影响,而消费者买东西,也不是完全由价格决定。一大堆无从衡量的主观偏好,如何能找到自然定律?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是很难解决。人们买东西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生产商品的成本却是由会计记录决定好的。忽略会计准则变化带来的统计口径的改变,可以认为,商品的成本只受到有限因素的影响,而这些有限因素都可以归纳到劳动时间的变化上。只需要回到劳动价值论进行一次定义革命,就可以简单解决价值的衡量问题。


劳动价值论的错误表述:价值是凝结在一般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劳动价值论的正确表述:价值是对凝结在一般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节约。


仔细看一下这两个定义,在计算上是正好相反的。李嘉图只看到人类劳动的重要性,却没弄清楚,真正重要的不是人类劳动,而是对人类劳动的节约。一只动物制造木棒这样简单的工具可能要花一整天甚至几天,一个猿人可能要花一个小时或几个小时,一个现代人拿着优秀的工具只要一分钟。这根木棒凝聚的劳动时间,当然是动物最多,但是节约的劳动时间,却是现代人最多。社会化大分工带来的,是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大大减少,同样数量的工人可以生产的商品的数量大大增加,这就是价值的增长。经济发展史,可以说就是劳动时间不断获得节约的历史。


案例:如何提高你的人生价值?


人生可以分为休息/闲暇时间,学习/工作时间。前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健康,一天通常是12小时或更多。后者至少也应该保持8小时,才可能维持劳动力的质量。有很多人牺牲休息/闲暇时间来增加学习/工作时间,容易出现过负荷,亚健康。把学习/工作时间变为0,就是日本的家里蹲废宅或上流社会的懒人(例如帝国时代的啃祖业的不任职的贵族、贵族家眷,中国农村的食租者、中国城市的食利者)。


提高效率是提高你的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只要提升效率,能做到的事情就比他人多,相当于多活了很多时间。许多职场书籍都重视节约时间,培养良好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打造高价值的人生。


这样一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也找到了。经济学通往自然科学的大门一旦开启,人类也不必继续在蒙昧中崇拜市场这个随机偶像了。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12 22:14:00 +0800 CST  
期待原子弹摧毁捆绑在经济学上的各种枷锁和迷惑,开辟一片科学的崭新未来!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12 22:21:00 +0800 CST  
这个新的价值论可以命名为节约劳动价值论。下面以节约劳动价值论来分析两种商品的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顺便讨论剩余价值的诞生。在此,只考虑劳动时间变化对价格的影响,不考虑材料、物流成本、财务费用、企业利润之类因素,以简化分析过程。


商品A和商品B,品质相同,消费者偏好无差异,销售取决于价格(这个就是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的变形)。商品A的生产工艺改进,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比商品B减少了20%,只有4小时。商品B是5小时。这样一看,商品A的价值增加了1小时,比商品B增加了20%。商品A的价格也相应下调,销售增长。
1、如果商品A不降价,增加的价值就转为剩余价值,由企业占有,财务报表体现为成本费用下降,利润上升,所有者权益增加。这里要注意,现代企业所有者权益很少集中在单个的资本家手里,而是尽量分散权益,增加再生产资本,谋求竞争优势,因此剩余价值不是由资本家单独占有,而是由企业进行二次分配。
2、如果商品A降价,增加的价值的一部分或全部将转让给消费者,扩大市场份额,这就是价格战的经济原理。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14 12:25:00 +0800 CST  
如何降价才是完全让利?
假定商品A的工资成本占总成本费用(含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费等等)的五分之一,其他不变,只有单位商品劳动时间减少,那么商品A的工人节约劳动价值增加了20%,体现在价格上,相当于整体价值增加4%,也就是降价幅度达到4%,才算是完全让利。通常企业让利1%就不错了。但是为了扩张市场份额,让利5%以上才可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而商场更是经常标榜五折、四折、三折、二折、一折,引诱消费者购买。那些巨大的折扣都是卖不出去的库存或者换季的服装(服装的消费者偏好的时效性非常高)。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14 12:25:00 +0800 CST  
新问题:为何现代社会的商品价格普遍上涨?生产技术明明是不断进步的。


首先,现代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的部门,其商品的节约劳动价值是上升的,因此其价格应该是下降的,例如电子产品降价幅度是很快的,现在汽车的价格也比历史便宜很多。至于那些劳动生产率进步缓慢的部门,例如农产品,建筑业,由于商品节约劳动价值上升很慢,其价格也很少下降。但是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农产品、建筑物在不断提升价格,这说明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的价格在急剧下跌。因为商品涨价可能是这个商品价格上升,也可能是货币价格下跌。货币价格通常表现为利率。在负利率的经济条件下,货币价格可以视为0或负数。按照除法原理,商品价格就算上涨到无穷大也是天经地义的(德国、津巴布韦、民国的超新星通货膨胀)。


其次,尽管商品仍然有内在的节约劳动价值,货币却丧失了这种价值,其衡量商品价值的价格不过是习惯性行为带来的幻觉,类似通货膨胀而工资不变给工人带来的收入稳定的幻觉一样。这一点足以证明交易者理性的假设是不充分的,人类经常是一种无理性生物,或者仅仅是害怕麻烦想偷懒(为此节约的时间也创造了节约劳动价值,对于高收入者是很重要的)。
铸币时代,金属货币从原料开采到铸造货币也有较长的劳动时间,节约劳动价值上升,价格也会下降,发行大钱(价格是小钱几倍,质量增加不多),节约劳动价值更多,价格下降更快,但总是有其极限的。一枚金币买一头牛,不会变成一枚金币买一只鸡蛋。
货币体制改革造成一般等价物丧失了内在价值,其价格大体由国家经济政策特别是价格政策和消费者偏好来决定。法币是由政府生产,本身可以无限印刷,面值也可以无限增加,讨论其节约的劳动价值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货币消费者(西方称为市场)接受,就表现为物价稳定;如果货币消费者抢夺,就表现为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或金融危机);如果货币消费者不想留着,就表现为通货膨胀。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14 12:57:00 +0800 CST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价格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商品供应者的节约劳动价值,价值越高,价格越低;其次是货币消费者对于货币的态度,持有、增加、减少影响着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格,第三个是商品购买者的消费者偏好,愿意出高价的消费者也是有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忘记了价值,只研究后两个因素,真经济学还要研究第一个因素。毫无疑问,第一个因素才是根本的,决定性的。不过现代西方经济学忘却了价值,让法币泛滥,造就了无数的经济难题。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14 13:06:00 +0800 CST  
现在爆点儿料。没人了,只好来点儿猛的。


2008年金融危机,准确说,美国是2007年,2008年扩散到全球特别是中国。这个危机并非不可预见的。早前估测经济周期、各种经济危机的时候,就有人预计会有下一次严重金融危机。但是没有人能够精确预测在什么地点爆发,这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弱点。缺少强大的科学定律。只靠历史数据说不清楚未来(近代历史哲学认为靠历史可以说明未来但已经被国际历史学界和哲学界质疑,同样是找不出强大的科学定律)。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可能在东亚例如中国、日本、东南亚,也有人认为是拉美,还有人认为是欧洲,判断会在美国发生的人是没有的。人们承认美国会时不时发生一些股灾,例如纳斯达克指数网络股票泡沫崩溃,蒸发了数万亿美元的市值,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垮台的重要因素(当年是全球最大并购案,现在美国在线已经破产)。但是人们也认为美国的金融体系足够强大,能够应付这些股灾,纳斯达克崩溃并没有给道琼斯指数以沉重打击。29年——33年的大危机已经被彻底遗忘了,原因如《美国货币史》探讨的一样,大萧条时期,美国货币不足,到了21世纪,全球是货币过剩,这种情况下,怎么会发生金融危机呢?
这里,传统的经济学就产生了一个盲点,经济危机不是说货币不足,也完全可能是货币过剩。生产过剩、货币过剩都可以产生危机。90年代初期,日本就发生了一次货币过剩的金融风暴。与后来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前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不同,日元是国际主要货币之一,日本不存在严重的外债支付难题,这次金融风暴完全不是欠缺支付手段而产生,而是属于结构性问题,太多的企业依赖于股票、房地产价格来维持资产负债表,日本企业又是有名的高负债,一旦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双双下跌,大量企业就会资不抵债。为什么日本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会一起下跌?因为广场协议提升了日元地位之后,日本企业持有的日元升值,在海外大量圈地,以预期利润在国内投资股票,发行债券,日本经济前景被无限看好,日本的房地产也成为投机的最好目标。
一晃十几年,轮到美国来扮演当年日本的角色。因为轻松打败塔利班和萨达姆政府,美国在中东的势力如日中天,各种战略预测也是美国霸权已经稳固云云,高科技带来的新产业正在推动新一轮经济繁荣,看不出有什么可担心的。美国房地产和日本不同,已经持续增长40年,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的世界地位也非日本可比。更重要的是,美国公司结构和日本大不相同,不是高负债型依赖财团融资,而是倾向于社会集资或者家族集资,美国公司也不像日本公司那样在房地产和股票投资那么多(通用汽车等少数公司例外),绝大多数金融创新都是在美国发明的,通常认为发明者对于自己的发明当然有绝对的掌控力。一切的一切,都指向美国不会爆发巨型金融危机。
不管是理论还是经验,都赢不了事实。这是西方经济学在29——33年以后遭遇的最大的一次打击。与上一次不同,这一次它根本没有理论对手,哪怕是中国,也早就把加入市场经济得到欧美承认作为基本国策了。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0 09:11:00 +0800 CST  
这次危机爆发以后,全球只有极少数经济学家判断危机会比较严重,但敢于预测危机会持续8——10年的,似乎是没有。即使判断危机严重,也认为美国经济恢复力强(与日本喜欢保护僵尸企业不同,美国以砍杀为主),很快就会带领世界经济转危为安。这也是当时中国政府判断形势的主要依据来源。欧洲信心之旅,固然有扩张市场的目的,但认为危机会较短时间结束,也是无可否认的。
我本人是判断危机会持续较长时间,但还是无法看清危机的全貌,重点是,不知道世界将以何种方式摆脱危机,这样就无从判断危机持续的时间。因此我对这个问题没有发言。尽管不赞同抓住机遇的提法。即使要投机,也是在危机末期做比较好。但没有说服力的论点,也没有提出的意义。
大体上,以欧洲债务危机作为分水岭,之前多数经济学家保持乐观,之后经济学家们就没有那么乐观了。美国经济逐渐复苏,却是没有就业的经济增长,日本的经济增长仍然缓慢,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代价是政府、企业、个人的负债率迅速提升,房地产成为经济增长主导产业。至于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要取代欧美日本和中国的地位,想一想就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世界经济增长充满了风险,谁也不知道下一次危机什么时候到来,会造成多大的冲击力。考虑到中国的状况,本来很多经济学家怀疑是中国担任这个角色,幸好欧洲先顶不住,扮演了第二块多米诺骨牌,但绝对不是说中国已经高枕无忧。为了生存,美国和欧盟联手否决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经消灭中国从关贸总协定谈判以来持续数十年国策之前提条件,即使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这个组织既不控制在中国手里,也不掌握在欧美以外的中立国手里,想也知道是很困难的。即使有朝一日,中国和欧美达成妥协,支付的代价肯定是关贸总协定规定的代价的许多倍,中国政府能否说服国民接受这一不战而败的苦果,也是不确定的。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0 09:29:00 +0800 CST  
不过,最大的一个问题,其实还是,下一块多米诺骨牌,是哪儿?


美国金融风暴——欧洲债务危机——北非和西亚的阿拉伯之春——印度经济动荡。危机已经发展到中国边上了。虽然年初好像回到了伊朗,也不能肯定不会继续东进。要剪剪羊毛,肯定是中国最肥。


有人会说,你这是阴谋论。其实我也同意实施世界大阴谋的难度太高。没有任何资本家能够这样剪羊毛,这一点,我与《货币战争》或其他阴谋论的立场是相反的。但是,切记一点,西方崇拜的是市场,只要条件成熟,有的是投机者会来分一杯羹。这更像是水到渠成,墙倒众人推。


出路在哪里呢?


从市场经济转型。德国已经有了社会市场经济这种独特模式,欧洲是福利国家市场,中国鼓捣一下计划市场经济也不见得不行。但是前提也是很明确的,指望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不可能的,靠香港、英国金融模式救命更不可能。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0 09:40:00 +0800 CST  
现代西方经济学没有理论对手的一个证据: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十七版中删减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在宏观经济学略微提到),增加了环境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真实商业周期理论。后面几种都可以勉强用西方经济学架构说明(某些地方有本质冲突),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师承古典时代,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属于两个基本平行的分支,内容很少交叉。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0 10:21:00 +0800 CST  
关于上面有人提到空气的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也就是效用价值论,在这里做一下说明。


空气的生态价值、科学研究价值都不是经济学关注的目标,只有其经济价值才是经济学关注的目标。什么东西都研究是经济学帝国主义无限扩张混淆视听的一个恶果。


空气要想具备经济价值,条件就是可以商品化。无法商品化就无法标价。无法标价当然也无从体现经济价值。商品化就要付出劳动,对劳动的持续的节约就构成其价值。至于空气商品的价格,除了受到价值的制约,还同时受到货币自身价格、消费者偏好的影响。


当前,空气商品化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灌装纯氧,在医院或者街头氧吧供应,对呼吸能力衰弱的病人有效果,对健康人只有安慰剂的功效。第二种是郊区别墅区和度假区,别墅区供应富人居住,度假区类似于休闲旅游,这两种房产的价值都很昂贵,由于从郊区到市中心的距离远,交通耗时长,不适合一般工薪族居住(你不能把一半的上班时间浪费在路上)。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十八章第一句“清新的空气、纯净的水、未遭污染的土地,谁都承认这些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这一句话,大体上反映了当代环保兴盛的西方世界的观点,对于食不果腹、朝不保夕的第三世界贫下中农没有意义。你可以断言为资产阶级情调。但其发源还并非是20世纪60年代,而是英国工业化时期对田园牧歌的向往,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有反映。只不过19世纪认为是落后、保守的思想,到了20世纪就摇身一变成为进步思想,与二战以后欧美盛行的批判理性主义(许多人认为一战和二战都是理性主义思维的错误)的潮流有关。真的回到古代的田园牧歌,没有现代工业支撑,死亡率、贫困率都是你不敢想象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代中国人最爱移民的,除了欧美这些老牌发达国家,就是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对移民友好、经济较为繁荣的国家,最环保的北欧福利国家倒是没多少中国移民(早年有几个文青),原因无他,太环保了,没汽车,要用自行车,没高楼大厦,都是小镇,还有牛车啊!这帮移民一看,还不如留在中国呢!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0 10:44:00 +0800 CST  
环保经济和工会经济一样,本质上都是由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驱动的。只不过环保人士中有很多科学家,工会人士学历低,看起来环保上档次,工会就成了美国经济不振的替罪羊。等到了选举,决定胜负的却不是环保而是工会。这其实证明,环保更多的是一种松散的个人自发的行为,工会则久经锻炼,有足够的力量争取自己的权益。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0 10:48:00 +0800 CST  
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节约时间定律作用于历史学,就会成为历史速度定律。在突破某个障碍后,历史会加速前进。由于天文学观测到宇宙处于加速膨胀状态(这一点是天体物理学的不解之谜,尚未给出答案),可以肯定,宇宙膨胀的历史服从于历史速度定律。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4 20:01:00 +0800 CST  
其他重要内容也先在本帖排队。那个讨论质量管理和品质的没完工,暂不排队。第二定律也没完工,暂不排队。


案例一:如何提高你的人生价值?




人生可以分为休息/闲暇时间,学习/工作时间。前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健康,一天通常是12小时或更多。后者至少也应该保持8小时,才可能维持劳动力的质量。有很多人牺牲休息/闲暇时间来增加学习/工作时间,容易出现过负荷,亚健康。把学习/工作时间变为0,就是日本的家里蹲废宅或上流社会的懒人(例如帝国时代的啃祖业的不任职的贵族、贵族家眷,中国农村的食租者、中国城市的食利者)。




提高效率是提高你的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只要提升效率,能做到的事情就比他人多,相当于多活了很多时间。许多职场书籍都重视节约时间,培养良好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打造高价值的人生。




这样一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崩溃的根本原因也找到了。经济学通往自然科学的大门一旦开启,人类也不必继续在蒙昧中崇拜市场这个随机偶像了。






案例二:劳动价值论对计划经济分配制度的危害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收入分配长期被认为是吃大锅饭,导致劳动者没有积极性,劳动生产率低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据说原因是物质激励不足,道德说教不如沉甸甸的钞票。因此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中国实施了相当长时间的两轨制价格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废了计划价格,实施市场价格,发行更多钞票,把精神奖励改为物质奖励,这样劳动生产率肯定大幅提升,带来经济繁荣。但是90年代的转轨,东欧和独联体各国大多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比日本、美国在大萧条遭遇的打击还要大几倍),甚至德国自己也因为合并了东德而陷入经济停滞,东部地区失业率高的可怕,统一国家的功臣科尔总理的声誉也受到影响(大家都认为他给东德许诺的好处太多坑害了西德人民,而东德失业者大骂科尔是骗子)。这个严重的经济危机一直没有得到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恰当解释,于是诞生了一门“转轨经济学”来处理这个难题。




其实,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不缺少物质激励,苏联工人就号称城里有套房,郊区有别墅,别墅有花园,花园有汽车,让今天的中国工人口水流出九尺长。进行了几十年市场经济改革的中国工人的等级差距极大,某些企业的工人收入是平均收入的十倍或更高,还是买不起郊区别墅,农民工垫底,连汽车都买不起,用电动车或自行车凑合一下。这样一看,国民总产值远远超过苏联,但是劳动的物质激励是远远落后于苏联(农民收入差距可能更大)。




苏联那么富,物质激励那么高,为什么还垮台呢?
真实原因,就是苏联给工人的太多,而工人给苏联的太少,国家养不起这群懒汉了。和欧洲债务危机类似。




计划经济的大锅饭分配体制,源自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也就是认为劳动时间相等,价值相同,因此一个人工作一天的收入也是相同的,不管你干多干少不干活,都是一样的收入。这种负激励当然会让工人越来越懒,劳动生产率越来越低,同时你还不能解雇多余的工人,每个都要养着,不破产才怪了。




在中国的生产队普遍实施工分制度,男人下田一天10分,女人下田一天8分,小孩下田一天3分,放牛一天3分,其他杂活也各有分数。至于你下田干得快还是慢,都不考虑。今天,体制内仍然普遍实施月工资,干多干少差不多,有一点点微弱的差别,不构成有效激励,所以有能力的人纷纷离开国有企业投奔私人企业,他们不想浪费青春。而政府公务员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据说福利待遇好,最大的优势是工作少(少数部门工作多),可以偷懒,非常受到青年人的欢迎(这几年的欢迎程度有所下降可能是马云教导有方,官员再好也比不上亿万富豪的魅力)。




不过呢,如果我们把李嘉图革命,换上节约劳动价值论,价值等于节约的劳动,情况就完全两样了。
首先,所有工作日自动变成弹性工作制度(这是欧美21世纪前后才开始流行的工作制度),你干完就可以走人,不需要留下来浪费时间。你早来也行,晚来也行,只要干完就可以走。体制内单位一天节约80%的工作时间是正常的,价值相当于固定工作日的四倍(固定工作日的价值假定为1,弹性工作日节约80%,价值就是1的4倍)。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暴增4倍,不需要多花一分钱。这是指数级增长,也就是2的2次幂(这或许就是节约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定律,类似于万有引力的引力是距离的平方)。
其次,如果工厂想增加产出,千万不要让同一个工人加班,而是换一个其他工人,这样能够保持最高的劳动效率。一加班,劳动效率就会急速下跌,有跌到正常水平的10%的。因此,不多花一分钱,社会解决了两个就业岗位,失业者当然就少了两个。而且工厂的机器的负荷率还只有固定工作日的50%,意思还可以再上两个工人。这就是解决高失业率的最终秘法。
当然,时间安排比较紧凑的地方,可以节约的工作时间会少一些,即使如此,使用弹性工作制度来保持用工的灵活性,其劳动效率远远高于固定时间工作日,是不争的事实。按照这个制度,实现全民就业是完全可能的。




现在,我们就知道苏联经济模式失败的原因了,没有使用弹性工作制度取代固定工作制度,反而鼓励加班,劳动效率下跌是完全正常的。






案例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为什么废弃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西方经济学家不是傻瓜,他们早就发现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有问题,不敢再用,转向效用价值论(有某个经济学家还提出了闲暇经济学的概念,与劳动价值唱反调,但未能领悟节约劳动的真正意义)。这个效用价值论虽然鼓吹效用就是价值,计算消费者剩余,却没有任何人在实践中使用,等于一个装饰的花瓶。因此很多经济学家判断价值根本没用,直接依赖供求曲线推导价格,挂个均衡价格的玄学概念作为价值,瓦尔拉斯推导一般均衡价格失败再也不敢问津,嘴上念念均衡,实际只看统计图表。




有没有价值论,对于西方企业都没有影响,因为实际指导企业的不是无法使用的效用价值论(对比计划经济企业使用劳动价值论的后果),而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成反比,与单位产品节约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即使实施工人工资严格遵循劳动产出的计件工资制度,因为每件商品的售价还包含利润部分,企业家也有足够动力提升劳动生产率。这样,每个工人创造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单位产品节约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多,产品的价值也越来越高(总价值等于单位产品价值乘以产品数量)。这就是劳动生产率为什么同时被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当成主要生产指标的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产品越来越多,工人受到剥削,买不起产品(当时英国工人就是这么惨),一定会导致供过于求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危机的首要模式),最终推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认为这种危机是可以克服的,在二战以前都靠市场自行清空(就是企业破产降低生产能力恢复供求平衡)解决,二战时希特勒大力增加政府订单转轨计划体制(类似国家定价的混合经济),竟然创造了经济奇迹,让各国大跌眼镜(同时罗斯福的小额政府订单未能消除严重的失业问题),战后就改为凯恩斯的政府干预创造需求来恢复供求平衡,但是凯恩斯政策需要扩大政府支出,收入未必同步增加,结果债台高筑,美国转向供给学派(里根)和贸易学派(克林顿)。






案例四:为什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看不破李嘉图的错误?




恩格斯曾经描述过共产主义理想,想钓鱼就钓鱼,想写文章就写文章,工作和度假一样。可见他完全没有继续在共产主义时代加班加点工作的想法。这倒和某位西方经济学者重视闲暇时间的观念非常相似。但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何没有遵循恩格斯的理念,却跑上了加班加点降低工作效率的道路?




仔细想来,由于马克思使用劳动价值论来为工人辩护,因此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就具有了特殊意义,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劳动”崇拜,和资本主义的“市场”崇拜是相同的(有人说资本主义崇拜金钱,那只是某些个人,对政府和学者而言,崇拜的是市场)。因此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会质疑劳动价值论,哪怕它和劳动生产率理念冲突(生产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没有进行过反思。当经济发展史观大谈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会让资本主义灭亡的时候,社会主义国家却在推行漠视劳动生产率的按工作时间而非实际业绩计算收入的模式,结果资本主义活着,社会主义纷纷转轨。






案例五:发展服务业的发达国家被发展制造业的中国打败的历史分析




第三产业曾经红极一时,被经济学家们盛赞能够解决就业问题,污染也少得可怜,因此发达国家普遍升级产业结构,让第三产业主导整个产业,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那些重污染、高能耗的工业部门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是历史最大的产业转移。不过发达国家倒留了一手,还保留了对农业的巨额补贴,没有把农业也转移出去。许多发达国家甚至还是农产品出口国。




到了2008年金融风暴时,发达国家经济普遍下滑,金融业濒临崩溃,旅游业、餐饮服务业也失去了大量客源而陷入不景气,同期以制造业傲世全球的中国倒是一枝独秀,变成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增长率。然后发达国家明白了,他们被西方经济学家忽悠了,上了大当。花钱买教训,个个都开始鼓吹制造业回流,被奉行数十年的产业升级路线图也寿终正寝。这帮家伙居然还忽悠了广东省等很多地方赶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东莞无数村镇陷入彻底的经济危机,看不到升级的产业大饼在天上什么地方。




为什么夕阳制造业打败了朝霞第三产业?原因极为简单:制造业是迄今为止,节约劳动时间最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当然也最有价值。不过反映在西方经济学中,却是价格低下的(节约劳动价值论会不断驱动价格下跌)夕阳产业,对于唯利是图的西方经济学家就是鄙夷的对象。




这就是中国打垮资本主义世界的秘密——中国选择了制造业这个劳动生产率最高的产业部门作为主导部门,充分展现了真理的不可战胜。




从二战算起,真理已经自动歼灭了不肯总动员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及其生产率低下的轴心国伙伴,天天鼓吹加班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的超级大国苏联,击溃了迷惑于金钱而产业空心化(当然是指制造业)的日本,镇压了迷惑于金钱放弃制造业的跨大西洋同盟,将人类20世纪有过的最强大势力都一扫而空,已经看不出来还有什么人类组织可以与之为敌。建议诸位言辞谨慎,居安思危,以免影响自己的后半辈子。神之敌只能留在地狱中。




在这个节约劳动价值论的背后,就是节约时间定律——在一个由闭合运动组成的事件序列中,每个闭合运动节约的时间与这个闭合运动的价值成正比,从零到无穷大。这也是宇宙经济学第一定律。因为时间正是全宇宙的通货。物理学夸耀可以改变时间,代价是无限接近光速,做的实验却只是量子之流,转瞬即灭,顶多有利于通讯。即使如此,略微可以稍微改变时间,就意味着可以略微变更神圣的宇宙通货法则,制造最小限度的通货膨胀,物理学已经凭借此项功勋(指爱因斯坦相对论)成为人类知识的顶峰,整个世界顶礼膜拜的对象。




说明:0是指未完成这个闭合运动,1是指完成1次闭合运动,价值就是1。哲学上,0就是无,1就是有,也就是开启了一个新的闭合运动组成的事件序列。事件这个术语代表价值/时间顺序。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4 20:05:00 +0800 CST  
对德意志第三帝国与轴心国伙伴没有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要说明:


教科书说的非正义会被正义战胜是不准确的。历史上,正义最后获胜,不代表时间短暂的战争,也是正义获胜。许多战争是非正义打赢正义,原因是正义的局限性。缺少普遍的正义标准,只有胜利者的标准。这个正义的标准以后再讨论。这里只说明一下,第三帝国要粉碎凡尔赛条约,本身是正义的。它要淘汰劣等人,则是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生存竞争的严重影响。虽然社会达尔文主义现在不被各国政府承认,但是却承认市场经济的生存竞争,因此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说的淘汰人类的现象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哪怕在中国也有很多人吃农药、跳楼、自焚。因此第三帝国想要保护本民族的理由是正当的,但是认为应该牺牲其他民族就有商量的余地。毕竟社会达尔文主义是来源于市场经济,改变市场经济,是可以消除社会达尔文主义,只要同时找到可以促进人类进步的自然定律即可完成从人类的不自由状态进入自由状态(社会实践还需要一些时间)。


那么,第三帝国和轴心国为何输掉呢?考察历史,发现他们恰好没有节约时间,不肯速战速决(这个是节约时间定律对军事领域能发挥重大作用的证明)。例如,希特勒不肯在开战就进入总动员,全力以赴消灭英国,结束战争,反而去进攻巴尔干、北非、苏联,把战争拖延得越来越长。浪费这么多时间,德国输掉战争理所当然。相反,苏联连一分钟都没有浪费,一直在拼命的进行战备,最终从连芬兰军都差点打输的落后状态发展到可以横扫德军主力的世界第一的水平。
日本也是如此,和中国作战,初期是获胜的,应该尽快停战,但是日本狮子大张口,蒋介石遂不肯再和谈。日本陷入了长期战争。由于日军装备较差,石油不够,不敢北上进攻苏联,南下进攻美英荷。但是日本陆军只给10个师团,不肯全力以赴(当时把大量部队和船只、物资用于东北关特演这种面子工程),打下缅甸就走不动了,放任英军加强印度防卫,放任美军加强澳洲实力,放任美军加强夏威夷兵力,最终日本也只能战败。
意大利,国力和日本相似,军力还不如日本,开战的时候,不肯总动员打埃及,进攻中东油田(意大利非常缺油),却要跑去打希腊,被希腊军队反攻,丢盔卸甲,靠德军救命,从此只能担任配角,直到战败。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4 20:24:00 +0800 CST  
案例六:只有节约的劳动才具备历史的永恒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价值是有保质期的。当一件商品完成时,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价值也创造完毕,之后,随着商品的使用和损耗,价值不断下降,最终归为0(会计还有个残值)。与此相反,生产中节约的劳动在产品完工时就被固定了,同样,运输、仓储、销售时节约的劳动也在各自的服务完成时就被固定了,这些节约的劳动永远不会消失,可以通过查看会计记录确定具体的数字。因此,只有节约的劳动才具备历史的永恒价值。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5 22:07:00 +0800 CST  
案例七:宇宙经济学的货币和价值论


在自然资源各不相同、需求各异的遥远星系之间,运输物资难度高,不能随意创造的时间成为最稳定的货币。通过劳动可以交换时间,因此节约劳动价值论也是宇宙经济学的价值论。

楼主 阿根廷的山  发布于 2018-01-25 22:08:00 +0800 CST  

楼主:阿根廷的山

字数:12760

发表时间:2018-01-13 06: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8 01:00:49 +0800 CST

评论数:9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